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魔法師:失落文明的智慧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全球暢銷1億冊古文明經典《上帝的指紋》最新續作
21世紀最新科學及考古證據,解開失落文明存在之謎
1995年《上帝的指紋》中揭示了這個失落文明的存在。
當時缺少確鑿的證據,現在我們有了。
u全球授權英國、美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日本、韓國……等16國!
u甫上市就衝上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榜第3名,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8名!
u美國亞馬遜網站讀者4.5顆星推薦!
「他們」留下遠古的訊息──
那些賢者的語錄、魔法師的事蹟,以及宏偉不凡的巨石建築。
我們從殘存的蛛絲馬跡中找回失落文明的記憶……
失落文明的倖存者,是否以巨石建築為筆,寫下流傳後世的訊息!?
無可辯駁的科學及考古鐵證,證明一萬兩千八年前的彗星撞擊,
導致一個先進文明被災難抹去,從而也消失在人類的記憶中……
距今一萬兩千八百年前,彗星擊中北美及歐洲冰蓋,龐大的熱量瞬間融化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冰層,引發全世界神話中所記錄的大洪水。
距今一萬一千六百年前,即公元前九千六百年,發生第二次撞擊,造成更大的洪水,而這正是柏拉圖所描繪的亞特蘭提斯被洪水淹沒的年代!
本書所揭示的證據表明,一個先進文明在一萬兩千八百至一萬一千六百年前的全球大災難中滅絕。大災難的倖存者,這些號稱「賢者」、「魔法師」的人,是世界各地神話中的智者和文明開化的英雄。他們是美索不達米亞的阿普卡魯、希伯來的守望者、南美洲的維拉柯查,以及古埃及的神祕遠古人,他們乘船遍遊世界,致力於留下文明的火種。
他們在關鍵地點定居,諸如土耳其的哥貝克力、黎巴嫩的巴爾貝克、埃及的吉薩、古代的蘇美、墨西哥、祕魯……這無疑都是當時留下的痕跡。
這段時期的先進文明是否真實存在過?作者將透過地球物理學、天文學、考古學、人類學、宗教學、神話學、建築學等,一一揭開這些先史謎團。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周健──專文推薦!
「旅飯」旅行長工頭堅│藝術史學者邱建一│文化工作者吳駿聲──各界齊聲推薦!
影音介紹
目錄
謝辭
推薦序 與時推移下的真知灼見/周健
第一章、神祕的哥貝克力石陣
打破既有範例
第二章、光明之山
一座有爭議的金字塔
羅伯特‧夏克教授的觀點
第二部 彗星
神話證明科學
漸變論使布瑞茲的大洪水失寵
第四章、北美洲疤地之旅
幅員遼闊的乾瀑布
遮天蔽日的黑雨
陰謀的角落
如果布瑞茲知道……
與教條主義均變論者的較量
激進的思想
春天來了
第七章、下一次將是烈火
洪水和大雨
像一條從天空竄出來的蛇
來自洪水之前的城市
七賢者
第九章、靈魂之島
將線索放在一起
諸神揚帆啟航
第十章、七賢者修道院
永續綿延的聖徒
從天而降的書
脆弱的埃及考古案例
從天而降的閃電和一個古老檔案
從天而降的石頭
因果循環
第十二章、巴爾貝克的巨石牆
與諸神同行的魔法師
幾個世紀的黑暗
知識的傳承
三石台
力量與科學的登峰造極之作
世界上最大的削切石塊
第十四章、太陽之門
荒野中的卡拉漢石陣
遠古的天文學家
石柱上的訊息
馬雅人的預言
第十六章、守望者之謎
序/導讀
推薦序 與時推移下的真知灼見
/周健
青少年的次文化,有朝一日或許會蛻變為成人的主文化。法國印象派的作品,被譏為要瞇著眼睛才看得清楚,原在沙龍展中落選,後成文物拍賣市場中天價的藝術品。猶如中國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中的小說家,因其為街談巷語而不入流,故稱九流十家。市場決定一切,被邊緣化的作品,可能也有翻身的契機。
在綿延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以上古史與近現代史的挑戰最大,文物的出土,使上古史一直面臨解構及重組的歷程,透過「昨是」而「今非」和「昨非」而「今是」交叉比對,可以捕捉歷史的真相。而近現代史也因宗教、種族、政治、性別立場和意識型態的差異,而有了不同的觀點。
在正統派的眼中,一些唯恐天下不亂者的謬論和悖論不絕於口,如被附身的乩童,胡言亂語,不知所云。
人無法自視而明,醫師避諱替自己開藥方。神職人員亦有其固執的一面,半路出家者常有傑出的表現。
距今一萬兩千年前後,地球上曾發生翻天覆地的災難,以隕石撞擊的嫌疑最大,從全球奇特的地貌,拼湊出遠古原人榛狉未啟的場景,人類乃幸運的倖存者。洪水成為共同的經歷和記憶。但係全球性或區域性的現象,迄今仍無定論,如台灣島上的先住民(目前已有十六族),彼等的族名大部分為「人」的意涵,卻多提到洪水及巨人。
人是大地之子,更是宇宙之子,懷舊情結不時浮現,思鄉病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遠古時代是人類文明各種面向的共同起源,從語言文字到風俗習慣,均有複雜的脈絡可循。人類從石器時代,躍昇至銅器、鐵器時代,而在更早可能還有木器時代,因其易於腐朽而痕跡鮮見,中石器時代之中,尚有細石器(microlith),並不為普羅大眾所熟悉。
宗教信仰與政治主張,強調絕對真理,不容懷疑,而學術研究堅持相對真理,必須透過比對和批判,方能捕捉一二,是故,謙卑乃是最基本的素養。每個時代均各有其特色,勿藐視古人的智慧。往後不可能再出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車載斗量的天才和全才,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們亦成千古絕響。
後現代主義千禧年後論面對歷史洪流,當思考區區小我遲早會與草木同朽,在廣袤的大地上究竟能留下多少痕跡?即使殫精竭慮,著作等身,仍難逃時間篩子最無情的過濾,只要有一則經典金句永垂不朽,即算萬幸。
本書為漢卡克最新的作品,科普加史普,不僅耳目一新,更深化了解地球及人類的前世今生。凡對古文明主題有興趣者,必不可錯過。
試閱
神祕的哥貝克力石陣
哥貝克力石陣是目前為止全球任何地方所發現的雄偉建築之中,最古老的遺跡,或至少是考古學家所接受的最古老的遺跡。
它的體積非常龐大。
令人畏懼的、壯麗的、神祕的和難以抗拒的……很不幸地,這些形容詞都不足以評斷它。在最後的幾個小時,我和發掘者克勞斯‧許密特教授圍繞著遺址漫步。但坦白說,我感到很困惑。
我問他:「做為發現神廟並改寫歷史的人,感覺如何?」這位面色紅潤的德國考古學家,擁有寬大厚實的胸膛和灰色鬍鬚,他身穿褪色的牛仔褲、藍色斜紋粗棉布衫,袖子上有一些泥巴痕跡,光著腳穿著磨破的涼鞋。時值二○一三年九月,正是在他六十歲生日前的三個月,出乎我們意外的是,不到一年他即將離世。
他一邊思索我的問題,一邊擦拭前額閃閃發光的汗滴。雖然是上午中段,但土耳其東南方的安那托利亞(Anatolia)地區,太陽高掛,天空晴朗,我們所站立的托魯斯(Taurus)山脈的山脊上,熱得像烤箱。那裡沒有微風,甚至連一點氣息也沒有,任何可遮蔭之處均付之闕如。在二○一四年將建造頂蓋以覆蓋和保護遺址,但在二○一三年此刻,這裡只有建好的地基。我們站在木造的步道上,在我們的腳下,是一系列半地下的環狀物,圍牆環繞著數十根巨大T形石柱。從德國考古研究所來的許密特及其團隊,使這片遺址重見光明。在他們開始工作之前,這片遺址呈現圓形山丘的外貌。事實上,「哥貝克力石陣」亦即「肚臍之丘」(Hill of the Navel),有時亦譯為「大肚丘」(Potbelly Hill)。挖掘工作改變了許多原始的輪廓。
「嚴格來講,我們不能說哥貝克力石陣是一座神廟。」許密特終於回答,很明顯地用詞謹慎,「且讓我們稱呼它是一座山丘聖城。我不能說會改寫歷史,而是對現存的歷史增加一篇重要的章節。我們認為從獵食採集者到農夫的變遷過程很緩慢,是一步一步地進展。但現在出乎意料的是,在這樣的時期,這令人興奮的遺跡被建造了出來。」
「令人興奮的不只是遺跡。」我立刻回應,「起初當地的居民是獵食採集者,那裡並無農業發展的跡象。」
「沒有。」許密特承認。他在這片環形立柱上豪爽地比劃著。「但那些來到哥貝克力石陣,並且做了這些工程的人,『發明』了農業!所以,我們目睹這裡所發生的一切,和後來依賴農業而出現的新石器時代社會之間的關聯。」
我豎起耳朵聆聽「發明」這個詞彙。我希望我能正確地解讀。我強調,「所以,你的意思是建造哥貝克力石陣的人,『發明』了農業嗎?」
「對。是的。」
「你能詳細說明嗎?」
「因為在這個區域早已馴養動物和種植植物,都是在這裡完成的。所以他們是同一群人。」
「所以在你看來,這是世界上最初,也是最古老的農業嗎?」
「對。是全世界最早的。」
我感覺針對此一觀點的探討方式,許密特已有些不耐煩。但我有我的理由。從哥貝克力石陣地區的挖掘看來,已知年代有一萬兩千年之久(根據正統的編年表),比任何地方的任何巨石建築都還早六千年,例如馬爾他(Malta)的詹蒂亞(Ggantija)神廟和姆納德拉(Mnajdra)神廟、英格蘭的巨石陣(Stonehenge)和艾維柏瑞(Avebury)巨石圈,或埃及吉薩(Giza)的金字塔群。這些遺址皆是屬於被考古學家稱為「新石器時代」人類文明的演化階段,當時農業與社會組織逐漸形成,階級組織亦有良好的進步,技術熟練的專家出現,不需要去生產本身所需的糧食,因為他們會從農夫多餘的生產得到支援。相反的,哥貝克力石陣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當時我們的祖先還是遊牧的獵食採集者,過著小型遷徙的族群生活,無法從事長期的耕作、複雜的勞力分工和高層次的管理技巧。
許密特和我站在可俯視C圍場及D圍場步道的要衝上,從我的研究背景中,我注意到列柱之中有一根上面有著引人深思的雕像。我企圖得到這位考古學家的允許爬上D圍場,以便近距離觀察這個雕像,好掌握關於農業起源和巨石建築之間關係的觀點。四個主要的挖掘坑中,最大的在C圍場,由兩根巨大的中央立柱主導,但已破損。原來應高達六公尺(二十呎),重達二十公噸。此外,還被十多根沒入土牆的立柱圍繞。這些立柱稍微矮小,但仍然非常巨大。D圍場亦是如此,同樣有較小的立柱圍繞著兩根高聳的中央立柱,均完整無缺。頂端呈T形,角度稍微向前傾斜,此外並無特別之處,但卻讓人連想到巨大的人頭,柱子上一些淡淡的輪廓加深了此一印象──側面有肘部彎曲的手臂,向下延伸至精心雕刻的人類手掌和細長手指。
我說:「所有這些巨石、人物肖像、遺址的總體概念和設計……老實說是個偉大的計畫,就像英格蘭的巨石陣,然而巨石陣非常年輕。你在哥貝克力石陣的發現,符合你對於獵食採集者社會的概念嗎?」
許密特同意道,「這裡的組織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在此所見的獵食採集者,很明顯地有勞力分配,因為巨石的工作乃專家所為,並非每個人都能做的事。他們還能搬運這些巨大的石頭,並將其豎立,這代表他們必須擁有某些工程方面的知識,我們不能期待這是獵食採集者能做到的。這真的是最早的建築,而且有不朽的規模。」
「所以,如果我的理解沒錯,許密特教授,你的意思是我們所站的地方,不只有偉大的建築,農業也已發明。」
「對,沒錯。」
「然而你在此地並未目睹任何真正的革命性變化?你看到的過程能置入現存的歷史架構中嗎?」
「是的,可以置入現存的歷史中。而且這段過程出乎意料地令人非常興奮。尤其是我們在哥貝克力石陣發現的東西,更多是屬於獵食採集者社會,而不是農業社會。這個時期是在獵食採集者的末期,但新石器時代尚未開始。」
「然而它是個變遷的時期,一個尖峰時刻。或許還不止於此?從我們的對話中,以及從你今天早上向我展示的遺址中,我得到一些想法,即哥貝克力石陣是一個先史時代的智囊團或創新中心,也許是居民當中的菁英分子在掌控。你同意此種看法嗎?」
「是的,是的。這是個聚會的場所。人們在此聚集,而且毫無疑問地,這是個傳佈知識和發明的舞台。」
「包括大規模石材加工的知識和農業的知識。你是否敢大膽揣測掌控這個場所和傳播這些思想的人是祭司?」
「不管他們是誰,他們不僅僅會施行簡單的薩滿教(Shamanism),更像是在遵循一種習俗。所以,是的,他們正朝著成為神職人員的方向發展。」
「一千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在使用哥貝克力石陣,這是否會變成一種帶有自身習俗的持續性文化呢?掌握此一場所的人,也在此時期持有相同思想和相同的『祭司制度』?」
「沒錯。但奇怪的是,隨著幾個世紀的逝去,過去的努力有很明顯的衰退。真正不朽的建築位在較古老的岩層;在年輕的岩層建築反而變得愈來愈小,品質上有很明顯地下滑。」
「所以,最古老的是最好的嗎?」
「是的,最古老的是最好的。」
「你不覺得這令人費解嗎?」
許密特看上去有些歉意。「我們希望最後能發現更古老的岩層,能看到期待卻尚未找到的微小起點。然後會看到不朽的階段,再來是再次衰敗的部分。」
我突然發覺,許密特教授剛才所說的話中,「希望」是最關鍵的詞句。我們習慣於從小而簡單的事物開始,然後進步,發展,成為更複雜和更考究的事物,所以這自然是在考古遺跡中所預期能找到的。但當我們面對像哥貝克力石陣的例子──一開始時便非常完美,然後傳承緩慢,直到成為早期自我衰弱的影子──這顛覆了我們精心建構的文明應該如何表現的概念,以及它們是如何成熟和發展的。我們並不反對文明退化的過程。文明會式微。看看羅馬帝國或大英帝國就知道了。
就像雅典娜從宙斯的額頭全副武裝且成熟地出生,哥貝克力石陣的問題在於,在遠古時突然出現,就已呈現出一種成熟的文明,在誕生之初,便「發明」了農業和紀念性的建築。
考古學無法進一步解釋,為何古埃及最早的紀念碑、藝術、雕塑、象形文字、數學、醫學、天文學和建築在早期就很完美,並無從簡單到複雜的痕跡。我們可對哥貝克力石陣發出疑問,如同我的朋友約翰‧安東尼‧韋斯特(John Anthony West)這樣問古埃及:
一種複雜的文明是如何發展成熟的?看看一九○五年的汽車,將它跟現代的汽車相比,「發展」的過程並沒有錯誤。但在埃及沒有相似之處,那裡的一切在一開始就很成熟。
此一奧祕的答案顯而易見。但是,因為當代主流思想排斥,所以不被考慮。即埃及文明並非是一種「發展」,而是遺產。
那麼在哥貝克力石陣,是否亦如此?
關於此一失落文明是所有後來已知文明起源的想法,許密特無暇思考。所以當我向他施壓時,他只是重複他的觀點,即哥貝克力石陣的許多遺址還未挖掘出來。「我說了,」他有些不耐煩地吼著,「等我們發掘出更早的遺址時,就能找到演化的證據了。」
他可能是正確的。哥貝克力石陣在很多方面讓人震驚,其中一點便是,當許密特在二○一三年帶我參觀遺址時,人們已經持續十八年的挖掘工作,而大部分仍然埋藏在地下。
但到底有多大?
「很難說。」許密特告訴我,「我們進行地質探勘,透過透地雷達,從這裡能看到至少還有十六處尚未挖掘的大型圍場。」
我問,「大型圍場?」我指向D圍場中高聳的巨石,「像這個嗎?」「是的,就像這個。至少有十六處。有些地區地質探勘無法提供完整的答案,我們也無法真正看清裡面,但預計會超過十六處。可能最後的實際數字會翻倍,甚至多達五十處。」
「五十處!」
「是的,五十處大型圍場,每個圍場有十四根或更多的石柱。但是,你知道,我們的目標並非挖出所有的東西,只要挖出一小部分就好。因為挖掘就是破壞。我們想讓大部分的遺址原封不動。」
思考古人建造哥貝克力石陣的規模,是需要豐富的想像力。這裡不僅挖掘出排成環狀的巨石柱,比其他世界上任何地區已知的巨石遺址還古老六千年,我現在也瞭解到,哥貝克力石陣非常巨大,它所占的地區可能最後將被證明,是一處比其他大型遺址,例如巨石陣,還要大三十倍的範圍。
換句話說,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廣大和令人費解的古蹟,規模龐大和不為人知的目的,一切都是來源不明的未解之謎,沒有明顯的背景或鋪陳,完全籠罩在神祕之中。
巨人的圍場
我已經習慣當我出現在考古學家們的挖掘現場時,他們在背後鄙視我。但許密特的態度令人耳目一新,儘管他很清楚知道我的一切。他同意讓我和我的攝影師妻子桑莎‧法伊亞一起爬下D圍場,並研究它。哥貝克力石陣已被挖掘的所有四個主圍場,在有人看管之下,嚴格禁止人們進入,但我需要近距離觀察D圍場中一根石柱上的一幅圖像,只在步道上是無法觀察的。我在步道上怎麼也無法看到,所以許密特的慷慨令人感激。
我們沿著一塊木板進入圍場,木板通往一個兩公尺高,尚未挖掘的碎石堆,碎石堆將兩根中央的立柱分隔,一在東一在西。立柱是從這個地區非常堅硬的結晶狀石灰石場採集得來,經過完美的拋光處理,巨大的立柱在陽光下發出柔和的金光。我從許密特教授那裡得知,那些立柱高約五點五公尺(十八呎),重量超過十五公噸。爬下圍場的地面時,我注意到立柱均立在約二十公分(八吋)高的石質基石上,這些基石是直接從原有的岩床上雕刻而成。在東側立柱的基石前緣,有一列七隻看起來不會飛的鳥,尾巴下垂,翅膀並不明顯的高處浮雕。
兩根巨大的立柱有極具風格的人形外觀,又被傾斜的T形「頭部」所強化,彷彿是一對雙胞胎巨人隱約俯視著我。雖然它們不是我最初的目標,我還是把握機會仔細地檢驗它們。
立柱的前面邊緣,呈現的是它們的胸膛和腹部,非常纖細,只有大約二十公分寬,它們腰部的前後距離超過一公尺(大約四呎)。正如我從步道上觀察到的,兩座石柱的雕刻,側面都有手臂的浮雕,肘部彎曲,末端有著細長的手指。這些手指環繞到立柱的前方,幾乎在「肚子」處相會。
在手的上方,有開襟袍子的痕跡覆蓋著「胸膛」。而在手的下面,兩座人像穿戴著寬腰帶,也是浮雕,裝飾著獨特的扣環。似乎是某種動物的皮。許密特認為是狐狸從後腿到尾巴的毛皮,從扣環處懸掛下來以遮蔽生殖器官。
兩座人像均配戴項鍊。東邊的立柱上,項鍊裝飾著新月和盤形圖案,西邊的立柱上,則裝飾著一顆牛頭。
此外,兩根立柱以完全相同的獨特方式豎立在各自的底座上,但並非牢固地嵌在上面,而是不穩定地固定在僅僅十公分(四吋)深的溝槽裡。許密特及其團隊已使用木質的支柱使其穩固,我只能想像他們不得不像古人一樣,將石柱扶正。除非,在圍場的上方有一個框架,石像的頭部才能放進去予以固定。以前哥貝克力石陣的建造者,很明顯地是建造、移動和放置巨大石陣的專家,他們不選擇雕刻出更深的溝槽讓柱子牢牢地站穩,這必然有某些目的,但我無法洞察。
兩根中央立柱的相似處就是這些,但也有一些差異。例如,在東邊石柱的右側,有一隻與實物大小一樣的高凸浮雕的狐狸,看似要從手肘的彎曲處躍向前方。然而,西邊石柱的腰帶除扣環之外,並無其他裝飾;東邊石柱的腰帶上有一些引人好奇的裝飾,包括一連串像羅馬字母「C」的圖形文字,其他的則像羅馬字母「H」。當我研究它們時連想到,我們不可能知道這些符號對哥貝克力石陣的人有何意義,我們與他們相隔長達一萬一千多年的距離,難以想像他們擁有任何形式的書寫,更遑論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字母!儘管這些符號的排列方式,奇特地具有現代性和目的性,對我們而言不僅僅是裝飾而已。在上古舊石器時代藝術的世界,沒有任何地方有跟其類似的存在,那些動物和鳥類的圖案亦如此。在這個早期的階段,巨石和複雜雕刻的結合是絕對獨特和前所未有。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