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與文明,五臺山的地景與佛教史:從《華嚴經》源流、文殊信仰到漢藏佛教匯流,解析清涼聖境如何成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佛教文化地景
內容簡介
清涼聖境,五臺山文化的千年奠基
地質、氣候、宗教、人文……
佛教聖地的全景式文化解讀,
追溯文殊信仰、皇家禮佛與漢藏共融七百年的佛國史詩
▎清涼勝境:地理與自然的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以五座頂平如臺的山峰聞名,方圓五百里,地勢雄峙恆岱之間,是中國著名的清涼世界。其獨特的高寒氣候使「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成為常態,自古即以「清涼山」著稱,吸引歷代文人僧侶讚譽。五峰分別為東望海、西掛月、南錦繡、北葉斗以及中臺的翠巖峰,各具特色,形成自然景觀與宗教文化融匯的聖域。雨後雲霧繚繞的五座臺頂,更呈現超然脫俗的清涼佛境,令人宛若置身仙界。
▎文殊道場的歷史淵源
五臺山成為文殊菩薩道場的形成,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佛教經典《華嚴經》中〈菩薩住處品〉與《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均記載文殊於「東北方清涼山」、「五頂山」說法,使五臺山在經典中早具神聖意義。從北魏至唐代近三百年間,多位帝王崇奉佛教並優禮五臺山,使其逐漸成為漢藏共仰的聖地。隋文帝在五座臺頂建寺供奉五方文殊,更奠定「朝臺」傳統,使巡禮五頂成為文殊信仰的核心儀式。五臺山歷史發展中的多次興衰,雖遭滅佛打擊,卻因聖山地位深入人心,屢廢屢興。
▎佛教文化匯流:多元宗派與藝術瑰寶
五臺山是佛教文化的大熔爐,漢傳與藏傳佛教在此共融傳承七百餘年,形成和尚與喇嘛共居、青廟與黃廟並盛的獨特景觀。歷代皇家多次朝拜文殊,加強其宗教與政治地位,尤其清代康熙、乾隆都曾多次朝奉,並特設扎薩克大喇嘛,使五臺山再臻鼎盛。寺院建築宏偉,壁畫、雕塑藝術多元並存,如佛光寺東大殿、各類寺塔,以及以《華嚴經》六十萬字寫成的字塔,皆展現信仰的虔誠與工藝之精妙。此外,五臺山佛教音樂源遠流長,從唐代至今與民間音樂交流融合,被視為北方佛樂代表,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朝臺巡禮與旅遊文化的多重體驗
五臺山不僅是宗教朝聖之地,也是自然、人文與建築交織的旅遊勝境。朝聖者可選擇巡禮五頂的大朝臺,或前往黛螺頂一次性禮拜五方文殊的小朝臺。臺懷地區寺院密集,如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等皆為必訪之處,其雄偉的建築群有「五臺歸來不看廟」之美譽。五臺山同時是避暑勝地,雲霧、雪線、草甸與古剎交相輝映,使旅人能在自然與宗教之間獲得心靈的沉澱。無論是靜聽佛樂、遍遊五峰,或登臺遠眺清涼世界,五臺山都以其多層次的文化與景觀,展現無可取代的生命感動。
【本書特色】:
本書以通俗筆法梳理五臺山從地質、地貌、氣候到佛教歷史與文殊信仰的完整脈絡,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作者以三十多年研究累積,融合大量珍貴影像,從宏觀歷史到微觀民俗,深入呈現五臺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與佛教聖地的多重原因。全書結構靈活、內容獨立成章,讀者可依興趣自由閱讀,是認識五臺山文化的權威導覽書。
這本書跟【中華佛教史】同系列
中韓佛教交流史卷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卷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
近代佛教史
西藏佛教史卷
地質、氣候、宗教、人文……
佛教聖地的全景式文化解讀,
追溯文殊信仰、皇家禮佛與漢藏共融七百年的佛國史詩
▎清涼勝境:地理與自然的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以五座頂平如臺的山峰聞名,方圓五百里,地勢雄峙恆岱之間,是中國著名的清涼世界。其獨特的高寒氣候使「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成為常態,自古即以「清涼山」著稱,吸引歷代文人僧侶讚譽。五峰分別為東望海、西掛月、南錦繡、北葉斗以及中臺的翠巖峰,各具特色,形成自然景觀與宗教文化融匯的聖域。雨後雲霧繚繞的五座臺頂,更呈現超然脫俗的清涼佛境,令人宛若置身仙界。
▎文殊道場的歷史淵源
五臺山成為文殊菩薩道場的形成,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佛教經典《華嚴經》中〈菩薩住處品〉與《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均記載文殊於「東北方清涼山」、「五頂山」說法,使五臺山在經典中早具神聖意義。從北魏至唐代近三百年間,多位帝王崇奉佛教並優禮五臺山,使其逐漸成為漢藏共仰的聖地。隋文帝在五座臺頂建寺供奉五方文殊,更奠定「朝臺」傳統,使巡禮五頂成為文殊信仰的核心儀式。五臺山歷史發展中的多次興衰,雖遭滅佛打擊,卻因聖山地位深入人心,屢廢屢興。
▎佛教文化匯流:多元宗派與藝術瑰寶
五臺山是佛教文化的大熔爐,漢傳與藏傳佛教在此共融傳承七百餘年,形成和尚與喇嘛共居、青廟與黃廟並盛的獨特景觀。歷代皇家多次朝拜文殊,加強其宗教與政治地位,尤其清代康熙、乾隆都曾多次朝奉,並特設扎薩克大喇嘛,使五臺山再臻鼎盛。寺院建築宏偉,壁畫、雕塑藝術多元並存,如佛光寺東大殿、各類寺塔,以及以《華嚴經》六十萬字寫成的字塔,皆展現信仰的虔誠與工藝之精妙。此外,五臺山佛教音樂源遠流長,從唐代至今與民間音樂交流融合,被視為北方佛樂代表,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朝臺巡禮與旅遊文化的多重體驗
五臺山不僅是宗教朝聖之地,也是自然、人文與建築交織的旅遊勝境。朝聖者可選擇巡禮五頂的大朝臺,或前往黛螺頂一次性禮拜五方文殊的小朝臺。臺懷地區寺院密集,如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等皆為必訪之處,其雄偉的建築群有「五臺歸來不看廟」之美譽。五臺山同時是避暑勝地,雲霧、雪線、草甸與古剎交相輝映,使旅人能在自然與宗教之間獲得心靈的沉澱。無論是靜聽佛樂、遍遊五峰,或登臺遠眺清涼世界,五臺山都以其多層次的文化與景觀,展現無可取代的生命感動。
【本書特色】:
本書以通俗筆法梳理五臺山從地質、地貌、氣候到佛教歷史與文殊信仰的完整脈絡,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作者以三十多年研究累積,融合大量珍貴影像,從宏觀歷史到微觀民俗,深入呈現五臺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與佛教聖地的多重原因。全書結構靈活、內容獨立成章,讀者可依興趣自由閱讀,是認識五臺山文化的權威導覽書。
這本書跟【中華佛教史】同系列
中韓佛教交流史卷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卷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
近代佛教史
西藏佛教史卷
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
概述
第一章 清涼高原的地理記憶
第二章 從經典到山脈的一座聖地
第三章 寺院深處的日常聲息
第四章 閱讀一座山的文化層次
第五章 五峰之旅與朝聖路徑
參考文獻
後記
概述
第一章 清涼高原的地理記憶
第二章 從經典到山脈的一座聖地
第三章 寺院深處的日常聲息
第四章 閱讀一座山的文化層次
第五章 五峰之旅與朝聖路徑
參考文獻
後記
試閱
第一章 清涼高原的地理記憶
夏季雨後初晴,站在華北平原,放眼西北天際,在雲天相接處,一叢深藍黛青的山頭於白雲中若隱若現,恍惚間你會覺得那是一條巨龍剛剛灑了一陣快雨,駕著雲頭在快要回到天宮時回望華北大地。這雲中的山就是聞名遐邇的五臺山。五臺山位於太行山北端,立於華北平原西北側,地跨晉冀兩省五縣。境內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山體渾圓高大,雄偉壯闊。其間最高的五座山峰頂平如臺,面積寬廣,沒有林木,故名五臺山。人們習慣上按方位把這五座山峰叫做北臺、中臺、西臺、東臺和南臺。五座臺頂的海拔高度都接近或超過3,000公尺。北臺最高,達3,061.1公尺,是中國東經110°以東多數地區的第一高峰,被稱為「華北屋脊」。
以「華北屋脊」北臺頂為中心的方圓五百里的五臺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舒爽無比的清涼世界。著於唐代的《華嚴經疏》記載,五臺山「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故曰清涼」。每當盛夏酷暑,遠近地區暑熱難當時,五臺山卻是涼風習習、雲霧飄飄,置身山中,身心舒爽的清涼舒適之感油然而生。
五峰雄踞恆岱間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度,在自東至西的三級階梯上,縱橫排列著無數高山。但在這數不勝數的高山中,常常被人們說起的也就那麼幾座,這就是所謂名山。過去最多被人們說起的中國名山就是「三山五嶽」。五嶽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中嶽嵩山、東嶽泰山、北嶽恆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是也。但現在恐怕很多的人不知道三山是哪三座山。敦煌石窟藏經洞中有關佛教的遺書中記述:「昔人頌宇內靈奇之境,恆言五嶽之外,復有三山。蓋謂五臺、峨眉、普陀也。三山皆因佛跡顯,而五臺尤以山闢最早,境地最幽,靈貺最赫,故得名獨盛。」、「三山五嶽」都在距敦煌幾千里之遙的中原地區,那麼,這三山五嶽的說法無疑是中原傳過去的。在所有的敦煌石窟遺書中,有紀錄的最早時間是宋咸平五年,即西元1002年。
專家據此推測,敦煌石窟藏經洞的封存時間應在西元1002年後不久的時間內。趙宋立國到咸平年間只有40多年,而宋之前又是時局動盪、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到宋初幾十年的時期內,敦煌與中原的聯絡很少,記載三山五嶽的遺書應該是在唐朝時期從中原傳入敦煌的,由此可以推斷,三山五嶽的說法最晚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是一個十分流行的說法了。只是到了明朝,九華山也與「三山」並列為佛教名山之後,「三山」就變成了「四山」,「三山五嶽」的說法才漸漸被人們淡忘。可見,不管「三山」還是「四山」,五臺山「以山闢最早,境地最幽,靈貺最赫,故得名獨盛」而被列為「宇內靈奇之境」卻是由來已久,資格算老的。
五臺山,山雖然很高,但不及喜馬拉雅山的一半;水倒也很清,但絕沒有九寨溝、黃果樹瀑布的千姿百態;景也很美,但卻不能與黃山、張家界同日而語。那為什麼五臺山自古以來能「得名獨盛」呢?原來,一座山能否成為名山,絕不僅僅取決於其海拔高度和自然景觀,還要看它在人們心中的文化地位。在古代,科學不夠發達,人們對地球、天體、宇宙及其運行規律不能給予科學解釋,於是普遍產生了天地崇拜,而高山峻嶺則被認為是天地銜接之處,也是通天之處,當然被奉為神靈之地,宗教當然就擇神靈之地而傳教布道,一些高山則漸漸成為「靈奇之境」。
夏季雨後初晴,站在華北平原,放眼西北天際,在雲天相接處,一叢深藍黛青的山頭於白雲中若隱若現,恍惚間你會覺得那是一條巨龍剛剛灑了一陣快雨,駕著雲頭在快要回到天宮時回望華北大地。這雲中的山就是聞名遐邇的五臺山。五臺山位於太行山北端,立於華北平原西北側,地跨晉冀兩省五縣。境內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山體渾圓高大,雄偉壯闊。其間最高的五座山峰頂平如臺,面積寬廣,沒有林木,故名五臺山。人們習慣上按方位把這五座山峰叫做北臺、中臺、西臺、東臺和南臺。五座臺頂的海拔高度都接近或超過3,000公尺。北臺最高,達3,061.1公尺,是中國東經110°以東多數地區的第一高峰,被稱為「華北屋脊」。
以「華北屋脊」北臺頂為中心的方圓五百里的五臺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舒爽無比的清涼世界。著於唐代的《華嚴經疏》記載,五臺山「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故曰清涼」。每當盛夏酷暑,遠近地區暑熱難當時,五臺山卻是涼風習習、雲霧飄飄,置身山中,身心舒爽的清涼舒適之感油然而生。
五峰雄踞恆岱間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度,在自東至西的三級階梯上,縱橫排列著無數高山。但在這數不勝數的高山中,常常被人們說起的也就那麼幾座,這就是所謂名山。過去最多被人們說起的中國名山就是「三山五嶽」。五嶽大家都耳熟能詳,即中嶽嵩山、東嶽泰山、北嶽恆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是也。但現在恐怕很多的人不知道三山是哪三座山。敦煌石窟藏經洞中有關佛教的遺書中記述:「昔人頌宇內靈奇之境,恆言五嶽之外,復有三山。蓋謂五臺、峨眉、普陀也。三山皆因佛跡顯,而五臺尤以山闢最早,境地最幽,靈貺最赫,故得名獨盛。」、「三山五嶽」都在距敦煌幾千里之遙的中原地區,那麼,這三山五嶽的說法無疑是中原傳過去的。在所有的敦煌石窟遺書中,有紀錄的最早時間是宋咸平五年,即西元1002年。
專家據此推測,敦煌石窟藏經洞的封存時間應在西元1002年後不久的時間內。趙宋立國到咸平年間只有40多年,而宋之前又是時局動盪、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到宋初幾十年的時期內,敦煌與中原的聯絡很少,記載三山五嶽的遺書應該是在唐朝時期從中原傳入敦煌的,由此可以推斷,三山五嶽的說法最晚在唐朝時期就已經是一個十分流行的說法了。只是到了明朝,九華山也與「三山」並列為佛教名山之後,「三山」就變成了「四山」,「三山五嶽」的說法才漸漸被人們淡忘。可見,不管「三山」還是「四山」,五臺山「以山闢最早,境地最幽,靈貺最赫,故得名獨盛」而被列為「宇內靈奇之境」卻是由來已久,資格算老的。
五臺山,山雖然很高,但不及喜馬拉雅山的一半;水倒也很清,但絕沒有九寨溝、黃果樹瀑布的千姿百態;景也很美,但卻不能與黃山、張家界同日而語。那為什麼五臺山自古以來能「得名獨盛」呢?原來,一座山能否成為名山,絕不僅僅取決於其海拔高度和自然景觀,還要看它在人們心中的文化地位。在古代,科學不夠發達,人們對地球、天體、宇宙及其運行規律不能給予科學解釋,於是普遍產生了天地崇拜,而高山峻嶺則被認為是天地銜接之處,也是通天之處,當然被奉為神靈之地,宗教當然就擇神靈之地而傳教布道,一些高山則漸漸成為「靈奇之境」。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