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愛默生之英國人的特性(筆記版):從階級制度到文化矛盾,美國文明之父筆下的19世紀英國生活與風貌

  • 9 315
    35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地理×人種×社會風貌×教育×文學×宗教
從文化到人性,愛默生探究19世紀英國
由倫敦至蘇格蘭,以美國視角揭開深藏其間的傳統與矛盾

【愛默生與英國的邂逅】
《英國人的特性》是美國著名思想家拉爾夫.愛默生對19世紀英國文化、風俗及民族性格的深度觀察。身為一位應邀而至的美國學者,愛默生將旅途中對英國社會的見聞與思考濃縮於書中,展現他對英國這個前宗主國的複雜情感。他既帶著對古老文明的敬意,也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英國人所展現的保守和優越,從而揭示這個帝國的文化底蘊及其影響。

▎旅行記錄與英美對比視角
愛默生從他一段橫跨大西洋的航行寫起,記錄了從倫敦到蘇格蘭的各地見聞,涉及英國各階層的生活方式、習俗和價值觀。在他的眼中,英國人的性格既謹慎又頑固,具有深厚的自我意識與實用性。愛默生探討英國的貴族制度、財富分配及其特有的階級觀念,並試圖理解這些文化特點如何在美國逐步被改造、拋棄或延續。

▎英國民族性格的多面描繪
愛默生將英國人形容為既自律又獨立的民族,充滿了對秩序和傳統的重視,甚至略帶剛愎自用。他描繪了英國人沉穩、克制的性格,並分析這種性格如何與工業革命、科學發展及全球擴張相互影響,形塑出英國在世界中的領導地位。愛默生同時提到,這些特質在美國也產生了影響,但在新大陸的自由主義背景下,英國的保守性在美國被更靈活、創新的文化特質所取代。

▎教育與宗教觀察
在英國之行中,愛默生深入了探討牛津、劍橋等大學和英國的教育體系,這成為他評價英國文化的重要標準。他觀察到英國的教育體制注重社會秩序與階層穩定,但缺乏靈活性與創造力,與美國的創新教育有所不同。此外,愛默生深入研究英國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國教與教會組織對日常生活和社會氛圍的影響。他提出英國的宗教既強化了保守價值,又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其社會的穩定性。

▎物質文明與社會批判
愛默生並未一味地讚美英國文化,反而指出英國物質主義傾向對其民族精神的潛在危害。他認為英國人對財富的追求影響了道德判斷,使得社會價值逐漸向功利化傾斜。他提到英國城市中工業煙霧的汙染,象徵著物質成就的同時也遮蔽了精神世界,對比美國年輕社會中尚未完全固化的階級差距。他認為美國正處於更具活力的發展階段,仍有機會以更理想化的方式建構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文化觀察與思想傳播的橋梁
愛默生希望透過美國視角,讓英國人反思其社會現狀的同時,促進美國人對這個曾經的宗主國有更全面的理解。他認為東西方文化互有長短,兩國的文化交流可以在促進各自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書中的評論與觀察也因此帶有批判性和建設性雙重特點。


本書特色:本書將愛默生《英國人的特質》重新編輯與解讀,濃縮出愛默生在19世紀旅行英國時的見聞。書中以旅行記錄和比較分析的形式,勾勒出英國人的民族性格、社會特點和文化深度,涵蓋了從地理、人種、社會風貌到教育、文學、宗教等多方面的觀察。既呈現了愛默生對英國文化的讚賞,又批判其物質文明,並探討英美文化的差異。

作者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西元1803~1882年)

美國著名作家、哲學家和演說家,被譽為是美國浪漫主義和超驗主義運動的先驅之一,主要探討了自我實現、自由主義、社會正義、倫理學和宗教信仰等主題。他主張個體的自我實現和探索,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靈性和創造力,並可以透過自我發掘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重要著作包括《論自然》(Nature)、《論自由》(On Liberty)、《代表人物》(Representative Men)、《自立》(Self-Reliance)等。


伊莉莎

專職譯者。

目錄

前言
跨越大西洋:一位美國思想家的英倫之旅
英倫文化巡禮:一位美國學者的觀察
英倫初印象:一位美國旅人的觀察
  追尋文學巨擘:一個年輕學者的精神之旅
  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與藝術大師的邂逅
  山野隱士的智慧泉湧:拜訪卡萊爾的難忘時光
  詩人與社會:華茲渥斯的深刻洞見
  詩人與凡人:華茲渥斯的雙重面貌
赴英航行:理解英國人特有的傷感與情懷
  海上漂流:一場生命與大海的對話
  英倫花園:大英帝國的智慧與榮光
  英倫風華:一個文明的巔峰與沉思
  英倫風華:一個自由與智慧並存的島國
  英倫之光:不列顛人的優越性與世界影響力
  種族與文明:交織的命運與演變
  英倫風骨:大不列顛的民族熔爐
  北方勇士的生存法則:現實主義與英雄主義
  從暴力到文明:英格蘭的蛻變之路
  英格蘭的文明與野蠻:一個矛盾的國度
  英倫紳士:剛柔並濟的民族性格
  英國人與馬:一場跨越世紀的浪漫
  文化傳承與社會進步:從愛默生的視角看英國歷史
  英格蘭:理性與經濟的勝利
  不列顛巨人山:鑄造英格蘭堅韌民族性的熔爐
  英國人的民主邏輯:正義與務實的平衡
  英國人的實用主義精神與工業革命的崛起
  英國人的堅韌精神:從海戰到日常生活
  英國精神:堅韌不拔的國民性格
  人為的繁榮:英國社會的虛假與矛盾
  英國精神:凝聚與進步的力量
  探索者的羅盤:英國學者與冒險家的智慧之旅
  英格蘭:傳統的守護者與探索的先鋒
  英倫風骨:勇氣與堅毅的民族特質
  英倫島國的獨特性格:從精力充沛到個人主義
  英國家庭的溫馨與傳統:維多利亞時代的縮影
  英國晚宴:社交藝術的巔峰
  英國女性的堅毅與智慧:雷切爾·羅素的故事
誠信:英國人的立國之本
  真誠:英國民族的靈魂基石
  堅守信念:英國人的獨特品格
  英國人的矛盾性格:固執與幻想並存
  英式謹慎與坦蕩:一個矛盾而迷人的民族性格
  變革時代的社會動盪
英倫島上的深沉民族:探索英國人獨特的性格特質
  英國人的性格畫像:矛盾與多元的交織
  英倫魂魄:深沉而多變的民族性格
  英倫民族的獨特魅力:從性格到世界影響
  英倫之魂:堅韌與沉靜的民族性格
  英國人的自由與憂鬱:一個民族的永恆偏執
  文學巨匠的靈感之源:從莎翁到彌爾頓的智慧結晶
英倫風情:個性與偏見的交織
  英倫之勢:從日不落帝國到世界舞臺的主角
  民族特性的迷思與個人價值的普世性
   英國民主改革的艱難歷程
  新世界的探索者: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航海傳奇
英國人與財富:一種獨特的崇拜文化
  英國社會的階級鴻溝:牛津大學與工人階級的命運
  機器時代的英國:工業革命的輝煌與陰影
  英國的財富崇拜: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
  英國的雙刃劍:工業化的繁榮與隱憂
  英格蘭的繁榮與困境:一個時代的矛盾
英國貴族的光輝與衰退:一個時代的縮影
  英倫貴族:從海盜到紳士的變遷
  家族的傳承:英國貴族的鄉村生活與社會變遷
英國地名:訴說著這片土地悠久的歷史
  土地與血脈:英國貴族的根深蒂固
  英國貴族的優雅閒適與社會矛盾
  英倫貴族的學識與影響力:18世紀上院議員的教育背景
  英國貴族:歷史文物的守護者與鄉村革新的推動者
  貴族的墮落與社會的反思:從喬治三世到維多利亞時代
  從貴族到紳士:英國社會階層的轉變與教育
  英倫風雲:貴族光環的褪色與新貴的崛起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社會階層:從建築到政治
牛津與劍橋:英國高等教育的雙峰
  牛津大學:古老傳統與新興思潮的交會
  英國學府的菁英培養:牛津與劍橋的學術傳統
  牛津的學術傳統:薰陶與創新的交織
  傳統與創新:牛津大學的教育困境與機遇
  牛津大學:知識殿堂與天才搖籃
  大學生活的百態:從湯姆·勃朗到霍布斯
英國宗教文化的深厚根基與現代轉變
  英國教堂:信仰與文明的交織
  神聖傳統與時代變遷:英國教會的輝煌與蛻變
  英國思想的閥門:實用主義與宗教的微妙平衡
  英國信仰的演變:從古老傳統到新時代思潮
  教會的腐敗與虛偽:一個批判性的觀察
宗教之謎:信仰的本質與社會角色
  19世紀英國的思想解放與宗教改革
英倫文學魂:從莎翁到民謠,平凡中的非凡
  英國詩歌之父:喬叟的文學遺產與影響
  英國文學之魂:簡潔中的力量與活力
  莎士比亞:英國天才的集大成者
  培根的哲學思想:追求普遍性與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思想的火花:伊莉莎白時代的知識圈與其影響
  英國思想的衰落與德國科學的崛起
  英國文壇的世俗轉向:從理想主義到實用主義
  時代洪流中的思想之光
  英倫智慧的囚籠:科學與人文的失衡
  詩魂的覺醒:回歸自然與崇高
  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愛默生眼中的英國精神
  十七世紀英國的文學巨擘:從泰勒到沃爾頓
  心靈與物質的舞蹈:愛默生的哲學視角
  愛默生的文學批評:深入剖析維多利亞時期小說
  思想交流的光輝時代:跨越大西洋的友誼
  文學評論與社會觀察的交織
《泰晤士報》:英國民主的守護者
  英倫筆鋒:社會脈動的忠實記錄者
  《泰晤士報》:19世紀新聞界的巨擘
  《泰晤士報》:新聞界的巨人與時代的見證者
  《泰晤士報》:權力的代言人與時代的晴雨表
  英國自由主義的雙面性: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巨石陣之謎:時空交錯的古老智慧
  文明的交會:索爾茲伯里平原的啟示
  巨石陣的神祕之旅:古代智慧與現代思考的交融
  巨石陣的神祕起源:古代智慧與現代推測的交織
  威爾頓莊園:文學巨匠的靈感聖地
  非暴力革命:一場雨中的思想交鋒
  聖十字教堂:千年傳統與英格蘭歷史的縮影
  文學交鋒中的深厚友誼
英倫風情:紳士淑女的優雅生活
  尋訪英倫:名流與常人的真摯之交
  詩人的樸素與爭議:華茲渥斯的生活軼事
  英國思想的孤島:愛默生眼中的偏狹與抗拒
  愛默生眼中的英倫文壇:期待與失落
  英格蘭:商業王國的光榮與陰影
  英國人的民族性:矛盾中的堅韌與惰性
  封建制度:既是一種桎梏,又是一種機遇
  英倫島嶼:自由精神的搖籃
帝國之夢與現實的碰撞
  跨洋文化交流的啟示
  撒克遜精神:英國人的帝國特質與民族特性
  愛默生的文化觀察與美國情懷

序/導讀

前言

  這次英國之行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程,更是一次思想的探索。我希望透過親身體驗,能夠對英國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反思美國的文化和社會。身為一個美國思想家,我深知我們的國家正處在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透過比較英、美兩國的異同,我希望能夠為美國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思考。
  在這次旅行中,我不僅要觀察英國的外在風貌,更要洞察英國人的內心世界。我想了解他們是如何思考的,他們的價值觀是什麼,他們對生活和世界的態度又是怎樣的。這些深層的探索,將幫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英國這個國家的本質。
  身為一個作家和演講者,我也希望能夠與更多人分享我的所見所聞和思考。我計劃在旅途中記錄下我的觀察和感悟,希望能夠寫出一本既能反映英國真實面貌,又能引發讀者思考的書籍。我相信,透過我的筆觸,美國讀者能夠更容易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
  在英國的旅程中,我也不斷反思自己的身分和使命。身為一個美國知識分子,我既是一個觀察者,也是一個文化使者。我希望能夠在英美兩國之間搭建一座思想的橋梁,促進兩國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這次旅行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開闊視野的機會,更是一次自我成長的過程。我相信,透過與不同背景、不同思想的人交流,我自己的思想也會得到深化和昇華。我期待在這片充滿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土地上,找到新的靈感和思考方向。
  英國之行也讓我思考美國的未來。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美國正在快速發展,但也面臨許多挑戰。透過觀察英國的經驗,無論是成功還是失誤,都能為美國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參考。我希望能夠從英國的歷史中汲取智慧,為美國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啟示。
  在這次旅行中,我也特別關注英國的教育體系,尤其是它著名的大學。牛津和劍橋這樣的學府享譽世界,我很好奇它們是如何培養人才的,它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又是什麼。這些觀察對於思考美國的教育改革也會有所啟發。

試閱

英倫初印象:一位美國旅人的觀察
  踏上英格蘭的土地,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圍。作為一個美國人,英語是我的母語,但這裡的一切卻又如此不同。倫敦的街道上瀰漫著一種獨特的氣息,它既古老又現代,既保守又自由。
  我和我的藝術家朋友漫步在倫敦的街頭,周圍的建築彷彿在訴說著悠久的歷史。從倫敦塔到齊普賽街,再到河岸街,每一步都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街上的行人不多,但每個人的舉止都透露出一種內斂的優雅。
  英國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既保守又充滿想像力。他們似乎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著嚴格的規範,但在思想上卻又追求自由。這種矛盾的特質讓我感到既困惑又著迷。我開始思考,這種特質是否正是孕育出眾多傑出文學作品的土壤。
  在羅素廣場邊的住處,我們感受到了英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房間的布置考究而舒適,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收斂了旅途中的粗魯習慣。這種環境的變化,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
  初到英國,我帶著對這個國家文學巨匠的崇敬之情。然而,我也意識到,真正理解一個國家和它的文化,需要更深入的觀察和體驗。我期待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能夠真正融入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去感受它的脈搏,理解它的精神。
追尋文學巨擘:一個年輕學者的精神之旅
  在我青年時期,文學的魅力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心靈。那些在《愛丁堡評論》上揮灑筆墨的文豪們,如傑弗里、麥金托什、哈勒姆等人,成為我心中的偶像。儘管我對他們的作品了解有限,卻無法抑制內心對這些文學巨擘的崇敬之情。
  我渴望能親眼目睹柯勒律治、華茲渥斯、蘭多、德.昆西等人的風采,尤其是近來在評論界嶄露頭角的卡萊爾。這種渴望之情如此強烈,以至於在我病中休養時,竟萌生了踏上歐洲之旅的念頭。若歌德尚在人世,我定會不遠萬里前往德國拜訪。
  然而,我並非對所有當代英國作家都懷有同等的敬意。除了上述提到的幾位,以及後來在威伯福斯的葬禮上偶然見到的威靈頓公爵外,其他作家在我眼中都顯得黯然失色。
  年輕時,我們常常夢想著能與那些睿智的學者比肩而立,認為這是莫大的榮幸。殊不知,這些學者往往已成為自己思想的囚徒,固執己見。我逐漸意識到,真正的文學成就應該建立在打破既有權威的基礎之上。文學與自由相伴而生,不同流合汙。
  正因如此,我寧願跋山涉水去尋訪那些享有盛名的作家,也不願與身邊那些眼界狹隘、斤斤計較的普通人為伍。在我看來,真正的智者應該胸襟開闊、知足常樂、平易近人,他們的為人品格往往超越其作品本身。這一直是我所堅持的信念。
  這趟尋訪文學巨擘的旅程,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遠行,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探索。它塑造了我的文學觀,也深深影響了我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判斷。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59599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4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預計 2025/11/05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