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大傳
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形象也最好的傳奇性人物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諸葛亮,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形象也最好的傳奇性人物。智、勇、忠、誠等美德集於一身,中外古今似乎再也找不到這樣令人激賞的政治人物。
甚至連他的服飾及外型──羽扇綸巾,都成了獨一無二的「品牌包裝」了。尤其在經典名著《三國演義》刻意渲染下,他不但是未卜先知的預言家、奇謀巧智的策略家、口若懸河的外交家、高瞻遠矚的政治家、神出鬼沒的兵法家,而且還是位能夠呼風喚雨,腳踏七星的方士道家和超能力奇人。
然而,現實中的諸葛亮,卻仍是以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收場。
到底諸葛亮一生是輸?是贏?
為什麼以他高超過人的智慧與努力,仍無力達其畢生願望?
在小說家神話背後,真正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位人物?
他的理想、智慧、謀略、風格,又有哪些值得我們仿效?
甚至連他的服飾及外型──羽扇綸巾,都成了獨一無二的「品牌包裝」了。尤其在經典名著《三國演義》刻意渲染下,他不但是未卜先知的預言家、奇謀巧智的策略家、口若懸河的外交家、高瞻遠矚的政治家、神出鬼沒的兵法家,而且還是位能夠呼風喚雨,腳踏七星的方士道家和超能力奇人。
然而,現實中的諸葛亮,卻仍是以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收場。
到底諸葛亮一生是輸?是贏?
為什麼以他高超過人的智慧與努力,仍無力達其畢生願望?
在小說家神話背後,真正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位人物?
他的理想、智慧、謀略、風格,又有哪些值得我們仿效?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導言:探究歷史的事實
【卷上臥龍出山】
序幕:濁流.亂流.清流
第一篇孔明出山
第一章亂世童年
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動盪社會,流浪孤兒∕〔陳文德說評〕
第二章晴耕雨讀〈梁父吟〉
亂世英雄爭出頭∕華北首席霸主:袁紹∕詩人軍事強人:曹操∕從理想邁向現實∕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不為人知的年輕策略家∕千古翻案〈梁父吟〉∕臥龍、鳳雛、水鏡先生三人組∕務實本性:結交名士,不在名望∕〔陳文德說評〕
第三章三顧茅廬.隆中對策
池中潛龍:年輕時代的劉備∕上尉躍升上將∕身在曹營,心在漢室∕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投奔袁紹,兩強之間難為弱∕龍困淺灘,髀肉之歎∕三顧茅廬,隆中獻策∕小公司變大企業的精確規劃∕〔陳文德說評〕
第四章魚水之交
讓男人也敬愛的男人∕異姓金蘭,千古佳話∕劉備的班底∕組織遊戶,擴充軍力∕襄陽城內暗潮洶湧∕〔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策略規劃和實務執行
第二篇聯吳制曹
第五章臨危授命
曹操大軍壓境,劉表病情惡化∕劉備緊急撤軍,十萬難民相隨∕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怒聲退敵∕臨危授命,折衝外交∕〔陳文德說評〕
第六章孫劉聯盟
三國戰神世家:孫氏政權∕孫策:中國的亞歷山大大帝∕虎父無犬子,生子當如孫仲謀∕諸葛亮VS孫權∕對抗.投降.和談∕周瑜:超級戰爭策劃天才∕孫劉聯軍,擺開迎戰陣線∕赤壁戰場佈下天羅地網∕〔陳文德說評〕
第七章火攻破曹操
火攻奇襲,以寡敵眾∕萬事俱備,祇欠東風∕黃蓋火燒連環船∕諸葛亮混水摸魚爭實利∕五百里戰略大撤退∕囊括荊州南半部∕〔陳文德說評〕
第八章荊州爭霸戰
表面君子,暗中較勁∕對抗.和談.美人計∕共同看上益州這塊肥肉∕周瑜病逝,魯肅接棒∕魯肅借江陵,孫劉再度聯合∕臥龍、鳳雛共進益州∕〔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從零開始的策略規劃
【卷中虎嘯風生】
第三篇天府之國
第九章進軍益州
蜀地的神話傳說時代∕中原文化介入蜀國∕沃野千里的李冰都江堰∕益州劉氏政權和漢中張魯軍團∕張松、法正陰謀讓益州∕劉璋引狼入室∕龐統規劃,黃忠出擊∕假戲不真作,劉備背盟∕孫夫人回娘家,趙雲截江護幼主∕劉備背盟約,益州反目成仇∕〔陳文德說評〕
第十章諸葛亮入蜀
從幕僚到主帥∕粗中有細,張飛收服嚴顏∕城血戰,龐統罹難∕劉備發動政治攻勢,劉璋放棄抵抗∕放棄勝利者姿態,奠定統治者恩威∕寬容協調,建立共識∕內政初定,外患連連∕〔陳文德說評〕
第十一章平定漢中
關中和蜀中的緩衝區∕猛張飛巧計佔先機∕雙方傾巢而出,漢中戰雲密布∕反敗為勝,法正計算夏侯淵∕張臨危授命∕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曹操感歎,漢中如雞肋∕難跨荊益,王朝新成∕〔陳文德說評〕
第十二章諸葛亮治蜀
劉備自立漢中王∕提拔魏延,重用黃忠∕亂世重寬容,弛世用重典∕制定法令,嚴格執行∕行法和教化合一∕用人唯質,不被資歷所限∕〔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建立大本營的策略規劃
第四篇白帝託孤
第十三章關羽失荊州
兵家必爭之地:荊州∕魯肅的「借荊州」戰略∕關羽留守荊州∕荊州戰略,各懷鬼胎∕單刀赴會,暫保和平∕鷹派對鷹派,孫劉關係吃緊∕北伐襄陽∕跨連荊豫,控扼南北:襄陽∕水淹樊城,曹仁誓死守城∕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呂蒙∕輕忽大勢,英雄飲恨∕失荊州,力士難挽狂瀾∕〔陳文德說評〕
第十四章劉備東征
曹操遽逝,大局突變∕曹丕篡位,漢祚告終∕劉備稱帝,蜀漢建國∕張飛遇害,孫權求和∕臨危授命,儒將掛帥∕向魏稱臣,全力抗蜀∕以柔克剛,不攻銳師∕〔陳文德說評〕
第十五章受託輔政
陸遜反擊,劉備潰敗∕大局為重,陸遜撤軍∕諸葛亮對戰敗責任之檢討∕推誠相見,君臣不互疑∕曹孫鬧翻,三分鼎立完成∕白帝託孤,君臣盛軌∕〔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危機中的策略規劃
第五篇政治良才
第十六章外交:聯吳制曹
堅守原則,奠定外交政策∕重修盟好,穩定東戰線關係∕張溫傲慢,秦宓相難∕和合二國,唯有鄧芝∕費、陳震不辱使命∕〔陳文德說評〕
第十七章政治:務農和法治
務農殖谷,閉關息民∕養民:水利、鹽鐵、蜀錦∕富國安民,足食足兵∕以身作則,倡導節約∕教法合一,嚴而不苛∕〔陳文德說評〕
第十八章用人:舉賢任能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權術.性情.意氣∕集思廣益,循名責實∕遷善黜惡,退去貪懦∕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兵者凶器,不可不慎∕〔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重建制度的策略規劃
【卷下秋風五丈原】
第六篇五月渡瀘
第十九章南人叛變
歷史經驗的教訓∕諸葛亮南撫夷越的策略∕常房事件失策,引發全面動亂∕攘外必先安內,諸葛亮決心南征∕〔陳文德說評〕
第二十章攻心為上
不毛之地,疫癘之鄉∕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叛軍分裂,雍、高定相繼死難∕急中智,李恢建奇功∕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野史上的七擒七縱傳說∕〔陳文德說評〕
第廿一章七擒孟獲之謎
平蠻指掌圖∕小說中的南征軍團是「明星隊」∕一擒一縱:錦屏山之役∕二擒二縱:瀘水之役∕三擒三縱:孟優事件∕四擒四縱:西河之役∕五擒五縱:禿龍洞之役∕六擒六縱:火女王之役∕七擒七縱:盤蛇谷戰役∕七擒七縱的漏洞∕〔陳文德說評〕
第廿二章夷漢粗安的邊疆策略
即其渠帥而用之∕削弱大姓,扶助羸弱∕尊重地方習俗,慎選行政長官∕發展經濟,加強南中和蜀中的聯繫∕重組社會結構,消除動亂根源∕〔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強化內部的策略規劃
第七篇北伐中原
第廿三章出師表
曹丕去世,孟達起義∕李嚴勸加九錫,諸葛亮斷然拒絕∕蜀、魏軍力之比較∕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陳文德說評〕
第廿四章揮淚斬馬謖
東、西戰線的規劃∕孟達驚慌失算,錯失大好機會∕長打和短打之分∕攻陷涼州,收服姜伯約∕張西征,馬謖失街亭∕亂世重法治,揮淚斬馬謖∕〔陳文德說評〕
第廿五章暗渡陳倉
檢討錯誤,重新出發∕東戰線大戰,陸遜破曹休∕〈後出師表〉真偽之謎∕郝昭堅守,陳倉難攻∕〔陳文德說評〕
第廿六章木牛流馬
三度出擊,近取固本∕趙雲去世及諸葛亮復丞相職∕孫權稱帝,蜀吳關係重新調整∕瓦解魏軍攻勢,奠定基礎國防∕木牛流馬,輔助運糧∕〔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以弱擊強的策略規劃
第八篇鞠躬盡瘁
第廿七章宿敵對陣
傾巢而出的第四次北伐∕曹真病危,司馬懿上陣∕司馬懿以靜制動的新戰術∕退兵策略,引誘速戰∕追退軍,張陣亡∕李平假傳聖旨∕〔陳文德說評〕
第廿八章秋風五丈原
五度北伐,全力以赴∕進軍五丈原∕孫權虛晃一招∕諸葛激將,司馬忍辱∕殞巨星,漢丞相歸天∕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陳文德說評〕
第廿九章諸葛亮的接班人
蔣琬∕費禕∕董允∕楊儀∕姜維∕王平∕馬忠∕鄧芝∕張嶷∕張翼
第三十章蜀漢的最後奮戰
後諸葛亮時期的三國態勢∕三國政權發生變化∕姜維北伐∕姜維再出祁山∕鍾會全盤策劃,司馬昭攻擊蜀漢∕蜀漢亡於阿斗∕蜀漢的最後奮戰
第卅一章諸葛亮一生總評
〈篇後.實用觀點〉接班和繼承人的策略規劃
附篇諸葛奇才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形象
諸葛亮「八陣圖」之謎
諸葛亮兵法及其作品
諸葛亮年譜
諸葛亮之一族
魏、司馬世系表
吳、蜀漢世系表
□導言:探究歷史的事實
【卷上臥龍出山】
序幕:濁流.亂流.清流
第一篇孔明出山
第一章亂世童年
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動盪社會,流浪孤兒∕〔陳文德說評〕
第二章晴耕雨讀〈梁父吟〉
亂世英雄爭出頭∕華北首席霸主:袁紹∕詩人軍事強人:曹操∕從理想邁向現實∕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不為人知的年輕策略家∕千古翻案〈梁父吟〉∕臥龍、鳳雛、水鏡先生三人組∕務實本性:結交名士,不在名望∕〔陳文德說評〕
第三章三顧茅廬.隆中對策
池中潛龍:年輕時代的劉備∕上尉躍升上將∕身在曹營,心在漢室∕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投奔袁紹,兩強之間難為弱∕龍困淺灘,髀肉之歎∕三顧茅廬,隆中獻策∕小公司變大企業的精確規劃∕〔陳文德說評〕
第四章魚水之交
讓男人也敬愛的男人∕異姓金蘭,千古佳話∕劉備的班底∕組織遊戶,擴充軍力∕襄陽城內暗潮洶湧∕〔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策略規劃和實務執行
第二篇聯吳制曹
第五章臨危授命
曹操大軍壓境,劉表病情惡化∕劉備緊急撤軍,十萬難民相隨∕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怒聲退敵∕臨危授命,折衝外交∕〔陳文德說評〕
第六章孫劉聯盟
三國戰神世家:孫氏政權∕孫策:中國的亞歷山大大帝∕虎父無犬子,生子當如孫仲謀∕諸葛亮VS孫權∕對抗.投降.和談∕周瑜:超級戰爭策劃天才∕孫劉聯軍,擺開迎戰陣線∕赤壁戰場佈下天羅地網∕〔陳文德說評〕
第七章火攻破曹操
火攻奇襲,以寡敵眾∕萬事俱備,祇欠東風∕黃蓋火燒連環船∕諸葛亮混水摸魚爭實利∕五百里戰略大撤退∕囊括荊州南半部∕〔陳文德說評〕
第八章荊州爭霸戰
表面君子,暗中較勁∕對抗.和談.美人計∕共同看上益州這塊肥肉∕周瑜病逝,魯肅接棒∕魯肅借江陵,孫劉再度聯合∕臥龍、鳳雛共進益州∕〔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從零開始的策略規劃
【卷中虎嘯風生】
第三篇天府之國
第九章進軍益州
蜀地的神話傳說時代∕中原文化介入蜀國∕沃野千里的李冰都江堰∕益州劉氏政權和漢中張魯軍團∕張松、法正陰謀讓益州∕劉璋引狼入室∕龐統規劃,黃忠出擊∕假戲不真作,劉備背盟∕孫夫人回娘家,趙雲截江護幼主∕劉備背盟約,益州反目成仇∕〔陳文德說評〕
第十章諸葛亮入蜀
從幕僚到主帥∕粗中有細,張飛收服嚴顏∕城血戰,龐統罹難∕劉備發動政治攻勢,劉璋放棄抵抗∕放棄勝利者姿態,奠定統治者恩威∕寬容協調,建立共識∕內政初定,外患連連∕〔陳文德說評〕
第十一章平定漢中
關中和蜀中的緩衝區∕猛張飛巧計佔先機∕雙方傾巢而出,漢中戰雲密布∕反敗為勝,法正計算夏侯淵∕張臨危授命∕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曹操感歎,漢中如雞肋∕難跨荊益,王朝新成∕〔陳文德說評〕
第十二章諸葛亮治蜀
劉備自立漢中王∕提拔魏延,重用黃忠∕亂世重寬容,弛世用重典∕制定法令,嚴格執行∕行法和教化合一∕用人唯質,不被資歷所限∕〔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建立大本營的策略規劃
第四篇白帝託孤
第十三章關羽失荊州
兵家必爭之地:荊州∕魯肅的「借荊州」戰略∕關羽留守荊州∕荊州戰略,各懷鬼胎∕單刀赴會,暫保和平∕鷹派對鷹派,孫劉關係吃緊∕北伐襄陽∕跨連荊豫,控扼南北:襄陽∕水淹樊城,曹仁誓死守城∕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呂蒙∕輕忽大勢,英雄飲恨∕失荊州,力士難挽狂瀾∕〔陳文德說評〕
第十四章劉備東征
曹操遽逝,大局突變∕曹丕篡位,漢祚告終∕劉備稱帝,蜀漢建國∕張飛遇害,孫權求和∕臨危授命,儒將掛帥∕向魏稱臣,全力抗蜀∕以柔克剛,不攻銳師∕〔陳文德說評〕
第十五章受託輔政
陸遜反擊,劉備潰敗∕大局為重,陸遜撤軍∕諸葛亮對戰敗責任之檢討∕推誠相見,君臣不互疑∕曹孫鬧翻,三分鼎立完成∕白帝託孤,君臣盛軌∕〔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危機中的策略規劃
第五篇政治良才
第十六章外交:聯吳制曹
堅守原則,奠定外交政策∕重修盟好,穩定東戰線關係∕張溫傲慢,秦宓相難∕和合二國,唯有鄧芝∕費、陳震不辱使命∕〔陳文德說評〕
第十七章政治:務農和法治
務農殖谷,閉關息民∕養民:水利、鹽鐵、蜀錦∕富國安民,足食足兵∕以身作則,倡導節約∕教法合一,嚴而不苛∕〔陳文德說評〕
第十八章用人:舉賢任能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權術.性情.意氣∕集思廣益,循名責實∕遷善黜惡,退去貪懦∕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兵者凶器,不可不慎∕〔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重建制度的策略規劃
【卷下秋風五丈原】
第六篇五月渡瀘
第十九章南人叛變
歷史經驗的教訓∕諸葛亮南撫夷越的策略∕常房事件失策,引發全面動亂∕攘外必先安內,諸葛亮決心南征∕〔陳文德說評〕
第二十章攻心為上
不毛之地,疫癘之鄉∕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叛軍分裂,雍、高定相繼死難∕急中智,李恢建奇功∕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野史上的七擒七縱傳說∕〔陳文德說評〕
第廿一章七擒孟獲之謎
平蠻指掌圖∕小說中的南征軍團是「明星隊」∕一擒一縱:錦屏山之役∕二擒二縱:瀘水之役∕三擒三縱:孟優事件∕四擒四縱:西河之役∕五擒五縱:禿龍洞之役∕六擒六縱:火女王之役∕七擒七縱:盤蛇谷戰役∕七擒七縱的漏洞∕〔陳文德說評〕
第廿二章夷漢粗安的邊疆策略
即其渠帥而用之∕削弱大姓,扶助羸弱∕尊重地方習俗,慎選行政長官∕發展經濟,加強南中和蜀中的聯繫∕重組社會結構,消除動亂根源∕〔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強化內部的策略規劃
第七篇北伐中原
第廿三章出師表
曹丕去世,孟達起義∕李嚴勸加九錫,諸葛亮斷然拒絕∕蜀、魏軍力之比較∕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陳文德說評〕
第廿四章揮淚斬馬謖
東、西戰線的規劃∕孟達驚慌失算,錯失大好機會∕長打和短打之分∕攻陷涼州,收服姜伯約∕張西征,馬謖失街亭∕亂世重法治,揮淚斬馬謖∕〔陳文德說評〕
第廿五章暗渡陳倉
檢討錯誤,重新出發∕東戰線大戰,陸遜破曹休∕〈後出師表〉真偽之謎∕郝昭堅守,陳倉難攻∕〔陳文德說評〕
第廿六章木牛流馬
三度出擊,近取固本∕趙雲去世及諸葛亮復丞相職∕孫權稱帝,蜀吳關係重新調整∕瓦解魏軍攻勢,奠定基礎國防∕木牛流馬,輔助運糧∕〔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以弱擊強的策略規劃
第八篇鞠躬盡瘁
第廿七章宿敵對陣
傾巢而出的第四次北伐∕曹真病危,司馬懿上陣∕司馬懿以靜制動的新戰術∕退兵策略,引誘速戰∕追退軍,張陣亡∕李平假傳聖旨∕〔陳文德說評〕
第廿八章秋風五丈原
五度北伐,全力以赴∕進軍五丈原∕孫權虛晃一招∕諸葛激將,司馬忍辱∕殞巨星,漢丞相歸天∕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陳文德說評〕
第廿九章諸葛亮的接班人
蔣琬∕費禕∕董允∕楊儀∕姜維∕王平∕馬忠∕鄧芝∕張嶷∕張翼
第三十章蜀漢的最後奮戰
後諸葛亮時期的三國態勢∕三國政權發生變化∕姜維北伐∕姜維再出祁山∕鍾會全盤策劃,司馬昭攻擊蜀漢∕蜀漢亡於阿斗∕蜀漢的最後奮戰
第卅一章諸葛亮一生總評
〈篇後.實用觀點〉接班和繼承人的策略規劃
附篇諸葛奇才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形象
諸葛亮「八陣圖」之謎
諸葛亮兵法及其作品
諸葛亮年譜
諸葛亮之一族
魏、司馬世系表
吳、蜀漢世系表
序/導讀
〈序幕〉
濁流.亂流.清流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建安七子)〈七哀詩〉
諸葛亮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三年後,靈帝改年號為中平元年。但也就在這一年,發生了動搖東漢國本的黃巾黨人事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賣草履的劉備,在涿郡結識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展開了動人心絃的創業偉績。
崩潰中的王朝
東漢光武帝代王莽為帝,到漢獻帝讓位於曹丕的一百五十年間,史稱後漢王朝。其間計有十四位皇帝,平均每代在位才十年多一點而已,稱得上是短命皇帝的王朝。
由於皇帝死得早,年幼的太子即位,皇后升格為年輕太后,對政治的影響力增大,太后的父親、兄弟,個個趁機躍升大官、不可一世,這便是所謂的外戚干政。東漢的外戚,大多來自於南陽一帶的世家豪族,代代相傳,力量愈結愈大,使外戚成了朝廷中的首號特權代表。
東漢第三任皇帝,也稱一代名君的章帝,年紀輕輕便去世了,其子和帝即位,竇太后掌權,其兄大將軍竇憲掌握軍政大權,竇氏一族個個位居要津。緊接著是十三歲登基的安帝,鄧太后之兄鄧騭,幾乎獨霸了朝廷的決策權。安帝去世後,太后閻氏之兄閻顯也立刻成了地下皇帝。但最凶悍的則是有「跋扈將軍」之稱的梁冀,他是順帝皇后梁氏的哥哥,順帝去世後,由他掌握朝政,長達二十年。
梁冀容貌奇醜,好色又霸道,卻相當的機警而聰明,其妻孫壽則美艷而貪婪,梁氏家族橫行朝廷,官員個個迴避。首先梁冀先擁立兩歲的娃娃沖帝繼位,沖帝不久又不知原因的死了,便由八歲的堂兄質帝繼統大政。
史書記載「質帝少而聰慧」,早熟的才氣,使他對梁冀的專擅及凶暴大為不滿,「跋扈將軍」便是他的批評。梁冀也乾脆一不作二不休,居然派人毒殺了質帝,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繼位,梁冀仍掌握朝廷決策大權。
桓帝期間,梁氏一族不但佔據了朝廷所有的高官和肥缺,梁冀本人也變得更加橫行而凶暴。不論朝野,祇要有敢批評梁氏作風的,必遭到抄家滅族。所有想在朝廷當官的,必須先賄賂梁家,建立師生關係。各地區官員要朝貢天子的禮物,也必須先經梁冀之手,儼然成了「太上皇帝」。梁氏美艷的妻子孫壽,衣飾起居全模仿長公主的儀態,一副公然僭越的氣勢。
梁冀一門,封列侯者七人,為皇后的三人,貴人者六人,大將軍有兩人。使外戚在朝廷上的權勢也提升到了最高峰。
在外戚干政的聲浪中,唯一可以和他們分庭抗禮的便是宦官。幼小的皇帝剛即位,一切以母后至上,外戚便趁機掌握大權。但等到皇帝漸漸長大後,這些掌政的外公和舅父,便和皇帝產生了直接的矛盾。而奪權靠一個人是不夠力的,外戚們又有一大群班底,皇帝自然必須努力結合宮內力量,這些圍繞在成長中皇帝身邊,幫助他進行奪權計劃的,經常是所謂的宦官。
宦官原是在宮廷內部服侍皇帝和后妃的男子,由於後宮是除了皇帝之外,不可以有男人的世界,所以這些宦官必須被割除男性生殖器,成為一個中性的人,俗稱「去勢」。
一般言之,肯去勢當宦官的,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但既然能入宮,想必也是眉清目秀,面貌姣好者。他們的外表大多會讓皇帝喜愛,而願意親近。加上他們出身低微,對皇權毫無威脅,因此較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由於皇帝的日常詔令以及文書均由宦官經手,使宦官有機會介入政治實務。他們大多同情年輕皇帝,對擅權凶暴的外戚痛心疾首。這樣的立場,使他們很自然地結合了被外戚排斥的下級官僚,在朝廷裡漸漸成了下階層士族集團的代表,共同擁護年輕皇帝,和外戚展開奪權的鬥爭。
外戚宦官輪番奪權屠殺
第一個鬥爭發生在和帝永元四年,聲勢顯赫而且在征伐匈奴上建立大功勞的外戚──大將軍竇憲的身上。和帝結合宦官鄭眾,以禁衛軍團發動宮廷政變,包圍大將軍府,竇憲被迫自殺,竇氏一族全遭罷黜。鄭眾則升任大長秋的高官,打開宦官直接參與朝議的例案。《後漢書》記載:「中官(宦官)獲得重用,由鄭眾開始。」
第二次發生在安帝期間,利用鄧太后去世的機會,安帝的乳母王聖,聯合宦官李閏、江京發動武裝政變,消滅大將軍鄧騭一族。四年後,安帝去世,皇后閻氏結合其兄閻顯,擁立北鄉侯為皇帝,並大肆捕殺干涉的宦官,這也是外戚感到宦官龐大力量的威脅,嚴厲展開反擊的開始。
數個月以後,北鄉侯去世,以孫程為首的宦官集團,配合下級官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順帝,並以禁衛師團發動攻擊,殺害了閻顯及其家族,十九位發動政變成功的宦官領袖,都受封了爵位。
順帝陽嘉四年(西元一三五年),正式規定宦官的爵位可以由其養子世襲,並繼承其財產。三國初期的首席霸主曹操,其父親曹嵩便是依此規定成為溫和派宦官曹騰的養子。
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使流血政變、鬥爭、屠殺事件不斷,但這兩股力量卻是愈受打擊,成長愈快。特別是宦官派封官進爵、主持朝政後,便和他們早期的爭權伙伴──士大夫及下階層官員逐漸形成了敵對的局面。
順帝在位期間,宦官的力量明顯地高漲。直到漢安三年,在位十九年的順帝去世,兩歲大的沖帝,在梁太后及其兄梁冀擁立下即位,大肆罷黜主政派宦官,使外戚代表的豪族勢力再度掌握朝廷大政。隔年,沖帝去世,由八歲的質帝以外藩身分入主皇位,質帝較早熟,年紀雖輕,卻關心朝政,有心再奪權的宦官立刻群集其身旁,打算伺機而動。
雙方的緊張關係急速惡化,梁冀乾脆先下手為強,毒殺了質帝,再度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即位。不過這次在溫和派宦官領袖曹騰的協調下,沒有發生流血鬥爭,梁冀反而接受曹騰建議,擁立桓帝。
此後二十年間,梁冀幾乎獨霸朝政,沒有人敢和他對抗。延熹二年七月,梁太后去世,桓帝立刻和宦官單超等密謀,發動武裝政變,梁冀被迫自殺,梁氏一族也難逃誅殺及流放的命運。從此以後,宦官的力量逐漸壓過外戚,獨霸朝政長達三十年之久(西元一五九到一八九年)。
永康元年,桓帝去世,十二歲的靈帝即位,竇太后之兄竇武,結合太傅陳蕃,密謀剷除宦官,事機敗露反而雙雙遇害,更爆發了知識分子的慘重悲劇──「第二次黨錮之禍」。靈帝在位期間,宦官的權勢也達到了最高峰,倒反過來成為了關心國事知識分子的首號大敵人。
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年),靈帝去世,十四歲的少帝繼位。何太后掌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密謀連結西涼董卓軍團誅殺宦官,但陰謀洩露,何進被誘入內宮殺害,司隸校尉袁紹,趁機率領京城警備部隊,攻入禁宮,殺盡宦官,史稱「中平內宮事變」。歷經數十年的外戚和宦官爭權,到此兩敗俱傷,引發了軍閥割據的亂局,大漢王朝也因而滅亡。
知識分子的悲劇:黨錮之禁
在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下,到了東漢晚年,身為社會中堅的知識分子,也捲入了政爭,使情況更為複雜。
東漢的士大夫階層,原本是以鄉論(地方人士對其學問及人格的評判)為基礎,再由各地方長官向朝廷推舉。推舉的名目計有「孝廉」、「賢良」、「方正」、「茂才」等,東漢王朝的創始者漢光武帝重視士人氣節,因此他一手規劃的制度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德行」是仕官的首要條件。
由於外戚和宦官的奪權日益激烈,為了拉攏人馬,他們分別霸佔了推舉的管道,用以安插自己的「人馬」,使知識分子原本便不寬的仕途更為狹窄,因此造成士族階層對外戚及宦官的普遍敵視。
推舉制度也使士大夫階層養成好作政治議論和人物批評的風氣。那些不屈服於外戚及宦官的知識分子,便將他們對時局及朝政的批評稱為「清議」。而將那些同流於外戚或宦官,以追求權、利的跟隨者,稱為「濁流」。與此相對,堅守儒學理念的知識分子,便自稱為「清流」。時潮所趨,洛陽太學生和各地私塾的學生,有兩千多人湧入京城,以郭泰及賈彪為領導者,嚴厲批評橫行霸道的宦官政權,儼然是兩千年前古代版的「天安門事件」。
朝廷中,反宦官派系的高官李膺、陳蕃、王暢均成了清流派所擁護的領袖,太學生間流傳著「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權陳仲舉(陳番),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的讚言。
「天下模楷」的李膺,當時出任司隸校尉(京城警備司令),在出任地方長官時,公正嚴明,聲望極高。凡獲得李膺知遇者,必可在「清流」裡擁有極高的地位,也開始會有很多弟子蝟集地跟從他,因此,當時的人都稱之為「登龍門」。陳蕃高居太尉(全國軍事首長)之職,王暢曾任司空(全國最高監察官),他們都是朝廷內,和宦官政權相抗衡的最主要力量。
桓帝晚年,中常侍(在內宮侍奉皇帝的宦官特遣組)的組長張讓,有位弟弟叫做張朔,在擔任京城司隸直轄區的某縣縣長時,倚仗其兄勢力,為非作歹,貪欲無道。據說還為了想看孕婦肚子中的胎兒,居然下令將孕婦剖腹。李膺以職責所在,下令逮捕張朔,張朔逃往張讓的別邸藏匿。由於李膺搜捕很急,張讓將張朔藏於夾板中的暗室。但李膺在獲得確實情報後,仍親率軍隊侵入張讓別邸,拆除牆板,將張朔逮捕,並依法處以死罪。
張讓立刻向桓帝請求特赦,桓帝也親自召見李膺表示嚴重關切。但即使面對桓帝的強大壓力,李膺仍拒絕赦免張朔,並處之斧鉞的極刑。
張讓對這件事情自然非常生氣,而桓帝本人也覺得很沒有面子。但會集於京城的太學生,卻大為高興,認為是「清流派」空前大勝利
濁流.亂流.清流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建安七子)〈七哀詩〉
諸葛亮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三年後,靈帝改年號為中平元年。但也就在這一年,發生了動搖東漢國本的黃巾黨人事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賣草履的劉備,在涿郡結識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展開了動人心絃的創業偉績。
崩潰中的王朝
東漢光武帝代王莽為帝,到漢獻帝讓位於曹丕的一百五十年間,史稱後漢王朝。其間計有十四位皇帝,平均每代在位才十年多一點而已,稱得上是短命皇帝的王朝。
由於皇帝死得早,年幼的太子即位,皇后升格為年輕太后,對政治的影響力增大,太后的父親、兄弟,個個趁機躍升大官、不可一世,這便是所謂的外戚干政。東漢的外戚,大多來自於南陽一帶的世家豪族,代代相傳,力量愈結愈大,使外戚成了朝廷中的首號特權代表。
東漢第三任皇帝,也稱一代名君的章帝,年紀輕輕便去世了,其子和帝即位,竇太后掌權,其兄大將軍竇憲掌握軍政大權,竇氏一族個個位居要津。緊接著是十三歲登基的安帝,鄧太后之兄鄧騭,幾乎獨霸了朝廷的決策權。安帝去世後,太后閻氏之兄閻顯也立刻成了地下皇帝。但最凶悍的則是有「跋扈將軍」之稱的梁冀,他是順帝皇后梁氏的哥哥,順帝去世後,由他掌握朝政,長達二十年。
梁冀容貌奇醜,好色又霸道,卻相當的機警而聰明,其妻孫壽則美艷而貪婪,梁氏家族橫行朝廷,官員個個迴避。首先梁冀先擁立兩歲的娃娃沖帝繼位,沖帝不久又不知原因的死了,便由八歲的堂兄質帝繼統大政。
史書記載「質帝少而聰慧」,早熟的才氣,使他對梁冀的專擅及凶暴大為不滿,「跋扈將軍」便是他的批評。梁冀也乾脆一不作二不休,居然派人毒殺了質帝,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繼位,梁冀仍掌握朝廷決策大權。
桓帝期間,梁氏一族不但佔據了朝廷所有的高官和肥缺,梁冀本人也變得更加橫行而凶暴。不論朝野,祇要有敢批評梁氏作風的,必遭到抄家滅族。所有想在朝廷當官的,必須先賄賂梁家,建立師生關係。各地區官員要朝貢天子的禮物,也必須先經梁冀之手,儼然成了「太上皇帝」。梁氏美艷的妻子孫壽,衣飾起居全模仿長公主的儀態,一副公然僭越的氣勢。
梁冀一門,封列侯者七人,為皇后的三人,貴人者六人,大將軍有兩人。使外戚在朝廷上的權勢也提升到了最高峰。
在外戚干政的聲浪中,唯一可以和他們分庭抗禮的便是宦官。幼小的皇帝剛即位,一切以母后至上,外戚便趁機掌握大權。但等到皇帝漸漸長大後,這些掌政的外公和舅父,便和皇帝產生了直接的矛盾。而奪權靠一個人是不夠力的,外戚們又有一大群班底,皇帝自然必須努力結合宮內力量,這些圍繞在成長中皇帝身邊,幫助他進行奪權計劃的,經常是所謂的宦官。
宦官原是在宮廷內部服侍皇帝和后妃的男子,由於後宮是除了皇帝之外,不可以有男人的世界,所以這些宦官必須被割除男性生殖器,成為一個中性的人,俗稱「去勢」。
一般言之,肯去勢當宦官的,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但既然能入宮,想必也是眉清目秀,面貌姣好者。他們的外表大多會讓皇帝喜愛,而願意親近。加上他們出身低微,對皇權毫無威脅,因此較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由於皇帝的日常詔令以及文書均由宦官經手,使宦官有機會介入政治實務。他們大多同情年輕皇帝,對擅權凶暴的外戚痛心疾首。這樣的立場,使他們很自然地結合了被外戚排斥的下級官僚,在朝廷裡漸漸成了下階層士族集團的代表,共同擁護年輕皇帝,和外戚展開奪權的鬥爭。
外戚宦官輪番奪權屠殺
第一個鬥爭發生在和帝永元四年,聲勢顯赫而且在征伐匈奴上建立大功勞的外戚──大將軍竇憲的身上。和帝結合宦官鄭眾,以禁衛軍團發動宮廷政變,包圍大將軍府,竇憲被迫自殺,竇氏一族全遭罷黜。鄭眾則升任大長秋的高官,打開宦官直接參與朝議的例案。《後漢書》記載:「中官(宦官)獲得重用,由鄭眾開始。」
第二次發生在安帝期間,利用鄧太后去世的機會,安帝的乳母王聖,聯合宦官李閏、江京發動武裝政變,消滅大將軍鄧騭一族。四年後,安帝去世,皇后閻氏結合其兄閻顯,擁立北鄉侯為皇帝,並大肆捕殺干涉的宦官,這也是外戚感到宦官龐大力量的威脅,嚴厲展開反擊的開始。
數個月以後,北鄉侯去世,以孫程為首的宦官集團,配合下級官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順帝,並以禁衛師團發動攻擊,殺害了閻顯及其家族,十九位發動政變成功的宦官領袖,都受封了爵位。
順帝陽嘉四年(西元一三五年),正式規定宦官的爵位可以由其養子世襲,並繼承其財產。三國初期的首席霸主曹操,其父親曹嵩便是依此規定成為溫和派宦官曹騰的養子。
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使流血政變、鬥爭、屠殺事件不斷,但這兩股力量卻是愈受打擊,成長愈快。特別是宦官派封官進爵、主持朝政後,便和他們早期的爭權伙伴──士大夫及下階層官員逐漸形成了敵對的局面。
順帝在位期間,宦官的力量明顯地高漲。直到漢安三年,在位十九年的順帝去世,兩歲大的沖帝,在梁太后及其兄梁冀擁立下即位,大肆罷黜主政派宦官,使外戚代表的豪族勢力再度掌握朝廷大政。隔年,沖帝去世,由八歲的質帝以外藩身分入主皇位,質帝較早熟,年紀雖輕,卻關心朝政,有心再奪權的宦官立刻群集其身旁,打算伺機而動。
雙方的緊張關係急速惡化,梁冀乾脆先下手為強,毒殺了質帝,再度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即位。不過這次在溫和派宦官領袖曹騰的協調下,沒有發生流血鬥爭,梁冀反而接受曹騰建議,擁立桓帝。
此後二十年間,梁冀幾乎獨霸朝政,沒有人敢和他對抗。延熹二年七月,梁太后去世,桓帝立刻和宦官單超等密謀,發動武裝政變,梁冀被迫自殺,梁氏一族也難逃誅殺及流放的命運。從此以後,宦官的力量逐漸壓過外戚,獨霸朝政長達三十年之久(西元一五九到一八九年)。
永康元年,桓帝去世,十二歲的靈帝即位,竇太后之兄竇武,結合太傅陳蕃,密謀剷除宦官,事機敗露反而雙雙遇害,更爆發了知識分子的慘重悲劇──「第二次黨錮之禍」。靈帝在位期間,宦官的權勢也達到了最高峰,倒反過來成為了關心國事知識分子的首號大敵人。
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年),靈帝去世,十四歲的少帝繼位。何太后掌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密謀連結西涼董卓軍團誅殺宦官,但陰謀洩露,何進被誘入內宮殺害,司隸校尉袁紹,趁機率領京城警備部隊,攻入禁宮,殺盡宦官,史稱「中平內宮事變」。歷經數十年的外戚和宦官爭權,到此兩敗俱傷,引發了軍閥割據的亂局,大漢王朝也因而滅亡。
知識分子的悲劇:黨錮之禁
在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下,到了東漢晚年,身為社會中堅的知識分子,也捲入了政爭,使情況更為複雜。
東漢的士大夫階層,原本是以鄉論(地方人士對其學問及人格的評判)為基礎,再由各地方長官向朝廷推舉。推舉的名目計有「孝廉」、「賢良」、「方正」、「茂才」等,東漢王朝的創始者漢光武帝重視士人氣節,因此他一手規劃的制度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德行」是仕官的首要條件。
由於外戚和宦官的奪權日益激烈,為了拉攏人馬,他們分別霸佔了推舉的管道,用以安插自己的「人馬」,使知識分子原本便不寬的仕途更為狹窄,因此造成士族階層對外戚及宦官的普遍敵視。
推舉制度也使士大夫階層養成好作政治議論和人物批評的風氣。那些不屈服於外戚及宦官的知識分子,便將他們對時局及朝政的批評稱為「清議」。而將那些同流於外戚或宦官,以追求權、利的跟隨者,稱為「濁流」。與此相對,堅守儒學理念的知識分子,便自稱為「清流」。時潮所趨,洛陽太學生和各地私塾的學生,有兩千多人湧入京城,以郭泰及賈彪為領導者,嚴厲批評橫行霸道的宦官政權,儼然是兩千年前古代版的「天安門事件」。
朝廷中,反宦官派系的高官李膺、陳蕃、王暢均成了清流派所擁護的領袖,太學生間流傳著「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權陳仲舉(陳番),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的讚言。
「天下模楷」的李膺,當時出任司隸校尉(京城警備司令),在出任地方長官時,公正嚴明,聲望極高。凡獲得李膺知遇者,必可在「清流」裡擁有極高的地位,也開始會有很多弟子蝟集地跟從他,因此,當時的人都稱之為「登龍門」。陳蕃高居太尉(全國軍事首長)之職,王暢曾任司空(全國最高監察官),他們都是朝廷內,和宦官政權相抗衡的最主要力量。
桓帝晚年,中常侍(在內宮侍奉皇帝的宦官特遣組)的組長張讓,有位弟弟叫做張朔,在擔任京城司隸直轄區的某縣縣長時,倚仗其兄勢力,為非作歹,貪欲無道。據說還為了想看孕婦肚子中的胎兒,居然下令將孕婦剖腹。李膺以職責所在,下令逮捕張朔,張朔逃往張讓的別邸藏匿。由於李膺搜捕很急,張讓將張朔藏於夾板中的暗室。但李膺在獲得確實情報後,仍親率軍隊侵入張讓別邸,拆除牆板,將張朔逮捕,並依法處以死罪。
張讓立刻向桓帝請求特赦,桓帝也親自召見李膺表示嚴重關切。但即使面對桓帝的強大壓力,李膺仍拒絕赦免張朔,並處之斧鉞的極刑。
張讓對這件事情自然非常生氣,而桓帝本人也覺得很沒有面子。但會集於京城的太學生,卻大為高興,認為是「清流派」空前大勝利
試閱
第一篇 孔明出山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圯。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梁父吟>
第一章 亂世童年
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農村經濟嚴重破產,善良百姓,被迫拿起刀劍,鍛而走險,從事盜匪生涯。這種悲慘情境,對諸葛亮的人生觀想必有著深遠的影響。
官逼民反,農民起義
東漢王朝後半段的百年間,朝廷裡外戚和宦官急著奪權,地方豪族則忙著兼併土地及累積財富。貧富懸殊嚴重,破產的農民流浪四方,被饑饉及窮困追著四處跑,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社會,農民失去田地,成為浪人,勢必導致社會重大的動亂。
順帝以後的二十年間,無法生存而流亡各地的貧民集團,不得不揭竿起義,爭取最起碼的生存空間。但傳統的史書,例如《後漢書》及《資治通鑑》等,大多以「妖賊」或「盜賊」稱之,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諸葛亮日後大老闆劉備的長期宿敵曹操,在平定兗州後,曾將三十餘萬黃巾黨人收編為「青州軍」,可以說是第一個以同情立場,面對農民起義的政治領袖。
這些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大多帶有濃厚宗教色彩,他們分別被稱為「無上將軍」、「黃帝」或「黑帝」,組織龐大而鬆懈,全靠宗教力量結合。在這一系列的民變事件中,以靈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的黃巾黨人事變規模最大,影響也最深。
黃巾黨人的領袖是鉅鹿人(河北省南部)張角,是位非常有名的民間密醫,以神秘的宗教醫術,醫療患病的農民。張角的治療法,是讓患者先作自我罪行告解,再以符咒浸入飲之。先不問其效果如何,至少可以看出張角的治病是宗教性大於醫療性的。這樣子的治病法,即使二十世紀末的今天仍到處流行著,在醫學不發達的當時,影響力自然更大了。張角的弟子遍佈全國各地,都擅長這種神水醫療術,由於碰到苦難當頭的年代,信仰者急速膨脹,總稱為「太平道」。
據張角自己的說法,曾在深山中,得到仙人傳授的《太平清領書》,囑咐他推展太平道以救世。在數十年間,以青州(現山東省)為中心,遍佈冀、徐、荊、揚、兗、豫等州。擁有數十萬信徒,盤據在十三州中的三分之二江山。
到了光和年間,太平道的影響力,已不止於下階層的農民,不少地主、富豪,甚至於官僚也趨之若騖。依《後漢書》記載,執宦官主流派集團牛耳的大常侍張讓,便與張角有相當密切的來往。
眼見太平道急速膨脹,朝廷有志之士自然產生了危機意識。清流派的楊賜,首先上書主張一方面招撫流民,給予土地耕種,以安定其生活;一方面搜捕太平道在各地的領袖,以削弱其組織力量。劉陶、樂松、袁貴等也聯名上書靈帝,主張逮捕張角,以免事件繼續擴大。
由於親太平道的宦官一再阻止,靈帝在軟硬政策間舉棋不定,終於消息外洩,反而使張角加速強化其組織。不久,張角便將全國信徒分為三十六「方」,大「方」編組萬餘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均由直屬子弟統領指揮。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並封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共同統率著三十六萬人馬。
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向信徒宣佈:「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當年正好是甲子年,是六十年干支歲月的重新開始。張角決定在是年三月五日,散佈各地的三十六萬信徒同時起義。依照中國傳說的五行思想,金、木、水、火、土的循環理論,漢王朝屬火德、剋火者土,因此代替漢王朝者應屬土德。黃土高原和黃土平原的土都是黃色的,所以太平道信徒,均以黃色頭巾為標幟,這也是黃巾黨人的由來。
負責攻打洛陽的大方馬元義,行動不夠謹慎,三月三日未到便陰謀敗露被捕,同行的黨人有數千人遇害。靈帝到此才恍然大悟,發出逮捕張角的通緝令。
迫不得已,張角會同兩位弟弟,提早一個月起義。雖然準備不周,仍有七州二十八郡響應,頭綁黃色頭巾的黨人,攻擊官府,佔領田園,不少郡縣官吏聞風而逃,《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黃巾黨人的主要戰場,在洛陽附近的潁川地區,北起冀州西南區,南至南陽一帶。朝廷以何皇后之兄何進為河南尹,負責攻防總指揮,實際負責作戰的是司隸軍區中最精銳的師團,分別由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北中郎將盧植率領。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章回便是劉備在涿郡募集義兵,響應政府號召,共同對抗黃巾黨人民變的情節。劉備在此認識關羽和張飛,留下了「桃園三結義」的千古美談。
戰爭初期,黃巾黨人聲勢浩大,張角和盧植大戰於冀州,盧植軍團寡不敵眾,被迫向南撤退。防守在潁川附近的朱軍團亦遭擊退,南陽太守甚至在會戰中陣亡。
為了保護京城洛陽的安全,皇甫嵩將主力部隊佈防在潁川附近。張角以數萬兵馬層層包圍,皇甫嵩親往前線視察,他看到黃巾黨人均以茅草結營,乃趁夜色掩護,以火攻戰術突擊,張角軍團大亂,佈防在潁川南岸的朱軍團也趁機反攻,洛陽方面前來救援的典軍校尉曹操,率領騎兵部隊及時趕到,三方面夾擊下,黃巾黨人大敗,死傷高達數萬人,這也是朝廷部隊第一次成功阻擋黃巾黨人攻擊的正式記錄。
靈帝中平元年八月,張角病死;十月,人公將軍張梁的軍團在潁川附近中了皇甫嵩埋伏,死傷三萬餘人,張梁本人也在潰敗中遭到擊殺;十一月,地公將軍張寶也戰死在南陽會戰中,黃巾黨人的主力部隊,到此完全殲滅。
但散居各地的黃巾黨人仍遙相呼應。并州的白波軍、冀州的黑山軍、益州和青州的黃巾軍,聲勢浩大,均讓各地方政府頭痛不已。皇甫嵩等雖在洛陽附近獲得絕對勝利,但在數度大規模會戰後,主力部隊也遭到了重創,根本無力再協助各地方政府剿亂。朝廷為了鞏固地方秩序,平定黨人的作亂,也不得不強化北方首長的行政權及軍事權。
中平五年(西元一八八年)三月,朝廷接受江夏太守劉焉建議,擴大部分嚴重動亂地區刺史的權限,並改稱「牧」。劉焉為益州牧,黃琬為豫州牧,劉虞為幽州牧。《資治通鑑》記載:「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這些地方州牧,權限逐步擴大,漸漸形成一股獨立的力量,朝廷也慢慢失去了指揮權和控制力,終於釀成了漢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東漢王朝也步入名存實亡的境地了。
動盪社會,流浪孤兒
黃巾黨人起義的那個甲子年二月,諸葛亮正好滿四歲。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當時出任泰山郡郡丞,泰山郡中的泰山是中國自古以來有名的靈山,諸葛亮便在這附近渡過他最早期的童年。
諸葛亮本籍在瑯琊郡,當時稱為陽都縣,約在今山東省臨沂縣和沂南縣之間,同屬於山東省的西北區。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記載:
泰山之南有魯國,北方則有齊國,瀕山臨海間有塊相當肥沃的平原,或產桑樹和麻類植物,麻、絹等織製品便成了這裡的名產。主要的大城市臨沼位於渤海及泰山間,這裡的人一向思慮較深,並且好作議論,行事從不輕舉妄動,這些人個別能力都很強,但集體作戰力則偏弱,是典型的工商社會,國家的經濟力旺盛而活躍,住民大約可分成士、農、工商、工、坐商等五種職業。
思慮周密,好作議論,絕不輕舉妄動的性格,的確相當明顯地可以在諸葛亮身上發現。
從姜太公在齊地建國以來,這裡一向便是南北貨貿易重心,經濟力量旺盛,因此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地方為高,東漢到六朝時代,有不少名人皆出身於此,例如協助苻堅建立前秦帝國的王導,不朽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及唐代書聖顏真卿等,都是當地的名家豪族。
另一個特色是齊國的兵學思想。齊軍一向以怯戰出名,因此更用心於研究戰爭的技巧和方法。姜太公的兵法學是戰爭的原則,也是生意者的策略。一代兵學宗師孫武,也是齊國人,《孫子兵法》中的準備和應變工夫,相信和齊國傳統的處世哲學有關。《鬼谷子兵法》,也是以齊國為其發源地,孫臏、龐涓,甚至於蘇秦、張儀都是在這裡學成的。除了在襄陽地區居住時,和當地的名士學者切磋研習外,諸葛亮的思想、言行及人生觀,顯然也是和齊國傳統的文化有關。
韋昭寫的《吳書》中記載:諸葛亮的先祖原姓葛氏,居住在瑯琊郡諸縣,當時他們整族人不知在什麼原因下,遷往陽都縣。由於陽都縣裡也住有很多葛氏人家,為了有所區別,乃將諸縣遷移過來的葛氏,稱之為諸葛氏。
諸葛亮的祖父諸葛豐曾任東漢王朝的司隸校尉(京城警備總監),他是位負責盡職的官員,個性剛強正直,執起法來,任何權勢都毫不在意。
官位高居侍中的外戚許章,平常假借皇威為非作歹,諸葛豐下令逮捕,許章逃往禁宮,要求皇帝保護。諸葛豐也曾正式上文彈劾許章,並要求嚴厲處分,以免傷害皇權。雖然皇帝有意調節兩人的爭執,但諸葛豐義正詞嚴,皇帝不得已,祇得處分許章。然不久,諸葛豐便被免除司隸校尉之職務,並且廢為庶人,不過諸葛豐這種高風亮節、執法嚴正的個性,顯然也遺傳在諸葛亮的身上。
諸葛亮之父諸葛珪,曾任泰山郡郡丞(主任秘書),其妻章氏。兩人共育有四位子女,諸葛亮排行老三,長兄諸葛瑾,弟弟諸葛均,另有姊姊一人。九歲時母親章氏去世,為了照顧年幼的子女,父親另娶了後母,但三年後父親也去世了。喪失雙親的諸葛兄弟,由於後母無力扶養他們,全靠叔父諸葛玄接濟。長兄諸葛瑾大諸葛亮七歲,母親去世前,曾在洛陽太學府遊學,專攻《毛詩》、《尚書》、《左傳春秋》,成績優異。母親去世時,他為了服喪及照顧弟妹,毅然放棄學業,返回家鄉。
瑯琊郡屬徐州,黃巾黨人起義初期,這裡也備受干擾,但當朝廷派來武夫出身的陶謙為徐州刺史後,動亂總算平息了下來。其後的董卓之亂,關東諸侯勤王起義的戰爭,徐州在陶謙力保中立的政策下,總算未受波及。所以當洛陽一帶陷入戰亂時,不少人「流移東出,多依徐土」。但就在漢獻帝初平四年(西元一九三年)起,雄據兗州的曹操,其父曹嵩在徐州意外被害,曹操乃興兵攻打徐州,陶謙雖奮勇抵抗,但整個徐州立刻陷入兵荒馬亂中,位於徐州北部的瑯琊郡也遭到波及。有些地方甚至「雞犬亦盡,墟色無復行人」。負責一家安危的諸葛玄,不得不設法離開家鄉,暫避戰亂。
隔年,諸葛亮十四歲的時候,諸葛玄被反董卓集團的南區領袖--揚州軍閥頭子袁術任命為豫章郡太守(今江西南昌附近)。諸葛玄帶著年幼的諸葛亮姊弟們前往赴任。並藉以暫避禍亂。但年紀已二十一歲的諸葛瑾,必須擔負重建家聲的責任,因此他決定另找生路,以免寄人籬下,幾經思索後,和繼母遠赴江東。一家人從此離散,各奔東西。
從徐州北部經由豫州,南下到豫章的路途上,這幾年的兵荒馬亂最為嚴重,曹操及陶謙間數度惡戰、不少農民叛變都發生在這地方。青少年期的諸葛亮親眼目睹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農村經濟嚴重破產,善良百姓被迫拿起刀劍而走險,從事盜匪生涯。這種悲慘情境,對諸葛亮的人生觀想必有著深遠的影響。
更不幸的是,諸葛玄到任後不久,東漢朝廷又派朱皓為豫章太守,使豫章太守的位置鬧了雙胞。不過朱皓上任的時候,由揚州刺史劉鏢處借得大批軍隊,直接向「非正牌」的諸葛玄施壓。諸葛玄方面,袁術雖然聲勢浩大,但正和曹操準備交戰中,自顧不暇,根本無法給諸葛玄任何實質的幫助。何況自己非朝廷命官,名不正言不順,勢單力薄,自然無力抵擋,為了顧全面子及家人安全,祇得匆匆撤離。
家鄉是不願也不可能回去,諸葛玄祇好將諸葛亮一家帶到荊州的襄陽城,去依靠老朋友荊州刺史劉表了。荊州刺史劉表早年也名列「八俊」之一,聲望崇高,是清流派在官場中的主要領袖之一。他不贊成捲入不必要的爭執中,所以一向閉關自守,既未參加董卓和反董卓聯盟間的戰爭,對袁紹、袁術兄弟間的明爭暗鬥,也保持中立,所以荊州內部還算安穩,不太受漢末戰亂的影響,而且文風鼎盛,是個相當不錯的「避難港」。
不過,由山東到江西,再由江西到湖北,輾轉千里之遠,光是逆著長江到荊州,就要有十幾天的舟楫顛簸之苦,對年輕的諸葛亮而言,倒也增長了不少見識,流離之間,也更體念了家園及和平的重要性。
雖然劉表很高興、也頗熱誠地接待了諸葛玄。但丟掉了官職的他,祇得委屈在劉表府裡當幕僚,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對於一個高傲又有原則的知識分子,這種打擊幾乎比生活上的困苦還要大,因此一年後,諸葛玄便憂鬱成疾,一病不起了。幸好劉表仍顧念舊情,承擔起諸葛亮一家的物質生活,諸葛玄在這一年內,結交的一些文人名士,給了這個喪失大家長的家庭,不少精神上的鼓勵及支持。
由於劉表的關係,諸葛亮的姊姊嫁給了荊襄名門龐德公的姪兒龐山民,總算了卻一樁心願。十六歲的諸葛亮決定帶領弟弟獨立生活,不再接受荊州襄陽府的「人道援助」。他將叔父僅有的些微財產變賣,直接去晉見劉表,表明自立更生的意願,劉表非常高興,便幫助他們以極少的代價,在襄陽城西二十多里一個叫做隆中的地方,將這兩個年輕的兄弟安頓下來,兩個男的自行耕種,這年正是漢獻帝建安二年(西元一九七年),「流浪兩兄弟」找到了他們的第二故鄉,展開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涯。
〔陳文德說評〕中國的官場和文人們,一說到法治,總喜歡以自己為正義化身般地高喊「亂世用重典」、「殺一儆百」的口號,當今的行政院長郝柏村便曾公開表示,最看不慣台灣民眾的不守法行為,為了表明對公權力維護的決心,在就任之初,不斷使出強硬的手段,認為嚴刑峻法,便能建立法治的精神,殊不知台灣民眾,甚至可以說整體的中國人,一向缺乏法治觀念的現象,祇是一種結果,並非原因。
中國人缺乏法治觀念,最主要在於缺乏有效的法令制度,這倒不是指中國缺乏白紙黑字的律令,這方面倒有點如司法院長林洋港早年的自詡:「健康的牛,毛比較多。」中國的律令規章一向多如牛毛,甚至多到制定法令的政府官員都懶得執行。
其實,林洋港先生的話倒不見得不對,面對多樣化、多元化的社會,相互關係的規章,自然有必要詳細而清楚。但問題是中國的制法相關人員,一向喜歡規定得嚴厲些,甚至苛薄些,以表示自己的「正義」及「權威」,執法時又以放一馬的態度,表達自己的人情味及慈愛,因此法令雖汗牛充棟,但執法時則千變萬化,空有法令卻又一味的「人治」,哪裡有可能建立「法治」的精神?
誠如立法委員謝長廷先生所說的笑話:「中國人的法律規定,一向是有些人可以作,有些人卻不可以作,有時候可以作,有時候又不可以作。」
制法嚴、執法鬆,缺乏標準,自然要特權橫行;大家有樣看樣,有力量的公開違法,沒有力量的從後門走捷徑。在政府單位走動的「黃牛」,比戲院不知要多出幾十倍,在這樣的情勢下,又如何建立及培養民眾的法治精神?
孟德斯鳩的《法意》一書,主要在限制有權力者的擅用權力,制度的目的,不在統治「老百姓」,而是制衡權力單位的濫權。已故政治學者鄒文海先生,曾有如下名言:「法治不在要求人民守法,而是要求政府守法,因為不論是法治或人治、人民總是被迫要守法。」
如果國家的基本大法,法治政府應有的制衡精神,在權宜及方便的藉口下,被破壞得慘不忍睹,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的四十餘年管理,繳出了一張「亂民」的成績單,其原因何在,應該相當清楚,郝院長似乎也沒有什麼抱怨的「權利」了。
東漢晚年的黃巾黨人民變,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中國的「老百姓」,幾千年來一直是被欺侮的一群,官員可以耍特權,佔盡一切便宜後,把人民逼得生存下去都很困難了,還反過來指責那些企圖也撈點「特權」來生存的「亂民」及「刁民」。中國數千年來的悲劇,似乎便是一直在這個窠臼裡面「繞圈子」。
我們不怕沒有法律,最怕的是法令根本作不到,或許無法徹底的執行,七折八扣的「講人情」,最後祇能製造一大群特權、及一輩子的混亂而已。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圯。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梁父吟>
第一章 亂世童年
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農村經濟嚴重破產,善良百姓,被迫拿起刀劍,鍛而走險,從事盜匪生涯。這種悲慘情境,對諸葛亮的人生觀想必有著深遠的影響。
官逼民反,農民起義
東漢王朝後半段的百年間,朝廷裡外戚和宦官急著奪權,地方豪族則忙著兼併土地及累積財富。貧富懸殊嚴重,破產的農民流浪四方,被饑饉及窮困追著四處跑,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古代社會,農民失去田地,成為浪人,勢必導致社會重大的動亂。
順帝以後的二十年間,無法生存而流亡各地的貧民集團,不得不揭竿起義,爭取最起碼的生存空間。但傳統的史書,例如《後漢書》及《資治通鑑》等,大多以「妖賊」或「盜賊」稱之,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諸葛亮日後大老闆劉備的長期宿敵曹操,在平定兗州後,曾將三十餘萬黃巾黨人收編為「青州軍」,可以說是第一個以同情立場,面對農民起義的政治領袖。
這些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大多帶有濃厚宗教色彩,他們分別被稱為「無上將軍」、「黃帝」或「黑帝」,組織龐大而鬆懈,全靠宗教力量結合。在這一系列的民變事件中,以靈帝中平元年(西元一八四年)的黃巾黨人事變規模最大,影響也最深。
黃巾黨人的領袖是鉅鹿人(河北省南部)張角,是位非常有名的民間密醫,以神秘的宗教醫術,醫療患病的農民。張角的治療法,是讓患者先作自我罪行告解,再以符咒浸入飲之。先不問其效果如何,至少可以看出張角的治病是宗教性大於醫療性的。這樣子的治病法,即使二十世紀末的今天仍到處流行著,在醫學不發達的當時,影響力自然更大了。張角的弟子遍佈全國各地,都擅長這種神水醫療術,由於碰到苦難當頭的年代,信仰者急速膨脹,總稱為「太平道」。
據張角自己的說法,曾在深山中,得到仙人傳授的《太平清領書》,囑咐他推展太平道以救世。在數十年間,以青州(現山東省)為中心,遍佈冀、徐、荊、揚、兗、豫等州。擁有數十萬信徒,盤據在十三州中的三分之二江山。
到了光和年間,太平道的影響力,已不止於下階層的農民,不少地主、富豪,甚至於官僚也趨之若騖。依《後漢書》記載,執宦官主流派集團牛耳的大常侍張讓,便與張角有相當密切的來往。
眼見太平道急速膨脹,朝廷有志之士自然產生了危機意識。清流派的楊賜,首先上書主張一方面招撫流民,給予土地耕種,以安定其生活;一方面搜捕太平道在各地的領袖,以削弱其組織力量。劉陶、樂松、袁貴等也聯名上書靈帝,主張逮捕張角,以免事件繼續擴大。
由於親太平道的宦官一再阻止,靈帝在軟硬政策間舉棋不定,終於消息外洩,反而使張角加速強化其組織。不久,張角便將全國信徒分為三十六「方」,大「方」編組萬餘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均由直屬子弟統領指揮。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並封其弟張寶為「地公將軍」,張梁為「人公將軍」,共同統率著三十六萬人馬。
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向信徒宣佈:「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當年正好是甲子年,是六十年干支歲月的重新開始。張角決定在是年三月五日,散佈各地的三十六萬信徒同時起義。依照中國傳說的五行思想,金、木、水、火、土的循環理論,漢王朝屬火德、剋火者土,因此代替漢王朝者應屬土德。黃土高原和黃土平原的土都是黃色的,所以太平道信徒,均以黃色頭巾為標幟,這也是黃巾黨人的由來。
負責攻打洛陽的大方馬元義,行動不夠謹慎,三月三日未到便陰謀敗露被捕,同行的黨人有數千人遇害。靈帝到此才恍然大悟,發出逮捕張角的通緝令。
迫不得已,張角會同兩位弟弟,提早一個月起義。雖然準備不周,仍有七州二十八郡響應,頭綁黃色頭巾的黨人,攻擊官府,佔領田園,不少郡縣官吏聞風而逃,《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黃巾黨人的主要戰場,在洛陽附近的潁川地區,北起冀州西南區,南至南陽一帶。朝廷以何皇后之兄何進為河南尹,負責攻防總指揮,實際負責作戰的是司隸軍區中最精銳的師團,分別由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北中郎將盧植率領。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章回便是劉備在涿郡募集義兵,響應政府號召,共同對抗黃巾黨人民變的情節。劉備在此認識關羽和張飛,留下了「桃園三結義」的千古美談。
戰爭初期,黃巾黨人聲勢浩大,張角和盧植大戰於冀州,盧植軍團寡不敵眾,被迫向南撤退。防守在潁川附近的朱軍團亦遭擊退,南陽太守甚至在會戰中陣亡。
為了保護京城洛陽的安全,皇甫嵩將主力部隊佈防在潁川附近。張角以數萬兵馬層層包圍,皇甫嵩親往前線視察,他看到黃巾黨人均以茅草結營,乃趁夜色掩護,以火攻戰術突擊,張角軍團大亂,佈防在潁川南岸的朱軍團也趁機反攻,洛陽方面前來救援的典軍校尉曹操,率領騎兵部隊及時趕到,三方面夾擊下,黃巾黨人大敗,死傷高達數萬人,這也是朝廷部隊第一次成功阻擋黃巾黨人攻擊的正式記錄。
靈帝中平元年八月,張角病死;十月,人公將軍張梁的軍團在潁川附近中了皇甫嵩埋伏,死傷三萬餘人,張梁本人也在潰敗中遭到擊殺;十一月,地公將軍張寶也戰死在南陽會戰中,黃巾黨人的主力部隊,到此完全殲滅。
但散居各地的黃巾黨人仍遙相呼應。并州的白波軍、冀州的黑山軍、益州和青州的黃巾軍,聲勢浩大,均讓各地方政府頭痛不已。皇甫嵩等雖在洛陽附近獲得絕對勝利,但在數度大規模會戰後,主力部隊也遭到了重創,根本無力再協助各地方政府剿亂。朝廷為了鞏固地方秩序,平定黨人的作亂,也不得不強化北方首長的行政權及軍事權。
中平五年(西元一八八年)三月,朝廷接受江夏太守劉焉建議,擴大部分嚴重動亂地區刺史的權限,並改稱「牧」。劉焉為益州牧,黃琬為豫州牧,劉虞為幽州牧。《資治通鑑》記載:「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這些地方州牧,權限逐步擴大,漸漸形成一股獨立的力量,朝廷也慢慢失去了指揮權和控制力,終於釀成了漢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東漢王朝也步入名存實亡的境地了。
動盪社會,流浪孤兒
黃巾黨人起義的那個甲子年二月,諸葛亮正好滿四歲。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當時出任泰山郡郡丞,泰山郡中的泰山是中國自古以來有名的靈山,諸葛亮便在這附近渡過他最早期的童年。
諸葛亮本籍在瑯琊郡,當時稱為陽都縣,約在今山東省臨沂縣和沂南縣之間,同屬於山東省的西北區。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記載:
泰山之南有魯國,北方則有齊國,瀕山臨海間有塊相當肥沃的平原,或產桑樹和麻類植物,麻、絹等織製品便成了這裡的名產。主要的大城市臨沼位於渤海及泰山間,這裡的人一向思慮較深,並且好作議論,行事從不輕舉妄動,這些人個別能力都很強,但集體作戰力則偏弱,是典型的工商社會,國家的經濟力旺盛而活躍,住民大約可分成士、農、工商、工、坐商等五種職業。
思慮周密,好作議論,絕不輕舉妄動的性格,的確相當明顯地可以在諸葛亮身上發現。
從姜太公在齊地建國以來,這裡一向便是南北貨貿易重心,經濟力量旺盛,因此文明程度也比其他地方為高,東漢到六朝時代,有不少名人皆出身於此,例如協助苻堅建立前秦帝國的王導,不朽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及唐代書聖顏真卿等,都是當地的名家豪族。
另一個特色是齊國的兵學思想。齊軍一向以怯戰出名,因此更用心於研究戰爭的技巧和方法。姜太公的兵法學是戰爭的原則,也是生意者的策略。一代兵學宗師孫武,也是齊國人,《孫子兵法》中的準備和應變工夫,相信和齊國傳統的處世哲學有關。《鬼谷子兵法》,也是以齊國為其發源地,孫臏、龐涓,甚至於蘇秦、張儀都是在這裡學成的。除了在襄陽地區居住時,和當地的名士學者切磋研習外,諸葛亮的思想、言行及人生觀,顯然也是和齊國傳統的文化有關。
韋昭寫的《吳書》中記載:諸葛亮的先祖原姓葛氏,居住在瑯琊郡諸縣,當時他們整族人不知在什麼原因下,遷往陽都縣。由於陽都縣裡也住有很多葛氏人家,為了有所區別,乃將諸縣遷移過來的葛氏,稱之為諸葛氏。
諸葛亮的祖父諸葛豐曾任東漢王朝的司隸校尉(京城警備總監),他是位負責盡職的官員,個性剛強正直,執起法來,任何權勢都毫不在意。
官位高居侍中的外戚許章,平常假借皇威為非作歹,諸葛豐下令逮捕,許章逃往禁宮,要求皇帝保護。諸葛豐也曾正式上文彈劾許章,並要求嚴厲處分,以免傷害皇權。雖然皇帝有意調節兩人的爭執,但諸葛豐義正詞嚴,皇帝不得已,祇得處分許章。然不久,諸葛豐便被免除司隸校尉之職務,並且廢為庶人,不過諸葛豐這種高風亮節、執法嚴正的個性,顯然也遺傳在諸葛亮的身上。
諸葛亮之父諸葛珪,曾任泰山郡郡丞(主任秘書),其妻章氏。兩人共育有四位子女,諸葛亮排行老三,長兄諸葛瑾,弟弟諸葛均,另有姊姊一人。九歲時母親章氏去世,為了照顧年幼的子女,父親另娶了後母,但三年後父親也去世了。喪失雙親的諸葛兄弟,由於後母無力扶養他們,全靠叔父諸葛玄接濟。長兄諸葛瑾大諸葛亮七歲,母親去世前,曾在洛陽太學府遊學,專攻《毛詩》、《尚書》、《左傳春秋》,成績優異。母親去世時,他為了服喪及照顧弟妹,毅然放棄學業,返回家鄉。
瑯琊郡屬徐州,黃巾黨人起義初期,這裡也備受干擾,但當朝廷派來武夫出身的陶謙為徐州刺史後,動亂總算平息了下來。其後的董卓之亂,關東諸侯勤王起義的戰爭,徐州在陶謙力保中立的政策下,總算未受波及。所以當洛陽一帶陷入戰亂時,不少人「流移東出,多依徐土」。但就在漢獻帝初平四年(西元一九三年)起,雄據兗州的曹操,其父曹嵩在徐州意外被害,曹操乃興兵攻打徐州,陶謙雖奮勇抵抗,但整個徐州立刻陷入兵荒馬亂中,位於徐州北部的瑯琊郡也遭到波及。有些地方甚至「雞犬亦盡,墟色無復行人」。負責一家安危的諸葛玄,不得不設法離開家鄉,暫避戰亂。
隔年,諸葛亮十四歲的時候,諸葛玄被反董卓集團的南區領袖--揚州軍閥頭子袁術任命為豫章郡太守(今江西南昌附近)。諸葛玄帶著年幼的諸葛亮姊弟們前往赴任。並藉以暫避禍亂。但年紀已二十一歲的諸葛瑾,必須擔負重建家聲的責任,因此他決定另找生路,以免寄人籬下,幾經思索後,和繼母遠赴江東。一家人從此離散,各奔東西。
從徐州北部經由豫州,南下到豫章的路途上,這幾年的兵荒馬亂最為嚴重,曹操及陶謙間數度惡戰、不少農民叛變都發生在這地方。青少年期的諸葛亮親眼目睹戰爭對社會所帶來的惡果,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農村經濟嚴重破產,善良百姓被迫拿起刀劍而走險,從事盜匪生涯。這種悲慘情境,對諸葛亮的人生觀想必有著深遠的影響。
更不幸的是,諸葛玄到任後不久,東漢朝廷又派朱皓為豫章太守,使豫章太守的位置鬧了雙胞。不過朱皓上任的時候,由揚州刺史劉鏢處借得大批軍隊,直接向「非正牌」的諸葛玄施壓。諸葛玄方面,袁術雖然聲勢浩大,但正和曹操準備交戰中,自顧不暇,根本無法給諸葛玄任何實質的幫助。何況自己非朝廷命官,名不正言不順,勢單力薄,自然無力抵擋,為了顧全面子及家人安全,祇得匆匆撤離。
家鄉是不願也不可能回去,諸葛玄祇好將諸葛亮一家帶到荊州的襄陽城,去依靠老朋友荊州刺史劉表了。荊州刺史劉表早年也名列「八俊」之一,聲望崇高,是清流派在官場中的主要領袖之一。他不贊成捲入不必要的爭執中,所以一向閉關自守,既未參加董卓和反董卓聯盟間的戰爭,對袁紹、袁術兄弟間的明爭暗鬥,也保持中立,所以荊州內部還算安穩,不太受漢末戰亂的影響,而且文風鼎盛,是個相當不錯的「避難港」。
不過,由山東到江西,再由江西到湖北,輾轉千里之遠,光是逆著長江到荊州,就要有十幾天的舟楫顛簸之苦,對年輕的諸葛亮而言,倒也增長了不少見識,流離之間,也更體念了家園及和平的重要性。
雖然劉表很高興、也頗熱誠地接待了諸葛玄。但丟掉了官職的他,祇得委屈在劉表府裡當幕僚,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對於一個高傲又有原則的知識分子,這種打擊幾乎比生活上的困苦還要大,因此一年後,諸葛玄便憂鬱成疾,一病不起了。幸好劉表仍顧念舊情,承擔起諸葛亮一家的物質生活,諸葛玄在這一年內,結交的一些文人名士,給了這個喪失大家長的家庭,不少精神上的鼓勵及支持。
由於劉表的關係,諸葛亮的姊姊嫁給了荊襄名門龐德公的姪兒龐山民,總算了卻一樁心願。十六歲的諸葛亮決定帶領弟弟獨立生活,不再接受荊州襄陽府的「人道援助」。他將叔父僅有的些微財產變賣,直接去晉見劉表,表明自立更生的意願,劉表非常高興,便幫助他們以極少的代價,在襄陽城西二十多里一個叫做隆中的地方,將這兩個年輕的兄弟安頓下來,兩個男的自行耕種,這年正是漢獻帝建安二年(西元一九七年),「流浪兩兄弟」找到了他們的第二故鄉,展開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涯。
〔陳文德說評〕中國的官場和文人們,一說到法治,總喜歡以自己為正義化身般地高喊「亂世用重典」、「殺一儆百」的口號,當今的行政院長郝柏村便曾公開表示,最看不慣台灣民眾的不守法行為,為了表明對公權力維護的決心,在就任之初,不斷使出強硬的手段,認為嚴刑峻法,便能建立法治的精神,殊不知台灣民眾,甚至可以說整體的中國人,一向缺乏法治觀念的現象,祇是一種結果,並非原因。
中國人缺乏法治觀念,最主要在於缺乏有效的法令制度,這倒不是指中國缺乏白紙黑字的律令,這方面倒有點如司法院長林洋港早年的自詡:「健康的牛,毛比較多。」中國的律令規章一向多如牛毛,甚至多到制定法令的政府官員都懶得執行。
其實,林洋港先生的話倒不見得不對,面對多樣化、多元化的社會,相互關係的規章,自然有必要詳細而清楚。但問題是中國的制法相關人員,一向喜歡規定得嚴厲些,甚至苛薄些,以表示自己的「正義」及「權威」,執法時又以放一馬的態度,表達自己的人情味及慈愛,因此法令雖汗牛充棟,但執法時則千變萬化,空有法令卻又一味的「人治」,哪裡有可能建立「法治」的精神?
誠如立法委員謝長廷先生所說的笑話:「中國人的法律規定,一向是有些人可以作,有些人卻不可以作,有時候可以作,有時候又不可以作。」
制法嚴、執法鬆,缺乏標準,自然要特權橫行;大家有樣看樣,有力量的公開違法,沒有力量的從後門走捷徑。在政府單位走動的「黃牛」,比戲院不知要多出幾十倍,在這樣的情勢下,又如何建立及培養民眾的法治精神?
孟德斯鳩的《法意》一書,主要在限制有權力者的擅用權力,制度的目的,不在統治「老百姓」,而是制衡權力單位的濫權。已故政治學者鄒文海先生,曾有如下名言:「法治不在要求人民守法,而是要求政府守法,因為不論是法治或人治、人民總是被迫要守法。」
如果國家的基本大法,法治政府應有的制衡精神,在權宜及方便的藉口下,被破壞得慘不忍睹,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的四十餘年管理,繳出了一張「亂民」的成績單,其原因何在,應該相當清楚,郝院長似乎也沒有什麼抱怨的「權利」了。
東漢晚年的黃巾黨人民變,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中國的「老百姓」,幾千年來一直是被欺侮的一群,官員可以耍特權,佔盡一切便宜後,把人民逼得生存下去都很困難了,還反過來指責那些企圖也撈點「特權」來生存的「亂民」及「刁民」。中國數千年來的悲劇,似乎便是一直在這個窠臼裡面「繞圈子」。
我們不怕沒有法律,最怕的是法令根本作不到,或許無法徹底的執行,七折八扣的「講人情」,最後祇能製造一大群特權、及一輩子的混亂而已。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