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開發故事-南部地區(新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用優雅的文筆及豐富史料,帶讀者看嘉義的漁鹽發展和阿里山傳奇、看臺南如何得到「文化古都」之名、再看海港寫出的高雄故事,還有屏東的原住民、客、閩等族群文化演變,一起認識臺灣南部地區的人文景觀,讓讀者更貼近我們生長的土地。
編輯推薦
能閱讀家鄉的歷史是幸運的,從比較近的時間點來說,我們曾經歷「921大地震」、「88水災」,你一定不會忘記切身感受的震撼,但那些比我們有生之年更久遠的歷史,無法親自體驗時代的軌跡,就只能借助書籍或傳說了。《臺灣開發故事》作者趙莒玲長年研究歷史,熟悉學界研究,又搜羅許多鄉野漫談、實地查訪,經其優雅的文筆淬鍊成一本本著作,帶領讀者突破時空的隔閡,感受那些曾發生在臺灣的故事。
在「中部地區」一書,我們能認識孕育民主思想的臺中、世外桃源南投、寺廟雲集的彰化、民間信仰興盛的雲林;在「南部地區」,帶你看嘉義的漁鹽發展和阿里山傳奇、看臺南如何得「文化古都」之名、再看海港寫出的高雄故事,還有屏東的原住民、客、閩等族群文化演變。經過中、南部的歷史之旅,我們對這些地名將有更深刻的情感記憶。「歷史」是最耐人尋味的故事,我們永遠無法看清,因此它永遠有魅力待我們去回顧、並繼續寫下新的歷史。
在了解臺灣歷史後,「你當會重新發現臺灣而豐富自我!」(文/小魯出版編輯靖婷)
在「中部地區」一書,我們能認識孕育民主思想的臺中、世外桃源南投、寺廟雲集的彰化、民間信仰興盛的雲林;在「南部地區」,帶你看嘉義的漁鹽發展和阿里山傳奇、看臺南如何得「文化古都」之名、再看海港寫出的高雄故事,還有屏東的原住民、客、閩等族群文化演變。經過中、南部的歷史之旅,我們對這些地名將有更深刻的情感記憶。「歷史」是最耐人尋味的故事,我們永遠無法看清,因此它永遠有魅力待我們去回顧、並繼續寫下新的歷史。
在了解臺灣歷史後,「你當會重新發現臺灣而豐富自我!」(文/小魯出版編輯靖婷)
目錄
重新「發現」臺灣而豐富自己 黃春木 4
嘉義
漢人來臺最早落腳在笨港 16
北港和新港「分家」 18
從諸羅到嘉義的歷史因緣 20
沿海港澳商業興起 22
朴子有望重振雄風 24
魚塭之鄉的布袋 28
「桃城」因木材而「貴」 32
歷史舊痕處處可尋 36
阿里山的山中傳奇 41
■鄒族人的深情記事 45
小火車的塵封往事 48
嘉義為何漸失去昔日光采? 50
■嘉義第一 54
臺南
平埔族因荷蘭人,由沿海退居內陸 62
安平是臺灣命名的由來 65
府城與金門有著濃厚的血緣 68
明鄭墾殖遺址處處可見 70
■獨具特色的奇風異俗 75
鹽水鎮的大起大落 80
鹽水、麻豆沒落,新營取而代之 84
鹽場遷移史 89
養虱目魚演變成魚塭之鄉 93
■古都風味的小吃 98
■臺南第一 102
高雄
旗津、鼓山、鹽埕的起起落落 110
三大水系的漁港風情 118
養殖業漸取代捕魚業 121
兩個「鳳山」的故事 124
形成新的工業區文化 131
■岡山籮筐會 136
■派系濃烈的政治風雲 138
■高雄第一 140
屏東
老歌手口中的恆春傳奇 148
牡丹社事件始末 151
排灣族的奇風異俗 158
魯凱族的世外桃源──霧臺鄉 161
■魯凱族文化的傳薪人──素人藝術家杜再福 170
■百步蛇與魯凱族的故事 174
客家建築是客家文化的精髓 176
閩南人是最早移墾屏東的漢人 182
■屏東第一 184
嘉義大事年表 188
臺南大事年表 189
高雄大事年表 190
屏東大事年表 191
嘉義
漢人來臺最早落腳在笨港 16
北港和新港「分家」 18
從諸羅到嘉義的歷史因緣 20
沿海港澳商業興起 22
朴子有望重振雄風 24
魚塭之鄉的布袋 28
「桃城」因木材而「貴」 32
歷史舊痕處處可尋 36
阿里山的山中傳奇 41
■鄒族人的深情記事 45
小火車的塵封往事 48
嘉義為何漸失去昔日光采? 50
■嘉義第一 54
臺南
平埔族因荷蘭人,由沿海退居內陸 62
安平是臺灣命名的由來 65
府城與金門有著濃厚的血緣 68
明鄭墾殖遺址處處可見 70
■獨具特色的奇風異俗 75
鹽水鎮的大起大落 80
鹽水、麻豆沒落,新營取而代之 84
鹽場遷移史 89
養虱目魚演變成魚塭之鄉 93
■古都風味的小吃 98
■臺南第一 102
高雄
旗津、鼓山、鹽埕的起起落落 110
三大水系的漁港風情 118
養殖業漸取代捕魚業 121
兩個「鳳山」的故事 124
形成新的工業區文化 131
■岡山籮筐會 136
■派系濃烈的政治風雲 138
■高雄第一 140
屏東
老歌手口中的恆春傳奇 148
牡丹社事件始末 151
排灣族的奇風異俗 158
魯凱族的世外桃源──霧臺鄉 161
■魯凱族文化的傳薪人──素人藝術家杜再福 170
■百步蛇與魯凱族的故事 174
客家建築是客家文化的精髓 176
閩南人是最早移墾屏東的漢人 182
■屏東第一 184
嘉義大事年表 188
臺南大事年表 189
高雄大事年表 190
屏東大事年表 191
序/導讀
重新「發現」臺灣而豐富自己
很長一段時間,學校的歷史課往往從遠古時代講起,雖然有其理由,但因年代距離實在遙遠,難以理解或感受,學習起來十分困難。過去的歷史課本總以「北京猿人」為開場白,現在課程調整了,窠臼似乎難以跳脫;即使臺灣史的開頭,往往始於考古,或「荷蘭、西班牙時期」,對多數學生而言,既疏遠又艱澀。
為何中小學歷史課常從「頭」講起,一而再、再而三呢?推敲起來,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基於「前因後果」的時序考量,這是出於歷史學的思維與堅持;另一原因也很關鍵,即是基於文化傳統或國史論述的立場,學習歷史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吸收,更應是對於國家或民族認同態度的養成。這樣的歷史課或許有特色,但有一個問題是始終明顯的,那就是學生與己身所在的「鄉土」連結薄弱,對國家或民族「大傳統」可能琅琅上口,但一談起生活周遭人事景物「小傳統」卻反而語塞,似乎乏善可陳。
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學習歷史,其實並不需要從遙遠的古早時代講起,也沒必要仿照大學歷史系裡頭「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分野,這種分野只是大人世界對於歷史的想像或習慣,兒童、青少年的歷史學習沒必要照搬照套,而應該在時間、空間上採取「由近及遠」的原則。為何如此呢?因為,生活周遭的人事景物不可能憑空而來,其中一定有社會的背景、歷史的軌跡,從周遭人事景物出發,再推擴到較早的歷史,通常就可以接上「大傳統」、「大歷史」;這樣的連結,必然會產生「原來如此喔!」的驚嘆,歷史學者所關心的「歷史感」也才會油然而生,如此學到的歷史方有意義。死記一些無緣體會、理解的內容,不僅造成學習困難,也弄壞了學習歷史的「胃口」,許多學生認為歷史課很困難、無聊,癥結不外乎在此。
舉例來說,住在新竹北埔地區的人可以透過「金廣福公館」,瞭解閩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之間複雜糾葛的歷史,習得重要的族群課題;此外,亦可以知道臺灣山區資源開發、聚落發展的過程,甚至可經由樟腦的開採來探索清代臺灣的國際貿易,以及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牽連,這些已經都進入了「大傳統」、「大歷史」層次。透過這樣的層層推擴,不僅歷史知識擴大、深入了,住在新竹北埔地區的人還可以擴大對於自己鄉土的理解,並且就這些延伸的課題與其他地方有相似課題的人們產生連結,形成可以交流分享的歷史視野。
又如臺北或高雄這兩大城市,對住在其中的許多人而言,兩個城市並非出生、成長的所在,於是每年到了春節前,人們都要忍受塞車之苦離開臺北或高雄「返鄉」。臺北或高雄的「都會化」是近代歷史,特別是晚近一百年重要的現象,兩個城市的居民若從自己周遭人事景物開始進行了解,一定能夠觸及臺灣史、中國史,乃至世界史的許多課題。而且,因為住在臺北或高雄這樣的「異鄉」,於是「懷鄉」才有了深刻意義,許多關於臺北或高雄的文學、歷史書寫因此經常充滿對於故鄉的殷切情感;透過「臺北」或「高雄」,人們在精神上連結了許多城鄉聚落——在臺灣的,甚至是在中國大陸的。到了後來,臺北或高雄作為「異鄉」、「故鄉」或「原鄉」的意義,甚
至產生游移轉換,這是屬於「臺北人」或「高雄人」的重要故事。
「鄉土」毋寧是一種精神的存在,但必須透過實際的生活、引導、體驗、印證等過程,才有可能昇華,產生「有所根本」的感受,形成永不動搖的「鄉土之愛」。透過周遭人事景物關連性的層層推擴,「鄉土」或「鄉土之愛」內涵其實是可以延伸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或者「祖國之愛」、「鄉土之愛」)未必衝突,甚至能相得益彰。
現在的中小學生關於「臺灣」的認識,多半來自書本,應該有所改變了。我們閱讀臺灣史、中國史或世界史的題材,其中最能親身體會、實地造訪的,就屬臺灣史,因為我們住在臺灣啊!對於臺灣歷史的了解,可以透過書本,但不應該止於書本。進入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文史工作室,可以讓我們迅速掌握重要訊息,印證、拓展書本知識。如果想要更加滿足好奇心,並且試探更大的可能性,不妨直接抵達某個古蹟、老街、聚落、山川,親自了解其歷史、社會、環境與生態,而且儘量以步行(或騎腳踏車)方式貼近,安步當車,自在悠遊。在心態上,不應是浮光掠影般的「漫遊」,而是放下自己的「慢遊」。透過踏查、實地拜訪來貼近鄉土、重新發現臺灣的過程,將能更加豐富自己,因為深具意義的連結已經產生。
在上述的體認下,書寫通俗的臺灣史讀物因而成了一件很困難的工作,這必須帶起人地之間的連結、喚起一種出遊造訪的好奇感,並且能夠滿足、印證眾人來自不同角度的閱讀及體會;書籍雖不能取代實際的人文自然世界,但作者卻必須盡力在圖文之間傳達鮮活的認知與感受。依據這些標準,《臺灣開發故事》是目前可見一套極佳的讀物。這套書以「人地關係」為主軸,呈現細膩、豐富的歷史圖像,並且一路引領讀者通貫古今,因此成為我們悠遊臺灣的一個絕佳起點。
《臺灣開發故事》不是拿來按圖索驥用的,而是藉以別開生面,促動我們重新發現臺灣、深入了解鄉土。屬於臺灣的故事不可能僅止於這套書,後續的篇章留待我們親身去探索與紀錄。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教師)
很長一段時間,學校的歷史課往往從遠古時代講起,雖然有其理由,但因年代距離實在遙遠,難以理解或感受,學習起來十分困難。過去的歷史課本總以「北京猿人」為開場白,現在課程調整了,窠臼似乎難以跳脫;即使臺灣史的開頭,往往始於考古,或「荷蘭、西班牙時期」,對多數學生而言,既疏遠又艱澀。
為何中小學歷史課常從「頭」講起,一而再、再而三呢?推敲起來,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基於「前因後果」的時序考量,這是出於歷史學的思維與堅持;另一原因也很關鍵,即是基於文化傳統或國史論述的立場,學習歷史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吸收,更應是對於國家或民族認同態度的養成。這樣的歷史課或許有特色,但有一個問題是始終明顯的,那就是學生與己身所在的「鄉土」連結薄弱,對國家或民族「大傳統」可能琅琅上口,但一談起生活周遭人事景物「小傳統」卻反而語塞,似乎乏善可陳。
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學習歷史,其實並不需要從遙遠的古早時代講起,也沒必要仿照大學歷史系裡頭「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分野,這種分野只是大人世界對於歷史的想像或習慣,兒童、青少年的歷史學習沒必要照搬照套,而應該在時間、空間上採取「由近及遠」的原則。為何如此呢?因為,生活周遭的人事景物不可能憑空而來,其中一定有社會的背景、歷史的軌跡,從周遭人事景物出發,再推擴到較早的歷史,通常就可以接上「大傳統」、「大歷史」;這樣的連結,必然會產生「原來如此喔!」的驚嘆,歷史學者所關心的「歷史感」也才會油然而生,如此學到的歷史方有意義。死記一些無緣體會、理解的內容,不僅造成學習困難,也弄壞了學習歷史的「胃口」,許多學生認為歷史課很困難、無聊,癥結不外乎在此。
舉例來說,住在新竹北埔地區的人可以透過「金廣福公館」,瞭解閩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之間複雜糾葛的歷史,習得重要的族群課題;此外,亦可以知道臺灣山區資源開發、聚落發展的過程,甚至可經由樟腦的開採來探索清代臺灣的國際貿易,以及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牽連,這些已經都進入了「大傳統」、「大歷史」層次。透過這樣的層層推擴,不僅歷史知識擴大、深入了,住在新竹北埔地區的人還可以擴大對於自己鄉土的理解,並且就這些延伸的課題與其他地方有相似課題的人們產生連結,形成可以交流分享的歷史視野。
又如臺北或高雄這兩大城市,對住在其中的許多人而言,兩個城市並非出生、成長的所在,於是每年到了春節前,人們都要忍受塞車之苦離開臺北或高雄「返鄉」。臺北或高雄的「都會化」是近代歷史,特別是晚近一百年重要的現象,兩個城市的居民若從自己周遭人事景物開始進行了解,一定能夠觸及臺灣史、中國史,乃至世界史的許多課題。而且,因為住在臺北或高雄這樣的「異鄉」,於是「懷鄉」才有了深刻意義,許多關於臺北或高雄的文學、歷史書寫因此經常充滿對於故鄉的殷切情感;透過「臺北」或「高雄」,人們在精神上連結了許多城鄉聚落——在臺灣的,甚至是在中國大陸的。到了後來,臺北或高雄作為「異鄉」、「故鄉」或「原鄉」的意義,甚
至產生游移轉換,這是屬於「臺北人」或「高雄人」的重要故事。
「鄉土」毋寧是一種精神的存在,但必須透過實際的生活、引導、體驗、印證等過程,才有可能昇華,產生「有所根本」的感受,形成永不動搖的「鄉土之愛」。透過周遭人事景物關連性的層層推擴,「鄉土」或「鄉土之愛」內涵其實是可以延伸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或者「祖國之愛」、「鄉土之愛」)未必衝突,甚至能相得益彰。
現在的中小學生關於「臺灣」的認識,多半來自書本,應該有所改變了。我們閱讀臺灣史、中國史或世界史的題材,其中最能親身體會、實地造訪的,就屬臺灣史,因為我們住在臺灣啊!對於臺灣歷史的了解,可以透過書本,但不應該止於書本。進入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文史工作室,可以讓我們迅速掌握重要訊息,印證、拓展書本知識。如果想要更加滿足好奇心,並且試探更大的可能性,不妨直接抵達某個古蹟、老街、聚落、山川,親自了解其歷史、社會、環境與生態,而且儘量以步行(或騎腳踏車)方式貼近,安步當車,自在悠遊。在心態上,不應是浮光掠影般的「漫遊」,而是放下自己的「慢遊」。透過踏查、實地拜訪來貼近鄉土、重新發現臺灣的過程,將能更加豐富自己,因為深具意義的連結已經產生。
在上述的體認下,書寫通俗的臺灣史讀物因而成了一件很困難的工作,這必須帶起人地之間的連結、喚起一種出遊造訪的好奇感,並且能夠滿足、印證眾人來自不同角度的閱讀及體會;書籍雖不能取代實際的人文自然世界,但作者卻必須盡力在圖文之間傳達鮮活的認知與感受。依據這些標準,《臺灣開發故事》是目前可見一套極佳的讀物。這套書以「人地關係」為主軸,呈現細膩、豐富的歷史圖像,並且一路引領讀者通貫古今,因此成為我們悠遊臺灣的一個絕佳起點。
《臺灣開發故事》不是拿來按圖索驥用的,而是藉以別開生面,促動我們重新發現臺灣、深入了解鄉土。屬於臺灣的故事不可能僅止於這套書,後續的篇章留待我們親身去探索與紀錄。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教師)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