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旅人視野的高低,不在於看見,而在於有沒有觀察。
僅以此書獻給旅途中跌跌撞撞的冒險與堅持者~
用腳走出的財富~「把存款變成回憶,把回憶存在世界各地...」
這本《 人生的旅行存摺》是邱一新首度以文學的書寫,描繪他旅程中的視野與觀察,以及與前人文學家跨越時空的心領神會。
愛閱讀,也愛自助旅行的邱一新,從大量的探險經典中發現探險家在旅行中如何觀看、思考,及其展現「非做不可」的決心和毅力。因此以文學作品作為旅行路線,身體力行的去見證與發掘過往的文學家所建構的、虛實交錯的文學場景。
本書不只是邱一新文學書寫的嘗試,更是他累積了十多年的「旅行存摺」──把存款變成回憶,把回憶存在世界各地。因為在大家都忙著工作、投資、提高銀行存摺裡的數字時,邱一新一邊閱讀、一邊工作,只要累積了一點心得、存到了一筆款項,他就把兩者都領出來實際上路去旅行、親眼去看看書中的風景。每一筆存款換來的回憶,就隨著旅行的過程,一步一步地被存入他到過的世界各地。
看他寫差點丟了命也要走完的青藏公路,身陷綠色迷霧森林與大猩猩的面對面接觸,真正去到智利拜訪詩人故居、以向終身主張追求真相的聶魯達致敬……,閱讀邱一新,要非常小心書中散發出來的那股催眠的力量,那是一種閱讀和旅行同時發酵的不可逆反應,會讓人一翻開書頁就同時展開一段紙上旅程、一放下書本就想馬上出發去旅行。
【本書特色】
●旅人夢想的文學壯遊!Google不到的第一手旅遊資訊!
●《人生的旅行存摺》傳達的是態度──人生當中出現的「非做不可」時刻與決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身體力行:《達爾文小獵犬號》、《馬可孛羅行紀》、《堂吉訶德》、《深入非洲三萬里》等數十本中外文學、冒險經典作品的深層閱讀與實地探訪。
●文學的旅行地圖:抽絲剝繭、還原文學場景的時過境遷。
●完整豐富的資料、輕鬆自然的筆調,是計畫文學壯遊和旅程中的必備讀物。
【此書遠征他地】
1.「人在世界邊緣」 ─閱讀達爾文 《小獵犬號航海記》後,作者遠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也是「世界的盡頭」巴塔哥尼亞高原。 畢竟這裡,不是輕輕鬆鬆就可以抵達的!
2.「到西班牙尋訪阿Q」─ 作者被《 堂吉訶德 》 書中情節吸引後,踏尋十七世紀初塞萬提斯的寫作場景──阿拉伯語意為 「乾燥之地」 的 「拉曼卻」 平原,被後人解讀為 「理想」 與 「現實」 化身的堂吉訶德與桑丘。
3.「追逐海明威的馬林魚」─ 《老人與海》那隻已成為經典的「馬林魚」!於是,作者前往柯希瑪(Cojimar),這是海明威當年旅居古巴時,私人遊艇「皮拉號」(Pilar)停泊的小漁村。但,當地人卻驚爆《 老人與海 》的劇照,不是在古巴拍的!……而是在秘魯的衝浪勝地「白角」?!
4.「跟著六世達賴遊西藏 」─ 六世達賴幽會情人「瑪吉阿米」和寫下那首《當明月升起在東方山頂》著名詩句…作者抵達拉薩後首先朝拜的景點,便是「瑪吉阿米」餐吧。據說這兒就是三百多年前,著名詩句誕生的浪漫地方。
5.「人在地球底端」─在 《世界最險惡之旅》 中,根據史考特的日記(南極探險史上最悲壯的人物),將人與大自然間的搏鬥,轉化為國家的榮譽,昇華為人性的光輝……這樣的文字,觸動了我們/作者的心靈,讓我們對南極產生嚮往,南極因而成了旅人最終夢想所在。
………更多的經典文學,吸引作者親身追尋、按「文」索驥的旅途,皆收錄在《人生的旅行存摺》中!
僅以此書獻給旅途中跌跌撞撞的冒險與堅持者~
用腳走出的財富~「把存款變成回憶,把回憶存在世界各地...」
這本《 人生的旅行存摺》是邱一新首度以文學的書寫,描繪他旅程中的視野與觀察,以及與前人文學家跨越時空的心領神會。
愛閱讀,也愛自助旅行的邱一新,從大量的探險經典中發現探險家在旅行中如何觀看、思考,及其展現「非做不可」的決心和毅力。因此以文學作品作為旅行路線,身體力行的去見證與發掘過往的文學家所建構的、虛實交錯的文學場景。
本書不只是邱一新文學書寫的嘗試,更是他累積了十多年的「旅行存摺」──把存款變成回憶,把回憶存在世界各地。因為在大家都忙著工作、投資、提高銀行存摺裡的數字時,邱一新一邊閱讀、一邊工作,只要累積了一點心得、存到了一筆款項,他就把兩者都領出來實際上路去旅行、親眼去看看書中的風景。每一筆存款換來的回憶,就隨著旅行的過程,一步一步地被存入他到過的世界各地。
看他寫差點丟了命也要走完的青藏公路,身陷綠色迷霧森林與大猩猩的面對面接觸,真正去到智利拜訪詩人故居、以向終身主張追求真相的聶魯達致敬……,閱讀邱一新,要非常小心書中散發出來的那股催眠的力量,那是一種閱讀和旅行同時發酵的不可逆反應,會讓人一翻開書頁就同時展開一段紙上旅程、一放下書本就想馬上出發去旅行。
【本書特色】
●旅人夢想的文學壯遊!Google不到的第一手旅遊資訊!
●《人生的旅行存摺》傳達的是態度──人生當中出現的「非做不可」時刻與決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身體力行:《達爾文小獵犬號》、《馬可孛羅行紀》、《堂吉訶德》、《深入非洲三萬里》等數十本中外文學、冒險經典作品的深層閱讀與實地探訪。
●文學的旅行地圖:抽絲剝繭、還原文學場景的時過境遷。
●完整豐富的資料、輕鬆自然的筆調,是計畫文學壯遊和旅程中的必備讀物。
【此書遠征他地】
1.「人在世界邊緣」 ─閱讀達爾文 《小獵犬號航海記》後,作者遠征地球上「最後的淨土」,也是「世界的盡頭」巴塔哥尼亞高原。 畢竟這裡,不是輕輕鬆鬆就可以抵達的!
2.「到西班牙尋訪阿Q」─ 作者被《 堂吉訶德 》 書中情節吸引後,踏尋十七世紀初塞萬提斯的寫作場景──阿拉伯語意為 「乾燥之地」 的 「拉曼卻」 平原,被後人解讀為 「理想」 與 「現實」 化身的堂吉訶德與桑丘。
3.「追逐海明威的馬林魚」─ 《老人與海》那隻已成為經典的「馬林魚」!於是,作者前往柯希瑪(Cojimar),這是海明威當年旅居古巴時,私人遊艇「皮拉號」(Pilar)停泊的小漁村。但,當地人卻驚爆《 老人與海 》的劇照,不是在古巴拍的!……而是在秘魯的衝浪勝地「白角」?!
4.「跟著六世達賴遊西藏 」─ 六世達賴幽會情人「瑪吉阿米」和寫下那首《當明月升起在東方山頂》著名詩句…作者抵達拉薩後首先朝拜的景點,便是「瑪吉阿米」餐吧。據說這兒就是三百多年前,著名詩句誕生的浪漫地方。
5.「人在地球底端」─在 《世界最險惡之旅》 中,根據史考特的日記(南極探險史上最悲壯的人物),將人與大自然間的搏鬥,轉化為國家的榮譽,昇華為人性的光輝……這樣的文字,觸動了我們/作者的心靈,讓我們對南極產生嚮往,南極因而成了旅人最終夢想所在。
………更多的經典文學,吸引作者親身追尋、按「文」索驥的旅途,皆收錄在《人生的旅行存摺》中!
名人推薦
※李 昂:邱一新是一個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再以自己形成的觀點來書寫旅行的「旅行文學家」。
※詹宏志:既是「不尋常的旅行」,也是「不尋常的文學」……
※詹宏志:既是「不尋常的旅行」,也是「不尋常的文學」……
編輯推薦
從《跟著大亨去旅行》的奢華旅行創始、《我是丐幫旅行家》的旅遊樂趣等等,旅行作家邱一新始終以開創不同的旅遊視野以及旅遊書寫為職志。這本新作則是他首度以文學的書寫,描繪他旅程中的視野與觀察,以及與前人文學家跨越時空的心領神會──被《堂吉訶德》書中情節吸引後,踏尋十七世紀初塞萬提斯的寫作場景;前往柯希瑪(Cojimar),是海明威當年旅居古巴時,私人遊艇「皮拉號」(Pilar)停泊的小漁村等等,旨在傳達給讀者「人生當中出現的『非做不可』時刻與決心!」
目錄
推薦序/李昂、詹宏志
自序
輯一:閱讀的旅行
加拉巴哥群島巡航
尋找詩的源頭
人在地球底端
人在世界邊緣
站在尼羅河的源頭
追蹤高山大猩猩
要命的青藏公路
輯二:小說的旅行
追逐海明威的馬林魚
到西班牙尋訪阿Q
《馬可孛羅紀行》的大草原
《射鵰英雄傳》的大漠
輯三:想像的旅行
蘇武牧羊的北海
跟著六世達賴遊西藏
附錄:帶給作者旅行夢想的書
自序
輯一:閱讀的旅行
加拉巴哥群島巡航
尋找詩的源頭
人在地球底端
人在世界邊緣
站在尼羅河的源頭
追蹤高山大猩猩
要命的青藏公路
輯二:小說的旅行
追逐海明威的馬林魚
到西班牙尋訪阿Q
《馬可孛羅紀行》的大草原
《射鵰英雄傳》的大漠
輯三:想像的旅行
蘇武牧羊的北海
跟著六世達賴遊西藏
附錄:帶給作者旅行夢想的書
序/導讀
「自序」
朋友問我,你有做金融投資嗎?我說沒有,他們難以置信,這個社會竟然還有像我這樣完全不懂理財的「金盲」存在。
但我也很驚訝,他們侃侃而談投資標的,對政經情勢瞭若指掌,卻從沒去過,我才明白,他們看到的地球和我看到的不一樣,他們的世界是平的,而我的世界仍然是圓的,因為,我是一個旅行者。
以「金磚四國」的巴西為例,他們談各項經濟指標如數家珍,而我能談的卻是我如何闖蕩亞馬遜雨林、如何混入森巴舞學校、如何偷窺黑奴巫術……甚至現任總統盧拉如何能言善道——眾所周知,他最近因一句「給南美國家一個機會」,為里約贏得2016奧運主辦權,但我更佩服他前一陣子以一句「你可以不支持我,但你不能不支持基督」,鼓舞了巴西人拚命在網路上灌票,支持里約小山上的一座鋼筋水泥的耶穌基督像,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蹟,與長城、馬丘比丘等古代文明遺產相提並論,實在荒唐,卻令人不得不佩服——我這才發現,旅行讓我看待一個國家,與別人是多麼不同!
於是,我安慰自己,我不是沒有投資,只是投資型態不同。他們買基金,我買旅行。他們增加銀行存摺的金額,我則將存款變成回憶,存在世界各地——因此,我將這個投資概念稱為「旅行存摺」。
基本上,這本書就是一本累積十多年的「旅行存摺」,但比較特別的是,這本存摺裡的旅行皆與文學有關,包括了「閱讀的旅行」、「小說的旅行」、「想像的旅行」三部分。
自從多年前,受到旅行先知詹宏志一句「旅行文學是關於行動的文學,一邊是行動,一邊是文學」之啟發,便常常閱讀某本文學作品後就出發去旅行了。或者說,文學讓我產生嚮往——尤其是他從過去兩百年精選出來的西方「旅行與探險經典文庫」,導引了我的旅行方向。
我從這些探險經典裡看到,探險家在旅行中如何觀看、思考,甚至改變了自己,但最令我動容的還是,他們展現的那種「非做不可」的決心和毅力(這種特質,我在藝術家和創業者身上也常看到)。所以,閱讀他們的書,要極小心他們散發的催眠力量,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變成「書房夢遊者」而不願出門了。
由於世界已經無險可探,現代心懷壯志的旅人只好另闢蹊徑,尋找新的途徑和旅行方式,於是產生了各種「壯遊」,有的因行動而壯,有的因路線而壯,但我自認沒那個本事因行動而壯,只好退而求其次尋找路線,所以,靈機一動,乾脆以文學作品作為旅行路線,因為它們往往就是一條壯遊路線。
例如《小獵犬號航行記》,即影響我去了二趟南美洲,尋找當年激發達爾文演化思考的奇特動植物。我猶記得和我兒在加拉巴哥群島之間巡航時,看到一種因翅膀退化而忘了怎麼飛的弱翅鸕鶿時,我立刻以廣告界前輩孫大偉說的「一隻雞,只要有飛的夢想和勇氣,就是鳥;一隻鳥,放棄了飛的念頭,就是雞」期許他,沒料到,他竟無厘頭地回答:「我不想當雞也不想當鳥,我要當達爾文,觀察牠們,看看哪一種好吃。」
我哭笑不得。 的確,達爾文記載了不少野味體驗,如象龜、陸獵蜥、南美鴕、犰狳、雀鳥等,說是美味大紀行也不為過,若從這個觀點來看,這本上下兩大冊的遊記讀起來可「津津有味」了。
對我而言,旅行就像閱讀,閱讀就像旅行。本書中的〈加拉巴哥群島巡航〉、〈人在世界邊緣〉、〈人在地球底端〉、〈站在尼羅河源頭〉、〈要命的青藏公路〉、〈尋找詩的源頭〉、〈追蹤高山大猩猩〉等篇,都是因閱讀而產生的旅行,其趣味在於當年探險家或書寫者的觀察與我今日之觀察的對照——而且,容我小小偷懶,透過他們的旅行敘述,我這個行色匆匆的現代旅人,得以迅速穿透一個地方。……(more)
朋友問我,你有做金融投資嗎?我說沒有,他們難以置信,這個社會竟然還有像我這樣完全不懂理財的「金盲」存在。
但我也很驚訝,他們侃侃而談投資標的,對政經情勢瞭若指掌,卻從沒去過,我才明白,他們看到的地球和我看到的不一樣,他們的世界是平的,而我的世界仍然是圓的,因為,我是一個旅行者。
以「金磚四國」的巴西為例,他們談各項經濟指標如數家珍,而我能談的卻是我如何闖蕩亞馬遜雨林、如何混入森巴舞學校、如何偷窺黑奴巫術……甚至現任總統盧拉如何能言善道——眾所周知,他最近因一句「給南美國家一個機會」,為里約贏得2016奧運主辦權,但我更佩服他前一陣子以一句「你可以不支持我,但你不能不支持基督」,鼓舞了巴西人拚命在網路上灌票,支持里約小山上的一座鋼筋水泥的耶穌基督像,成為世界新七大奇蹟,與長城、馬丘比丘等古代文明遺產相提並論,實在荒唐,卻令人不得不佩服——我這才發現,旅行讓我看待一個國家,與別人是多麼不同!
於是,我安慰自己,我不是沒有投資,只是投資型態不同。他們買基金,我買旅行。他們增加銀行存摺的金額,我則將存款變成回憶,存在世界各地——因此,我將這個投資概念稱為「旅行存摺」。
基本上,這本書就是一本累積十多年的「旅行存摺」,但比較特別的是,這本存摺裡的旅行皆與文學有關,包括了「閱讀的旅行」、「小說的旅行」、「想像的旅行」三部分。
自從多年前,受到旅行先知詹宏志一句「旅行文學是關於行動的文學,一邊是行動,一邊是文學」之啟發,便常常閱讀某本文學作品後就出發去旅行了。或者說,文學讓我產生嚮往——尤其是他從過去兩百年精選出來的西方「旅行與探險經典文庫」,導引了我的旅行方向。
我從這些探險經典裡看到,探險家在旅行中如何觀看、思考,甚至改變了自己,但最令我動容的還是,他們展現的那種「非做不可」的決心和毅力(這種特質,我在藝術家和創業者身上也常看到)。所以,閱讀他們的書,要極小心他們散發的催眠力量,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變成「書房夢遊者」而不願出門了。
由於世界已經無險可探,現代心懷壯志的旅人只好另闢蹊徑,尋找新的途徑和旅行方式,於是產生了各種「壯遊」,有的因行動而壯,有的因路線而壯,但我自認沒那個本事因行動而壯,只好退而求其次尋找路線,所以,靈機一動,乾脆以文學作品作為旅行路線,因為它們往往就是一條壯遊路線。
例如《小獵犬號航行記》,即影響我去了二趟南美洲,尋找當年激發達爾文演化思考的奇特動植物。我猶記得和我兒在加拉巴哥群島之間巡航時,看到一種因翅膀退化而忘了怎麼飛的弱翅鸕鶿時,我立刻以廣告界前輩孫大偉說的「一隻雞,只要有飛的夢想和勇氣,就是鳥;一隻鳥,放棄了飛的念頭,就是雞」期許他,沒料到,他竟無厘頭地回答:「我不想當雞也不想當鳥,我要當達爾文,觀察牠們,看看哪一種好吃。」
我哭笑不得。 的確,達爾文記載了不少野味體驗,如象龜、陸獵蜥、南美鴕、犰狳、雀鳥等,說是美味大紀行也不為過,若從這個觀點來看,這本上下兩大冊的遊記讀起來可「津津有味」了。
對我而言,旅行就像閱讀,閱讀就像旅行。本書中的〈加拉巴哥群島巡航〉、〈人在世界邊緣〉、〈人在地球底端〉、〈站在尼羅河源頭〉、〈要命的青藏公路〉、〈尋找詩的源頭〉、〈追蹤高山大猩猩〉等篇,都是因閱讀而產生的旅行,其趣味在於當年探險家或書寫者的觀察與我今日之觀察的對照——而且,容我小小偷懶,透過他們的旅行敘述,我這個行色匆匆的現代旅人,得以迅速穿透一個地方。……(more)
試閱
「追逐海明威的馬林魚」
「魚上鉤了!」船長向我喊著,他的助手也趕過來幫我,以免我被拖下水。
我覺得扯力很大,幾乎握不住釣竿,但助手接手後,反而故意放長魚線,讓魚奔竄,過一下子才又捲回來,接著又放,再捲,就這樣來回數次,把魚拉回來了——梭魚,估計約30磅,他隨即拿木棍敲昏了牠。自始自終,他都沒坐上「搏鬥椅」(Fighting Chair)。按照船長說法,釣到真正的大魚時(譬如上千磅),人要坐上搏鬥椅,扣上安全帶,不然,有可能倏地就被拖下水。
這種拖釣,通常船尾左右各放一根釣竿,船身兩側也是,有時船尾中央也會再放一根,藉著船速讓百公尺外釣線尾端的誘餌像在奔逃般,誘使大魚追咬過來。但馬林魚(Marlin,旗魚)性喜生餌,所以我們鉤了沙丁魚,除非,要釣鯊魚才會改用死餌。快艇以10節速度在海上奔馳,直至船長大喊「Strike」,我才知中魚囉。
果然如大文豪海明威所言,人和魚的搏鬥是「Inch By Inch」,比喻得真好,是一吋一吋的拉鋸戰,是人和魚的比腕力。嗯,我太遜了,剛剛只能算是Baby Fish。這天早上可學到不少。
但我有些許落寞,不是魚大小的問題,而是釣到馬林魚的希望落空了,且船即將返航哈瓦那碼頭,結束我的古巴之行。
關於釣魚,我實在沒什麼經驗,但為了追逐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的那條大魚,我還是跑到古巴,希望能實地體會書中描述的老人與馬林魚、鯊魚、大海搏鬥的心境——「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擊敗」。否則,到台東外海就有馬林魚可釣了,何苦大老遠跑去古巴?
於是,我前往柯希瑪(Cojimar)。這是海明威當年旅居古巴時,私人遊艇「皮拉號」(Pilar)停泊的小漁村,離哈瓦那才10公里。我很快便找到了「露台」(La Terraza)酒館,書中說是漁民買醉的地方,現在卻是昂貴的海產餐廳。不知何故,只有我一個客人。
我選了張特別的桌子——底下鋪黃色桌布,上面再罩上一條紅色桌巾——侍者說是海明威當年常坐的位子。其餘皆鋪著白色桌布。我坐下來,從門窗望出去,視野棒呆了,波光粼粼,海風徐徐,燈塔聳立防波堤,老人泊船的卵石灘也在,可是,漁船不見了,連海鳥都不見蹤影,只有幾位小孩站在堤岸上釣魚——怎會這樣呢?我心裡起疑,懷疑自己來到的不是正確地點,但實際上絕對是這兒,所有指南加上古巴國家保證,錯不了的。我邊喝咖啡邊望大海,觀察著這一切,也回想著小說情節——老漁夫桑地亞哥喝了杯咖啡,與小孩馬諾林互祝好運後,划著小船出港了,黑暗中只聽到槳落水和划動的聲音……
正如老人所期待的,魚已咬住了,好像把小船輕輕拖動著。這樣的狀態維持了四個鐘頭,老人的心充滿了希望。再過幾個小時,大魚一定會浮上來……
他知道現在這一條魚,不是一條平常的魚。魚把老人拖倒,傷到他的眼睛下方,但老人永遠不會氣餒,因為魚是他的敵人,也是知心朋友……
想到此,我突然有所頓悟,這條魚也彷彿情海的雙魚女人,具有雙面性格,所以長久以來才會吸引著我,也困擾著我。啊,這條大魚恰恰是我情感命運的象徵,無法到手,就算到手,恐怕也只剩一副骨架的命運——「勝者終究還是一無所獲」,書末給了我這個殘忍的結論,讓我質疑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這個大海就如同社會環境,充滿道德規範的壓迫,也充滿鯊魚啃噬的危險,我如何對抗呢?
回過頭來,我參觀室內,牆壁貼了許多張海明威釣魚的照片,引起我極大的興趣。
「請問,都在這裡拍的嗎?」
「不。」
「不?那在哪兒拍的呢?」
「秘魯。」
難以置信,不過,這間接印證了作家將紀實與虛構交織在一起的不凡功力。據說,海明威不僅以此地為背景,也以他的海釣嚮導富恩特斯(Gregorio Fuentes)為老人的原型,不過,故事卻是從釣友那邊聽來的:某個老漁夫每次總是孤獨出海捕魚,有次經過三天三夜的搏鬥,終於捕獲了一條大魚,但那條大魚在返航中卻被鯊魚吃到只剩骨架……
侍者見我興趣濃厚,突然壓低聲音(好像洩漏國家機密那般)告訴我,電影在秘魯Cabo Blanco拍攝時,海明威也一起去,所以餐廳就弄來當宣傳照(後來經我查證,海明威果然有在1956年前往秘魯參與電影外景,而電影也於1958年上片)。
但再追問:為何捨棄此地,另覓拍攝地點?答案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古巴的馬林魚咬鉤後,不會跳出水面翻滾。」……(more)
「到西班牙尋訪阿Q」
你們這群沒膽量的下流東西!不要跑!來跟你們廝殺的只是個單槍匹馬的騎士!
即使你們揮舞的胳膊比巨人布利亞瑞歐的還多,我也要和你們見個高下!
我以戲遊心態模擬《堂吉訶德》書中情節,將油門踩到底,沿著狹窄彎路將車衝上山丘風車群,然後在磨坊前踩了急煞車——畢竟我不夠瘋狂,在最後一刻還是聽到了桑丘潘沙的聲音:
你仔細瞧瞧,那不是巨人,是風車;上面胳膊似的東西是風車的翅膀,給風吹動了就能推轉石磨。
可是,實際上迴響我耳際的是:「小心,不要衝太快了!」——聲音來自我車上的「桑丘潘沙」:兼職導遊胡利歐。我心裡頭這麼稱呼他,自然與他挺著桑丘潘沙之名影射的「肚子」(Panza)有關,再者,導遊在心態上,也不免有桑丘式的奉承、狡猾、討賞的現實性格。
這裡是康斯艾格拉村(Consuegra)的郊野,位於拉曼卻(La Mancha)平原上,從馬德里開車南下約二個多小時可到。
可能煞車聲響過大,有個人從磨坊出來看究竟——他可能想都沒想到,在如此冷颼颼的日子,剛剛有位瘋子想衝撞他的風車。
我這般無厘頭地莽撞,正如法國近代小說家法朗士的解讀:「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堂吉訶德,一個桑丘潘沙;但我們聽從的是桑丘,我們敬佩的是堂吉訶德。」事實上,他們兩位主僕,也常在我們內心世界對話,彷彿理想與現實的交戰。
我來此是為了尋訪堂吉訶德的足跡。眾所周知,《堂吉訶德》這本巨著由二大部構成,敘述這位夢幻騎士的三次冒險。第一部五十二章,寫的是前兩次的冒險奇遇,第二部的七十四章,記載的是第三次的冒險趣聞。
而堂吉訶德誤將風車當成長臂巨人挑戰的事蹟,是在他的第二次冒險。他看到的風車有三、四十架,但此地只有十架,其中三架建於他的年代——所以,誰知道是不是作者塞萬提斯借了景加以擴張呢?不過也無妨,十架風車磨坊已足以架構我們眼中的「西班牙景色」了。
我站在山崗上,俯視這片十七世紀初塞萬提斯的寫作場景——阿拉伯語意為「乾燥之地」的「拉曼卻」平原,看起來就像烤過的麵包,栽種著橄欖、小麥、葡萄、番紅花,等等。被後人解讀為「理想」與「現實」化身的堂吉訶德與桑丘,便是在這片古老平原上追求騎士的「正義」,全心全意要實現一個不見容於現實世界的理想。
於是,堂吉訶德騎著「駑騂難得」,一匹皮包瘦骨的馬,偕同騎驢的桑丘,在鄉間進行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俠仗義」,以致大家看猴兒似的把他當成一個瘋子。
可是,誰也沒料到,這個瘋癲可笑的虛構騎士,自1605年問世以來,從拉曼卻平原出發,至今已走遍了全世界,還吸引了無數人來到這裡追尋他的足跡,以為隨時可以遇見他飄盪的靈魂。
來西班牙前,朋友說我這趟旅行「很阿Q」,因為現實世界哪有堂吉訶德的足跡?塞萬提斯只是「借景」給堂吉訶德駐足其間吧,但,我何嘗不也想借景激發我潛意識中的「堂吉訶德精神」呢?——那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傻勁,也是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愚勇。或許,我們一生追求的理想,只是堂吉訶德式的幻想,但或許就是為了追逐那個幻想,我們才覺得人生活得有意義。
不過,堂吉訶德也「很阿Q」。即使被風車掃得鼻青眼腫,但他仍認為——要不是巨人被施了魔法變成風車,他哪會落敗?——這種「自我勝利法」的邏輯,不就是阿Q式的思考?
此時風呼呼地響,但風車葉片被固定住,只能吹動我腦袋的風車打轉兒——魯迅《阿Q正傳》裡的阿Q(Quei),敢情就是Quijote(吉訶德)的化名?
事實上,塞萬提斯在第二部的卷首獻辭中提到,要不是缺少盤纏路費,他早想把堂吉訶德送到中國去晉見皇帝(明神宗)。這會不會給了魯迅靈感呢?不然,為什麼要幫一個不識字的大老粗取一個洋名呢?英文有二十六個字母,為什麼恰恰是Q呢?
所以,阿Q可能就是「東方的堂吉訶德」。或者說,堂吉訶德就是「西班牙的阿Q」。他們教我如何用「精神勝利法」對抗現實的冷酷,自我療傷。
且不要笑說中古的堂吉訶德,即使今日在西班牙鄉間,異鄉人的我們,也有可能會被視為「可笑的瘋子」。當我在康斯艾格拉村市集閒逛時,看到琳瑯滿目的蔬菜水果,忍不住就伸手去碰觸,竟惹來店家揮手阻止,還口出惡言。我猜想他們大概認為背包客不會買東西,所以就想買幾個水果結個善緣吧,但老闆理都不理,讓我像個瘋子在那兒比手劃腳,不得不懷疑他有種族歧視,最後,幸賴一個好心人出面指點。
「你要排隊!」
「但沒人在排隊啊!我看他們都直接跟老闆說的。」
「其實他們來時,就自動排了隊。」好心人說:「當你到時,要先問在場顧客哪一位是最後一位,回答的人,就是你的上一位,你必須排在他的後面。後來到的人也會問誰是最後一位,你就舉個手,或回應一聲。」
「而且,你也不能東捏西捏的,大家都不喜歡被人捏過的蔬果,你要等老闆拿給你看。」
原來,這就是他們的交易規則,差點讓我成為可笑又可悲的異鄉人。如果堂吉訶德的思考、行事與眾人不同,一昧堅持自己的偏執,當然會被視為「瘋子」。
在買東西這件事情,我就像堂吉訶德不知自己可笑,也就越發可笑(後來想起)——差點誤以為西班牙人有種族歧視。但《堂吉訶德》的娛樂性,不就在此嗎?堂吉訶德的「嚴肅以對」,增加了他的「可笑」,就像我們在現實世界,死抱住自以為是的觀念,滿腔熱忱,也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結果不斷地栽跟斗和挫折,直到學了乖,跟了世俗。這種偏執,尤其常常表現在愛情的偏執。……(more)
「魚上鉤了!」船長向我喊著,他的助手也趕過來幫我,以免我被拖下水。
我覺得扯力很大,幾乎握不住釣竿,但助手接手後,反而故意放長魚線,讓魚奔竄,過一下子才又捲回來,接著又放,再捲,就這樣來回數次,把魚拉回來了——梭魚,估計約30磅,他隨即拿木棍敲昏了牠。自始自終,他都沒坐上「搏鬥椅」(Fighting Chair)。按照船長說法,釣到真正的大魚時(譬如上千磅),人要坐上搏鬥椅,扣上安全帶,不然,有可能倏地就被拖下水。
這種拖釣,通常船尾左右各放一根釣竿,船身兩側也是,有時船尾中央也會再放一根,藉著船速讓百公尺外釣線尾端的誘餌像在奔逃般,誘使大魚追咬過來。但馬林魚(Marlin,旗魚)性喜生餌,所以我們鉤了沙丁魚,除非,要釣鯊魚才會改用死餌。快艇以10節速度在海上奔馳,直至船長大喊「Strike」,我才知中魚囉。
果然如大文豪海明威所言,人和魚的搏鬥是「Inch By Inch」,比喻得真好,是一吋一吋的拉鋸戰,是人和魚的比腕力。嗯,我太遜了,剛剛只能算是Baby Fish。這天早上可學到不少。
但我有些許落寞,不是魚大小的問題,而是釣到馬林魚的希望落空了,且船即將返航哈瓦那碼頭,結束我的古巴之行。
關於釣魚,我實在沒什麼經驗,但為了追逐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的那條大魚,我還是跑到古巴,希望能實地體會書中描述的老人與馬林魚、鯊魚、大海搏鬥的心境——「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擊敗」。否則,到台東外海就有馬林魚可釣了,何苦大老遠跑去古巴?
於是,我前往柯希瑪(Cojimar)。這是海明威當年旅居古巴時,私人遊艇「皮拉號」(Pilar)停泊的小漁村,離哈瓦那才10公里。我很快便找到了「露台」(La Terraza)酒館,書中說是漁民買醉的地方,現在卻是昂貴的海產餐廳。不知何故,只有我一個客人。
我選了張特別的桌子——底下鋪黃色桌布,上面再罩上一條紅色桌巾——侍者說是海明威當年常坐的位子。其餘皆鋪著白色桌布。我坐下來,從門窗望出去,視野棒呆了,波光粼粼,海風徐徐,燈塔聳立防波堤,老人泊船的卵石灘也在,可是,漁船不見了,連海鳥都不見蹤影,只有幾位小孩站在堤岸上釣魚——怎會這樣呢?我心裡起疑,懷疑自己來到的不是正確地點,但實際上絕對是這兒,所有指南加上古巴國家保證,錯不了的。我邊喝咖啡邊望大海,觀察著這一切,也回想著小說情節——老漁夫桑地亞哥喝了杯咖啡,與小孩馬諾林互祝好運後,划著小船出港了,黑暗中只聽到槳落水和划動的聲音……
正如老人所期待的,魚已咬住了,好像把小船輕輕拖動著。這樣的狀態維持了四個鐘頭,老人的心充滿了希望。再過幾個小時,大魚一定會浮上來……
他知道現在這一條魚,不是一條平常的魚。魚把老人拖倒,傷到他的眼睛下方,但老人永遠不會氣餒,因為魚是他的敵人,也是知心朋友……
想到此,我突然有所頓悟,這條魚也彷彿情海的雙魚女人,具有雙面性格,所以長久以來才會吸引著我,也困擾著我。啊,這條大魚恰恰是我情感命運的象徵,無法到手,就算到手,恐怕也只剩一副骨架的命運——「勝者終究還是一無所獲」,書末給了我這個殘忍的結論,讓我質疑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這個大海就如同社會環境,充滿道德規範的壓迫,也充滿鯊魚啃噬的危險,我如何對抗呢?
回過頭來,我參觀室內,牆壁貼了許多張海明威釣魚的照片,引起我極大的興趣。
「請問,都在這裡拍的嗎?」
「不。」
「不?那在哪兒拍的呢?」
「秘魯。」
難以置信,不過,這間接印證了作家將紀實與虛構交織在一起的不凡功力。據說,海明威不僅以此地為背景,也以他的海釣嚮導富恩特斯(Gregorio Fuentes)為老人的原型,不過,故事卻是從釣友那邊聽來的:某個老漁夫每次總是孤獨出海捕魚,有次經過三天三夜的搏鬥,終於捕獲了一條大魚,但那條大魚在返航中卻被鯊魚吃到只剩骨架……
侍者見我興趣濃厚,突然壓低聲音(好像洩漏國家機密那般)告訴我,電影在秘魯Cabo Blanco拍攝時,海明威也一起去,所以餐廳就弄來當宣傳照(後來經我查證,海明威果然有在1956年前往秘魯參與電影外景,而電影也於1958年上片)。
但再追問:為何捨棄此地,另覓拍攝地點?答案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古巴的馬林魚咬鉤後,不會跳出水面翻滾。」……(more)
「到西班牙尋訪阿Q」
你們這群沒膽量的下流東西!不要跑!來跟你們廝殺的只是個單槍匹馬的騎士!
即使你們揮舞的胳膊比巨人布利亞瑞歐的還多,我也要和你們見個高下!
我以戲遊心態模擬《堂吉訶德》書中情節,將油門踩到底,沿著狹窄彎路將車衝上山丘風車群,然後在磨坊前踩了急煞車——畢竟我不夠瘋狂,在最後一刻還是聽到了桑丘潘沙的聲音:
你仔細瞧瞧,那不是巨人,是風車;上面胳膊似的東西是風車的翅膀,給風吹動了就能推轉石磨。
可是,實際上迴響我耳際的是:「小心,不要衝太快了!」——聲音來自我車上的「桑丘潘沙」:兼職導遊胡利歐。我心裡頭這麼稱呼他,自然與他挺著桑丘潘沙之名影射的「肚子」(Panza)有關,再者,導遊在心態上,也不免有桑丘式的奉承、狡猾、討賞的現實性格。
這裡是康斯艾格拉村(Consuegra)的郊野,位於拉曼卻(La Mancha)平原上,從馬德里開車南下約二個多小時可到。
可能煞車聲響過大,有個人從磨坊出來看究竟——他可能想都沒想到,在如此冷颼颼的日子,剛剛有位瘋子想衝撞他的風車。
我這般無厘頭地莽撞,正如法國近代小說家法朗士的解讀:「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堂吉訶德,一個桑丘潘沙;但我們聽從的是桑丘,我們敬佩的是堂吉訶德。」事實上,他們兩位主僕,也常在我們內心世界對話,彷彿理想與現實的交戰。
我來此是為了尋訪堂吉訶德的足跡。眾所周知,《堂吉訶德》這本巨著由二大部構成,敘述這位夢幻騎士的三次冒險。第一部五十二章,寫的是前兩次的冒險奇遇,第二部的七十四章,記載的是第三次的冒險趣聞。
而堂吉訶德誤將風車當成長臂巨人挑戰的事蹟,是在他的第二次冒險。他看到的風車有三、四十架,但此地只有十架,其中三架建於他的年代——所以,誰知道是不是作者塞萬提斯借了景加以擴張呢?不過也無妨,十架風車磨坊已足以架構我們眼中的「西班牙景色」了。
我站在山崗上,俯視這片十七世紀初塞萬提斯的寫作場景——阿拉伯語意為「乾燥之地」的「拉曼卻」平原,看起來就像烤過的麵包,栽種著橄欖、小麥、葡萄、番紅花,等等。被後人解讀為「理想」與「現實」化身的堂吉訶德與桑丘,便是在這片古老平原上追求騎士的「正義」,全心全意要實現一個不見容於現實世界的理想。
於是,堂吉訶德騎著「駑騂難得」,一匹皮包瘦骨的馬,偕同騎驢的桑丘,在鄉間進行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俠仗義」,以致大家看猴兒似的把他當成一個瘋子。
可是,誰也沒料到,這個瘋癲可笑的虛構騎士,自1605年問世以來,從拉曼卻平原出發,至今已走遍了全世界,還吸引了無數人來到這裡追尋他的足跡,以為隨時可以遇見他飄盪的靈魂。
來西班牙前,朋友說我這趟旅行「很阿Q」,因為現實世界哪有堂吉訶德的足跡?塞萬提斯只是「借景」給堂吉訶德駐足其間吧,但,我何嘗不也想借景激發我潛意識中的「堂吉訶德精神」呢?——那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傻勁,也是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愚勇。或許,我們一生追求的理想,只是堂吉訶德式的幻想,但或許就是為了追逐那個幻想,我們才覺得人生活得有意義。
不過,堂吉訶德也「很阿Q」。即使被風車掃得鼻青眼腫,但他仍認為——要不是巨人被施了魔法變成風車,他哪會落敗?——這種「自我勝利法」的邏輯,不就是阿Q式的思考?
此時風呼呼地響,但風車葉片被固定住,只能吹動我腦袋的風車打轉兒——魯迅《阿Q正傳》裡的阿Q(Quei),敢情就是Quijote(吉訶德)的化名?
事實上,塞萬提斯在第二部的卷首獻辭中提到,要不是缺少盤纏路費,他早想把堂吉訶德送到中國去晉見皇帝(明神宗)。這會不會給了魯迅靈感呢?不然,為什麼要幫一個不識字的大老粗取一個洋名呢?英文有二十六個字母,為什麼恰恰是Q呢?
所以,阿Q可能就是「東方的堂吉訶德」。或者說,堂吉訶德就是「西班牙的阿Q」。他們教我如何用「精神勝利法」對抗現實的冷酷,自我療傷。
且不要笑說中古的堂吉訶德,即使今日在西班牙鄉間,異鄉人的我們,也有可能會被視為「可笑的瘋子」。當我在康斯艾格拉村市集閒逛時,看到琳瑯滿目的蔬菜水果,忍不住就伸手去碰觸,竟惹來店家揮手阻止,還口出惡言。我猜想他們大概認為背包客不會買東西,所以就想買幾個水果結個善緣吧,但老闆理都不理,讓我像個瘋子在那兒比手劃腳,不得不懷疑他有種族歧視,最後,幸賴一個好心人出面指點。
「你要排隊!」
「但沒人在排隊啊!我看他們都直接跟老闆說的。」
「其實他們來時,就自動排了隊。」好心人說:「當你到時,要先問在場顧客哪一位是最後一位,回答的人,就是你的上一位,你必須排在他的後面。後來到的人也會問誰是最後一位,你就舉個手,或回應一聲。」
「而且,你也不能東捏西捏的,大家都不喜歡被人捏過的蔬果,你要等老闆拿給你看。」
原來,這就是他們的交易規則,差點讓我成為可笑又可悲的異鄉人。如果堂吉訶德的思考、行事與眾人不同,一昧堅持自己的偏執,當然會被視為「瘋子」。
在買東西這件事情,我就像堂吉訶德不知自己可笑,也就越發可笑(後來想起)——差點誤以為西班牙人有種族歧視。但《堂吉訶德》的娛樂性,不就在此嗎?堂吉訶德的「嚴肅以對」,增加了他的「可笑」,就像我們在現實世界,死抱住自以為是的觀念,滿腔熱忱,也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結果不斷地栽跟斗和挫折,直到學了乖,跟了世俗。這種偏執,尤其常常表現在愛情的偏執。……(more)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