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

1、春秋五霸

關中地區本來是周王朝政權中心,沃野千里,富庶充裕,但到西周末年,由於受到戰爭、災荒和政治鬥爭的破壞,建都於此的周王室的勢力也因此遭到嚴重削弱,遷都已勢在必行,於是周平王依靠晉、鄭兩國諸侯的幫助,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周東遷後,佔據今陝西東部和河南中部地區。但這些領土逐漸被秦、虢等國吞沒,後來所能控製的範圍僅限於雒邑周圍,周已失去號令諸侯的權力,各地諸侯也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職和納貢,王室收入銳減,反過來周王室經常向諸侯求助財物,昔日的王者尊嚴和威望蕩然無存,與普通小國無異。西元前七○七年,周桓公興師伐鄭,結果被打得慘敗,鄭莊公用箭射傷周王肩膀,從此周王再不敢用武力製約諸侯。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取代,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

由於周王室的衰弱,四方諸侯各自為政,未能形成統治的政治核心,各諸侯國勢必會展開軍事競爭,以各種形式奪取霸主的地位。因此可以說,強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霸主」是指當時諸侯中的主宰力量。「春秋五霸」就是五位取代周天子向其他諸侯發號施令的君主。雖然許多人習慣於說「春秋五霸」,但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霸主地位的君主又何止五位,像齊桓公等人只是其中最著名的幾個代表而已。並且由於論者取合標準的差別,「春秋五霸」所指的是哪五位國君也有不盡相同的說法。趙岐注《孟子•告子下》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為五霸;《荀子•王霸》則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霸。

齊桓公首霸

齊國地處黃河下游,在今山東省,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太公姜尚受封於齊,建國於營丘(今山東昌東東南),後來遷都到臨淄(今山東臨淄)。早年齊國「少五穀而人民寡」,從太公開始齊國重視發展漁鹽工商,使得齊地「人物輻湊」。至春秋初年,齊國已經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傲然屹立於崤山以東。

西元前六八五年齊桓公( 前六八五~前六四三年在位)即位,任用管仲進行改革。管仲(?~前六四五年),名夷吾。他先前輔佐公子糾,桓公與公子糾爭奪王位時,管仲曾用箭射傷桓公,桓公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慨然拜管仲為相,執掌國政。管仲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其國而伍其鄙」的製度,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各居其所;經濟上採取「無奪其時」、「相地衰徵」等許多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使齊迅速國富兵強,從而為以後開創霸業積聚起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歷史也由此揭開春秋五霸爭雄的壯闊慘烈的畫卷。

為配合稱霸的需要,管仲根據當時的形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尊王」就是安定周王室,維護正統;「攘夷」就是北阻戎狄、南卻強楚,保衛中原較弱的諸侯國。首先,周王室雖日益衰微,但周朝長期的統治使各地諸侯形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傳統思想,周王室仍具有相當的政治號召力,驟然取而代之,必然樹敵過多。其次,當時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周邊少數民族,乘著中原諸侯紛爭的局面,經常向某些較弱諸侯國發動進攻,哪個諸侯國能製止少數民族的進攻,就能受到擁戴,便自然地成為霸主。所以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既可以減少爭霸的阻力,又能夠增加爭霸的政治資本。

西元前六六四年,北方的山戎進攻燕國,燕莊公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自率軍北征,擊敗山戎,解救燕國。桓公回國時,燕莊公熱情相送,不覺中進入齊國境內。桓公察覺後,就以周王關於諸侯相送不能出國境的規定,就地劃溝,將溝北的土地送給燕國,燕莊公感動得熱淚盈眶,迅速加入以齊為首的政治集團。西元前六六一年,北狄進攻邢國(今河北邢臺),齊恒公糾集齊、宋、曹三國軍隊救邢。次年,北狄又攻破衛國(今河南淇縣),衛僅剩遺民五千餘人。然後,北狄於西元前六五九年再舉攻破邢國。齊桓公「救邢存衛」,遷邢於夷儀(今山東聊城),遷衛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史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齊桓公因而名聲大振,各諸侯國雲集回應,競相歸附,與齊結盟。齊桓公崛起後,原本附屬楚國的許多諸侯國都轉向齊,這使楚國頗為氣惱,於是連年進攻鄭國,作為報復。西元前六五六年,齊桓公率魯、宋、陳、衛等國軍隊擊潰追隨楚的蔡國,遂進而伐楚,指責楚國不向周王室納貢,迫使楚國承認錯誤。最後兩國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會盟。這次討伐,齊雖未勝,但使楚的北進計畫受到阻撓。

西元前六五一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周王室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齊桓公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三十多個小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晉文公的霸業

晉是周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國,叔虞子燮改國號為晉,建都於翼(今山西翼城)。《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由於晉國是「表裡山河」,雖有易守難攻的優勢,但對晉和中原的交往不利。春秋初年的晉國,實力較弱,其疆域僅包括今晉南和汾、澮地區。至獻公時,晉國發展成為北方的強國,開始與中原諸侯會盟,已經初步積累起向外爭霸的潛在能力。

春秋爭霸中,真正接替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是晉文公。晉文公名重耳(前六三六~前六二八年在位)素有賢名,曾因內亂而在外流亡十九年,先後流落齊、宋和楚地,備嘗艱難險阻,最後與秦結好,登上君位,時年已六十二歲。他重用趙衰、狐偃等人,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為稱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公稱霸主要是由兩件事奠定的。一是「勤王」,文公即位初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被其庶弟王子帶趕出都城,流亡逃難。次年,文公出兵平亂,護送襄王歸國。通過這次興兵勤王,晉文公除得到四座城池作為賞賜外,還有助於提升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二是「城濮之戰」。西元前六三三年,楚圍攻宋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鋒芒,未開戰前,主動「退避三舍」(古製三十里為一舍)。最後晉聯合秦、齊、宋,出兵車七百乘,在城濮(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重創楚軍。

戰後,晉文公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盟約規定:「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周襄王也被招來參加,並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晉國正式成為中原的新任霸主。

孟子說《春秋》是「其事則齊桓、晉文」。但桓公死後,齊國霸主地位緊隨著就宣告結束,而晉文公和他的後繼者將晉國的霸業時斷時續的維持到春秋末期,所謂「晉國,天下莫強焉」。

秦穆公霸西戎

秦本嬴姓,原是東方部落,周初遷到今甘肅天水附近。直到東周時秦才被周王室認可為諸侯國,原因是秦襄王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原來居於今隴東,後佔據岐西,德公始遷至雍(今陝西鳳翔),到穆公時逐漸強大,開始向晉文公的霸業提出挑戰,展開爭霸活動。

秦晉通過聯姻,關係密切,但因兩國接壤也常有矛盾。晉文公死後,秦穆公乘晉喪而派兵東向襲鄭,但被商人弦高所騙,誤以為鄭有備而退回,行經崤(今河南澠池、洛寧)遭晉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其後數年間,秦晉時有戰事,由於實力不如晉,秦屢與晉戰,都難以占到便宜。同時,晉國佔領著秦國東進要塞——桃林塞,即後來的函谷關,於是秦穆公轉而向西,吞併戎狄部族,壯大實力。史稱穆公「兼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

當然, 秦穆公並未真正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他的霸主效力僅限於西戎地區。與東方各國相比,秦國社會要落後和野蠻得多,秦穆公死時就用一百七十七人為他殉葬,就連號稱子車氏「三良」的奄息、仲行和鋮虎都在殉葬之列。終春秋世,穆公以後至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再沒有在政治舞臺上有過尚佳的表現。

楚莊王問鼎中原

春秋時期,楚始終是南中國最強大和發達的國家。楚是江、漢流域的蠻族國家,傳說是帝顓頊高陽的後裔, 西周時主要活動在丹陽( 今湖北秭歸) 地區, 西元前六八九年,始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後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逐漸強盛起來。

西元前六三八年宋襄公伐鄭。當時鄭為楚的僕從國,楚出兵救鄭與宋軍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宋軍本可以乘楚軍渡河和陣列混亂的時候擊敗楚軍,但宋襄公不知亂世尚力,拘泥「古道」,硬是要楚軍渡過河擺好陣勢後才開戰,結果貽誤戰機,宋軍慘敗,宋襄公愚昧迂腐的「仁義」爭霸成為千古笑柄。可見,這時的楚國已能與北方的強國相抗衡。

到楚莊王(前六一三~前五九一年在位)時,任用孫叔敖為宰相,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國勢尤為強盛,開始北進稱霸。西元前六○六年,楚莊王率軍攻打陸渾戎,至伊洛地帶,觀兵於周疆,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勞,莊王竟詢問起象徵王權的九鼎的大小輕重,儼然有滅周的野心和架勢。從中也可以看出,齊桓、晉文「尊王」和「勤王」的旗幟已經倒下,取代它的將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和名正言順的殺伐。

西元前五九八年,楚圍攻鄭,晉出兵救鄭。次年,晉、楚軍戰於邲(今河南滎陽北),結果晉軍慘敗,狼狽逃走。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西元前五九四年,楚圍宋,宋向晉告急,晉畏楚而不敢出兵。從此,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韓非子•有度》曰:「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荊即楚)《國語•楚語上》稱楚國「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龐大矣。」

弭兵之盟

在楚國勢力大增、晉國中衰的時候,周邊少數民族赤狄乘機侵犯晉國。西元前五九四年,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