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存亡十二年:平定縣的抗戰、內戰與土改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描述了日本入侵如何打亂了山西現代化的步伐,給中共提供了一個在廣大農村武裝建立根據地、建黨整黨的絕佳機會,而土改和除奸反特又如何將國民黨與閻錫山的勢力幾乎消滅殆盡,使得共產黨可以充糧擴軍,並最終奪取了全國的政權。本書不光描述了抗戰、內戰、土改、除奸反特的慘烈,也探討了結構、文化與個人因素對暴力的影響,並為中共如何能夠戰勝國民黨提供了一個縣域的視角。這些歷史教訓對中國今後的政治與社會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本書特色
一幅抗戰、內戰與土改的慘烈畫卷,
一個對其暴力機制的詳細分析,
一部圖文並茂、不忍卒讀卻又不得不讀的歷史社會學力作。
目錄
自序:我的學術研究心路歷程
第一章 緒論:本書探討的基本問題及所用方法
一、開場白
二、平定概況
三、研究與寫作方法
四、各章內容
第二章 暴風驟雨:民國前後的山西與平定
一、開場白
二、基督教在民國前後對山西以及平定教育與社會的貢獻與義和團和清軍對基督徒的殺戮
三、辛亥革命與閻錫山的省政建設
四、閻錫山與共產黨、國民黨之間的內戰與聯合陣線
五、小結
第三章 血的歷程:抗日戰爭時期的平定
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抗日活動與平定 犧盟會的建立
二、娘子關作戰
三、日軍在平定的大屠殺慘案錄
四、共產黨在平定三縣敵後的抗戰與鄉村根據地的政權建設
五、日本人的統治
六、漢奸問題
七、本章小結
第四章 理想的破滅:整風運動和國民黨特務案
一、整風運動和根據地的建設
二、白銘的故事
三、崔堅的故事
四、李秀民的故事
五、侯同仁的故事
六、李有年的故事
七、趙淑珍的故事
八、李海洋的故事
九、李維賢的故事
十、高六蘭的故事
十一、高樹信的故事
十二、結論
第五章 兄弟鬩牆:閻錫山和共產黨的內戰
一、開場白
二、閻錫山與共產黨的內戰:犧牲他人與自我犧牲
三、內戰中的平定縣
四、本章小結
第六章 腥風血雨:三十村的階級狀況與土改鬥爭
一、土改前平定縣的基本經濟狀況
二、平定土改時的階級狀況
三、減租減息
四、約三十個村的土改情況
五、本章小結
第七章 殺人立威:除奸反特
一、西郊村(郝先生等訪談)
二、大石門村(賈先生敘述)
三、東郊村(李先生敘述)
四、南坪(蔡、郝、劉等先生訪談)
五、南上莊(王先生)
六、石門口(蔡先生訪談)
七、小橋鋪(郝先生)
八、古貝(賈先生訪談)
九、燕龕(史先生訪談)
十、程莊(李先生訪談)
十一、山底(楊先生等人訪談)
十二、宋家莊(陳晉賢回憶文章)
十三、平定縣城(董先生訪談)
十四、平定縣城南關(晉先生訪談)
十五、平定城西關(周樹基回憶)
十六、冶西(霍先生訪談)
十七、本章小結
第八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全縣土改與除奸反特的過程
一、平定土改的過程
二、鬥爭的結果
三、小結
第九章 這是為什麼?如何理解土改 與除奸反特的暴力
一、土改與除奸反特暴力的結構因素
二、土改與除奸反特暴力的文化因素
三、土改與除奸反特暴力的個人因素
四、結論
第十章 結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
一、開場白
二、人性的善與惡:以日本的侵華戰爭、中國的內戰與土改為例
三、中國文化需要建立「罪感」
四、制度、文化和個人在歷史事件中的作用
五、國家與社會需要做的事情
六、結論
索引
序/導讀
自序
我的學術研究心路歷程
在《生死存亡十二年:平定縣的抗戰、內戰與土改》一書即將出版之際,編輯要我寫一個自序。我覺得這也是總結自己多年來學術研究心路歷程的一個好機會,於是決定在這個自序裡介紹一下本書創作的背景,或者說我的學術背景,心路歷程,或許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本書所表達的政治與社會的關懷。
我自己的學術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也代表著三個主要研究方向:知識分子政治社會學、澳門研究與兩岸四地政治與社會研究、中國尤其是農村的政治與社會發展。這三個不同的研究方向一旦形成,便成為我之後一直都在努力的研究目標,2017年退休之後到現在也是如此。我的研究也體現了自己的專業旨趣與理念旨趣。
第一個階段、第一個方向:知識分子政治角色的研究
第一個階段從1988年到2003年。1988年我從河北師大外語系到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修讀英文專業的博士學位。但是一年之後,我轉到了社會學系。這裡有三個原因。第一是自己感到對修讀英語專業的博士學位興趣不是太大,自己更關心的是政治與社會。記得當年在河北師大剛看到寄來的研究生院各科課程設置時,就對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課程很感興趣。所以在第一年就選修了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課程。第二個原因是感到自己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趕上那些從小就熟讀英美文學的、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儘管我自己在1975年南開大學工農兵學員畢業之後,先在河北電建學校教英文,1980年到河北師大教英文,1984年又去華東師大讀了英語碩士課程,並在1988年拿到碩士學位,自認英文還不錯,但是畢竟在語言和文學方面還是不如以英文為母語的博士生。所以感覺還是轉修另外一個學位更好。
從英語轉到社會學的第三個原因是1989年的所謂「風波」,再次激起了自己對政治研究的興趣。其實在文革時期,就一直被毛澤東的「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要把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的「最高指示」所激勵。儘管文革開始時我剛14歲,在上初中二年級(小學曾經跳過一個年級,所以比別人早一年上初中),但是毛澤東關於階級鬥爭的思想已經在大家的心中發芽,積極參加文革,批判牛鬼蛇神、鬥走資派、搞兩派鬥爭,都是必不可少的動作(關於這段歷史,請看我和朋友合著的《平定縣裡不平定:山西省平定縣文革史》)。
1970年到河北電建當洋灰工後,已經感到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之大,而1972年到南開大學上學之後,就更加感到國家發展的不正常狀態,儘管那時自己當然沒有什麼深入的認識,只是有一些疑問而已。比如當時有人說從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教育路線是資產階級的、修正主義的,我便感到不能接受。那時還有對老師的批判,我也非常反感。
文革結束之後,在河北師大教書、在華東師大讀研期間的1980年代,知識分子被迫害的事實被大量揭露出來,我也開始讀了一些關於知識分子在反右和文革中的遭遇的書籍與文章,比如《歷史在這裡沉思》、《沉重的一九五七》等等。自己當時的第一個問題是這些知識分子當年積極參加革命,是革命的急先鋒。沒有他們的宣傳鼓動作用,比如他們所創作的文學作品、文藝演出等等所起的作用,革命或許無法成功。但是為什麼1949之後他們便一個一個地被打倒?他們自己對這些歷史悲劇應該負些什麼樣的責任?
1988年我還和朋友翻譯並出版了林語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浙江人民出版社為其取名為《中國人》,後來由學林出版社再版並多次印刷發行)。這是當時我在華東師大讀英文碩士時孫梁老師推薦給我們閱讀的著作。我發現林語堂對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分析入木三分,時間過去了50多年,但是中國人的「秉性」未改,於是我約中文系的一位朋友一起將該書翻譯為中文。該書成為1990年代一本最重要的認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書籍之一,當時成為學林出版社的常銷書。這也使得自己更加關注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問題。
而1989年的民主運動又把知識分子的作用這個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於是我覺得或許應該去學政治學。我就去問政治學系的主任能否轉到政治學系,但是他說我沒有政治學的基礎,不能接受。我於是申請了紐約市立大學系統的Baruch學院的高等教育管理碩士學位課程並被接受。之後我去社會學系和一位教授說再見。我選修過他一門講美國文化的課,而且他是系主任。他說你為什麼不申請我們系。我說我怕你們和政治學系一樣,說我沒有社會學的基礎。他說沒有問題,你儘管申請。
於是,一次談話改變了我的學術歷程,我到了社會學系,開始修社會學博士學位,並一去不復返。
鑑於自己對知識分子研究的興趣,我把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定為知識分子的政治變遷,並在閱讀了大量研究著作之後,找到了一個知識分子角色類型學的視角,並出版了自己擴展版的博士論文Intellectuals at a Crossroads: The Changing Politics of China’s Knowledge Workers(2003), 後來又出版了該書的中文譯本,《十字路口的知識分子:中國知識工作者的政治變遷》(2019)。在這期間,我還出版了研究海峽兩岸知識分子在國家認同中的作用的英文書,Whither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National Identity, the State, and Intellectuals (2010,這是2002年到2003年在中央研究院做富布萊特訪問學者時的研究題目),後來又和幾位博士研究生共同出版了《知識分子與農村發展》(2016)。這可以說是知識分子政治角色研究的三部曲。
於是知識分子政治角色的研究就成為了我自己研究的一個主要方向。之後我還發表了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影響了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對美決策“Between War and Peace: The Role of Nationalism in China’s U.S. Policy Making with Regard to Taiwan”(2005)、台灣的民族主義與知識分子的倫理困境“Between War and Peace: Ethical Dilemmas of Intellectuals and Nationalist Movements in Taiwan”(2005)、〈媒體的專業主義和新聞工作者的角色:以2008年海峽兩岸媒體對臺灣立法委員選舉的評論、報導爲例〉(2009)、當代中國勞工運動中知識分子的角色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Contemporary China’s Labor Movement: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2014)等等文章。我和同事合編的討論東亞、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大學學術自由面臨一系列困境的英文著作Academic Freedom under Siege: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the U.S., and Australia(2020),收集了三篇我已經發表過的論文,討論作為大學教授的知識分子的角色與其面臨的困境(下面會再提及)。
第二個階段、第二個方向:澳門研究與兩岸四地政治與社會研究
我於2003年結束了在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之後,應聘到澳門大學教社會學。於是澳門的政治與社會便自然成為了我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這也是對自己賴以生存的本地社會應做的貢獻。由於澳門是「一國兩制」,對澳門的研究必然也會涉及到兩岸四地的政治與社會。所以在這期間,我出版了《澳門歷史與社會》Macau History and Society書的第一版(2011)與第二版(2020)、編著《國家認同與兩岸未來》(2008)、文集《走向民主與和諧:澳門、台灣與大陸社會進步的艱難歷程》(2008)、編著《公民社會:中國大陸與港澳台》(2013)、文集《兩岸四地政治與社會剖析》(2014)等書及關於澳門研究的還未能夠收入文集的文章,比如從澳門的街道名稱看澳門的歷史與社會環境的文章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of Macao”(2020)。
一些關於兩岸四地政治與社會發展的學術文章也繼續探討了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模式問題,比如〈香港區議員選舉和太原市縣(區)人大代表選舉比較研究:兼論港澳政治發展模式對大陸政治發展模式的啓發〉(合著2012)、〈珠三角與港澳的政制融合:以穗港澳民意代表選舉為例〉(合著2014)。
即使是宗教社會學的研究,我關注的主要也是宗教的政治與社會作用,比如兩岸四城(上海、香港、澳門、台北)的天主教及其公共參與的文章“Catholicism and Its Civic Engagement: Case Studie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Hong Kong, Macau, Taipei, and Shanghai”(合著2014)、〈宗教的社會功能與中國宗教政策改革〉(2016)、從浙江強拆教會建築談到國家與宗教如何相互適應的問題 “Mutual Accommodation in Church-State Relationship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Sanjiang Church Demolition in Zhejiang”(2018),以及兩岸四地基督教會作為公民社會組織的對比研究 “The Christian Church as a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acau, and Taiwan”(2021)。
對澳門的博彩業問題的研究,我關注的也是政府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比如〈從企業社會責任的視角看負責任博彩:以澳門爲例〉(2010)、澳門、拉斯維加斯、墨爾本三地賭場的負責任博彩對比研究 “In Search of Best Practices in Responsible Gaming (R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G among Macau, Las Vegas, and Melbourne Casinos”(合著2014)、〈負責任博彩:澳門博彩業中政府和運營商的角色〉(2019)。
關於兩岸四地高等教育的研究,在前述東亞、美國和澳大利亞高等教育中的學術自由危機Academic Freedom under Siege: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the U.S., and Australia(2020)一書中,我寫的序言討論了全球高等教育的商業化和公司化如何影響學術自由的問題,還包括了我自己之前發表過的學術論文,比如大中華地區與美國高等教育的商業化與公司化及其對教授學術自由的影響問題“Commercialization and Corporatization Versus Professorial Roles and Academic Freedo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er China”(2015)、澳門高等教育中教授角色的問題 “In Search of a Professional Identity: Higher Education in Macau and the Academic Role of Faculty”(2016),中國大陸大學教授作為知識分子的角色與認同問題 “Professors as Intellectuals in China: Political Identities and Roles in a Provincial University”(合著2016)。此外還發表過澳門的高等教育及其研究的文章 “What It Is Like and What Needs to Be Done: A Status Report on Higher Education in Macau and Its Research”(2018)、澳門的高等教育制度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Macau”(2018發表在國際高等教育制度百科全書中)。
第三個階段、第三個方向:中國大陸尤其是農村的政治與社會研究
我從美國回到澳門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澳門和大陸相連,做中國研究比較方便。結果的確如此。在澳門工作的14年間,我幾乎每年夏季和冬季放假都會回大陸做研究。由於我是從農村走出去的,對家鄉必然情有獨鍾,對農村的問題感觸也最深,研究起來熟門熟路,障礙較少,於是對中國大陸尤其是農村的政治與社會研究在這個階段就成為了自己另外一個主要方向。
在這期間,我出版了《兩岸鄉村治理比較》(合編2008,這同時也是自己台灣研究的繼續)、《西郊村:一個華北農莊的歷史變遷》(合著2009)、前述《知識分子與農村發展》(合著2016)、前述《平定縣裡不平定:山西省平定縣文革史》(合著2017)。於是我從一個鄉村的發展的研究擴大到了對一個縣的研究,尤其是文革是我自己經歷過的事情,不少當事人還健在,對於澄清那個瘋狂年代所發生的一些事情還有點可能,否則如果讓後人來寫這段歷史,因為史料的喪失和當事人的故去,可能謬誤就會更多。
在完成了村莊史和縣文革史之後,我覺得為了比較全面地理解這些歷史發展,我們還是有必要再往前追溯一下民國時期的抗戰、內戰與土改的歷史,尤其是當時還有一些80多與90多歲的人健在,還有人對那段歷史有比較清晰的記憶。於是我就決定做這個課題,並在訪談與檔案資料的基礎上,出版了這本《生死存亡十二年:平定縣的抗戰、內戰與土改》的書。
當然,一個農村、一個縣的發展離不開全國政治與社會的發展。所以在這本書裡,我也涉及到了全國抗戰、內戰與土改的情況。在另外一本書《遙望星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困境與出路》(編著,2017)裡,我討論了現行政治體制可以並且應該如何改革的問題;在一篇文章中討論了文革思維“Cultural Revolution Thinking in China: Its Development and Manifestation in Pingzhou County from Land Reform on” 的問題,都將歷史教訓與現行的政治與社會改革聯繫在一起。關於政改的編書還收入了在一個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縣政現狀、問題與改革措施〉(2016年載於《領導者》雜誌第70期,即被關前的最後一期)。這就形成了自己對中國百年來歷史與現狀的由點到面的一個整體的思考。
專業與理念的旨趣:對這三個階段與三個研究方向的一個總結
迄今為止,我發表了共18本書籍,包括獨著、合著、文集、獨編、合編、譯著(合譯)等。另外還發表了70多篇學術文章,包括同行評審過的雜誌文章、編書裡的文章、研究報告、書評等,還有100多篇普通報刊與時評雜誌文章(一些文章已經編在兩本文集中)。
這些書籍和文章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盡可能客觀地描述現狀,比如知識分子平常扮演的是三個角色:專業、有機與批判,而不是只有最後一個角色,而且他們有能力的確也會在這些角色之間轉換。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狀來看,無論是在民族國家的建構問題上,還是在農村發展的角色上,都是如此。這樣我們就避免了對知識分子的程式化看法,更清楚地看到了他們角色的多重性與能動性。澳門歷史也不是像有些人鼓吹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是「一國兩制」的典範。歷史上中西文化既有合作又有衝突,澳門正在被大陸化,而不是堅守「一國兩制」的初衷,也是事實。中國大陸的革命史是充滿了暴力的,比如土改、文革等時期。這一點儘管被當權者盡量掩蓋,但是事實畢竟是事實。掩蓋事實的結果只能是讓人們無法吸取歷史教訓,讓政治與社會的發展盡量遠離現代文明,這並不是中國政治與社會之福。只有客觀地看待知識分子、看待歷史,社會才能正常發展。而客觀地看待歷史,客觀地描述現狀,正是我這些書籍和文章的第一個特點。
這些書籍和文章的第二個特點是政治與社會問題怎麼解決。比如對知識分子政治角色的了解,會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別人的角色,更好地審視並檢查自己正在扮演的角色,看到這些角色背後的倫理困境,從而更理性地決定自己應該扮演何種角色。在澳門歷史與社會的研究中,我也指出了如何建構民主的政治認同、世界主義的文化與族群認同,以及負責任的經濟認同。在中國政治與社會的研究中,我們探討了各個領域可以怎樣進行民主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探討了國人應該並如何建立罪感的問題,為什麼需要對以前的歷史負責的問題。
上述第一個特點是一個專業的旨趣,即對事實的追求,對真相的追求,比如本書講的抗戰、內戰與土改的事實與真相是什麼。當然在學術研究中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追求事實與真相,本來也是學術研究的倫理。這個對事實與真相的追求,也包括對事情發生的原因的探討,比如結構、文化與個人的因素對戰爭與土改暴力的影響等。這個專業的旨趣是沒有功利性的。比如對政改的研究,我當時和參與課題的同事們說明,達則兼濟天下,不達則獨善其身。也即如果我們的研究能對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有所影響,當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節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