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與抵抗,東亞百年棋局:沙塵裡的國書,海潮間的戰歌,一部帝國邊疆實錄
內容簡介
帝國的榮光,不只寫在疆土上,更深植歷朝的血脈與記憶
從西域沙漠到白江海口,這是一部戰爭與文明交會的史詩
▎帝國開端的試煉
從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中原王朝第一次將視野放到遙遠的西方世界。這不僅是對未知疆土的探索,更是國運的賭注。與匈奴的拉鋸、對樓蘭的斬擊、汗血寶馬的爭奪,每一步都伴隨著艱辛與流血。然而,正是這些冒險與挑戰,奠定了「犯我者雖遠必誅」的帝國氣魄,也打開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第一道大門。
▎大唐的崛起與草原的對抗
隋唐更替之際,中國面臨四面環伺的局勢:突厥的南侵、內部的反覆動盪,以及草原帝國的挑戰。李淵太原起兵,既要「攘外安內」,也要面對草原強敵的挑釁。從高昌的覆亡到西突厥的多次交鋒,唐帝國逐步展現強勢反擊的姿態,培養出一代「第一軍神」,也讓東亞格局重新洗牌。這是從守勢到攻勢的關鍵轉折。
▎聖僧與外交的交織
玄奘西行並非單純的取經之旅,而是一次跨文明的政治與文化交流。面對戒日王朝的雄風、印度次大陸的多元政權,他以智慧化解衝突,也曾見證血腥的國與國角力。從「聖僧」到「外交官」,他在印度的威望甚至震懾諸王,成為大唐文化實力的象徵。透過這段旅程,中印之間的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西域爭霸與血色戰場
唐朝經營西域的野心,最終與阿拉伯世界碰撞於怛羅斯。高仙芝率軍遠征,名馬雲集、將士尚武,卻在異域戰場陷入血戰。戰亂揭開序幕,不僅是帝國間的爭鋒,更是東西文化的交錯。即便以馬革裹屍為代價,大唐依舊堅守西域,展現出堅韌與雄心。然而,大食反攻之後,歷史逐步翻篇,留下千古忠烈與遺憾。
▎東亞的宿命對決
在東北亞,漢唐與高麗、日本的糾葛延續數百年。從朱蒙建國到三征高麗,從白袍薛仁貴到白江口海戰,中日韓之間形成了撲朔迷離的戰局。這些戰爭不僅是疆土的爭奪,更是文明自信與權力意志的比拼。最終,高麗覆滅,日本遠征夢碎,而大明時期的倭寇亂世更讓東亞沉浸在三百年的烽火之中。這是一場跨世紀的角力,定義了東亞格局的走向。
〔本書特色〕
從張騫通西域到唐朝血戰怛羅斯,中原帝國以驚心動魄的征戰拓展版圖,也以文化與外交深深影響周邊。玄奘西行成就文明交流,高仙芝遠征見證榮光與悲壯;東北亞的鏖戰與白江口的激烈對決,更揭示中日韓之間百年糾葛。這是一部貫穿西域草原與海上戰場的歷史長卷,描繪大國的雄心、將士的血性與文明的交會。
從西域沙漠到白江海口,這是一部戰爭與文明交會的史詩
▎帝國開端的試煉
從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中原王朝第一次將視野放到遙遠的西方世界。這不僅是對未知疆土的探索,更是國運的賭注。與匈奴的拉鋸、對樓蘭的斬擊、汗血寶馬的爭奪,每一步都伴隨著艱辛與流血。然而,正是這些冒險與挑戰,奠定了「犯我者雖遠必誅」的帝國氣魄,也打開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第一道大門。
▎大唐的崛起與草原的對抗
隋唐更替之際,中國面臨四面環伺的局勢:突厥的南侵、內部的反覆動盪,以及草原帝國的挑戰。李淵太原起兵,既要「攘外安內」,也要面對草原強敵的挑釁。從高昌的覆亡到西突厥的多次交鋒,唐帝國逐步展現強勢反擊的姿態,培養出一代「第一軍神」,也讓東亞格局重新洗牌。這是從守勢到攻勢的關鍵轉折。
▎聖僧與外交的交織
玄奘西行並非單純的取經之旅,而是一次跨文明的政治與文化交流。面對戒日王朝的雄風、印度次大陸的多元政權,他以智慧化解衝突,也曾見證血腥的國與國角力。從「聖僧」到「外交官」,他在印度的威望甚至震懾諸王,成為大唐文化實力的象徵。透過這段旅程,中印之間的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西域爭霸與血色戰場
唐朝經營西域的野心,最終與阿拉伯世界碰撞於怛羅斯。高仙芝率軍遠征,名馬雲集、將士尚武,卻在異域戰場陷入血戰。戰亂揭開序幕,不僅是帝國間的爭鋒,更是東西文化的交錯。即便以馬革裹屍為代價,大唐依舊堅守西域,展現出堅韌與雄心。然而,大食反攻之後,歷史逐步翻篇,留下千古忠烈與遺憾。
▎東亞的宿命對決
在東北亞,漢唐與高麗、日本的糾葛延續數百年。從朱蒙建國到三征高麗,從白袍薛仁貴到白江口海戰,中日韓之間形成了撲朔迷離的戰局。這些戰爭不僅是疆土的爭奪,更是文明自信與權力意志的比拼。最終,高麗覆滅,日本遠征夢碎,而大明時期的倭寇亂世更讓東亞沉浸在三百年的烽火之中。這是一場跨世紀的角力,定義了東亞格局的走向。
〔本書特色〕
從張騫通西域到唐朝血戰怛羅斯,中原帝國以驚心動魄的征戰拓展版圖,也以文化與外交深深影響周邊。玄奘西行成就文明交流,高仙芝遠征見證榮光與悲壯;東北亞的鏖戰與白江口的激烈對決,更揭示中日韓之間百年糾葛。這是一部貫穿西域草原與海上戰場的歷史長卷,描繪大國的雄心、將士的血性與文明的交會。
目錄
第一章 鑿通西域—初試啼聲
第二章 四邊伐鼓三軍呼—帝國反擊戰
第三章 天竺熱風記—大唐聖僧與滅國外交官
第四章 大漠孤煙直—帝國爭霸
第五章 江山北望—鏖戰東北亞
第六章 日墜赤海—中日第一戰
第七章 海之怒—倭亂三百年
第二章 四邊伐鼓三軍呼—帝國反擊戰
第三章 天竺熱風記—大唐聖僧與滅國外交官
第四章 大漠孤煙直—帝國爭霸
第五章 江山北望—鏖戰東北亞
第六章 日墜赤海—中日第一戰
第七章 海之怒—倭亂三百年
試閱
第三章 天竺熱風記——大唐聖僧與滅國外交官
西元647年,在險峻的帕米爾高原上,一行三十人的隊伍艱難地跋涉在兩山相夾的穀道中。他們每人都牽著兩匹馬,人皆圓領袍衫,外裹大氅,頭戴幞頭,腳穿長靴,一副唐人打扮。這正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所派出的,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出訪後世被稱之為印度,當時被叫做天竺的使節團。他們穿越了熾熱的瀚海沙漠,又忍受著如刀刮般凌冽的寒風,翻越號稱「生命禁區」的帕米爾高原,沿著大唐高僧玄奘法師的腳步,去向神祕的國度——印度。
後世傳頌不已的「貞觀之治」如今已經走過了二十一個年頭,唐帝國在「天可汗」李世民的統治之下,國威赫赫。在這二十餘年中,唐帝國先是徹底摧毀了威脅中國北方邊境近百年的突厥帝國,然後又陸續掃滅吐谷渾、薛延陀以及西域諸國,奠定了當時世界頭號強國的雛形。此時的唐帝國胸懷天下,不論是少數民族還是外國人,大都以獲得唐人的身分為榮,樂不思蜀,他們在唐帝國內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甚至一樣可以做高官。這份輻射能力最終也影響到了印度,於是也就有了王玄策的這次出使。
★西天取經
王玄策的此次出使已並非第一次,在貞觀十七年,也就是西元643年他便作為副使出使過印度,這也是唐代中印之間的第一次官方的外交聯繫。關於這段出使,還與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名僧有關,那便是玄奘大師,後世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這位玄奘法師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西元104~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西元602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於是跟隨自己的二哥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玄奘可謂是一個神童,在哥哥的教導下,十一歲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時洛陽招募僧人,他被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複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敬。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西元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在三五年間,便究通諸部,聲譽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西元622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西元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槃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印度求經,要在佛教的源頭探尋佛學的真諦。
貞觀元年(西元627年)玄奘上表唐太宗,要求西行求法,但卻未獲唐太宗批准。但玄奘求法之心堅定,於是便準備偷渡出境,前往印度。以唐代當時的法律,偷渡出境是要被判死刑的,但玄奘無所畏懼,依然向著印度出發。途中經西域,到中亞,最終於貞觀五年(西元632年)抵達印度,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威震印度
玄奘抵達那爛陀寺的情景十分隆重。那爛陀寺派出四位高僧前去迎接,並在一所農莊內休整。這座農莊據說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的出生地。有兩百僧徒、一千多百姓抬著乘輿,手拿幢幡、華蓋和香花前來迎接這位從東土大唐到來的聖僧。據說玄奘的師父戒賢大師已經年逾百歲,他早就預知從遙遠的中國將有一位天才弟子前來受教,他說是觀音、彌勒和文殊菩薩在夢中告訴他的,所以他竭力「忍死」(抵抗病魔)以等待玄奘法師來見面,好把自己平生的學問都傳授給他。屈指算來,玄奘從長安出發到那爛陀寺,一共走了四年多。而現在,這位聖徒果然來到,戒賢內心的歡喜是不言而喻的。當時那爛陀寺中凡通經二十部者,有一千餘人;通三十部者,五百餘人;通五十部的,就寥寥不足十人了。而唯獨戒賢大師一人博聞強識,窮通一切內外諸書。由於他德高望重,人們都不敢直呼他的法名,而是稱其為「正法藏」。玄奘拜戒賢為師,請戒賢為自己講《瑜伽師地論》,一同聽講的另有數千學僧,但唯獨玄奘學習起來最用功,聽了三遍後,他已經能夠自己登壇講經了。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五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宣告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貞觀十年(西元637年),玄奘三十五歲,在那爛陀寺留學五年之後,他向戒賢辭行,欲進而遊歷五印。此時,透過拚命的學習和非凡的悟性,他已是那爛陀寺裡十位能夠精通五十部經論的高僧之一了。戒賢對這位關門弟子寄予了厚望,也願他廣泛遊歷,海納百川。所以,就放他出遊。此次遊學的大致路線是至東印度,轉南印度,折向西印度,復歸中印度。這一路上,他又與印度各地的高僧大德切磋討論,學問精進。在國內期間,玄奘曾經師從十三位高僧,而在印度留學期間,他又至少向十八九位印度高僧學習。這個時候,玄奘的學問其實已經超過了他的任何一位師父。
出遊四年後,玄奘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派他為寺內僧眾開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當時,寺內有一位號稱辯論第一的僧人叫師子光,當場與玄奘論辯,竟被玄奘說得不能酬答,以致無顏再留在那爛陀寺內。師子光找到他的同學師子月,又來與玄奘辯論。但師子月與玄奘一照面,就被玄奘的聖僧氣勢所懾,竟始終開不得口,只能默默離去。
這時,又有一個婆羅門外道來到那爛陀寺挑戰,書論點四十條懸於寺門,聲稱有人能駁倒他情願輸腦袋相謝。這是印度宗教辯論的古老習俗,一旦輸了就要搭上性命。戰書掛在那爛陀寺門口,一連幾天,無人敢出去應戰。玄奘實在看不下去,於是欲以自己的性命來捍衛那爛陀的尊嚴和佛教的尊嚴。他命人將婆羅門喚入,請戒賢大師等人為證人,與婆羅門展開了論戰,將對方的四十條論點逐一批駁,婆羅門最後竟啞口無言,心悅誠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腦袋。玄奘說:「和尚不殺人,你就做我的傭人吧!」圍觀的印度人看到這位中國和尚能講一口流利的梵語,而且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紛紛傳頌,說玄奘是羅漢轉世。玄奘的聲名,在印度如日中天,被大家公認為全印度笫一位佛教學者。一個留學生取得這樣的成功,也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時的印度,佛教還很昌盛,許多國王都崇佛禮道,所以紛紛邀請玄奘去講學。那爛陀寺為之應接不暇。
西元647年,在險峻的帕米爾高原上,一行三十人的隊伍艱難地跋涉在兩山相夾的穀道中。他們每人都牽著兩匹馬,人皆圓領袍衫,外裹大氅,頭戴幞頭,腳穿長靴,一副唐人打扮。這正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所派出的,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出訪後世被稱之為印度,當時被叫做天竺的使節團。他們穿越了熾熱的瀚海沙漠,又忍受著如刀刮般凌冽的寒風,翻越號稱「生命禁區」的帕米爾高原,沿著大唐高僧玄奘法師的腳步,去向神祕的國度——印度。
後世傳頌不已的「貞觀之治」如今已經走過了二十一個年頭,唐帝國在「天可汗」李世民的統治之下,國威赫赫。在這二十餘年中,唐帝國先是徹底摧毀了威脅中國北方邊境近百年的突厥帝國,然後又陸續掃滅吐谷渾、薛延陀以及西域諸國,奠定了當時世界頭號強國的雛形。此時的唐帝國胸懷天下,不論是少數民族還是外國人,大都以獲得唐人的身分為榮,樂不思蜀,他們在唐帝國內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甚至一樣可以做高官。這份輻射能力最終也影響到了印度,於是也就有了王玄策的這次出使。
★西天取經
王玄策的此次出使已並非第一次,在貞觀十七年,也就是西元643年他便作為副使出使過印度,這也是唐代中印之間的第一次官方的外交聯繫。關於這段出使,還與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名僧有關,那便是玄奘大師,後世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這位玄奘法師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西元104~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西元602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於是跟隨自己的二哥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玄奘可謂是一個神童,在哥哥的教導下,十一歲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時洛陽招募僧人,他被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複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敬。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西元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在三五年間,便究通諸部,聲譽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西元622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武德七年(西元624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西元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槃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印度求經,要在佛教的源頭探尋佛學的真諦。
貞觀元年(西元627年)玄奘上表唐太宗,要求西行求法,但卻未獲唐太宗批准。但玄奘求法之心堅定,於是便準備偷渡出境,前往印度。以唐代當時的法律,偷渡出境是要被判死刑的,但玄奘無所畏懼,依然向著印度出發。途中經西域,到中亞,最終於貞觀五年(西元632年)抵達印度,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威震印度
玄奘抵達那爛陀寺的情景十分隆重。那爛陀寺派出四位高僧前去迎接,並在一所農莊內休整。這座農莊據說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的出生地。有兩百僧徒、一千多百姓抬著乘輿,手拿幢幡、華蓋和香花前來迎接這位從東土大唐到來的聖僧。據說玄奘的師父戒賢大師已經年逾百歲,他早就預知從遙遠的中國將有一位天才弟子前來受教,他說是觀音、彌勒和文殊菩薩在夢中告訴他的,所以他竭力「忍死」(抵抗病魔)以等待玄奘法師來見面,好把自己平生的學問都傳授給他。屈指算來,玄奘從長安出發到那爛陀寺,一共走了四年多。而現在,這位聖徒果然來到,戒賢內心的歡喜是不言而喻的。當時那爛陀寺中凡通經二十部者,有一千餘人;通三十部者,五百餘人;通五十部的,就寥寥不足十人了。而唯獨戒賢大師一人博聞強識,窮通一切內外諸書。由於他德高望重,人們都不敢直呼他的法名,而是稱其為「正法藏」。玄奘拜戒賢為師,請戒賢為自己講《瑜伽師地論》,一同聽講的另有數千學僧,但唯獨玄奘學習起來最用功,聽了三遍後,他已經能夠自己登壇講經了。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五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宣告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貞觀十年(西元637年),玄奘三十五歲,在那爛陀寺留學五年之後,他向戒賢辭行,欲進而遊歷五印。此時,透過拚命的學習和非凡的悟性,他已是那爛陀寺裡十位能夠精通五十部經論的高僧之一了。戒賢對這位關門弟子寄予了厚望,也願他廣泛遊歷,海納百川。所以,就放他出遊。此次遊學的大致路線是至東印度,轉南印度,折向西印度,復歸中印度。這一路上,他又與印度各地的高僧大德切磋討論,學問精進。在國內期間,玄奘曾經師從十三位高僧,而在印度留學期間,他又至少向十八九位印度高僧學習。這個時候,玄奘的學問其實已經超過了他的任何一位師父。
出遊四年後,玄奘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派他為寺內僧眾開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當時,寺內有一位號稱辯論第一的僧人叫師子光,當場與玄奘論辯,竟被玄奘說得不能酬答,以致無顏再留在那爛陀寺內。師子光找到他的同學師子月,又來與玄奘辯論。但師子月與玄奘一照面,就被玄奘的聖僧氣勢所懾,竟始終開不得口,只能默默離去。
這時,又有一個婆羅門外道來到那爛陀寺挑戰,書論點四十條懸於寺門,聲稱有人能駁倒他情願輸腦袋相謝。這是印度宗教辯論的古老習俗,一旦輸了就要搭上性命。戰書掛在那爛陀寺門口,一連幾天,無人敢出去應戰。玄奘實在看不下去,於是欲以自己的性命來捍衛那爛陀的尊嚴和佛教的尊嚴。他命人將婆羅門喚入,請戒賢大師等人為證人,與婆羅門展開了論戰,將對方的四十條論點逐一批駁,婆羅門最後竟啞口無言,心悅誠服地要求割下自己的腦袋。玄奘說:「和尚不殺人,你就做我的傭人吧!」圍觀的印度人看到這位中國和尚能講一口流利的梵語,而且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紛紛傳頌,說玄奘是羅漢轉世。玄奘的聲名,在印度如日中天,被大家公認為全印度笫一位佛教學者。一個留學生取得這樣的成功,也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時的印度,佛教還很昌盛,許多國王都崇佛禮道,所以紛紛邀請玄奘去講學。那爛陀寺為之應接不暇。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