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克慢遊:尋找新舊交錯的美麗
台灣很小,卻美不勝收,跟著王浩一、劉克襄一起探索台灣之美!內容簡介
最夯的旅行,不是疾走趕場,不是點到即止;放慢腳步,聆聽不期而遇的滿滿人情,體驗多次觀看的文化韻味;將發現台灣的美,處處讓人充滿驚喜。
雙城、雙鎮、雙村的遙峙,透過兩個文史或物產背景極度近似,或南轅北轍的地點,對照它們的微妙差異,許多意想不到的故事誕生了。邂逅這等風情,無疑也是數回旅行後,我們最大的收穫。相對地,我們也期待這樣的旅行,能夠引領大家,發現更多家園的驚奇。──劉克襄
台灣這座島嶼,除了特殊生態與地理,還有迷人而美麗的人文風景,深度旅行,正是重新發現我們身處的島嶼國度,也可認識更多身處角落裡專注工作的默默職人,從而更加深愛我們的島嶼故鄉。於是我們將從老樹、市場、山城、驛站、農村、漁港等等我們的生活場域,走進去,走出來…… ── 王浩一
從山城到海岸、從都市到農村;
在菜市場買菜並溫習人情味;從一棵樹的身世書寫城市;
走訪各地農夫、職人、小販、文史工作者……
文化達人當你的嚮導,深度慢遊他們的私房台灣,放慢腳步,重新品味台灣的老房、古樹、舊鋪、新市、美食、人情……
讓我們跟著王哥劉哥走踏台灣八站、十六座城市與景點──
.第壹站:尋找新舊交錯的美麗--虎尾‧斗六
虎尾與斗六都曾經風華過,一個曾是糖都、一個是歷史古都,它們同樣在鐵道線上,只是物換星移、時空流轉,一個仍有鐵道、一個已失去鐵道卻即將有高鐵匯入,將對這二個城鎮造成怎樣的影響?
.第貳站:老樹的城市記憶--台中‧台南
一個是日治住宅城巿的悠雅典範、一個是明鄭時期的風華貴族;一個努力追趕現代化的發展,一個腳步稍緩卻意外留下古味。旅人細數隱藏街角的老樹,揭示它們為城巿留下的心情錦囊。
.第參站:依然想念農村時光--土溝‧菁寮
台南後壁區的菁寮里和土溝里,同樣的農村水田風景,卻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土溝期待尋求新血,菁寮則幾乎時光凍結。這兩個不同思維的台灣農村,他的未來還有許多人默默在努力耕耘……
.第肆站:來去內山逛菜市--竹東‧關西
探索一個城鎮的生活風景,就從菜市場看起吧!同樣是客家山城的傳統市場,竹東市場是人聲鼎沸的旗艦店,堪稱北部最繁榮的客家市集。關西市場則古味精巧,小農聚集。跟著旅人從菜市場出發,勾勒出兩個小鎮的旅行地圖。
.第伍站:山城小美--埔里‧竹山
鎮守中央山脈的是埔里,而竹山護擁著阿里山山脈。九二一地震重創日漸蕭條的埔里,卻意外吹響青年返鄉的號角;竹山亦在時代轉彎處,藉由外地入注的活水,緩慢找到自己的方向。
.第陸站:踏浪海田--澎湖
金黃的沙灘,壯闊的玄武岩,九十多個大小島嶼,七十多座漁港,澎湖迎向海洋的子民,以海為田,熱情展現與自然共處的智慧。探訪澎湖人文風情、觀察生態多樣性、體驗海洋文化氛圍,會是一趟豐富的旅行。
.第柒站:慢步蘭陽,巡水田--員山‧冬山
蘭陽平原風情萬種,讓許多都市人將宜蘭視為「後花園」。豐饒的土地加上交通便利,吸引愈來愈多人移居此地,有的蓋起豪華農舍,有的晴耕雨讀專心務農。這趟旅行是一趟觸動內心的學習之旅。
.第捌站:來吹太平洋的風--鹿野‧比西里岸‧壢坵
搭乘東海岸的火車,打開車窗,聽聽風聲、聞聞稻香,那是一種人與自然深刻連結的感受。在童年記憶的白鐵走入歷史前,浩克展開一次Y字型的輕旅行,徜徉在縱谷間、濱海間,盡情感受來自太平洋的風……
《浩克慢遊》是一系列有關台灣在地文化深度體驗的慢遊文化書。二位文化名人劉克襄以及王浩一,一一走訪,趣味互動。劉克襄熟悉生態、蔬果、菜市場,王浩一侃侃而談建築、歷史與文化。
跟著王哥劉哥走踏台灣,讓熟悉生態、蔬果、菜市場的劉克襄和侃侃而談建築、歷史與文化的王浩一,帶著你遊逛八站、十六座城市與景點。
全書除了有劉克襄、王浩一的慢遊心情手札外,也有在地特殊的人事物故事,以及人文歷史文化介紹。文末並提供八站十六城相關景點簡要旅遊資訊,方便有興趣的讀者走訪。是深度理解台灣在地民情與文化的有趣旅遊文化書。
=本書特色=
◎王浩一vs劉克襄推薦的台灣私房旅遊景點;公視優質節目「浩克慢遊」內容深化書籍。
◎八站十六城,「深度慢遊」+「在地人文歷史體驗」;跟著文化名人去旅遊--邊玩邊長知識。
台灣八站,雙城雙鎮兩相映照,虎尾與斗六、台中與台南、土溝與菁寮……
二位同是喜愛旅遊的文化名人王浩一‧劉克襄,精心推薦的「深度慢遊地點」,藉由二人的互動尋訪,帶領大家發現不易被注意但卻特殊的在地文化之美。
編輯推薦
劉克襄、王浩一深度慢遊私房台灣,體驗不期而遇滿滿人情和文化韻味。
「學習,是讓我對『旅行』保持前進的無限動力。在台灣角落,我們遇見恆春半島的茶農、西螺釀製老蔭油的職人、玉井溽熱芒果樹下的達人、宜蘭水田晴耕雨讀的農人??這些遍及台灣角落的勤奮人們,是我們在旅行之中,拜訪,也是學習的對象。訪談他們對這片土地的堅持,觀察他們這座島 嶼的付出??」──王浩一
「我們喜歡這樣的台灣。透過行旅的接觸,各地都有熱情款待的人士,回報我們的探訪,彼此也能感受對方的誠心和敬意。我們也有機會,將過去見識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生態,放在不同的場域,相互切磋。」──劉克襄
「浩克慢遊」是公共電視的行腳節目,每集規劃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的小旅行,在作者王浩一和劉克襄的帶領下,體驗不一樣的旅行,從不同的視野認識台灣。慢遊文化的軌跡,體驗生活的智慧,在創新與懷舊間思索未來。
全書除了有劉克襄、王浩一的慢遊心情手札外,也有在地特殊的人事物故事,以及人文歷史文化介紹。文末並提供八站十六城相關景點簡要旅遊資訊,方便有興趣的讀者走訪。是深度理解台灣在地民情與文化的有趣旅遊文化書。(文/編輯部整理)
「學習,是讓我對『旅行』保持前進的無限動力。在台灣角落,我們遇見恆春半島的茶農、西螺釀製老蔭油的職人、玉井溽熱芒果樹下的達人、宜蘭水田晴耕雨讀的農人??這些遍及台灣角落的勤奮人們,是我們在旅行之中,拜訪,也是學習的對象。訪談他們對這片土地的堅持,觀察他們這座島 嶼的付出??」──王浩一
「我們喜歡這樣的台灣。透過行旅的接觸,各地都有熱情款待的人士,回報我們的探訪,彼此也能感受對方的誠心和敬意。我們也有機會,將過去見識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生態,放在不同的場域,相互切磋。」──劉克襄
「浩克慢遊」是公共電視的行腳節目,每集規劃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的小旅行,在作者王浩一和劉克襄的帶領下,體驗不一樣的旅行,從不同的視野認識台灣。慢遊文化的軌跡,體驗生活的智慧,在創新與懷舊間思索未來。
全書除了有劉克襄、王浩一的慢遊心情手札外,也有在地特殊的人事物故事,以及人文歷史文化介紹。文末並提供八站十六城相關景點簡要旅遊資訊,方便有興趣的讀者走訪。是深度理解台灣在地民情與文化的有趣旅遊文化書。(文/編輯部整理)
目錄
聽見人情,看見風 /林彥輝(公視「浩克慢遊」製作人)
這趟旅行,就從虎尾糖廠開始吧!/王浩一
「浩克」來台灣慢遊了/劉克襄
第壹站:尋找新舊交錯的美麗--虎尾‧斗六
第貳站:老樹的城市記憶--台中‧台南
第參站:依然想念農村時光--土溝‧菁寮
第肆站:來去內山逛菜市--竹東‧關西
第伍站:山城小美--埔里‧竹山
第陸站:踏浪海田--澎湖
第柒站:慢步蘭陽,巡水田--員山‧冬山
第捌站:來吹太平洋的風--鹿野‧比西里岸‧壢坵
八站十六城相關景點旅遊資訊
試閱
第壹站
尋找新舊交錯的美麗──虎尾‧斗六
台灣很多縣市都有兩個城,既矛盾、對立,卻又互有微妙的牽繫。斗六與虎尾,就存在著「既生瑜,何生亮」這種諧趣的關係。兩個鄉城最好玩且同質性之處,就是它們都位在鐵道線上。但是斗六跟虎尾不一樣,一個有鐵道,一個已經失去鐵道。失去舊鐵道的虎尾,高鐵馬上就會進駐,當時間進入高速時代,將對原來步調緩慢的虎尾造成怎樣的衝擊?虎尾的糖都之名遠播,到底哪些異鄉人趨之若鶩來此討生活?「雲林故事館」又蘊藏著如何豐富的時代故事?
儘管糖都虎尾令人印象深刻,斗六則是另外一種城市。但斗六的特色又在哪裡?如果從貼近生活的傳統市場做為出發點,斗六的市場探險便是另一個城市尋奇。而太平大街上超過百年的老竹管仔厝、老中藥鋪、百年香鋪等等,個個身懷歷史,為斗六見證新舊交替的時代風華。
台灣觀光的下一站/劉克襄
台灣不少縣市都有雙城遙峙,形成鮮明的對照。甚至於,掀出城市拓展,孰輕孰重的評比。
譬如宜蘭v.s羅東、中壢v.s桃園,都頗具代表性。哪一城為先為要,在地方上想必都引發幾番爭論。最近因多次造訪雲林,對當地城鎮的起落有些許觀察,因而看到了斗六和虎尾,也有此一幽微的競爭態勢。
但它們跟別地情況大不同,別縣的雙城都坐落鐵道旁,地理位置的差異在南北。斗六和虎尾分處平原東西,同樣位於農業產區的要道之上。前者有台鐵附身百年,後者糖鐵殘存。但虎尾即將出現高鐵,交通快捷的磁吸效應,勢必讓這兩座城市出現嶄新的生活空間,或許也要創造機會,吸引外地人認識這一農業大縣。
虎尾是一座糖的城市,就算糖已式微,整個城仍注滿糖的文化。過去台糖員工比一般庶民生活優裕的內涵,仍在這個街衢間不經意流露。既透過耆老的記憶,也透過城市的商街紋理隱隱表章。誠品書店和星巴克為何選擇七萬人口的此地設店,而非十萬的斗六,或許有其商業考量,但某種文化氣息的生根,恐怕更是抉擇的起因。
斗六則是行政中心,因為縱貫鐵路經過,讓它像裝了一對翅膀,飛了一整個世紀。車站前和圓環的熱鬧當然是重心,連太平大街猶能保持風華就教人吃驚。至於夜市的熱鬧睥睨全台,明顯地也幫它加持,讓其農業首善之城的身分繼續穩固。最近雲博或許在虎尾熱鬧舉辦,但真正的農業博物中心,蔬果產銷的文化建立當在斗六。
好了,現在高鐵即將在虎尾設站,兩座城的地位是否會改變呢?未來雲林的政經中心據說會轉移到此,虎尾看似正在崛起,地價的看漲更反映它有一繁榮的未來。但高鐵會帶來多少流動人口,地層下陷問題是否會帶來環境威脅,都是潛在的不確定因素。
斗六彷彿也有高鐵恐懼症,擔心逐漸沒落,一如昔時的西螺,因濁水溪而繁榮,但也因港口淤積,商業繁華不再。其實,斗六很早就不只是靠台鐵,而是仰仗著兩條高速公路流暢而大量的運輸,加持其城市的風華。斗六更迫切的,可能是讓自己的城市特色更加明確的打造,警察宿舍、文創聚落和三小市集的出現,都讓人眼睛一亮,只是還嫌單薄。同樣的,虎尾故事館、布戲館等文創空間,好像也有什麼意義快要發生。但重心無疑會在未來,糖廠的重新打造,五分車繼續緩慢的行駛。
而我最渴盼的是交通的連結。東西兩城若能沿昔時糖鐵,重鋪輕鐵。那不只是城市的連結,一起帶動農業都會的繁華。某一意義上,或也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串出一個全台最大蔬果產銷區的多樣故事。
這個人口外流北部最嚴重的農業大縣,需要更多美麗的想像。兩座城是地標,雖非脣齒相依,其相輔卻扮演關鍵角色。我如此感覺,也樂觀期待。
台灣的觀光,下一站,希望是雲林。
尋找台灣角落風景中的人文風格/王浩一
斗六——百年老店的燈火
清晨,旅行起點從斗六東市場開始,是貼近這個小鎮脈動的最佳觀察點。
還在等待攝影團隊的機器搬運,我在市場的後巷閒步,看到一爿不顯眼的飯菜攤,歷史斑駁跟戴著皮帽的店老闆年紀一樣,簡陋的木造攤架,上下兩層熟食依序排列,下層有七種菜色,荷包蛋和一些尋常炒菜;上層有一盤待煮的油麵、大塊汆過的三層肉,也有生鮮鎮冰的蝦仁與蚵仔。聊了幾句,便知道眼前的這位老人家一身充滿故事。談過之後,發現瑰寶般地沛然興奮,轉身與導演商量能否拍攝?獲得欣然同意後,動人的畫面結果就呈現在鏡頭了。一碗現煮的古早味湯麵,一碗豐盛的蚵仔乾麵,《浩克慢遊》有了好的開始,這也是這個旅遊節目想要表達的人文風格在台灣的角落風景。
在老街上,或是說百年太平大街上,節目著墨了不少老店,有棉被店、香鋪和中藥店。那些老職人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中藥店老闆的手抄藥方本子,泛黃帶有溫潤的毛筆字,仔細記載藥材份量,也記載古人的智慧,手冊握在掌中,翻頁、閱讀,有幸福的感覺。可是,另一種感覺也油然而起:這種薪火相傳的燈火漸漸暗淡,以後怎麼辦?
虎尾——台灣的古老產業和浪漫的五分車
我喜歡這個小鎮的名字,很酷。這是一座以製糖而興建的城市,也很酷。
台灣過去有五十座現代化糖廠,迄今只剩兩座糖廠還在運作:善化與虎尾。冬風起,甘蔗陸續成熟,蔗田開始忙碌,偌大廠房這時也重新啟動鍋爐,從冬至到春分約一百個日子,整個小鎮的天空,常常瀰漫著幸福的糖香。我們趕在三月結束前,到這裡開拍《浩克慢遊》的第一輯,也是因為當我們來訪之際,春風裡依然有甜甜香味。我們來,想要記錄:台灣的古老產業和浪漫的五分車。
去了糖廠的老宿舍群,垂垂老矣的百年黑瓦建築典雅好看,卻也頹然不堪。這些經典的日式建築曾經記錄這座小鎮的風華,院子裡百年老樹,也經歷千風從樹間吹過。我們在現場拍攝這一切光影,騎著單車,推著單車,畫面是優美而且謐靜,應該有濃濃的文青風。真相是:不久它們即將一棟一棟傾倒消失,悄然地從時間沙漏中失落。面對這樣的歷史建築,總想著怎麼幫助它們?快來不及了。
我們也去了蔗田,貼近這個產業的源頭,看見揮著彎刀砍伐甘蔗的農夫,除了探索、拍攝,重要的是與這些蔗農的訪談,讓我更認識了台灣一群堅韌的人們……
【虎尾】跟隨五分車鐵軌伸展的長長日月。
晨光微煦、鳥語啁啾,這樣的清晨,走在五分車的鐵軌上,讓人感覺好像回到十七歲時候談戀愛一樣。而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十七歲是什麼模樣?有時候,沐浴在這般早醒的晨光中,反倒讓人有時光倒流的錯覺,彷彿走入歷史的長廊中,尤其是漫步在此時此刻的虎尾。
工人掛在車門上,五分車緩緩悠閒地滑過身旁,沿著發光的長軌哐噹響地邁向遠方,似乎跟太陽一樣早起,開始一天的幹活。此情此景,是被時代遺忘的,似乎只有在虎尾,才能留住如此美麗而戀戀的風塵。
穿越歷史甬道,
慢慢走近現代光亮所在。
永遠的糖都
虎尾,本是蠻荒之地,後經農民們辛勤開墾,遂成廣袤田疇。於後日治,日本人創建了一個東南亞最大的糖廠在此地,所有城市的街道與公共設施,就從糖廠慢慢延展開拓出來,因此,我們也可直呼這個城市叫糖都。當空氣中瀰漫濃濃的糖香,光是嗅聞這樣一股馥郁氣味,心情霎時間也觸及意想不到的幸福之味,這就是虎尾格外好玩與充滿魅力的地方。
走進糖廠,所看見的一切,都教人無比讚歎。成就一座糖都,本來就不是簡單的事,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這眾人包括最底層的蔗農。經由蔗農與機器採收的甘蔗,倒入五分車箱裡面後,再運送進糖廠進行壓榨、蒸餾、結晶、分蜜等作業流程,終成為可口的糖粒。可惜日後因為進口便宜的糖,虎尾的繁華一去不再返,糖業是沒落了,但是,只要五分車不斷的運行,糖都雋永之名將永續。
【BOX台糖宿舍】
一百多年前,第一批糖廠員工約莫來了一百九十個人駐進,儘管當時因為物資匱乏,屋子的材質較差,百年之後,人去樓空,宿舍慢慢慢慢在時間中坍塌,朽腐敗相盡露。然而,可能因為人,因為過去不可知的種種故事,遂與眼下的台糖宿舍融合,繼而演繹更多回憶,更多傳說,一起凝固在這片夢幻的風景裡。
佇立時間交界的台糖宿舍
踩著單車,悠行於糖廠筆直的林蔭小徑,隨處可見擎著偌大傘蓋篩濾清心炫目、碎銀般日光的老樹。
慢下單車穿越蔓生的雜草,當傍近一棵棵簇擁的粗幹合抱大樹,發現大樹後頭原來匿藏著更讓人低迴、留戀的祕密。那棟歷經歲月風雨洗刷的老建築,雖然孤零退居時代舞台一隅,但其絕代的風情,似乎猶對我們叨絮它從前的精采生命。這幢矗立在老樹間的頹唐建築,就是當年糖廠所建築的日本員工宿舍。許多糖廠的日治宿舍群,很多像虎尾這種要拆不拆的建築,老建築除了是懷舊,以及自身散發出的另外一種氛圍外,文創與老建築之間存亡的聯繫,更需要我們持以更開放的心胸,讓更多有心之士參與,才能讓老建築吸納更多活力,延續嶄新生命。
眷戀不捨的離去時,再次回頭深刻凝視這張被遺忘在大時代裡的臉一瞥。
鐵支路* 是生命線
柵欄緩緩降下,噹噹的警示音也慵懶地響著,汽笛聲響了兩響,五分車哐噹哐噹姍姍來遲,單車停在平交道前等五分車通過之際,在陽光下,情不自禁舉起相機聚焦即將來到的五分車。這風景幾乎成為現代的絕唱了。
推著單車朝前,信步踱行,沿途看見鐵支路旁更多意想不到的生活光景。糖廠讓虎尾從蠻荒之地變成了糖都,也因此吸納了許多外來人口,這些人就落腳聚集在鐵支路附近討生活,蝟成了一個外移的小村落。當漫步在鐵路沿線,可以看到一些小市集、住家、民間信仰的小廟,還有一些殊異的現象,例如「紅燈戶」。
鐵軌的發生與存在,是當時候這些行業的生命線,整個生命線發展的過程中,小聚落因位處鐵道旁,五分車來來去去,出入著實不便,讓這些聚落雖然處於市中心,偏又是邊陲地帶。推著單車,沿著鐵支路走,傍近鐵支路下的幾戶人家,就是當地所謂的「紅燈戶」,它們一路跟隨著鐵支路發跡、沒落。鐵支路旁存有這樣的行業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它們太靠近市區就不受歡迎了。就因為落腳在鐵支路旁,伴隨著噹噹噹噹的火車音響,好像別有一種微妙的隱喻。通常一般住家不會選擇住在鐵支路旁邊,因為非但醜怪也喧鬧。紅燈戶在這裡,成了虎尾獨特的一景。
* 鐵支路:台語用法,指「鐵路」的意思。
追火車
沿著鐵支路牽行著單車,離開市區,走入郊野,除了風聲,還有風帶來的遙遠汽笛聲。
踱步在兩旁滿布蔗田的狹長柏油路上,遇到一群虎尾的年輕孩子,他們騎著單車,張著笑臉,大夥從容一致地往前,彷彿要趕赴一場盛重的約會。招手攔下他們,一問之下,他們要去的地方正是糖廠五分車的運行路線。在虎尾,有一種久被遺落的情調,是許多曾經生活在農村的人們未曾淡忘的記憶──那就是追趕糖廠的五分車。在地人操著親切可愛的口音,他們說,「跟著我們走吧。」五分車速度依舊,沒有改變,拉響「嘟─嘟─嘟」的汽笛音,它牛步般盡職拖行一節節的五分車箱,搖搖擺擺在田野間。五分車一天出勤兩個班次,司機邊駕駛還有閒暇對著騎單車追火車的孩子們探頭招手,調戲說:「啊!要騎快點啊!」
五分車像一條爬行的毛蟲,慢悠悠穿越高鐵正飛速通過的鐵路高架橋下,如此舊與新交疊、慢與快衝突,油然凸顯出虎尾「慢生活」的可貴。
【BOX人情‧世事】
「小心火車」的銹蝕招牌掛在柵欄上晃盪,還有一顆搖搖欲墜的紅色警示燈。柵欄下的他揮舞著紅旗,專注地守護著糖廠的平交道,環顧四下,提醒著來去的人,注意即將到來的五分車。他,是從屏東恆春來的吳清泉先生,搬來虎尾已經四十五年了,照顧了十八年有餘的平交道,幾乎是等同一個人的四分之一人生。從一個懷抱理想的年輕小伙子,在糖都找機會打拚,到了後來,完成了他的成家夢。好不容易養大了小孩,可是他的小孩卻因為虎尾的繁華不再,又繼續離鄉背井的工作,活生生的歷史,在他的身上重新再一次發生。這是一部生動的移工史,屬於島上每一個出外人的生命縮影。
虎尾第一街
騎過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鐵支路,追完五分車後,是該走入虎尾小鎮街衖,好好認識體驗這個被時代深深劃下美麗刻痕的糖都了。
台灣每個城鎮都有中山路,而中山路都是最早開發的區域。虎尾中山路,起於日治時代,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不遠處有鐵道路過,以地理位置來說,往北邊走,則逕延伸到郡役所。南邊,當年就是日本人自己的生活區,而台灣人為了生活賺得日本人的錢,遂設法徙居於此,因而,促成了中山路成為最重要、最精華的生活圈。儘管僅是短短三至四百公尺的街衢,然愈傍近這裡,地價愈好。中山路經過日本人的擘畫,南邊有重要的糖廠產業,北邊則為完整的行政區,二者遙對,遂成就了中山路的對稱空間,讓人感受到這老空間的永恆氣息。
細觀中山路的成列建築,過去中山路的屋宇幾乎都是台灣人建於日治末期,品質較為粗劣,目前在這裡經營的,如青年旅社、眼鏡行、棉被店的老屋等等,都建造於日治時代,也曾經是過去重要的第一產業領頭羊。
她們沒有棄守古老的手工
日暮時分,繼續行腳到位於虎尾西部的東勢蔗田。看見蔗田實在令人興奮,踏進蔗田,除了蔗香撲鼻,也因為看見蔗農們仍舊以古老方式採收蔗稈──手工砍斲。
這裡仍保有手工採蔗,是因為種植面積比較小。參與採收的蔗農都是糖廠的外包商,一個單位視面積多寡,雇請人工做,砍得愈快,獲利愈高。砍伐甘蔗已經具四十五年經驗的蔗農許桂花,除草、整地,都是她的專業。她們俯伏的身影,從少女變成媽媽,甚至阿嬤,個個儼然都是「甘蔗達人」。下工後,蔗農們會齊聚烹煮古早味的晚餐,大家圍桌吃飯,我們也受邀加入。吃著老阿嬤下廚做的慰勞蔗工的晚餐,很感動,很幸福。阿嬤帶頭指揮著現在的年輕一代,以豐盛的菜肴招待外地人,是虎尾之行令人難忘的經驗,也是感恩。而煨烤暖熱的甘蔗,除了讓人無窮回味、深烙童年溫甜的印象外,大餐桌的米飯裡,也讓人咀嚼到了庄腳人濃厚的人情味。
「虎尾厝沙龍」夜話
吃過豐盛的大餐,慢行彎進虎尾入夜的小巷內,遇到了極有趣的虎尾庶民文化。
眼前所見幽微燈光照射下的雅緻院子、房子,還有迎客松,無一不在歡迎客人。虎尾厝沙龍的主人王麗萍是雲林在地人,她介紹這幢屋子是日治時代所謂「興亞式」建築,當時已經融合比較西式的混凝土與花地板,從正廳過來,還可以看到二丁掛的磁磚,這是「沙龍」建築的迷人之處。在這與蔗農混居的地方,有一座文化沙龍會否顯得突兀?「這個場所或空間想要傳達給虎尾人的,其實一點都不嚴肅。」王麗萍笑說:「是讓自己開心的。」她認為這是一場小鎮文化有趣的冒險。所謂的冒險,可能是社會的看法與感受。對她而言,只是為人生做了當下的決定,她承擔得起。而「沙龍」太奢華了嗎?奢華,是因為有這麼棒的空間,再將書本置放其中,還有漂亮的吊燈、家具。
儘管不再是二十五、六歲的年紀,然而,創設「虎尾沙龍」,她無懼無畏,因為這是她認真追求文化生活的堅定信念。
【BOX雲林故事館(原虎尾郡守官舍)】
一九二○年,台灣行政區改變成五個州,其中台南州管轄的區域,就是現在的雲嘉南地區。現在的虎尾郡役所,是當時統治者辦公的核心所在;另一棟日式建築,是當年的郡守官邸;還有一棟五層樓疊砌的高樓即合同廳舍,也就是共同辦公室。故事館是郡守官邸的故事續集。虎尾把官邸空間命名成「故事館」,如果以歷史角度解讀它,它要說的故事,就是整個雲林的歷史。
【斗六】在生活裡找傳統,在傳統裡活出新滋味。
如果要了解斗六的繁華,一定得走一趟太平大街。
太平大街的巴洛克式牌樓建築,在明治與大正時期的風格是截然不同的。要用花稍、細工等形容詞形容都對。倘若仔細研究女兒牆,會發現無論手工或者對生意好壞的想像,都以圖騰表現出來。如以這條老街和其他地方的再造老街比較,二者的差別在於太平大街的「保留」,保留永遠勝過再造,也因為保留才會釋出一些文化訊息的符號。
一段繁華街廓,
盛裝一代太平盛世。蔬菜的博物館
蔬菜的博物館
雲林的虎尾之行之後,接著來到斗六。一大早的斗六東市市場人聲鼎沸,生猛而充滿活力。
民國六十年以前,東市市場是比西螺市場更活絡而熱鬧的市場,現在比較式微了。東市市場是很好的蔬菜博物館,如果學校小學生有機會戶外教學,這裡可以讓他們認識許多肥碩的菜蔬,有高麗菜、花椰菜、芹菜,還有可以煮好喝的湯的結頭菜。在這裡,竟然也遇到了新興蔬菜──娃娃菜。娃娃菜原本生長在地勢高冷的雲南,當娃娃菜飄洋過海而來,似乎也馴化於台灣的環境,這種原來高海拔的作物,現在台灣平地也可以種植了。原來以為不可能找到的娃娃菜,居然出現在這裡,彷彿說明了東市市場也有一點冒險的精神。
東市市場是一棟傳統木造的市場,仰頭仔細觀察市場的木造結構,它建構的木頭材料與一般所謂的檜木、杉木截然不同,可能建造於更晚期。而木造屋頂下仍有小販守著攤子賣菜的畫面,這種感受特別親切。市場公布欄下的牆腳一隅,擱置一張日治時代的木椅,放在這個空間,它就是歷史的一部分。長椅雖然老舊,掉了幾條橫木,也攲斜了,然而,如果逛累了老市場,長椅是最貼心的安慰。它,不知道已經承載了多少代人的人生!
一元古早味麵攤
市場裡的小麵攤賣的是斗六人的早餐。老闆從年輕賣到現在,超過半個世紀以上了。鋼片製的小食台、盛著各式菜色的熱騰騰小煨鍋,還有一大盤炒麵堆在眼前。接著,端上桌的是食材澎派的海鮮粥。這裡是早市食堂。不論是新鮮的粥或是蚵仔麵,入口都讓人驚豔,真是超級古早味,令人感動不已。小吃攤通常賣到十點左右,賣了六十年的麵,老闆說,一開始賣一碗一塊錢,直到現在一碗賣五十元。價格變了,口味依然道地,讓人難忘。
【BOX買菜與賣春】
虎尾的風化區位處在鐵支路邊,很有味道。斗六東市市場旁也有一處風化區,這深具在地的特殊行業確是底層庶民生活的真實面向。是不是當年就有「車震」的存在了呢?這條風化區的老建築,彷彿是張阻街女郎的臉,從年輕到衰頹,牆面早已斑駁,裸露出竹編夾土牆,風塵已化成塵埃,墜落歲月的泥土。
生老病死一條街
從清朝到日治時代,斗六太平大街就承擔著中南部交通孔道的重要任務,也是當時商賈旅人休憩的驛站。因此,大街上所蓋的建築物,無一不反映出當時社會繁盛的榮景。短短六百公尺的大街,卻矗立有八十多棟日治時期巴洛克風格的牌樓歷史建築。紅磚、女兒牆*、山牆*,直到今日仍保存得非常完整。漫遊在大街最大的驚喜,其實是看到許多百年老店仍然留存,像中藥店、手作棉被店等,還有許多保留傳統文化記憶、讓人感動的店家與畫面,讓人流連。
如果老街存有老中藥鋪,那是必然要走訪的。長生堂診所的老藥師是幽默健朗的耆老,玩笑口吻請教他,如何重振男性雄風,他也故作認真配合,說明應該抓啥藥草,令人莞爾。而正色向他詢問、請教,百年前賣中藥跟廟宇的關係,是否就像現在醫院開出的處方箋?如廟裡面的善男信女抽籤之後,如果神明指示要吃何種中藥,是否會來藥鋪抓藥?老藥師回應解說道:如果西藥吃來吃去都不見效果,去了醫院也毫無起色,去請示了神明後,神明賜給信徒藥籤,結果吃了抓來的中藥竟病癒了,這就足以說明中藥的奧妙。老藥師取出一本他親手抄寫的老藥籤簿,裡頭密麻載滿近百年的病歷。耳聰目明的他回憶道,以前在太平大街上,單中藥鋪就有五、六家之多,可見當時此地的榮盛。
太平大街上除了中藥鋪外,還有銀樓與婚喪喜慶的雜貨店。街上亦有媽祖、觀音等寺廟的信仰,可真謂「生老病死一條街」,更讓太平老街的庶民文化徹底的整全了。
* 女兒牆:建築物的屋頂外圍的矮牆,因如女子身形較小,故稱女兒牆。
* 山牆:建築物兩個側面上部成山尖形的橫牆,作用是和鄰居的住宅隔開並防火。
旅行者的祕密基地
雖然斗六是個老城鎮,但近年也慢慢注入許多新血。從太平老街來到位於斗六市府前街四十三號的三小棟創意園區,這裡讓人驚歎就像是一個旅行者的祕密基地。園區原本是日治時期的政府機關,目前仍保留著豪華的防空洞。現在,年輕人把它變成農夫市集,有三間小茅草屋,六、七個攤子。適逢假日,小農市集開張,在這裡可以買到當地時令的蔬果,也有音樂會可以欣賞;小農齊聚,吃人情味十足的大鍋飯菜,非常棒的景象。此外,他們也有很棒的slogan:小土地、小人物、小滿足,意謂在這裡,生活一切都小小的少少的,但盡是美好。
黑瓦舊厝的常民建築
在享用三小棟創意園區的人情味大餐之後,我們又回到老街上散步。
太平老街的房子幾乎都超過一百年,建築風格趨近於統一的巴洛克風格,唯獨有一棟黑瓦厝獨樹於老街上,它毫不起眼,卻讓人眼界大開;它普通的外表,裡面卻別有洞天。它是張妙祝的老家。
張妙祝一面泡茶倒茶,一面娓娓述說關於老屋的身世。這棟屋子從她第五代的高祖父就遷移來這裡定居了,早年這裡的常民家屋建築,都像這棟老屋一樣,就地取材,以竹子為主要建材蓋成的竹管仔厝。早期的房子都是共用壁,如果不是土埆牆,就是竹編夾泥牆。目前太平大街上的張妙祝家已是碩果僅存的,尤其屋子結構壁面的竹子,竹桿比較大的稱為柱子,品種選材於刺竹,這間屋子的竹材運用除了刺竹以外,還有桂竹、麻竹、孟宗竹等。刺竹在早期有圍城和防護的作用,它屬台灣原生種,可愛之處在於它彎彎曲曲的骨幹,更厲害的是,之前蓋屋的人,竟然還可以運用竹子彎曲的特性穿孔建築。屋子的杉木梁柱,按時間推演,應該可溯及是來自清朝的福州杉。
談及這棟屋子,張妙祝的父親原本打算打掉它,但孩子們一致反對,因為這裡有媽媽的回憶。為了說服父親保留下祖厝,張妙祝帶著父親到處去看古蹟,觀察別人的房子怎麼整修,然後自己開始畫設計圖,再把高祖父、曾祖父,以及媽媽的家具全部蒐羅出來,重新規畫裝潢這棟屋子。她保留的不單只是一間房子,其中還涉及生活價值觀的改變。原來念餐飲管理科的張妙祝,深諳在地食材的運用道理,當她回到自己家鄉斗六,做了房子的整修之後,從中發現食物也可以在地化時,反而促使她調整了烹調習慣,她開始慣上菜市場,買阿姨們種的菜。她笑著說,以前的她非常拜金,可是當自己建立起食物的在地文化概念後,轉化到其他的生活細節,也開始把穿著等生活習慣改變成在地化了,從此,她的價值觀也因為故鄉,有了偌大的改變。
香火──林源美百年香鋪店
走在老街上,不禁思索著,像張妙祝這樣返鄉的斗六人事實上並不少。中華路上的林源美香鋪店也是如此。第五代傳人愚修,原本是日本壽司店師傅,在外頭闖蕩一圈後,現在回來繼承香鋪老店。
愚修承接下這個老手工業,唯一的信念就是──這是文化傳承,文化不等於金錢。從一八八四年開業至今,已經是第五代傳承老香鋪了,往後的下一代必然得接續這份傳統。我們問愚修,如果小孩一心往外發展怎麼辦?愚修樂觀而篤定的說,讓孩子們去外面世界闖蕩一圈,體驗過不同的生活環境,比較傳統產業與不同產業的可貴之處後,他們就知道要回來了。
愚修也讓我們參觀了香鋪裡手工製香的過程。一般是將剖細的桂竹浸水後,再整把撈起沾上黏粉,晾曬而成。黏粉是天然的黏著劑,一般的木製香都是使用中藥黏粉,嗅聞時有定心之效。愚修說,如果香還沒點著,嗅聞就有味道,除非是檀香,否則表示它的成分可能不純粹了。
看著製香師傅雙手一把縛住香枝甩動,盡量讓黏粉均勻,這是需要一定功夫的。因為製作香枝必須搶時間,必須看日頭臉色,所以製香也是一個得靠天吃飯的行業。而像愚修這樣願意回鄉繼承傳統家業的年輕人,也如同製香技術一樣難得與可貴。
黑膠音樂故事館
外地人在斗六注入的新生命還真不少,有一間黑膠音樂故事館的老闆、教授身分退休的張光勳,在雲中街文創聚落的宿舍修復完工後,他便在此打造了黑膠音樂故事館,用老音樂來說故事。
走入黑膠音樂故事館,第一個反應是:哇,這麼多的黑膠唱片!真令人讚歎!這裡真是年輕時候凍結的時光膠囊,隨手一指,便見萬沙浪、徐瑋、林慧萍、潘越雲,還有李雅芳、鳳飛飛等昔日著名歌手的黑膠照片。就請老闆點播一張黑膠唱片吧!唱機幽幽雜雜流瀉出:「今日又是風雨微微異鄉的都市,路燈青青照著水滴引阮心悲意,青春男兒不知自己,麥走叼位去。啊啊啊……漂流萬里,港都夜雨寂寞夜。」(〈港都夜雨〉)
昏黃的光線,照著滿牆黑膠唱片的老封面,滄桑嗓音低迴盪漾,時間轉瞬回到舊日,如此遙遠,如此讓人回味。
收集了這麼多黑膠唱片,張光勳對黑膠唱片的情感別有一番說法。他以賈柏斯為例,他說賈柏斯創造mp3,讓大家隨時可聽大量的音樂,但是賈柏斯自己卻是聽黑膠。記者去訪問賈柏斯,發現他的辦公室後面的一面牆都是黑膠,由此可見黑膠唱片的時代魅力。
這個充滿黑膠的空間,真讓人想要就此停留,將每一個重要的歌星都聽完。這裡封存的每一個聲音,都代表著那個時代,以及已然流逝的那個時代的心情。很多朋友進來故事館,都會央求老闆講一些音樂故事,張光勳這時便會告訴客人,其實故事不需要他說,只要音樂一放出來,聽了音樂,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故事。
老鎮新生的可能
虎尾與斗六兩個城市的不一樣在哪裡?虎尾是因為高鐵來了。高鐵來了要怎麼辦?或許,虎尾這個城市可以加強糖的內涵與元素符號,打造出更好、更響亮的名號,讓虎尾的特色更顯現出來。而斗六一直被認為只是一個蔬菜輸出的城市,但是,走進這個城市以後,才發現非常多的年輕人來到這裡扎根創業,甚至守著這個城市一些年長的人,讓人意外與感動的是,他們共同打造出城市的一種新的可能。
尋找新舊交錯的美麗──虎尾‧斗六
台灣很多縣市都有兩個城,既矛盾、對立,卻又互有微妙的牽繫。斗六與虎尾,就存在著「既生瑜,何生亮」這種諧趣的關係。兩個鄉城最好玩且同質性之處,就是它們都位在鐵道線上。但是斗六跟虎尾不一樣,一個有鐵道,一個已經失去鐵道。失去舊鐵道的虎尾,高鐵馬上就會進駐,當時間進入高速時代,將對原來步調緩慢的虎尾造成怎樣的衝擊?虎尾的糖都之名遠播,到底哪些異鄉人趨之若鶩來此討生活?「雲林故事館」又蘊藏著如何豐富的時代故事?
儘管糖都虎尾令人印象深刻,斗六則是另外一種城市。但斗六的特色又在哪裡?如果從貼近生活的傳統市場做為出發點,斗六的市場探險便是另一個城市尋奇。而太平大街上超過百年的老竹管仔厝、老中藥鋪、百年香鋪等等,個個身懷歷史,為斗六見證新舊交替的時代風華。
台灣觀光的下一站/劉克襄
台灣不少縣市都有雙城遙峙,形成鮮明的對照。甚至於,掀出城市拓展,孰輕孰重的評比。
譬如宜蘭v.s羅東、中壢v.s桃園,都頗具代表性。哪一城為先為要,在地方上想必都引發幾番爭論。最近因多次造訪雲林,對當地城鎮的起落有些許觀察,因而看到了斗六和虎尾,也有此一幽微的競爭態勢。
但它們跟別地情況大不同,別縣的雙城都坐落鐵道旁,地理位置的差異在南北。斗六和虎尾分處平原東西,同樣位於農業產區的要道之上。前者有台鐵附身百年,後者糖鐵殘存。但虎尾即將出現高鐵,交通快捷的磁吸效應,勢必讓這兩座城市出現嶄新的生活空間,或許也要創造機會,吸引外地人認識這一農業大縣。
虎尾是一座糖的城市,就算糖已式微,整個城仍注滿糖的文化。過去台糖員工比一般庶民生活優裕的內涵,仍在這個街衢間不經意流露。既透過耆老的記憶,也透過城市的商街紋理隱隱表章。誠品書店和星巴克為何選擇七萬人口的此地設店,而非十萬的斗六,或許有其商業考量,但某種文化氣息的生根,恐怕更是抉擇的起因。
斗六則是行政中心,因為縱貫鐵路經過,讓它像裝了一對翅膀,飛了一整個世紀。車站前和圓環的熱鬧當然是重心,連太平大街猶能保持風華就教人吃驚。至於夜市的熱鬧睥睨全台,明顯地也幫它加持,讓其農業首善之城的身分繼續穩固。最近雲博或許在虎尾熱鬧舉辦,但真正的農業博物中心,蔬果產銷的文化建立當在斗六。
好了,現在高鐵即將在虎尾設站,兩座城的地位是否會改變呢?未來雲林的政經中心據說會轉移到此,虎尾看似正在崛起,地價的看漲更反映它有一繁榮的未來。但高鐵會帶來多少流動人口,地層下陷問題是否會帶來環境威脅,都是潛在的不確定因素。
斗六彷彿也有高鐵恐懼症,擔心逐漸沒落,一如昔時的西螺,因濁水溪而繁榮,但也因港口淤積,商業繁華不再。其實,斗六很早就不只是靠台鐵,而是仰仗著兩條高速公路流暢而大量的運輸,加持其城市的風華。斗六更迫切的,可能是讓自己的城市特色更加明確的打造,警察宿舍、文創聚落和三小市集的出現,都讓人眼睛一亮,只是還嫌單薄。同樣的,虎尾故事館、布戲館等文創空間,好像也有什麼意義快要發生。但重心無疑會在未來,糖廠的重新打造,五分車繼續緩慢的行駛。
而我最渴盼的是交通的連結。東西兩城若能沿昔時糖鐵,重鋪輕鐵。那不只是城市的連結,一起帶動農業都會的繁華。某一意義上,或也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串出一個全台最大蔬果產銷區的多樣故事。
這個人口外流北部最嚴重的農業大縣,需要更多美麗的想像。兩座城是地標,雖非脣齒相依,其相輔卻扮演關鍵角色。我如此感覺,也樂觀期待。
台灣的觀光,下一站,希望是雲林。
尋找台灣角落風景中的人文風格/王浩一
斗六——百年老店的燈火
清晨,旅行起點從斗六東市場開始,是貼近這個小鎮脈動的最佳觀察點。
還在等待攝影團隊的機器搬運,我在市場的後巷閒步,看到一爿不顯眼的飯菜攤,歷史斑駁跟戴著皮帽的店老闆年紀一樣,簡陋的木造攤架,上下兩層熟食依序排列,下層有七種菜色,荷包蛋和一些尋常炒菜;上層有一盤待煮的油麵、大塊汆過的三層肉,也有生鮮鎮冰的蝦仁與蚵仔。聊了幾句,便知道眼前的這位老人家一身充滿故事。談過之後,發現瑰寶般地沛然興奮,轉身與導演商量能否拍攝?獲得欣然同意後,動人的畫面結果就呈現在鏡頭了。一碗現煮的古早味湯麵,一碗豐盛的蚵仔乾麵,《浩克慢遊》有了好的開始,這也是這個旅遊節目想要表達的人文風格在台灣的角落風景。
在老街上,或是說百年太平大街上,節目著墨了不少老店,有棉被店、香鋪和中藥店。那些老職人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中藥店老闆的手抄藥方本子,泛黃帶有溫潤的毛筆字,仔細記載藥材份量,也記載古人的智慧,手冊握在掌中,翻頁、閱讀,有幸福的感覺。可是,另一種感覺也油然而起:這種薪火相傳的燈火漸漸暗淡,以後怎麼辦?
虎尾——台灣的古老產業和浪漫的五分車
我喜歡這個小鎮的名字,很酷。這是一座以製糖而興建的城市,也很酷。
台灣過去有五十座現代化糖廠,迄今只剩兩座糖廠還在運作:善化與虎尾。冬風起,甘蔗陸續成熟,蔗田開始忙碌,偌大廠房這時也重新啟動鍋爐,從冬至到春分約一百個日子,整個小鎮的天空,常常瀰漫著幸福的糖香。我們趕在三月結束前,到這裡開拍《浩克慢遊》的第一輯,也是因為當我們來訪之際,春風裡依然有甜甜香味。我們來,想要記錄:台灣的古老產業和浪漫的五分車。
去了糖廠的老宿舍群,垂垂老矣的百年黑瓦建築典雅好看,卻也頹然不堪。這些經典的日式建築曾經記錄這座小鎮的風華,院子裡百年老樹,也經歷千風從樹間吹過。我們在現場拍攝這一切光影,騎著單車,推著單車,畫面是優美而且謐靜,應該有濃濃的文青風。真相是:不久它們即將一棟一棟傾倒消失,悄然地從時間沙漏中失落。面對這樣的歷史建築,總想著怎麼幫助它們?快來不及了。
我們也去了蔗田,貼近這個產業的源頭,看見揮著彎刀砍伐甘蔗的農夫,除了探索、拍攝,重要的是與這些蔗農的訪談,讓我更認識了台灣一群堅韌的人們……
【虎尾】跟隨五分車鐵軌伸展的長長日月。
晨光微煦、鳥語啁啾,這樣的清晨,走在五分車的鐵軌上,讓人感覺好像回到十七歲時候談戀愛一樣。而你是否還記得自己的十七歲是什麼模樣?有時候,沐浴在這般早醒的晨光中,反倒讓人有時光倒流的錯覺,彷彿走入歷史的長廊中,尤其是漫步在此時此刻的虎尾。
工人掛在車門上,五分車緩緩悠閒地滑過身旁,沿著發光的長軌哐噹響地邁向遠方,似乎跟太陽一樣早起,開始一天的幹活。此情此景,是被時代遺忘的,似乎只有在虎尾,才能留住如此美麗而戀戀的風塵。
穿越歷史甬道,
慢慢走近現代光亮所在。
永遠的糖都
虎尾,本是蠻荒之地,後經農民們辛勤開墾,遂成廣袤田疇。於後日治,日本人創建了一個東南亞最大的糖廠在此地,所有城市的街道與公共設施,就從糖廠慢慢延展開拓出來,因此,我們也可直呼這個城市叫糖都。當空氣中瀰漫濃濃的糖香,光是嗅聞這樣一股馥郁氣味,心情霎時間也觸及意想不到的幸福之味,這就是虎尾格外好玩與充滿魅力的地方。
走進糖廠,所看見的一切,都教人無比讚歎。成就一座糖都,本來就不是簡單的事,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這眾人包括最底層的蔗農。經由蔗農與機器採收的甘蔗,倒入五分車箱裡面後,再運送進糖廠進行壓榨、蒸餾、結晶、分蜜等作業流程,終成為可口的糖粒。可惜日後因為進口便宜的糖,虎尾的繁華一去不再返,糖業是沒落了,但是,只要五分車不斷的運行,糖都雋永之名將永續。
【BOX台糖宿舍】
一百多年前,第一批糖廠員工約莫來了一百九十個人駐進,儘管當時因為物資匱乏,屋子的材質較差,百年之後,人去樓空,宿舍慢慢慢慢在時間中坍塌,朽腐敗相盡露。然而,可能因為人,因為過去不可知的種種故事,遂與眼下的台糖宿舍融合,繼而演繹更多回憶,更多傳說,一起凝固在這片夢幻的風景裡。
佇立時間交界的台糖宿舍
踩著單車,悠行於糖廠筆直的林蔭小徑,隨處可見擎著偌大傘蓋篩濾清心炫目、碎銀般日光的老樹。
慢下單車穿越蔓生的雜草,當傍近一棵棵簇擁的粗幹合抱大樹,發現大樹後頭原來匿藏著更讓人低迴、留戀的祕密。那棟歷經歲月風雨洗刷的老建築,雖然孤零退居時代舞台一隅,但其絕代的風情,似乎猶對我們叨絮它從前的精采生命。這幢矗立在老樹間的頹唐建築,就是當年糖廠所建築的日本員工宿舍。許多糖廠的日治宿舍群,很多像虎尾這種要拆不拆的建築,老建築除了是懷舊,以及自身散發出的另外一種氛圍外,文創與老建築之間存亡的聯繫,更需要我們持以更開放的心胸,讓更多有心之士參與,才能讓老建築吸納更多活力,延續嶄新生命。
眷戀不捨的離去時,再次回頭深刻凝視這張被遺忘在大時代裡的臉一瞥。
鐵支路* 是生命線
柵欄緩緩降下,噹噹的警示音也慵懶地響著,汽笛聲響了兩響,五分車哐噹哐噹姍姍來遲,單車停在平交道前等五分車通過之際,在陽光下,情不自禁舉起相機聚焦即將來到的五分車。這風景幾乎成為現代的絕唱了。
推著單車朝前,信步踱行,沿途看見鐵支路旁更多意想不到的生活光景。糖廠讓虎尾從蠻荒之地變成了糖都,也因此吸納了許多外來人口,這些人就落腳聚集在鐵支路附近討生活,蝟成了一個外移的小村落。當漫步在鐵路沿線,可以看到一些小市集、住家、民間信仰的小廟,還有一些殊異的現象,例如「紅燈戶」。
鐵軌的發生與存在,是當時候這些行業的生命線,整個生命線發展的過程中,小聚落因位處鐵道旁,五分車來來去去,出入著實不便,讓這些聚落雖然處於市中心,偏又是邊陲地帶。推著單車,沿著鐵支路走,傍近鐵支路下的幾戶人家,就是當地所謂的「紅燈戶」,它們一路跟隨著鐵支路發跡、沒落。鐵支路旁存有這樣的行業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它們太靠近市區就不受歡迎了。就因為落腳在鐵支路旁,伴隨著噹噹噹噹的火車音響,好像別有一種微妙的隱喻。通常一般住家不會選擇住在鐵支路旁邊,因為非但醜怪也喧鬧。紅燈戶在這裡,成了虎尾獨特的一景。
* 鐵支路:台語用法,指「鐵路」的意思。
追火車
沿著鐵支路牽行著單車,離開市區,走入郊野,除了風聲,還有風帶來的遙遠汽笛聲。
踱步在兩旁滿布蔗田的狹長柏油路上,遇到一群虎尾的年輕孩子,他們騎著單車,張著笑臉,大夥從容一致地往前,彷彿要趕赴一場盛重的約會。招手攔下他們,一問之下,他們要去的地方正是糖廠五分車的運行路線。在虎尾,有一種久被遺落的情調,是許多曾經生活在農村的人們未曾淡忘的記憶──那就是追趕糖廠的五分車。在地人操著親切可愛的口音,他們說,「跟著我們走吧。」五分車速度依舊,沒有改變,拉響「嘟─嘟─嘟」的汽笛音,它牛步般盡職拖行一節節的五分車箱,搖搖擺擺在田野間。五分車一天出勤兩個班次,司機邊駕駛還有閒暇對著騎單車追火車的孩子們探頭招手,調戲說:「啊!要騎快點啊!」
五分車像一條爬行的毛蟲,慢悠悠穿越高鐵正飛速通過的鐵路高架橋下,如此舊與新交疊、慢與快衝突,油然凸顯出虎尾「慢生活」的可貴。
【BOX人情‧世事】
「小心火車」的銹蝕招牌掛在柵欄上晃盪,還有一顆搖搖欲墜的紅色警示燈。柵欄下的他揮舞著紅旗,專注地守護著糖廠的平交道,環顧四下,提醒著來去的人,注意即將到來的五分車。他,是從屏東恆春來的吳清泉先生,搬來虎尾已經四十五年了,照顧了十八年有餘的平交道,幾乎是等同一個人的四分之一人生。從一個懷抱理想的年輕小伙子,在糖都找機會打拚,到了後來,完成了他的成家夢。好不容易養大了小孩,可是他的小孩卻因為虎尾的繁華不再,又繼續離鄉背井的工作,活生生的歷史,在他的身上重新再一次發生。這是一部生動的移工史,屬於島上每一個出外人的生命縮影。
虎尾第一街
騎過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鐵支路,追完五分車後,是該走入虎尾小鎮街衖,好好認識體驗這個被時代深深劃下美麗刻痕的糖都了。
台灣每個城鎮都有中山路,而中山路都是最早開發的區域。虎尾中山路,起於日治時代,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不遠處有鐵道路過,以地理位置來說,往北邊走,則逕延伸到郡役所。南邊,當年就是日本人自己的生活區,而台灣人為了生活賺得日本人的錢,遂設法徙居於此,因而,促成了中山路成為最重要、最精華的生活圈。儘管僅是短短三至四百公尺的街衢,然愈傍近這裡,地價愈好。中山路經過日本人的擘畫,南邊有重要的糖廠產業,北邊則為完整的行政區,二者遙對,遂成就了中山路的對稱空間,讓人感受到這老空間的永恆氣息。
細觀中山路的成列建築,過去中山路的屋宇幾乎都是台灣人建於日治末期,品質較為粗劣,目前在這裡經營的,如青年旅社、眼鏡行、棉被店的老屋等等,都建造於日治時代,也曾經是過去重要的第一產業領頭羊。
她們沒有棄守古老的手工
日暮時分,繼續行腳到位於虎尾西部的東勢蔗田。看見蔗田實在令人興奮,踏進蔗田,除了蔗香撲鼻,也因為看見蔗農們仍舊以古老方式採收蔗稈──手工砍斲。
這裡仍保有手工採蔗,是因為種植面積比較小。參與採收的蔗農都是糖廠的外包商,一個單位視面積多寡,雇請人工做,砍得愈快,獲利愈高。砍伐甘蔗已經具四十五年經驗的蔗農許桂花,除草、整地,都是她的專業。她們俯伏的身影,從少女變成媽媽,甚至阿嬤,個個儼然都是「甘蔗達人」。下工後,蔗農們會齊聚烹煮古早味的晚餐,大家圍桌吃飯,我們也受邀加入。吃著老阿嬤下廚做的慰勞蔗工的晚餐,很感動,很幸福。阿嬤帶頭指揮著現在的年輕一代,以豐盛的菜肴招待外地人,是虎尾之行令人難忘的經驗,也是感恩。而煨烤暖熱的甘蔗,除了讓人無窮回味、深烙童年溫甜的印象外,大餐桌的米飯裡,也讓人咀嚼到了庄腳人濃厚的人情味。
「虎尾厝沙龍」夜話
吃過豐盛的大餐,慢行彎進虎尾入夜的小巷內,遇到了極有趣的虎尾庶民文化。
眼前所見幽微燈光照射下的雅緻院子、房子,還有迎客松,無一不在歡迎客人。虎尾厝沙龍的主人王麗萍是雲林在地人,她介紹這幢屋子是日治時代所謂「興亞式」建築,當時已經融合比較西式的混凝土與花地板,從正廳過來,還可以看到二丁掛的磁磚,這是「沙龍」建築的迷人之處。在這與蔗農混居的地方,有一座文化沙龍會否顯得突兀?「這個場所或空間想要傳達給虎尾人的,其實一點都不嚴肅。」王麗萍笑說:「是讓自己開心的。」她認為這是一場小鎮文化有趣的冒險。所謂的冒險,可能是社會的看法與感受。對她而言,只是為人生做了當下的決定,她承擔得起。而「沙龍」太奢華了嗎?奢華,是因為有這麼棒的空間,再將書本置放其中,還有漂亮的吊燈、家具。
儘管不再是二十五、六歲的年紀,然而,創設「虎尾沙龍」,她無懼無畏,因為這是她認真追求文化生活的堅定信念。
【BOX雲林故事館(原虎尾郡守官舍)】
一九二○年,台灣行政區改變成五個州,其中台南州管轄的區域,就是現在的雲嘉南地區。現在的虎尾郡役所,是當時統治者辦公的核心所在;另一棟日式建築,是當年的郡守官邸;還有一棟五層樓疊砌的高樓即合同廳舍,也就是共同辦公室。故事館是郡守官邸的故事續集。虎尾把官邸空間命名成「故事館」,如果以歷史角度解讀它,它要說的故事,就是整個雲林的歷史。
【斗六】在生活裡找傳統,在傳統裡活出新滋味。
如果要了解斗六的繁華,一定得走一趟太平大街。
太平大街的巴洛克式牌樓建築,在明治與大正時期的風格是截然不同的。要用花稍、細工等形容詞形容都對。倘若仔細研究女兒牆,會發現無論手工或者對生意好壞的想像,都以圖騰表現出來。如以這條老街和其他地方的再造老街比較,二者的差別在於太平大街的「保留」,保留永遠勝過再造,也因為保留才會釋出一些文化訊息的符號。
一段繁華街廓,
盛裝一代太平盛世。蔬菜的博物館
蔬菜的博物館
雲林的虎尾之行之後,接著來到斗六。一大早的斗六東市市場人聲鼎沸,生猛而充滿活力。
民國六十年以前,東市市場是比西螺市場更活絡而熱鬧的市場,現在比較式微了。東市市場是很好的蔬菜博物館,如果學校小學生有機會戶外教學,這裡可以讓他們認識許多肥碩的菜蔬,有高麗菜、花椰菜、芹菜,還有可以煮好喝的湯的結頭菜。在這裡,竟然也遇到了新興蔬菜──娃娃菜。娃娃菜原本生長在地勢高冷的雲南,當娃娃菜飄洋過海而來,似乎也馴化於台灣的環境,這種原來高海拔的作物,現在台灣平地也可以種植了。原來以為不可能找到的娃娃菜,居然出現在這裡,彷彿說明了東市市場也有一點冒險的精神。
東市市場是一棟傳統木造的市場,仰頭仔細觀察市場的木造結構,它建構的木頭材料與一般所謂的檜木、杉木截然不同,可能建造於更晚期。而木造屋頂下仍有小販守著攤子賣菜的畫面,這種感受特別親切。市場公布欄下的牆腳一隅,擱置一張日治時代的木椅,放在這個空間,它就是歷史的一部分。長椅雖然老舊,掉了幾條橫木,也攲斜了,然而,如果逛累了老市場,長椅是最貼心的安慰。它,不知道已經承載了多少代人的人生!
一元古早味麵攤
市場裡的小麵攤賣的是斗六人的早餐。老闆從年輕賣到現在,超過半個世紀以上了。鋼片製的小食台、盛著各式菜色的熱騰騰小煨鍋,還有一大盤炒麵堆在眼前。接著,端上桌的是食材澎派的海鮮粥。這裡是早市食堂。不論是新鮮的粥或是蚵仔麵,入口都讓人驚豔,真是超級古早味,令人感動不已。小吃攤通常賣到十點左右,賣了六十年的麵,老闆說,一開始賣一碗一塊錢,直到現在一碗賣五十元。價格變了,口味依然道地,讓人難忘。
【BOX買菜與賣春】
虎尾的風化區位處在鐵支路邊,很有味道。斗六東市市場旁也有一處風化區,這深具在地的特殊行業確是底層庶民生活的真實面向。是不是當年就有「車震」的存在了呢?這條風化區的老建築,彷彿是張阻街女郎的臉,從年輕到衰頹,牆面早已斑駁,裸露出竹編夾土牆,風塵已化成塵埃,墜落歲月的泥土。
生老病死一條街
從清朝到日治時代,斗六太平大街就承擔著中南部交通孔道的重要任務,也是當時商賈旅人休憩的驛站。因此,大街上所蓋的建築物,無一不反映出當時社會繁盛的榮景。短短六百公尺的大街,卻矗立有八十多棟日治時期巴洛克風格的牌樓歷史建築。紅磚、女兒牆*、山牆*,直到今日仍保存得非常完整。漫遊在大街最大的驚喜,其實是看到許多百年老店仍然留存,像中藥店、手作棉被店等,還有許多保留傳統文化記憶、讓人感動的店家與畫面,讓人流連。
如果老街存有老中藥鋪,那是必然要走訪的。長生堂診所的老藥師是幽默健朗的耆老,玩笑口吻請教他,如何重振男性雄風,他也故作認真配合,說明應該抓啥藥草,令人莞爾。而正色向他詢問、請教,百年前賣中藥跟廟宇的關係,是否就像現在醫院開出的處方箋?如廟裡面的善男信女抽籤之後,如果神明指示要吃何種中藥,是否會來藥鋪抓藥?老藥師回應解說道:如果西藥吃來吃去都不見效果,去了醫院也毫無起色,去請示了神明後,神明賜給信徒藥籤,結果吃了抓來的中藥竟病癒了,這就足以說明中藥的奧妙。老藥師取出一本他親手抄寫的老藥籤簿,裡頭密麻載滿近百年的病歷。耳聰目明的他回憶道,以前在太平大街上,單中藥鋪就有五、六家之多,可見當時此地的榮盛。
太平大街上除了中藥鋪外,還有銀樓與婚喪喜慶的雜貨店。街上亦有媽祖、觀音等寺廟的信仰,可真謂「生老病死一條街」,更讓太平老街的庶民文化徹底的整全了。
* 女兒牆:建築物的屋頂外圍的矮牆,因如女子身形較小,故稱女兒牆。
* 山牆:建築物兩個側面上部成山尖形的橫牆,作用是和鄰居的住宅隔開並防火。
旅行者的祕密基地
雖然斗六是個老城鎮,但近年也慢慢注入許多新血。從太平老街來到位於斗六市府前街四十三號的三小棟創意園區,這裡讓人驚歎就像是一個旅行者的祕密基地。園區原本是日治時期的政府機關,目前仍保留著豪華的防空洞。現在,年輕人把它變成農夫市集,有三間小茅草屋,六、七個攤子。適逢假日,小農市集開張,在這裡可以買到當地時令的蔬果,也有音樂會可以欣賞;小農齊聚,吃人情味十足的大鍋飯菜,非常棒的景象。此外,他們也有很棒的slogan:小土地、小人物、小滿足,意謂在這裡,生活一切都小小的少少的,但盡是美好。
黑瓦舊厝的常民建築
在享用三小棟創意園區的人情味大餐之後,我們又回到老街上散步。
太平老街的房子幾乎都超過一百年,建築風格趨近於統一的巴洛克風格,唯獨有一棟黑瓦厝獨樹於老街上,它毫不起眼,卻讓人眼界大開;它普通的外表,裡面卻別有洞天。它是張妙祝的老家。
張妙祝一面泡茶倒茶,一面娓娓述說關於老屋的身世。這棟屋子從她第五代的高祖父就遷移來這裡定居了,早年這裡的常民家屋建築,都像這棟老屋一樣,就地取材,以竹子為主要建材蓋成的竹管仔厝。早期的房子都是共用壁,如果不是土埆牆,就是竹編夾泥牆。目前太平大街上的張妙祝家已是碩果僅存的,尤其屋子結構壁面的竹子,竹桿比較大的稱為柱子,品種選材於刺竹,這間屋子的竹材運用除了刺竹以外,還有桂竹、麻竹、孟宗竹等。刺竹在早期有圍城和防護的作用,它屬台灣原生種,可愛之處在於它彎彎曲曲的骨幹,更厲害的是,之前蓋屋的人,竟然還可以運用竹子彎曲的特性穿孔建築。屋子的杉木梁柱,按時間推演,應該可溯及是來自清朝的福州杉。
談及這棟屋子,張妙祝的父親原本打算打掉它,但孩子們一致反對,因為這裡有媽媽的回憶。為了說服父親保留下祖厝,張妙祝帶著父親到處去看古蹟,觀察別人的房子怎麼整修,然後自己開始畫設計圖,再把高祖父、曾祖父,以及媽媽的家具全部蒐羅出來,重新規畫裝潢這棟屋子。她保留的不單只是一間房子,其中還涉及生活價值觀的改變。原來念餐飲管理科的張妙祝,深諳在地食材的運用道理,當她回到自己家鄉斗六,做了房子的整修之後,從中發現食物也可以在地化時,反而促使她調整了烹調習慣,她開始慣上菜市場,買阿姨們種的菜。她笑著說,以前的她非常拜金,可是當自己建立起食物的在地文化概念後,轉化到其他的生活細節,也開始把穿著等生活習慣改變成在地化了,從此,她的價值觀也因為故鄉,有了偌大的改變。
香火──林源美百年香鋪店
走在老街上,不禁思索著,像張妙祝這樣返鄉的斗六人事實上並不少。中華路上的林源美香鋪店也是如此。第五代傳人愚修,原本是日本壽司店師傅,在外頭闖蕩一圈後,現在回來繼承香鋪老店。
愚修承接下這個老手工業,唯一的信念就是──這是文化傳承,文化不等於金錢。從一八八四年開業至今,已經是第五代傳承老香鋪了,往後的下一代必然得接續這份傳統。我們問愚修,如果小孩一心往外發展怎麼辦?愚修樂觀而篤定的說,讓孩子們去外面世界闖蕩一圈,體驗過不同的生活環境,比較傳統產業與不同產業的可貴之處後,他們就知道要回來了。
愚修也讓我們參觀了香鋪裡手工製香的過程。一般是將剖細的桂竹浸水後,再整把撈起沾上黏粉,晾曬而成。黏粉是天然的黏著劑,一般的木製香都是使用中藥黏粉,嗅聞時有定心之效。愚修說,如果香還沒點著,嗅聞就有味道,除非是檀香,否則表示它的成分可能不純粹了。
看著製香師傅雙手一把縛住香枝甩動,盡量讓黏粉均勻,這是需要一定功夫的。因為製作香枝必須搶時間,必須看日頭臉色,所以製香也是一個得靠天吃飯的行業。而像愚修這樣願意回鄉繼承傳統家業的年輕人,也如同製香技術一樣難得與可貴。
黑膠音樂故事館
外地人在斗六注入的新生命還真不少,有一間黑膠音樂故事館的老闆、教授身分退休的張光勳,在雲中街文創聚落的宿舍修復完工後,他便在此打造了黑膠音樂故事館,用老音樂來說故事。
走入黑膠音樂故事館,第一個反應是:哇,這麼多的黑膠唱片!真令人讚歎!這裡真是年輕時候凍結的時光膠囊,隨手一指,便見萬沙浪、徐瑋、林慧萍、潘越雲,還有李雅芳、鳳飛飛等昔日著名歌手的黑膠照片。就請老闆點播一張黑膠唱片吧!唱機幽幽雜雜流瀉出:「今日又是風雨微微異鄉的都市,路燈青青照著水滴引阮心悲意,青春男兒不知自己,麥走叼位去。啊啊啊……漂流萬里,港都夜雨寂寞夜。」(〈港都夜雨〉)
昏黃的光線,照著滿牆黑膠唱片的老封面,滄桑嗓音低迴盪漾,時間轉瞬回到舊日,如此遙遠,如此讓人回味。
收集了這麼多黑膠唱片,張光勳對黑膠唱片的情感別有一番說法。他以賈柏斯為例,他說賈柏斯創造mp3,讓大家隨時可聽大量的音樂,但是賈柏斯自己卻是聽黑膠。記者去訪問賈柏斯,發現他的辦公室後面的一面牆都是黑膠,由此可見黑膠唱片的時代魅力。
這個充滿黑膠的空間,真讓人想要就此停留,將每一個重要的歌星都聽完。這裡封存的每一個聲音,都代表著那個時代,以及已然流逝的那個時代的心情。很多朋友進來故事館,都會央求老闆講一些音樂故事,張光勳這時便會告訴客人,其實故事不需要他說,只要音樂一放出來,聽了音樂,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故事。
老鎮新生的可能
虎尾與斗六兩個城市的不一樣在哪裡?虎尾是因為高鐵來了。高鐵來了要怎麼辦?或許,虎尾這個城市可以加強糖的內涵與元素符號,打造出更好、更響亮的名號,讓虎尾的特色更顯現出來。而斗六一直被認為只是一個蔬菜輸出的城市,但是,走進這個城市以後,才發現非常多的年輕人來到這裡扎根創業,甚至守著這個城市一些年長的人,讓人意外與感動的是,他們共同打造出城市的一種新的可能。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