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修訂版】

從殖民地解放後所必然經歷到的文化危機,是開拓戰後台灣文化政策研究的經典之作!
  • 9 324
    360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台灣史地台灣史概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黃英哲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麥田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8/03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台灣從殖民地解放後所必然經歷到的文化危機,是開拓戰後台灣文化政策研究的經典之作! 


《「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在關於台灣從殖民地解放後所必然經歷到的文化危機方面之探討,堪稱為台灣史研究上的第一本正式研究專著。此書透過豐富的史料探討,照片與版畫,以及其他尚未公開的書簡或電報等,綜合性地描繪出戰後初期國民政府進行「文化再構築」的種種實證性計畫,可堪稱意義非凡的研究成果。 
──北岡正子(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 


本書實為目前為止有關研究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戰後初期在台從事文化重建過程的一部力作。黃英哲使用前人未曾利用的資料,深刻地、且由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戰後台灣文化的重建工作,有其見地,是開創之作。作者不只還原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建過程,同時也敘述台灣本地知識分子在面對排山倒海式的「中國化」與「殖民地文化遺產」時,如何摸索戰後台灣文化的出路。本書的最重要創見是發現1946至1948年台灣之魯迅傳播的第二次高潮期,以及此次魯迅傳播與當時的台灣文化重建之密不可分的關係。作者的歷史實證研究,清楚論述了魯迅思想對戰後初期台灣社會之強而有力的影響,開啟「魯學」研究新的一頁。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去中國化」問題是近年來各界人士喋喋不休爭論的課題,但是在檢討此課題時,首先必須回到此課題的原點,即先釐清1945年8月日本敗戰退出台灣後,國府如何對已接受五十年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進行文化重建工作,即「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課題,否則再多的議論也只是空談。 


本書不只還原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建過程,同時也敘述台灣本地知識分子在面對排山倒海式的「中國化」與「殖民地文化遺產」時,如何摸索戰後台灣文化的出路。作者分別從「官」與「民」的不同立場,將戰後初期台灣文化重建之潛在複雜要素清楚的勾勒出來。 


本書的最重要創見是發現1946至1948年台灣之魯迅傳播的第二次高潮期,以及此次魯迅傳播與當時的台灣文化重建之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在陳儀政府中擔負台灣文化重建重責的許壽裳,計畫以魯迅思想為理念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戰後台灣文化重建的模範。作者的歷史實證研究,清楚論述了魯迅思想對戰後初期台灣社會之強而有力的影響,開啟「魯學」研究新的一頁。 

作者

黃英哲


台灣嘉義人,1985年赴日留學。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現任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台灣近現代史、台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著有《台灣文化再構築1945-1947的光和影:魯迅思想受容的走向》(日文)、《「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中文)、《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中文)、《櫻花‧流水:我的東瀛筆記》(中文)。合編著有《台灣的大東亞戰爭:文學‧傳媒‧文化》(日文)、《記憶台灣:與帝國的相剋》(日文)、《文本跨界:東亞文化文學研究新嘗試》(日文)、《帝國主義與文學》(日文)等。主編有《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許壽裳台灣時代文集》,合編有《許壽裳日記》、《台灣省編譯館檔案》、《許壽裳遺稿》(共四卷)等,譯有《台灣總督府》(黃昭堂日文原著)。

相關著作:《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

目錄

第一章
國民政府的台灣文化重建

第二章
言語秩序的重整──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第三章
媒體統制──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第四章
教育.文化內容再編──台灣省編譯館

第五章
新文化體制的確立──台灣文化協進會

第六章
魯迅思想與戰後台灣文化動建

第七章
魯迅思想傳播的另一章──黃榮燦

第八章
台灣人對文化重建的反應

結論

序/導讀

前言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台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重歸中國版圖 。長達半世紀的殖民統治期間,日本殖民當局強力推行同化政策,利用國家機器將日本文化移殖到台灣,透過各級學校教育將日本國家意識與日本國民意識強加灌輸予台灣青少年。此同化政策自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更是變本加厲,日人在台進一步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中文報紙與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在全台各地設置皇民鍊成所,企圖以法西斯式的軍國主義思想將台灣人塑造成「皇民」。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部分台灣人認同了日本,亦是極其自然之事。殖民統治末期,大多數台灣人幾乎都已完全日本化了 。關於台灣人的日本化,作家葉石濤(1925-2008)回憶戰爭結束時,他甚至連台灣話也不會說,因而斷言當時,台灣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已經日本化了 。儘管這個數字只是他個人的主觀感受,卻在相當程度上提示了日本戰敗前後當時台灣的社會情況。
  
西歐社會在近代國民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國民」(Nation)和「國家」(State)大體上是同時產生的。然而,這種模式未必切合亞洲國家,尤其殖民地的情形。昔日接受帝國統治的殖民地,在獲得獨立之後首當其衝的問題便是:如何在既成的「國家」裡,將住民「國民」化,而且這兩階段都必須在短時間內施行。換言之,這些國家尚不能稱為Nation-state,乃是在State-nation的情狀裡倍加窘迫。因此,由上而下的「國民建設」(Nation-building)成為殖民地獨立國家最重要的課題 。
  
戰後初期的台灣正是處於這樣的態勢。此所謂的「戰後初期」,乃指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以下簡稱國府)正式接收台灣以後,至1949年12月國府因國共內戰敗退到台灣為止的期間。此期間又可以行政組織重整為界,區隔成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1945-1947)和台灣省政府時期(1947-1949)兩個階段。

 

對於當時的國府而言,如何將接收來的「非我國民」──即日本化了的台灣人──「國民」化,是治理台灣的首要課題。此即意味著台灣進入「中國」化的同時,台灣人亦需隨之「中國人」化。在這段時期內,國府採取的一切文化政策悉以「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為目的,積極進行台灣的文化重建,建立以中國文化為中心的新的「文化體制」(cultural institution),將台灣整合融入中國文化圈。在此所謂的「文化重建」(cultural reconstruction),意指為了強固國家體制而以人為的力量建構文化。如此情況下建構出的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乃是自上層或外部強制產生 。取代日本成為新領導者的國府之所以從文化問題著手,無非為了破解台灣的日本文化迷咒,同時催化台灣人的「中華民國的國民」認同。
  
筆者擬藉由拙著考察國府,以及當時台灣的實際最高統治機構──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戰後初期推動台灣文化重建政策的初衷及具體的實行過程、中心思想,爾後更進一步探究國府在這些文化政策底下的真實目的,以及台灣人 對此諸文化政策的反應如何。
  
1987年「戒嚴令」廢除以來,至拙著初稿執筆中的1995年時,台灣的文化政策採取的是可以容納本土文化等多元概括的文化統合(cultural integration)政策。從戰後初期的「文化重建」到九○年代的「文化統合」,歷史進程不但迂迴曲折,組成元素也複雜不一。如欲了解文化統合政策的意義,實不可不明瞭其原點──戰後初期,特別是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1945-1947)裡,國府所施行的台灣文化政策。拙著的另一目的,便是藉由對文化重建政策的檢討,以理解爾後文化統合政策的演變。
  
筆者長期關心戰後初期的台灣文化重建問題,當時為台灣文化重建政策掌舵的機關以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台灣省編譯館、台灣文化協進會四個機構為中心。筆者在研究台灣省編譯館與台灣文化協進會的過程中,並發現當時擔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曾傳播魯迅思想一事具有重大的意義。
  
本書依次分為以下八章:
  
第一章探討台灣文化重建政策的內容,以及此文化政策的實際執行機關──戰後初期台灣最高統治機關,即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採取的具體措施。

 

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別探討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台灣省編譯館、台灣文化協進會四個機構,在當時的台灣文化重建政策裡各自擔任的角色及具體的執行過程。
  
第六章分別從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知識分子及國府三個層次,討論從來沒有被注意到的魯迅思想傳播與戰後台灣文化重建的關聯。
  
第七章探討戰後初期魯迅思想另一面向在台灣傳播的情況。
  
第八章檢討台灣知識分子對國府文化重建政策的反應。
  
戰後初期的台灣受到種種歷史條件的制約。首先是國共內戰、通貨膨脹、語言轉換等政治上、經濟上及社會層面的苦境,接著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以後,「白色恐怖」橫行,台灣社會陷入極度的不安。所謂「白色恐怖」指的是國府非法逮捕思想左傾的知識分子和勞工,任意槍殺的事件,受難者涵蓋台灣本地人士和大陸來台人士。知識分子們為求自保而主動「焚書」,政府方面也一概沒收、燒毀所謂思想不正確的書籍或報刊雜誌。職是之故,當時的出版品大多佚失或零散不全,搜集和調查的工作十分困難。
  
1993年,筆者因耳聞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胡佛研究所收藏有大量戰後初期在台灣發行的報刊雜誌,特地赴美搜集,得到了許多貴重的資料。另外,必須特別一提的是翌年的1994年,筆者得到曾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遺族所提供的若干未公開書信及未公開的文件 ,其中記載著台灣省編譯館設立始末。拙著承蒙這些資料的幫助甚多,特此記之,以表謝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44475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