史學年報(全6冊)【POD】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燕京大學歷史學會成立於1927年,旨在發揚史學,整理國史。1929年創辦《史學年報》,到1940年12月,每年發行1期。1941年因日軍佔領燕京大學,學校被迫關閉,故《史學年報》不得已停刊,前後共出版3卷12期。《史學年報》重視國史研究,用心推動史學發展。所刊文章涵蓋史學理論、史學史、古代史、考古學、方志學、中西交通史、歷史地理學等領域,收錄書評,介紹國內外史學消息,在民國史學類期刊中具有重要地位。
目錄
第一冊
	第一卷第一期(1929年)刊名為朱希祖所題
	發刊詞
	孟世傑:戎狄夷蠻考
	王桐齡:漢唐之和親政策
	徐琚清:北邊長城考
	王桐齡:唐宋時代妓女考
	張星烺:中世紀泉州狀況
	瞿兌之:以日本平安京證唐代西京之規制
	次弓:兩漢之胡風
	梁佩貞:南北朝時候中國的政治中心
	李崇惠:石達開日記之研究
	李書春:李文忠公鴻章年譜
	韓叔信:莫索爾問題解決的經過
	齊思和:先秦歷史哲學管窺
	陳垣:中國史料的整理(翁獨健筆記)
	歷史學會之過去與將來
	補白:求是齋讀書志疑
	(一)致中:五霸
	(二)致中:莊子年代
	司蒂文生:中國之人種
	PH.DE VARGAS : HISTORY AND THE BELIEF IN PROGRESS
	MERVYN ARMSTRONG : PALMERSTON & THE OPIUM WAR
	 
	第一卷第二期(1930年)刊名為錢玄同所題
	曹詩成:戰國時儒墨道三家堯舜的比較
	李鏡池:易傳探源
	顧頡剛:洪水之傳說及治水等之傳說
	衛聚賢:堯典的研究
	齊思和:儒服考
	徐文珊:中國古代的歷史觀
	瞿兌之:古代之竹與文化
	朱士嘉:中國第一個留學生
	王桐齡:會真記事蹟真偽考
	奉寬:舊京西山故翠微寺畫像千佛塔記跋
	韓叔信:燕京大學校友門外恩佑恩慕二寺考
	顧頡剛:校點古今偽書考序
	韓叔信:俄領西土耳其斯坦與中國在歷史上之關係
	燕大歷史學會一年來工作概況
	PH. DE VARGAS : SUGGESTED MAIN STEPS IN THE PREPARTION OF AN HISTORICAL PART
	第一卷第三期(1931年)刊名為商承祚所題
	洪業:崔東壁書版本表
	韓叔信:虞初小說回目考釋
	范文瀾:與顧頡剛論五行說的起源
	徐文珊:儒家與五行的關係
	齊思和:與顧頡剛師論易繫辭傳觀象制器故事書
	吳晗:山海經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統
	趙澄:史記版本考
	黃文弼:樓蘭之位置及其與漢代之關係
	市村瓚次郎著,牟傳楷譯:元實錄與經世大典
	馮家昇:太陽契丹考釋
	毛汶:女真文字之起源
	白也:指畫略傳
	關瑞梧:夷務始末外鴉片戰後中英議和史料數件
	傅振倫:清史稿之評論(上)
第二冊
	第一卷第四期(1932年6月30日)刊名為章炳麟題
	洪業:駁景教碑出土於盩厔說
	顧頡剛:從呂氏春秋推測老子之成書年代
	譚其驤:中國內地移民史——湖南篇
	馮家昇:契丹祀天之俗與其宗教神話風俗之關係
	唐蘭:獲白兕考
	奉寬:元虎賁軍百戶印考釋
	鄭德坤:山海經及其神話
	傅振倫:清史稿之評論(下)
	朱士嘉:中國地方志統計表
	沈維鈞:商書今譯之一——湯誓
	那珂通世著,于式玉譯:考信錄解題
	 
	第一卷第五期(1933年8月)刊名為張爾田所題,此期以下封底皆有英文目錄
	洪業:高似孫史略箋正序之一
	顧頡剛:州與嶽的演變
	金德建:司馬遷所見書考敘論
	葛啟揚:劉向之生卒及其撰著考略
	陳沅遠:唐代驛制考
	馮承鈞:考古隨筆
	張維華:葡萄牙第一次來華使臣事蹟考
	魏建猷:清雍正朝試行井田制的考察
	傅振倫:章實齋之史學
	Arthur W. Hummel著,鄭德坤譯:近百年來中國史學與古史辨
	和田清著,翁獨健譯:明治以後日本學者研究滿蒙史的成績
	黎光明:皇明馭倭錄勘誤
	梁愈:讀山中聞見錄書後
	附本刊第一卷(一至五期)引得
	 
第三冊
	第二卷第一期(1934年9月)刊名為章鈺所題
	洪業:崔東壁荍田賸筆之殘稿
	齊思和:黃帝之制器故事
	奉寬:居庸關元刻咒頌音補附考
	謝興堯:太平天國曆法考(附太平新曆與陰曆陽曆對照表)
	馮家昇:遼史與金史新舊五代史互證舉例
	朱延豐:古師子國釋名
	周一良:日本內藤湖南先生在中國史學上之貢獻
	趙豐田:康長素先生年譜
	勞貞一:釋士與民爵
	顧頡剛:讀爾雅釋地以下四篇
	張維華:明遼東邊牆建置沿革考
	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
	 
	第二卷第二期(1935年9月)刊名為柳詒徵所題
	鄧之誠:護國軍紀實
	鄺平璋:唐代公主和親考
	姚家積:明季遺聞考補
	洪業:史通點煩篇臆補
	許同莘:釋百姓
	周一良:大日本史之史學
	顧頡剛: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
	鄧嗣禹:城隍考
	齊思和:評馬斯波羅中國上古史
	 
第四冊
	第二卷第三期(1936年11月)刊名為傅增湘所題
	陳君彥文紀念
	陳君彥文遺像
	鄧之誠:誄辭
	朱士嘉:陳統傳略
	陳統遺稿:慧遠大師年譜
	顧頡剛、童書業:夏史三論
	侯仁之:靳輔治河始末
	蒙思明:元魏的階級制度
	貝琪:三國郡守考
	趙宗復:汪梅村先生年譜
	姚家積:補鄒漪明季遺聞
	王伊同:五季兵禍輯錄
	陳晉:新唐書劉宴傳箋註
	齊思和:英國史書目舉要
	洪業:禮記引得序——兩漢禮學源流考
	 
	第二卷第四期(1937年12月)刊名為石門山人所題
	張爾田:與鄧文如先生書(論清列朝后妃傳稿校記)
	張爾田:與李滄萍及門書(論李義山萬里風波詩)
	張爾田:先師章式之先生傳
	鄧之誠:神廟留中奏疏彙要序
	薛瀛伯:神廟留中奏疏彙要跋
	洪業:春秋經傳引得序
	王伊同:前蜀疆域考
	劉官諤:明憲宗賜朱永鐵券考
	趙宗復:李自成叛亂史略
	齊思和:美國史書目舉要
	周一良:評魏楷英譯魏書釋老志
	張天護:跋長兄天澤著中葡通商研究
	鄧文如教授講演,王鍾翰筆記:談「軍機處」
	 
	第二卷第五期(1938年12月)刊名為林志鈞所題(第十周年紀念特刊)
	洪業:閻貞憲先生遺稿五種
	聶崇岐:宋代制舉考略
	曹詩成:匕器考釋
	葛啟揚:卜辭所見之殷代家族制度
	劉選民:清代東三省移民與開墾
	熊德元:顧亭林之經濟思想
	齊思和:戰國宰相表
	王鍾翰:清三通之研究
	譚其驤:近代湖南人中之蠻族血統
	鄧之誠:官制沿革備論(論秦以後無真宰相上)
	陸欽墀:英法聯軍佔據廣州始末
	蕭正誼:西力東漸與日本開國經過
	何炳棣:英國與門戶開放政策之起源
	張爾田:孱守齋日記
	王鍾翰錄:張孟劬先生遯堪書題
	朱士嘉:中國地方志綜錄補編
	朱士嘉:燕京大學圖書館善本方志題記 
	顧廷龍:讀漢金文小記
	容媛:經籍要目問答
	王伊同:德氏前漢書譯注訂正
	張爾田講稿,王鍾翰序錄:清史稿纂修之經過
	書評
	趙豐田:書議覆條陳鐵路奏疏後
	杜洽:蒙著元代社會階級制度
	朱士嘉:賈著中國舊史學
	劉子建:包著歐洲最近擴軍問題
	齊思和:史學年報十年來之回顧
	歷史學會十年來職員名錄
	本刊第一至十期綜合引得
	 
第六冊
	第三卷第一期(1939年12月)
	杜洽:唐代府兵考
	譚其驤:清代東三省疆地志
	王伊同:補魏志何晏傳
	聶崇岐:麟州楊氏遺聞六記
	張述祖:文史通義版本考
	侯仁之:明史列傳稿斠錄
	張爾田:清故學部左丞柯君墓誌銘
	張爾田:清故朝議大夫湖南優貢知縣汪君墓誌銘
	書評
	曹詩成:中國原始社會之探究(曾松友著)
	曹詩成:中國古代氏姓制度研究(袁業裕著)
	王伊同:李斯傳(Derk Bodde著)
	杜洽:蒙古史(C.d Ohsson著,馮承鈞譯)
	杜洽:帖木兒帝國(L.Bouvat著,馮承鈞譯)
	齊思和:經學源流考(甘雲鵬著)
	羅秀良:中國醫學史兩種(王吉民、伍連德著,陳邦賢著)
	羅秀貞:中國地理學史(王庸著)
	葛啟揚:中國歷史商業地圖(Abert Herrmaun著)
	侯仁之:中國水利史(鄭肇經)
	張瑋瑛:中國河渠水利工程書目(茅乃文編)
	沈曾植遺稿:書元秘史後
	史學消息
	(一)《歷代地理通釋》行將脫稿
	(二)下花園北魏石佛寺之發掘
	(三)舊都古蹟古物調查
	(四)本系歷屆畢業論文題目表
	(五)近五年來中國史地新書簡目
	 
	第三卷第二期(1940年12月)
	裴文中:中國史前學上之重要發見
	張述祖:范蔚宗年譜
	杜洽:唐初鎮兵考
	聶崇岐:尹洙之年壽
	林樹惠:明之北邊備禦(兵備)
	徐緒典:錢謙益著述被禁考
	陳鍫:黃恩彤與鴉片戰後外交
	夏循垍:夏先生穗卿傳略
	翁獨健:新元史蒙兀兒史記愛薛傳訂誤
	書評
	聶崇岐:中國通史(金兆豐)
	陳增輝:中國基督教史綱(王治心)
	秦佩珩:中國商業史(王孝通)
	林樹惠:張江陵年譜(楊鐸)
	齊思和:皮鹿門沈寐叟二年譜(皮名振,王遽常)
	趙豐田:馬相伯先生年譜(張若谷)
	許夢瀛:廣東書院制度沿革(劉伯驥)
	趙豐田:教案史料編目(吳盛德,陳輝增合編) 
	陳鍫:鴉片戰爭中文書目解題(趙豐田)
	何懷德:考古學上ょり見たる遼之文化•圖譜(鳥居龍藏)
	鄺平章:西洋中古史(陳受頤,梁茂修合譯)
	程明洲輯史學界消息(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至一九四○年十二月)
	 (一)本校
	 (二)國內
	 (三)西洋
序/導讀
發刊辭
吾國史學,淵源最早,而以其進步遲緩之故,及至今日反落歐西諸國之後。典籍所稱,黃帝之時,已置史官。又傳上世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諸書。左昭十二年傳稱:「楚靈王與右尹子革語,右相趨而過,王曰:『此良史,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國尚書序釋之曰「即謂上世帝王遺書」。斯則邃古帝王,皆各有史,然世代悠遐,不能徵矣。及至姬周,史官大備,周禮稱:「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以詔王治。小史掌邦國之治,定世繋,辨昭穆。內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貳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御史掌邦國都鄙萬民之治令,以贊冢宰。」由此觀之,天子之史,亦有五矣。雖周官一書,世多疑其偽,而徵之其他現存秦前簡冊,其所舉史官,固非虛構。且非惟王朝有史也,即各諸侯卿大夫家,亦皆置史官,每有疑滯,則就而諮焉。斯則史官乃上世最高知識階級,其職責固不限於載言記事矣。近人如龔定盦,劉師培,張采田輩,咸以為百家學術皆源於史,非無故也。諸國既皆置史官,故皆各有其史。其猶可考見者,如:左傳稱周志,韓非子稱周書,孟子稱晉之乘,楚之杌檮,魯之春秋,國語有鄭書,墨子曾見百國春秋,可謂盛矣。仲尼以天縱之資,而其最大之著作,亦為春秋。故漢儒每以與孝經並稱,明其為孔子所自作也。自漢而後,史職益增,李唐以還,政府更負編纂前代史之責。此外私家著述,如編年體也,紀事本末體也,政書也,學案也,史評也,以及考覈訓詁之類,皆前後相望,作者如林,其結果雖歷經兵燹水火之劫,而今日言其內容之富,年代之久,他國莫之與京也。夫史料以文字之記載為基本,而我國自夏而後,已有正式年代之紀載,東周而後,三千年來,人類社會進化之跡,粲然在目,他國之必待考古物,訪奇俗,以間接推求之者,吾國早有明確之記載,數千年來社會演變之跡,得以窺測,斯則非惟我國之寶藏,亦全人類所不能忽視者也。
雖然,我國史學有一弊焉,則其因襲多而創作少是也。編年一體,自太古以至今,行之數千年。史遷紀傳一體,今且未廢,大史學批評家如劉知幾、章學誠輩,雖稍稍議之,然其所見,或尚不若史公焉。此外如袁樞之紀事本末也,黃梨州之學案也,皆一人唱之,萬夫和之,墨守舊章,不思改易。夫學貴因事制宜,因材立體,豈能不辨方圓,咸納之於一型?論者每謂我國正史,每下愈況,此或亦其一因也。此猶言其體例也,至於精神,則雖謂之古今未變焉可也。其眼光不出太上感應篇資治通鑒子史精華之外。清代學術之盛,遠邁往古,諸大師治經之餘,亦頗致力於史,然亦不過粗引其端,大部分尚待吾人之努力。反顧西洋其史學之大形發展,亦不過近百年來事耳,然史料之分類與審定也,史學理論也,歷史哲學也,考古也,類皆議論將定,成為科學,後進之士,苦於在其本國史中,無覆可發,且浸假而肆其精力於中國史焉。而我國學者,本其傳統之實用主義,舍本趨末,專言富強,於史學一科,目為無用,擯而不講,甚至「現今我國學校通用課本,乃率皆裨販迻譯,以之充數!」(用梁任公語)其結果不但富強不可幾且行將為印度之續!嗟呼!寶蘊於山,過而不顧,貨棄於地,俯拾無人,此則同人所為深慨而不敢自棄者也。
本會為本校歷史學系同學所組織成立已久,近鑑於現今學術,非閉戶獨學之所可幾也,乃忘其錮蔽,刊其師生所得,以與同好一商榷之,冀收他山之助。期於年刊一冊,其內容則學理與工作並重,尤側重於國史之研究。蓋同人深信,非常理無以指導研究工作,非有專門研究,則學理無所附麗。至於側重國史,其理甚明,無待贅述。凡此區區,皆發行本刊之微意,非敢謂宣導風氣,蓋亦聊供抛磚引玉之資云爾。
十八年五月廿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