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

因為行山穿村,我幸運邂逅了隱藏版的香港,一個比購物和美食更獨特、更有魅力的香港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1)
  • 1個人喜歡
  • 9 378
    420

出版情報

跟著劉克襄行山穿村,發現香港綠得好經典

2014/04/04 「想去香港爬山。」二○○三年年底劉克襄獲得一本香港山徑指南,在扉頁寫下如是心願。那時他還不知,香港擁有廣達百分之七十五的郊野,更無從想像,十年後他撰寫了一本香港行山專書。 較之香港現有的登山書籍,劉克襄的《2016730136917》(遠流)走得更野、更有主意,也更博學,時而流露作者深厚的自然歷練和文學底蘊。惟回想起香港登山初體驗,達人也曾經歷惶惑。 那時劉克襄相中著名的馬鞍山,因不知如何搭公車,走了很長遠的路才抵達登山口。途中,時任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的平路打電話給他,得知他一人爬山,馬上警告近來山區發生搶劫事件。偏偏所有證件和錢財,劉克襄皆隨身攜帶,通話之後,他一路懷著忐忑的心情。 這戲劇性的開場,沒有阻擾劉克襄的步履,此後,依舊不時孑然上路。凡訪港,便抽空去爬山。初期和港人一樣走四大名徑,登知名山頭。香港諸山海拔雖不及一千公尺,卻有台灣三千公尺高山的氣勢。大不同於常人在街市感受香江魅力,他在山中探訪異國情趣。 因熟稔台北周遭群山,對兩城的異同,自然興味盎然。在台北居住三十餘年,劉克襄不免期望從另一座城尋獲對照,他發現香港的步道設施規劃完善,登山口有詳細的地圖告示、求救電話,沿途設置清楚的標距柱等,皆值得效仿。 山勢有譜,正路也漸漸熟悉了,進一步探索的念頭順勢萌發。劉克襄開始轉入岔路,那是村徑、古道,多數香港行山者陌生的領域。 邁入荒疏的山區,劉克襄彷彿才真正接上香港的「地氣」。村徑和古道引領他行經一村復一村,接觸舊時村落,貼近生活底層,觸發他想像昔日的風貌,甚而連結城市發展的歷史。 村後的風水林更擄獲他的興致。前些年,日本紀錄片《里山》在台播映,隨即引發不少自然同好的共鳴。在台灣山區踏訪時,劉克襄便想尋找類似里山內涵的鄉野環境,但不易找到允當的對照。萬萬想不到,在香港郊野卻遇見了可與之媲美的風水林。此一蓊鬱森林,因住民的信仰、生活智慧而留存,隨著一代傳承一代,生長著多樣的原生物種。 穿村、遇見風水林,劉克襄說這等行山飽含人文歷史的意境,洋溢著生態旅行的內涵。他對香港山水的驚歎,就是這麼一回一回洗磨出來。 惟近年不時傳聞香港政府意圖釋放郊野土地。行山時,間或遇見郊野居民封村阻路,抗議土地因納入保育區而遭凍結用途。另一方面,有機農場的招牌靜悄悄地出現在荒村廢地。劉克襄的香港行山不只是美好情境,同時見證了這些那些的土地議題或運動。 或該說,他也投身其中。他的行山文章,令香港讀者驚奇豐富的在地面貌。隨行的學子,更是親身領會了家園大地的美好。 因為源自香港土地的養分,劉克襄特別給《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另外發行了香港的版本。清點一張又一張的繪圖時,他喃喃說道,對香港太用心! 不擔心這本書在台灣的銷路嗎?在書本售量直直落的年代,劉克襄仍執著書寫異地陌生的題材,究其動力來自不斷嘗試新的可能,他始終堅持,自然寫作者必須拓展視野。希望透過此書,台灣讀者能接觸香港郊野,認識一座國際都會的自然美學,也期待台灣的城市能更重視山林的共存。 在這之前,劉克襄其實已經教我們體悟:儘管堅定朝一方向前行,路不會愈走愈窄,而是愈走愈精彩,發現更萬千的世界! 劉克襄老師簡介: 招牌裝扮:排汗透氣衣褲、登山鞋、背包。 最愛關注:自然生態、鄉鎮風物、常人之生活風景。 行跡動態:埋首案頭寫作繪圖,或漫遊山野行走人間。 近作鴻爪:11元的鐵道旅行、15顆小行星、男人的菜市場、裡台灣。 香港經驗:曾駐訪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嶺南大學,旅居期間在香港各地行山觀察,帶領學生認識家園土地。 追蹤管道:劉克襄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 *文中劉克襄照片,由遠流出版提供。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因為行山穿村,我幸運地邂逅了隱藏版的香港,一個比購物和美食更獨特、更有魅力的香港。──劉克襄

最獨到的香港路線,體驗香港Style最自然的旅行!
涵蓋香港新界東、西、中、北部,大嶼山,港島&南ㄚ島;26條路線,帶你走透透,看到不一樣的香港。

二○○六年秋天,劉克襄開始在香港行山,繼而體悟廣達四分之三的郊野才是香港本色!憑藉著長年走訪山野和自然觀察的經驗,他摸索出獨到的行程:
在獅子山上一覽九龍全景,那不只是登頂享受,而是看到香港的一個階段。彷彿走過一段艱辛歲月,眼前的紅塵繼續活絡地變動著。
這叢又那叢,此團或彼團,幾種杜鵑粉粉紅紅映錯著,彷彿煙火施放,在濃密的綠林中,在雲霧的起落裡,燦爛地把整個山頭點燃了。
初訪大浪灣徑,小溪悠緩流出弦月般白淨的沙灘,迤邐出森林邂逅海洋的靜寂。年輕人行經往往會驚喜浪漫好一陣。
太陽西沉,數百隻麻鷹各自飛出自己的圓圈,連結其他麻鷹的盤旋,形成壯觀的飛繞。牠們未發出任何聲音,每隻都有默契地關機了。
劉克襄率性地勾勒路線,行山穿村的內容溢出了香港現有登山指南的範疇。他以扎實的台灣經驗,道出香港的南方生態美學。
他的熱情感染了香港讀者和同行的學子,啟發他們關心家園大地。跟著劉克襄行山穿村,發現香港綠得好經典!

【本書收錄】
◆獨家手繪路線圖
◆行前叮嚀
◆香港、台灣常用語對照
◆動、植物速寫筆記

名人推薦

【非去不可推薦】
馬家輝(香港作家)
張曼娟(作家)
蔡珠兒(作家)
陳彥博(極地超馬運動員)
江秀真(華人女性登山家)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理事長)

熱情推薦

旅遊香港必備的導覽經典/江秀真  華人女性登山家


氣勢磅礡的大山大水,只能遠觀讚歎,親身探訪是遙不可及!可小村小巷、郊野花園,藏在轉身回眸處,卻經常被輕忽漠視。生態文學家劉克襄以細緻筆觸與獨到眼光,帶領大家穿村、行巷、探祕境,看見世外桃源般的東方明珠,體驗不為人知的自然天堂。

生命長河中,「自然生態」一直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淨化人類生命。身為香港人應該珍藏此書,同樣的,它也是旅遊香港必備的導覽經典。

體會在香港行山的幸福/吳雲天 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理事長

與劉克襄老師專程從台灣走訪擁有「東方之珠」美名的香港,為的不是繁華的夜景與美食,而是背著雙肩背包,走在西貢的大浪灣徑,漫步於原始的山水林以及古老的村落,感受那獨特的自然之美與嶺南文化。

香港人真的很幸福,原始的郊野公園緊鄰身旁。建議你一定要隨手帶著這本書,透過劉老師細膩的觀察與豐富的旅行經驗,一起感受每條山徑、每個老村獨特的生命力與歲月之美,你將會愉快地發現,在香港行山很幸福著呢。

作者

劉克襄

招牌裝扮:排汗透氣衣褲、登山鞋、背包。
最愛關注:自然生態、鄉鎮風物、常人之生活風景。
行跡動態:埋首案頭寫作繪圖,或漫遊山野行走人間。
近作鴻爪:11元的鐵道旅行、十五顆小行星、男人的菜市場、裡台灣。
香港經驗:曾駐訪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嶺南大學,旅居期間在香港各地行山觀察,帶領學生認識家園土地。
追蹤管道:劉克襄部落格blog.chinatimes.com/aves/

目錄

專文推薦  山裡不知身是客           馬家輝
熱情推薦   旅遊香港必備的導覽經典   江秀真
       體會在香港行山的幸福     吳雲天

序   遇見香港本色
開場白 南方生態美學

我的路線

新界東部
大浪灣 天涯海角逐風光
上□村 鹹水稻的家園
榕北古道 迢迢路徑任我行
荔枝莊 地圖上的空白

新界北部
荔枝窩 走進香港野的心臟
鎖羅盆 跋涉魑魅傳說之境
鹿頸 昔時的小小魚米之
南涌郊遊徑 穿林越澗望翠微
沙螺洞 香港最遼闊的山區濕地

新界中部
馬鞍山 趕赴一場杜鵑花的盛宴
茅坪古道 率性尋訪舊徑古村
大腦古道 誰在偷伐土沉香
西貢古道 涓涓水源的示
獅子山 獅子山上看紅塵
針山到草山 睥睨一切的尖峭

新界西部
川龍到甲龍 古意的石磴舊徑
屯門徑 香港人最陌生的郊野
米埔自然護理區 濕地保育的典範
南生圍 涌地盈盈的美好驛站

大嶼山
芝麻灣 濱海浪行
東梅古道 悠邈的生活細道
東澳古道 高腳棚屋的家園

港島&南丫島
紫羅蘭山徑 認識港島森林的最佳路線
柏架山道 老人徜徉的林徑
馬己仙峽 麻鷹青睞的城市綠野
南丫島 緩衝繁華競速的離島

我的手帖
行前叮嚀
人氣語彙
動物速寫
植物筆記

後記

序/導讀

專文推薦

山裡不知身是客/馬家輝 香港作家


有一回跟楊照聊天,不知何故談到劉克襄,他笑道,年輕時,曾被劉克襄退稿。

我愣了一下,然後哈哈大笑。一來因為從沒想過連楊照也會有被退稿的不快經驗,二來因為我其實亦被劉克襄退過稿,三來,細心想想,我猜在那年頭,恐怕沒有幾個人沒被劉克襄退過稿。那是報禁未開的年頭,文學刊物不多,也沒有可以讓人人自封作家的互聯網,報紙副刊只有那麼每天一個版面,劉克襄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擔任編輯,把關嚴格,手擁關權,自會有人遭他攔下。但我跟楊照的不同之處在於,劉克襄退他稿,會約他出來喝咖啡,有話好好談,而退我稿呢,只是通了電話,在電話裡直接對我說「不」,更可惡的是那通電話還是我主動打去報社追問投稿情況。我清楚記得那個下午,記得執起電話筒時的忐忑心情,記得放下電話筒後的悲憤感受,所以,我清楚記得劉克襄的聲音和名字。

可我畢竟不是港產片裡的古惑仔,沒有埋伏在報社門外,守候劉克襄下班,從暗裡衝出來,拿刀斫他;我只化悲憤為力量,繼續寫,努力寫,過不了多久, 終於寫出一篇被「人間」副刊接納的文章,甚至再過了若干年頭,我從台灣到美國,又從美國回香港,在《明報》上開拓「世紀」副刊,倒過來,打長途電話向劉克襄邀稿,也從未退他稿。哈,我真懂得「以德報怨」。

當然真正施「德」的人是劉克襄。退我稿是他的專業判斷,是他的份內責任, 本無怨可言;替我的副刊寫稿,既引領香港讀者開展視野,復為報紙銷路提升助力, 實有德可述。過去十五、六年間, 劉克襄寫寫停停、斷斷續續在《明報》發表了數十篇文章,初時題材主要是台灣田園,近數載,「本土化」了,大談特談香港山水,並且談之不足,多番親自渡海前來,藉演講或教學之便,走遍港九新界的山頭、野地、市場、巷道,吃這喝那,觀這察那,然後考之查之書之記之,寫成更多的香港文章,於是,有了這本《四分之三的香港》。

劉克襄在香港停留時,我必努力約他見面,可惜成功的次數不多。因為他早起床,起床後總去爬山,而我不是晚起床就是被困在辦公室從早忙到晚,時間湊不上。有一回終於約到了,中午在九龍塘的城市大學碰面,我帶他到附近的老社區吃飯,沿途有花有樹,他像導賞員般向我詳細解說花姓樹名及它們的前世今生,讓我這個正港香港人頗感羞愧。又有一回,我約他帶領我和幾位香港朋友同遊獅子山 (但只走到四分之一,我怕累,打退堂鼓了!),這座山,遠看山型酷似一頭躺著的獅子,故得名,是香港山嶺的代表地標,而我竟然從未去過,而劉克襄竟然已經去過十多二十遍,精準掌握每條山徑的曲折方向,一邊走,一邊用他的台腔國語向我和朋友們細述這座山的迂迴地貌,而我們不斷用港腔國語向他問這問那,剎那間,彷彿是我們去了台灣旅行而並非他來了香港暫居;山裡不知身是客,劉克襄比許多香港人更似香港的主人。

所以劉克襄在香港肯定愈來愈人氣旺盛。香港近年流行「行山」,即是登山,用心欣賞山容峰貌;亦漸有人提倡「綠活」,用心領會田園細緻。於此,劉克襄早已是專家中的專家,走得很前很前,感謝他這幾年把注意力移放到香港,既以專家之身對田園山水查根問底,復以文學之筆為人文生態記錄詮釋,他其實參與了香港歷史的建構和發現。書裡許多文章在《明報》刊登時,備受追捧,我常聽一些親近綠色生活的香港朋友說:「不讀劉克襄的文章,我不知道原來香港也有……」之類感慨,很明顯,劉克襄讓香港人更了解香港,而當文章集合成為書本,影響必更深遠,迴響亦必更強勁更響亮。

我慣稱劉克襄做「老劉」或「鳥人」, 他則喜喚我「老馬」。現在,老馬正式以香港人的身分對出生於台中縣烏日鄉的老劉說一聲:感謝你,也約定你,下回再來香港,讓我跟你去把那剩下的四分之三座獅子山走完。



遇見香港本色


完成這本行山指南之際,正值香港政府躍躍欲試,企圖釋放郊野公園土地,藉此吸引財團興樓蓋屋,解決市民居住的需求。

面對此一綠色空間的縮減,許多關懷環境的香港市民再也忍不住,紛紛站出來結團成社,憤怒地示威和抗議,極力阻擋此一後花園遭到破壞。

彼時,我也將第三度帶領台灣登山團隊,走進香港的山林。希望透過志工的義務解說,介紹這座城市獨特卻少為人理解的自然環境。

「郊野公園是什麼?」或者,更好笑的,「香港有山嗎?」「香港還有鄉下嗎?」

這樣輕薄、困惑的粗淺認識,晚近仍經常出現於親友聊及香港的聚會場所。再聽說,我竟擱置台灣大好山水,時常飛往香港行山,更難以置信。可見大家對香港的山巒和鄉野十足荒疏,甚至形成某一習以為常的偏見。

台灣人有此誤解,我自可了然,因為走進書店,隨便翻讀任何一本有關香港的書籍,提及自然景點的篇幅明顯偏少。旅遊指南推薦的,多半以購物和美食為主。約莫一二小時,巴士即可環繞完畢的區域,多數遊客再怎麼逗留,勢必也會小覷,不想花太多時日旅行,更遑論深入旅遊指南甚少提及的郊野。

二○一二年七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把香港列為世界最宜居住的城市,不少外人才注意到,香港擁有廣達百分之七十五的郊野,長期以來竟被外人忽視。一個看不見的香港自然,終於浮出檯面。

我何其幸運,早在七年前即迷戀上這一被多數人遺忘的綠色香港。除了受邀駐校的時日,平常還利用三四天假期,飛往這個離島眾多、山海交會的環境。在風水林的世界裡行山穿村,摸索這一都會和自然的關係。

晚近半世紀,還有一華人都會,在城市的快速發展進程中,跟自然環境長期對話、折衝,積累出豐厚的綠色風景,又跟經濟與時並進,此等發展頗為特殊。我如是珍惜這一大都會孕育的郊野和保護法條,相信它的發展和過去,足可提供其他華人城市許多面向的借鏡。

我雖走過香港多數山區,卻非每條路線都有靈感,足以翔實地描繪出每一方圓的地景。在本書介紹的路線裡,著名的麥理浩、衛奕信等四大名徑並非主要選項,重要山頭如鳳凰山、大帽山和八仙嶺等也非目標。我反而比較傾向於古道、村徑的報導,以及濕地環境的觀察。希望藉由這些不具知名度的路線,還有各種可能的自然類型,陳述更多郊野村落、物產和動植物生態的內容。

一般登山人的行山之文,多為山水紀實的行程。台灣的散文作家較少這類山野書寫,更遑論境外之踏查。多年來,我不斷嘗試這一可能的面向。試著在文學和登山紀行中,揉合遊記的況味,找到活潑有機的書寫形式。一來滿足自己喜愛踏查山水的樂趣,同時也摸索跟異地對話的可能。

本書撰寫的路線,依地理位置編排歸類。每篇舉例的行走路線,都是我走過的地域,同時附有一手繪地圖搭配見聞,做為大家閱讀和前往的參考。書末也把自己覺得重要的香港動植物,以及走訪時經常聞及的語彙,詳加列注,好讓大家在此徜徉山水時,更能快速融入此地環境。

因受限於篇幅,我無法詳細介紹每種所見的動植物,更不可能將所有照片放入。只能擇具代表性,依我的經驗具體描繪。所幸網路時代,這些植物的圖像和資訊都不難查獲。倒是有些動植物插圖,多為行旅第一時間體驗,我覺得更有韻致,因而特別安插於書中。至於地圖,我盡量準確地描繪,但手工精準度和涵蓋內容仍不敵專業地圖,讀者若有需要,建議購買香港地政總署測繪處出版的郊區地圖。

很感謝香港郊野的完整,以及昔時港人留下的豐厚書寫,讓我在這個大都會的邊疆,暢快地學習這堂城市的自然美學。進而,更鍾愛這地方的自然文化,又關切其未來的城郊生態環境。我也難得藉此機會抽離台灣,再回頭,凝視自己的家園。

從城市郊野的比例觀看,香港擁有豐沛的綠色,那是港人最值得驕傲的資產。祝福香港郊野的永續存在,繼續以其龐然的郊野裹覆自己,也期待台灣的城市有此親近的對照,更重視山林水湄的相伴。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27384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60
    • 商品規格
    • 16開19*26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asura 說:
    2014-04-08
    一直以為香港都是高樓大廈,都是煩囂的都會,最多只有類似蘇屋的地方,沒想到,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香港竟有那麼多的綠意,有那麼多的古樸鄉間,有那麼多的蜿蜒小徑,而且鄉村的景致,保存的不錯,有香港特殊的味道,下次去香港,不一定只是購物逛街,更有可以造訪的地方了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