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眼中的風俗,宋代文化與民間生活的雙重觀察:循著文人筆跡,解析士人在儒學與民間之間描繪出的百姓樣貌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士人筆下的風俗萬象與庶民聲音】
士大夫的眼中不只是禮樂制度,更藏著流轉於市井的風俗記憶
政治理念與日常情感交錯,宋代文化思想中最貼近人心的一環
▎風俗之學:從治理理念到文藝視野
本書聚焦宋代士人如何面對「風俗」這一文化現象,從禮教修辭、文藝論述、民情觀察中,探尋風俗在理學體系與政治教化之中的位置。作者認為「風俗」不僅是統治者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書寫的展現形式。七位北宋至南宋重要知識分子的思想觀點,構成風俗學思想豐富而多層的脈絡,也揭示出士人與民間文化之間微妙而流動的關係。
▎從范仲淹到朱熹:士人的文化抉擇
書中逐一剖析范仲淹、歐陽脩、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與朱熹等人的風俗與文藝思想,呈現他們對於風俗整飾與民間文化的不同態度。范仲淹以政治理想推動禮俗整合,歐陽脩則以文化人立場重新界定風俗價值;王安石將風俗視為變法的重要支點,而司馬光則主張守護傳統秩序;蘇軾展現詩意理解與寬容精神,而朱熹則試圖建構理學框架下的風俗秩序。這些思想不僅關乎政治與文化,更牽涉士人對自我與社會的深刻思考。
▎風俗與文藝:民間精神的隱性書寫
本書跳脫單一政治論述的局限,以風俗為核心切入,關照民間文藝的思想基礎與文化價值。無論是地方戲曲、民間祭儀、歌謠俗說,皆被置於文人視野中重新解釋與整理。透過對風俗文獻與史料的細讀,作者挖掘出一種不屬於正統體系、卻深植民心的文化力量,使我們得以看見庶民聲音在宋代社會文化中的浮現與沉潛。
▎思想史與民俗學的深度對話
本書是一部融合思想史、文藝學與民俗觀察的學術著作。作者運用細膩的文本解讀與縝密的史料考證,鋪陳出士人思想與民間文化之間的深度對話。透過對風俗的重新理解,本書跳脫傳統以儒家正統為核心的文化書寫,呈現出民間文藝如何在體制縫隙中孕育與延續,並提供一種重新思考宋代文化秩序與思想活力的全新視角。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探討宋代儒者對風俗與民間文藝的思考與實踐,從范仲淹到朱熹,橫跨北宋至南宋,呈現出士大夫在教化與文化政策上的多元觀點。全書融合思想史、文藝學與民俗學視角,凸顯民間文藝在正統思想體系中的邊緣與融合地位,具有豐富的文化深度與理論價值,是理解宋代社會文化與文藝思想演變的重要著作。
士大夫的眼中不只是禮樂制度,更藏著流轉於市井的風俗記憶
政治理念與日常情感交錯,宋代文化思想中最貼近人心的一環
▎風俗之學:從治理理念到文藝視野
本書聚焦宋代士人如何面對「風俗」這一文化現象,從禮教修辭、文藝論述、民情觀察中,探尋風俗在理學體系與政治教化之中的位置。作者認為「風俗」不僅是統治者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書寫的展現形式。七位北宋至南宋重要知識分子的思想觀點,構成風俗學思想豐富而多層的脈絡,也揭示出士人與民間文化之間微妙而流動的關係。
▎從范仲淹到朱熹:士人的文化抉擇
書中逐一剖析范仲淹、歐陽脩、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與朱熹等人的風俗與文藝思想,呈現他們對於風俗整飾與民間文化的不同態度。范仲淹以政治理想推動禮俗整合,歐陽脩則以文化人立場重新界定風俗價值;王安石將風俗視為變法的重要支點,而司馬光則主張守護傳統秩序;蘇軾展現詩意理解與寬容精神,而朱熹則試圖建構理學框架下的風俗秩序。這些思想不僅關乎政治與文化,更牽涉士人對自我與社會的深刻思考。
▎風俗與文藝:民間精神的隱性書寫
本書跳脫單一政治論述的局限,以風俗為核心切入,關照民間文藝的思想基礎與文化價值。無論是地方戲曲、民間祭儀、歌謠俗說,皆被置於文人視野中重新解釋與整理。透過對風俗文獻與史料的細讀,作者挖掘出一種不屬於正統體系、卻深植民心的文化力量,使我們得以看見庶民聲音在宋代社會文化中的浮現與沉潛。
▎思想史與民俗學的深度對話
本書是一部融合思想史、文藝學與民俗觀察的學術著作。作者運用細膩的文本解讀與縝密的史料考證,鋪陳出士人思想與民間文化之間的深度對話。透過對風俗的重新理解,本書跳脫傳統以儒家正統為核心的文化書寫,呈現出民間文藝如何在體制縫隙中孕育與延續,並提供一種重新思考宋代文化秩序與思想活力的全新視角。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探討宋代儒者對風俗與民間文藝的思考與實踐,從范仲淹到朱熹,橫跨北宋至南宋,呈現出士大夫在教化與文化政策上的多元觀點。全書融合思想史、文藝學與民俗學視角,凸顯民間文藝在正統思想體系中的邊緣與融合地位,具有豐富的文化深度與理論價值,是理解宋代社會文化與文藝思想演變的重要著作。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風俗與民間文藝:理論構架與文化定位
第二章 范仲淹:以教化立國的儒家風俗觀
第三章 歐陽脩:批判精神與民俗文化的辨證觀
第四章 王安石:變法實踐中的風俗革新理念
第五章 司馬光:歷史視角下的中庸與風俗守正
第六章 蘇軾:情感視野中的風俗詮釋與文化批評
第七章 朱熹:理學視角下的風俗教化與文藝論述
第一章 風俗與民間文藝:理論構架與文化定位
第二章 范仲淹:以教化立國的儒家風俗觀
第三章 歐陽脩:批判精神與民俗文化的辨證觀
第四章 王安石:變法實踐中的風俗革新理念
第五章 司馬光:歷史視角下的中庸與風俗守正
第六章 蘇軾:情感視野中的風俗詮釋與文化批評
第七章 朱熹:理學視角下的風俗教化與文藝論述
試閱
第一章 風俗與民間文藝:理論構架與文化定位
民間文藝是民間文化的核心內容。
為了強調民間文藝的民間性,我們不使用所謂口頭創作之類的定義,同時為了強調民間文化的整體性特徵內容,我們把民俗等同於風俗的同時,不僅僅使用民俗的概念,是強調民間文藝並不僅僅為底層社會所認同,而是為了突出其生活屬性中包羅萬象的特徵。換句話說,深入研究中國民間文藝的發展歷史,看到其「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容,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完整而具體地理解民間文藝發展規律及其實質、價值、意義,就不能夠僅僅在底層社會去尋求其內容,即不能僅僅看到上層社會與底層社會之間的對立情緒;當然,民間文藝的主體向來都是廣大的社會大眾與基層群體。大眾性是民間文藝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特徵,卻並不是其唯一的內容和特徵。
民間文化的主體是「三民」,即民俗(包含風俗生活、風俗文化等內容)、民間文藝和民間藝術,三者相互間緊密連繫在一起,共同存在於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以其文化生活屬性的民間性作為自己的重要象徵。例如,民間遇到紅白事,請人唱戲,唱戲是表演藝術,是民間藝術,可以作為一種民俗即社會風俗生活現象,戲曲演唱要表達的是具體的故事,故事被口頭語言所傳說、傳唱、傳播,成為社會生活中傳說故事文本,即民間文藝。
我們在整體上把這一時期民間文藝思想理論的主體內容概括為風俗思想。這些思想家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往往沒有獨立形成,而是作為風俗思想,從不同形式的理論述說中顯示出他們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內容。這主要是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長期以來存在一個悖論:一方面是孟子為代表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強調本固而邦寧;一方面是更強大的思想傳統,即上智下愚,強調教化民眾,強調啟迪民智。我們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常常搖擺於兩者之間,更多的是把民間文藝存在視作風俗。
在一般意義上說,民間文化思想即風俗思想,作為人們對於民間文化的研究,包括對於一定歷史時期的風俗形成、發展、變化及其特徵、價值和意義的具體總結與論述。進一步說,風俗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辨風正俗」,即正本清源,從學理上對一些典型的傳統文化現象做出合理而必要的解釋。
民間文藝是民間文化的核心內容。
為了強調民間文藝的民間性,我們不使用所謂口頭創作之類的定義,同時為了強調民間文化的整體性特徵內容,我們把民俗等同於風俗的同時,不僅僅使用民俗的概念,是強調民間文藝並不僅僅為底層社會所認同,而是為了突出其生活屬性中包羅萬象的特徵。換句話說,深入研究中國民間文藝的發展歷史,看到其「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容,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完整而具體地理解民間文藝發展規律及其實質、價值、意義,就不能夠僅僅在底層社會去尋求其內容,即不能僅僅看到上層社會與底層社會之間的對立情緒;當然,民間文藝的主體向來都是廣大的社會大眾與基層群體。大眾性是民間文藝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特徵,卻並不是其唯一的內容和特徵。
民間文化的主體是「三民」,即民俗(包含風俗生活、風俗文化等內容)、民間文藝和民間藝術,三者相互間緊密連繫在一起,共同存在於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以其文化生活屬性的民間性作為自己的重要象徵。例如,民間遇到紅白事,請人唱戲,唱戲是表演藝術,是民間藝術,可以作為一種民俗即社會風俗生活現象,戲曲演唱要表達的是具體的故事,故事被口頭語言所傳說、傳唱、傳播,成為社會生活中傳說故事文本,即民間文藝。
我們在整體上把這一時期民間文藝思想理論的主體內容概括為風俗思想。這些思想家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往往沒有獨立形成,而是作為風俗思想,從不同形式的理論述說中顯示出他們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內容。這主要是中國思想文化傳統中長期以來存在一個悖論:一方面是孟子為代表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強調本固而邦寧;一方面是更強大的思想傳統,即上智下愚,強調教化民眾,強調啟迪民智。我們的民間文藝思想理論常常搖擺於兩者之間,更多的是把民間文藝存在視作風俗。
在一般意義上說,民間文化思想即風俗思想,作為人們對於民間文化的研究,包括對於一定歷史時期的風俗形成、發展、變化及其特徵、價值和意義的具體總結與論述。進一步說,風俗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辨風正俗」,即正本清源,從學理上對一些典型的傳統文化現象做出合理而必要的解釋。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