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的另一種思考(增補修訂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透過歷史、文化與美學的交織分析,我們將得以更全面理解——
何謂漫畫,何謂「台灣漫畫」!
「漫畫」到底是什麼?是故事的延伸、藝術的形式,還是一種文化的語言?
從創作、出版、到閱讀與消費,漫畫早已滲入我們的日常。
本書不只是回顧一百年間的作品與事件,更是一場對「何謂漫畫」的深度追問。在這裡,我們從台灣出發,看見漫畫如何與歷史、科技、社會與市場交錯;也看見創作者如何在限制與可能之間,描繪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想像與現實。
翻開本書,讀到的不只是漫畫的記錄,而是關於「我們如何透過漫畫理解世界」的故事。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
王佩廸(南應大漫畫系助理教授&台灣ACG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左萱(漫畫家)
李衣雲(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台灣ACG 研究學會理事)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劉定綱(漫畫研究者)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蘇微希(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理事長)
蘇碩斌(臺大臺文所教授)
★持續增訂的完整年表,將台灣漫畫史的縱深與廣度推到最新高點。~王佩廸
★最詳盡最華麗的台灣漫畫年代記盡在此處。~李衣雲
★本書對台灣漫畫有著難以想像的貢獻,日後對台漫不管在典藏或研究上有多少突破,最終都還是要回歸本書立下的框架。~翁稷安
★透過本書細緻且立體的時間軸,清楚映照出台漫在世界漫畫歷史長河中的獨特位置。~陳國偉
★台灣第一部並列台灣、日本與世界漫畫史的權威年鑑,漫畫研究必備!~蘇微希
★不只是對編年史的細緻琢磨,仲偉老師也運用獨特的呈現方式,讓讀者能一窺台灣漫畫發展過程中其他不可不知的面向。~劉定綱
何謂漫畫,何謂「台灣漫畫」!
「漫畫」到底是什麼?是故事的延伸、藝術的形式,還是一種文化的語言?
從創作、出版、到閱讀與消費,漫畫早已滲入我們的日常。
本書不只是回顧一百年間的作品與事件,更是一場對「何謂漫畫」的深度追問。在這裡,我們從台灣出發,看見漫畫如何與歷史、科技、社會與市場交錯;也看見創作者如何在限制與可能之間,描繪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想像與現實。
翻開本書,讀到的不只是漫畫的記錄,而是關於「我們如何透過漫畫理解世界」的故事。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
王佩廸(南應大漫畫系助理教授&台灣ACG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左萱(漫畫家)
李衣雲(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台灣ACG 研究學會理事)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劉定綱(漫畫研究者)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蘇微希(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理事長)
蘇碩斌(臺大臺文所教授)
★持續增訂的完整年表,將台灣漫畫史的縱深與廣度推到最新高點。~王佩廸
★最詳盡最華麗的台灣漫畫年代記盡在此處。~李衣雲
★本書對台灣漫畫有著難以想像的貢獻,日後對台漫不管在典藏或研究上有多少突破,最終都還是要回歸本書立下的框架。~翁稷安
★透過本書細緻且立體的時間軸,清楚映照出台漫在世界漫畫歷史長河中的獨特位置。~陳國偉
★台灣第一部並列台灣、日本與世界漫畫史的權威年鑑,漫畫研究必備!~蘇微希
★不只是對編年史的細緻琢磨,仲偉老師也運用獨特的呈現方式,讓讀者能一窺台灣漫畫發展過程中其他不可不知的面向。~劉定綱
目錄
推薦序
前 言
第一章 西元前與 19世紀前的漫畫
第二章 19 世紀的漫畫
第三章 1900 至1919年的漫畫
第四章 1920 至1939年的漫畫
第五章 1940 至1949年的漫畫
第六章 1950 至1959年的漫畫
第七章 1960 至1969年的漫畫
第八章 1970 至1979年的漫畫
第九章 1980 至1989年的漫畫
第十章 1990 至1999年的漫畫
第十一章 2000 至2009年的漫畫
第十二章 2010 年以來的漫畫
參考書目
後記
前 言
第一章 西元前與 19世紀前的漫畫
第二章 19 世紀的漫畫
第三章 1900 至1919年的漫畫
第四章 1920 至1939年的漫畫
第五章 1940 至1949年的漫畫
第六章 1950 至1959年的漫畫
第七章 1960 至1969年的漫畫
第八章 1970 至1979年的漫畫
第九章 1980 至1989年的漫畫
第十章 1990 至1999年的漫畫
第十一章 2000 至2009年的漫畫
第十二章 2010 年以來的漫畫
參考書目
後記
試閱
2008年,第一版《台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問世,彼時歷史學界或社會學界仍少有關注台灣漫畫研究的學者;到了今天,隨著台灣漫畫的復興,讀者增加,相關研究的需求也隨之成長,研究者的投入也集中了學術能量,擴展台漫的研究深度,比如文化研究學會的文化研究季刊,或是2022年成立的ACG研究學會。然而,在擔任漫畫研究的評論人或論文口試委員的經驗中,時常見到研究者述及的台漫歷史往往稱得上是「一團混亂」;或許是因為現有台漫歷史研究的著作匱乏,少部分的一手史料,也常常是年事已高的漫畫家前輩們憑藉記憶回想的口述歷史型研究,卻乏實證資料,年分、作品名稱、作者名、出版社等幾乎難免互有出入。台灣漫畫研究仍待進一步發展,基礎工程的累積不可或缺,於我個人甚至各個已經深造或仍潛在的漫畫研究者而言,這本台灣漫畫年鑑就是重要的基礎工程之一。感謝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引介,讓我們能結識本書作者陳仲偉老師。仲偉老師一直持續年鑑增補修訂版的寫作計畫,在第一版《台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問世的十七年後,我們終於迎來《台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增補修訂版(以下簡稱《台灣漫畫年鑑》)。
相較2008年,台灣漫畫研究仍然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2025年相關資料的使用需求已經比當年高出許多。仲偉老師這些年持續不懈於以紮實的研究基本功進行第一手文獻考察、交叉比對,本書的編年史形式,乍一看是如同維基百科般的簡易條列,但每一個項目、每一筆資料都是仲偉老師費盡心思完成的考證。這是本書再次出版的第一層意義。
第二層意義則在於本書的副書名「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對奇異果編輯部而言是格外重要的呼應。我們出版過眾多漫畫文化相關書籍,包括王佩廸老師的動漫社會學三部曲、張資敏的《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四方田犬彥的《漫畫的厲害思想:1960-80年代日本漫畫的嶄新想像》,以及ACG研究學會年會的兩本論文集等,接下來也預計出版一本以「台灣漫畫黑歷史」為主題的研究;台灣漫畫文化,或世界漫畫文化,一直是奇異果出版的努力方向之一。就我自身的觀察,流行議題或對知名作品的詮釋抑或發達產業的最新處境才是大部分讀者更有興趣的話題,而出版領域正面臨這樣的選材難題;但如果有讀者期待對漫畫文化發展有更全面的認識,我們就仍然缺乏這樣的一本書。《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不只是對編年史的細緻琢磨,仲偉老師也運用獨特的呈現方式,讓讀者能一窺台灣漫畫發展過程中其他不可不知的面向。
漫畫本身作為一種媒介形式,有其獨特的媒介發展史,而且並非獨立發展,更是在眾多媒介形式跟傳播技術的演化中並隨。為了呈現這種宏觀視角,陳仲偉老師編排了「全球文化與技術發展的重要大事」、「台灣漫畫記事」、「世界漫畫記事」、「台灣漫畫名家名作」、「世界漫畫名家名作」、「台灣漫畫與相關雜誌刊物」、「漫畫研究、評論及其他相關專書」等眾多欄位並列比較,將漫畫重新鑲嵌進入全球文化與技術發展的脈絡中,更顯現漫畫媒介的獨特性。
《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將世界漫畫和名家作品並列的作法,也能讓我們看到同時期交互影響的可能性。台灣漫畫文化無論是從創作、閱讀或評論的角度視之,都深受世界漫畫文化的影響,對台灣影響至深的漫畫文化主要有日本的マンガ、中國的漫畫(包括上海連環圖)和美國的comic,或許還吸收了部分英國圖像小說、法國的Bandes dessinées的藝術語言。在全球漫畫文化的架構下看台灣漫畫的多樣性,或許能更加掌握其中精隨,雖然市場主流仍然以日本漫畫為主,但其他文化也成為一種養分,影響著創作者、讀者與評論者們。
然而這些交互影響的文化現象,實際上也指向了部分漫畫研究論文或評論寫作的困境。許多研究和評論除了年代或作者的資料錯誤外,作品與作品、作品與社會之間的因果關係解讀,也時常過於武斷。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幾乎顯得「任意」的作者論,或是「某某世代就喜歡創作某某風格」的評論;這樣的研究思維對漫畫文化研究的嚴謹度而言是危險的。在進行因果關係的判斷之前,必須先整理出相關作品、作者與創作風潮之間的上下左右關係:上受誰的影響,下又影響了誰,左右則是台灣本土漫畫創作社群與同一時代裡的不同國家作者及其作品之間,有哪些一起並陳在市場上。這種判斷因果關係的方法是一種研究的「基本功」,但在基礎研究缺乏的狀況下,研究者常常只能憑少數證據進行整個時代、世代的描述和判斷。而這個基礎研究的空缺,我認為恰好能由《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進行一定程度的填補,書中各年份的表列,讓我們能一窺漫畫歷史的連續性。
談論台灣漫畫的歷史時,我們往往更重視其分歧與斷裂性,於是時常會有這樣的描述:台漫各有某幾個年代、曾有某幾次復興、歷經了幾次低谷……以歷史分期做梗概式的判斷;但年鑑可以帶來歷史的連續性理解。台漫的歷史有斷裂的一面,也有連續的一面,在判斷是否有斷代特徵之前,我們應該更謹慎的評估,所謂的斷代型作品到底有多少?這類作品在數量上或創作與發行的風潮上,真的有構成代表性嗎?
《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是陳仲偉老師仔細爬梳各種一手資料,進行縝密並陳的歷史研究著作,我認為也是值得所有進行漫畫文化、漫畫歷史研究的人坐下來仔細閱讀的一本書。祝福各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台灣漫畫歷史有進一步的體會與收穫。
~劉定綱
20250806寫於底加書店
相較2008年,台灣漫畫研究仍然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2025年相關資料的使用需求已經比當年高出許多。仲偉老師這些年持續不懈於以紮實的研究基本功進行第一手文獻考察、交叉比對,本書的編年史形式,乍一看是如同維基百科般的簡易條列,但每一個項目、每一筆資料都是仲偉老師費盡心思完成的考證。這是本書再次出版的第一層意義。
第二層意義則在於本書的副書名「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對奇異果編輯部而言是格外重要的呼應。我們出版過眾多漫畫文化相關書籍,包括王佩廸老師的動漫社會學三部曲、張資敏的《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四方田犬彥的《漫畫的厲害思想:1960-80年代日本漫畫的嶄新想像》,以及ACG研究學會年會的兩本論文集等,接下來也預計出版一本以「台灣漫畫黑歷史」為主題的研究;台灣漫畫文化,或世界漫畫文化,一直是奇異果出版的努力方向之一。就我自身的觀察,流行議題或對知名作品的詮釋抑或發達產業的最新處境才是大部分讀者更有興趣的話題,而出版領域正面臨這樣的選材難題;但如果有讀者期待對漫畫文化發展有更全面的認識,我們就仍然缺乏這樣的一本書。《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不只是對編年史的細緻琢磨,仲偉老師也運用獨特的呈現方式,讓讀者能一窺台灣漫畫發展過程中其他不可不知的面向。
漫畫本身作為一種媒介形式,有其獨特的媒介發展史,而且並非獨立發展,更是在眾多媒介形式跟傳播技術的演化中並隨。為了呈現這種宏觀視角,陳仲偉老師編排了「全球文化與技術發展的重要大事」、「台灣漫畫記事」、「世界漫畫記事」、「台灣漫畫名家名作」、「世界漫畫名家名作」、「台灣漫畫與相關雜誌刊物」、「漫畫研究、評論及其他相關專書」等眾多欄位並列比較,將漫畫重新鑲嵌進入全球文化與技術發展的脈絡中,更顯現漫畫媒介的獨特性。
《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將世界漫畫和名家作品並列的作法,也能讓我們看到同時期交互影響的可能性。台灣漫畫文化無論是從創作、閱讀或評論的角度視之,都深受世界漫畫文化的影響,對台灣影響至深的漫畫文化主要有日本的マンガ、中國的漫畫(包括上海連環圖)和美國的comic,或許還吸收了部分英國圖像小說、法國的Bandes dessinées的藝術語言。在全球漫畫文化的架構下看台灣漫畫的多樣性,或許能更加掌握其中精隨,雖然市場主流仍然以日本漫畫為主,但其他文化也成為一種養分,影響著創作者、讀者與評論者們。
然而這些交互影響的文化現象,實際上也指向了部分漫畫研究論文或評論寫作的困境。許多研究和評論除了年代或作者的資料錯誤外,作品與作品、作品與社會之間的因果關係解讀,也時常過於武斷。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幾乎顯得「任意」的作者論,或是「某某世代就喜歡創作某某風格」的評論;這樣的研究思維對漫畫文化研究的嚴謹度而言是危險的。在進行因果關係的判斷之前,必須先整理出相關作品、作者與創作風潮之間的上下左右關係:上受誰的影響,下又影響了誰,左右則是台灣本土漫畫創作社群與同一時代裡的不同國家作者及其作品之間,有哪些一起並陳在市場上。這種判斷因果關係的方法是一種研究的「基本功」,但在基礎研究缺乏的狀況下,研究者常常只能憑少數證據進行整個時代、世代的描述和判斷。而這個基礎研究的空缺,我認為恰好能由《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進行一定程度的填補,書中各年份的表列,讓我們能一窺漫畫歷史的連續性。
談論台灣漫畫的歷史時,我們往往更重視其分歧與斷裂性,於是時常會有這樣的描述:台漫各有某幾個年代、曾有某幾次復興、歷經了幾次低谷……以歷史分期做梗概式的判斷;但年鑑可以帶來歷史的連續性理解。台漫的歷史有斷裂的一面,也有連續的一面,在判斷是否有斷代特徵之前,我們應該更謹慎的評估,所謂的斷代型作品到底有多少?這類作品在數量上或創作與發行的風潮上,真的有構成代表性嗎?
《台灣漫畫年鑑》增補修訂版是陳仲偉老師仔細爬梳各種一手資料,進行縝密並陳的歷史研究著作,我認為也是值得所有進行漫畫文化、漫畫歷史研究的人坐下來仔細閱讀的一本書。祝福各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台灣漫畫歷史有進一步的體會與收穫。
~劉定綱
20250806寫於底加書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