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II:在斷裂時刻,回望此身的記憶之書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最後一課」第二輯 · 溫暖面世 ◢
羅永生、樊善標、許偉恒、麥高登(Gordon Mathews)
四位香港知識人的學思回眸:
與時代同行
在黑夜共學
無從告別的斷裂時刻,為未來埋下記憶的種子
|本書特色|
最後一課,是告別,也是延續;是通過記憶,直指未來。
在不同的年代裡,離開教席前的老師們,如何講授他們的「最後一課」?
這些思想的吉光片羽,如何穿透層層壁壘,到未來與讀者們重逢?
飛地出版策劃《最後一課》系列,收錄在離開講壇之際,學者、教師們的學思回眸;讓那些在課堂中被中斷的對話,在我們當下的閱讀與思考中,因此得以延續。
本書為系列第二輯,邀請四位在香港執教多年的學者,寫下他們的最後一課,關於教育與治學的深思剖白:
▍羅永生,文化研究學者,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退休副教授
▍樊善標,香港作家、學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退休教授
▍許偉恒,中學教師,曾任教中國歷史科、通識教育科
▍麥高登(Gordon Mathews),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退休教授
|新書簡介|
解殖的自覺,知識的反思|羅永生
2021年,來自校方的一紙公文,單方面結束了羅永生在院校長達二十八年的教學生涯。儘管無法公開講述最後一課,但對殖民、反殖和家國的批判遠未結束;面對權勢與現實的漩渦,更要活得磊落真誠。
保存邊緣的雜音│樊善標
身兼大學教授、作家、文學研究者和推廣者,樊善標回望成長、教研之路與香港社會變化的交錯,思考自我的身份與心目中的香港。認識過去的曖昧不明,原是為了對複雜的現實世界有多點理解。
用真相抵抗黑暗│許偉恒
《六四十問》的作者許偉恒教了十七年中國歷史科,兼教通識教育科。當歷史科開始變質,通識教育成為歷史,他感到無法再做一個稱職的老師,只能選擇離開。而離開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只有堅持研究、發掘真相,才能繼續在黑暗中尋找光。
以香港為家,以思考愛世界│麥高登(Gordon Mathews)
從美國到香港,又來往於香港與日本之間,人類學開啟了麥高登的探索旅程,香港也成為他最鍾愛的家。麥高登的課堂在大學,也在多族裔混居的重慶大廈;關心世界變動,也關心日常中的每個生命。
|共學金句|
「香港的知識人不單要有勇氣向權勢說不,更要讓自己不要迷失在眾帝國互相進行認知作戰的漩渦中間,要認真尊重歷史,坦誠面對在『帝國之間』所塑造出來的、複雜的『自我構成』。」──羅永生
「在那段時間裡,我最有興趣研究的,往往是那些在遺忘邊緣的人、偶然發生的事,以及沒有給選上的路徑,這些人和事好像提醒我,香港後來的面貌不是必然的。」──樊善標
「既然真實的當代歷史已難以在課堂上獲得,現今的香港人更要好好讀歷史,為的就是幫助下一代對抗虛假的歷史。」──許偉恒
「人類是宇宙中唯一能抬頭凝視月亮、雲彩、閃電、日出和日落的生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是宇宙的神經末梢。我們活著,是為了去愛彼此,也是為了對這個我們有幸降生其中的世界心懷敬畏。」──麥高登(Gordon Mathews)
|同行共學.感動推薦|
邢福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學者)
梁啟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助研究員)
陳祖為(中研院人社中心特聘研究員)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黃宗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教授)
黃舒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劉紹華(人類學家)
羅永生、樊善標、許偉恒、麥高登(Gordon Mathews)
四位香港知識人的學思回眸:
與時代同行
在黑夜共學
無從告別的斷裂時刻,為未來埋下記憶的種子
|本書特色|
最後一課,是告別,也是延續;是通過記憶,直指未來。
在不同的年代裡,離開教席前的老師們,如何講授他們的「最後一課」?
這些思想的吉光片羽,如何穿透層層壁壘,到未來與讀者們重逢?
飛地出版策劃《最後一課》系列,收錄在離開講壇之際,學者、教師們的學思回眸;讓那些在課堂中被中斷的對話,在我們當下的閱讀與思考中,因此得以延續。
本書為系列第二輯,邀請四位在香港執教多年的學者,寫下他們的最後一課,關於教育與治學的深思剖白:
▍羅永生,文化研究學者,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退休副教授
▍樊善標,香港作家、學者,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退休教授
▍許偉恒,中學教師,曾任教中國歷史科、通識教育科
▍麥高登(Gordon Mathews),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退休教授
|新書簡介|
解殖的自覺,知識的反思|羅永生
2021年,來自校方的一紙公文,單方面結束了羅永生在院校長達二十八年的教學生涯。儘管無法公開講述最後一課,但對殖民、反殖和家國的批判遠未結束;面對權勢與現實的漩渦,更要活得磊落真誠。
保存邊緣的雜音│樊善標
身兼大學教授、作家、文學研究者和推廣者,樊善標回望成長、教研之路與香港社會變化的交錯,思考自我的身份與心目中的香港。認識過去的曖昧不明,原是為了對複雜的現實世界有多點理解。
用真相抵抗黑暗│許偉恒
《六四十問》的作者許偉恒教了十七年中國歷史科,兼教通識教育科。當歷史科開始變質,通識教育成為歷史,他感到無法再做一個稱職的老師,只能選擇離開。而離開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只有堅持研究、發掘真相,才能繼續在黑暗中尋找光。
以香港為家,以思考愛世界│麥高登(Gordon Mathews)
從美國到香港,又來往於香港與日本之間,人類學開啟了麥高登的探索旅程,香港也成為他最鍾愛的家。麥高登的課堂在大學,也在多族裔混居的重慶大廈;關心世界變動,也關心日常中的每個生命。
|共學金句|
「香港的知識人不單要有勇氣向權勢說不,更要讓自己不要迷失在眾帝國互相進行認知作戰的漩渦中間,要認真尊重歷史,坦誠面對在『帝國之間』所塑造出來的、複雜的『自我構成』。」──羅永生
「在那段時間裡,我最有興趣研究的,往往是那些在遺忘邊緣的人、偶然發生的事,以及沒有給選上的路徑,這些人和事好像提醒我,香港後來的面貌不是必然的。」──樊善標
「既然真實的當代歷史已難以在課堂上獲得,現今的香港人更要好好讀歷史,為的就是幫助下一代對抗虛假的歷史。」──許偉恒
「人類是宇宙中唯一能抬頭凝視月亮、雲彩、閃電、日出和日落的生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就是宇宙的神經末梢。我們活著,是為了去愛彼此,也是為了對這個我們有幸降生其中的世界心懷敬畏。」──麥高登(Gordon Mathews)
|同行共學.感動推薦|
邢福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學者)
梁啟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助研究員)
陳祖為(中研院人社中心特聘研究員)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黃宗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教授)
黃舒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劉紹華(人類學家)
目錄
推薦序:在混沌中做人和做學問╱陳健民
編輯序:此處曾有光╱張潔平
同行共學與知識解殖:風雨講壇三十年╱羅永生
在香港「讀中文」──一個中文系學生、教師的香港身份反思╱樊善標
走進歷史:黑暗時代的啟示╱許偉恒
回望我的人生與職涯╱麥高登(Gordon Mathews)
編輯序:此處曾有光╱張潔平
同行共學與知識解殖:風雨講壇三十年╱羅永生
在香港「讀中文」──一個中文系學生、教師的香港身份反思╱樊善標
走進歷史:黑暗時代的啟示╱許偉恒
回望我的人生與職涯╱麥高登(Gordon Mathews)
試閱
編輯序:此處曾有光
◉ 張潔平(飛地出版總編輯)
如果整個課堂,和它所存在的社會處境、整段時光,都消失不見,為什麼還要執著於「最後一課」?
當編輯台收到一篇篇文章時,我們常常在想這問題。他們中的許多人,並沒有機會在講堂上完成自己的「最後一課」。生命裡親歷的驚心動魄,與歷史浪潮中的觀念起伏,他們只得在文章裡娓娓道來。這樣「最後一課」裡的老師,和平時不太一樣。
書寫這一課的老師們,知道自己正在做出選擇。他們不只是被動地保存過去,也是站在此刻的抵抗 —— 抵抗遺憾,抵抗遺忘,抵抗被取消。
而這抵抗的核心,正是通過記憶,直指未來。
為什麼記住?記憶是身份的土壤,是意義的錨點。當一段歷史、一種精神被連根拔起,記憶成為我們重建連結的唯一線索。教學者的「最後一課」,不只是他們個人的告別,也是一整代香港知識人集體經歷的突然斷章。如果我們遺忘,斷裂的不僅是某個人的教學生涯,也是一整個時代的精神譜系——那種在課堂上與社會中同時踐行理念的方式,那種師生並肩面對歷史的勇氣。
記憶賦予「曾經存在」以尊嚴。但它並非懷舊的感傷。
留下「最後一課」,並不是懷念美好舊時光。它記錄的恰恰是那些無法被美化、正在思辨的掙扎,與行動在疼痛中的突然中止。它要讓那些被迫提前退場的人,不被簡化、不被扭曲地留在集體意識中,誠實面對歷史的複雜檢視。它不必被供奉,也不提供慰藉,而是要求承擔。
留下最後一課,是希望留下一把拒絕讓我們安於現狀的鑰匙,一個叩問當下的尖銳問題。那些在課堂中被中斷的對話,在我們當下的閱讀與思考中,因此得以延續。
這也是記憶正義的一部分——它要求我們不只是「記得」,而是以怎樣的方式記得。
記憶於未來是有用的。當一個時代被系統性遺忘,未來的人們將失去理解自身處境的歷史坐標,他們遭遇不公時,會以為那是前所未有的創痛,或命中註定的常態。他們將失去描述現實的語言和想像另一種可能的詞彙——正如我們曾經失去過的。
因此,記憶正是為未來保存一份至關重要的「認知底稿」與「可能性檔案」。當未來的某一天,有人再度追問「為什麼我們不能有另一種活法」時,這些被保存的記憶將作出回應:曾經有人如此生活、如此思考、如此相信過。這份記憶本身,就否定了「當下即永恆」的謊言,為未來的改變提供了歷史的依據與勇氣。
如此,我們今日埋下的記憶,便不是墓碑,而是路標。它或許不能指明一條確定的坦途,但它堅定地告訴走在未來暗夜裡的人們:你們此刻站立的地方,曾經有光。而光,來過一次,就可以再來。
願我們不只是記得。願我們在記憶中辨認出正義的尺度,在耕種時明白種子來自何方。
◉ 張潔平(飛地出版總編輯)
如果整個課堂,和它所存在的社會處境、整段時光,都消失不見,為什麼還要執著於「最後一課」?
當編輯台收到一篇篇文章時,我們常常在想這問題。他們中的許多人,並沒有機會在講堂上完成自己的「最後一課」。生命裡親歷的驚心動魄,與歷史浪潮中的觀念起伏,他們只得在文章裡娓娓道來。這樣「最後一課」裡的老師,和平時不太一樣。
書寫這一課的老師們,知道自己正在做出選擇。他們不只是被動地保存過去,也是站在此刻的抵抗 —— 抵抗遺憾,抵抗遺忘,抵抗被取消。
而這抵抗的核心,正是通過記憶,直指未來。
為什麼記住?記憶是身份的土壤,是意義的錨點。當一段歷史、一種精神被連根拔起,記憶成為我們重建連結的唯一線索。教學者的「最後一課」,不只是他們個人的告別,也是一整代香港知識人集體經歷的突然斷章。如果我們遺忘,斷裂的不僅是某個人的教學生涯,也是一整個時代的精神譜系——那種在課堂上與社會中同時踐行理念的方式,那種師生並肩面對歷史的勇氣。
記憶賦予「曾經存在」以尊嚴。但它並非懷舊的感傷。
留下「最後一課」,並不是懷念美好舊時光。它記錄的恰恰是那些無法被美化、正在思辨的掙扎,與行動在疼痛中的突然中止。它要讓那些被迫提前退場的人,不被簡化、不被扭曲地留在集體意識中,誠實面對歷史的複雜檢視。它不必被供奉,也不提供慰藉,而是要求承擔。
留下最後一課,是希望留下一把拒絕讓我們安於現狀的鑰匙,一個叩問當下的尖銳問題。那些在課堂中被中斷的對話,在我們當下的閱讀與思考中,因此得以延續。
這也是記憶正義的一部分——它要求我們不只是「記得」,而是以怎樣的方式記得。
記憶於未來是有用的。當一個時代被系統性遺忘,未來的人們將失去理解自身處境的歷史坐標,他們遭遇不公時,會以為那是前所未有的創痛,或命中註定的常態。他們將失去描述現實的語言和想像另一種可能的詞彙——正如我們曾經失去過的。
因此,記憶正是為未來保存一份至關重要的「認知底稿」與「可能性檔案」。當未來的某一天,有人再度追問「為什麼我們不能有另一種活法」時,這些被保存的記憶將作出回應:曾經有人如此生活、如此思考、如此相信過。這份記憶本身,就否定了「當下即永恆」的謊言,為未來的改變提供了歷史的依據與勇氣。
如此,我們今日埋下的記憶,便不是墓碑,而是路標。它或許不能指明一條確定的坦途,但它堅定地告訴走在未來暗夜裡的人們:你們此刻站立的地方,曾經有光。而光,來過一次,就可以再來。
願我們不只是記得。願我們在記憶中辨認出正義的尺度,在耕種時明白種子來自何方。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