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在西域的那些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單車慾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在一兩千年的時間裡,一個又一個使者、和親的公主、商人、探險者等等,他們各自的目的不同,但所要面對的磨難卻是相同,他們都必須走入西域,經受風沙雪雨的吹打;苦難對他們的折磨並不因他們各自懷抱的理想而有區分,苦難把他們還原成了單純的個體,讓他們把內心的希望和理想都深埋起來,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向前行。
看身處西域蠻荒的險境,「持漢節不失」的張騫,如何忍辱負重出使西域,成為「西域三拓」中的第一拓。肩負國家和平使命,行於大漠,彈奏幽怨的出塞曲遠嫁匈奴王的王昭君,為了一句「從胡俗」雖換得西邊安寧,卻望斷了歸鄉路。玄奘用精神和生命在大漠中走了五萬餘里路,堅持信念至西天取經,十九年後滿載經文,踏著一路塵灰歸來…一群默默忍受孤獨和寂寞,背負著艱難任務的遠行者用他們的生命在遼闊的西域寫下永垂青史的故事。
在一兩千年的時間裡,一個又一個使者、和親的公主、商人、探險者等等,他們各自的目的不同,但所要面對的磨難卻是相同,他們都必須走入西域,經受風沙雪雨的吹打;苦難對他們的折磨並不因他們各自懷抱的理想而有區分,苦難把他們還原成了單純的個體,讓他們把內心的希望和理想都深埋起來,在艱難的環境中努力向前行。
看身處西域蠻荒的險境,「持漢節不失」的張騫,如何忍辱負重出使西域,成為「西域三拓」中的第一拓。肩負國家和平使命,行於大漠,彈奏幽怨的出塞曲遠嫁匈奴王的王昭君,為了一句「從胡俗」雖換得西邊安寧,卻望斷了歸鄉路。玄奘用精神和生命在大漠中走了五萬餘里路,堅持信念至西天取經,十九年後滿載經文,踏著一路塵灰歸來…一群默默忍受孤獨和寂寞,背負著艱難任務的遠行者用他們的生命在遼闊的西域寫下永垂青史的故事。
目錄
序:一群越走越遠的人
第一章:征服者的背影
張騫:生命大隱伏
蘇武:十九年的眺望
李廣:大雪滿刀弓
班超:長劍出鞘
耿恭:掌心上的神
第二章:黑暗中的舞者
中行說:大愛生大恨
李陵:在英雄的陰影中隱退
李廣利:遲來的憤怒
第三章:遠嫁的公主
細君:春天的殞花
解憂:雪中火焰
王昭君:左肩花朵右肩山峰
蔡文姬:胡笳落雪
文成公主:內心的鏡子之碎
布麗吉塔
半個月亮爬上來
第四章:行者
玄奘:西天在心
行者:五個清晰的人
第一章:征服者的背影
張騫:生命大隱伏
蘇武:十九年的眺望
李廣:大雪滿刀弓
班超:長劍出鞘
耿恭:掌心上的神
第二章:黑暗中的舞者
中行說:大愛生大恨
李陵:在英雄的陰影中隱退
李廣利:遲來的憤怒
第三章:遠嫁的公主
細君:春天的殞花
解憂:雪中火焰
王昭君:左肩花朵右肩山峰
蔡文姬:胡笳落雪
文成公主:內心的鏡子之碎
布麗吉塔
半個月亮爬上來
第四章:行者
玄奘:西天在心
行者:五個清晰的人
序/導讀
前言
一群越走越遠的人
征服者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中的匈奴在陰山河套地區發展壯大,不斷地南下滋事,中原邊塞地區遭到了他們嚴重的劫掠和摧毀。趙武靈王率兵對匈奴發起進攻,一場仗打下來,雙方勝負難分,但卻促使趙武靈王對中國軍隊做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改革─改戰袍為胡褲,改戰車為騎兵。我們今天穿的褲子就是從一場戰爭沿襲而來的。趙武靈王作為一個征服者,「引用」和「吸收」的作用顯然要大於戰爭勝負的意義。
在當時,匈奴似乎顯得很張揚。喜歡張揚的人註定要遭到別人的打擊,因為你的張揚給別人帶來了不快,讓別人無法忍受你。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張揚似乎是一種習慣,他們不忘時時把習性和意志張揚出去,似乎張揚像烈酒一樣,可以使他們變得興奮,並由此獲得驚人的力量。從本質上而言,他們一直生存在 「天似穹廬,隆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西域草原上,地域環境對人的情趣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他們天天面對遼闊的草原和湛藍的天空,養成了浪漫和無拘無束的習性,在風和日麗的日子,可以縱馬盡情奔馳,在馬背上共飲一壺酒,將一個酒壺傳來傳去,頗具浪漫情調。因為喜歡浪漫的原因,便註定了他們的行為更直接和果斷,他們向別的部落或王國發起戰爭時,也像遊牧時設計出圍獵的計謀一樣,運用古老傳統的方式進攻。出於簡單或習慣性行為,他們想南下劫掠中原的想法並非深思熟慮,只是圖一時的痛快而已。
在秦國實現了大一統政權時,匈奴已成為中原的心腹大患。秦始皇一直不忘活躍於北方的這一群少數民族,他們的存在給他心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因此,蒙恬成為秦始皇派出的第一個對匈奴實施軍事討伐的征服者,他率三十萬大軍北上打擊匈奴。蒙恬善戰,加上又有多於匈奴幾十倍的軍隊,所以,他一路取勝,在河南地(今蒙古河套一帶)擊敗匈奴。匈奴後退700餘裡,北方暫時平靜了下來。
從此,中原與匈奴的對立形勢日趨嚴重,雙方互窺對方的氣氛也越來越緊張,這種緊張氣氛直接導致的結果是,雙方都向對方發起了規模較大的戰爭。由於中原勢力強大,所以他們對匈奴的攻擊是致命的,一個又一個被委于重任的征服者帶領大隊人馬向西域攻進,在沙漠和草原上和匈奴拼殺。對於這些征服者來說,他們在西域的行軍和生活都是十分艱難的,飽受異域地理環境和氣候的折磨,但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像一把鐵鉗一樣緊緊夾住匈奴,不讓他們有喘息和反擊的機會,否則,他們就會在地情和戰術都不如匈奴的情況下被消滅。
地域對於這群征服者而言,最終都起到了對他們的精神、意志和心靈的提升;他們體驗了常人不能體驗的生命經歷,幾乎每個人的行為都上升到了國家或民族的高度,成為他們所處時代的焦點。所以,他們顯得苦難和沉重的經歷便又是對他們人生價值的肯定。最後,這些征服者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並升官加爵,得到了他們本該得到的東西。在歷史的冊頁中,他們的名字都是沉甸甸的,讓後人讀到有關他們的文字時,深為他們的經歷所震撼。他們的經歷大多被寫進了今天的歷史課本中,學生們瞭解他們在西域的特殊經歷時,幼小的心靈被他們身上折射出的光芒所感動。
一批又一批征服者在西域巡視著遊牧民族的動靜,細細數來,他們並沒有打多少仗,但他們的存在是一種威懾,對西域形成穩定和統一的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使者
被中原軍隊抓獲的一名匈奴士兵受到了優待,不久,便向漢朝廷講述了西域的一些情況,讓中原人對遊牧民族的習俗、宗教、部落、生產、軍事、人口,等等,都有了較為細緻的認識,知道了他們每天是怎樣生活的,在人與人之間,戶與戶之間是如何產生百戶長或千戶長的。這些消息無疑是重要的,它讓中原人第一次覺得那個在西域一直弄出聲響的對手由原來的模糊變得清晰了起來,他們甚至可以感覺到他有多高,從他身體裡散發出來的力量有多大。人認識一個事物的同時,本身就會對其做出一個衡量,漢朝執政者通過獲知西域的消息,也隱隱約約產生了經營西域,打擊遊牧民族的一些想法。
而那名士兵講述的一個細節讓當時執政的漢武帝感到眼前突然一亮。那個士兵說,匈奴自冒頓任單於(首領,意為像天子一樣寬廣。)以後,在西域的地位已如日中天,連月氏王都被匈奴所殺,月氏王的頭顱被匈奴士兵製成酒具喝酒,大部分月氏人被冒頓趕往伊黎河流域,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儘管如此,匈奴還經常掠奪他們,對他們倍加淩辱,月氏人對匈奴痛恨萬分,一心想找機會報仇雪恨。漢武帝馬上覺得應該把月氏人團結過來,敵人的敵人,便是我們的朋友。他決定派人去西域完成這一任務。
使者由此產生。願望在最初往往都是比較美好的,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月氏人的任務應該說並不難,同仇敵愾,兩股繩很容易擰在一起,而擰在一起的力量便會比原來單個行動要大得多。從此,中原與西域構成了一種的特殊關係,在一兩千年的時間裡,一個又一個使者從中原出發,他們身上背負著政治使命,為自己設想了許多在西域要實現的抱負,但真正進入西域後才發現,地域對人的限制是不可改變的,他們因此常常碰壁,被弄得頭破血流,無法再向前行進。但他們沒有退路,在這塊蠻荒地域中,大多地方像塔克拉瑪幹的含意「走進去出不來」一樣,讓人心生恐懼,但使者們卻必須往前走,不論怎樣都不能回頭。進入西域後,肉體的磨難是他們所必須經歷的第一道難關,「出不來」具體到他們身上,便體現成了肉體的多重磨難和掙紮。好在他們都堅持走下去了,當他們走遠之後,人們在他們的背影中看到了苦難和掙紮的交織,也看到了堅韌和頑強對他們的提升。
前面走過的使者的足跡尚未被風沙淹沒,後面的使者又緊接著上路了。作為使者,他們最大的使命不是完成朝廷交給他們的任務,而是讓自己到達必須要到達的地方。使者們在西域身單力薄,加之地理條件對人的生存起到了致命的制約,所以他們的命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肉體和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摧殘。他們留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去的時候鑼鼓歡送,意氣風發,回來的時候悄無聲息,黯然銷魂。
有時候,朝廷誤解了他們中的一些人,讓他們的家人落得很悲慘的下場,但他們仍堅持著最初的信念─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到能夠回去的一天,即使世事全部顛倒,他們也要自己證明自己。剛開始進入西域時,他們與匈奴抗爭,後來,便又與大自然抗爭,到了最後,他們便又與自己抗爭。站在今人的角度看,他們到了這般地步,既使不為朝廷著想,也要為自己著想,只有自己活著回去,才能為家人嗚鳴不平。所以,堅持在當時便顯得很有實際意義。但好多人都沒有等到回去的一天,要做到這一點太不容易了,就像讓公羊下小羊一樣難。
和親
細君、解憂、王昭君、文成公主,這是一些與西域遊牧民族的首領和親的公主,她們的名字在歷史中被一再提及,為世人所熟知。她們出生于中原王朝貴族家庭(有的只是因為外交需要,臨時冊封而為),但她們卻在西域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大多數人到死都沒有踏上返回故鄉的路途。
促使和親這一特殊政治方式的出現,與匈奴對中原的幹擾有很大關係。劉邦即位後,因為忍受不了匈奴的張狂和兇殘,決定向他們發起進攻。於是,他調動三十二萬大軍直抵西域,向匈奴發起了攻擊,但在雁門關平城一帶被匈奴大軍一併擊潰,劉邦本人也被困於城中,全軍一時陷入了斷糧少炊的危急情況中。劉邦手下有一個叫陳平的謀士給他出了一個「薄陋拙劣」的方法,給單于冒頓的闕氏送了一尊金頭像,並對闕氏說,你應該勸冒頓放我主,不然我只有送他漢族美女以換匈奴撤兵,到時冒頓沉溺于美女,你恐怕就沒有地位了,闕氏對他的話信以為真,果然勸冒頓放了劉邦。劉邦死後,冒頓致書調戲不可一世的「女皇」呂雉,戲辱她是寡婦,並說他自己則正「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樂,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冒頓單於這樣意淫的話語對陰險毒辣的呂後打擊很大,但她卻忍氣吞聲,並不敢對匈奴發作。後來呂後從單於的淫信中得到啟發,將一位宗族的女兒冒充公主嫁給單於,以「和親」的方法暫時緩解了邊境局勢。
但和親這一特殊的政治策略卻從此一直向下延伸開來,光漢朝前前後後就有近十位公主或皇室宗族的女兒嫁給了匈奴單於或其他民族首領。有時候,漢朝臨時冊封宮女嫁給匈奴單於,但對外聲稱嫁過去的都是公主,以示對他們的重視。和親這一方式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到了唐代,文成公主仍在履行和親的使命,她一路越向西心情越沉重,最後忍不住摔碎了可以看見長安生活的鏡子。她的這一舉動體現出了和親公主的內心悽楚和無奈的抗爭。
和親是一條不歸路,公主們一去不復返,幾乎都命歿於西域蠻荒之地。她們不習慣少數民族的飲食,丈夫死了又得嫁給他弟弟或前妻生的兒子,她們中有大部分無法在西域生活,丈夫死了後便向朝廷發出乞求回中原的疏書,但卻遭到了朝廷冷冷的一句「從胡俗」,從此便再無指望踏上故鄉半步。
在西域,她們再也見不到遠在中原的親人,而且沒有傾訴苦衷的物件,所以,她們不光要與地域抗衡,甚至還要與時間抗衡,默默挨著孤獨和寂寞,祈求上蒼能開恩讓自己踏上返鄉的路途,但上蒼似乎並不憐憫她們,反而讓她們越走越遠。西域赤野千里,千里皆無坦途,她們腳下的路像所有進入西域的人一樣,同為「走進去出不來」。命運不停地發生著變化,她們既無法從西域脫離出去,又無時不與其扭結在一起。這些背離故土的女人,其人生遭遇像被大風吹刮的沙子一樣,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會被刮向哪裡,會在哪裡停住,在風風雨雨中,她們的肉體經受了極為殘酷的折磨。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由於她們發揮了女性特有的作用,維持了中原和西域的關係,讓匈奴單於或其他民族首領有了一種安撫感,積極地與中原保持了友好的關係。她們所起到的作用,
一群越走越遠的人
征服者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中的匈奴在陰山河套地區發展壯大,不斷地南下滋事,中原邊塞地區遭到了他們嚴重的劫掠和摧毀。趙武靈王率兵對匈奴發起進攻,一場仗打下來,雙方勝負難分,但卻促使趙武靈王對中國軍隊做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改革─改戰袍為胡褲,改戰車為騎兵。我們今天穿的褲子就是從一場戰爭沿襲而來的。趙武靈王作為一個征服者,「引用」和「吸收」的作用顯然要大於戰爭勝負的意義。
在當時,匈奴似乎顯得很張揚。喜歡張揚的人註定要遭到別人的打擊,因為你的張揚給別人帶來了不快,讓別人無法忍受你。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來說,張揚似乎是一種習慣,他們不忘時時把習性和意志張揚出去,似乎張揚像烈酒一樣,可以使他們變得興奮,並由此獲得驚人的力量。從本質上而言,他們一直生存在 「天似穹廬,隆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西域草原上,地域環境對人的情趣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他們天天面對遼闊的草原和湛藍的天空,養成了浪漫和無拘無束的習性,在風和日麗的日子,可以縱馬盡情奔馳,在馬背上共飲一壺酒,將一個酒壺傳來傳去,頗具浪漫情調。因為喜歡浪漫的原因,便註定了他們的行為更直接和果斷,他們向別的部落或王國發起戰爭時,也像遊牧時設計出圍獵的計謀一樣,運用古老傳統的方式進攻。出於簡單或習慣性行為,他們想南下劫掠中原的想法並非深思熟慮,只是圖一時的痛快而已。
在秦國實現了大一統政權時,匈奴已成為中原的心腹大患。秦始皇一直不忘活躍於北方的這一群少數民族,他們的存在給他心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因此,蒙恬成為秦始皇派出的第一個對匈奴實施軍事討伐的征服者,他率三十萬大軍北上打擊匈奴。蒙恬善戰,加上又有多於匈奴幾十倍的軍隊,所以,他一路取勝,在河南地(今蒙古河套一帶)擊敗匈奴。匈奴後退700餘裡,北方暫時平靜了下來。
從此,中原與匈奴的對立形勢日趨嚴重,雙方互窺對方的氣氛也越來越緊張,這種緊張氣氛直接導致的結果是,雙方都向對方發起了規模較大的戰爭。由於中原勢力強大,所以他們對匈奴的攻擊是致命的,一個又一個被委于重任的征服者帶領大隊人馬向西域攻進,在沙漠和草原上和匈奴拼殺。對於這些征服者來說,他們在西域的行軍和生活都是十分艱難的,飽受異域地理環境和氣候的折磨,但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像一把鐵鉗一樣緊緊夾住匈奴,不讓他們有喘息和反擊的機會,否則,他們就會在地情和戰術都不如匈奴的情況下被消滅。
地域對於這群征服者而言,最終都起到了對他們的精神、意志和心靈的提升;他們體驗了常人不能體驗的生命經歷,幾乎每個人的行為都上升到了國家或民族的高度,成為他們所處時代的焦點。所以,他們顯得苦難和沉重的經歷便又是對他們人生價值的肯定。最後,這些征服者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並升官加爵,得到了他們本該得到的東西。在歷史的冊頁中,他們的名字都是沉甸甸的,讓後人讀到有關他們的文字時,深為他們的經歷所震撼。他們的經歷大多被寫進了今天的歷史課本中,學生們瞭解他們在西域的特殊經歷時,幼小的心靈被他們身上折射出的光芒所感動。
一批又一批征服者在西域巡視著遊牧民族的動靜,細細數來,他們並沒有打多少仗,但他們的存在是一種威懾,對西域形成穩定和統一的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使者
被中原軍隊抓獲的一名匈奴士兵受到了優待,不久,便向漢朝廷講述了西域的一些情況,讓中原人對遊牧民族的習俗、宗教、部落、生產、軍事、人口,等等,都有了較為細緻的認識,知道了他們每天是怎樣生活的,在人與人之間,戶與戶之間是如何產生百戶長或千戶長的。這些消息無疑是重要的,它讓中原人第一次覺得那個在西域一直弄出聲響的對手由原來的模糊變得清晰了起來,他們甚至可以感覺到他有多高,從他身體裡散發出來的力量有多大。人認識一個事物的同時,本身就會對其做出一個衡量,漢朝執政者通過獲知西域的消息,也隱隱約約產生了經營西域,打擊遊牧民族的一些想法。
而那名士兵講述的一個細節讓當時執政的漢武帝感到眼前突然一亮。那個士兵說,匈奴自冒頓任單於(首領,意為像天子一樣寬廣。)以後,在西域的地位已如日中天,連月氏王都被匈奴所殺,月氏王的頭顱被匈奴士兵製成酒具喝酒,大部分月氏人被冒頓趕往伊黎河流域,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儘管如此,匈奴還經常掠奪他們,對他們倍加淩辱,月氏人對匈奴痛恨萬分,一心想找機會報仇雪恨。漢武帝馬上覺得應該把月氏人團結過來,敵人的敵人,便是我們的朋友。他決定派人去西域完成這一任務。
使者由此產生。願望在最初往往都是比較美好的,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月氏人的任務應該說並不難,同仇敵愾,兩股繩很容易擰在一起,而擰在一起的力量便會比原來單個行動要大得多。從此,中原與西域構成了一種的特殊關係,在一兩千年的時間裡,一個又一個使者從中原出發,他們身上背負著政治使命,為自己設想了許多在西域要實現的抱負,但真正進入西域後才發現,地域對人的限制是不可改變的,他們因此常常碰壁,被弄得頭破血流,無法再向前行進。但他們沒有退路,在這塊蠻荒地域中,大多地方像塔克拉瑪幹的含意「走進去出不來」一樣,讓人心生恐懼,但使者們卻必須往前走,不論怎樣都不能回頭。進入西域後,肉體的磨難是他們所必須經歷的第一道難關,「出不來」具體到他們身上,便體現成了肉體的多重磨難和掙紮。好在他們都堅持走下去了,當他們走遠之後,人們在他們的背影中看到了苦難和掙紮的交織,也看到了堅韌和頑強對他們的提升。
前面走過的使者的足跡尚未被風沙淹沒,後面的使者又緊接著上路了。作為使者,他們最大的使命不是完成朝廷交給他們的任務,而是讓自己到達必須要到達的地方。使者們在西域身單力薄,加之地理條件對人的生存起到了致命的制約,所以他們的命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肉體和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摧殘。他們留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去的時候鑼鼓歡送,意氣風發,回來的時候悄無聲息,黯然銷魂。
有時候,朝廷誤解了他們中的一些人,讓他們的家人落得很悲慘的下場,但他們仍堅持著最初的信念─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到能夠回去的一天,即使世事全部顛倒,他們也要自己證明自己。剛開始進入西域時,他們與匈奴抗爭,後來,便又與大自然抗爭,到了最後,他們便又與自己抗爭。站在今人的角度看,他們到了這般地步,既使不為朝廷著想,也要為自己著想,只有自己活著回去,才能為家人嗚鳴不平。所以,堅持在當時便顯得很有實際意義。但好多人都沒有等到回去的一天,要做到這一點太不容易了,就像讓公羊下小羊一樣難。
和親
細君、解憂、王昭君、文成公主,這是一些與西域遊牧民族的首領和親的公主,她們的名字在歷史中被一再提及,為世人所熟知。她們出生于中原王朝貴族家庭(有的只是因為外交需要,臨時冊封而為),但她們卻在西域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大多數人到死都沒有踏上返回故鄉的路途。
促使和親這一特殊政治方式的出現,與匈奴對中原的幹擾有很大關係。劉邦即位後,因為忍受不了匈奴的張狂和兇殘,決定向他們發起進攻。於是,他調動三十二萬大軍直抵西域,向匈奴發起了攻擊,但在雁門關平城一帶被匈奴大軍一併擊潰,劉邦本人也被困於城中,全軍一時陷入了斷糧少炊的危急情況中。劉邦手下有一個叫陳平的謀士給他出了一個「薄陋拙劣」的方法,給單于冒頓的闕氏送了一尊金頭像,並對闕氏說,你應該勸冒頓放我主,不然我只有送他漢族美女以換匈奴撤兵,到時冒頓沉溺于美女,你恐怕就沒有地位了,闕氏對他的話信以為真,果然勸冒頓放了劉邦。劉邦死後,冒頓致書調戲不可一世的「女皇」呂雉,戲辱她是寡婦,並說他自己則正「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娛樂,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冒頓單於這樣意淫的話語對陰險毒辣的呂後打擊很大,但她卻忍氣吞聲,並不敢對匈奴發作。後來呂後從單於的淫信中得到啟發,將一位宗族的女兒冒充公主嫁給單於,以「和親」的方法暫時緩解了邊境局勢。
但和親這一特殊的政治策略卻從此一直向下延伸開來,光漢朝前前後後就有近十位公主或皇室宗族的女兒嫁給了匈奴單於或其他民族首領。有時候,漢朝臨時冊封宮女嫁給匈奴單於,但對外聲稱嫁過去的都是公主,以示對他們的重視。和親這一方式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到了唐代,文成公主仍在履行和親的使命,她一路越向西心情越沉重,最後忍不住摔碎了可以看見長安生活的鏡子。她的這一舉動體現出了和親公主的內心悽楚和無奈的抗爭。
和親是一條不歸路,公主們一去不復返,幾乎都命歿於西域蠻荒之地。她們不習慣少數民族的飲食,丈夫死了又得嫁給他弟弟或前妻生的兒子,她們中有大部分無法在西域生活,丈夫死了後便向朝廷發出乞求回中原的疏書,但卻遭到了朝廷冷冷的一句「從胡俗」,從此便再無指望踏上故鄉半步。
在西域,她們再也見不到遠在中原的親人,而且沒有傾訴苦衷的物件,所以,她們不光要與地域抗衡,甚至還要與時間抗衡,默默挨著孤獨和寂寞,祈求上蒼能開恩讓自己踏上返鄉的路途,但上蒼似乎並不憐憫她們,反而讓她們越走越遠。西域赤野千里,千里皆無坦途,她們腳下的路像所有進入西域的人一樣,同為「走進去出不來」。命運不停地發生著變化,她們既無法從西域脫離出去,又無時不與其扭結在一起。這些背離故土的女人,其人生遭遇像被大風吹刮的沙子一樣,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會被刮向哪裡,會在哪裡停住,在風風雨雨中,她們的肉體經受了極為殘酷的折磨。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由於她們發揮了女性特有的作用,維持了中原和西域的關係,讓匈奴單於或其他民族首領有了一種安撫感,積極地與中原保持了友好的關係。她們所起到的作用,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