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輩出的時代:你不知道的春秋戰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野蠻遮天的時代,也是文明現光的時代。
春秋霸主,戰國群雄,擋不住歷史必然,但時代的機運卻轉在每個人手上。亂而生變,變則求通: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士農工商多有變革,超越是前進唯一的通行證。彼時的創新成為今日的典範,中華文明的哲思智慧奠基於此,是窮究奧理的序章。
目錄
第一章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
1. 春秋五霸
2. 戰國七雄
第二章 走進鐵器時代
1.鐵製工具的使用
2.農業的變革
3.商業的空前發展
第三章 百家爭鳴
1.孔子與儒家
2.墨子和墨家
3.老子與道家
4.法家
5.兵家
6.百家爭鳴
第四章 絢爛多姿的文學藝術
1.《詩經》
2.散文
3.屈原和楚辭
4.繪畫和音樂藝術
第五章 科技成就
1.天文曆法
2.醫藥學
3.數學
4.物理學
附錄
孔子與私學的興起
一縱一橫動天下
古老的地理著作──《禹貢》和《山海經》
曾侯乙墓
戰車和車戰
玉器和漆器
序/導讀
序
東周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巨變時期,政治局面錯綜複雜,社會經濟急劇變化,爭霸戰火頻仍,學術文化異彩紛呈。這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即春秋和戰國。西元前七七○年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今西安西南)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歷史進入春秋時期。原來至高無上的周王室走向衰微,各個諸侯國加強軍備,圖謀霸權,出現所謂的「春秋五霸」。西元前四七五年至前二二一年為戰國時期,十餘個諸侯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戰事不斷,七雄逐鹿。最終秦王贏政兼併六國,結束戰國紛爭的割據形勢。
試閱
第一章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
1、春秋五霸
關中地區本來是周王朝政權中心,沃野千里,富庶充裕,但到西周末年,由於受到戰爭、災荒和政治鬥爭的破壞,建都於此的周王室的勢力也因此遭到嚴重削弱,遷都已勢在必行,於是周平王依靠晉、鄭兩國諸侯的幫助,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周東遷後,佔據今陝西東部和河南中部地區。但這些領土逐漸被秦、虢等國吞沒,後來所能控製的範圍僅限於雒邑周圍,周已失去號令諸侯的權力,各地諸侯也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職和納貢,王室收入銳減,反過來周王室經常向諸侯求助財物,昔日的王者尊嚴和威望蕩然無存,與普通小國無異。西元前七○七年,周桓公興師伐鄭,結果被打得慘敗,鄭莊公用箭射傷周王肩膀,從此周王再不敢用武力製約諸侯。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取代,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
由於周王室的衰弱,四方諸侯各自為政,未能形成統治的政治核心,各諸侯國勢必會展開軍事競爭,以各種形式奪取霸主的地位。因此可以說,強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霸主」是指當時諸侯中的主宰力量。「春秋五霸」就是五位取代周天子向其他諸侯發號施令的君主。雖然許多人習慣於說「春秋五霸」,但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霸主地位的君主又何止五位,像齊桓公等人只是其中最著名的幾個代表而已。並且由於論者取合標準的差別,「春秋五霸」所指的是哪五位國君也有不盡相同的說法。趙岐注《孟子•告子下》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為五霸;《荀子•王霸》則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霸。
齊桓公首霸
齊國地處黃河下游,在今山東省,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太公姜尚受封於齊,建國於營丘(今山東昌東東南),後來遷都到臨淄(今山東臨淄)。早年齊國「少五穀而人民寡」,從太公開始齊國重視發展漁鹽工商,使得齊地「人物輻湊」。至春秋初年,齊國已經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傲然屹立於崤山以東。
西元前六八五年齊桓公( 前六八五~前六四三年在位)即位,任用管仲進行改革。管仲(?~前六四五年),名夷吾。他先前輔佐公子糾,桓公與公子糾爭奪王位時,管仲曾用箭射傷桓公,桓公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慨然拜管仲為相,執掌國政。管仲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其國而伍其鄙」的製度,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各居其所;經濟上採取「無奪其時」、「相地衰徵」等許多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使齊迅速國富兵強,從而為以後開創霸業積聚起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歷史也由此揭開春秋五霸爭雄的壯闊慘烈的畫卷。
為配合稱霸的需要,管仲根據當時的形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尊王」就是安定周王室,維護正統;「攘夷」就是北阻戎狄、南卻強楚,保衛中原較弱的諸侯國。首先,周王室雖日益衰微,但周朝長期的統治使各地諸侯形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傳統思想,周王室仍具有相當的政治號召力,驟然取而代之,必然樹敵過多。其次,當時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周邊少數民族,乘著中原諸侯紛爭的局面,經常向某些較弱諸侯國發動進攻,哪個諸侯國能製止少數民族的進攻,就能受到擁戴,便自然地成為霸主。所以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既可以減少爭霸的阻力,又能夠增加爭霸的政治資本。
西元前六六四年,北方的山戎進攻燕國,燕莊公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自率軍北征,擊敗山戎,解救燕國。桓公回國時,燕莊公熱情相送,不覺中進入齊國境內。桓公察覺後,就以周王關於諸侯相送不能出國境的規定,就地劃溝,將溝北的土地送給燕國,燕莊公感動得熱淚盈眶,迅速加入以齊為首的政治集團。西元前六六一年,北狄進攻邢國(今河北邢臺),齊恒公糾集齊、宋、曹三國軍隊救邢。次年,北狄又攻破衛國(今河南淇縣),衛僅剩遺民五千餘人。然後,北狄於西元前六五九年再舉攻破邢國。齊桓公「救邢存衛」,遷邢於夷儀(今山東聊城),遷衛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史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齊桓公因而名聲大振,各諸侯國雲集回應,競相歸附,與齊結盟。齊桓公崛起後,原本附屬楚國的許多諸侯國都轉向齊,這使楚國頗為氣惱,於是連年進攻鄭國,作為報復。西元前六五六年,齊桓公率魯、宋、陳、衛等國軍隊擊潰追隨楚的蔡國,遂進而伐楚,指責楚國不向周王室納貢,迫使楚國承認錯誤。最後兩國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會盟。這次討伐,齊雖未勝,但使楚的北進計畫受到阻撓。
西元前六五一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周王室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齊桓公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三十多個小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晉文公的霸業
晉是周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國,叔虞子燮改國號為晉,建都於翼(今山西翼城)。《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由於晉國是「表裡山河」,雖有易守難攻的優勢,但對晉和中原的交往不利。春秋初年的晉國,實力較弱,其疆域僅包括今晉南和汾、澮地區。至獻公時,晉國發展成為北方的強國,開始與中原諸侯會盟,已經初步積累起向外爭霸的潛在能力。
春秋爭霸中,真正接替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是晉文公。晉文公名重耳(前六三六~前六二八年在位)素有賢名,曾因內亂而在外流亡十九年,先後流落齊、宋和楚地,備嘗艱難險阻,最後與秦結好,登上君位,時年已六十二歲。他重用趙衰、狐偃等人,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為稱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公稱霸主要是由兩件事奠定的。一是「勤王」,文公即位初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被其庶弟王子帶趕出都城,流亡逃難。次年,文公出兵平亂,護送襄王歸國。通過這次興兵勤王,晉文公除得到四座城池作為賞賜外,還有助於提升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二是「城濮之戰」。西元前六三三年,楚圍攻宋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鋒芒,未開戰前,主動「退避三舍」(古製三十里為一舍)。最後晉聯合秦、齊、宋,出兵車七百乘,在城濮(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重創楚軍。
戰後,晉文公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盟約規定:「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周襄王也被招來參加,並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晉國正式成為中原的新任霸主。
孟子說《春秋》是「其事則齊桓、晉文」。但桓公死後,齊國霸主地位緊隨著就宣告結束,而晉文公和他的後繼者將晉國的霸業時斷時續的維持到春秋末期,所謂「晉國,天下莫強焉」。
秦穆公霸西戎
秦本嬴姓,原是東方部落,周初遷到今甘肅天水附近。直到東周時秦才被周王室認可為諸侯國,原因是秦襄王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原來居於今隴東,後佔據岐西,德公始遷至雍(今陝西鳳翔),到穆公時逐漸強大,開始向晉文公的霸業提出挑戰,展開爭霸活動。
秦晉通過聯姻,關係密切,但因兩國接壤也常有矛盾。晉文公死後,秦穆公乘晉喪而派兵東向襲鄭,但被商人弦高所騙,誤以為鄭有備而退回,行經崤(今河南澠池、洛寧)遭晉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其後數年間,秦晉時有戰事,由於實力不如晉,秦屢與晉戰,都難以占到便宜。同時,晉國佔領著秦國東進要塞——桃林塞,即後來的函谷關,於是秦穆公轉而向西,吞併戎狄部族,壯大實力。史稱穆公「兼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
當然, 秦穆公並未真正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他的霸主效力僅限於西戎地區。與東方各國相比,秦國社會要落後和野蠻得多,秦穆公死時就用一百七十七人為他殉葬,就連號稱子車氏「三良」的奄息、仲行和鋮虎都在殉葬之列。終春秋世,穆公以後至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再沒有在政治舞臺上有過尚佳的表現。
楚莊王問鼎中原
春秋時期,楚始終是南中國最強大和發達的國家。楚是江、漢流域的蠻族國家,傳說是帝顓頊高陽的後裔, 西周時主要活動在丹陽( 今湖北秭歸) 地區, 西元前六八九年,始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後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逐漸強盛起來。
西元前六三八年宋襄公伐鄭。當時鄭為楚的僕從國,楚出兵救鄭與宋軍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宋軍本可以乘楚軍渡河和陣列混亂的時候擊敗楚軍,但宋襄公不知亂世尚力,拘泥「古道」,硬是要楚軍渡過河擺好陣勢後才開戰,結果貽誤戰機,宋軍慘敗,宋襄公愚昧迂腐的「仁義」爭霸成為千古笑柄。可見,這時的楚國已能與北方的強國相抗衡。
到楚莊王(前六一三~前五九一年在位)時,任用孫叔敖為宰相,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國勢尤為強盛,開始北進稱霸。西元前六○六年,楚莊王率軍攻打陸渾戎,至伊洛地帶,觀兵於周疆,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勞,莊王竟詢問起象徵王權的九鼎的大小輕重,儼然有滅周的野心和架勢。從中也可以看出,齊桓、晉文「尊王」和「勤王」的旗幟已經倒下,取代它的將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和名正言順的殺伐。
西元前五九八年,楚圍攻鄭,晉出兵救鄭。次年,晉、楚軍戰於邲(今河南滎陽北),結果晉軍慘敗,狼狽逃走。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西元前五九四年,楚圍宋,宋向晉告急,晉畏楚而不敢出兵。從此,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韓非子•有度》曰:「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荊即楚)《國語•楚語上》稱楚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龐大矣。」
弭兵之盟
在楚國勢力大增、晉國中衰的時候,周邊少數民族赤狄乘機侵犯晉國。西元前五九四年,
1、春秋五霸
關中地區本來是周王朝政權中心,沃野千里,富庶充裕,但到西周末年,由於受到戰爭、災荒和政治鬥爭的破壞,建都於此的周王室的勢力也因此遭到嚴重削弱,遷都已勢在必行,於是周平王依靠晉、鄭兩國諸侯的幫助,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周東遷後,佔據今陝西東部和河南中部地區。但這些領土逐漸被秦、虢等國吞沒,後來所能控製的範圍僅限於雒邑周圍,周已失去號令諸侯的權力,各地諸侯也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職和納貢,王室收入銳減,反過來周王室經常向諸侯求助財物,昔日的王者尊嚴和威望蕩然無存,與普通小國無異。西元前七○七年,周桓公興師伐鄭,結果被打得慘敗,鄭莊公用箭射傷周王肩膀,從此周王再不敢用武力製約諸侯。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取代,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
由於周王室的衰弱,四方諸侯各自為政,未能形成統治的政治核心,各諸侯國勢必會展開軍事競爭,以各種形式奪取霸主的地位。因此可以說,強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霸主」是指當時諸侯中的主宰力量。「春秋五霸」就是五位取代周天子向其他諸侯發號施令的君主。雖然許多人習慣於說「春秋五霸」,但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霸主地位的君主又何止五位,像齊桓公等人只是其中最著名的幾個代表而已。並且由於論者取合標準的差別,「春秋五霸」所指的是哪五位國君也有不盡相同的說法。趙岐注《孟子•告子下》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為五霸;《荀子•王霸》則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霸。
齊桓公首霸
齊國地處黃河下游,在今山東省,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太公姜尚受封於齊,建國於營丘(今山東昌東東南),後來遷都到臨淄(今山東臨淄)。早年齊國「少五穀而人民寡」,從太公開始齊國重視發展漁鹽工商,使得齊地「人物輻湊」。至春秋初年,齊國已經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傲然屹立於崤山以東。
西元前六八五年齊桓公( 前六八五~前六四三年在位)即位,任用管仲進行改革。管仲(?~前六四五年),名夷吾。他先前輔佐公子糾,桓公與公子糾爭奪王位時,管仲曾用箭射傷桓公,桓公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慨然拜管仲為相,執掌國政。管仲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其國而伍其鄙」的製度,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各居其所;經濟上採取「無奪其時」、「相地衰徵」等許多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使齊迅速國富兵強,從而為以後開創霸業積聚起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歷史也由此揭開春秋五霸爭雄的壯闊慘烈的畫卷。
為配合稱霸的需要,管仲根據當時的形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尊王」就是安定周王室,維護正統;「攘夷」就是北阻戎狄、南卻強楚,保衛中原較弱的諸侯國。首先,周王室雖日益衰微,但周朝長期的統治使各地諸侯形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傳統思想,周王室仍具有相當的政治號召力,驟然取而代之,必然樹敵過多。其次,當時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周邊少數民族,乘著中原諸侯紛爭的局面,經常向某些較弱諸侯國發動進攻,哪個諸侯國能製止少數民族的進攻,就能受到擁戴,便自然地成為霸主。所以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既可以減少爭霸的阻力,又能夠增加爭霸的政治資本。
西元前六六四年,北方的山戎進攻燕國,燕莊公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自率軍北征,擊敗山戎,解救燕國。桓公回國時,燕莊公熱情相送,不覺中進入齊國境內。桓公察覺後,就以周王關於諸侯相送不能出國境的規定,就地劃溝,將溝北的土地送給燕國,燕莊公感動得熱淚盈眶,迅速加入以齊為首的政治集團。西元前六六一年,北狄進攻邢國(今河北邢臺),齊恒公糾集齊、宋、曹三國軍隊救邢。次年,北狄又攻破衛國(今河南淇縣),衛僅剩遺民五千餘人。然後,北狄於西元前六五九年再舉攻破邢國。齊桓公「救邢存衛」,遷邢於夷儀(今山東聊城),遷衛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史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齊桓公因而名聲大振,各諸侯國雲集回應,競相歸附,與齊結盟。齊桓公崛起後,原本附屬楚國的許多諸侯國都轉向齊,這使楚國頗為氣惱,於是連年進攻鄭國,作為報復。西元前六五六年,齊桓公率魯、宋、陳、衛等國軍隊擊潰追隨楚的蔡國,遂進而伐楚,指責楚國不向周王室納貢,迫使楚國承認錯誤。最後兩國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會盟。這次討伐,齊雖未勝,但使楚的北進計畫受到阻撓。
西元前六五一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周王室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齊桓公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三十多個小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晉文公的霸業
晉是周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國,叔虞子燮改國號為晉,建都於翼(今山西翼城)。《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由於晉國是「表裡山河」,雖有易守難攻的優勢,但對晉和中原的交往不利。春秋初年的晉國,實力較弱,其疆域僅包括今晉南和汾、澮地區。至獻公時,晉國發展成為北方的強國,開始與中原諸侯會盟,已經初步積累起向外爭霸的潛在能力。
春秋爭霸中,真正接替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是晉文公。晉文公名重耳(前六三六~前六二八年在位)素有賢名,曾因內亂而在外流亡十九年,先後流落齊、宋和楚地,備嘗艱難險阻,最後與秦結好,登上君位,時年已六十二歲。他重用趙衰、狐偃等人,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為稱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公稱霸主要是由兩件事奠定的。一是「勤王」,文公即位初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被其庶弟王子帶趕出都城,流亡逃難。次年,文公出兵平亂,護送襄王歸國。通過這次興兵勤王,晉文公除得到四座城池作為賞賜外,還有助於提升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二是「城濮之戰」。西元前六三三年,楚圍攻宋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鋒芒,未開戰前,主動「退避三舍」(古製三十里為一舍)。最後晉聯合秦、齊、宋,出兵車七百乘,在城濮(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重創楚軍。
戰後,晉文公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盟約規定:「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周襄王也被招來參加,並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晉國正式成為中原的新任霸主。
孟子說《春秋》是「其事則齊桓、晉文」。但桓公死後,齊國霸主地位緊隨著就宣告結束,而晉文公和他的後繼者將晉國的霸業時斷時續的維持到春秋末期,所謂「晉國,天下莫強焉」。
秦穆公霸西戎
秦本嬴姓,原是東方部落,周初遷到今甘肅天水附近。直到東周時秦才被周王室認可為諸侯國,原因是秦襄王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原來居於今隴東,後佔據岐西,德公始遷至雍(今陝西鳳翔),到穆公時逐漸強大,開始向晉文公的霸業提出挑戰,展開爭霸活動。
秦晉通過聯姻,關係密切,但因兩國接壤也常有矛盾。晉文公死後,秦穆公乘晉喪而派兵東向襲鄭,但被商人弦高所騙,誤以為鄭有備而退回,行經崤(今河南澠池、洛寧)遭晉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其後數年間,秦晉時有戰事,由於實力不如晉,秦屢與晉戰,都難以占到便宜。同時,晉國佔領著秦國東進要塞——桃林塞,即後來的函谷關,於是秦穆公轉而向西,吞併戎狄部族,壯大實力。史稱穆公「兼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
當然, 秦穆公並未真正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他的霸主效力僅限於西戎地區。與東方各國相比,秦國社會要落後和野蠻得多,秦穆公死時就用一百七十七人為他殉葬,就連號稱子車氏「三良」的奄息、仲行和鋮虎都在殉葬之列。終春秋世,穆公以後至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再沒有在政治舞臺上有過尚佳的表現。
楚莊王問鼎中原
春秋時期,楚始終是南中國最強大和發達的國家。楚是江、漢流域的蠻族國家,傳說是帝顓頊高陽的後裔, 西周時主要活動在丹陽( 今湖北秭歸) 地區, 西元前六八九年,始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後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逐漸強盛起來。
西元前六三八年宋襄公伐鄭。當時鄭為楚的僕從國,楚出兵救鄭與宋軍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宋軍本可以乘楚軍渡河和陣列混亂的時候擊敗楚軍,但宋襄公不知亂世尚力,拘泥「古道」,硬是要楚軍渡過河擺好陣勢後才開戰,結果貽誤戰機,宋軍慘敗,宋襄公愚昧迂腐的「仁義」爭霸成為千古笑柄。可見,這時的楚國已能與北方的強國相抗衡。
到楚莊王(前六一三~前五九一年在位)時,任用孫叔敖為宰相,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國勢尤為強盛,開始北進稱霸。西元前六○六年,楚莊王率軍攻打陸渾戎,至伊洛地帶,觀兵於周疆,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勞,莊王竟詢問起象徵王權的九鼎的大小輕重,儼然有滅周的野心和架勢。從中也可以看出,齊桓、晉文「尊王」和「勤王」的旗幟已經倒下,取代它的將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和名正言順的殺伐。
西元前五九八年,楚圍攻鄭,晉出兵救鄭。次年,晉、楚軍戰於邲(今河南滎陽北),結果晉軍慘敗,狼狽逃走。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西元前五九四年,楚圍宋,宋向晉告急,晉畏楚而不敢出兵。從此,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韓非子•有度》曰:「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荊即楚)《國語•楚語上》稱楚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龐大矣。」
弭兵之盟
在楚國勢力大增、晉國中衰的時候,周邊少數民族赤狄乘機侵犯晉國。西元前五九四年,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