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破局,清帝國撕裂的外交關係:列強分贓、朝鮮動盪、三國干涉……東亞秩序全面解體,大清政府無力挽回的歷史轉捩點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失衡的東亞──
從朝鮮到馬關,戰爭背後的國際關係與外交脈絡
清廷乞和落空、列強虛偽調停……
甲午戰爭如何撕裂東亞,讓大清步入外交與國運的雙重終點?
▎歷史視野下的甲午戰爭與國際格局
本卷從國際關係的角度重新審視甲午戰爭的成因與過程,打破單純軍事或中日雙邊的視角。作者透過大量中外外交檔案與機密文件,還原戰前的亞洲權力平衡,以及列強對中國、朝鮮及日本的政策與利益角逐。他指出,日本長期謀劃對外侵略,藉助朝鮮局勢動盪尋求戰爭藉口,而清政府則昏聵無能,對國際局勢缺乏警覺。英、俄等列強則出於自身利益,以「中立」與「調停」之名行漁利之實,將清朝推向外交孤立。這樣的視角使讀者得以全面理解戰爭爆發的國際背景及其不可避免的歷史邏輯。
▎列強干涉與清政府的外交敗局
本書詳述了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如何在列強的「調停」與壓力下進退失據,外交上步步退讓。英國為維護遠東利益,起初試圖阻止日本開戰,但隨著戰事發展轉而傾向日本,以制衡俄國南下。俄國、德國、法國則在戰後推動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反映列強間的角力。作者強調,清政府寄望列強「主持公道」實屬天真,忽視了國際政治的本質是強權利益。李鴻章等高層對外無謀、對內腐敗,使清朝在馬關議和中節節敗退,國權與領土雙雙喪失,展現出晚清外交的全面失敗。
▎朝鮮問題與東亞秩序的崩潰
甲午戰爭的導火線在於朝鮮問題。書中深入剖析朝鮮東學黨起義、金玉均被刺等事件如何被日本利用來挑起戰端。日本以「保護朝鮮獨立」為幌子,實則借機對抗清朝以進行勢力擴張。朝鮮政局內憂外患加上清政府鞭長莫及,使得朝鮮最終淪為日本的勢力範圍。這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政治格局,更動搖了東亞「宗藩體系」的根基,象徵東亞傳統秩序的崩潰與殖民體系的開端。作者透過外交交涉、祕密文件等第一手資料,展示了中日雙方如何圍繞朝鮮進行權謀競爭,卻最終讓日本一舉得勢。
▎國際關係的深層意義
作者在書末強調,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單是軍事敗北,更是政治、外交與國際視野的全面潰敗。晚清高層無視世界格局變遷,外交策略幼稚,寄望乞和,結果徒增恥辱。他呼籲,研究甲午戰爭不應局限於戰場勝負,更須深掘國際政治背後的局勢與運籌。透過本書,讀者可反思「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明白在世界政治中,唯有強大國力與高明外交,方能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這部著作不僅填補了甲午戰爭國際關係研究的空白,也為後人理解東亞歷史轉折提供了寶貴的啟發。
【本書特色】:
本書為上卷,以國際關係視角剖析甲午戰爭,打破傳統軍事與中日雙邊的敘事框架。作者廣泛運用中外外交檔案與祕密文件,還原戰前列強間的外交角力與利益盤算,揭示清政府乞和外交的失敗與列強的虛偽調停。書中不僅揭露日本蓄謀侵略的策略,也深度解析朝鮮問題與東亞秩序的崩潰,提供全局性的歷史觀。
從朝鮮到馬關,戰爭背後的國際關係與外交脈絡
清廷乞和落空、列強虛偽調停……
甲午戰爭如何撕裂東亞,讓大清步入外交與國運的雙重終點?
▎歷史視野下的甲午戰爭與國際格局
本卷從國際關係的角度重新審視甲午戰爭的成因與過程,打破單純軍事或中日雙邊的視角。作者透過大量中外外交檔案與機密文件,還原戰前的亞洲權力平衡,以及列強對中國、朝鮮及日本的政策與利益角逐。他指出,日本長期謀劃對外侵略,藉助朝鮮局勢動盪尋求戰爭藉口,而清政府則昏聵無能,對國際局勢缺乏警覺。英、俄等列強則出於自身利益,以「中立」與「調停」之名行漁利之實,將清朝推向外交孤立。這樣的視角使讀者得以全面理解戰爭爆發的國際背景及其不可避免的歷史邏輯。
▎列強干涉與清政府的外交敗局
本書詳述了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如何在列強的「調停」與壓力下進退失據,外交上步步退讓。英國為維護遠東利益,起初試圖阻止日本開戰,但隨著戰事發展轉而傾向日本,以制衡俄國南下。俄國、德國、法國則在戰後推動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反映列強間的角力。作者強調,清政府寄望列強「主持公道」實屬天真,忽視了國際政治的本質是強權利益。李鴻章等高層對外無謀、對內腐敗,使清朝在馬關議和中節節敗退,國權與領土雙雙喪失,展現出晚清外交的全面失敗。
▎朝鮮問題與東亞秩序的崩潰
甲午戰爭的導火線在於朝鮮問題。書中深入剖析朝鮮東學黨起義、金玉均被刺等事件如何被日本利用來挑起戰端。日本以「保護朝鮮獨立」為幌子,實則借機對抗清朝以進行勢力擴張。朝鮮政局內憂外患加上清政府鞭長莫及,使得朝鮮最終淪為日本的勢力範圍。這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政治格局,更動搖了東亞「宗藩體系」的根基,象徵東亞傳統秩序的崩潰與殖民體系的開端。作者透過外交交涉、祕密文件等第一手資料,展示了中日雙方如何圍繞朝鮮進行權謀競爭,卻最終讓日本一舉得勢。
▎國際關係的深層意義
作者在書末強調,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單是軍事敗北,更是政治、外交與國際視野的全面潰敗。晚清高層無視世界格局變遷,外交策略幼稚,寄望乞和,結果徒增恥辱。他呼籲,研究甲午戰爭不應局限於戰場勝負,更須深掘國際政治背後的局勢與運籌。透過本書,讀者可反思「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明白在世界政治中,唯有強大國力與高明外交,方能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這部著作不僅填補了甲午戰爭國際關係研究的空白,也為後人理解東亞歷史轉折提供了寶貴的啟發。
【本書特色】:
本書為上卷,以國際關係視角剖析甲午戰爭,打破傳統軍事與中日雙邊的敘事框架。作者廣泛運用中外外交檔案與祕密文件,還原戰前列強間的外交角力與利益盤算,揭示清政府乞和外交的失敗與列強的虛偽調停。書中不僅揭露日本蓄謀侵略的策略,也深度解析朝鮮問題與東亞秩序的崩潰,提供全局性的歷史觀。
目錄
出版說明
引言
第一章 日本蓄謀發動侵略戰爭與挑起戰端的外交策略
第二章 清政府乞保和局與列強調停
第三章 戰爭爆發後的國際外交
引言
第一章 日本蓄謀發動侵略戰爭與挑起戰端的外交策略
第二章 清政府乞保和局與列強調停
第三章 戰爭爆發後的國際外交
試閱
第一章 日本蓄謀發動侵略戰爭與挑起戰端的外交策略
第一節 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圖謀挑起釁端
一 金玉均被刺事件及其後果
日本之所以挑起甲午戰爭,是它蓄謀已久的對外擴張戰爭方針的一個必然步驟。但是,它要真正發動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還必須等待有利的時機和尋找適當的藉口。西元1894年,對於日本來說,這樣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進入西元1894年春季,中國社會表面上似乎太平無事,實際上早已危機四伏,而清朝當權者依然麻木不仁,不知居安思危。用當時一位外國公使的話說:「中國確實處於一種酣睡的狀態中,它用並不繼續存在的強大和威力來欺騙自己」。夢幻並不等於現實。正由於此,這一年成為中國的多事之年。
西元1894年剛好是慈禧太后的六旬壽辰。歷史往往有許多巧合之處。1874年慈禧四旬壽辰時,日本藉口琉球漁民遇難事件出兵臺灣;1884年慈禧五旬壽辰時,又發生了中法戰爭。40和50兩次整壽大慶都沒過好,她一直感到不怎麼舒心。這次六旬壽辰,她決定要空前隆重地舉行萬壽慶典,以顯示歌舞昇平、四海宴樂的太平景象。
慶典從正月就開始緊湊籌備。慈禧迭降懿旨,對醇賢親王福晉(光緒生母)著加賞銀,瑾嬪、珍嬪晉封為妃,施恩懋賞在廷臣工、所有南書房上書房行走各員、各省文武大臣,以及親王、蒙古王公和軍機章京等。內務府掌儀司營造司造辦處各員和御前乾清門侍衛等,都受到恩賞。中外臣工也在盡力準備進獻貢物,以邀寵幸。此時,正所謂:「相臣將臣,文恬武嬉,習熟見聞,以為當然。」正當朝廷內外為籌辦慶典而忙碌不休之際,意外的事件卻接踵而至。西元1894年3月28日發生在上海的金玉均被刺事件,讓正在籌辦中的慶典罩上了一層不祥的陰影。
金玉均本是朝鮮開化黨領袖、甲申政變的主謀。政變失敗後,他和同黨樸泳孝在日本郵船千年丸船長辻覺三郎的幫助下,逃往日本長崎。隨後住在東京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家裡。福澤諭吉是日本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創始人,但同時又是日本擴張政策的鼓吹者,主張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稱之為「文明之戰」。他對金玉均、樸泳孝二人始終予以資助。此外,日本貴族井上馨、後藤象次郎、榎本武揚等人也對金玉均、樸泳孝青睞有加,以「供他日之用」。於是,金玉均化名岩田周作,樸泳孝化名山崎永春,在日本潛居下來。朝鮮政府見金玉均、樸泳孝安居於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甚感不安,曾經兩次向日本政府提出引渡要求,但都被拒絕。
朝鮮政府因要求引渡已無可能,便想出用暗殺手段除去金玉均、樸泳孝之一法。西元1885年夏,朝鮮政府一度派人行刺,但無結果。9月,袁世凱護送大院君李昰應回朝鮮後,於11月11日與朝鮮國王李熙筆談,也獻計採用暗殺方法。他寫道:「玉均聞日政府亦甚惡之。此時如購一壯士刺之,日人既不能辦朝鮮人,自必送交外署。加以遠配,搪塞日人,此亦甚易。」李熙深以為然,答曰:「至玉賊事,果是明見之論。當隨機圖之也。」不久,謠傳金玉均擬帶兵回國,一時風聲鶴唳,草木皆驚。朝鮮政府深慮金玉均之捲土重來,因此謀刺之心更切。
第一節 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圖謀挑起釁端
一 金玉均被刺事件及其後果
日本之所以挑起甲午戰爭,是它蓄謀已久的對外擴張戰爭方針的一個必然步驟。但是,它要真正發動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還必須等待有利的時機和尋找適當的藉口。西元1894年,對於日本來說,這樣的機會終於來到了。
進入西元1894年春季,中國社會表面上似乎太平無事,實際上早已危機四伏,而清朝當權者依然麻木不仁,不知居安思危。用當時一位外國公使的話說:「中國確實處於一種酣睡的狀態中,它用並不繼續存在的強大和威力來欺騙自己」。夢幻並不等於現實。正由於此,這一年成為中國的多事之年。
西元1894年剛好是慈禧太后的六旬壽辰。歷史往往有許多巧合之處。1874年慈禧四旬壽辰時,日本藉口琉球漁民遇難事件出兵臺灣;1884年慈禧五旬壽辰時,又發生了中法戰爭。40和50兩次整壽大慶都沒過好,她一直感到不怎麼舒心。這次六旬壽辰,她決定要空前隆重地舉行萬壽慶典,以顯示歌舞昇平、四海宴樂的太平景象。
慶典從正月就開始緊湊籌備。慈禧迭降懿旨,對醇賢親王福晉(光緒生母)著加賞銀,瑾嬪、珍嬪晉封為妃,施恩懋賞在廷臣工、所有南書房上書房行走各員、各省文武大臣,以及親王、蒙古王公和軍機章京等。內務府掌儀司營造司造辦處各員和御前乾清門侍衛等,都受到恩賞。中外臣工也在盡力準備進獻貢物,以邀寵幸。此時,正所謂:「相臣將臣,文恬武嬉,習熟見聞,以為當然。」正當朝廷內外為籌辦慶典而忙碌不休之際,意外的事件卻接踵而至。西元1894年3月28日發生在上海的金玉均被刺事件,讓正在籌辦中的慶典罩上了一層不祥的陰影。
金玉均本是朝鮮開化黨領袖、甲申政變的主謀。政變失敗後,他和同黨樸泳孝在日本郵船千年丸船長辻覺三郎的幫助下,逃往日本長崎。隨後住在東京慶應義塾福澤諭吉家裡。福澤諭吉是日本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創始人,但同時又是日本擴張政策的鼓吹者,主張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稱之為「文明之戰」。他對金玉均、樸泳孝二人始終予以資助。此外,日本貴族井上馨、後藤象次郎、榎本武揚等人也對金玉均、樸泳孝青睞有加,以「供他日之用」。於是,金玉均化名岩田周作,樸泳孝化名山崎永春,在日本潛居下來。朝鮮政府見金玉均、樸泳孝安居於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甚感不安,曾經兩次向日本政府提出引渡要求,但都被拒絕。
朝鮮政府因要求引渡已無可能,便想出用暗殺手段除去金玉均、樸泳孝之一法。西元1885年夏,朝鮮政府一度派人行刺,但無結果。9月,袁世凱護送大院君李昰應回朝鮮後,於11月11日與朝鮮國王李熙筆談,也獻計採用暗殺方法。他寫道:「玉均聞日政府亦甚惡之。此時如購一壯士刺之,日人既不能辦朝鮮人,自必送交外署。加以遠配,搪塞日人,此亦甚易。」李熙深以為然,答曰:「至玉賊事,果是明見之論。當隨機圖之也。」不久,謠傳金玉均擬帶兵回國,一時風聲鶴唳,草木皆驚。朝鮮政府深慮金玉均之捲土重來,因此謀刺之心更切。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