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轎、牛車、偉士牌:台灣愛情四百年
這是第一本關於「愛台灣」,愛情與台灣的奇書!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這是第一本關於「愛台灣」,愛情與台灣的奇書!
愛有多強大? 愛,能讓歷史隨之起舞與變革?!
翻開四百年台灣史 細數老祖宗的愛情因子在起舞
我們的父母長輩老祖宗,其實比我們更懂得愛!更勇敢地去愛!
相約西門町看場電影、喝杯咖啡,這是屬於三、四○年代的青春浪漫……
一九六○及七○年代是純喫茶的鼎盛時代。所謂的「純喫茶」從來都不純,就像溜冰也不純粹是為了溜冰。……..
愛情,無關乎江山 只在於美人!
台灣四百年的歷史 用愛的故事串接出一段段風華
翻開改變台灣歷史的名人愛與戀 窺探比正史更讓我們悸動的愛的史冊
★ 一部臺灣四百年愛情發展史,邀您坐上時光機,來一趟愛的歷史之旅,呼喚愛情在台灣如何與時俱進。更精采呈現所牽動的台灣政經發展、時代變遷、庶民文化。
台灣四百年愛的檔案,你不可錯過:
1.一六五○至一六六一年間,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有本官方登記的《婚姻登錄簿》?
2.年輕時候的鄭芝龍長得風度翩翩,身材修長勻稱,是個美男子!
3.新時代的「不婚族」,或許更享受「虛擬性愛」、「開放性關係」?
4.黑狗兄、黑貓小姐當年最fashion的城市時尚生活。「男女雙雙,排做一排,跳狐步我上蓋愛……」
5. 妓女有排名?且是由文人、嫖客發起的「花榜」,評比的方式仿效科舉制度的封號,前三名者同樣也稱為花榜狀元、榜眼及探花!?
6. 當年女人要當「藝旦」並不容易,除了要有姿色,還要有才藝,「北管」、「南管」,同時請漢文老師教授詩詞……
7. 清廷統治下的台灣,臺灣到處都是「羅漢腳」。原來是為了管理方便,造成男女人口失衡?
8.瓊瑤的處女作《窗外》與黃梅調經典戲《梁山伯與祝英台》有異曲同工之處。
9.早在荷蘭與西班牙治臺時期,西方的傳教士「教化」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與臺灣女子結婚
10.白先勇的《孽子》,以「我們的王國」描寫新公園蓮花池四周景物,揭開了這個同志聚集場所的神祕面紗。
11.臺灣第一位人體模特兒,十六歲的林絲緞少女。
12.《臺灣新報》曾舉辦「赤城花榜」活動,品選府城十大名妓。
13.霧社悲劇、風中緋櫻,因失敗的「和番」婚姻與文化衝突所釀起?
14. 台南五妃廟:是貞節還是陪葬?
15.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三毛,成了一種符碼,象徵流浪與異國戀情。
此書揭露更多更多愛的檔案……
愛的氣味、愛的印記、愛的美麗與哀傷……
那流連的、難忘的、冒險的,一首首把青春戀歌唱……
歷史上幾次人口的遷入,造就日後台灣文化多元的風貌,也豐富了台灣的愛情故事。在四百多年的歷史裡,愛情的發展從母系社會的自由戀愛,直到二十一世紀新一代感情觀排山倒海而來。然而愛情,卻往往在正史中被輕輕帶過,轉入小說或是戲劇之中發揚光大,為人物填血補肉,讓歷史更貼近人生。作者石芳瑜透過臺灣歷史名人與庶民的愛情書寫,從台灣荷據時代一路寫來,你我彷彿走了一趟臺灣愛戀之旅,在倒流時光中,以一種柔軟的方式理解歷史,重新回顧這些故事的美麗與哀愁。
愛有多強大? 愛,能讓歷史隨之起舞與變革?!
翻開四百年台灣史 細數老祖宗的愛情因子在起舞
我們的父母長輩老祖宗,其實比我們更懂得愛!更勇敢地去愛!
相約西門町看場電影、喝杯咖啡,這是屬於三、四○年代的青春浪漫……
一九六○及七○年代是純喫茶的鼎盛時代。所謂的「純喫茶」從來都不純,就像溜冰也不純粹是為了溜冰。……..
愛情,無關乎江山 只在於美人!
台灣四百年的歷史 用愛的故事串接出一段段風華
翻開改變台灣歷史的名人愛與戀 窺探比正史更讓我們悸動的愛的史冊
★ 一部臺灣四百年愛情發展史,邀您坐上時光機,來一趟愛的歷史之旅,呼喚愛情在台灣如何與時俱進。更精采呈現所牽動的台灣政經發展、時代變遷、庶民文化。
台灣四百年愛的檔案,你不可錯過:
1.一六五○至一六六一年間,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有本官方登記的《婚姻登錄簿》?
2.年輕時候的鄭芝龍長得風度翩翩,身材修長勻稱,是個美男子!
3.新時代的「不婚族」,或許更享受「虛擬性愛」、「開放性關係」?
4.黑狗兄、黑貓小姐當年最fashion的城市時尚生活。「男女雙雙,排做一排,跳狐步我上蓋愛……」
5. 妓女有排名?且是由文人、嫖客發起的「花榜」,評比的方式仿效科舉制度的封號,前三名者同樣也稱為花榜狀元、榜眼及探花!?
6. 當年女人要當「藝旦」並不容易,除了要有姿色,還要有才藝,「北管」、「南管」,同時請漢文老師教授詩詞……
7. 清廷統治下的台灣,臺灣到處都是「羅漢腳」。原來是為了管理方便,造成男女人口失衡?
8.瓊瑤的處女作《窗外》與黃梅調經典戲《梁山伯與祝英台》有異曲同工之處。
9.早在荷蘭與西班牙治臺時期,西方的傳教士「教化」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與臺灣女子結婚
10.白先勇的《孽子》,以「我們的王國」描寫新公園蓮花池四周景物,揭開了這個同志聚集場所的神祕面紗。
11.臺灣第一位人體模特兒,十六歲的林絲緞少女。
12.《臺灣新報》曾舉辦「赤城花榜」活動,品選府城十大名妓。
13.霧社悲劇、風中緋櫻,因失敗的「和番」婚姻與文化衝突所釀起?
14. 台南五妃廟:是貞節還是陪葬?
15. 「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三毛,成了一種符碼,象徵流浪與異國戀情。
此書揭露更多更多愛的檔案……
愛的氣味、愛的印記、愛的美麗與哀傷……
那流連的、難忘的、冒險的,一首首把青春戀歌唱……
歷史上幾次人口的遷入,造就日後台灣文化多元的風貌,也豐富了台灣的愛情故事。在四百多年的歷史裡,愛情的發展從母系社會的自由戀愛,直到二十一世紀新一代感情觀排山倒海而來。然而愛情,卻往往在正史中被輕輕帶過,轉入小說或是戲劇之中發揚光大,為人物填血補肉,讓歷史更貼近人生。作者石芳瑜透過臺灣歷史名人與庶民的愛情書寫,從台灣荷據時代一路寫來,你我彷彿走了一趟臺灣愛戀之旅,在倒流時光中,以一種柔軟的方式理解歷史,重新回顧這些故事的美麗與哀愁。
名人推薦
歷史力量的沖刷,可能使許多悲劇與喜劇遭到遺忘,唯細膩的愛情禁得起不斷回望,不斷反芻。這是台灣精神史的一個側面,最堅強與最軟弱的感情,石芳瑜以柔情纖細的文字描繪;在喜悅處帶著苦澀,在悲傷?靈光一閃。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四百年來,台灣的命運是在壓迫與抗爭中,在認同的強制與重建中,在黑夜與白晝交替的天色下,顛簸前行。而戀人們在這一節節吵雜的時代列車中,或品嚐著彼此遙望的曖昧,或在同張座椅上激情狂歡,或者他看著她看著窗外。這本關於「愛台灣」--愛情與台灣--的奇書,讓我們成為車外的幸運觀眾。——張鐵志(作家、文化評論家)
19世紀以降,科學主義勃興,致使分析史學(analytical history)興起,取代了原有悠久傳統的敘事史學(narrative history),使得歷史寫作中的文學性與藝術性大受貶損。但是21世紀的現在,敘事史學又再度復興了,對閱讀者來說,歷史不再味如嚼蠟,而是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興觀群怨,盡在其中,而且仍不失其真義與真相。最近讀到的一本史書《花轎、牛車、偉士牌:台灣愛情四百年》,讓我喜出望外,這是一本相當成功的敘事史學的好著作。作者石芳瑜小姐透過臺灣歷史名人與庶民的愛情書寫,從荷蘭時代一路寫來,以活潑生動的手筆,讓讀者透過情愛的主題,進入台灣歷史的情境。誰還敢污衊這個島國「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 ——李筱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像一幅長條的卷軸,芳瑜以生動的線條,勾勒了島嶼一幕一幕綿綿不絕的男歡女愛。在畫面的背景裡,四百年天雷地火翻天覆地般的變動隱隱相隨。這是一卷扣人心弦、令人銷魂神往的愛戀台灣史。 ——林世煜(作家、文史工作者)
台灣四百多年的歷史愛情故事,交集於台灣多族群的愛情歷史事蹟,可歌可泣的愛情不少,作者從渡台開基組成的本地「外籍新郎」寫到新移民來台成了在地的「外籍新娘」,本土的青春夢、戀愛夢、自由夢,都是有血有淚的,必永不會時移境遷。 ——莊永明(資深文史工作者)
四百年來,台灣的命運是在壓迫與抗爭中,在認同的強制與重建中,在黑夜與白晝交替的天色下,顛簸前行。而戀人們在這一節節吵雜的時代列車中,或品嚐著彼此遙望的曖昧,或在同張座椅上激情狂歡,或者他看著她看著窗外。這本關於「愛台灣」--愛情與台灣--的奇書,讓我們成為車外的幸運觀眾。——張鐵志(作家、文化評論家)
19世紀以降,科學主義勃興,致使分析史學(analytical history)興起,取代了原有悠久傳統的敘事史學(narrative history),使得歷史寫作中的文學性與藝術性大受貶損。但是21世紀的現在,敘事史學又再度復興了,對閱讀者來說,歷史不再味如嚼蠟,而是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興觀群怨,盡在其中,而且仍不失其真義與真相。最近讀到的一本史書《花轎、牛車、偉士牌:台灣愛情四百年》,讓我喜出望外,這是一本相當成功的敘事史學的好著作。作者石芳瑜小姐透過臺灣歷史名人與庶民的愛情書寫,從荷蘭時代一路寫來,以活潑生動的手筆,讓讀者透過情愛的主題,進入台灣歷史的情境。誰還敢污衊這個島國「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 ——李筱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像一幅長條的卷軸,芳瑜以生動的線條,勾勒了島嶼一幕一幕綿綿不絕的男歡女愛。在畫面的背景裡,四百年天雷地火翻天覆地般的變動隱隱相隨。這是一卷扣人心弦、令人銷魂神往的愛戀台灣史。 ——林世煜(作家、文史工作者)
台灣四百多年的歷史愛情故事,交集於台灣多族群的愛情歷史事蹟,可歌可泣的愛情不少,作者從渡台開基組成的本地「外籍新郎」寫到新移民來台成了在地的「外籍新娘」,本土的青春夢、戀愛夢、自由夢,都是有血有淚的,必永不會時移境遷。 ——莊永明(資深文史工作者)
目錄
推薦序
推薦文
自序
第一章:愛在福爾摩沙——大航海時代的異族之戀(十六、十七世紀)
.從安平追想起──十七世紀荷蘭人與平埔族的婚姻與愛情
.鄭氏家族的台日戀曲──鄭芝龍與田川氏
第二章:情歌多聲交響──唐山過台灣的黑潮時代(一六八三 ~ 一八九四)
.唐山公與平埔媽—平埔駙馬張達京
.羅漢腳與負心漢──周成過台灣
.清代禮教之縛──「五妃廟」與「貞節牌坊」
.傳教士之愛──馬偕與張聰明的故事
第三章:君也愛,阮也愛──太陽旗下的浮生愛戀(一八九五 ~ 一九四五)
.從台灣到滿州國──一代詩妓王香禪
.台灣藝妓出現的背景與「藝旦情報」的產生及發展
.台日聯姻:艋舺「乞丐婆」與台灣的史懷哲──清水照子與施乾
.風中緋櫻──失敗的「和番」婚姻與文化衝突所釀起的霧社悲劇
.童養媳與侍妾──蔣渭水生命中的兩個女人
.自由戀愛與革命愛人同志──張我軍與羅心薌;楊逵與葉陶;鍾浩東與蔣碧玉
.台灣第一位離婚的女醫師蔡阿信
.流行歌與社交舞──歌手純純愛情故事以及當時的戀愛風氣
.同姓之婚──鍾理和和鍾台妹的客家戀曲
第四章:倒下的籬笆——戰後的動盪與廝守(一九四六 ~ 一九五九)
.謝雪紅顛跛起伏的革命之路與感情生活
.本省與外省人的愛情──蔡瑞月與雷石榆等
.「竹籬笆裡的春天」──外省榮民與原住民的婚姻
.玫瑰玫瑰我愛你──美軍大兵與台灣女子
【地誌】中山北路行七擺
第五章:身體與心靈的解放——劇變與躍進的年代(一九六○ ~ 一九八九)
.人體模特兒林絲緞的突破與艱辛
.純愛時代:電影《梁山泊與祝英台》與瓊瑤小說和電影所
.三毛織起流浪戀情的想像與渴望
.「在我們的王國」──同性之愛
【地誌】永遠的青春戀愛地──西門町
【地誌】冰宮
【地誌】純喫茶與二樓雅座
第六章:老娘、敗犬、一蕊花——邁向情感多元世界(一九九○ ~ )
.外藉新娘:不要再叫我「新」娘
.大陸配偶的故事──從早期的「大陸老娘」,到現在自由來台的新兩岸婚姻
.歸綏街的一蕊花──公娼官姐的故事
.敗犬的遠吠──熟女不婚;開放性關係──打破一對一封閉關係
LOVE HOTEL
低腰褲
推薦文
自序
第一章:愛在福爾摩沙——大航海時代的異族之戀(十六、十七世紀)
.從安平追想起──十七世紀荷蘭人與平埔族的婚姻與愛情
.鄭氏家族的台日戀曲──鄭芝龍與田川氏
第二章:情歌多聲交響──唐山過台灣的黑潮時代(一六八三 ~ 一八九四)
.唐山公與平埔媽—平埔駙馬張達京
.羅漢腳與負心漢──周成過台灣
.清代禮教之縛──「五妃廟」與「貞節牌坊」
.傳教士之愛──馬偕與張聰明的故事
第三章:君也愛,阮也愛──太陽旗下的浮生愛戀(一八九五 ~ 一九四五)
.從台灣到滿州國──一代詩妓王香禪
.台灣藝妓出現的背景與「藝旦情報」的產生及發展
.台日聯姻:艋舺「乞丐婆」與台灣的史懷哲──清水照子與施乾
.風中緋櫻──失敗的「和番」婚姻與文化衝突所釀起的霧社悲劇
.童養媳與侍妾──蔣渭水生命中的兩個女人
.自由戀愛與革命愛人同志──張我軍與羅心薌;楊逵與葉陶;鍾浩東與蔣碧玉
.台灣第一位離婚的女醫師蔡阿信
.流行歌與社交舞──歌手純純愛情故事以及當時的戀愛風氣
.同姓之婚──鍾理和和鍾台妹的客家戀曲
第四章:倒下的籬笆——戰後的動盪與廝守(一九四六 ~ 一九五九)
.謝雪紅顛跛起伏的革命之路與感情生活
.本省與外省人的愛情──蔡瑞月與雷石榆等
.「竹籬笆裡的春天」──外省榮民與原住民的婚姻
.玫瑰玫瑰我愛你──美軍大兵與台灣女子
【地誌】中山北路行七擺
第五章:身體與心靈的解放——劇變與躍進的年代(一九六○ ~ 一九八九)
.人體模特兒林絲緞的突破與艱辛
.純愛時代:電影《梁山泊與祝英台》與瓊瑤小說和電影所
.三毛織起流浪戀情的想像與渴望
.「在我們的王國」──同性之愛
【地誌】永遠的青春戀愛地──西門町
【地誌】冰宮
【地誌】純喫茶與二樓雅座
第六章:老娘、敗犬、一蕊花——邁向情感多元世界(一九九○ ~ )
.外藉新娘:不要再叫我「新」娘
.大陸配偶的故事──從早期的「大陸老娘」,到現在自由來台的新兩岸婚姻
.歸綏街的一蕊花──公娼官姐的故事
.敗犬的遠吠──熟女不婚;開放性關係──打破一對一封閉關係
LOVE HOTEL
低腰褲
序/導讀
自序
愛情:歷史裡的美麗與哀愁
二○○五年晚秋,我在戲院裡看了侯孝賢的電影《最好的時光》,電影第一段〈戀愛夢〉,昏黃的畫面、靦腆的男女情愛,還有記憶裡的撞球間,故事雖是發生在一九六六年,但氣味卻彷如我學生時代所談的戀愛。戲裡簡單的對話、男女主角的眼神,還有最後兩人的牽手畫面,如霧亦如電,勾起了一些年少記憶。
接著,電影的第二段,時間推前至一九一一年,主角是大稻埕的藝旦,那是一個我不熟悉的時代。看完電影後,有人告訴我,片子影射的是藝旦王香禪的故事。 一個模糊迷人的時代加上一個我原本不知道的名字,讓我對藝旦的生活起了一些興趣。
約莫是這十幾年來,我斷斷續續聽到一些名字:清水照子與施乾、蔣渭水與陳甜、楊逵與葉陶、鍾浩東與蔣碧玉、謝雪紅與楊克煌……等,我開始好奇他們所經歷的時代與愛情。
關於台灣歷史,在我的求學時期,課本上教得實在太少了,而我竟是為了追索這幾段愛情故事,而開始對台灣歷史產生了興趣,並有了較系統的閱讀,從一個台灣史的門外漢到成為一個興致高昂的研讀者。
這本書,從荷據時代,荷蘭人與平埔族的愛情與婚姻關係說起,一直寫到最近多元開放的網路時代的愛情觀,橫跨了四百多年,資料繁多,對書寫的我而言,是美好的時光旅行,也是冒險。
綜觀這四百多年,台灣早期平埔族母系社會是一個自由戀愛的社會,男女婚前的交往十分自由,生活逍遙自在。到了清治時期,大量的單身男性移民台灣,男多女少,「羅漢腳」滿街,一妻難求。清廷治台灣之後,同時帶來中國的禮教傳統及父權思想,清廷十分致力於表彰貞節婦女,這個時代的婚姻與愛情都變得壓抑而扭曲。
日治時代,仍是父權社會,除了妻、妾之外,還有童養媳,並發展出藝旦文化。同時也免不了產生了許多中日的愛情故事。日人在台的統治經營,也創造不少的輝煌文化,流行歌、社交舞、咖啡廳……等等,許多西方的文明,在此時期,也隨著日本統治,流入了台灣。而隨著西化,知識分子開始提倡自由戀愛及一夫一妻制,加上之後的戰爭與革命,產生了不少革命戀侶,以及許多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戰後,台灣光復,國民黨撤退來台,帶著一百多萬來自中國各省的軍人及民眾,漂洋過海。這次遷入的人口雖是同文同種,但在風俗習慣上卻有很大的隔閡,外省人與本省人聯姻的悲喜故事也就特別多,知名作家朱西甯與劉慕沙便是一例。而直到今日,族群問題仍是政治上經常被挑起的議題。
其後,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美軍開始駐台,直到一九八○年美軍完全撤離,這三十年間,台美聯姻光是登記有案的也高達一萬多人次。當時中山北路是駐台美軍夜生活的重要娛樂場所,今日的中山足球場就是昔日的美軍俱樂部。嬉皮、牛仔褲、搖滾樂等種種美國文化,也在此時深深影響了台灣的流行文化。
一九六○至七○年代,台灣在這個時期,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工業化、都市化,帶來社會各方面的變動,包括了自由戀愛的逐漸盛行。在流行文化上,也出現了兩項重要事件:其一是一九六三年,黃梅調愛情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北的「中國戲院」首映,造成空前轟動;同年,瓊瑤的處女作《窗外》問市,亦大受歡迎,締造了她日後的愛情王國。接著,又有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故事吹起的異國流浪風。一個純愛、浪漫、夢幻並帶有流浪氣息的愛情文化席捲了年輕人的生活。
一九八○及九○年代初期,隨著社會風氣愈來愈開放,原本視為禁忌的同志愛情不斷藉由文學以及一些公眾人物的「出櫃」浮出了檯面。此時,高中生談戀愛的情形也十分普遍,多數人是藉由補習班和救國團活動乃至當時盛行的冰宮,展開高中生靦腆且略帶禁忌的感情生活。
八○年代末到九○年代,由於經濟發展急遽,城鄉藉貧富差距拉,台灣開始出現來自東南亞的外籍新娘;解嚴之後,台灣政治氣氛也多有改變,一九九三年,政府首次開放大陸配偶來台定居。這些被稱為「外籍新娘」或「大陸新娘」的新移民,帶來了新文化,也注入了新生命,當然也出現了不少融合的問題。
台灣史上幾次人口的遷入,不同的異鄉人造就了台灣多元的風貌,也豐富了台灣的愛情故事。而在四百多年的歷史裡,愛情的發展從母系社會的自由戀愛,轉向保守的指腹為婚、媒妁之言,到西化後的自由戀愛,直到二十一世紀,全球捲入網路所帶來的革命,愛情終於打破了有形的疆界,網路時代也出現了虛擬的愛情與性愛,加上不婚主義以及開放性關係,新一代的感情觀使得許多前所未有的愛情關係正排山倒海而來……
歷史多半以帝王、英雄、戰爭故事為本,然而我總覺得引領我們了解先民生活的,卻常常來自一股更動人的力量──愛情。這些在正史中輕輕帶過,或是不被提起的故事,往往轉入小說或是戲劇之中發揚光大,為人物填血補肉,讓歷史更貼近我們的感情與人生。
人類的故事總不外乎追求權力、財富與愛情,台灣在歷經漢人、西班牙、荷蘭、滿清、日本等各民族的統治與殖民,不同種族的結合,不管是愛情、婚姻或單單只是性,有些故事動人美好,但不少是千瘡百孔,令人感傷。
這本書寫男人也寫女人。歌德說:了解女性,才能了解歷史的真相。我想,透過愛情,走一趟愛戀之旅,看這些美麗與哀愁的故事,或許是理解歷史的一種比較柔軟的方式。推薦序
如死之堅強的「愛」
「愛」究竟是什麼呢?兩位年輕網友的回覆很有趣。
一個說:「別問我什麼叫做『愛』,問我什麼叫『做愛』,我會答的比較快。」另一個則說:「真愛就像鬼一樣,聽過的人很多,遇到的人卻很少。」但這兩人無論是逃避或反諷,都沒觸及問題的核心,「愛」究竟是什麼呢?
中文裡的「愛」,大約就是《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但這些空泛的倫理教條,讓「愛」這個字浮濫到今天有日本藝人在台北街頭,展示「我愛喝酒」、「我愛打人」,甚至是「我愛怎樣就怎樣」的胡鬧地步。
《新約聖經》的原文是二千年前的希臘文,在古希臘文裡,愛有四種不同的表述,也分別代表四種不同的層次。
第一個愛字是「伊裸士」(Eros),指的是男女間的性愛;第二個愛字是「施多給」(Storge),指的是血緣關係的關愛;第三個愛字是「非利我」(Phileo)指的是非血緣關係的友愛;第四個愛字,也就是愛的最高層級是「愛加倍」(Agape),這是神的愛,也是愛的最高峰,就像耶穌願為世人釘十字架,那是一種不計代價,不求回報的愛。
在我年輕時,也就是兩蔣戒嚴時代的臨終階段。雖然當權者仍在做困獸之鬥,特務們要去調查莊永明為何不寫「中國第一」,偏要寫《台灣第一》(文經社出版);要去逼本土歌后鳳飛飛主唱<我是中國人>,藉以推行「愛鄉更愛國」。各種光怪陸離的手段,讓文筆拙劣又思想貧乏的我,青年時期雖落拓潦倒,中年後卻有了源源不絕的創作活泉。
大江東流擋不住,人類對自己出生成長的土地流露出的自然感情,怎麼可能因你當權者的政治需要而改變?因此年輕時史明先生的《台灣人四百年史》雖被查禁,各種中文盜印本卻盛行,成為大家認識台灣的第一本書。
但我第一次讀《台灣人四百年史》時就有了疑惑,四百年來的台灣,經歷過歐洲的殖民政權如荷蘭、西班牙,也經歷過亞洲的殖民政權如日本(中國算不算,我沒意見,尊重大家各自表述),讓政權更迭的固然是戰爭,這一點是符合歷史的常規;但每次的戰場卻都不在台灣,這一點就很弔詭了;甚至連交戰的軍隊,都沒有一方是來自台灣。這種另類的「境外戰爭」,在人類歷史上也該算是罕見。
荷蘭與明朝在澎湖打了一仗,雙方議和後荷蘭「轉進」台灣;鄭成功在南京被清朝打敗後也「轉進」台灣;後來明鄭在澎湖失守後,清朝又接收了台灣;甲午戰爭後日清議和,日本也是接收台灣;二戰後期美國丟了兩顆原子彈到日本,又丟了一個老蔣到台灣;直到內戰失利,老蔣全面「轉進」台灣;沒多久韓戰爆發,老蔣得以偏安。
一次又一次的「境外戰爭」,讓台灣改朝換代,以致《台灣人四百年史》雖在某些人眼中是「國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年輕時我就曾突發奇想,台灣史若不寫這四百年來的戰爭,而是寫這四百年來的愛情,尤其是小老百姓跨越族群的愛情,應該也是個不錯的方向。
無奈我這個人天生多愁善感,小學時聽薇閣育幼院那些住院生(孤兒),講起自己的故事,還沒聽到他們怎麼進到薇閣,我就比他們先掉淚了。還好我的文筆也拙劣,我專科畢業時,分數最高的是電腦;大學雖讀的是中文系,分數最高的卻是聲韻學,這更讓我名正言順的走偏史料整理的歷史文字,《花轎.牛車.偉士牌:台灣愛情四百年》這題材也就束諸腦後了。
石芳瑜擅寫散文,加上文字間特有的細膩清柔,這三點都比我更適合寫這本書。因此當她告訴我要寫這題材時,我就感慨「既生瑜,何生健?」若不乖乖自動讓賢,真的就要「獻醜」了。
回顧這四百年來的台灣史,我們需要的不是戰爭,而是愛情,尤其是那種跨越族群的愛情,以及石芳瑜這種紀錄庶民愛情史的作家。《聖經‧雅歌》裡說:「愛如死之堅強。」有誰能抗拒愛呢?沒有,就像沒人能倖免於死亡一樣。
管仁健 (文史工作者)
愛情:歷史裡的美麗與哀愁
二○○五年晚秋,我在戲院裡看了侯孝賢的電影《最好的時光》,電影第一段〈戀愛夢〉,昏黃的畫面、靦腆的男女情愛,還有記憶裡的撞球間,故事雖是發生在一九六六年,但氣味卻彷如我學生時代所談的戀愛。戲裡簡單的對話、男女主角的眼神,還有最後兩人的牽手畫面,如霧亦如電,勾起了一些年少記憶。
接著,電影的第二段,時間推前至一九一一年,主角是大稻埕的藝旦,那是一個我不熟悉的時代。看完電影後,有人告訴我,片子影射的是藝旦王香禪的故事。 一個模糊迷人的時代加上一個我原本不知道的名字,讓我對藝旦的生活起了一些興趣。
約莫是這十幾年來,我斷斷續續聽到一些名字:清水照子與施乾、蔣渭水與陳甜、楊逵與葉陶、鍾浩東與蔣碧玉、謝雪紅與楊克煌……等,我開始好奇他們所經歷的時代與愛情。
關於台灣歷史,在我的求學時期,課本上教得實在太少了,而我竟是為了追索這幾段愛情故事,而開始對台灣歷史產生了興趣,並有了較系統的閱讀,從一個台灣史的門外漢到成為一個興致高昂的研讀者。
這本書,從荷據時代,荷蘭人與平埔族的愛情與婚姻關係說起,一直寫到最近多元開放的網路時代的愛情觀,橫跨了四百多年,資料繁多,對書寫的我而言,是美好的時光旅行,也是冒險。
綜觀這四百多年,台灣早期平埔族母系社會是一個自由戀愛的社會,男女婚前的交往十分自由,生活逍遙自在。到了清治時期,大量的單身男性移民台灣,男多女少,「羅漢腳」滿街,一妻難求。清廷治台灣之後,同時帶來中國的禮教傳統及父權思想,清廷十分致力於表彰貞節婦女,這個時代的婚姻與愛情都變得壓抑而扭曲。
日治時代,仍是父權社會,除了妻、妾之外,還有童養媳,並發展出藝旦文化。同時也免不了產生了許多中日的愛情故事。日人在台的統治經營,也創造不少的輝煌文化,流行歌、社交舞、咖啡廳……等等,許多西方的文明,在此時期,也隨著日本統治,流入了台灣。而隨著西化,知識分子開始提倡自由戀愛及一夫一妻制,加上之後的戰爭與革命,產生了不少革命戀侶,以及許多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戰後,台灣光復,國民黨撤退來台,帶著一百多萬來自中國各省的軍人及民眾,漂洋過海。這次遷入的人口雖是同文同種,但在風俗習慣上卻有很大的隔閡,外省人與本省人聯姻的悲喜故事也就特別多,知名作家朱西甯與劉慕沙便是一例。而直到今日,族群問題仍是政治上經常被挑起的議題。
其後,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美軍開始駐台,直到一九八○年美軍完全撤離,這三十年間,台美聯姻光是登記有案的也高達一萬多人次。當時中山北路是駐台美軍夜生活的重要娛樂場所,今日的中山足球場就是昔日的美軍俱樂部。嬉皮、牛仔褲、搖滾樂等種種美國文化,也在此時深深影響了台灣的流行文化。
一九六○至七○年代,台灣在這個時期,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工業化、都市化,帶來社會各方面的變動,包括了自由戀愛的逐漸盛行。在流行文化上,也出現了兩項重要事件:其一是一九六三年,黃梅調愛情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北的「中國戲院」首映,造成空前轟動;同年,瓊瑤的處女作《窗外》問市,亦大受歡迎,締造了她日後的愛情王國。接著,又有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故事吹起的異國流浪風。一個純愛、浪漫、夢幻並帶有流浪氣息的愛情文化席捲了年輕人的生活。
一九八○及九○年代初期,隨著社會風氣愈來愈開放,原本視為禁忌的同志愛情不斷藉由文學以及一些公眾人物的「出櫃」浮出了檯面。此時,高中生談戀愛的情形也十分普遍,多數人是藉由補習班和救國團活動乃至當時盛行的冰宮,展開高中生靦腆且略帶禁忌的感情生活。
八○年代末到九○年代,由於經濟發展急遽,城鄉藉貧富差距拉,台灣開始出現來自東南亞的外籍新娘;解嚴之後,台灣政治氣氛也多有改變,一九九三年,政府首次開放大陸配偶來台定居。這些被稱為「外籍新娘」或「大陸新娘」的新移民,帶來了新文化,也注入了新生命,當然也出現了不少融合的問題。
台灣史上幾次人口的遷入,不同的異鄉人造就了台灣多元的風貌,也豐富了台灣的愛情故事。而在四百多年的歷史裡,愛情的發展從母系社會的自由戀愛,轉向保守的指腹為婚、媒妁之言,到西化後的自由戀愛,直到二十一世紀,全球捲入網路所帶來的革命,愛情終於打破了有形的疆界,網路時代也出現了虛擬的愛情與性愛,加上不婚主義以及開放性關係,新一代的感情觀使得許多前所未有的愛情關係正排山倒海而來……
歷史多半以帝王、英雄、戰爭故事為本,然而我總覺得引領我們了解先民生活的,卻常常來自一股更動人的力量──愛情。這些在正史中輕輕帶過,或是不被提起的故事,往往轉入小說或是戲劇之中發揚光大,為人物填血補肉,讓歷史更貼近我們的感情與人生。
人類的故事總不外乎追求權力、財富與愛情,台灣在歷經漢人、西班牙、荷蘭、滿清、日本等各民族的統治與殖民,不同種族的結合,不管是愛情、婚姻或單單只是性,有些故事動人美好,但不少是千瘡百孔,令人感傷。
這本書寫男人也寫女人。歌德說:了解女性,才能了解歷史的真相。我想,透過愛情,走一趟愛戀之旅,看這些美麗與哀愁的故事,或許是理解歷史的一種比較柔軟的方式。推薦序
如死之堅強的「愛」
「愛」究竟是什麼呢?兩位年輕網友的回覆很有趣。
一個說:「別問我什麼叫做『愛』,問我什麼叫『做愛』,我會答的比較快。」另一個則說:「真愛就像鬼一樣,聽過的人很多,遇到的人卻很少。」但這兩人無論是逃避或反諷,都沒觸及問題的核心,「愛」究竟是什麼呢?
中文裡的「愛」,大約就是《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但這些空泛的倫理教條,讓「愛」這個字浮濫到今天有日本藝人在台北街頭,展示「我愛喝酒」、「我愛打人」,甚至是「我愛怎樣就怎樣」的胡鬧地步。
《新約聖經》的原文是二千年前的希臘文,在古希臘文裡,愛有四種不同的表述,也分別代表四種不同的層次。
第一個愛字是「伊裸士」(Eros),指的是男女間的性愛;第二個愛字是「施多給」(Storge),指的是血緣關係的關愛;第三個愛字是「非利我」(Phileo)指的是非血緣關係的友愛;第四個愛字,也就是愛的最高層級是「愛加倍」(Agape),這是神的愛,也是愛的最高峰,就像耶穌願為世人釘十字架,那是一種不計代價,不求回報的愛。
在我年輕時,也就是兩蔣戒嚴時代的臨終階段。雖然當權者仍在做困獸之鬥,特務們要去調查莊永明為何不寫「中國第一」,偏要寫《台灣第一》(文經社出版);要去逼本土歌后鳳飛飛主唱<我是中國人>,藉以推行「愛鄉更愛國」。各種光怪陸離的手段,讓文筆拙劣又思想貧乏的我,青年時期雖落拓潦倒,中年後卻有了源源不絕的創作活泉。
大江東流擋不住,人類對自己出生成長的土地流露出的自然感情,怎麼可能因你當權者的政治需要而改變?因此年輕時史明先生的《台灣人四百年史》雖被查禁,各種中文盜印本卻盛行,成為大家認識台灣的第一本書。
但我第一次讀《台灣人四百年史》時就有了疑惑,四百年來的台灣,經歷過歐洲的殖民政權如荷蘭、西班牙,也經歷過亞洲的殖民政權如日本(中國算不算,我沒意見,尊重大家各自表述),讓政權更迭的固然是戰爭,這一點是符合歷史的常規;但每次的戰場卻都不在台灣,這一點就很弔詭了;甚至連交戰的軍隊,都沒有一方是來自台灣。這種另類的「境外戰爭」,在人類歷史上也該算是罕見。
荷蘭與明朝在澎湖打了一仗,雙方議和後荷蘭「轉進」台灣;鄭成功在南京被清朝打敗後也「轉進」台灣;後來明鄭在澎湖失守後,清朝又接收了台灣;甲午戰爭後日清議和,日本也是接收台灣;二戰後期美國丟了兩顆原子彈到日本,又丟了一個老蔣到台灣;直到內戰失利,老蔣全面「轉進」台灣;沒多久韓戰爆發,老蔣得以偏安。
一次又一次的「境外戰爭」,讓台灣改朝換代,以致《台灣人四百年史》雖在某些人眼中是「國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年輕時我就曾突發奇想,台灣史若不寫這四百年來的戰爭,而是寫這四百年來的愛情,尤其是小老百姓跨越族群的愛情,應該也是個不錯的方向。
無奈我這個人天生多愁善感,小學時聽薇閣育幼院那些住院生(孤兒),講起自己的故事,還沒聽到他們怎麼進到薇閣,我就比他們先掉淚了。還好我的文筆也拙劣,我專科畢業時,分數最高的是電腦;大學雖讀的是中文系,分數最高的卻是聲韻學,這更讓我名正言順的走偏史料整理的歷史文字,《花轎.牛車.偉士牌:台灣愛情四百年》這題材也就束諸腦後了。
石芳瑜擅寫散文,加上文字間特有的細膩清柔,這三點都比我更適合寫這本書。因此當她告訴我要寫這題材時,我就感慨「既生瑜,何生健?」若不乖乖自動讓賢,真的就要「獻醜」了。
回顧這四百年來的台灣史,我們需要的不是戰爭,而是愛情,尤其是那種跨越族群的愛情,以及石芳瑜這種紀錄庶民愛情史的作家。《聖經‧雅歌》裡說:「愛如死之堅強。」有誰能抗拒愛呢?沒有,就像沒人能倖免於死亡一樣。
管仁健 (文史工作者)
試閱
【內文節選一】
從臺灣到滿州國:一代詩妓王香禪
文人與娼妓之間的交遊,一直是中國流傳以久的粉色文化。文人對娼妓的歌詠,不管是讚嘆其技藝或是美貌,抑或憐憫其身世,都為中國文學史留下許多纏綿的詩篇以及動人的愛情故事。
在臺灣,與文人交往密切的藝妓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人稱「藝妲中的藝妲」王香禪。王香禪情路坎坷,交往的又多是知名的文人,在她一生中,便前後經歷了連雅堂、羅秀惠和謝介石等人,有些是傷感的感情生活,有些則是浪漫的想像。
王香禪出生臺北艋舺,原名罔市,因家境清苦,從小就被送給龍山寺婦人董仔治,在鴇母董仔治的調教栽培下,十六、七歲時開始大張豔幟。
香禪雖身在風塵,但極為上進。她性喜文藝,最初學北曲,略諳文字,並嘗試自己填詞。彼時艋舺詩人王子鶴見她頗有詩才,便介紹她到設於大稻埕的「劍樓書塾」學習作詩。
劍樓書塾的塾師趙一山是前清秀才,年近花甲、雙目失明,但熟讀詩書,講解仔細,且幫門生修改詩作,因此學生的詩藝進步很快。而香禪勤奮好學,不論晴雨,每天都從艋舺坐車到大稻埕,從未偷懶翹課,一如愛好文學的文藝少女。一年之後,她的詩詞略有所成,「詩妓」之稱便流傳開來。而各地紳士每有宴會,便不惜重金邀請香禪前去佐酒吟詩助興。
大約一年後(一八九五年),香禪轉入臺南「玩春園」(另一說法是在「寶美樓」)。在那個時代,藝妓在十四、五歲時,多半會隨著養母或養祖母南下各大城市,俗稱為「飲墨水」。在南部待上三、五年,人面熟了,客門也闊,於是在洽當的時間內返回臺北,整修藝妓間,高樹豔幟。
香禪到臺南時,「南社」剛成立,文人擔憂國事、感傷時局之餘,也經常寄情秦樓楚館之中。因為王香禪略解詩詞,也就結識不少文人雅士,其中包括了連雅堂以及煙花浪子羅秀惠。
連雅堂初識王香禪,便發覺她的詩學難能可貴,而願意加以指導,香禪的詩藝也就益加精進。年輕時的連雅堂風度翩翩,香禪對他可說一見傾心,可惜連雅堂早在二十歲那年便娶了臺南富商沈德墨的女兒筱雲,夫妻感情恩愛。據說香禪曾有意屈居側室,但連雅堂卻極力反對男人蓄妾,主張男女平等。他認為遺產與蓄妾是引起兄弟相爭、家庭不幸福的根源。香禪了解到連雅堂不可能改變他的信念,納她為妾,便只好深藏情感,轉化為友誼。
之後,王香禪遇到了風月名家、煙花浪子羅秀惠。羅秀惠雖惡名昭彰,卻也頗有才氣。在羅秀惠的追求下,兩人深交一段時日,便結了婚。可惜婚後的羅秀惠並未專情於王香禪,依舊流連於花街柳巷,而且又找到了新的攻獵目標,那便是赤崁女史蔡碧吟。
蔡碧吟不僅家世良好,且容貌秀麗、體態婀娜,王香禪得知夫君移情別戀後,心灰意冷,終於看開一切,主動提出離婚,隨後便離開臺南這傷心地,重回臺北。
結束這段不如意的婚姻之後,王香禪閉門獨居,長齋禮佛,同時也寫些詩詞在報上發表。就在這段時間,她得到大家的關懷,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焰。而後經人撮合,三十開外的王香禪重披嫁裳,嫁給了謝介石。婚後隨著謝介石前往上海。
(中略…)
民國元年,雅堂先生遊滬,王香禪與夫婿在一次宴會中和連雅堂偶遇。相逢逆旅,香禪善盡地主之誼,與連雅堂朝夕相處,兩人品茶談詩,雅堂先生並指導香禪詩作,加深昔日情誼。此時連雅堂寫了一首〈滬上逢香禪女士〉:
淪落江南尚有詩,東風紅豆子離離;春申浦上還相見,腸斷天涯杜牧之。
而從「淪落江南尚有詩」的詩句中,足見連雅堂對王香禪的讚賞。
其後,謝介石受聘為吉林法政學堂教習兼治報務,遂與王香禪移居吉林。巧的是,連雅堂先生也受《新吉林報》之邀,遠赴東北,再次與謝氏夫婦相逢。
然而因《新吉林報》對時政多有批評,在袁世凱執政初期就被查禁。但連雅堂並未氣餒,又與日人兒玉多一共同創辦《邊聲》報。只不過《邊聲》發行三期又宣告停刊。不得已,連雅堂只好韜光養晦,閉門讀書。
在他閉門讀書這段時間,王香禪以女主人兼女弟子的身分陪伴他讀書賦詩、閒話家常,成為他朝夕相處的紅粉知己。而在連雅堂的詩作中,記載王香禪最多的,也是在這個時期。
在謝氏夫婦熱情款待之下,連雅堂待在吉林長達半年之久。然而吉林終究只是客居,臺灣的家人和文史工作依然召喚著他,即使離情依依,連雅堂還是做出堅定的歸鄉決定。
王香禪不捨分別,為此曾作詩挽留:
數株松竹繞精廬,絕色天香伴著書;
此味年年消受慣,秋風底事憶鱸魚。
然而連雅堂也作詩回應,表達他想回臺灣的心意:
小隱青山共結廬,秋風黃葉夜擁書;
天涯未老情未減,且向松江食鱖魚。
連雅堂這一別,與王香禪再不曾再相遇,兩人的故事就此畫下句點。
(中略…)
王香禪經歷了兩段波折的婚姻,與連雅堂之間亦師亦友又似戀人的往來留給後人許多想像,即便在《連雅堂全集》裡,由師古先生所寫的〈連雅堂先生
從臺灣到滿州國:一代詩妓王香禪
文人與娼妓之間的交遊,一直是中國流傳以久的粉色文化。文人對娼妓的歌詠,不管是讚嘆其技藝或是美貌,抑或憐憫其身世,都為中國文學史留下許多纏綿的詩篇以及動人的愛情故事。
在臺灣,與文人交往密切的藝妓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人稱「藝妲中的藝妲」王香禪。王香禪情路坎坷,交往的又多是知名的文人,在她一生中,便前後經歷了連雅堂、羅秀惠和謝介石等人,有些是傷感的感情生活,有些則是浪漫的想像。
王香禪出生臺北艋舺,原名罔市,因家境清苦,從小就被送給龍山寺婦人董仔治,在鴇母董仔治的調教栽培下,十六、七歲時開始大張豔幟。
香禪雖身在風塵,但極為上進。她性喜文藝,最初學北曲,略諳文字,並嘗試自己填詞。彼時艋舺詩人王子鶴見她頗有詩才,便介紹她到設於大稻埕的「劍樓書塾」學習作詩。
劍樓書塾的塾師趙一山是前清秀才,年近花甲、雙目失明,但熟讀詩書,講解仔細,且幫門生修改詩作,因此學生的詩藝進步很快。而香禪勤奮好學,不論晴雨,每天都從艋舺坐車到大稻埕,從未偷懶翹課,一如愛好文學的文藝少女。一年之後,她的詩詞略有所成,「詩妓」之稱便流傳開來。而各地紳士每有宴會,便不惜重金邀請香禪前去佐酒吟詩助興。
大約一年後(一八九五年),香禪轉入臺南「玩春園」(另一說法是在「寶美樓」)。在那個時代,藝妓在十四、五歲時,多半會隨著養母或養祖母南下各大城市,俗稱為「飲墨水」。在南部待上三、五年,人面熟了,客門也闊,於是在洽當的時間內返回臺北,整修藝妓間,高樹豔幟。
香禪到臺南時,「南社」剛成立,文人擔憂國事、感傷時局之餘,也經常寄情秦樓楚館之中。因為王香禪略解詩詞,也就結識不少文人雅士,其中包括了連雅堂以及煙花浪子羅秀惠。
連雅堂初識王香禪,便發覺她的詩學難能可貴,而願意加以指導,香禪的詩藝也就益加精進。年輕時的連雅堂風度翩翩,香禪對他可說一見傾心,可惜連雅堂早在二十歲那年便娶了臺南富商沈德墨的女兒筱雲,夫妻感情恩愛。據說香禪曾有意屈居側室,但連雅堂卻極力反對男人蓄妾,主張男女平等。他認為遺產與蓄妾是引起兄弟相爭、家庭不幸福的根源。香禪了解到連雅堂不可能改變他的信念,納她為妾,便只好深藏情感,轉化為友誼。
之後,王香禪遇到了風月名家、煙花浪子羅秀惠。羅秀惠雖惡名昭彰,卻也頗有才氣。在羅秀惠的追求下,兩人深交一段時日,便結了婚。可惜婚後的羅秀惠並未專情於王香禪,依舊流連於花街柳巷,而且又找到了新的攻獵目標,那便是赤崁女史蔡碧吟。
蔡碧吟不僅家世良好,且容貌秀麗、體態婀娜,王香禪得知夫君移情別戀後,心灰意冷,終於看開一切,主動提出離婚,隨後便離開臺南這傷心地,重回臺北。
結束這段不如意的婚姻之後,王香禪閉門獨居,長齋禮佛,同時也寫些詩詞在報上發表。就在這段時間,她得到大家的關懷,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焰。而後經人撮合,三十開外的王香禪重披嫁裳,嫁給了謝介石。婚後隨著謝介石前往上海。
(中略…)
民國元年,雅堂先生遊滬,王香禪與夫婿在一次宴會中和連雅堂偶遇。相逢逆旅,香禪善盡地主之誼,與連雅堂朝夕相處,兩人品茶談詩,雅堂先生並指導香禪詩作,加深昔日情誼。此時連雅堂寫了一首〈滬上逢香禪女士〉:
淪落江南尚有詩,東風紅豆子離離;春申浦上還相見,腸斷天涯杜牧之。
而從「淪落江南尚有詩」的詩句中,足見連雅堂對王香禪的讚賞。
其後,謝介石受聘為吉林法政學堂教習兼治報務,遂與王香禪移居吉林。巧的是,連雅堂先生也受《新吉林報》之邀,遠赴東北,再次與謝氏夫婦相逢。
然而因《新吉林報》對時政多有批評,在袁世凱執政初期就被查禁。但連雅堂並未氣餒,又與日人兒玉多一共同創辦《邊聲》報。只不過《邊聲》發行三期又宣告停刊。不得已,連雅堂只好韜光養晦,閉門讀書。
在他閉門讀書這段時間,王香禪以女主人兼女弟子的身分陪伴他讀書賦詩、閒話家常,成為他朝夕相處的紅粉知己。而在連雅堂的詩作中,記載王香禪最多的,也是在這個時期。
在謝氏夫婦熱情款待之下,連雅堂待在吉林長達半年之久。然而吉林終究只是客居,臺灣的家人和文史工作依然召喚著他,即使離情依依,連雅堂還是做出堅定的歸鄉決定。
王香禪不捨分別,為此曾作詩挽留:
數株松竹繞精廬,絕色天香伴著書;
此味年年消受慣,秋風底事憶鱸魚。
然而連雅堂也作詩回應,表達他想回臺灣的心意:
小隱青山共結廬,秋風黃葉夜擁書;
天涯未老情未減,且向松江食鱖魚。
連雅堂這一別,與王香禪再不曾再相遇,兩人的故事就此畫下句點。
(中略…)
王香禪經歷了兩段波折的婚姻,與連雅堂之間亦師亦友又似戀人的往來留給後人許多想像,即便在《連雅堂全集》裡,由師古先生所寫的〈連雅堂先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