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興衰錄:從王朝更迭看戰爭的影響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千年征戰,烽火不息,每場廝殺皆是命運與智謀的交鋒
從帝王野心到將帥悲歌,歷史人物在硝煙中刻下永恆姓名
▎風起雲湧的權力賽局
歷史的舞臺從不寂靜,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爭奪權力與秩序重塑的關鍵時刻。本書以一場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戰爭為經緯,從周朝建立之初的牧野之戰開始,層層揭開王朝興衰、霸主更替的真相。無論是以仁義之名號召諸侯,還是以謀略與兵法爭奪霸權,這些交織著血與火的賽局,不只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抗,更是人心與命運的抉擇。
▎兵法智慧與將帥傳奇
戰爭從來不只是兵刃相接,更是一場智謀與膽識的角力。書中詳述眾多傳世名將的風采:韓信以側翼奇兵逆轉戰局、孫臏巧妙設計圍魏救趙、諸葛亮以七擒七縱平定南方──他們或運籌帷幄、或親臨沙場,讓兵書從紙上走進實戰,書寫了一段段令後人稱奇的軍事傳奇。這些智慧不僅造就勝利,更深深影響了整個時代的走向。
▎王朝興亡的背後真相
歷史的更替並非偶然。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到漢武帝構築邊疆屏障;從三國鼎立的持久僵局,到司馬氏完成統一──本書以戰爭為核心,追蹤政權更迭的因果脈絡,挖掘每一次變局背後的深層邏輯。不論是因戰爭而崛起,還是因內亂而崩解,每個王朝都留下了值得省思的軌跡,讓我們對歷史的演變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亂世中的抉擇與人性
在動盪的時代裡,英雄的抉擇總是帶著複雜的情感與無奈。有些人以忠義赴死,有些人以謀略求生,有些人則在大局與個人信念之間掙扎。本書不僅關注戰局的勝負,更著墨於人物在亂世中的心路歷程,呈現歷史事件背後最動人的人性光芒。透過這些真實或傳奇的生命故事,讀者得以貼近歷史的溫度。
▎貫通古今的歷史啟示
戰爭從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時代矛盾的總爆發。本書以縱向時間軸與橫向地理格局交織敘述,跨越千年政權興替,帶領讀者從古代的刀光劍影走到近代列強入侵的動盪年代。每一場戰爭、每一次政權更迭,都是一段歷史的警世寓言,也是一面照見今日的明鏡。讓我們在閱讀中,重新審視歷史留給現代的深刻啟示。
〔本書特色〕
本書以時間為軸,描繪中國歷代戰爭與政權更迭的關鍵轉折,串聯王朝興衰、軍事策略與英雄人物的智謀行動,揭示權力角逐背後的歷史邏輯與人性糾葛。從古代諸侯爭霸到近代列強入侵,透過一場場血與火的對決,還原歷史現場,探索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戰役與人物。
從帝王野心到將帥悲歌,歷史人物在硝煙中刻下永恆姓名
▎風起雲湧的權力賽局
歷史的舞臺從不寂靜,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爭奪權力與秩序重塑的關鍵時刻。本書以一場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戰爭為經緯,從周朝建立之初的牧野之戰開始,層層揭開王朝興衰、霸主更替的真相。無論是以仁義之名號召諸侯,還是以謀略與兵法爭奪霸權,這些交織著血與火的賽局,不只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抗,更是人心與命運的抉擇。
▎兵法智慧與將帥傳奇
戰爭從來不只是兵刃相接,更是一場智謀與膽識的角力。書中詳述眾多傳世名將的風采:韓信以側翼奇兵逆轉戰局、孫臏巧妙設計圍魏救趙、諸葛亮以七擒七縱平定南方──他們或運籌帷幄、或親臨沙場,讓兵書從紙上走進實戰,書寫了一段段令後人稱奇的軍事傳奇。這些智慧不僅造就勝利,更深深影響了整個時代的走向。
▎王朝興亡的背後真相
歷史的更替並非偶然。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到漢武帝構築邊疆屏障;從三國鼎立的持久僵局,到司馬氏完成統一──本書以戰爭為核心,追蹤政權更迭的因果脈絡,挖掘每一次變局背後的深層邏輯。不論是因戰爭而崛起,還是因內亂而崩解,每個王朝都留下了值得省思的軌跡,讓我們對歷史的演變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亂世中的抉擇與人性
在動盪的時代裡,英雄的抉擇總是帶著複雜的情感與無奈。有些人以忠義赴死,有些人以謀略求生,有些人則在大局與個人信念之間掙扎。本書不僅關注戰局的勝負,更著墨於人物在亂世中的心路歷程,呈現歷史事件背後最動人的人性光芒。透過這些真實或傳奇的生命故事,讀者得以貼近歷史的溫度。
▎貫通古今的歷史啟示
戰爭從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時代矛盾的總爆發。本書以縱向時間軸與橫向地理格局交織敘述,跨越千年政權興替,帶領讀者從古代的刀光劍影走到近代列強入侵的動盪年代。每一場戰爭、每一次政權更迭,都是一段歷史的警世寓言,也是一面照見今日的明鏡。讓我們在閱讀中,重新審視歷史留給現代的深刻啟示。
〔本書特色〕
本書以時間為軸,描繪中國歷代戰爭與政權更迭的關鍵轉折,串聯王朝興衰、軍事策略與英雄人物的智謀行動,揭示權力角逐背後的歷史邏輯與人性糾葛。從古代諸侯爭霸到近代列強入侵,透過一場場血與火的對決,還原歷史現場,探索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戰役與人物。
目錄
第一章 周朝崛起與霸主之爭
第二章 戰國紛爭與軍事革新
第三章 秦漢興衰與楚漢爭霸
第四章 兩漢風雲與三國鼎立
第五章 三國爭霸與英雄末路
第六章 南北朝亂世與唐朝建立
第七章 唐朝由盛轉衰
第八章 宋遼金三國鼎立與蒙古崛起
第九章 明清交替與近代中國的開端
第十章 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
第二章 戰國紛爭與軍事革新
第三章 秦漢興衰與楚漢爭霸
第四章 兩漢風雲與三國鼎立
第五章 三國爭霸與英雄末路
第六章 南北朝亂世與唐朝建立
第七章 唐朝由盛轉衰
第八章 宋遼金三國鼎立與蒙古崛起
第九章 明清交替與近代中國的開端
第十章 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
試閱
諸葛亮北伐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背景:北伐的必要性
蜀漢建興五年(西元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決定親自率軍北伐曹魏,以完成劉備臨終前的遺願——光復中原,重興漢室。
當時,魏國國力強盛,孫吳尚未能完全協調,而蜀漢國力孱弱,人口不足。儘管如此,諸葛亮仍希望透過持續的北伐,牽制魏國軍力,為蜀漢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諸葛亮深知,蜀漢無法與魏國長期正面對抗,因此採取「持久戰」策略,希望利用多次進攻來消耗魏國,並伺機奪取關中,作為北伐的跳板。
第一次北伐(建興六年,227年)
目標:攻占隴右三郡(安定、南安、天水),為未來進攻長安做準備。
結果:初戰獲勝,奪取安定與南安,但因街亭失守,導致戰略失敗,被迫撤退。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
諸葛亮北伐前,魏延提出一個大膽的計畫——率五千精兵,經子午谷直取長安,認為十日之內可攻破魏國首都。然而,諸葛亮認為這是「孤軍深入、無法持久」,最終選擇穩健進攻隴右,從隴西逐步進軍關中。
蜀軍連戰皆捷,三郡歸降
諸葛亮的第一波攻勢非常成功,先後擊敗魏國名將夏侯楙與韓德,占領南安與安定,並策反了魏國大將姜維,使其投靠蜀漢。這讓蜀漢的軍力得到了進一步補強。
街亭失守,戰局逆轉
然而,諸葛亮派遣馬謖鎮守街亭,卻因布陣失誤導致大敗,使魏軍切斷蜀軍糧道,迫使諸葛亮撤軍。最終,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以正軍紀,並自貶三等負責任。
結論:此戰顯示出蜀漢軍力不足的現實,也暴露出後勤補給的困難。諸葛亮雖能以智慧取勝,但在戰略資源上仍遠遜於魏國。
第二次北伐(建興七年,228年)
目標:乘魏國三路伐吳,趁關中防禦空虛,再次出兵攻擊陳倉與祁山。
結果:陳倉攻不下,轉攻祁山,斬殺魏將王雙後撤退。
這次北伐,諸葛亮以姜維假降之計誘敵,成功誘使魏國將領曹真出戰,並在祁山之戰獲勝。然而,由於陳倉堅守不下,加上糧草補給困難,諸葛亮最終選擇撤退。
第三次北伐(建興八年,229年)
目標:進軍隴西,奪取武都、陰平二郡,進一步鞏固戰略據點。
結果:成功攻下武都、陰平,但魏軍未與蜀軍正面決戰,未能擴大戰果。
諸葛亮這次改變策略,不再與魏國正面決戰,而是以快速攻城為主,成功奪取隴西兩郡,擴大了蜀漢的戰略縱深。然而,魏軍司馬懿堅守不出,等待蜀軍糧盡撤退,再次拖住蜀軍,使諸葛亮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
第四次北伐(建興九年,231年)
目標:以鹵城為據點,收割敵方糧草,解決蜀漢長期糧食短缺問題。
結果:成功收割糧草,但因後方糧草不足,被迫撤退。
這次北伐,諸葛亮以裝神弄鬼戰術騙過司馬懿,成功收割敵方小麥,大幅補充蜀軍糧草。然而,由於後方李嚴未能按時送糧,導致糧食問題仍然無法根本解決,最終不得不撤退。
亮點戰役:
裝神弄鬼迷惑司馬懿:諸葛亮與姜維、魏延等人三人同時易容,坐於不同地方,製造幻影效果,讓司馬懿誤以為自己被包圍,嚇得不敢出兵。
然而,由於後勤補給問題無法解決,諸葛亮對李嚴大怒,發現其謊報糧食短缺,最終處死李嚴。
第五次北伐(建興十二年,234年)
目標:集中全部軍力,決戰渭南,圖謀中原。
結果:長期對峙後,諸葛亮因病去世,北伐徹底終止。
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他意識到之前的戰略失敗,決定以「屯田戰略」長期駐軍,逐步削弱魏國。然而,司馬懿死守不出,拒絕與蜀軍交戰,使蜀軍始終無法找到突破口。
為了逼迫司馬懿出戰,諸葛亮在上方谷設伏火攻,誘使司馬懿大軍進入。當魏軍被困時,諸葛亮親自點火,眼看司馬懿就要葬身火海,突然天降大雨,火勢熄滅,司馬懿得以脫身。
諸葛亮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這次失敗成為諸葛亮最後的遺憾,也象徵了他生命的終點。
諸葛亮之死與北伐的終結
建興十二年(西元234年)秋,諸葛亮因長年勞累過度,病逝於五丈原,終年54歲。
臨終前,他將蜀軍撤退計畫交給楊儀,並對姜維說:「我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
當蜀軍撤退後,司馬懿才敢來到五丈原,得知諸葛亮已死,嘆道:「天下奇才,如今隕落!」
為何諸葛亮北伐失敗?
諸葛亮五次北伐,歷時七年半,雖然展現出高超的戰術指揮才能,但最終仍未能成功,其失敗主要有幾個原因:
國力懸殊:蜀漢人口僅有魏國的三分之一,糧食、兵力遠遠不足。
後勤困難:長期進軍關中,糧食供應困難,導致屢次因糧盡而撤軍。
司馬懿採取守勢:司馬懿堅守不戰,利用時間拖垮蜀軍,削弱諸葛亮的戰略企圖。
蜀漢內部問題:如馬謖失街亭、李嚴謊報糧草,內部人事問題影響戰局。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未能恢復漢室,卻以智慧與忠誠,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與政治家之一。
司馬懿平定遼東:戰略與嚴酷手段
公孫淵的反叛
公孫氏家族在遼東立足已久,長期處於半獨立狀態,不敢公然反魏。然而,公孫淵執政後,與曹魏關係日趨惡化。他曾接受東吳孫權的封號,成為燕王,但又因畏懼曹魏,轉而斬殺吳國使臣,將首級送交魏主曹叡。曹叡隨後封公孫淵為大司馬與樂浪公,企圖籠絡,但公孫淵仍不滿足,最終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正式公開叛魏,並率軍十五萬攻擊中原。
司馬懿征討遼東
魏景初二年(西元238年),曹叡命司馬懿率領四萬大軍征討遼東。曹叡擔心兵力過少而難以取勝,但司馬懿自信地表示:「兵不在多,而在於能設奇計。」帶著堅定的決心,司馬懿開始了這場征討戰。
抵達遼東後,魏軍先鋒胡遵率軍進駐遼東。公孫淵派大將卑衍、楊祚率八萬兵力駐守遼隧,築壘二十里,以期消耗魏軍,使之糧盡而退。司馬懿識破對方戰略,決定假意放棄正面進攻,直取襄平。卑衍、楊祚驚覺襄平兵力空虛,急忙撤軍回援,卻中了司馬懿的伏擊。魏軍在遼水兩岸設伏,當公孫淵軍隊行進時,夏侯霸、夏侯威率軍夾擊,大敗遼軍。卑衍戰死,公孫淵敗退入襄平城,魏軍隨即四面圍城。
長期圍困與決戰
襄平城堅守不出,適逢秋雨連綿,魏軍陷入泥濘之中,軍士苦不堪言。部分將領建議司馬懿移營至高地,以避水患,但司馬懿堅決反對,並嚴厲處決再提此議的將領,維持軍紀。
司馬懿故意讓部分軍隊撤退,誘使襄平城內軍民出城採伐樵薪,藉此削弱城內物資,同時等待敵軍因糧盡而動搖。數日後,天氣好轉,魏軍發動總攻,城內糧食枯竭,公孫淵部下怨聲載道,甚至有人計劃殺死公孫淵以求自保。公孫淵派遣使者向魏軍請降,然而司馬懿怒斥其誠意不足,並當場斬殺前來求和的使者。
眼見魏軍攻勢猛烈,公孫淵決定突圍,帶著親信千餘人趁夜逃離。然而司馬懿早有準備,於東南方設伏,成功攔截。最終,公孫淵與其子公孫修被俘,司馬懿下令將二人斬首,徹底瓦解遼東反叛勢力。
司馬懿的嚴酷政策
進入襄平後,司馬懿展現出極端的鐵腕手段。他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七千餘人,並誅殺公孫淵任命的官員二千多人,幾乎徹底剷除遼東的反抗力量。這種嚴酷的鎮壓雖然有效確保遼東歸附曹魏,但也留下深遠的歷史爭議。司馬懿對降者毫不寬容,使人質疑其政策是否過於殘忍。
戰略高明,手段過激
司馬懿在平定遼東的過程中展現了卓越的戰略眼光,利用敵軍心理,誘敵深入,最終取得勝利。然而,他對戰俘及百姓的處置過於嚴酷,使其在歷史上留下爭議。此役雖然確立了曹魏對遼東的統治,但也顯示出司馬懿的冷酷與決絕,反映出三國時代軍事與政治的殘酷現實。
背景:北伐的必要性
蜀漢建興五年(西元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決定親自率軍北伐曹魏,以完成劉備臨終前的遺願——光復中原,重興漢室。
當時,魏國國力強盛,孫吳尚未能完全協調,而蜀漢國力孱弱,人口不足。儘管如此,諸葛亮仍希望透過持續的北伐,牽制魏國軍力,為蜀漢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諸葛亮深知,蜀漢無法與魏國長期正面對抗,因此採取「持久戰」策略,希望利用多次進攻來消耗魏國,並伺機奪取關中,作為北伐的跳板。
第一次北伐(建興六年,227年)
目標:攻占隴右三郡(安定、南安、天水),為未來進攻長安做準備。
結果:初戰獲勝,奪取安定與南安,但因街亭失守,導致戰略失敗,被迫撤退。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
諸葛亮北伐前,魏延提出一個大膽的計畫——率五千精兵,經子午谷直取長安,認為十日之內可攻破魏國首都。然而,諸葛亮認為這是「孤軍深入、無法持久」,最終選擇穩健進攻隴右,從隴西逐步進軍關中。
蜀軍連戰皆捷,三郡歸降
諸葛亮的第一波攻勢非常成功,先後擊敗魏國名將夏侯楙與韓德,占領南安與安定,並策反了魏國大將姜維,使其投靠蜀漢。這讓蜀漢的軍力得到了進一步補強。
街亭失守,戰局逆轉
然而,諸葛亮派遣馬謖鎮守街亭,卻因布陣失誤導致大敗,使魏軍切斷蜀軍糧道,迫使諸葛亮撤軍。最終,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以正軍紀,並自貶三等負責任。
結論:此戰顯示出蜀漢軍力不足的現實,也暴露出後勤補給的困難。諸葛亮雖能以智慧取勝,但在戰略資源上仍遠遜於魏國。
第二次北伐(建興七年,228年)
目標:乘魏國三路伐吳,趁關中防禦空虛,再次出兵攻擊陳倉與祁山。
結果:陳倉攻不下,轉攻祁山,斬殺魏將王雙後撤退。
這次北伐,諸葛亮以姜維假降之計誘敵,成功誘使魏國將領曹真出戰,並在祁山之戰獲勝。然而,由於陳倉堅守不下,加上糧草補給困難,諸葛亮最終選擇撤退。
第三次北伐(建興八年,229年)
目標:進軍隴西,奪取武都、陰平二郡,進一步鞏固戰略據點。
結果:成功攻下武都、陰平,但魏軍未與蜀軍正面決戰,未能擴大戰果。
諸葛亮這次改變策略,不再與魏國正面決戰,而是以快速攻城為主,成功奪取隴西兩郡,擴大了蜀漢的戰略縱深。然而,魏軍司馬懿堅守不出,等待蜀軍糧盡撤退,再次拖住蜀軍,使諸葛亮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
第四次北伐(建興九年,231年)
目標:以鹵城為據點,收割敵方糧草,解決蜀漢長期糧食短缺問題。
結果:成功收割糧草,但因後方糧草不足,被迫撤退。
這次北伐,諸葛亮以裝神弄鬼戰術騙過司馬懿,成功收割敵方小麥,大幅補充蜀軍糧草。然而,由於後方李嚴未能按時送糧,導致糧食問題仍然無法根本解決,最終不得不撤退。
亮點戰役:
裝神弄鬼迷惑司馬懿:諸葛亮與姜維、魏延等人三人同時易容,坐於不同地方,製造幻影效果,讓司馬懿誤以為自己被包圍,嚇得不敢出兵。
然而,由於後勤補給問題無法解決,諸葛亮對李嚴大怒,發現其謊報糧食短缺,最終處死李嚴。
第五次北伐(建興十二年,234年)
目標:集中全部軍力,決戰渭南,圖謀中原。
結果:長期對峙後,諸葛亮因病去世,北伐徹底終止。
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他意識到之前的戰略失敗,決定以「屯田戰略」長期駐軍,逐步削弱魏國。然而,司馬懿死守不出,拒絕與蜀軍交戰,使蜀軍始終無法找到突破口。
為了逼迫司馬懿出戰,諸葛亮在上方谷設伏火攻,誘使司馬懿大軍進入。當魏軍被困時,諸葛亮親自點火,眼看司馬懿就要葬身火海,突然天降大雨,火勢熄滅,司馬懿得以脫身。
諸葛亮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這次失敗成為諸葛亮最後的遺憾,也象徵了他生命的終點。
諸葛亮之死與北伐的終結
建興十二年(西元234年)秋,諸葛亮因長年勞累過度,病逝於五丈原,終年54歲。
臨終前,他將蜀軍撤退計畫交給楊儀,並對姜維說:「我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
當蜀軍撤退後,司馬懿才敢來到五丈原,得知諸葛亮已死,嘆道:「天下奇才,如今隕落!」
為何諸葛亮北伐失敗?
諸葛亮五次北伐,歷時七年半,雖然展現出高超的戰術指揮才能,但最終仍未能成功,其失敗主要有幾個原因:
國力懸殊:蜀漢人口僅有魏國的三分之一,糧食、兵力遠遠不足。
後勤困難:長期進軍關中,糧食供應困難,導致屢次因糧盡而撤軍。
司馬懿採取守勢:司馬懿堅守不戰,利用時間拖垮蜀軍,削弱諸葛亮的戰略企圖。
蜀漢內部問題:如馬謖失街亭、李嚴謊報糧草,內部人事問題影響戰局。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未能恢復漢室,卻以智慧與忠誠,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與政治家之一。
司馬懿平定遼東:戰略與嚴酷手段
公孫淵的反叛
公孫氏家族在遼東立足已久,長期處於半獨立狀態,不敢公然反魏。然而,公孫淵執政後,與曹魏關係日趨惡化。他曾接受東吳孫權的封號,成為燕王,但又因畏懼曹魏,轉而斬殺吳國使臣,將首級送交魏主曹叡。曹叡隨後封公孫淵為大司馬與樂浪公,企圖籠絡,但公孫淵仍不滿足,最終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正式公開叛魏,並率軍十五萬攻擊中原。
司馬懿征討遼東
魏景初二年(西元238年),曹叡命司馬懿率領四萬大軍征討遼東。曹叡擔心兵力過少而難以取勝,但司馬懿自信地表示:「兵不在多,而在於能設奇計。」帶著堅定的決心,司馬懿開始了這場征討戰。
抵達遼東後,魏軍先鋒胡遵率軍進駐遼東。公孫淵派大將卑衍、楊祚率八萬兵力駐守遼隧,築壘二十里,以期消耗魏軍,使之糧盡而退。司馬懿識破對方戰略,決定假意放棄正面進攻,直取襄平。卑衍、楊祚驚覺襄平兵力空虛,急忙撤軍回援,卻中了司馬懿的伏擊。魏軍在遼水兩岸設伏,當公孫淵軍隊行進時,夏侯霸、夏侯威率軍夾擊,大敗遼軍。卑衍戰死,公孫淵敗退入襄平城,魏軍隨即四面圍城。
長期圍困與決戰
襄平城堅守不出,適逢秋雨連綿,魏軍陷入泥濘之中,軍士苦不堪言。部分將領建議司馬懿移營至高地,以避水患,但司馬懿堅決反對,並嚴厲處決再提此議的將領,維持軍紀。
司馬懿故意讓部分軍隊撤退,誘使襄平城內軍民出城採伐樵薪,藉此削弱城內物資,同時等待敵軍因糧盡而動搖。數日後,天氣好轉,魏軍發動總攻,城內糧食枯竭,公孫淵部下怨聲載道,甚至有人計劃殺死公孫淵以求自保。公孫淵派遣使者向魏軍請降,然而司馬懿怒斥其誠意不足,並當場斬殺前來求和的使者。
眼見魏軍攻勢猛烈,公孫淵決定突圍,帶著親信千餘人趁夜逃離。然而司馬懿早有準備,於東南方設伏,成功攔截。最終,公孫淵與其子公孫修被俘,司馬懿下令將二人斬首,徹底瓦解遼東反叛勢力。
司馬懿的嚴酷政策
進入襄平後,司馬懿展現出極端的鐵腕手段。他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七千餘人,並誅殺公孫淵任命的官員二千多人,幾乎徹底剷除遼東的反抗力量。這種嚴酷的鎮壓雖然有效確保遼東歸附曹魏,但也留下深遠的歷史爭議。司馬懿對降者毫不寬容,使人質疑其政策是否過於殘忍。
戰略高明,手段過激
司馬懿在平定遼東的過程中展現了卓越的戰略眼光,利用敵軍心理,誘敵深入,最終取得勝利。然而,他對戰俘及百姓的處置過於嚴酷,使其在歷史上留下爭議。此役雖然確立了曹魏對遼東的統治,但也顯示出司馬懿的冷酷與決絕,反映出三國時代軍事與政治的殘酷現實。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