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就懂【歷史的轉換期】:全新手繪人物插畫、地圖,輕鬆跨越2200年歷史長河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 日本山川出版社70週年紀念巨獻,《歷史的轉換期》全11冊精華濃縮一本
★ 全新繪製地圖、人物插畫,重現歷史現場
★ 每章聚焦數個關鍵轉捩點,快速掌握世界變局
★ 收錄3位監修學者高峰會實錄,凝縮史學對話精華
歷史不是線性的記錄,
而是人類在變局中一次次尋找秩序的嘗試。
從羅馬與秦漢的帝國起點,到宗教的興起、貿易的擴張、革命的誕生,
再到現代社會的形塑……
每一個「轉換期」,都是世界重新定義自身的時刻。
在橫跨2200年的歷史長河中,帝國興起又覆滅,宗教交融又對立,經濟擴張又陷入危機。每一次革命與改革,都是新秩序誕生的瞬間。本書以「時間切片」為方法,精選自西元前220年至西元1919年、橫貫歐亞大陸的11個關鍵轉折,觀察政治、經濟、思想與社會的動能變化,描繪文明如何在轉換中延續。
全書搭配全新手繪地圖與人物插畫,重現歷史現場;由多位日本史學名家共同撰寫與對談,帶領讀者從羅馬帝國走向近代革命,理解歷史如何在轉換中不斷前行。不只是事件羅列,而是深入「為何會發生」與「如何理解」的史學思考。
在同一年份,不同區域的人們可能面臨截然不同的挑戰:有人因氣候變動而失去收成,有人因宗教衝突遷徙,有人目睹新思想誕生,也有人在革命的火焰中重塑社會。透過比較、串聯與視覺化分析,本書呈現歷史如何在全球互動中被推動、被撞擊,最終形成今日世界。
這不僅是世界史入門書,更是一部重新理解當代動盪的時代指南。當世界再次站在分岔路口,回望歷史上的「轉換期」,也許能為未來提供全新的洞見。
【本書11章關鍵內容】
第1章|西元前220年: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羅馬與秦漢分別在地中海與東亞形成大規模政治體;「世界史作為一體」的觀念初次成形。波利比烏斯指出,這是第一次世界級的事件「合而為一」。
第2章|378年: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羅馬帝國遭遇內外夾擊,舊秩序瓦解;歐亞各地同時進入政治分裂、社會變動與宗教重組的時代。
第3章|750年:普遍世界的鼎立
歐洲、伊斯蘭、東亞等區域文明逐漸形成多中心、鼎立的格局;宗教、法律與文化連帶影響政治秩序的建立。
第4章|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十字軍、伊斯蘭、東亞宗教改革等力量,使世界進入宗教高度流動與競爭的時代;信仰成為跨地域共同體的核心。
第5章|1348年: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氣候變動、瘟疫、糧食危機同時衝擊歐亞大陸;全球不同區域出現同步的社會動盪,帶來人口結構與勞動關係的大轉變。
第6章|1571年: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新航路開通後,美洲白銀大量湧入全球市場;中國、日本、西班牙、鄂圖曼帝國與歐洲諸國被納入同一經濟網絡。貨幣、貿易與國家財政的變動促成早期全球化。
第7章|1683年:近世世界的變貌
技術、貿易與情報的跨地域交流加速;各地開始建立密集的國家管控與專制政治結構。
第8章|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
法國大革命引發全球思想與政治改革;人民主權、自由與平等的理念迅速擴散,成為近代國家的基礎。
第9章|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美國南北戰爭、俄國農奴解放、日本明治維新等巨變接連發生;各地在「現代化」與傳統之間尋求新出路。
第10章|1905年: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工人運動、民族主義、帝國危機大量浮現;多地同時出現以「人民」為政治主體的新力量。
第11章|1919年:邁向現代的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進入民族國家、國際合作與新的世界秩序時代;現代世界的基礎形態正式完成。
【本書特色】
★ 一口氣看懂2200年世界大局:11個年份秒抓重點
不按朝代、不按地區,而是以「時間切片」帶你橫看世界。
黑死病、白銀革命、工業浪潮、帝國崩解……
每一章都是世界轉向的瞬間,一本就能掌握人類文明如何變成今天的樣子。
★ 地圖+人物+比較式分析:世界史第一次讀起來這麼清楚
日本山川出版社打造的全新手繪地圖+人物插畫,
讓你不用死背年表,也能立刻理解世界如何被貿易、宗教、疫病、革命串起來。
★ 11 個時刻=11 種選擇:換一種方式理解「如果當時……」
本書強調「歷史不是必然,而是選擇」。
‧如果羅馬帝國沒有擴張?
‧如果白銀沒有湧入亞洲?
‧如果革命沒有爆發?
這些「分岔點」讓世界史更有張力,也讓讀者真正理解:每個時代,都有人在不確定中做選擇,而選擇創造了今天。
★ 史學家對談+跨國視角:把分散知識整合成一條文明主線
不是堆砌資料,而是由日本重量級史學家帶你同時看歐洲、中國、伊斯蘭、日本、美洲的互動。
----------------------- 關於【歷史的轉換期】叢書 -----------------------
本叢書針對特定年份,以全球史視角進行跨地域橫向連結,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及其回應問題的多樣與共通性。從紮根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對話,進而展現世界歷史活生生的鮮明姿態。做為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橫切式敘事,全球史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以往的歷史寫作,多半著重單一地區或主題,從上古一路談到現代,也就是時間軸的「縱切式敘事」。近年全球史概念盛行,提倡以更廣闊、更多元的視野理解歷史,也出現不少挑戰這種縱切式敘事的新歷史著作。包括新觀點的嘗試(自然史、環境史),新視角的切入批判(東亞視角、庶民視角、遊牧民族視角),以及多語言史料的引用(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然而,真正從根本上顛覆、提出新的「橫切式敘事」的,就是這套書了:它挑選一個特定歷史年份,並告訴你,那時間全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推動世界前進的「轉換期」:當時人的能動性,及各地重大轉變的共時性
然而,挑選特定年份,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挑選,也不是以後人眼光做後設角度的挑選。本套書挑選的11個年份,都是「當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重大變化」的轉換期。他們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相同或迥異的選擇。本套書即針對此能動性進行分析。同時,這樣的變化具備「共時性」,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類似的重大轉變,而這段轉換期帶動了世界前往下一個階段。本套書開創了某種可能,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敘述,而是透過廣闊的視野,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回應問題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具體實例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而成的世界
本套書雖標舉全球史的廣闊視野,但在挑選篇章上抱持自由態度,不強制對同一時間的世界各地進行平均挑選,而是在這狹窄但別具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這些事例像漣漪一般,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的軌跡,就是本套書的特徵。「世界史」不是各國國別史的集合體,也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均質產物;從紮根於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的對話,展現出活生生的鮮明姿態,這才是本套書所談的世界史。
☆主流與非主流並進,拓寬視野,提升歷史素養
專文由各冊編者自由挑選,不侷限是主流或非主流地域的歷史。部分冊數挑選廣為人知的歷史進行分析(如第一冊,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部分冊數則依該年代面臨之變遷,挑選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例(如第八冊,北亞毛皮貿易、東南亞海盜與印度洋西岸奴隸制)。在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時,拓寬以往對歷史的理解視野是必要的。而本套書正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各冊編者總論,重點補充專欄,以及臺灣學者推薦序
各冊開頭均附該冊編者總論,講述該特定年份世界各地面臨的重大轉變為何,帶領讀者概觀整體樣貌。除了主要敘述,也附上做為補充的專欄。本次引進繁體中文版,也邀請歷史學者擔任各冊導讀人,補充臺灣在地學者的觀點。
本套書共11冊:
『歴史の転換期』監修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第1冊 前221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南川高志編)
第2冊 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南川高志編)
第3冊 750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三浦徹編)
第4冊 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千葉敏之編)
第5冊 1348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千葉敏之編)
第6冊 1571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岸本美緒編)
第7冊 1683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島田龍登編)
第8冊 1789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島田龍登編)
第9冊 1861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小松久男編)
第10冊 1905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小松久男編)
第11冊 1919年 邁向現代的摸索(木村靖二編)
★ 全新繪製地圖、人物插畫,重現歷史現場
★ 每章聚焦數個關鍵轉捩點,快速掌握世界變局
★ 收錄3位監修學者高峰會實錄,凝縮史學對話精華
歷史不是線性的記錄,
而是人類在變局中一次次尋找秩序的嘗試。
從羅馬與秦漢的帝國起點,到宗教的興起、貿易的擴張、革命的誕生,
再到現代社會的形塑……
每一個「轉換期」,都是世界重新定義自身的時刻。
在橫跨2200年的歷史長河中,帝國興起又覆滅,宗教交融又對立,經濟擴張又陷入危機。每一次革命與改革,都是新秩序誕生的瞬間。本書以「時間切片」為方法,精選自西元前220年至西元1919年、橫貫歐亞大陸的11個關鍵轉折,觀察政治、經濟、思想與社會的動能變化,描繪文明如何在轉換中延續。
全書搭配全新手繪地圖與人物插畫,重現歷史現場;由多位日本史學名家共同撰寫與對談,帶領讀者從羅馬帝國走向近代革命,理解歷史如何在轉換中不斷前行。不只是事件羅列,而是深入「為何會發生」與「如何理解」的史學思考。
在同一年份,不同區域的人們可能面臨截然不同的挑戰:有人因氣候變動而失去收成,有人因宗教衝突遷徙,有人目睹新思想誕生,也有人在革命的火焰中重塑社會。透過比較、串聯與視覺化分析,本書呈現歷史如何在全球互動中被推動、被撞擊,最終形成今日世界。
這不僅是世界史入門書,更是一部重新理解當代動盪的時代指南。當世界再次站在分岔路口,回望歷史上的「轉換期」,也許能為未來提供全新的洞見。
【本書11章關鍵內容】
第1章|西元前220年: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
羅馬與秦漢分別在地中海與東亞形成大規模政治體;「世界史作為一體」的觀念初次成形。波利比烏斯指出,這是第一次世界級的事件「合而為一」。
第2章|378年: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
羅馬帝國遭遇內外夾擊,舊秩序瓦解;歐亞各地同時進入政治分裂、社會變動與宗教重組的時代。
第3章|750年:普遍世界的鼎立
歐洲、伊斯蘭、東亞等區域文明逐漸形成多中心、鼎立的格局;宗教、法律與文化連帶影響政治秩序的建立。
第4章|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十字軍、伊斯蘭、東亞宗教改革等力量,使世界進入宗教高度流動與競爭的時代;信仰成為跨地域共同體的核心。
第5章|1348年: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
氣候變動、瘟疫、糧食危機同時衝擊歐亞大陸;全球不同區域出現同步的社會動盪,帶來人口結構與勞動關係的大轉變。
第6章|1571年: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
新航路開通後,美洲白銀大量湧入全球市場;中國、日本、西班牙、鄂圖曼帝國與歐洲諸國被納入同一經濟網絡。貨幣、貿易與國家財政的變動促成早期全球化。
第7章|1683年:近世世界的變貌
技術、貿易與情報的跨地域交流加速;各地開始建立密集的國家管控與專制政治結構。
第8章|1789年:追求自由的時代
法國大革命引發全球思想與政治改革;人民主權、自由與平等的理念迅速擴散,成為近代國家的基礎。
第9章|1861年:改革與試煉的時代
美國南北戰爭、俄國農奴解放、日本明治維新等巨變接連發生;各地在「現代化」與傳統之間尋求新出路。
第10章|1905年: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
工人運動、民族主義、帝國危機大量浮現;多地同時出現以「人民」為政治主體的新力量。
第11章|1919年:邁向現代的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進入民族國家、國際合作與新的世界秩序時代;現代世界的基礎形態正式完成。
【本書特色】
★ 一口氣看懂2200年世界大局:11個年份秒抓重點
不按朝代、不按地區,而是以「時間切片」帶你橫看世界。
黑死病、白銀革命、工業浪潮、帝國崩解……
每一章都是世界轉向的瞬間,一本就能掌握人類文明如何變成今天的樣子。
★ 地圖+人物+比較式分析:世界史第一次讀起來這麼清楚
日本山川出版社打造的全新手繪地圖+人物插畫,
讓你不用死背年表,也能立刻理解世界如何被貿易、宗教、疫病、革命串起來。
★ 11 個時刻=11 種選擇:換一種方式理解「如果當時……」
本書強調「歷史不是必然,而是選擇」。
‧如果羅馬帝國沒有擴張?
‧如果白銀沒有湧入亞洲?
‧如果革命沒有爆發?
這些「分岔點」讓世界史更有張力,也讓讀者真正理解:每個時代,都有人在不確定中做選擇,而選擇創造了今天。
★ 史學家對談+跨國視角:把分散知識整合成一條文明主線
不是堆砌資料,而是由日本重量級史學家帶你同時看歐洲、中國、伊斯蘭、日本、美洲的互動。
----------------------- 關於【歷史的轉換期】叢書 -----------------------
本叢書針對特定年份,以全球史視角進行跨地域橫向連結,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及其回應問題的多樣與共通性。從紮根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對話,進而展現世界歷史活生生的鮮明姿態。做為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橫切式敘事,全球史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以往的歷史寫作,多半著重單一地區或主題,從上古一路談到現代,也就是時間軸的「縱切式敘事」。近年全球史概念盛行,提倡以更廣闊、更多元的視野理解歷史,也出現不少挑戰這種縱切式敘事的新歷史著作。包括新觀點的嘗試(自然史、環境史),新視角的切入批判(東亞視角、庶民視角、遊牧民族視角),以及多語言史料的引用(貿易史、文化交流史)。然而,真正從根本上顛覆、提出新的「橫切式敘事」的,就是這套書了:它挑選一個特定歷史年份,並告訴你,那時間全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推動世界前進的「轉換期」:當時人的能動性,及各地重大轉變的共時性
然而,挑選特定年份,並不是漫無目的的挑選,也不是以後人眼光做後設角度的挑選。本套書挑選的11個年份,都是「當時人們深切感受到重大變化」的轉換期。他們跟今天的我們一樣,都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不斷做出相同或迥異的選擇。本套書即針對此能動性進行分析。同時,這樣的變化具備「共時性」,好幾個地區同時產生了類似的重大轉變,而這段轉換期帶動了世界前往下一個階段。本套書開創了某種可能,也就是不以零星四散的方式敘述,而是透過廣闊的視野,通盤關注同一時間各地人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他們回應問題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具體實例如漣漪一般,彼此碰撞而成的世界
本套書雖標舉全球史的廣闊視野,但在挑選篇章上抱持自由態度,不強制對同一時間的世界各地進行平均挑選,而是在這狹窄但別具意義的時間範圍內,盡可能提供鮮明生動的實例。這些事例像漣漪一般,不斷往外擴散又彼此重合;描繪出這些漣漪彼此碰撞的軌跡,就是本套書的特徵。「世界史」不是各國國別史的集合體,也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均質產物;從紮根於各地區的視野出發,透過彼此接觸的對話,展現出活生生的鮮明姿態,這才是本套書所談的世界史。
☆主流與非主流並進,拓寬視野,提升歷史素養
專文由各冊編者自由挑選,不侷限是主流或非主流地域的歷史。部分冊數挑選廣為人知的歷史進行分析(如第一冊,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部分冊數則依該年代面臨之變遷,挑選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例(如第八冊,北亞毛皮貿易、東南亞海盜與印度洋西岸奴隸制)。在培養新時代提倡的「歷史素養」時,拓寬以往對歷史的理解視野是必要的。而本套書正是最好的示範與參考用書。
☆各冊編者總論,重點補充專欄,以及臺灣學者推薦序
各冊開頭均附該冊編者總論,講述該特定年份世界各地面臨的重大轉變為何,帶領讀者概觀整體樣貌。除了主要敘述,也附上做為補充的專欄。本次引進繁體中文版,也邀請歷史學者擔任各冊導讀人,補充臺灣在地學者的觀點。
本套書共11冊:
『歴史の転換期』監修 木村靖二、岸本美緒、小松久男
第1冊 前221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南川高志編)
第2冊 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南川高志編)
第3冊 750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三浦徹編)
第4冊 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千葉敏之編)
第5冊 1348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千葉敏之編)
第6冊 1571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岸本美緒編)
第7冊 1683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島田龍登編)
第8冊 1789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島田龍登編)
第9冊 1861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小松久男編)
第10冊 1905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小松久男編)
第11冊 1919年 邁向現代的摸索(木村靖二編)
名人推薦
聯合推薦(依來函時間排序)
陳建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翁嘉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傅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林長寬|伊斯蘭世界歷史文化研究學者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陳禹仲|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藍弘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韓承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陳建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翁嘉聲|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傅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林長寬|伊斯蘭世界歷史文化研究學者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正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陳禹仲|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藍弘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韓承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目錄
序言 岸本美緒
第1章 前220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南川高志)
第2章 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南川高志)
第3章 750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三浦徹)
第4章 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千葉敏之)
第5章 1348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千葉敏之)
第6章 1571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岸本美緒)
第7章 1683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島田龍登)
第8章 1789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島田龍登)
第9章 1861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小松久男)
第10章 1905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小松久男)
第11章 1919年 邁向現代的探索(木村靖二)
座談會 思考歷史的轉換期
結語 木村靖二
第1章 前220年 帝國與世界史的誕生(南川高志)
第2章 378年 崩解的古代帝國秩序(南川高志)
第3章 750年 普遍世界的鼎立(三浦徹)
第4章 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千葉敏之)
第5章 1348年 氣候不順與生存危機(千葉敏之)
第6章 1571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岸本美緒)
第7章 1683年 近世世界的變貌(島田龍登)
第8章 1789年 追求自由的時代(島田龍登)
第9章 1861年 改革與試煉的時代(小松久男)
第10章 1905年 革命的浪潮與團結的夢想(小松久男)
第11章 1919年 邁向現代的探索(木村靖二)
座談會 思考歷史的轉換期
結語 木村靖二
試閱
序言
本書以簡明且較為輕薄的單書形式,向讀者介紹山川出版社在二○一八年至二○二三年間出版,全十一冊的【歷史的轉換期】系列。作為引導,期待讀者能夠選擇感興趣的冊次入手。我們期待讀者能夠立足於當下,在拓展視野的同時,也在多方面思考包括全球史在內的世界史的趨勢下,透過本系列基於最新的學術見解,以新的角度呈現不同時期的「世界」。而也因為這一系列書籍係基於這一構思策劃,因此我們選擇了世界歷史上的重大轉折年代,探討各地區的人們在這些年代如何生活,如何感受社會的變化,藉以強調世界史的共時性。
從全球視角描繪世界歷史的嘗試,如今已經不再罕見。那麼,本系列的目的和特點在哪裡呢?在此,我們將從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是關於「轉換期」這一概念的意義。從今天的角度回顧,某些時期的「轉折」方向似乎是明確的。儘管各地區之間存在快慢差異和獨特特點,但歷史似乎朝著某個特定方向發展。然而,這種看法是後來人回顧歷史時容易陷入的認知陷阱。從今時今日看,歷史的軌跡似乎是「唯一的可能」,然而如果不是「從今天回顧當時的社會」,而是「從當時的社會展望未來」呢?在當時世界各地生活的人們,雖然感受到了「世界在發生重大變化」,但他們無法預測這種潮流將流向何處,他們在不安與希望中進行日常選擇。透過重疊這些地區人們的具體經驗,歷史上的諸多「轉換期」將展現出,比我們今天從整理後的歷史流向中看到的更加複雜和生動的歷史面貌。
本系列的各冊都以特定年份的西元紀年為標題。對於這一點,大家自然會產生疑問。若是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這樣的世界史「共時性」(同步性)具有意義,那麼對於進程較慢的古代和中世紀而言,這樣的設想是否毫無意義?當然,本系列的編者和撰稿人並不試圖強行主張這種嚴格的共時性,而且各冊的章節內容並非僅討論該年份的事件,我們也並非特別強調世界史上的「交流」或「衝突」等跨地域的活動及其參與者。在十八世紀以前,絕大多數人幾乎不知道自己所生活的地區或國家之外發生什麼事,而在本系列的許多章節中,這些普通人將成為主角。
第二,關於世界史的「共時性」問題。雖然我們在上一段提出可能的疑義,但透過聚焦於特定年份,觀察世界各地的狀況,我們或許可以從更廣闊的視野分析當時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及其應對方式的多樣性和共通性。除了像大範圍氣候變化或瘟疫這樣的同時代現象外,還有資訊和技術的傳播、商品的流動等,這些事件雖然有時間差,但會逐漸影響世界各地。此外,即便面對類似的狀況,不同地區也可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甚至幾乎沒有受到影響。但探討這些應對差異的原因,有助於加深我們對各社會特質的理解。我們通常不會稱那些在距離遙遠、相異的地區出生、互不知曉彼此資訊的人為「同時代人」,即使如此,體會他們共在同一時代的有趣之處也時常能讓人會心一笑。
第三,關於「世界史」是什麼的問題。如今,以全球史為旗號的著作有很多,儘管它們在超越「一國史」的框架上存在共識,但方法卻各有不同。本系列雖然追求「世界史」的視野,但並不一定使用「全球史」這個詞,而是讓每位撰稿人根據自己的方法和選擇的對象撰寫。即使在探討世界史,我們也不希望侷限在將某一年代的世界分割成若干部分、並分別寫概述的形式,而是希望即便範圍較小,也盡可能以生動的實例為中心向讀者介紹那些時代與人物。
因此,每一冊並不一定是對該年代「世界」的全面覆蓋。但我們也請各位撰稿人避免將各章節的對象局限在一國或一地區的框架內,而是要在面向世界的脈絡中進行探討。我們的目標不是像馬賽克那樣將「世界」塗成不同顏色,而是透過具體事例的重疊和碰撞,展現出擴散開的水紋,這也是本系列的特點。
以上,簡要說明了本系列的三個要點。歷史在宏觀角度下的運作可說也是在大政治家、學者以及普通民眾的探索和選擇中形成,我們的視角是全球性的,但這並不是要從超越個人經驗的高度,俯瞰整個世界史,而是希望在廣泛的同時代視野中比較和考察各個時代的人們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並從這樣的視角重新思考世界史上的「轉換點」。
透過這些嘗試,我們希望展示歷史中宏觀與微觀視角的交叉,以及橫向和縱向的擴展。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成為引導讀者進入這一系列的入口。
考察1 人們選擇的道路(Human Choice)
歷史的軌跡不會是單一的。當「世界發生巨大變化」,當時的皇帝、國王、官員、武將、商人和農民每天所做的選擇最終會留下紀錄。而這些歷史軌跡既不是自然形成的,也無法預測。
考察2 世界史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
有些事件,如氣候變遷和疫病等,會在同一時期讓各地面臨「相同」的問題;也有一些事物,如資訊、技術和商品的傳播,會隨著時間差逐漸影響世界各地。探究歷史轉換,讓我們在研究這些轉變的同時,也思考時間差所造成的歷史進程。
考察3 從區域看世界史(Regional Perspectives)
透過扎根於區域的生動實例,我們可以看到「鮮活的」歷史。同時,我們也要從宏觀角度觀察,從各個區域擴散開來的漣漪,彼此交疊和碰撞最終形成的重大歷史潮流。
本書以簡明且較為輕薄的單書形式,向讀者介紹山川出版社在二○一八年至二○二三年間出版,全十一冊的【歷史的轉換期】系列。作為引導,期待讀者能夠選擇感興趣的冊次入手。我們期待讀者能夠立足於當下,在拓展視野的同時,也在多方面思考包括全球史在內的世界史的趨勢下,透過本系列基於最新的學術見解,以新的角度呈現不同時期的「世界」。而也因為這一系列書籍係基於這一構思策劃,因此我們選擇了世界歷史上的重大轉折年代,探討各地區的人們在這些年代如何生活,如何感受社會的變化,藉以強調世界史的共時性。
從全球視角描繪世界歷史的嘗試,如今已經不再罕見。那麼,本系列的目的和特點在哪裡呢?在此,我們將從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是關於「轉換期」這一概念的意義。從今天的角度回顧,某些時期的「轉折」方向似乎是明確的。儘管各地區之間存在快慢差異和獨特特點,但歷史似乎朝著某個特定方向發展。然而,這種看法是後來人回顧歷史時容易陷入的認知陷阱。從今時今日看,歷史的軌跡似乎是「唯一的可能」,然而如果不是「從今天回顧當時的社會」,而是「從當時的社會展望未來」呢?在當時世界各地生活的人們,雖然感受到了「世界在發生重大變化」,但他們無法預測這種潮流將流向何處,他們在不安與希望中進行日常選擇。透過重疊這些地區人們的具體經驗,歷史上的諸多「轉換期」將展現出,比我們今天從整理後的歷史流向中看到的更加複雜和生動的歷史面貌。
本系列的各冊都以特定年份的西元紀年為標題。對於這一點,大家自然會產生疑問。若是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這樣的世界史「共時性」(同步性)具有意義,那麼對於進程較慢的古代和中世紀而言,這樣的設想是否毫無意義?當然,本系列的編者和撰稿人並不試圖強行主張這種嚴格的共時性,而且各冊的章節內容並非僅討論該年份的事件,我們也並非特別強調世界史上的「交流」或「衝突」等跨地域的活動及其參與者。在十八世紀以前,絕大多數人幾乎不知道自己所生活的地區或國家之外發生什麼事,而在本系列的許多章節中,這些普通人將成為主角。
第二,關於世界史的「共時性」問題。雖然我們在上一段提出可能的疑義,但透過聚焦於特定年份,觀察世界各地的狀況,我們或許可以從更廣闊的視野分析當時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及其應對方式的多樣性和共通性。除了像大範圍氣候變化或瘟疫這樣的同時代現象外,還有資訊和技術的傳播、商品的流動等,這些事件雖然有時間差,但會逐漸影響世界各地。此外,即便面對類似的狀況,不同地區也可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甚至幾乎沒有受到影響。但探討這些應對差異的原因,有助於加深我們對各社會特質的理解。我們通常不會稱那些在距離遙遠、相異的地區出生、互不知曉彼此資訊的人為「同時代人」,即使如此,體會他們共在同一時代的有趣之處也時常能讓人會心一笑。
第三,關於「世界史」是什麼的問題。如今,以全球史為旗號的著作有很多,儘管它們在超越「一國史」的框架上存在共識,但方法卻各有不同。本系列雖然追求「世界史」的視野,但並不一定使用「全球史」這個詞,而是讓每位撰稿人根據自己的方法和選擇的對象撰寫。即使在探討世界史,我們也不希望侷限在將某一年代的世界分割成若干部分、並分別寫概述的形式,而是希望即便範圍較小,也盡可能以生動的實例為中心向讀者介紹那些時代與人物。
因此,每一冊並不一定是對該年代「世界」的全面覆蓋。但我們也請各位撰稿人避免將各章節的對象局限在一國或一地區的框架內,而是要在面向世界的脈絡中進行探討。我們的目標不是像馬賽克那樣將「世界」塗成不同顏色,而是透過具體事例的重疊和碰撞,展現出擴散開的水紋,這也是本系列的特點。
以上,簡要說明了本系列的三個要點。歷史在宏觀角度下的運作可說也是在大政治家、學者以及普通民眾的探索和選擇中形成,我們的視角是全球性的,但這並不是要從超越個人經驗的高度,俯瞰整個世界史,而是希望在廣泛的同時代視野中比較和考察各個時代的人們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並從這樣的視角重新思考世界史上的「轉換點」。
透過這些嘗試,我們希望展示歷史中宏觀與微觀視角的交叉,以及橫向和縱向的擴展。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成為引導讀者進入這一系列的入口。
考察1 人們選擇的道路(Human Choice)
歷史的軌跡不會是單一的。當「世界發生巨大變化」,當時的皇帝、國王、官員、武將、商人和農民每天所做的選擇最終會留下紀錄。而這些歷史軌跡既不是自然形成的,也無法預測。
考察2 世界史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
有些事件,如氣候變遷和疫病等,會在同一時期讓各地面臨「相同」的問題;也有一些事物,如資訊、技術和商品的傳播,會隨著時間差逐漸影響世界各地。探究歷史轉換,讓我們在研究這些轉變的同時,也思考時間差所造成的歷史進程。
考察3 從區域看世界史(Regional Perspectives)
透過扎根於區域的生動實例,我們可以看到「鮮活的」歷史。同時,我們也要從宏觀角度觀察,從各個區域擴散開來的漣漪,彼此交疊和碰撞最終形成的重大歷史潮流。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