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舌戰,戰國時代縱橫家的權力遊戲:不靠劍戟的戰士,如何在列國之間,憑話語掀起翻天巨浪?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三寸之舌動天下,布衣之身攪風雲 
從泥塵到卿相,縱橫家以舌為刃
他們的嘴上功夫,勝過千軍萬馬!
⚑ 縱橫捭闔的智慧傳承
在戰國這個風起雲湧、諸侯爭霸的亂世,涌現出一群非典型的政治菁英──縱橫家。他們非王侯將相,卻憑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進退於列國之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左右天下大勢。這群以智謀、口才和時局洞察力著稱的策士,成為戰國歷史上一道獨特而鮮明的風景。本書以深入的歷史視角與豐富的文獻考據,全面呈現縱橫家的思想、行動與時代價值。
⚑ 從布衣到卿相
本書介紹了蘇秦、張儀、范雎等人的故事,講述他們如何從貧寒出身、四處碰壁,到運用縱橫捭闔的謀略成功躋身政壇核心。蘇秦「頭懸梁、錐刺股」苦學遊說之術,張儀因貧受辱後憑三寸舌入秦為相,以及范雎遭魏國酷刑後死裡逃生,最終推動「遠交近攻」戰略的歷史軌跡。透過個體命運的描繪,折射出戰國士人逆境求生、憑才改命的堅韌精神。
⚑ 合縱與連橫的對弈
本書深入分析縱橫家核心的戰略思想──「合縱」與「連橫」。在強秦日益壯大的情勢下,蘇秦主張聯合六國抗秦(合縱),而張儀則策動各國分化、單獨與秦結盟(連橫),這場外交與權謀的大對弈,成為戰國政局長達數十年的主旋律。
⚑ 智慧的理論根基與語言技藝
本書不僅止於歷史敘述,亦探討《鬼谷子》、《戰國策》等思想與文獻如何塑造縱橫家的理論基礎。書中特別關注語言的力量──說辭如何因人而異、因勢利導,甚至以辯取勝,以話定局。透過案例剖析與文本解讀,讀者得以窺見縱橫術在實務運作中的深刻邏輯與說服藝術,亦可反思今日人際互動與談判技巧的源頭。
⚑ 從歷史走向現實的啟示
縱橫家的價值不僅停留於古代史頁。他們在外交談判、心理博弈、權力操作等方面的實用智慧,至今仍值得借鑑。無論是處於現代職場、人際溝通或國際關係中,縱橫家所強調的策略眼光、靈活應變與語言影響力,都是不可忽視的文化資產與行動指南。
本書特色:本書描繪戰國時代縱橫家的風雲身影,從貧賤書生到權傾朝野的卿相,他們以辯才與謀略遊走列國,化干戈為玉帛、借利害翻轉政局。透過對蘇秦、張儀、范雎等人的刻畫,展現一場場權謀與智慧交織的外交戰。書中從思想、制度、社會動力出發,分析縱橫術如何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映照出一個時代的生存邏輯與進取精神。
				從泥塵到卿相,縱橫家以舌為刃
他們的嘴上功夫,勝過千軍萬馬!
⚑ 縱橫捭闔的智慧傳承
在戰國這個風起雲湧、諸侯爭霸的亂世,涌現出一群非典型的政治菁英──縱橫家。他們非王侯將相,卻憑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進退於列國之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左右天下大勢。這群以智謀、口才和時局洞察力著稱的策士,成為戰國歷史上一道獨特而鮮明的風景。本書以深入的歷史視角與豐富的文獻考據,全面呈現縱橫家的思想、行動與時代價值。
⚑ 從布衣到卿相
本書介紹了蘇秦、張儀、范雎等人的故事,講述他們如何從貧寒出身、四處碰壁,到運用縱橫捭闔的謀略成功躋身政壇核心。蘇秦「頭懸梁、錐刺股」苦學遊說之術,張儀因貧受辱後憑三寸舌入秦為相,以及范雎遭魏國酷刑後死裡逃生,最終推動「遠交近攻」戰略的歷史軌跡。透過個體命運的描繪,折射出戰國士人逆境求生、憑才改命的堅韌精神。
⚑ 合縱與連橫的對弈
本書深入分析縱橫家核心的戰略思想──「合縱」與「連橫」。在強秦日益壯大的情勢下,蘇秦主張聯合六國抗秦(合縱),而張儀則策動各國分化、單獨與秦結盟(連橫),這場外交與權謀的大對弈,成為戰國政局長達數十年的主旋律。
⚑ 智慧的理論根基與語言技藝
本書不僅止於歷史敘述,亦探討《鬼谷子》、《戰國策》等思想與文獻如何塑造縱橫家的理論基礎。書中特別關注語言的力量──說辭如何因人而異、因勢利導,甚至以辯取勝,以話定局。透過案例剖析與文本解讀,讀者得以窺見縱橫術在實務運作中的深刻邏輯與說服藝術,亦可反思今日人際互動與談判技巧的源頭。
⚑ 從歷史走向現實的啟示
縱橫家的價值不僅停留於古代史頁。他們在外交談判、心理博弈、權力操作等方面的實用智慧,至今仍值得借鑑。無論是處於現代職場、人際溝通或國際關係中,縱橫家所強調的策略眼光、靈活應變與語言影響力,都是不可忽視的文化資產與行動指南。
本書特色:本書描繪戰國時代縱橫家的風雲身影,從貧賤書生到權傾朝野的卿相,他們以辯才與謀略遊走列國,化干戈為玉帛、借利害翻轉政局。透過對蘇秦、張儀、范雎等人的刻畫,展現一場場權謀與智慧交織的外交戰。書中從思想、制度、社會動力出發,分析縱橫術如何因時制宜、因勢利導,映照出一個時代的生存邏輯與進取精神。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兵交中原無復寧
第二章 時代驕子—縱橫家
第三章 卿相之路
第四章 合縱與連橫
第五章 縱橫家的舌辯智慧
第六章 外交大戰
第七章 縱橫家的生存智慧
第八章 戰國四公子與門客
第九章 最後的縱橫家
結束語
				前言
第一章 兵交中原無復寧
第二章 時代驕子—縱橫家
第三章 卿相之路
第四章 合縱與連橫
第五章 縱橫家的舌辯智慧
第六章 外交大戰
第七章 縱橫家的生存智慧
第八章 戰國四公子與門客
第九章 最後的縱橫家
結束語
試閱
						  一、戰國七雄 
經過春秋時期的兼併與整合,到戰國時期,出現了七大諸侯並立的局面。這七大諸侯就是韓、趙、魏、楚、燕、齊、秦。另外,還有所謂泗上十二諸侯及其他一些小國,但這些小國只是作為大國的附庸而存在,對當時的政治情勢已無足輕重了。
韓國地處今中國山西東南部與河南西北部。韓國的東北方是魏國,居今陝西東部沿黃河一帶、山西中部、西南部,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以及山東的一部分。魏國北邊是趙國,位於今陝西東北部、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趙國的東邊是燕國,居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山東西北部。齊國位於今山東大部和河北的西北部。秦國在今陝西中南部、甘肅東南部及河南西部。楚國占有長江流域,包括今湖北全部、江西北部、安徽大部和江蘇一部分、河南南部、陝西東南部、四川東部、湖南大部乃至廣東北部。
各大國統治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財富,展開了長期而激烈的兼併戰爭,不斷改寫著這個時期的政治地圖。這些兼併戰爭較之春秋時代,在性質上已經大大不同了。
春秋時代的戰爭,大多是為了稱霸諸侯,很少以滅人之國為目的的。而戰國時代,戰爭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充當霸主,執天下之牛耳,這是一個大欺小、強併弱的時代。由於周王室已經徹底喪失了共主地位,天下再也沒有一個諸侯共尊的權力中心,野心勃勃的大國諸侯紛紛前去問鼎,想取而代之,翦滅諸侯,一統天下。
群雄逐鹿,靠的是實力和戰場上的勝負。戰國時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戰爭時代,諸侯之間的大小戰爭發生了上百次。在戰術上,原來的車戰已逐漸讓位給騎兵步卒之戰,這是軍事上的重大進步。步卒成為戰爭的主力,軍功之制應運而生,軍人成為一種職業,專門研究戰法、戰術的軍事著作也隨之出現,兵器有了長足的進步。
戰爭不僅異常頻繁,戰爭規模也不斷擴大。春秋時代的戰爭,參戰兵力少則幾千人,多也不過數萬,如著名的城濮之戰,雙方出動的兵力只有數千人。直到春秋末年,晉楚兩國爭霸時,雙方的兵力也不過十來萬人。可是戰國時期,各國不斷擴張軍備,連韓、燕之類的小國也有帶甲數十萬,至於秦、楚等「超級大國」,總兵力都在百萬以上。大國發生戰爭,往往全國動員,出動兵力達數十萬。馬陵之戰,魏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滅。後來秦將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人。長平之戰,趙卒四十萬人向秦國投降,白起下令全部活埋。
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是魏國。
魏文侯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一位明君,也是當時最有聲望的諸侯。他廣攬人才,許多懷才抱能之士聚集在他的周圍,先後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吳起、李悝、西門豹等學者、政治家、軍事家幫助他治國,魏國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李悝是魏文侯時的相國,子夏的學生,戰國前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所著的《法經》不僅集當時各國法律的大成,而且奠定了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基礎。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在魏國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主要內容包括用刑法、盡地力、行平糴,信賞必罰,唯才是舉,建立起新的政治經濟體制。魏文侯還用著名軍事家吳起,改革了軍事制度。透過變法,魏國的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國力日漸強大。西元前408年,魏文侯命令吳起率軍伐秦,一舉攻下秦國洛水以東的五座城池,在那裡設立了西河郡,吳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東向」,威震諸侯。
變法運動很快形成了一股不可阻遏的歷史潮流,波及到其他各國。由於吳起在魏國受到猜忌,逃到了楚國,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國推行變法。齊國君主威王在鄒忌等大臣的幫助下,也廣開言路,任用賢才,訓練軍隊,加強武備。就連比較弱小的韓國、燕國,變法運動也鬧得沸沸揚揚。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提倡穿窄袖衣服以便行軍打仗,並學習北方少數民族的戰法、戰術,改步兵戰、車戰為騎兵戰,大大提高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
山東(崤山以東)形勢的變化,使秦國君臣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
秦國地處古雍州,相當於今天的陝、甘、寧一帶,遠離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民風樸野,文化落後,山東各國都視之為戎狄,很少與之往來,連盟會都不邀請秦國參加。西元前361年,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他痛感秦國地位卑下,國力不振,決心勵精圖治,改變秦國落後的面貌。他深知國家要富強,人才是關鍵,於是親自簽發了一份《求賢令》,向天下人宣布:有誰能出奇計使秦國富強起來,我將封他高官,賜他封邑,與他同享榮華富貴。
秦孝公的求賢令很快傳到了魏國,引起了一位年輕人的極大興趣。他,就是寓居魏國的衛國公子──公孫鞅。
公孫鞅來到秦國,見到了秦孝公。他先對秦孝公大談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可秦孝公卻一點興趣也沒有,竟開始打瞌睡。第二次,他又向秦孝公推銷所謂的夏、商、周三王之道,秦孝公卻認為他是一個華而不實的傢伙。最後,公孫鞅決定鼓動秦孝公實行「霸道」,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這次大合秦孝公的胃口,公孫鞅講得滔滔不絕,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二人在一起談了好幾天。
秦孝公決定重用公孫鞅,實行變法。
				經過春秋時期的兼併與整合,到戰國時期,出現了七大諸侯並立的局面。這七大諸侯就是韓、趙、魏、楚、燕、齊、秦。另外,還有所謂泗上十二諸侯及其他一些小國,但這些小國只是作為大國的附庸而存在,對當時的政治情勢已無足輕重了。
韓國地處今中國山西東南部與河南西北部。韓國的東北方是魏國,居今陝西東部沿黃河一帶、山西中部、西南部,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以及山東的一部分。魏國北邊是趙國,位於今陝西東北部、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趙國的東邊是燕國,居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山東西北部。齊國位於今山東大部和河北的西北部。秦國在今陝西中南部、甘肅東南部及河南西部。楚國占有長江流域,包括今湖北全部、江西北部、安徽大部和江蘇一部分、河南南部、陝西東南部、四川東部、湖南大部乃至廣東北部。
各大國統治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財富,展開了長期而激烈的兼併戰爭,不斷改寫著這個時期的政治地圖。這些兼併戰爭較之春秋時代,在性質上已經大大不同了。
春秋時代的戰爭,大多是為了稱霸諸侯,很少以滅人之國為目的的。而戰國時代,戰爭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充當霸主,執天下之牛耳,這是一個大欺小、強併弱的時代。由於周王室已經徹底喪失了共主地位,天下再也沒有一個諸侯共尊的權力中心,野心勃勃的大國諸侯紛紛前去問鼎,想取而代之,翦滅諸侯,一統天下。
群雄逐鹿,靠的是實力和戰場上的勝負。戰國時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戰爭時代,諸侯之間的大小戰爭發生了上百次。在戰術上,原來的車戰已逐漸讓位給騎兵步卒之戰,這是軍事上的重大進步。步卒成為戰爭的主力,軍功之制應運而生,軍人成為一種職業,專門研究戰法、戰術的軍事著作也隨之出現,兵器有了長足的進步。
戰爭不僅異常頻繁,戰爭規模也不斷擴大。春秋時代的戰爭,參戰兵力少則幾千人,多也不過數萬,如著名的城濮之戰,雙方出動的兵力只有數千人。直到春秋末年,晉楚兩國爭霸時,雙方的兵力也不過十來萬人。可是戰國時期,各國不斷擴張軍備,連韓、燕之類的小國也有帶甲數十萬,至於秦、楚等「超級大國」,總兵力都在百萬以上。大國發生戰爭,往往全國動員,出動兵力達數十萬。馬陵之戰,魏國十萬大軍全軍覆滅。後來秦將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人。長平之戰,趙卒四十萬人向秦國投降,白起下令全部活埋。
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是魏國。
魏文侯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一位明君,也是當時最有聲望的諸侯。他廣攬人才,許多懷才抱能之士聚集在他的周圍,先後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吳起、李悝、西門豹等學者、政治家、軍事家幫助他治國,魏國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李悝是魏文侯時的相國,子夏的學生,戰國前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所著的《法經》不僅集當時各國法律的大成,而且奠定了秦漢以後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基礎。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在魏國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主要內容包括用刑法、盡地力、行平糴,信賞必罰,唯才是舉,建立起新的政治經濟體制。魏文侯還用著名軍事家吳起,改革了軍事制度。透過變法,魏國的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國力日漸強大。西元前408年,魏文侯命令吳起率軍伐秦,一舉攻下秦國洛水以東的五座城池,在那裡設立了西河郡,吳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東向」,威震諸侯。
變法運動很快形成了一股不可阻遏的歷史潮流,波及到其他各國。由於吳起在魏國受到猜忌,逃到了楚國,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在楚國推行變法。齊國君主威王在鄒忌等大臣的幫助下,也廣開言路,任用賢才,訓練軍隊,加強武備。就連比較弱小的韓國、燕國,變法運動也鬧得沸沸揚揚。趙國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提倡穿窄袖衣服以便行軍打仗,並學習北方少數民族的戰法、戰術,改步兵戰、車戰為騎兵戰,大大提高了趙國軍隊的戰鬥力。
山東(崤山以東)形勢的變化,使秦國君臣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
秦國地處古雍州,相當於今天的陝、甘、寧一帶,遠離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民風樸野,文化落後,山東各國都視之為戎狄,很少與之往來,連盟會都不邀請秦國參加。西元前361年,年僅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他痛感秦國地位卑下,國力不振,決心勵精圖治,改變秦國落後的面貌。他深知國家要富強,人才是關鍵,於是親自簽發了一份《求賢令》,向天下人宣布:有誰能出奇計使秦國富強起來,我將封他高官,賜他封邑,與他同享榮華富貴。
秦孝公的求賢令很快傳到了魏國,引起了一位年輕人的極大興趣。他,就是寓居魏國的衛國公子──公孫鞅。
公孫鞅來到秦國,見到了秦孝公。他先對秦孝公大談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可秦孝公卻一點興趣也沒有,竟開始打瞌睡。第二次,他又向秦孝公推銷所謂的夏、商、周三王之道,秦孝公卻認為他是一個華而不實的傢伙。最後,公孫鞅決定鼓動秦孝公實行「霸道」,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這次大合秦孝公的胃口,公孫鞅講得滔滔不絕,秦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二人在一起談了好幾天。
秦孝公決定重用公孫鞅,實行變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