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一人治天下:從軍機群像看大清興衰
本書以軍機處二百年歷史為主線,展示軍機處在清代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百家開講】系列
以現代觀點重新詮釋傳統智慧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雍正皇帝
史上最勤勞的雍正皇帝創設了軍機處
它沒有正式的工作人員,卻囊括了清朝最優秀的人才。
它非正式機構,卻執掌中樞二百年。
它既確保了皇權的絕對統一,又能高效率處理各類事務。
後世的「國安會」、「X人小組」都有軍機處的影子!
★一部完整的大清帝王權力運作史,一個神秘機構的跌宕起伏。
★從雍正至宣統,國策大政皆出於此,親王重臣皆出於內。
★解密雍正至宣統年間清朝權力的核心。
★深挖歷史的眾多疑題,演繹近兩百年的政治風雲
如史學大師錢穆所說,軍機處作為皇帝私人秘書處,以密摺等形式形成秘密政治,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如此成為了「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基礎。
本書以軍機處二百年歷史為主線,展示軍機處在清代歷史中的重要作用。
當雍正、乾隆兩朝國力蒸蒸日上之際,軍機大臣們跟在皇帝後面,躍馬揚鞭,開拓疆域,無不躊躇滿志。到了嘉慶、道光兩朝,大清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面對此景,嘉慶、道光的選擇是守成,於是軍機大臣們也收斂了拳腳,小心翼翼地幫皇帝打點著江山,總算將大清國傳了下去。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是一個王朝由盛轉衰曲線圖的展示。在這個歷史過程,軍機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本書以軍機處二百年歷史為主線,展示軍機處在清代歷史中的重要作用。
軍機處,它依賴於一套文書制度治理天下。
它沒有正式的工作人員,卻囊括了清朝最優秀的人才。
它非正式機構,卻執掌中樞二百年。
當雍正、乾隆兩朝國力蒸蒸日上之際,軍機大臣們跟在皇帝後面,躍馬揚鞭,開拓疆域,無不躊躇滿志。到了嘉慶、道光兩朝,大清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面對此景,嘉慶、道光的選擇是守成,於是軍機大臣們也收斂了拳腳,小心翼翼地幫皇帝打點著江山,總算將大清國傳了下去。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是一個王朝由盛轉衰曲線圖的展示。在這個歷史過程,軍機處起著什麼樣的作用,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它襄贊了乾隆朝的十全武功,奮力應對著嘉道兩朝的大蕭條,它幫助大清度過了咸豐朝的最高危機,打開了同光中興的局面。
軍機處實繫大清國運之所在,它既確保了皇權的絕對統一,又能高效率處理各類事務。
如史學大師錢穆所說,軍機處作為皇帝私人秘書處,以密摺等形式形成秘密政治,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如此成為了「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基礎。
軍機處二百年,一筆厚重的歷史,一群出類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一個全面而真實的軍機處。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雍乾盛世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秘密在於軍機處的三個字:「勤」、「速」、「密」。 雍正憑藉軍機處「以一人治天下」,同時也將重擔放在肩頭。
在乾隆皇帝時,軍機處徹底成為了皇帝的左右手,軍機大臣徹底成為了皇帝的高級秘書。自創設後,軍機處對保密工作格外重視,但軍機處在人事制度上的弊端,決定了很難避免洩密。雖然乾隆屢屢整頓,但軍機處洩密事件卻是層出不窮。
「一人治天下」的夢想
軍機處奠基者張廷玉,一世殊榮,晚景不保
被斬的首席軍機訥親、謹慎保身的傅恆
軍機章京榮辱路,機會就是風險
貪腐軍機于敏中與太監洩密案
第二章 嘉道蕭條
嘉慶對於軍機處的系列改革,起到了撥亂反正之效,使皇權得到了加強,也使軍機處在制度與法律上被確認下來。但在統治上,嘉慶篤信守成,既然官員任用機制不能變革,選用的多數還是庸碌之徒。當運動式的反腐結束之後,官員們照樣貪污。既然不能開源節流,國庫照樣還是拮据。當歐洲開始工業革命時,清國還在原地踏步。
平心而論,道光可能平庸,但他絕不昏庸;他也想有所作為,卻無能為力。他無法開源節流,那就勒緊腰帶,節儉治國。他也無法大力改革,只能小心翼翼,清靜無為
和珅的竄起與跌倒
嘉慶新政春風、軍機處重訂規則
庸懦無膽道光帝配上木訥宰相曹振鏞
善於揣測皇上心意,保守無為的「秦檜再世」穆彰阿
禁煙引發的黨爭、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第三章 苦命咸豐
咸豐登基之後,朝中格局,又是一番大變,軍機處也被重新洗牌。在祁寯藻主持下,軍機處作了新一輪的整頓。此次整頓共涉及九項內容,涉及軍機處的各種具體事務。由此次軍機處整頓的內容來看,主要涉及的還是保密事務。自雍正七年軍機處創設以來,每個皇帝都對軍機處的洩密事件加以打擊整頓,可還是無法根絕軍機處洩密。
常有史學家云咸豐為苦命天子,一個十九歲的青年,繼承了無限的權力,而前代帝王所積累下的無數問題,在他登基時全部爆發,咸豐打破祖先定下的規矩,讓弟弟恭親王奕訢入軍機處,擔任首席軍機大臣。
肅順崛起之後,在政壇一方面打擊滿人大員,另一方面則予漢人督撫以大力支持。從長期歷史來看,地方督撫崛起,漢人大臣勢力擴張,將在以後的歷史中完成終結滿人的統治。
咸豐大洗牌、穆黨失勢落馬
整頓軍機、無奈而退祁寯藻
不知兵、無將略的欽差大臣賽尚阿
內憂外患,親王破例再入軍機
架空軍機,奏摺著與肅順看
兵敗如山倒,英法聯軍帶來的變局
熱河密札與辛酉政變
第四章 同治中興
同治一朝在後世的標籤是「中興」:一是鎮壓了太平天國與各地的起義,二是由洋務運動而開啟了求富求強之路。至於同治帝,他在整個同治中興中無足輕重。
慈禧野心勃勃,善於玩弄權術﹔奕訢控制了內府、外廷、宗室,其權力之大,為清代前所未有。
辛酉政變之後,文祥協助恭親王辦理洋務,主要有幾個創舉:一是參與創設總理衙門,二是開辦並扶持同文館。同治一朝,雖然邊境屢屢起釁,終究未釀成影響國運的大戰,也是文祥主持總理衙門之功。
同治元年:兩宮垂簾、權集恭王
洋務運動與文祥之歎
總理衙門:影子軍機處
慈禧奪權,叔嫂決裂
帝師清流:李鴻藻守孝風波
同文館之爭:既是衛道也是政爭
天津教案:恭王(洋務派)與醇王(清流派)的鬥爭
「此位讓爾如何?」--折騰皇帝同治
第五章 南北黨爭
光緒朝前期,軍機處中形成南北兩黨,南以沈桂芬、王文韶為中心,北以李鴻藻為中心,雙方展開爭鬥。在清流的輔助之下,李鴻藻最終鬥敗南黨,在軍機處中獨大。清流之肆虐,既是軍機處內部分歧,彼此傾軋,遂利用清流為鬥爭工具,也是慈禧特意縱容,以分化瓦解,利於政治操控的結果。
軍機處新人:一枚油浸枇杷
從政爭到黨爭:沈桂芬惡鬥榮祿
李鴻藻與翰林清流出擊
怪老頭左宗棠入樞
雲南報銷案:南黨大挫敗
第六章清流求戰
自奕訢去職之後,軍機大臣們惟慈禧心意是從,慈禧獲得了無可挑戰的地位。晚清亂局,慈禧擅權,實肇始於甲申。
由甲申而有甲午朝局之變,由甲午而有戊戌政局之變,由戊戌而有庚子之變,由庚子而有辛亥革命之變,大清的命運由此而定。
甲申易樞:恭王再退,慈禧擅權
揣摩上意,太后心腹孫毓汶
甲午分歧、敗戰賠款
變法的祭品:戊戌四章京
第七章清末亂局
光緒朝軍機處內紛爭不斷,前有沈桂芬、李鴻藻之爭,再有翁同龢、孫毓汶之爭,到了末期,又有奕劻、瞿鴻禨之爭。丁未廢除科舉的政潮,也夾雜著直隸總督袁世凱與兩廣總督岑春煊的紛爭
自庚子變亂後,在內外壓力之下,清廷不得不表態,將推行改革。至於改革如何推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清廷不能預測。改革涉及到哪些實際內容,清廷也很模糊。
皇權難敵民意,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十,責任內閣成立,軍機處告別歷史舞臺。
慈禧的權術與對八國開戰的決策
兩宮狼狽西狩、軍機處在西安
死榮祿,生奕劻:不好打的慶親王
廢除科舉,丁未政潮
遲來的張之洞,勉力抑制滿人親貴
民意高張,資政院肉搏軍機處
皇權末路: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
京華煙雲:一名軍機章京的追憶
參考書目
後記
序/導讀
前言
中國歷代皇帝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他們必須集中權力,以確保皇權獨尊;但他們又必須適度放權,以讓臣子去處理紛繁複雜的事務。在分權與集權之間,如何做好平衡,是考量皇帝執政能力的重要標準。
雍正登基之後,培養親信大臣,打擊朋黨,整頓吏治,又在思想領域打擊異端,爭奪輿論陣地,宣傳清廷統治的合法性。在這一過程中,雍正已開始構思創設一個政治機構,這個政治機構專屬於皇帝,由皇帝任命,唯皇帝是從。這個政治機構必須效率極高,又具備保密性,但卻沒有專屬府衙,也沒有專門官吏。它既能滿足皇帝集權的需要,又能高效地處理軍政,控制思想,預防朋黨。雍正七年,帶著這個機構的藍圖,在張廷玉的輔佐下,雍正一手創設了影響清朝國運、主持清朝大政一百八十三年的軍機處。
軍機處創設後,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被徹底架空,皇權一統,乾綱獨斷。軍機處的負責人軍機大臣,由皇帝挑選內閣中的滿漢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等親信大臣擔任。雖然名義上到軍機部上班是兼職,但基本上軍機大臣都在軍機處辦公。而自軍機處設立後,軍國大事概由軍機處負責。用兵時,由軍機大臣決定戰略方針,皇帝批准之後,再以諭旨發往前方。前方將領的請示,經由軍機處討論,奏報皇帝批准後,再發往前方執行。至於用兵時的兵馬糧秣、山川地形、人文地理之類,概由軍機處主持策劃,這便是後世參謀本部的雛形了。
在重要案件上,軍機處能越過刑部,取得法律執行權。軍機處審理案件,一種是由軍機大臣單獨審訊,將被審者押到內務府公署或步軍統領衙門內接受審問。另一種則由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審訊。案件涉及的都是當朝大員,故而交給軍機大臣來處理。軍機大臣還可以推薦重要職位官吏,從六部尚書到各省督撫,乃至地方官員,由軍機大臣開列名單,交給皇帝選擇。
軍機大臣權勢雖重,但伴君如伴虎,這也是份高風險的職業。軍機處的奠基者張廷玉不過因為上書乾隆,請他對自己配享太廟的資格做個保證,就招惹乾隆雷霆大怒,不得安生。訥親在金川前線,久戰無功,乾隆本來要讓他去邊疆充軍贖罪,不想因為他私底下的幾句牢騷話而送掉了自己的性命。咸豐朝首席軍機大臣賽尚阿,受命前往廣西鎮壓太平軍。出征之前,他自知要倒楣,竟然一路哭著出京。
軍機大臣之中,能長期坐穩,安享富貴榮華的,不外謹慎持身、不結黨營私之人。嘉慶朝擔任了十幾年首席軍機大臣的慶桂,性格平和,在中樞數十年,規規矩矩,不敢有絲毫逾越,毫無過失,一口氣幹到了七十九歲才退休。當時人認為他過於謹慎,近於迂腐,可嘉慶卻始終信任並重用他。被稱為「三百年第一福氣之人」的潘世恩,該說話時就說話,該磕頭時就磕頭,該閉嘴時就閉嘴,得享高夀,終身平安,後世子孫文章都做得好,孫子潘祖蔭還考中了狀元。潘世恩的蘇州同鄉彭蘊章,咸豐朝首席軍機大臣,老前輩潘世恩的那套功夫學不來,乾脆一言不發,官場人送外號「彭葫蘆」,也能做個太平宰相了。
軍機大臣之外,軍機章京是軍機處中不可忽視的角色。軍機章京的工作極多,如擬定諭旨、隨軍機大臣出差、參與審理案件等等,這些工作中,最為重要的是擬定諭旨。本來擬定諭旨是軍機大臣的任務,經過實際操作之後,這份工作也被轉給了軍機章京。將草擬諭旨的工作轉給軍機章京,一方面,有助於提高軍機章京們的積極性,給他們發揮才華的機會,以向皇帝、向軍機大臣們證明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有利於軍機大臣專一於軍政事務,提高軍機處的工作效能與品質。就皇帝而言,也樂於看到軍機章京們起草諭旨,這樣可以適度分權,避免軍機大臣大權獨攬的現象出現。
軍機章京雖不似軍機大臣那樣聲名顯赫,標榜於史冊,但他們在當時職責重大,擔任撰寫諭旨,整理政令、檔案工作,並因其職位之重要,而在官場中可獲得更多的升遷機會。從軍機章京走出來的首席軍機大臣就有訥親、阿桂、慶桂、文孚、賽尚阿、穆蔭、彭蘊章等人。據統計,清代由漢軍機章京升為軍機大臣者有三十三名之多。軍機章京們在政治上的輝煌前途,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其中,並視軍機章京一職為人生的榮耀。
總體而言,軍機處雖然有權勢過人如和珅者,卻從未能對皇權形成任何制約,更遑論威脅。軍機處它不是正式的機構,軍機大臣不是正式的官銜,既可以說它有權,也可以說它無權。只有皇帝最信任的大臣,才能入軍機處。而在軍機處之中,軍機大臣所處理的一切事務,都是皇帝交付的,他們只是皇權所操控的木偶,並不具備任何主動性。在軍機處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皇權與相權激烈對抗的現象,也從來沒有軍機大臣的權勢囂張到不可控制的程度,這可以說是軍機處最成功的地方。
軍機章京們曾發出豪言:「起家詞賦皆先澤,報國文章在此身。書生蠅頭鑽故紙,不輸沙場斫賊刀。」軍機大臣又是些什麼樣的人物?他們對待新事務的態度又是如何?軍機處日常如何運作?軍機大臣與軍機章京們的心態又是如何?曾影響大清國運的軍機處,在清末時節能否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歷經一百八十三年的軍機處,一筆厚重的歷史,一群出類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在《如何以一人治天下》之中,我將努力給讀者朋友們展示一個全面而真實的軍機處。
「一人治天下」的夢想
紫禁城的乾清宮廣場西側,靠近隆宗門,有一排簡陋的平房。與金碧輝煌的宮殿相比,它頗顯寒酸,遊客們也大多會忽略它。然而,別看它不起眼,它卻是大清帝國一百八十餘年的決策中樞。
它就是軍機處。
軍機處為清朝獨有,首創者乃雍正皇帝。雍正為何要設立這麼一個「中央軍事領導小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發揮君主集權的優勢,而導火線是一場發生在帝國西北邊陲的戰爭。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公元一七二四年),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被年羹堯、岳鍾琪蕩平。羅卜藏丹津逃亡準噶爾。準噶爾是清廷的老對手了。康熙皇帝都披掛上陣,三次御駕親征準噶爾。
雍正四年,內政整肅完畢,皇帝準備對準噶爾用兵。
雍正七年,戰爭爆發。軍情如火,需立即處理,且必須保守秘密。但當時的政治機構卻不盡人意。清承明制,以內閣為國家行政中心。內閣設於紫禁城太和門外的文淵閣附近,而雍正皇帝在養心殿處理政務、就寢,兩者相距一千餘米。宮禁重重,手續繁多的處理流程,極易延誤時機;而軍報到京,先經內閣,也容易洩露機密。於是雍正以需要一個密近的處理機關為藉口,在隆宗門一帶的牆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稱軍需房,後改稱軍機房,又改稱軍機處,遴選心腹允祥、張廷玉、蔣廷錫三人秘密辦理軍務。
打開故宮地圖就能發現,隆宗門位於乾清門廣場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寢宮——養心殿,兩者相距不足五十米。一千米到五十米,從內閣到軍機處,距離的縮短意味著政務處理的快捷,也意味著權力向皇帝集中。
軍機處的房子,和宮牆之間有兩米空隙。據說這裡曾有一條通往養心殿的專用通道。這條路穿過宮牆,經過御膳房,直達養心殿。如今在御膳房的宮牆,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跡。心急的雍正皇帝將軍務處理中心遷到自己附近還不夠,還要鑿出一條便捷往來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綱獨斷之望,顯露無遺。
西北戰事結束後,雍正並未撤銷軍機處,反而在第二年增設辦理文書事務的「小軍機」——軍機章京;雍正十年,又鑄軍機處印信,儲於大內。一個臨時機構,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響如此之大?因為皇帝憑藉軍機處,掌握了「乾綱獨斷」的技術,破解了集權統治的難題。
創設軍機處,既是對準噶爾用兵的需要,也是集中權力的需要。軍機處創設之後,早先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徒具虛名,議政王大臣成了虛銜,無應辦之事,有名而無實,在乾隆年間最終被裁撤。南書房雖仍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參與政務,主要負責文辭書畫。但入南書房行走卻一直是清代士人心中的最大榮耀,皇帝也常讓親信大臣入南書房作為獎勵。
雍正帝養心殿的西暖閣,是雍正皇帝處理政務,批閱奏章的地方。牆壁上懸掛著一副雍正手書的對聯,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皇帝不加掩飾地表達了他對集權的渴望。那麼,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秘密在於軍機處的三個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軍機處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規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須在當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摺多達幾百件,也必須連夜處理完畢。皇帝如此嚴格要求,軍機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
王文韶是清末的一位軍機大臣。在他的日記中,留下了軍機大臣辛苦工作的記錄。每日寅時初(淩晨三點)天還沒亮,王文韶就要入值軍機了。光緒七年的元旦,他淩晨二點就到了值廬(軍機處所在地),直到早晨七八點才能稍微緩一口氣,休息一下。夜裡辦公腹中饑餓,軍機大臣們會在離家前先吃好夜宵。皇帝也考慮得很周到,軍機處辦公室的門廊下,總會擺放著一盤盤燒餅油條,供大臣們充饑。
淩晨三點,紫禁城內一片漆黑,唯有軍機處值廬中燈火通明。不過,最辛苦的人不是軍機大臣,而是負責撰擬諭旨和管理檔案的軍機章京。軍機處成立後,權責日重。舉凡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事務,莫不經過軍機處,單憑
試閱
第七章 清末亂局
光緒朝軍機處內紛爭不斷,前有沈桂芬、李鴻藻之爭,再有翁同龢、孫毓汶之爭,到了末期,又有奕劻、瞿鴻禨之爭。丁未廢除科舉的政潮,也夾雜著直隸總督袁世凱與兩廣總督岑春煊的紛爭
自庚子變亂後,在內外壓力之下,清廷不得不表態,將推行改革。至於改革如何推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清廷不能預測。改革涉及到哪些實際內容,清廷也很模糊。
皇權難敵民意,宣統三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十,責任內閣成立,軍機處告別歷史舞臺。
慈禧的權術與對八國開戰的決策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維新派失勢,光緒也被軟禁。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九月初一,慈禧下詔,令各省選進名醫,幫光緒看病。海內外流言紛紛,稱光緒已被謀害。
光緒得病消息傳出後,外界風傳光緒已死,英國公使竇納樂多次向清廷打探。九月初二,慶親王奕劻向他傳達消息,光緒還活著。竇納樂則表示,要消除外交界的疑慮,最為有效的辦法是請一個外國醫生幫光緒看病。
九月初四,清廷請法國使館醫生幫光緒看病,並出具證明,光緒「病勢無大礙,惟患血虛之症」。而在前一天,清宮廷醫生也為光緒做了詳細檢查,並將結果提供給了各國。
日本外務省檔案中有詳細記錄:「肝腎久虧,脾胃均弱。有時頭暈耳鳴,口渴咽喉乾,腰痛腿膝無力麻木。神倦喜臥,小便頻數,色白而少,氣怯懶言。面色晃白,夜夢聞金聲則遺精或滑精。不能久坐或久立,不耐勞。」
中西醫診斷大致相符,光緒身體並無大恙。
光緒得病後,外界不知其病情如何,而光緒身體狀況又牽涉到權力之爭,一時流言四起。
面對著外界沸沸揚揚的議論與猜測,光緒體虛及無後成為清室最頭疼的問題。剛毅、徐桐、啟秀等大臣乘機謀劃廢黜光緒,另立新君。
徐桐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曾做過同治皇帝的師傅,不把光緒放在眼裡,暗地裡稱其為「漢奸」。光緒也對徐桐大為不爽,從光緒十三年到光緒二十四年間,只召見過徐桐一次。徐桐政治上的同盟者是剛毅。剛毅是滿人,極其痛恨漢人,但卻與漢人徐桐親近。光緒則不喜滿人,認為滿人不中用。
啟秀是同治進士,以孝聞名,端謹有風操,備受徐桐賞識。慈禧欲引徐桐入軍機處,徐桐轉而推薦啟秀。徐桐、剛毅、啟秀之外,隱居多年的崇綺也參與了此次密謀。崇綺是賽尚阿之子,同治皇后之父。自從女兒自殺之後,崇綺一直很低調,長期稱病在家。據惲毓鼎記載,崇綺在野多年,蠢蠢欲動,徐桐想進一步成為政壇核心,啟秀則追隨徐桐,三人聯為一體。
徐桐、崇綺等人聯名請慈禧廢光緒,慈禧讓他們先去找榮祿商議。戊戌政變之後,榮祿入軍機處,管理兵部事務,並兼練兵大臣,節制京津直隸地區所有軍隊,其權勢之重為清廷所未有,有「前有和珅,後有榮祿」一說。榮祿掌握軍權,又為慈禧所寵信,如果他表態支持廢光緒,則此事必成。
榮祿是個大滑頭,時人曾評道:「剛毅狠而愎,榮祿險而狡」。
十一月二十八日,啟秀先來拜訪,榮祿得知他的來意後大驚,急忙將啟秀打發走,又讓家人不要接客。榮祿雖是慈禧一黨,但他有自己的政治判斷力。他對慈禧忠心不二,卻又不盲目附和,常根據現實進言,因此才更得慈禧信任。榮祿知道,光緒得到西方各國支援,且他已和漢人實力督撫如李鴻章、劉坤一等探過底,知道督撫們反對廢光緒。如果硬來,內外阻力太大。
榮祿年輕時一度落魄,到了神機營之後,經醇親王奕譞提拔,才能在官場上崛起。榮祿不是不講情義的人,他在官場上的行動,必然以自己的利益為考慮,但其中也有情義。榮祿與換帖兄弟翁同龢鬧翻,彼此成見極深。當翁同龢去職返鄉,路過天津時,榮祿特意派依附於自己的袁世凱前去贈送銀兩。對於恩人奕譞,榮祿一直心存感激,對奕譞的兒子光緒自然也要有所回護,故而堅決反對廢黜光緒。
二十九日,在軍機大臣召見時,榮祿將內外反對廢掉光緒的情況告訴慈禧,並稱如果強行廢光緒風險太大。榮祿建議不如改立皇儲,減少壓力。榮祿之外,王文韶也力主不可廢立。最終慈禧接受榮祿建議,不再圖謀廢黜光緒,而另立儲君。所立皇儲,乃端王載漪的二子溥儁。
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召集王公大臣於儀鸞殿會商。此時官場內風傳將要廢光緒,內廷太監也傳出消息:「今日換皇上矣。」不想詔書頒佈之後,卻是立溥儁為大阿哥。慈禧以光緒名義,命溥儁入宮為穆宗同治帝嗣,在弘德殿讀書,以大學士徐桐為師。
光緒被逼立皇儲,且這皇儲不是過繼給自己,而是為同治做皇儲。且還得說自己生不出兒子,對不起同治,不得已再三懇求慈禧幫忙選一個人過繼給同治。最後還得說「仰承懿旨,感幸莫名」,各種悲屈、無奈、心酸、痛楚,可謂千古皇帝之未有。
載漪是惇親王奕誴的次子,咸豐帝的侄子,道光帝的孫子。載漪與同治帝同歲,比光緒帝大十五歲,二人為堂兄弟。
己亥建儲,溥儁被立為大阿哥之後,政治上出現了一個對峙的局面。「帝黨」雖失勢,但仍有一定實力。東南的漢人實力督撫、地方上的士紳階層、新式知識份子、海外奔走的保皇黨、財力雄厚的華僑均是光緒支持者,西方各國也表示支持光緒。「大阿哥黨」則結合了清廷內部的保守派勢力,並得到慈禧支持,與「帝黨」對峙。
庚子年的義和團運動,則打破了這個政治上的均衡。「大阿哥黨」發現自己與義和團有著諸多共同點。借助義和團,「大阿哥黨」既可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又可以打擊光緒和洋人,實現溥儁早日登基的目標。義和團則迎合載漪、剛毅、徐桐等人的心理,適時地打出口號云:「必斬一龍二虎十三羊」。龍為光緒,二虎是榮祿與李鴻章,十三羊則是朝廷中持溫和態度的大臣。
「大阿哥黨」與義和團的聯合在此年四月得到表現。此月下旬,義和團在淶水擊殺清軍副將楊福同,隨後焚燒蘆保鐵路,佔據涿州。依照清廷慣例,這是嚴重的叛亂行為,是要嚴厲鎮壓的。但此次事件後,六月初,慈禧卻下令控制軍隊的榮祿,不得孟浪從事,草率鎮壓。
慈禧的心態相當微妙,她與「大阿哥」一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雙方的共同點是,都痛恨洋人,想廢掉光緒。雙方也存在分歧,「大阿哥黨」的目標是使溥儁早日登基,慈禧的目標則是讓溥儁成為她操控下的傀儡。
慈禧無疑是玩弄政治權術的高手,她玩政治平衡術,扶持「大阿哥黨」與「帝黨」鬥爭,她則站在中間充當仲裁者,任何一派都必須臣服於她。但「大阿哥黨」與義和團結合後,勢力日振。隨著眾多保守大臣與王公的捲入,慈禧發現,義和團運動乃至「大阿哥黨」已經超出了自己的控制範圍。這場民間運動,如野火一般開始燎原,整個北方到處是燃燒著的火焰。
慈禧玩出了「致命的平衡」,她自己也須謹慎從事,一不小心就會引火焚身。
慈禧後來描述了當時的情形:人人都說拳匪是義民,怎樣的有紀律有法術。京內外的人心一夥兒向著他們,滿漢各軍都與他們打通一氣了,因此更不敢輕說剿辦。宮內外紛紛擾擾,滿眼看去都是一起兒頭上包著紅布進出的,太監們連著護衛的士兵真正同他們混在一起了。
慈禧默許了義和團的活動,同時也想借義和團的力量,打擊一下洋人的囂張氣焰,出出往日的氣,讓洋人吃點苦頭,吸取教訓,今後不要插手清廷內務。
當義和團在各地迅速發展,並進入京津之後,作為中樞人物,榮祿突然生病,請假養病兩個多月。據軍機章京繼昌記載,榮祿在病中七次上奏,請剿義和團,但都被否決。五月初十,隨著局勢日漸緊張,榮祿不得不銷假,開始辦公。
此間義和團運動在京津間瘋狂蔓延,竟至不可收拾之勢。面對著愈演愈烈的義和團運動,在京各國公使感到恐懼,遂電告在大沽口外海上的各國海軍,請求援助。西摩爾在得到求助電報後,星夜率領軍隊從大沽口趕往天津。
五月十四日,西摩爾聯軍乘火車準備入京,由此拉開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序幕。在西摩爾聯軍發起進京軍事行動之後,清廷連續朝議四次,最終決定對西方列強開戰。
五月二十日,第一次御前會議。
會議在儀鸞殿舉行,大學士、六部、九卿數百人參與,殿內殿外擠滿大臣。會議一開始,光緒嚴厲指責諸臣不能鎮壓亂民。翰林院學士劉永亭奏請派董福祥鎮壓義和團。載漪伸出大拇指厲聲呼:「好!此失人心第一法!」
大理少卿張亨嘉力主剿滅義和團,但他是福建人,一口土話,又氣又急,哼了半天不知所云。
侍讀學士朱祖謀急了,問慈禧:「太后要打洋人,靠誰?」
慈禧說:「靠董福祥。」
朱祖謀直接回應:「董福祥老奸巨猾,斷不可恃!」
慈禧大怒,問:「汝何姓名?」
朱祖謀也很硬氣,對道:「臣翰林院侍讀學士朱祖謀。」
慈禧道:「你說董福祥不可靠,那你舉薦幾個可靠的人來!」
其他人趕緊接口,說山東巡撫袁世凱、兩江總督劉坤一均可重用。
一直沒有吭聲的榮祿卻道:「劉坤一太遠,袁世凱將往調矣。」
爭論了大半天,毫無頭緒,遂退朝。朱祖謀下殿時,慈禧仍然怒衝衝地盯住他。
庚子事變之後,朱祖謀高升,上朝時慈禧還記得他,笑道:“你就是當年那個瞪眼高聲和我爭辯的傢伙。」
此日,清廷責成董福祥、剛毅將義和團中的精壯編為義勇,同日義和團在北京縱火焚燒鬧市大柵欄。
面對著聯軍的步步緊逼,慈禧不得不考慮備戰問題,但此時她還未下定決心開戰。對西方各國駐京人員,慈禧也接受榮祿勸告,命令護送東交民巷內的各國在京使僑出京,不得妄加攻殺。榮祿則預先調集旗兵二千,準備將駐京使團與僑民送去直隸總督裕祿處,免生他變。
但此日,聯軍對直隸總督裕祿發出最後通牒,限於次日凌晨二點交出大沽口砲臺,不然則以武力解決。裕祿收到最後通牒之後,因此時京津間電報通訊已中斷,遂以「八百里快騎」遞送奏報。
五月二十一日,第二次御前會議。
慈禧首先說:「皇帝意在和,不欲用兵。今日朝議可以放開盡論。」
光緒說:「不是不能打,但中國積弱,兵力不足,用義和團,能抵抗住麼?最終只怕會禍害國家。」
載漪反駁道:「義和團起自鄉間田野,不遠萬里,赴湯蹈火,願一死以赴國難。今若以亂民誅之,人心一解,國將難保。」
戶部尚書立山認為:「義和團妖言惑眾,所謂的法術根本不靠譜。」
載漪指著立山鼻子說:「你什麼用心?你既然說義和團不靠譜,你就去勸退洋人軍隊。」
慈禧想將這個爛攤子推給光緒,就道:「國家大事,應當問皇帝。」
自從戊戌政變之後,光緒上朝是不發一語,這次卻慷慨激昂起來,侃侃而談,認為不可圍攻使館,更不可與各國同時開戰。
王文韶附和光緒,認為皇帝能想到這點,實在是國家的福氣。
載漪當即大罵王文韶,認為他在關鍵時候說混帳話誤國。
立山建議派人去公使館溝通,慈禧當機立斷道:「派你去。」
立山道:「受了國家的厚恩,不敢推辭,但是臣不通洋務,請徐用儀陪我一起去。」
會後,慈禧讓兵部尚書徐用儀、內閣學士聯元、戶部尚書立山到美國公使館拜訪。
晚九點,徐用儀等人與美國公使康格會面,請康格阻止西摩爾聯軍進京,無果。
五月二十二日,第三次御前會議。
此日慈禧收到裕祿奏報,各國發出通牒強索大沽口。大沽口具體情況如何,是否已被攻下,清廷中樞尚未得到資訊。看著列強的最後通牒,新仇舊恨頓時湧上慈禧心頭。她恨之入骨的康有為、梁啟超,由於西方各國庇護,在海外呼風喚雨,並通過報紙對她進行攻擊。現在各國派遣西摩爾聯軍入京,又強橫地發出通牒強索大沽口,慈禧胸中怒氣一發不可收。
御前會議上,載漪請派軍攻打各國公使館,慈禧表態同意。
內閣學士聯元堅稱不可,言如果各國使館不保,「洋兵入城,雞犬皆盡矣。」
大學士王文韶認為中國自甲午戰爭之後,財力枯竭,已無力再戰,請慈禧三思。
慈禧大怒,道:「你們所說的,我都知道。你們要是有本事,就讓洋兵不要入城,不然就不要再囉嗦!」
端王載漪、貝勒載濂、莊王載勳、大學士剛毅、刑部尚書趙舒翹、大學士徐桐等遂一起附和慈禧,極力主戰。
五月二十三日,第四次御前會議。
上午會議時,剛毅建議招募義和團,攻打使館。
徐桐建議,知照各國公使,請其出京,如果不從則以武力手段解決。此建議得到慈禧許可,遂起草「限二十四小時內出京」的照會。此照會,是對西方各國強索大沽口砲臺最後通牒之反擊。
當日氣氛緊張,特加調護衛守衛宮牆,中午所有大臣留在御膳房吃飯。
下午會議,決定由許景澄將照會送交十一國公使館。
許景澄出發前,光緒下座緊握住他的手,哭著叮嚀道:「要好好商量。」許景澄也放聲大哭。
慈禧怒斥道:「皇帝放手,不要誤事。」
內閣學士聯元頭上汗水直冒,哭著建議不要和十一國開戰。又建議,法國是在華天主教的保護國,可以單獨向法國宣戰,但無效。
(圖:許景澄)
下午四點,十二份照會被分別送交十一國公使及總稅務司赫德。
五月二十四日上午,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前往總理衙門交涉的路上被殺。
下午三時四十分,在最後限期前二十分鐘,清軍與義和團攻打東交民巷使館。
五月二十五日,清廷正式發佈了與西方一決雌雄的宣戰詔書,並嘉獎義和團。
五月二十九日,慈禧先召集滿族大臣至儀鸞殿會商,此時光緒不在殿內。榮祿力主不可圍攻使館,慈禧則稱已不能控制義和團,命榮祿退下,並由啟秀將宣戰詔書呈閱。隨後在勤政殿內再次開會,光緒與漢大臣參與。光緒主張採納榮祿建議,不要進攻使館。袁昶列舉了開戰的諸多弊端,力爭不可輕率言戰。載漪怒駡袁昶為漢奸,並對慈禧說:「漢奸之言不可信。」
最終主戰派佔據了上風,發佈了「宣戰詔書」。宣戰詔書出自湖南人蕭榮爵之手,但外人以為是軍機章京連文沖所擬。因義和團有以「乾」字為名之習俗,浙江人幫連文沖取了個外號「乾三先生」。
依照中國歷來的觀點,不論文臣武將,凡對外堅決主戰者定會被視為民族英雄,主和者則被視作漢奸。但「戰」的前提是能戰,發動一場不能戰的戰役,所滿足的只是那些充斥著理想主義與英雄情結者的虛榮心理,這種虛榮的代價卻是巨大的。當開戰決議通過後,光緒痛哭道:「如此則數千萬生靈必遭塗炭,三百年宗社必致不守。」開戰之後,千萬生靈果被塗炭,滿清宗社十一年後也終於不守。
對西方各國宣戰後,六月十八日天津陷落,裕祿敗退北倉,京師震動。清政府急電東南各省督撫,令派兵進京勤王。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積極回應,從揚州率軍北上。途經直隸景州時,李秉衡部下還參與了義和團圍攻教堂的戰事。據盛宣懷告訴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小田切:法國傳教士一人,清國人信教者千人被殺。
七月初一,被翁同龢贊為「良吏也,偉人也」的李秉衡抵達京師。自天津之敗後,慈禧正彷徨間,聞李秉衡來京,大喜過望,三次召見,大力嘉獎。遂命李秉衡統率江西、山西、山東、江蘇四省援軍出戰。李秉衡請義和團數千人助戰,義和團持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如意鉤、火牌、飛劍等寶物躍然出京,準備殲滅八國聯軍。
出戰前,在主戰派支持下,李秉衡上奏,認為以袁昶、許景澄為首的京官與地方督撫李鴻章、劉坤一等遙相呼應,影響與洋人作戰,請朝廷將之剷除。大學士徐桐對此奏極為滿意,認為殺了這些漢奸,今後再無敢妄言者。徐桐誇讚道,殺漢奸「秉衡有力焉」。
七月初二,許景澄、袁昶被捕。七月初三,以光緒名義起草的上諭發出,令不必審訊,將二人處死。殺許、袁二人的上諭,出自啟秀之手,啟秀對此頗是得意,「自負大手筆」。旨意下來後,刑部尚書趙舒翹高坐堂上,命將二人從獄中提出。至刑部大堂後,許景澄閉目無一語,袁昶則怒駡趙舒翹。趙舒翹面紅耳赤,命左右迅速將二人綁赴刑場。
行刑時,由徐桐的兒子,刑部侍郎徐承煜監斬。殺許、袁當日,榮祿再三懇求慈禧收回成命。慈禧讓他退出去,「榮相退而復進,長跪乞恩。皇太后怒曰:汝亦不遵旨乎?」榮祿無奈,只能退出。
殺袁、許二人,載漪的目的是警告東南督撫及京師內主和派。袁、許被殺後,從廣東出發北上,已到上海的李鴻章大為驚愕,遂向清廷請假二十天在滬養病。京師內部的主和派如慶親王奕劻等人,也不敢再言和。
慈禧同意殺袁、許二人,實因二人犯了慈禧大忌。在御前會議上,光緒與許、袁等人極力主和,光緒甚至拉著許景澄的手哭成一團,這讓慈禧又驚又怒。戊戌政變後,慈禧最憂慮的就是光緒在「帝黨」支持下重新執政。袁、許二人不是光緒黨羽,尚與光緒連成一氣,如果不嚴加打擊,「帝黨」勢力豈不更加猖獗。袁、許二人,實乃「大阿哥黨」與慈禧聯手所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