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
繼《我的臺南》後再度啟程,探索寶島東海岸風情,發掘臺灣的另一種面貌超值合購
-
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
定價390元 -
青色之花
定價550元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繼《我的臺南》後再度啟程
探索寶島東海岸風情,發掘臺灣的另一種面貌
在一青妙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發現最純粹的感動。藉由寫作,她不斷探尋、追索自己的家族史,一次又一次以自己的方式貼近這片土地,不僅為家族寫史,更為臺灣這座島嶼留下珍貴的側寫。這一回,在《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一書中,一青妙將目光移到了基隆、九份、宜蘭與花東,不僅流連忘返,更要透過圖文並茂的紀錄,和讀者分享當地的一切美好。
在「基隆」這塊與她淵源最深的土地上,一青妙遙想著顏家的昔日風光,占地廣大的中正公園,過去正是她的父親顏惠民的出生地「陋園」,儘管如今已歸政府所有,她仍不禁在這裡緬懷無比親近的家族往昔。
一青妙為三星蔥餅著迷,而到「宜蘭」羅東鄉體驗蔥農生活,全副武裝練習栽蔥、洗蔥,初嚐所謂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又到頭城參加搶孤,感受臺灣民俗慶典的充沛活力與地方特色,「透過搶孤這項祭典活動加深和地方的關係、重新認識在地的歷史」。蘇澳冷泉、冬山河、幾米廣場,這些引人入勝的宜蘭景點也在在有她的身影。
一青妙更重回依稀留存在年少記憶中的太魯閣,憶起過去父親到「花蓮」出差時經常帶回太魯閣的石頭給她,年幼的她不懂得珍惜,及長才發現花蓮的石頭並不僅是一般的石頭,但珍貴之處不在於它們是珊瑚或玉石,而是因為那是父親為她精心挑選的。她還造訪電影《太陽的孩子》的舞臺豐濱鄉港口村,儘管人口外移又缺少就業機會,導演勒嘎‧舒米與他的母親仍舊留在這裡,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希望未來能夠留給孩子們一些東西」。
此外,一青妙還遠赴「臺東」長濱鄉造訪了腳底按摩的創始者吳若石神父(Fr. Josef Eugster),聽他娓娓細數開發這套健康法的始末,年近八旬的老神父至今仍在教會和他的弟子們一同為鄉民服務。她也重回紅葉少棒隊的故鄉紅葉村,再次追溯這段傳奇的源頭,重溫臺灣棒球史上最輝煌、最熱血的時期,儘管前代凋零、後繼無人,但紅葉少棒隊的歷史就像甜中帶酸的鳳梨,「做為一道『夢想的軌跡』,永遠都是心中難忘的回憶」。
透過一青妙懇切的筆觸與真摯的情感,在地的美好人情躍然紙上,從未見過的臺灣風情也歷歷在目,她為讀者帶來了又一冊引人入勝的作品,聚焦東臺灣的真、善、美,刻劃內心深刻的感動,透過文字的力量,讓人看見最純粹的臺灣。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基隆市長林右昌:一青妙筆,尋根之旅,基隆風情,盡入眼中。
宜蘭縣代理縣長吳澤成:一青妙筆下的宜蘭在呼喚著您,請來親身體驗這份溫暖的脈動。
花蓮縣長傅崐萁:一青妙,筆生花;洄瀾美,不勝收。
臺東縣長黃健庭:一青妙寫出令人一見傾心、回味無窮的臺東。
──縣市首長誠摯推薦
目錄
臺灣版序 發現「另一個臺灣」
前言
第一章 尋根之旅──基隆‧九份
港都夜雨──基隆的布魯斯(一)
港都夜雨──基隆的布魯斯(二)
存在於日本的「基隆」
懷舊氛圍──九份老街
第二章 宜蘭深度之旅
一起去宜蘭玩吧!
青蔥滿天下──羅東
點亮夜空的「搶孤」祭典──頭城
幾米公園、宜蘭四寶──宜蘭市
泡個冷泉清涼一夏──蘇澳
「百年民主」的聖地
臺日合作的親水公園──冬山河
第三章 在花蓮發現日本
父親的石頭──太魯閣
美食天堂──花蓮市(一)
老屋改造,活力重現──花蓮市(二)
移民村的神社──臺灣人的「記憶」
造訪電影的「故鄉」──港口村
第四章 臺灣的後花園──臺東
回到原點──太麻里
蛻變中的老街──臺東市
腳底按摩的神之手──長濱
自行車之旅+便當體驗──關山‧池上
海岸線上充滿魅力的包包──東河
巧遇中國觀光客──知本溫泉
「突襲」原住民的豐年祭現場
昔有移民村,今有熱氣球──鹿野鄉
「紅葉少棒隊」的夢想軌跡──紅葉村
後記
臺灣東海岸的交通方式
序/導讀
臺灣版序
發現「另一個臺灣」
最近幾年我回來臺灣的機會增加了不少,不過多半是因為出了書,所以才回來發表演說或接受採訪,也就是說,幾乎都是與工作有關的行程,這固然令人開心,可是相對地,放慢腳步在臺灣走走看看的時間卻減少了。
也許是察覺到了我的焦慮,臺灣友人向我建議:「要不要去東海岸走走呢?」對那時的我而言,光是「東海岸」這三個字聽起來就很新奇。
以前雖然聽過「東海岸」,但是腦海裡卻沒有任何印象。一九七○年代到八○年代初期我都住在臺灣,在這裡度過了童年時代,當時我家和學校都在臺北,自己所熟悉的地區也僅限臺北周邊而已。
儘管宜蘭、花蓮、臺東等個別的地名與觀光名勝我略知一二,但對整個「東海岸」的概念或印象卻是一片空白,只是有股莫名的吸引力強烈吸引著我。因為臺灣人口中的「東海岸」,似乎代表著「與臺北截然不同的地方」或是「桃花源」。
於是,我對東海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知不覺也寫成了一本書,在二○一六年夏天由日本的新潮社出版。當時書名的副標題為「遇見另一個臺灣之旅」,特別點出了「另一個臺灣」的概念。
出版不久後的二○一六年十一月,我剛好有機會參加自行車環臺一周的環島活動。
一行人從臺北出發,途經臺中、臺南、高雄等臺灣西半部的大都市,然後由西向東橫越,騎上了南迴公路的最高點「壽峠」,當時我在路邊停下了自行車,放眼望去的風景,至今依然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峰峰相連的山脈與海岸線。
朝霞輝映的花東縱谷。
海水的味道。草原和牛群的氣息。
零星分布的原住民部落。
與大自然共存的居民。
讓我再度真實感受到「另一個臺灣」的存在。
但真要說的話,在規劃東海岸的旅遊路線時,比起由南部北上,我更建議各位由北部南下。從臺北出發往東走,一路上逐步感受「非臺北」的氛圍,周遭的風景和心情也會跟著切換到不同的模式。
踏出臺北之後,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父親的家族顏家的發源地│基隆市,這裡是分隔臺灣東西部的分界點,也是過去往來臺日兩地的人潮集散地。要是放慢腳步,就會發現所到之處幾乎都是與顏家淵源深厚的地方。而顏家事業的出發點九份,則曾經是挖掘煤礦和金礦的礦山,因此逐漸興盛起來,數以萬計的礦工們揮灑著汗水不停勞動,但之後隨著礦業沒落而沉寂;時至今日,懷舊的景致吸引了世界各國的觀光客到訪,重振了小鎮的風光。要是離開喧囂雜沓的主街,往寧靜的郊外走,還可以感受到徐徐吹來的微風輕撫著髮梢。
接著依序往宜蘭、花蓮、臺東南下,深入自己不熟悉的地帶,因為愈來愈陌生,反而愈能拋開束縛,心情也頓時輕鬆了不少。
我想,人情味是臺灣各地共通的特色,但伴隨著旅行,遮蔽視線的雜質被一一清除,肩膀上的重擔也得以一一卸下,如此一來,就可以暫時脫離被「目標」與「義務」壓得喘不過氣的生活,好好放鬆一下。
近幾年,到訪臺灣的日本觀光客急遽增加,就連我身邊也有許多朋友幾乎每個月都會到臺灣玩,然而即使是這樣狂熱的「哈臺族」,對臺灣東半部也多半抱持著「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想法。
之所以如此,最大的理由在於與西半部相比,東海岸的交通顯得很不方便,觀光資訊也不夠充足。
而我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讓更多日本人透過我的書認識更多元的臺灣魅力,而在臺灣發行的中文版如果能讓臺灣讀者發覺這片土地的不同面貌,因而感到驚喜和喜悅的話,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這本書得以順利付梓,多虧了各界人士的熱情參與和協助。
在取材的過程中認識的各位,謝謝你們。
我也由衷感謝基隆市政府、花蓮縣政府與臺東縣政府許多行政人員的鼎力協助。
促成這次中文版發行的聯經出版公司林載爵發行人、胡金倫總編輯、林芳瑜主編、林蔚儒編輯,有勞你們費心,非常感謝。另外,如此通暢優美的文筆也要歸功於張雅婷小姐的翻譯,謝謝了。
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再次完成一本關於臺灣的書籍,我感到相當榮幸,也誠摯盼望各位能抽空到東海岸走走,找尋屬於自己的「另一個臺灣」!
前言
近幾年來,到臺灣觀光的日本人愈來愈多,對臺灣感興趣的日本人也不斷增加,原本鮮為人知的臺灣小店、巷弄、建築等,也逐漸在日本觀光客當中傳開,使他們能夠更深入認識臺灣。
近來出版的臺灣相關書籍,內容詳盡到我都嚇了一跳,此外五花八門的女性雜誌也掀起了一股臺灣熱潮,最近的臺灣特輯裡甚至出現「巷弄裡的那家店」之類的介紹,深入探索臺灣的角落。其中推薦的幾乎都是我沒去過的獨家景點,不難想像採訪者當初是花費了多大的工夫才找到的。
要說這樣的現象是颳起一陣「臺灣旋風」,感覺卻又不太一樣,借用我的臺灣漫畫家朋友哈日杏子發明的「哈日族」一詞來解釋,現在日本全國也有為數眾多的「哈臺族」,集體陷入了「哈臺」的熱潮裡。
我認為這是良好的交流模式,當然很樂觀其成。我之前也寫過關於臺日情誼的書籍,看到自己做的事總算慢慢開花結果,真的感到相當幸福。
但由於個性使然,當我看到市面上四處可見的臺灣情報時,卻忍不住想要抱不平,大聲嚷嚷著:「等等!臺灣明明還有更多有趣的地方啊!」
兩年前,我寫了《我的臺南》這本書,那時候我滿腦子想要介紹「魅力完全不輸臺北的地方」,希望讓日本人認識更不一樣的臺灣。後來聽說到訪臺南的日本人絡繹不絕,我的書似乎也發揮了一臂之力,甚至有幸被知名的臺南市長賴清德欽點為「親善大使」,對我來說也是人生頭一遭呢。
而現在的我還是有很多想推薦給各位的地方,可以說是不吐不快,因此這一回請容我重新向大家介紹「東海岸」。
一般日本人聽到「東海岸」三個字,腦海浮現的通常是美國的東海岸。但我這裡寫的當然不是美國,而是臺灣的東海岸。
「咦,臺灣的東海岸有什麼特別的嗎?」會有這樣的反應並不讓人意外,畢竟日本人到臺灣觀光時,幾乎都是到西半部的臺北、高雄、臺南、臺中等都會區。至今為止,我很少遇到日本人自豪地說:「我去過臺灣的東海岸喔!」
不知為何,在臺灣沒有「西海岸」這個詞,但大家卻會把東半部統稱為「東海岸」。對一般的臺灣人來說,西半部的臺北、高雄、臺南等地是以個別的都市來區分,可是東半部的宜蘭、花蓮或臺東等縣市,卻鮮少被視為單獨的個體,往往以方位來概括稱為「東海岸」。這或許和日本國內所稱的「北陸地方」或「瀨戶內地方」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其實在地理範圍上,「東海岸」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在這本書裡所指稱的東海岸,是北從基隆、南至臺東的臺灣東半部,南北距離大約三百五十公里,雖然面積與臺灣西半部相差無幾,但是東海岸有點像「被遺忘的孩子」,由於地形崎嶇、交通不便,直到三年前我都沒有什麼機會造訪。但隨著到東海岸工作或旅行的機會增加,我內心萌生的某種信念也愈來愈強。
那就是「在東海岸,可以遇見另一個臺灣」。
提到臺灣西半部的旅遊賣點,不外乎是小籠包、故宮、按摩、牛肉麵、臺北一○一大樓等,一般而言就是城市裡好吃、好玩又時髦的地方。其實這樣的旅行只要能夠玩得開心、達到放鬆的效果,覺得心滿意足也就夠了。
可是,在比較鄉下的東海岸就不同了。要隨便找間好吃的店不是很容易,交通也不像臺北那麼方便,但畢竟瑕不掩瑜,東海岸具有特殊的魅力足以彌補這些缺點,只有親自走一趟才能體驗。
雖然很難用三言兩語形容,但硬要說的話,我認為是「療癒」和「學習」這兩個特點。
這裡的「療癒」指的並非是「花兩小時讓肌膚光滑水嫩的護膚美容」,而是某種觸及靈魂深處的事物。日本人對臺灣這塊土地本來就有獨特的情感,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間,雙方一起走過的足跡十分深刻,即使日本人在戰敗後離開臺灣,心和心的牽絆依舊存在,在東海岸尤其有許多這樣的故事。
臺灣是座包容多元文化的島嶼,除了漢文化,還有原住民文化,可是在臺北卻很少有機會認識原住民的風貌,平常接觸到的頂多就是宣傳觀光的民族舞蹈。然而,臺灣原住民的文化或傳統背後蘊含著許多先人的智慧,要是實際到東海岸旅遊,也許在某處就有機會親眼目睹。
此外像剉冰這種臺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冰品,西半部在配料和份量上都將服務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相較之下,東海岸的配料不講求華麗,而是能直接吃到食材最真實的原味,因此深深擄獲我的心。而且偶爾也會碰到令人大為驚嘆的在地美味,讓我感動到就像漫畫裡形容的那樣,「眼球都快掉出來了」。
試閱
日治時代,連結日本和臺灣的內臺航路起迄點也是在基隆西岸,相當於現在的西二、西三碼頭倉庫的位置。白色的長方形倉庫在沿岸延伸,搭配藍色的屋簷和鐵門,散發出簡約清新的氣息。但卻不見半個人影,只有倉庫前廣場上的鴿子成群嬉戲著。
一八九六年,大阪商船公司率先連結神戶、門司到基隆的航線,一八九七年日本郵船公司也開通了神戶、鹿兒島、沖繩到基隆的航路,展開日本本土與外地的定期航路。
過去往來於日本和臺灣的船隻搭載過無數旅客,如今我就站在他們上岸的地方。
我從包包裡拿出一張黑白照片。
背景是一艘大型客船,有四位年輕男子站在碼頭,其中一位戴著紳士帽、穿著白色西裝的時髦男子就是我的叔父,其他人則穿著學生制服、戴著學生帽,也很英俊挺拔。
我不知道這張合照是在什麼情境下拍的,是他們剛回到臺灣?還是正要出發到日本?但從大家抬頭挺胸的模樣,我也可以感受到些許驕傲。此外他們身後還有正在卸貨的碼頭工人。
我試著將這張超過八十年的黑白照片和眼前的風景相互重疊。
如今雖然沒有船隻和影中人,但港口與倉庫卻和黑白照片如出一轍。
就是這裡……。
我父親的老家在基隆,他出生於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十歲留學日本時,應該就是和弟弟兩個人從這個港口乘船出發的。在十歲的小小年紀離開父母親的身邊,當時的心境究竟是如何呢?也許是背負著身為顏家長男的重擔,而同時懷抱著期待、不安和希望吧。
二次大戰結束後,在日本的臺灣人以戰勝國國民的身分搭船回臺灣時,也是在這裡靠岸的。我的父親重新回到父母親身邊一起生活,應當充滿了喜悅;也或許他處在戰爭結束的混亂時局,沒有時間沉溺在那份感傷當中。然而,當父親再度踏上自己出生的土地時,那瞬間的記憶在父親過世前應該都還留在他的腦海裡吧。
像父親這樣的在日臺灣人返回臺灣了,同樣地,也有許多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也就是所謂的灣生──從基隆港出發返回日本。即使他們早已在臺灣成家立業、有土有財,最後也只能被迫離開。眼淚模糊了視線,他們在船上眼睜睜看著從小生活的臺灣,直到陸地消失在眼前。
戰後不久,從日本手中接收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同樣是從基隆登陸的。臺灣人紛紛擠到基隆港熱切歡迎國民黨軍隊,慶祝回歸「祖國」懷抱,當時的情景如今也留下了照片為證。然而,一九四七年發生了二二八事件,許多無辜的臺灣人遭到殺害。到了正式進入白色恐怖時期的一九五一年,父親則再度離開基隆前往日本,當時他是「偷渡」過去的,至於在哪裡搭船,地點不詳。
在二二八事件中,我的祖父是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核心人物之一,因而遭到通緝,顏家也受到當局的嚴密監視。身為長男的我父親要去日本,在正常程序上官方應該不會放行,因此有人說他可能是搭乘漁船或是偽裝成船員。我聽到的也都是這類模糊不清的傳言,至今還找不到可以對我說明真相的人,我想父親在世時,應該不曾向任何人透露過這件事情吧。
基隆港迎接或者送別這些懷抱著千頭萬緒的人,光是站在這裡眺望著港口,我就感覺胸口糾結在一塊了。
移民村的神社—─臺灣人的「記憶」
我的父親在日治時代的臺灣出生,十歲那年到日本本土留學,直到戰爭結束之前,一直都是接受「日本人」的教育。和家人分隔兩地在東京生活的他,也在東京度過了多愁善感的青春期,對父親來說,他的故鄉無疑就是「日本」。即使父親之後從日本回到了臺灣,仍無法適應臺灣的生活而偷渡回到日本。接著,父親在日本生活,和日本女性──也就是我的母親──結婚,生下了我和妹妹。
父親生為臺灣人,卻無法融入臺灣,而選擇了在日本生活。這一點剛好和灣生的處境完全相反,可是他們身上背負的悲情卻很相似。如果父親出現在電影裡,應該會說「日本是我的故鄉」吧。
在我十四歲時,父親離開了人世。我不曾當面問過他對臺灣或日本的想法,卻從他的日本友人那裡得知,戰後父親對於自己一旦回到臺灣可能就無法再和友人相見,以及自己究竟是日本人或臺灣人的身分認同苦惱不已。
日本人,臺灣人,身分認同,戰爭,遣返。
即使想到許多可以反映父親心境的關鍵詞,真實情況卻沒有人知道,因為父親沒有留下半句話就離開了。
「曾經追過兔子的 那座山 曾經釣過鯽魚的 那條河」電影畫面傳來了歌聲,灣生一邊擦拭眼淚,一邊唱著,彷彿和父親的身影重疊。他們在歌聲中流露的情感和話語,在在都是父親的寫照。
我在日本出生,可是不久就舉家到臺灣生活,直到十一歲才回日本。比起臺灣,我在日本生活的歲月更長,但是在語言、飲食習慣、嗜好等方面,卻經常被說很像臺灣人。最近我經常在想,一個人出生成長的環境和教育確實會影響他一輩子。花蓮這個地方的平地稀少,西側有三千公尺高的群山聳立,緊鄰太平洋的東側則有海岸山脈橫亙,只有在被這兩側山脈包夾的縫隙當中才出現了聚落,發展為城市。
原住民以外的民族也開始居住在東臺灣,始自一六○○年代的宜蘭。之後,有一些人逐漸往宜蘭南邊的花蓮移居,一八○○年代起正式有大批漢人來此開墾。日治時代,日本人似乎則是先開發臺東,而花蓮總是被排在後面。
昭和時代初期,曾對臺灣進行調查研究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矢內原忠雄著)等著作裡,提及要開發東臺灣就必須讓日本移民和原住民同化,而最初加以實踐的就是日本實業家──在臺灣經營建築業的賀田金三郎。
賀田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在日本各地招募移民,一九○○年左右,他在現在的花蓮壽豐鄉成立了臺灣第一座移民村「賀田村」。根據在花蓮的移民村「吉野村」出生長大的日本人山口政治所寫的《不為人知的東臺灣─灣生筆下的另一段臺灣史》一書記載,臺灣移民村誕生的時代背景,是當時在貧窮的農業國家日本,有許多年輕人懷抱著一獲千金的夢想,他們想盡辦法逃離狹小的日本,希望抓住往海外發展的機會。
然而,現實是十分嚴酷的。來到花蓮的他們和有獵頭習俗的原住民經常發生激烈衝突,水土不服的氣候因素也引起許多疾病,移民們陸續返回日本,遲遲無法定居下來。
之後,為了促進日本人與原住民、臺灣人的交流和同化,官方認為應該建立模範移民村,於是一九一○年在賀田村附近建立了正式的官營移民村「吉野村」。由於許多移民是來自日本德島縣的吉野川沿岸,所以才將這裡命名為吉野村,而最初的移民共有九戶二十人。
繼吉野村之後,接著陸續在一九一三年建立壽豐鄉的「豐田村」、一九一四年建立鳳林鎮的「林田村」等官營移民村,聚集了來自福岡、廣島、熊本等地的日本移民。
在日本內地招募移民時訂立了嚴格條件:移民必須有永住臺灣的覺悟、專精農業、素行良好、持有一定額度的現金等,並能攜家帶眷。相對地,總督府會分配土地、提供房屋等,實施優厚的補助措施,於是日本人陸續移民到花蓮定居。
但是不管給予多麼優厚的待遇,住在自己不熟悉的土地上,付出的辛勞仍舊超乎想像。尤其花蓮的自然條件嚴苛,甚至被說成是「一旦進入就回不來的港」,在這裡不但要擔心毒蛇與瘧疾,偶爾颱風還會把房子給吹走,要在不毛之地無中生有,就必須不斷開墾耕田。《不為人知的東臺灣》書中記載了很多曾在吉野村生活的日本移民的回憶,以下的詩作就是在描寫當時的情形:
我的故鄉 我的歌(引自黑木勇的〈吉野村開拓民回顧詩〉)
起初沒路也沒家 木柱茅草蓋房子 圍坐燈火吃晚飯
蕃人出草心驚驚 笑容消失吉野村
入住不久白費工 房屋全倒睡街頭 缺糧沒藥無醫生
病患增加離人世 多災多難吉野村
蕃害瘧疾恙蟲病 不同風土新天地 奮勇踏破荊棘路
開拓迄今三十年 終成樂土吉野村
受惠充足光和水 開墾有成吉野村 菸草甘蔗番薯餡
並列譽為村特產 日本寶庫吉野村
這些詩句簡直說出了移民的心聲,是他們在艱困的環境下堅強活下來的最佳寫照。
移民村中的豐田村位於花蓮市以南約十五公里的壽豐鄉,而豐田村的「豐田神社」如今成了中國風格的佛教寺院,距離本殿約一公里處有鳥居,但上面寫著「碧蓮寺」。
曾經是參道的兩旁,整齊排列著好幾根柱子,再往前可以看到石燈籠,石燈籠四周有中式迴廊圍繞著,本殿的屋頂上則有好幾條龍飛舞著。寺廟外觀看起來富麗堂皇,入口有神獸狛犬鎮守,裡面則祭拜不動明王,舊神社化身新寺廟,日中融合,形成相當奇妙的空間。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