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民主群像(3冊套書)二二八反抗運動+光與灰燼+期待明天的人
-
75折 1035元
1380元
-
預計最高可得金幣50點 ? 可100%折抵
活動加倍另計 -
HAPPY GO享100累1點 4點抵1元折抵無上限
-
分類:中文書>人文歷史>台灣史地>二二八事件追蹤?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黃惠君、王克雄、王克紹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黑體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4/02/06
- 相關主題: 【熱門套書】套書看起來才過癮哪!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二二八反抗運動:台灣爭取民主之路(二二八事件75週年增訂版)》
「歷經二二八事件的台灣人,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十多年前,本書作者在找尋二二八史料時看到一則剪報,二二八事發後第三天《中華日報》的頭版標題「台南市民大會要求立即實施市長民選」,她停留了下來。她意識到群眾的力量,也看到清楚的民主訴求,但更想知道的是,那跳動的歷史主體,那敢將生命燃燒獻祭給台灣的人,為何承受難忍之痛,讓子彈穿過胸膛?他們究竟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想改變的又是什麼?
歷史在我們體內隨著血液浮沉,先烈留下的血印在前方引路。十年來她潛入歷史,找尋二二八時人人躍起,在白色恐怖黑幕降臨前,曾經有過的民主響動,激烈、熱情、鋪天蓋地。而統治者長年以光復之姿斷開的日本時代,對二二八世代而言,是同一本未撕完的日曆,沒有一天斷開過。兩種語言、兩種國旗、兩種身分認同,在身分轉換的瞬間,政權的暴力如何加諸於他們身上?
必須重返歷史,了解他們的集體心緒。何以光復歡迎曲變了調,以全面的反抗終結。聽見潘木枝、盧炳欽及陳澄波等人,殉難前站在人民立場講話的聲音。也終於懂得潘木枝的遺書「為市民而死,身雖死猶榮」,是在怎樣的時空飄搖下。而武裝抗爭者的生命本身,就是遺書。他們的遺書,以鮮血書寫。她一字一句打著反抗者的節拍前進,完成「戰鬥曲」、「殉難之愛」等篇章。她為反抗者不屈的靈魂畫下「亡者之姿」,帶二二八受難者重返榮耀。
這本書在二二八過往研究者點起的燭光下前進,有二二八書中罕見的論點,刻劃的力道和文學性也前所未見。
《光與灰燼:林連宗和他的時代》(二二八事件77週年增訂版)》
本書為林連宗先生的傳記,
描述他生於日本時代擔任律師,
開啟台灣平民法律服務之先河。
戰後他擔任台灣省參議員,爭取司法權獨立,
後擔任制憲國大代表,要求台灣即刻實施縣市長民選,
此一訴求成為貫穿二二八事件的改革訴求。
1904年林連宗出生於彰化,父親在繁華的彰化三角公園經營商店,住家旁是八卦山,乙未戰爭的發生地,漢意識留在父親對漢文教育的堅持之中。林連宗早慧,在校成績優異,從進入彰化公學校的第一天,他就走入一個相對進步的大正時代,家庭的漢學教育,與公學校的現代化日式教育雙軌進行。後來考上第一所為臺灣人設置的臺中中學校(今臺中一中),畢業後進入《臺灣新聞社》擔任漢文版編輯,1923年總督府逮捕臺灣議會請願運動的人士,身在媒體的他目睹民主前輩在法庭上與統治者交鋒,為平等權與自由而戰。而年僅二十歲的他,已受前輩矚目,在文化協會彰化的演講場上,首次登壇演講。其後他到日本留學攻讀法律,並通過國家考試司法科及行政科的筆試。
1931年林連宗開始在報紙上寫法律專欄,開啟所謂的「平民法律服務」。這專欄他一寫就是四年多,回覆千餘則民眾的提問,對法律知識的普及化有莫大貢獻。在1935年第一場民意代表選舉,律師及法政大學畢業的人才,沒有缺席,林連宗也扮演選舉助講員。1937年日本發動戰爭,臺灣進入高壓統治皇與民化運動。在認同的征服戰中,林連宗沒有屈從,沒有改日本姓氏,也不願加入「皇民奉公會」,有所不為是他的原則。而當日本政府猶以文宣掩飾自己戰敗的跡象時,轟隆隆的空襲聲中,林連宗已開始自學中文,他知道這樣的殖民政權將過去,也意識到語言將成為未來的問題。
戰後林連宗眼見好不容易建立的法治社會,逐漸敗壞,於是他投入省參議員選舉。律師及民意代表的雙重角色,讓他切入司法權不獨立的問題,戰後政治惡劣、執法者犯法,但司法權卻受控於行政權,乃致無法偵辦貪官汙吏。質詢一如法庭的攻防,如何從權力的一方,取回人民的權益,他沒讓人失望。民意代表與律師的雙重身分,也讓林連宗每每在危機時刻,成為民意託付對象。法理基礎乃解決政治困厄的基礎依據,特別是當台灣內部民意與為政者產生巨大落差時,林連宗一次次被推派為代表,起身前往南京,將臺灣民意訴求中央,期能抵擋日益蠻橫的台灣治理者。不論是國民參政員選舉不明票事件,或是臺籍律師資格需經重新認定的問題,林連宗苦心奔波,一心一意,戮力改變臺灣不平的處境。
此時政府與人民的對立,隱隱然如將爆裂的炸彈,在施政一年的總體檢時,林連宗為文呼籲要能真實反映人民的意志,才不會是與人民對立的政府,1946年年底將舉行制憲國大代表選舉,只要憲法通過,民主自由指日可待。林連宗法律人的背景與省參議員的歷練,是參與制憲的不二人選,十月底他當選國大代表,帶著台灣民意要求1947年6月普選縣市長的主張,啟程前往南京,終於盼到憲法通過的那一刻。為臺灣爭取立即行憲,留在他給女兒的書信中,也留在國民大會實錄所記載的第61號提案中。毫無猶疑地,行憲普選縣市長成為二二八事件中,人民要求專制政體還政於民的總目標。在推動縣市長普選的過程中,不斷遭當局扣上「台獨」及「排斥外省人」的帽子,隱隱然有危機浮動著。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林連宗在第一時間即掌握問題根源,認為除實施縣市長民選、任用有經驗的本省籍人士外,無以安定臺灣。此一主張也貫穿二二八事件,成為人民代表與陳儀政府談判的條件。3月8日全臺法律界人士召開會議,推舉法院及檢察處人選,3月9日臺北陷入封鎖狀態,蔣介石所派軍隊抵臺後,下令戒嚴,進行全面軍事接管。3月14四位便衣及一名軍憲將林連宗及李瑞漢、李瑞峯帶走,從此一去無回,家人再也無法得知任何消息。民主化後檔案揭露,「陳儀令憲兵駐臺特高組秘密逮捕國大代表林連宗」,這是陳儀有計劃地下令密逮、密裁,暗殺為臺灣奮鬥的菁英領袖,林連宗在事件期間起身為任用台籍司法精英而奔波,竟遭政府秘密逮捕之後暗殺,殉難於二二八,留下為台灣爭取平等、民主與自由的身。
《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
他畢業於東京帝大,是日治時期第一位在日本擔任檢察官的台灣人。
二戰後回到台灣,他嚴懲貪官污吏,疾呼司法改革。
他的詩文感性動人、細緻入微。
才能幹濟的他卻不幸在二二八事件中遇難,至今下落不明。
王育霖出生於日治時期台南州,曾在日本和台灣擔任檢察官。二二八事件爆發不久,3月14日下午,在家中遭六名配槍軍人強行押走,時年僅27歲,至今遺體猶不知在何方。
自台北高校文科第一名畢業後,王育霖負笈日本,1944年自東京帝大畢業,又以優異成績通過司法官高等考試,派任「京都地方裁判所」,是日本第一位台籍檢察官。金錢不是他所在乎的,「救台灣人離開艱難處境,是我的理想……」二戰期間在日本,以檢察官身分護衛無數流離、飢餓的台灣人度過險境。1946年返國,任新竹地院檢察官。
戰後台灣物價飆漲,官商勾結、米糖走私盛行,王育霖鐵腕偵辦,贏得媒體和民眾高度喝采。但政治干預司法之嚴重,讓這位秉持法治信念的人遭受挫折。他在偵辦新竹市長郭紹宗「救濟物資貪瀆案」,因證人屢傳不到,前往市府蒐調時,卻遭市長誣指「包圍」,調來警察,混亂中搶走搜索令及卷宗,於是他憤而罷官辭職。
在擔任《民報》法律顧問期間,他從未停下腳步,不但撰寫有關司法的社論和評論,也完成了《提審法解說》,留給人民懂得保障身體自由,不受非法逮捕、羈押、審判和處罰的屏障,可謂台灣司法改革的先驅。從小喜愛文學的他,除了法律和文學評論,也寫下無數詩文,字裡行間充滿文采和憐憫之心,富含深邃的思想與文學涵養。
王育霖的兒子繼承遺志,長年守護著父親的文物和創作,奔走搜尋父親的下落。在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首度出版王育霖僅存的日記、書信、詩文和評論,書中穿插珍貴的照片和文物,也收錄其胞弟王育德等人的紀念文章,及歷史學者張炎憲對其遺孀王陳仙槎女士所做的口述歷史。希望這本書能讓世人認識、追念這位台灣司法改革的先驅,期待明天的二二八受難者。
重要事件:二二八事件77週年
本書特色
★拉開歷史視角,以日中政權的認同與語言轉換,寫二二八世代身陷的困境與希望。
★跨越受難家屬個人記憶與以地域史,企圖完整勾勒二二八事件的偉作。
★以嚴謹論述、生動文筆,重建二二八事件中人民的力量,相當具有動態感。
★以轉型正義觀點,揭露統治者罪責。
★筆鋒帶感情,表現出作者女性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長年對二二八知識的累積,是一本站在台灣立場所表現的二二八。
目錄
序/導讀
《二二八反抗運動》作者序
重返榮耀
歷史如此晦暗難明,掩蓋的檔案一層、政治色彩的塗抹一層,時空的隔離好幾層,我們始終無法觸摸到真實跳動的歷史主體。
從家屬或當事人身上,我們有個別的記憶,卻欠缺整體的圖像;從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如頭戴探照燈進入地底採礦,卻難說成一個故事,我自己一樣突破不了。一次演講完,年輕人直接問我,你讓我們看了很多圖片,知道一些事,但如果我想告訴別人二二八是什麼?我還是不知道怎麼說。
這成為不斷考驗我的問題。
年年二二八一到,現實就變得相當惱人。太陽花學運後,興起一波對台灣歷史的探索,受邀演講時我問年輕人能不能說出二二八受難者的名字,一個就好,全場鴉雀無聲。我們國家的故事、我們自己的臉孔,不認得;誰為我們犧牲,不知道。二二八年年放假,但二二八是什麼?
大部分的人說不清楚。就連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都能懂得,如果只是緝菸血案的話,台灣菁英是不會被大規模屠殺的,但教科書還是這樣寫。更怪誕的是總統每年道歉,但政府到底哪裡錯了,講不清楚;每個政治人物都說要做轉型正義,卻不知道要轉到哪裡去。我在這巨大荒謬感的襲擊下,開始寫作,一寫,兩年,從跑百米的人變成跑馬拉松。
在這之前,我是紀念館的策展人,我寫展覽的文史腳本,跟藝術家一起工作。展覽無疑是更為視覺的,檔案、照片、新聞、日記、書信,我都必須尋尋覓覓且親眼看見,因我的工作是把這些承載著歷史流動、仍有溫度的物件帶到大眾目光下,讓人們藉此感知歷史。這種視覺的必須,變得很難去複製既有的看法或說法,也會對史料的輕重,產生不一樣的感知。
一場有靈魂的抗爭
二○○六年在撰寫台南二二八的文史腳本時,看到一則剪報,是二二八事發第三天《中華日報》的號外,頭版頭題寫著:台南市民大會要求立即實施市長民選。
對許多人而言,這是輕輕擦過的一則訊息,但我停留下來了。
我意識到群眾的力量,也看到清楚的民主訴求,我知道這是有靈魂的一場抗爭,而不是如過往所聽到的:「我父親什麼都沒做,就被抓走了⋯⋯。」有這樣的生命嗎?有的,軍隊殘殺下確實很多。但我更想知道的是那跳動的歷史主體,那敢將生命燃燒獻祭給台灣的人,如果他們承受難忍之痛,讓子彈穿過胸膛,他們到底身處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困境,想改變的又是什麼?
十年來我潛入歷史,找尋何以二二八時人人躍起。白色恐怖黑幕一片,今天五十歲以上的人,都曾有過某種程度的不敢喘息、不敢揚聲,竟也不敢想像那黑幕降臨前,二二八世代曾有過的民主響動,激烈、熱情、鋪天蓋地。
而必須突破的還在統治者長年以光復之姿斷開的日本時代,對二二八世代的人而言,是同一本未撕完的日曆,沒有一天斷開過。所以我們必須重返,否則如何能了解他們的集體心緒,何以歡迎曲變了調,而以全面的反抗終結。我以兩個時代的掙扎,做為本書的序曲。
走過日本時代的自治運動,二戰一結束,一步跨過來,這些人還活著,對平等的渴求、對民主的追尋、對自由的嚮往,沒有不同,只有更加強烈。打開當時的報紙,你會看到面對政治惡劣,人民沒有噤聲,二二八世代的人全面反擊。
拆解統治者面具
而統治者的面貌必須被拆解,面具必須被摘下,我將當年的報紙,與民主化後才能看到的公文檔案,天天並列,你會清楚看見統治者如何張著兩張臉孔,一方面透過媒體說著人民想聽的甜言蜜語,但回到辦公室,他立即發電報請兵。何為轉型正義,就在揭露專制統治者的罪行,當時張著兩張面孔的,不是只有一個人,而是整個軍政高層。歷史留下清楚記錄。
如果統治者的謊言,在今天看來昭然若揭,這一切並非庸常,而是革命所得,且以生命為代價。官方媒體《台灣新生報》的日文版總編輯吳金鍊及總經理阮朝日,即是因策動報社改組,全面報導二二八反抗運動,不讓媒體受制於官方才受難的。
誰被強迫失蹤
而統治者到底在恐懼什麼?他的恐懼如此之大,竟以強迫失蹤的方式帶走二二八世代的領袖。到底誰被強迫失蹤?是媒體、類反對黨及法律界的領袖。這份暗殺名單,陳儀親手一個一個寫下,是目前可以看到的第一份二二八受難者名單,也是家屬口中在三月十日到十二日間,被帶走後一去無回的名單。今天民主國家的人都知道,這三類人代表什麼?民主血液澄清與否,他們扮演重要角色,他們也是有能力監督政府,甚至取而代之的人,但是卻遭專制統治者暗殺,至今不知遺體何在。
誰沒有父親,要承受這樣的痛苦,不知忌日何時,再又無墳可拜。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當時為我們爭取平等與民主自由的人,是國家要迎靈祭拜的對象,是轉型正義要恢復其榮耀的對象。
但國家既無對其民主貢獻的肯定,也從未正視此一嚴重違反人道的罪責。
我不否認,讓我有動力往前走的,是對其犧牲未受重視的難忍。
民主的進擊是我原先的研究理路,但心裡的遺憾是,我始終未能把當年武裝抗爭者的靈魂寫出來。一九九七年我在研究美麗島事件時訪問施明德先生,他一直提到他親眼看到學生軍拿槍與政府軍作戰,前面的倒下,後面的沒在怕,繼續往前衝。他用他的記憶對抗「冤魂論」,每見到一個二二八學者或受難家屬,他就抗議。我一直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卻始終沒有能力處理。
在長達兩年的寫作路程上,我不停絆倒,只知有犧牲的和平使節,每每隨著他們的遺書掉淚,卻不知武裝抗爭的嚴烈。因為沒有看到一手史料,我不敢下筆。但史料一直存在,只是我沒有走向它。直到有一天終於鼓起勇氣打給素未謀面的江榮森先生,他在電話那頭,跟我從暮色昏昏講到黑夜襲來,講到飢腸轆轆,一一為我解答七十年前《和平日報》記者張岳楊的新聞手稿,那些僅以代號註記的人名,究竟是誰。我終於聽見潘木枝、盧鈵欽及陳澄波等人,殉難前站在人民立場講話的聲音,我手捧當年的新聞手稿,顫抖不已,終於懂得潘木枝的遺書「為市民而死,身雖死猶榮」,是在怎樣的一個時空飄搖下,讓我得以完成「戰鬥曲」以及「殉難之愛」的篇章。
而雲嘉南地區武裝犧牲之烈,我以「亡者之姿」紀念他們不屈的身影。
武裝對抗逼出民主承諾
至於當時全台灣連成一氣要求縣市長民選,以此改換接收如「劫收」的統治集團,但同時又有武裝抗爭,這當中沒有關聯嗎?長年以地域為主體的研究及呈現確實切斷了某些可能的聯繫,我嘗試突破。
而嘉義的突破,是整體的突破,也才能大膽下筆,以軍事對抗逼出民主承諾,並非不存在於二二八事件中。嘉義的武裝抗爭確實對陳儀產生巨大壓力,迫使他在三月六日晚間宣布「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與他談判的條件:長官公署改為省政府、各廳處長盡量任用本省人、縣市長訂七月一日民選。
所以請不要再說台灣的民主是沒有經過流血的,三十二條要求中一條又一條、一條又一條寫著「任用本省人」,要的不是平等是什麼?傾全台之力要求縣市長民選,不是爭民主,是爭什麼?
民主運動的魂魄
本書於二○一七年出版,二○二二年增訂。由於我的關懷始終聚焦於遭密裁(暗殺)的受難者,所以進一步研究了「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而有第三章「民主奏鳴曲」的增補。此章改寫自我二○二一年出版的著作《二二八消失的政黨》,主要是闡明日本時代台灣解放運動與自治運動者,戰後以準政黨之姿,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半年,發動爭普選運動,他們藉中華民國憲法通過之機,順風吹火,捲起民主運動浪潮,乃至與當局交鋒於二二八。
此一研究,更確立二二八事件為大規模的爭普選運動。所以,如果不是蔣介石派兵鎮壓,二二八的反抗運動已經成功,官派的、貪腐的縣市首長,終需下台。而陳儀及其所派縣市首長密裁與槍殺人民領袖,其實是專制統治者在憲法通過的時刻,仍不願還政於民的作為,其轉型正義的罪責,是殺害民主運動領袖,是殺害各地可能當選的縣市長候選人,這是台灣人民領袖遭到屠殺的重要原因。
一份密裁名單,透露二二八事件民主運動的訊息,更道出他們受難的原因。一步步努力著,盼台灣有一天還給二二八事件民主運動的魂魄。
這本書在二二八過往研究者所點起的燭光下前進,書籍最後的參考材料,應該是他們頭上的桂冠。最後感謝我的母親白美珠女士,讓我始終可以自由地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沒有她,我不敢說自己有能力把現實擋在門外。
而我所有的努力,只有一個心意,希望二二八受難者重返榮耀。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