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與國家安全──1920年代中國政局與國家關係:從北洋到南京,從革命到現代化,民族主義究竟是推動還是妨礙?
活動訊息
黑五禮物買什麼?全站滿$1000送100點金幣,可累送! 新會員直接領$500!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當民族主義成為政治工具
挖掘被遮蔽的多元聲音與藏於裂縫的真相
真正的歷史研究,從解構政治語言開始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政治研究
本書是一部以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為核心議題的歷史政治研究專著,聚焦於1920年代國民革命時期的思想與政治實踐。作者透過大量文獻與史料考證,試圖釐清民族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定位與意義。不同於傳統革命史的敘述方式,本書採取實證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討民族主義如何被操作、被建構,並在現代國家建構與社會動員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隨著1990年代以來民族主義研究的熱潮,相關議題逐漸淪為學術時尚與政治話語的「萬用解釋框架」。作者對此現象提出批判,指出學界常將「民族主義」視為一個既定且具有正當性的理所當然之物,而忽略其歷史脈絡中的變化性與矛盾性。本書從思想史與政治史交會處著眼,問題意識集中於:「民族主義是否真的能作為解釋近代中國歷史的有效工具?」、「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在實際政治操作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方法論與研究取徑
為了跳脫民族主義敘事的陷阱,作者刻意避開宏大敘事與價值預設,而以1920年代的國民革命為實例,聚焦具體事件、人物與國際關係的互動。全書分為六章,從中國的國際處境與國內政治格局開始,剖析國共合作背景下民族主義的興起、孫中山與蘇俄、吳佩孚等政治勢力的互動,以及共產國際如何利用民族主義進行滲透與操弄。
理論反思與學術貢獻
作者提出民族主義從未是一個單一或自足的意識形態,其在不同政治語境中常被重新定義、利用甚至扭曲。此外,書中也批判了學界將民族主義神聖化與簡化的傾向,主張應該回到歷史現場,透過具體的政治行動與社會條件來解釋其發展。這樣的方法論不僅提升了研究的深度,也為中國近代史研究開拓了新的視角。
結論與意涵
作者並未對民族主義下定論,而是將研究成果作為一個開放的討論平台。他提醒讀者:民族主義既可能是一種推動現代國家建構的力量,也可能成為壓抑多元、排斥異己的工具。因此,學術界應以批判眼光審視民族主義背後的建構過程與運作機制,為中國民族主義研究帶來反省與自覺。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探討近代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的演變,特別聚焦1920年代國民革命時期的政治實踐與思想脈絡。作者批判傳統以「民族主義」為普遍解釋的學術取向,強調應從實證分析與具體歷史事件出發,解構其內在矛盾與被遮蔽的層面。揭示民族主義在中國現代化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與困境,提供一個兼具深度與批判性的研究視角。
挖掘被遮蔽的多元聲音與藏於裂縫的真相
真正的歷史研究,從解構政治語言開始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政治研究
本書是一部以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為核心議題的歷史政治研究專著,聚焦於1920年代國民革命時期的思想與政治實踐。作者透過大量文獻與史料考證,試圖釐清民族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定位與意義。不同於傳統革命史的敘述方式,本書採取實證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討民族主義如何被操作、被建構,並在現代國家建構與社會動員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隨著1990年代以來民族主義研究的熱潮,相關議題逐漸淪為學術時尚與政治話語的「萬用解釋框架」。作者對此現象提出批判,指出學界常將「民族主義」視為一個既定且具有正當性的理所當然之物,而忽略其歷史脈絡中的變化性與矛盾性。本書從思想史與政治史交會處著眼,問題意識集中於:「民族主義是否真的能作為解釋近代中國歷史的有效工具?」、「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在實際政治操作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方法論與研究取徑
為了跳脫民族主義敘事的陷阱,作者刻意避開宏大敘事與價值預設,而以1920年代的國民革命為實例,聚焦具體事件、人物與國際關係的互動。全書分為六章,從中國的國際處境與國內政治格局開始,剖析國共合作背景下民族主義的興起、孫中山與蘇俄、吳佩孚等政治勢力的互動,以及共產國際如何利用民族主義進行滲透與操弄。
理論反思與學術貢獻
作者提出民族主義從未是一個單一或自足的意識形態,其在不同政治語境中常被重新定義、利用甚至扭曲。此外,書中也批判了學界將民族主義神聖化與簡化的傾向,主張應該回到歷史現場,透過具體的政治行動與社會條件來解釋其發展。這樣的方法論不僅提升了研究的深度,也為中國近代史研究開拓了新的視角。
結論與意涵
作者並未對民族主義下定論,而是將研究成果作為一個開放的討論平台。他提醒讀者:民族主義既可能是一種推動現代國家建構的力量,也可能成為壓抑多元、排斥異己的工具。因此,學術界應以批判眼光審視民族主義背後的建構過程與運作機制,為中國民族主義研究帶來反省與自覺。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探討近代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的演變,特別聚焦1920年代國民革命時期的政治實踐與思想脈絡。作者批判傳統以「民族主義」為普遍解釋的學術取向,強調應從實證分析與具體歷史事件出發,解構其內在矛盾與被遮蔽的層面。揭示民族主義在中國現代化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與困境,提供一個兼具深度與批判性的研究視角。
目錄
第一章、引論
第二章、分裂世界
第三章、統一努力
第四章、事件與組織
第五章、事件和解釋
第六章、結論
參考文獻
第二章、分裂世界
第三章、統一努力
第四章、事件與組織
第五章、事件和解釋
第六章、結論
參考文獻
試閱
第一章、引論
民族主義研究自1990年代開始,成為國際政治、歷史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流風所及,對研究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無論是從出版論文、論著,還是研討會的展開角度來看,也是蔚為大觀。以民族主義為博士、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文章,在近五年時間達59部。可以想見,研究民族主義已經成為社會潮流與學界新寵。
但也正因為民族主義成為一種時尚,無論是在社會思潮的波動層面,還是在學術研究的建構層面,都沒有得到應有的理性回應與反思。「民族主義」成為一種社會與學界的「眾因之因」,諸凡現象都可以在「民族主義」的框架中得到解釋。學術研究的時尚化,隨著開始流行「民族主義」的話語而趨於混亂。作為一種非學術的,無法精確界定的術語,「民族主義」這一概念在學術研究領域是否還有價值?這樣的疑問,已經成為學界無法迴避的問題。
回顧1990年代以來,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研究,我們發現:對民族主義的界定與分析,所關注的重點與解釋的框架,是與中國近代史,尤其是研究思想史的整體正規化轉型無法分離。隨著近代中國史研究的正規化,由革命史框架向現代化框架的轉變,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分析也經歷了這一轉型。在20世紀最後幾年,在近代中國史研究正規化中,出現了由現代化向後現代正規化的轉移,又一次使研究民族主義步趨時尚,採用了這一分析模式。在這種研究正規化的汰舊換新的遊戲中,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所關注的問題,也由早期的「民族主義與現代化」往「民族國家建構與認同」移動。如果反思這樣的「正規化變革」的動因,我們很難在其中找到「民族主義」研究的內在證據、變革的動因,最終總是存在於思想史,以及作為思想史研究框架的近代中國史的解釋中。這種研究正規化的「騰籠換鳥」遊戲,為「民族主義」研究的學理化帶來諸多困境,也一再引發學界的反思──民族主義,或者思想史研究是否擁有自身的解釋架構? 沒有自身解釋架構的學術研究如何可行?如果要建立一個自足的解釋框架,這一框架的建構應該在什麼層面上展開?顯然地,這些問題與其說是針對「民族主義」這一具體問題,不如說是針對思想史的整體研究狀況更為妥當。
也就是說,我們關注的問題是:如何進行思想史研究?
對於這一系列的思想史問題,學界的討論已經初露端倪。本文不準備做純概念的分析,只針對本論著所關注的論題:「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研究現狀,做接近經驗式的觀察。
(下面的討論不準備做系統的學術史分析──在一個學術出版氾濫的時代,學術史分析在整體上已經不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與其將有限的精力耗費在魚龍混雜的各種文字中,不如只關注問題的重心。因此,本文的展開並不迴避因個人的選擇所造成的偏頗與遮蔽等困難。)
民族主義研究自1990年代開始,成為國際政治、歷史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流風所及,對研究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無論是從出版論文、論著,還是研討會的展開角度來看,也是蔚為大觀。以民族主義為博士、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的文章,在近五年時間達59部。可以想見,研究民族主義已經成為社會潮流與學界新寵。
但也正因為民族主義成為一種時尚,無論是在社會思潮的波動層面,還是在學術研究的建構層面,都沒有得到應有的理性回應與反思。「民族主義」成為一種社會與學界的「眾因之因」,諸凡現象都可以在「民族主義」的框架中得到解釋。學術研究的時尚化,隨著開始流行「民族主義」的話語而趨於混亂。作為一種非學術的,無法精確界定的術語,「民族主義」這一概念在學術研究領域是否還有價值?這樣的疑問,已經成為學界無法迴避的問題。
回顧1990年代以來,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研究,我們發現:對民族主義的界定與分析,所關注的重點與解釋的框架,是與中國近代史,尤其是研究思想史的整體正規化轉型無法分離。隨著近代中國史研究的正規化,由革命史框架向現代化框架的轉變,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分析也經歷了這一轉型。在20世紀最後幾年,在近代中國史研究正規化中,出現了由現代化向後現代正規化的轉移,又一次使研究民族主義步趨時尚,採用了這一分析模式。在這種研究正規化的汰舊換新的遊戲中,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所關注的問題,也由早期的「民族主義與現代化」往「民族國家建構與認同」移動。如果反思這樣的「正規化變革」的動因,我們很難在其中找到「民族主義」研究的內在證據、變革的動因,最終總是存在於思想史,以及作為思想史研究框架的近代中國史的解釋中。這種研究正規化的「騰籠換鳥」遊戲,為「民族主義」研究的學理化帶來諸多困境,也一再引發學界的反思──民族主義,或者思想史研究是否擁有自身的解釋架構? 沒有自身解釋架構的學術研究如何可行?如果要建立一個自足的解釋框架,這一框架的建構應該在什麼層面上展開?顯然地,這些問題與其說是針對「民族主義」這一具體問題,不如說是針對思想史的整體研究狀況更為妥當。
也就是說,我們關注的問題是:如何進行思想史研究?
對於這一系列的思想史問題,學界的討論已經初露端倪。本文不準備做純概念的分析,只針對本論著所關注的論題:「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研究現狀,做接近經驗式的觀察。
(下面的討論不準備做系統的學術史分析──在一個學術出版氾濫的時代,學術史分析在整體上已經不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與其將有限的精力耗費在魚龍混雜的各種文字中,不如只關注問題的重心。因此,本文的展開並不迴避因個人的選擇所造成的偏頗與遮蔽等困難。)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