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4.04.04
跟著劉克襄行山穿村,發現香港綠得好經典
文/朱惠菁(文字工作者)

較之香港現有的登山書籍,劉克襄的《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遠流)走得更野、更有主意,也更博學,時而流露作者深厚的自然歷練和文學底蘊。惟回想起香港登山初體驗,達人也曾經歷惶惑。
那時劉克襄相中著名的馬鞍山,因不知如何搭公車,走了很長遠的路才抵達登山口。途中,時任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的平路打電話給他,得知他一人爬山,馬上警告近來山區發生搶劫事件。偏偏所有證件和錢財,劉克襄皆隨身攜帶,通話之後,他一路懷著忐忑的心情。
這戲劇性的開場,沒有阻擾劉克襄的步履,此後,依舊不時孑然上路。凡訪港,便抽空去爬山。初期和港人一樣走四大名徑,登知名山頭。香港諸山海拔雖不及一千公尺,卻有台灣三千公尺高山的氣勢。大不同於常人在街市感受香江魅力,他在山中探訪異國情趣。
因熟稔台北周遭群山,對兩城的異同,自然興味盎然。在台北居住三十餘年,劉克襄不免期望從另一座城尋獲對照,他發現香港的步道設施規劃完善,登山口有詳細的地圖告示、求救電話,沿途設置清楚的標距柱等,皆值得效仿。
山勢有譜,正路也漸漸熟悉了,進一步探索的念頭順勢萌發。劉克襄開始轉入岔路,那是村徑、古道,多數香港行山者陌生的領域。
邁入荒疏的山區,劉克襄彷彿才真正接上香港的「地氣」。村徑和古道引領他行經一村復一村,接觸舊時村落,貼近生活底層,觸發他想像昔日的風貌,甚而連結城市發展的歷史。
村後的風水林更擄獲他的興致。前些年,日本紀錄片《里山》在台播映,隨即引發不少自然同好的共鳴。在台灣山區踏訪時,劉克襄便想尋找類似里山內涵的鄉野環境,但不易找到允當的對照。萬萬想不到,在香港郊野卻遇見了可與之媲美的風水林。此一蓊鬱森林,因住民的信仰、生活智慧而留存,隨著一代傳承一代,生長著多樣的原生物種。
穿村、遇見風水林,劉克襄說這等行山飽含人文歷史的意境,洋溢著生態旅行的內涵。他對香港山水的驚歎,就是這麼一回一回洗磨出來。
惟近年不時傳聞香港政府意圖釋放郊野土地。行山時,間或遇見郊野居民封村阻路,抗議土地因納入保育區而遭凍結用途。另一方面,有機農場的招牌靜悄悄地出現在荒村廢地。劉克襄的香港行山不只是美好情境,同時見證了這些那些的土地議題或運動。
或該說,他也投身其中。他的行山文章,令香港讀者驚奇豐富的在地面貌。隨行的學子,更是親身領會了家園大地的美好。
因為源自香港土地的養分,劉克襄特別給《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另外發行了香港的版本。清點一張又一張的繪圖時,他喃喃說道,對香港太用心!
不擔心這本書在台灣的銷路嗎?在書本售量直直落的年代,劉克襄仍執著書寫異地陌生的題材,究其動力來自不斷嘗試新的可能,他始終堅持,自然寫作者必須拓展視野。希望透過此書,台灣讀者能接觸香港郊野,認識一座國際都會的自然美學,也期待台灣的城市能更重視山林的共存。
在這之前,劉克襄其實已經教我們體悟:儘管堅定朝一方向前行,路不會愈走愈窄,而是愈走愈精彩,發現更萬千的世界!
劉克襄老師簡介: 招牌裝扮:排汗透氣衣褲、登山鞋、背包。 最愛關注:自然生態、鄉鎮風物、常人之生活風景。 行跡動態:埋首案頭寫作繪圖,或漫遊山野行走人間。 近作鴻爪:11元的鐵道旅行、15顆小行星、男人的菜市場、裡台灣。 香港經驗:曾駐訪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嶺南大學,旅居期間在香港各地行山觀察,帶領學生認識家園土地。 追蹤管道:劉克襄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
*文中劉克襄照片,由遠流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