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時間:法國史家阿多格來臺演講論文集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阿多格(François Hartog)是當今法國最知名的史家之一,其代表性著作《歷史性運作機制》(Régimes d’historicité),自2003年問世後,逐漸引發國際學界對此議題的討論,現今已有多種外語譯本。
藉著對西方古今歷史編纂學的探討,以及不同時期文藝作品的分析,阿多格試著捕捉人們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感受,以及這些感受所反映的意義。依他所見,以「歷史為人生之師」或未來主義為導向的歷史性運作模式都已無法解釋今日社會呈現的時間失序感。記憶膨脹、襲產熱潮、「人類世」概念的出現,一切事物的加速……我們正面臨一個新的歷史處境。
當代時間經驗及種種相關現象,正是阿多格在其名著出版多年後仍企圖深掘的議題。2019年5月間,透過法國在臺協會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組的合作,我們有幸邀請阿多格教授來臺演講。此論文集便是他當時的三篇演講文稿,加上兩篇近作所組成的中文翻譯版,除了對歷史學晚近處境提出省思,也為今日社會提出更多洞察。
藉著對西方古今歷史編纂學的探討,以及不同時期文藝作品的分析,阿多格試著捕捉人們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感受,以及這些感受所反映的意義。依他所見,以「歷史為人生之師」或未來主義為導向的歷史性運作模式都已無法解釋今日社會呈現的時間失序感。記憶膨脹、襲產熱潮、「人類世」概念的出現,一切事物的加速……我們正面臨一個新的歷史處境。
當代時間經驗及種種相關現象,正是阿多格在其名著出版多年後仍企圖深掘的議題。2019年5月間,透過法國在臺協會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組的合作,我們有幸邀請阿多格教授來臺演講。此論文集便是他當時的三篇演講文稿,加上兩篇近作所組成的中文翻譯版,除了對歷史學晚近處境提出省思,也為今日社會提出更多洞察。
目錄
前言
克里歐:歷史在西方是否已變成一個記憶所繫之處?
邁向一個新的歷史境況
現在主義與共同生活
時間的加速
打亂現在主義的一池春水:Covid-19疫情下的時序
引用書目
克里歐:歷史在西方是否已變成一個記憶所繫之處?
邁向一個新的歷史境況
現在主義與共同生活
時間的加速
打亂現在主義的一池春水:Covid-19疫情下的時序
引用書目
試閱
前言
人類在世間的存在,基本上倚賴時間與空間的定位。在空間內移動,有許多可辨識的指標來協助定位。即使是在茫茫大海,史前人類就靠著太陽、星星、月亮的相對位置、潮流方向、雲的形狀、海水顏色、反射波、漂流物、鳥的習性等要素做綜合判斷,成功航抵彼岸。例如距今數千年前出現的南島語族,在指南針、羅盤等航海定位工具尚不存在時,其足跡分布範圍就已經從智利附近的復活島到非洲附近的馬達加斯加島,幾乎橫跨地球半個圓周。
相較於空間定位的具體,人類對時間中的定位就抽象許多。對於看不見、摸不到、無聲亦無味的時間,人們是如何感知,又如何在其中為自己定位?此處所言並非時間的物理測量和計算等問題,也不是社會學裡有關社會生活的時間性,或人類學討論的儀式時間或神聖時間,而是人類如何感知時間秩序、體會時間經驗,並從中思考其意義的問題,比較接近現象學和詮釋學中討論的歷史性(historicité/historicity)概念。
在世界許多文明中,這些問題有一部份會落入我們現在稱之為歷史學的領域。我們知道,一些古老文明相當早就有掌管時事記錄和歷史流傳的制度,不過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歷史學專業學科,卻是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開始奠定。伴隨著民族國家在同一世紀的興起,國族歷史的建立為許多掌權者所關心,也提供一國國民集體認同的基礎成分。這也是為何,法國人經常稱呼十九世紀為歷史(學)的世紀,歷史在當時不只是一門「關於過去事物的學科」,甚至成為一種主流信仰。到了二十世紀後期,對國族主義的批判、口述史的興起、傷痕記憶壓抑與反撲的現象等,在在對處於至尊地位的大歷史產生衝擊;相對地,襲產熱潮、集體記憶話題等現象讓歷史學者逐漸理解,社會群眾與過去交涉的方式已不再倚賴歷史學,而是有多種可能性。從這裡開始,對於歷史學的重新定位也成了許多史家關注的主題。這樣的現象已引起不少討論,而法國史家阿多格(François Hartog)所提出的「歷史性運作機制」(régimed’historicité)概念,試圖更全面地分析這些現象,遂成為國際間常被參考引用的對象。
2019年5月間,透過法國在臺協會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組的合作邀請,我們有幸請到這位史家在臺北進行三場演講(兩場英文、一場法文),此論文集便是他當時的演講文稿,加上兩篇近作所組成的中文翻譯版。從中可看出這位作者在其奠基性的著作出版後,仍持續觀察當代時間經驗的種種現象,其中一部份是對歷史學晚近處境的省思,一部份則是以歷史學者的眼光,為當代現象提供更多的分析和洞察,希望善盡當代公民之責,促進歷史與今日社會的對話。
人類在世間的存在,基本上倚賴時間與空間的定位。在空間內移動,有許多可辨識的指標來協助定位。即使是在茫茫大海,史前人類就靠著太陽、星星、月亮的相對位置、潮流方向、雲的形狀、海水顏色、反射波、漂流物、鳥的習性等要素做綜合判斷,成功航抵彼岸。例如距今數千年前出現的南島語族,在指南針、羅盤等航海定位工具尚不存在時,其足跡分布範圍就已經從智利附近的復活島到非洲附近的馬達加斯加島,幾乎橫跨地球半個圓周。
相較於空間定位的具體,人類對時間中的定位就抽象許多。對於看不見、摸不到、無聲亦無味的時間,人們是如何感知,又如何在其中為自己定位?此處所言並非時間的物理測量和計算等問題,也不是社會學裡有關社會生活的時間性,或人類學討論的儀式時間或神聖時間,而是人類如何感知時間秩序、體會時間經驗,並從中思考其意義的問題,比較接近現象學和詮釋學中討論的歷史性(historicité/historicity)概念。
在世界許多文明中,這些問題有一部份會落入我們現在稱之為歷史學的領域。我們知道,一些古老文明相當早就有掌管時事記錄和歷史流傳的制度,不過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歷史學專業學科,卻是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開始奠定。伴隨著民族國家在同一世紀的興起,國族歷史的建立為許多掌權者所關心,也提供一國國民集體認同的基礎成分。這也是為何,法國人經常稱呼十九世紀為歷史(學)的世紀,歷史在當時不只是一門「關於過去事物的學科」,甚至成為一種主流信仰。到了二十世紀後期,對國族主義的批判、口述史的興起、傷痕記憶壓抑與反撲的現象等,在在對處於至尊地位的大歷史產生衝擊;相對地,襲產熱潮、集體記憶話題等現象讓歷史學者逐漸理解,社會群眾與過去交涉的方式已不再倚賴歷史學,而是有多種可能性。從這裡開始,對於歷史學的重新定位也成了許多史家關注的主題。這樣的現象已引起不少討論,而法國史家阿多格(François Hartog)所提出的「歷史性運作機制」(régimed’historicité)概念,試圖更全面地分析這些現象,遂成為國際間常被參考引用的對象。
2019年5月間,透過法國在臺協會與中央研究院人文組的合作邀請,我們有幸請到這位史家在臺北進行三場演講(兩場英文、一場法文),此論文集便是他當時的演講文稿,加上兩篇近作所組成的中文翻譯版。從中可看出這位作者在其奠基性的著作出版後,仍持續觀察當代時間經驗的種種現象,其中一部份是對歷史學晚近處境的省思,一部份則是以歷史學者的眼光,為當代現象提供更多的分析和洞察,希望善盡當代公民之責,促進歷史與今日社會的對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