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義捐命:拯救台灣的日本影武者根本博
讓台灣轉危為安的轉捩點─1949年金門古寧頭大捷的幕後功臣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前日本華北軍司令官根本博中將,因為感念蔣介石在開羅會議竭力主張保留日本天皇體制,又支援船艦,遣送數十萬日本軍民安全返國,一直希望有以回報。後來聽說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便設法籌募資金,帶幾個參謀就偷渡來台,歷經艱險,終獲認同;最後更以奇計大敗共軍,獲得古寧頭大捷。
但負責籌募資金的明石元長(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之子),任務完成後心力交瘁、大叫一聲「痛」隨即過世。金門之戰主帥湯恩伯在古寧頭大捷五年後死於日本;根本博則在湯之後十二年過世,三人均「為義捐命」,殊屬難得。
當年蔣介石為感年其貢獻,特取一支最珍愛的花瓶相贈,代表「如兄弟般的情誼」。
以前國民黨史及軍方史料均無「日本人參與」資料,本書重訪當事人或其後代,還原歷史真相;六十多年謎團終於解開,相當珍貴。
此書2010年榮獲第19回山本七平賞(日本政經、文化、歷史有關著作之重要大獎),
在日本的銷售量已超過10刷。
※1949年金門古寧頭大捷被譽為中華民國轉危為安的轉捩點,
幕後功臣日軍中將根本博為報答蔣中正「以德報怨」之恩,偷渡來台助戰。
當年若非確有功勳,蔣介石絕不可能割愛成雙花瓶中的一支。
但因歷史因素而掩藏真相,如今隨著花瓶「完璧歸趙」,揭開秘辛正是時候!
新聞報導,根本博女兒近日將送回花瓶,使其好事成雙,為這段秘辛畫下圓滿句點。
但負責籌募資金的明石元長(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之子),任務完成後心力交瘁、大叫一聲「痛」隨即過世。金門之戰主帥湯恩伯在古寧頭大捷五年後死於日本;根本博則在湯之後十二年過世,三人均「為義捐命」,殊屬難得。
當年蔣介石為感年其貢獻,特取一支最珍愛的花瓶相贈,代表「如兄弟般的情誼」。
以前國民黨史及軍方史料均無「日本人參與」資料,本書重訪當事人或其後代,還原歷史真相;六十多年謎團終於解開,相當珍貴。
此書2010年榮獲第19回山本七平賞(日本政經、文化、歷史有關著作之重要大獎),
在日本的銷售量已超過10刷。
※1949年金門古寧頭大捷被譽為中華民國轉危為安的轉捩點,
幕後功臣日軍中將根本博為報答蔣中正「以德報怨」之恩,偷渡來台助戰。
當年若非確有功勳,蔣介石絕不可能割愛成雙花瓶中的一支。
但因歷史因素而掩藏真相,如今隨著花瓶「完璧歸趙」,揭開秘辛正是時候!
新聞報導,根本博女兒近日將送回花瓶,使其好事成雙,為這段秘辛畫下圓滿句點。
名人推薦
中國時報2011.1.6東京電:
故總統蔣中正為感謝日本陸軍中將根本博,協助打贏古寧頭大捷,1952年特贈珍貴花瓶中的一支,「代表你和我永遠在一起」。根本博女兒乃理決定將傳家寶送回中正紀年堂,與原有的一支湊成雙。
因日本習俗不能歸還禮物,故決定永遠「借」給台灣。
綠色和平廣播電台 溫紳:
不容青史盡成灰,不信真相喚不回;當年的時空環境不敢讓人知道聘請日軍將領當軍事顧問,現在連老蔣的日記都公開了,這段史實也該還其本來面目。
聯合報2011.2.14要聞:
古寧頭大捷,侵華日將來台助戰;根本博傳記《為義捐命》揭62年前秘密,偷渡來台三天滅共軍,蔣介石贈花瓶,家屬要捐還我政府。
Radio Free Asia(美國自由亞洲電台)特派員李志德:
家父李韡棠曾跟隨根本博一段時間,他說:根本將軍最愛以黃瓜沾白糖下酒。他可見證根本博確曾助台灣打贏金門之戰。
中央廣播電台英語新聞黃詩涵:
專訪近代史研究者談根本博已廣發國外媒體,詳情請看網站。
中時旺報:
分數次摘錄部份根本博助戰古寧頭大捷真相內容。
故總統蔣中正為感謝日本陸軍中將根本博,協助打贏古寧頭大捷,1952年特贈珍貴花瓶中的一支,「代表你和我永遠在一起」。根本博女兒乃理決定將傳家寶送回中正紀年堂,與原有的一支湊成雙。
因日本習俗不能歸還禮物,故決定永遠「借」給台灣。
綠色和平廣播電台 溫紳:
不容青史盡成灰,不信真相喚不回;當年的時空環境不敢讓人知道聘請日軍將領當軍事顧問,現在連老蔣的日記都公開了,這段史實也該還其本來面目。
聯合報2011.2.14要聞:
古寧頭大捷,侵華日將來台助戰;根本博傳記《為義捐命》揭62年前秘密,偷渡來台三天滅共軍,蔣介石贈花瓶,家屬要捐還我政府。
Radio Free Asia(美國自由亞洲電台)特派員李志德:
家父李韡棠曾跟隨根本博一段時間,他說:根本將軍最愛以黃瓜沾白糖下酒。他可見證根本博確曾助台灣打贏金門之戰。
中央廣播電台英語新聞黃詩涵:
專訪近代史研究者談根本博已廣發國外媒體,詳情請看網站。
中時旺報:
分數次摘錄部份根本博助戰古寧頭大捷真相內容。
目錄
台灣出版序:為台日合作再添一樁美事 門田隆將……003
導讀:終於解開部份塵封的謎團,還原真相 楊怡祥……013
楔子:士為知己者死----素描「金門戰神」根本博 ……020
寫在前面:六十年如白駒過隙 門田隆將……029
序幕:我感到非常遺憾----根本博拜訪明石家的第一句話 明石元紹……033
明石家和台灣有難以切割的情分 門田隆將……036
明石元長過世如一場噩夢
第一章 搭小船偷渡……041
先搭小船再接泊「捷信號」 請救救台灣
明石元長心力交瘁過世 千鈞一髮,接二連三
第二章 奇蹟般逃出內蒙古……054
天皇玉音放送
一切責任由我承擔
根本博是蘇聯通 南泉斬貓公案
司令官可能被處死 與上級發生激烈爭吵
丸一陣地的激烈肉搏戰 要不要抵抗俄軍左右為難
為保護珍貴生命而奮鬥
山田浪子女士的回憶 早?佐代子的說法 松井俊雄的感激
第三章 我願意曝屍荒野……083
根本博印象 「這個小孩是誰?」
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
感激蔣介石不殺之恩
對蔣辭職下野有感 在「開羅會議」主張維持日本國體
一個台灣青年出現
黃郛女兒來信 台灣青年李鉎源來訪 為何與傅作義有關
吉村是二粉墨登場
兩個中國通一起成行 出發時連家人也保密
明石任務全貌
偷渡計畫一波三折
第四章 終於抵達台灣……117
屋漏偏逢連夜雨 艱困的最後航程 根本博被捕
第五章 面見蔣介石……128
在草山重逢 以「顧問閣下」稱呼 由湯恩伯陪同晉見
第六章 金門情勢緊繃……139
先到廈門報到 廈門可能守不住 一定要守住金門
湯恩伯做出艱難決定
打算組反共義勇軍 登上錫麟號指揮
共軍即將發動攻勢
湯恩伯差點被劉鐵鈞扣留
第七章 古寧頭戰役爆發……161
思考應戰對策 共軍要在金門開飯---總司令部老兵的證詞
對岸帆船開始集結
「金門之熊」出擊
富家子變成戰車手 糊裡糊塗獻出「第一次」 根本博無法離開錫麟號
兩軍交錯,擦身而過竟無法分辨 戰車上場立功 急著出去看戰況
撤到古寧頭村
共軍以北山古洋樓為指揮所 以戰車和艦砲清掃戰場 聽到蔣介石親口道謝
第八章 新聞曝光,聲譽遭貶……191
民間諜報局透露風聲
國會開始追究
「白團」一直是公開的秘密
新聞媒體一再打擊 募兵事件大烏龍
第九章 背著釣竿回國……206
接二連三質問
記者會後惡意報導
日本《讀賣新聞》多諷刺 台灣《聯合報》較友善 只要求帶一瓶白蘭地上機
蔣介石贈送花瓶
張群建請撥付一千美元 湯恩伯也寫感謝狀
第十章 兩個軍人先後凋零……221
湯恩伯胃疾死於日本
根本博亦結束風雨人生
第十一章 歷史真相遭刻意掩蓋……228
為何只紀念八二三砲戰 沒有照片的總司令
真相掩蓋多年 從《新聞天地》的投書釐清謎團
第十二章 不容青史盡成灰……261
揭開李鉎源的身分之謎
李家父子命運坎坷 女兒以父親為榮 原來與台灣總督府有關
李麒麟為何提供偷渡船
原來也與總督府有關 就是希望守護台灣
第十三章 古寧頭之戰確有日本人參與……277
只有傳說而無史料記載 判斷登陸地與燒船策略不稀奇
翻譯官證實根本博有功
調動誘敵策略奏效
前黨史會主委給予忠義評價
第十四章 尾聲---古寧頭大捷六十週年紀念會紀實……294
媒體爭相採訪功勞者後人 馬英九致辭強調兩岸互動 總統親自致意
結語:夙願得償,無盡感謝……303
日軍從未處理過無條件投降 那個時代優秀者才能當軍人
國防部次長承認日人曾參戰 感謝所有協助者
附錄: 蔣中正贈日友情花瓶將返台 中國時報……311
古寧頭大捷侵華日將來台助戰 聯合報……313
導讀:終於解開部份塵封的謎團,還原真相 楊怡祥……013
楔子:士為知己者死----素描「金門戰神」根本博 ……020
寫在前面:六十年如白駒過隙 門田隆將……029
序幕:我感到非常遺憾----根本博拜訪明石家的第一句話 明石元紹……033
明石家和台灣有難以切割的情分 門田隆將……036
明石元長過世如一場噩夢
第一章 搭小船偷渡……041
先搭小船再接泊「捷信號」 請救救台灣
明石元長心力交瘁過世 千鈞一髮,接二連三
第二章 奇蹟般逃出內蒙古……054
天皇玉音放送
一切責任由我承擔
根本博是蘇聯通 南泉斬貓公案
司令官可能被處死 與上級發生激烈爭吵
丸一陣地的激烈肉搏戰 要不要抵抗俄軍左右為難
為保護珍貴生命而奮鬥
山田浪子女士的回憶 早?佐代子的說法 松井俊雄的感激
第三章 我願意曝屍荒野……083
根本博印象 「這個小孩是誰?」
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
感激蔣介石不殺之恩
對蔣辭職下野有感 在「開羅會議」主張維持日本國體
一個台灣青年出現
黃郛女兒來信 台灣青年李鉎源來訪 為何與傅作義有關
吉村是二粉墨登場
兩個中國通一起成行 出發時連家人也保密
明石任務全貌
偷渡計畫一波三折
第四章 終於抵達台灣……117
屋漏偏逢連夜雨 艱困的最後航程 根本博被捕
第五章 面見蔣介石……128
在草山重逢 以「顧問閣下」稱呼 由湯恩伯陪同晉見
第六章 金門情勢緊繃……139
先到廈門報到 廈門可能守不住 一定要守住金門
湯恩伯做出艱難決定
打算組反共義勇軍 登上錫麟號指揮
共軍即將發動攻勢
湯恩伯差點被劉鐵鈞扣留
第七章 古寧頭戰役爆發……161
思考應戰對策 共軍要在金門開飯---總司令部老兵的證詞
對岸帆船開始集結
「金門之熊」出擊
富家子變成戰車手 糊裡糊塗獻出「第一次」 根本博無法離開錫麟號
兩軍交錯,擦身而過竟無法分辨 戰車上場立功 急著出去看戰況
撤到古寧頭村
共軍以北山古洋樓為指揮所 以戰車和艦砲清掃戰場 聽到蔣介石親口道謝
第八章 新聞曝光,聲譽遭貶……191
民間諜報局透露風聲
國會開始追究
「白團」一直是公開的秘密
新聞媒體一再打擊 募兵事件大烏龍
第九章 背著釣竿回國……206
接二連三質問
記者會後惡意報導
日本《讀賣新聞》多諷刺 台灣《聯合報》較友善 只要求帶一瓶白蘭地上機
蔣介石贈送花瓶
張群建請撥付一千美元 湯恩伯也寫感謝狀
第十章 兩個軍人先後凋零……221
湯恩伯胃疾死於日本
根本博亦結束風雨人生
第十一章 歷史真相遭刻意掩蓋……228
為何只紀念八二三砲戰 沒有照片的總司令
真相掩蓋多年 從《新聞天地》的投書釐清謎團
第十二章 不容青史盡成灰……261
揭開李鉎源的身分之謎
李家父子命運坎坷 女兒以父親為榮 原來與台灣總督府有關
李麒麟為何提供偷渡船
原來也與總督府有關 就是希望守護台灣
第十三章 古寧頭之戰確有日本人參與……277
只有傳說而無史料記載 判斷登陸地與燒船策略不稀奇
翻譯官證實根本博有功
調動誘敵策略奏效
前黨史會主委給予忠義評價
第十四章 尾聲---古寧頭大捷六十週年紀念會紀實……294
媒體爭相採訪功勞者後人 馬英九致辭強調兩岸互動 總統親自致意
結語:夙願得償,無盡感謝……303
日軍從未處理過無條件投降 那個時代優秀者才能當軍人
國防部次長承認日人曾參戰 感謝所有協助者
附錄: 蔣中正贈日友情花瓶將返台 中國時報……311
古寧頭大捷侵華日將來台助戰 聯合報……313
序/導讀
台灣出版序:為台日合作再添一樁美事
門田隆將
近日得知,拙作《為義捐命─拯救台灣?日本影武者根本博》一書出版之後,根本博的長女已經決定將當年蔣介石總統贈送的一支花瓶,送回中正紀念堂,與原來留下的一支合成一對。這支「流落」在日本的花瓶,是當年蔣介石總統為了感念根本博將軍協助台灣贏得「金門古寧頭大捷」,而將他放在書桌上、非常珍貴的一對「江西景德鎮」特產花瓶,分一支相贈,以示如兄弟般的情誼。如今兩位均已過世,原本一對的花瓶卻形單影隻;根本博將軍的長女看了本書後,慨然決定送回中正紀念堂,也算是「完璧歸趙」的一樁美事。作者亦深感與有榮焉。
拙作在日本出版後,由於揭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秘辛,因此極受到歡迎。書剛出版,「元神館出版社」即透過楊鴻儒先生洽商,希望促成在台印行;幾經奔走、協調,於今終成事實,令人欣慰。
楊先生曾經撰寫《梅樹上的櫻花》,他是少數曾經參加過白團、瞭解根本博事跡,而且手邊留下很多珍貴史料的人。我為了撰寫此書,曾經數度赴台灣,也見過他(其中一次由香港鳳凰衛星電視台安排,在台北「國王飯店」見面)。楊先生今年已經八十歲了,他曾赴日本自衛隊受訓,回國後倍受器重,可惜因故被誣陷而退出前程似錦的軍旅,從事日文翻譯長達四十年,直到民國一百年的前一天(九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才正式退休,專心照顧將近八十歲的夫人,鶼鰈情深令人羨慕。
我也要感謝《梅樹上的櫻花》的另一作者楊怡祥醫師,他在眩暈醫學領域相當受肯定,對近代史與藝術品(尤其畫作與瓷器)也深有研究,著作等身。他曾留學日本埼玉醫科大學,對日本文化與中日往來史料有深入了解,此次特別就書中內容與他的了解,寫了「導讀」,交待了根本博來去台日之間的時空背景,讓讀者更能瞭解、體會本書主角義舉之不易,在此深致謝忱。
此外,還要謝謝好友、通達翻譯出版有限公司(台灣通信)發行人早田健文先生,他幫忙校正中文翻譯稿,並費心聯絡,如果此書能在台灣暢銷,他們都功不可沒。
長期以來,中日兩國有對抗也有合作,根本博將軍協防金門為台日合作的典範,而今拙作的日文版得以在台發行,根本博家人又願意將珍貴花瓶送回中正紀念堂,可說再為雙方合作增添了兩樁美事,特為序記之。
二O一一年元月吉日
導讀:終於解開部份塵封的謎團,還原真相 楊怡祥
去年元神館出版社印行了《梅樹上的櫻花---太原五百完人與日本仮面部隊真相》,很多人這才知道,原來以前國語課本所謂的「太原五百完人」,事實上死守太原城的只有二十四個中國人,其餘都是殘留山西的日本兵;也才瞭解從民國三十八年到五十年間,竟有一批原是敵人的日本將士來台擔任軍事顧問,幫忙訓練國軍幹部、甚至協助作戰。許多文化界人士更訝異地發現,原來合作數十年的日文翻譯界名人楊鴻儒先生,竟然是少數健在的「白團」成員,而且曾在日本自衛隊受過訓,當年是個前程似錦的中壯幹部,對日本在台軍事顧問的情況知之甚詳。因為這些日軍顧問都簽了保密協定,不能曝光,連姓名都依國人的習慣更改,真正做到「隱姓埋名」,所以稱為「假面」或「仮面」部隊。
在探討「白團」的運作模式時,發現在這之前還有另一支更小的日軍顧問偷渡來台,實際參與舟山群島、福建、金門保衛戰等顧問工作,帶頭者即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中將。他也曾奉命飛去重慶、給蔣介石提供攻守建言。後來他在勘察形勢、評估利弊得失之後,建議「放棄廈門,退守金門」,又在實戰時建議改「邀擊半渡」戰略為「釜底抽薪,斷其後路」之法,將來船全部燒毀;戰況激烈時則建議誘敵逃至海邊,再予以殲滅或生擒,以免造成無辜古寧頭村民的傷亡。結果戰略與戰術均大大成功,打了國共內戰以來的最大勝利,讓台灣得以安居樂業至今。這個神祕人物根本博的貢獻真是令人難忘。
可是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從根本博來台,一直到功成身退返鄉後過世,中間實在有太多的謎團未解,例如:
一、「邀請」根本將軍前來的李鉎源,究竟是「蔣介石密使」還是「國民黨特務」?他到底是什麼身份?後來到那裡去了?
二、李麒麟為何要提供根本博一行人的偷渡船「捷信號」?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三、根本博到底是不是蔣介石邀請而來?如果是,那他為何不循正常管道前來,還需要偷渡?而且登陸之後還會被逮捕?
四、大家都知道傅作義守北平時不戰而降中共,為何有的報導說,李鉎源號稱持有傅作義函,要遊說根本博赴台?根本博會認同傅作義這種人嗎?
五、坊間的報導只說,根本博偷渡之後,因為「吉川事件」導致日本國內嘩然,以為中國要在日本招募義永軍或敢死隊;以致根本博的買船計畫功敗垂成,到底實情如何?
六、有些資料記載,蔣介石曾撥一筆安家費給根本博及與他一起偷渡者的家人,但他們家人都說沒有收到,以致一度生活陷入困境。究竟有沒有撥款?錢到那裡去了?
七、過去國民黨黨史與國軍史料中均無日本軍人參與古寧頭大捷的資料,到底有無根本博其人?他是隻身前往或帶有參謀?參與到什麼程度?作佔計畫是他擬定的嗎?
八、坊間資料都說古寧頭大捷是胡璉的功勞,也有人反駁說那時是湯恩伯當總司令,應該是由他主導。既然如此,為何在金門的戰史館中沒有總司令湯恩伯的名字?連孫立人將軍的名字也沒有?以後甚至也只紀念「八二三砲戰」,而未紀念「古寧頭大捷」,原因何在?實情如何?
此外,還有很多細節都是當時的史料無法周延解釋或連貫起來的。正在煩惱之際,忽然看到「讀賣新聞」報導,日本傳記作家門田隆將已經完成《為義捐命—日本陸軍中將根本博救台祕辛》一書;後來楊鴻儒先生也透露,門田先生確實曾經來台訪問過他,還有其他相關人士的後代。不久又看到日本新聞媒體透露,該書在短期內就再版將近十刷,門田隆將還送了一本給受訪者。我們拜讀之後大為歎服,原來作者非常用心地找到與根本博偷渡到台灣有關的人士,或其後人,找出他們的手札或以口述採訪方式,還原歷史真相,解開塵封多年的謎團,我們所困擾的以上諸問題也迎刃而解。
不僅如此,隨著該書問世,許多知道歷史真相或曾與根本博共事的人,紛紛跳出來相挺,有的澄清事實,有的補遺,還有些人提供非當事人不知的趣事,使整本書更完整也更有趣。因而透過楊鴻儒先生奔走聯繫,最後蒙作者門田隆將先生俞允,翻譯後在台出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訪問過根本博女兒乃理女士之後,才知道當年蔣介石有感於根本將軍慨然相助,打贏古寧頭戰役,而在他回國前,將案頭上一對十分珍貴的花瓶,分一支相贈,以表彰兩人「如兄弟般的情誼」,那時大家方知原來還有這麼一段「祕辛」,而且蔣介石過世後,他所保留的花瓶就放在中正紀念堂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更令人心感的是,乃理女士打算將她父親珍藏了六十年的那隻花瓶,擇期送回中正紀念堂,使其「好事成雙」,而且希望親臨主持「古寧頭大捷六十週年紀念典禮」的馬英九總統出面接收,相信屆時必將引起中日媒體的重視。
本書以報導與口述記錄方式,如電影分鏡般交叉敘述根本博從偷渡來台,以至功成身退、返回故鄉,直到過世的情景。鏡頭一開始為根本博肅穆地到他的資助者明石元長家上香,元長剛上高中的兒子明石元紹形容這個「陌生人」突然出現,氣氛彷彿凝結了一般,儀式結束之後,陌生人竟然只說了「我很抱歉」一句話就離開。之後即描述明石元長如何奔走、張羅根本博出境的旅費,如何在暗夜協助一行人偷渡,最後因過勞大叫一聲而亡,十分感人。
之後即以相當篇幅敘述偷渡過程中所遭逢的磨難,以至終於面見蔣介石,得以協助湯恩伯防守金、廈,成功獲得古寧頭大捷。中間穿插他在蒙疆「抗命」,對抗蘇聯軍隊「接收」與侵擾的過程。從描述中可以充分體會到中日兩國將領(或說湯與根本兩人)的見地、策略、決心與勇氣之不同,從而了解到,為何國民黨軍隊在國共難戰中屢戰屢敗,甚至不戰即降的原因。當然其中還包括作者藉受訪者之口,臧否某些將領的作為,但因非本書主體,並未多加著墨,細心的讀者一看即知其意涵。
本書的價值在於揭開歷史真相,還原故事的本來面貌,可以讓後人知興替、明得失。當然,其中還是有一些「各說各話」的成分,還需要有心人找出更具說服力的史料來豐富其內容;或提供一些小故事使其更趣味化,就像本書以「根本博上飛機前只要求帶一瓶白蘭地酒」作結尾,其用意只是在飛機上可以隨意飲用,來彰顯他的無欲無求,心胸坦蕩。就像出門時扛著一根釣竿,回鄉時一樣帶著釣竿、穿著樸素一樣。
在本書出版之前,元神館出版社要我在二O一一年台北國際書展的首場演講中,就以此為題讓來賓「先聽為快」,其中就有多位人士提供許多不為人知的根本博小故事。例如亞洲電視台的記者就提到,他父親李韡棠曾跟在根本博身邊一段時間,說「根本將軍喝酒時最愛配黃瓜沾白糖」等等(按:此為他在華北時養成的習慣,因為黃瓜沾白糖可以減低烈酒的辣味)。其他當然還有很多,我希望知道其他事實者勇於提供資料,也許可在再版時請作者補充。
讀史、修史者常說「不容青史盡成灰」,事實終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尤其是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想必還有很多蒙塵的歷史有待清理,就像「白團」與根本博的故事一樣。我願以春秋責備賢者之心,期許作者門田隆將先生及元神館出版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期待讀者多多提供資料。
門田隆將
近日得知,拙作《為義捐命─拯救台灣?日本影武者根本博》一書出版之後,根本博的長女已經決定將當年蔣介石總統贈送的一支花瓶,送回中正紀念堂,與原來留下的一支合成一對。這支「流落」在日本的花瓶,是當年蔣介石總統為了感念根本博將軍協助台灣贏得「金門古寧頭大捷」,而將他放在書桌上、非常珍貴的一對「江西景德鎮」特產花瓶,分一支相贈,以示如兄弟般的情誼。如今兩位均已過世,原本一對的花瓶卻形單影隻;根本博將軍的長女看了本書後,慨然決定送回中正紀念堂,也算是「完璧歸趙」的一樁美事。作者亦深感與有榮焉。
拙作在日本出版後,由於揭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秘辛,因此極受到歡迎。書剛出版,「元神館出版社」即透過楊鴻儒先生洽商,希望促成在台印行;幾經奔走、協調,於今終成事實,令人欣慰。
楊先生曾經撰寫《梅樹上的櫻花》,他是少數曾經參加過白團、瞭解根本博事跡,而且手邊留下很多珍貴史料的人。我為了撰寫此書,曾經數度赴台灣,也見過他(其中一次由香港鳳凰衛星電視台安排,在台北「國王飯店」見面)。楊先生今年已經八十歲了,他曾赴日本自衛隊受訓,回國後倍受器重,可惜因故被誣陷而退出前程似錦的軍旅,從事日文翻譯長達四十年,直到民國一百年的前一天(九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才正式退休,專心照顧將近八十歲的夫人,鶼鰈情深令人羨慕。
我也要感謝《梅樹上的櫻花》的另一作者楊怡祥醫師,他在眩暈醫學領域相當受肯定,對近代史與藝術品(尤其畫作與瓷器)也深有研究,著作等身。他曾留學日本埼玉醫科大學,對日本文化與中日往來史料有深入了解,此次特別就書中內容與他的了解,寫了「導讀」,交待了根本博來去台日之間的時空背景,讓讀者更能瞭解、體會本書主角義舉之不易,在此深致謝忱。
此外,還要謝謝好友、通達翻譯出版有限公司(台灣通信)發行人早田健文先生,他幫忙校正中文翻譯稿,並費心聯絡,如果此書能在台灣暢銷,他們都功不可沒。
長期以來,中日兩國有對抗也有合作,根本博將軍協防金門為台日合作的典範,而今拙作的日文版得以在台發行,根本博家人又願意將珍貴花瓶送回中正紀念堂,可說再為雙方合作增添了兩樁美事,特為序記之。
二O一一年元月吉日
導讀:終於解開部份塵封的謎團,還原真相 楊怡祥
去年元神館出版社印行了《梅樹上的櫻花---太原五百完人與日本仮面部隊真相》,很多人這才知道,原來以前國語課本所謂的「太原五百完人」,事實上死守太原城的只有二十四個中國人,其餘都是殘留山西的日本兵;也才瞭解從民國三十八年到五十年間,竟有一批原是敵人的日本將士來台擔任軍事顧問,幫忙訓練國軍幹部、甚至協助作戰。許多文化界人士更訝異地發現,原來合作數十年的日文翻譯界名人楊鴻儒先生,竟然是少數健在的「白團」成員,而且曾在日本自衛隊受過訓,當年是個前程似錦的中壯幹部,對日本在台軍事顧問的情況知之甚詳。因為這些日軍顧問都簽了保密協定,不能曝光,連姓名都依國人的習慣更改,真正做到「隱姓埋名」,所以稱為「假面」或「仮面」部隊。
在探討「白團」的運作模式時,發現在這之前還有另一支更小的日軍顧問偷渡來台,實際參與舟山群島、福建、金門保衛戰等顧問工作,帶頭者即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中將。他也曾奉命飛去重慶、給蔣介石提供攻守建言。後來他在勘察形勢、評估利弊得失之後,建議「放棄廈門,退守金門」,又在實戰時建議改「邀擊半渡」戰略為「釜底抽薪,斷其後路」之法,將來船全部燒毀;戰況激烈時則建議誘敵逃至海邊,再予以殲滅或生擒,以免造成無辜古寧頭村民的傷亡。結果戰略與戰術均大大成功,打了國共內戰以來的最大勝利,讓台灣得以安居樂業至今。這個神祕人物根本博的貢獻真是令人難忘。
可是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從根本博來台,一直到功成身退返鄉後過世,中間實在有太多的謎團未解,例如:
一、「邀請」根本將軍前來的李鉎源,究竟是「蔣介石密使」還是「國民黨特務」?他到底是什麼身份?後來到那裡去了?
二、李麒麟為何要提供根本博一行人的偷渡船「捷信號」?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三、根本博到底是不是蔣介石邀請而來?如果是,那他為何不循正常管道前來,還需要偷渡?而且登陸之後還會被逮捕?
四、大家都知道傅作義守北平時不戰而降中共,為何有的報導說,李鉎源號稱持有傅作義函,要遊說根本博赴台?根本博會認同傅作義這種人嗎?
五、坊間的報導只說,根本博偷渡之後,因為「吉川事件」導致日本國內嘩然,以為中國要在日本招募義永軍或敢死隊;以致根本博的買船計畫功敗垂成,到底實情如何?
六、有些資料記載,蔣介石曾撥一筆安家費給根本博及與他一起偷渡者的家人,但他們家人都說沒有收到,以致一度生活陷入困境。究竟有沒有撥款?錢到那裡去了?
七、過去國民黨黨史與國軍史料中均無日本軍人參與古寧頭大捷的資料,到底有無根本博其人?他是隻身前往或帶有參謀?參與到什麼程度?作佔計畫是他擬定的嗎?
八、坊間資料都說古寧頭大捷是胡璉的功勞,也有人反駁說那時是湯恩伯當總司令,應該是由他主導。既然如此,為何在金門的戰史館中沒有總司令湯恩伯的名字?連孫立人將軍的名字也沒有?以後甚至也只紀念「八二三砲戰」,而未紀念「古寧頭大捷」,原因何在?實情如何?
此外,還有很多細節都是當時的史料無法周延解釋或連貫起來的。正在煩惱之際,忽然看到「讀賣新聞」報導,日本傳記作家門田隆將已經完成《為義捐命—日本陸軍中將根本博救台祕辛》一書;後來楊鴻儒先生也透露,門田先生確實曾經來台訪問過他,還有其他相關人士的後代。不久又看到日本新聞媒體透露,該書在短期內就再版將近十刷,門田隆將還送了一本給受訪者。我們拜讀之後大為歎服,原來作者非常用心地找到與根本博偷渡到台灣有關的人士,或其後人,找出他們的手札或以口述採訪方式,還原歷史真相,解開塵封多年的謎團,我們所困擾的以上諸問題也迎刃而解。
不僅如此,隨著該書問世,許多知道歷史真相或曾與根本博共事的人,紛紛跳出來相挺,有的澄清事實,有的補遺,還有些人提供非當事人不知的趣事,使整本書更完整也更有趣。因而透過楊鴻儒先生奔走聯繫,最後蒙作者門田隆將先生俞允,翻譯後在台出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訪問過根本博女兒乃理女士之後,才知道當年蔣介石有感於根本將軍慨然相助,打贏古寧頭戰役,而在他回國前,將案頭上一對十分珍貴的花瓶,分一支相贈,以表彰兩人「如兄弟般的情誼」,那時大家方知原來還有這麼一段「祕辛」,而且蔣介石過世後,他所保留的花瓶就放在中正紀念堂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更令人心感的是,乃理女士打算將她父親珍藏了六十年的那隻花瓶,擇期送回中正紀念堂,使其「好事成雙」,而且希望親臨主持「古寧頭大捷六十週年紀念典禮」的馬英九總統出面接收,相信屆時必將引起中日媒體的重視。
本書以報導與口述記錄方式,如電影分鏡般交叉敘述根本博從偷渡來台,以至功成身退、返回故鄉,直到過世的情景。鏡頭一開始為根本博肅穆地到他的資助者明石元長家上香,元長剛上高中的兒子明石元紹形容這個「陌生人」突然出現,氣氛彷彿凝結了一般,儀式結束之後,陌生人竟然只說了「我很抱歉」一句話就離開。之後即描述明石元長如何奔走、張羅根本博出境的旅費,如何在暗夜協助一行人偷渡,最後因過勞大叫一聲而亡,十分感人。
之後即以相當篇幅敘述偷渡過程中所遭逢的磨難,以至終於面見蔣介石,得以協助湯恩伯防守金、廈,成功獲得古寧頭大捷。中間穿插他在蒙疆「抗命」,對抗蘇聯軍隊「接收」與侵擾的過程。從描述中可以充分體會到中日兩國將領(或說湯與根本兩人)的見地、策略、決心與勇氣之不同,從而了解到,為何國民黨軍隊在國共難戰中屢戰屢敗,甚至不戰即降的原因。當然其中還包括作者藉受訪者之口,臧否某些將領的作為,但因非本書主體,並未多加著墨,細心的讀者一看即知其意涵。
本書的價值在於揭開歷史真相,還原故事的本來面貌,可以讓後人知興替、明得失。當然,其中還是有一些「各說各話」的成分,還需要有心人找出更具說服力的史料來豐富其內容;或提供一些小故事使其更趣味化,就像本書以「根本博上飛機前只要求帶一瓶白蘭地酒」作結尾,其用意只是在飛機上可以隨意飲用,來彰顯他的無欲無求,心胸坦蕩。就像出門時扛著一根釣竿,回鄉時一樣帶著釣竿、穿著樸素一樣。
在本書出版之前,元神館出版社要我在二O一一年台北國際書展的首場演講中,就以此為題讓來賓「先聽為快」,其中就有多位人士提供許多不為人知的根本博小故事。例如亞洲電視台的記者就提到,他父親李韡棠曾跟在根本博身邊一段時間,說「根本將軍喝酒時最愛配黃瓜沾白糖」等等(按:此為他在華北時養成的習慣,因為黃瓜沾白糖可以減低烈酒的辣味)。其他當然還有很多,我希望知道其他事實者勇於提供資料,也許可在再版時請作者補充。
讀史、修史者常說「不容青史盡成灰」,事實終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尤其是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想必還有很多蒙塵的歷史有待清理,就像「白團」與根本博的故事一樣。我願以春秋責備賢者之心,期許作者門田隆將先生及元神館出版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期待讀者多多提供資料。
試閱
寫在前面:六十年如白駒過隙 門田隆將
強風穿越了台灣海峽,在海面上掀起了無數的白色波濤,飛濺起來的水沫和映照在水面的陽光,鋪陳出一片令人為之目眩的白色景象。一陣陣的波濤聲,似乎在哀悼在這裏喪失生命的年輕英靈。
二○○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在古寧頭大捷屆滿六十年的日子裡,我站在金門的一座小山上,遠眺著對岸的中國大陸。作為兩岸的分界點,這個地方在十五年前還不許外國人進入,就連台灣人自己也不能隨意進出。
這座小島曾經是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就在這裡,幾十萬發的砲彈隔空互射;就在這裡,數以萬計的年輕戰士浩浩蕩蕩地渡海進攻,卻再也回不了家鄉。
我之所以從日本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是想要了解六十年前來這裡參戰的日本人,心裡到底在想什麼?當時數以萬計的年輕戰士又抱持何種態度?那些不幸在戰爭中喪生者,心中是否殘留什麼樣的悔恨?
金門距離中國大陸只有短短兩公里,簡直就像附著在大陸沿岸一樣,其主權卻屬於遠在一百八十公里外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因素阻隔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更密切往來?難道是橫亙其間的台灣海峽嗎?
時間要拉回到六十年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陣營在全球各地展開拉鋸、爭霸戰,其中衝突最大的要數位在中國境內的「國共內戰」。當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和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展開好幾場激烈血戰,最後在金門這個小島劃上休止符。那時誰都沒有想到,在這之前幾乎每一場關鍵戰役都落敗的國民黨,竟然會在差不多已經崩潰的情況下,於金門古寧頭獲得大勝。
更少人知道,在這場奇蹟般的勝利背後,竟有一位日本人大力協助。這個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在日本戰敗後的一九四九年,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進駐金門最前線?而且隱身幕後,殫精竭慮,功成而不居?
那就是前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陸軍中將根本博。
時序再往前推,西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還有四萬名日本軍民滯留在中國內蒙。八月二十日蘇聯軍隊趁中華民國政府鞭長莫及之際,打算強行接收。根本博為了保護部下與僑民的安全,毅然決然悍然抵抗,與蘇軍周旋到底;最後終於獲得國民政府傾全力調派可用車船接應,將全部的日本僑民與將士安全遣返,之後他才懷抱著無限感恩之心搭船回國。
豈料後來國民政府在內戰中一敗再敗,幾乎一籌莫展;這位日軍司令官於是以報恩之心再度來華,希望能助一臂之力。此種義舉連當時的主政者也覺得不可思議,完全想像不到。
這就是根本博的「以義報義」,甚至不惜「為義捐命」!
他是個貫徹人道主義思想的軍人與戰略家,他對「義」這個原則的堅持,讓他的所作所為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但他為了貫徹這些想法,確實也犧牲了很多人的生命。
本書所要敘述的,就是這麼一個不怕犧牲生命,以「義」為生存原則的日本人,以及一群跨越國界而支持他的人,他們那段不為人知的過去。
二○一○年春筆者
序幕:我感到非常遺憾---- 根本博拜訪明石家的第一句話 明石元紹
時間是一九五二年秋天,地點在日本新宿御苑附近,內藤町一號的一棟兩層樓洋房裡,漫溢著一種幾乎要令人窒息的沉重氣氛,一個留著灰白頭髮,穿著灰色西裝,臉上掛著一副圓形黑框眼鏡的男士來到這裡,朝著先父的靈位上香。
雖然這個具有獨特氣氛的人出現,讓我們(明石)家人感到訝異,不知其所為何來。但母親似乎早就有預感,還把他帶到供奉先父靈位的房間裡。從母親恭敬的態度中,我感覺到這位應該是個重要的客人。
他點燃了自己帶來的線香,拜了幾下後就插在香爐中,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好似在對先父報告著什麼事情。他的一舉一動都展露出一種無形的威嚴,給人一種無形的壓迫感,就好像他曾經在修羅場中打滾過一樣;(後來才知道,來人確實走過槍林彈雨,過去都在戰場上拼搏。)
雖然我那時已經讀大一,也算是個成人,卻被那種壓迫氣氛所感染,緊張得不敢作聲。家母、祖母和小我一歲的妹妹似乎也是如此,只能默默注視他的背影。時間就在一片靜默中慢慢流逝,而這個陌生人的背影似乎越看越覺得巨大。
靜默讓人感覺時間過得特別緩慢,好像過了很久很久之後(至少也有四、五分鐘,實際上也許只有一分鐘,甚至更短,只有幾十秒而已),來人終於拜完了。
我們都等著他開口。
再過一會兒,他終於以嘶啞的聲音說:「我感到非常遺憾!」在說這句話時,眼中還透露出十分惋惜的神情。一個像巨人般給人壓迫感的人,卻突然冒出充滿感性的語言,好像為家父的英年早逝致歉一樣,讓我們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回應。
來人也不再多說,只是深深地向我們行禮,之後就站起來,跟來的時候一樣,慢慢地走出去。
雖然那時我們每個人都有滿肚子的話要問,例如:父親為什麼抑鬱以終?死前那段時間他到底在做什麼?但我們都開不了口,他也沒有再說什麼。
當時明石家中只有我(元紹)是男性,按理必須代替父親成為家中的支柱,一肩擔起守護家庭的責任。但直到陌生人突然來訪這一刻,我依然無法理解父親的想法與作為;到底在生命日薄崦嵫之際,他是在努力推動什麼計劃呢?其所作所為又有什麼秘密?
雖然滿腹狐疑,但就一個剛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才進入慶應大學經濟學系就讀的十九歲學生而言,我實在太嫩(太年輕)且見識不足,不夠格質問眼前這位威嚴外露的男性。直到後來才從母親口中得知,來人名叫根本博,當時六十一歲,是前陸軍中將,曾擔任中國派遣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他是在回到日本後,得知家父明石元長已經過世,才特地前來弔唁。其實那時父親已經過世三年,就習俗而言,過世三年後才來上香總讓人覺得有點詫異。
據說父親明石元長就是為了護送根本博到台灣,不眠不休地到處奔走,結果因積勞成疾而過世。我雖然對此說將信將疑,但既然母親認同,那麼在沒有更確實的資訊出現前,我們也只能估且相信。
明石家和台灣有難以切割的情分 門田隆將
明石元紹是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在一九一八年六月到一九一九年十月上任)之孫,他父親明石元長則是元二郎的長子。
明石家和台灣,有著難以切斷的緣分。
元紹的祖父明石元二郎,在日本軍界中擁有非常多的傳說,但其赫赫功績並不是在戰場上,而是見不得光的情報戰與謀略戰。比如說在日俄戰爭期間(一九○四到一九○五年),明石元二郎就在歐洲籌措資金,暗中支持俄國境內的反政府運動,製造敵國內部不穩的情勢。由於他把這個當時號稱「日本陸軍的最大任務」做得非常漂亮,使得他不但成為傳說中的人物,其所作所為也成為戰前日本陸軍情報學校的重要教材。
明石元二郎一生中的最後一項職務,就是一九一八年就任第七任台灣總督。在短短一年半中,他做出了許多貢獻,比如設立台灣電力公司,積極推展水力發電事業,開譬道路等許多基本城市建設;而且建構台灣的金融、教育與司法制度等等,奠定了未來的發展基礎。
也許正因為太過勞累,以至於在返回日本後不久,即於故鄉福岡猝逝。他生前遺言「死後要葬在台灣」,所以家屬特地將其棺木從福岡移葬於台北市。(編按:明石元二郎的遺體運來台灣後,就葬在台北市南京東路與林森北路口的日本人公墓中。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拆除附近及公墓上的違章建築,將所有遺骸遷葬台北縣三芝鄉,原址改建為大安森林公園。)
明石元二郎過世時,長子明石元長還在台灣唸小學,直到畢業才回到日本,後來成為貴族院議員。(編按:戰前的日本國會稱為「帝國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兩院;戰後廢除「貴族院」,改為「參議院」。)
明石元長過世如一場噩夢
明石元紹還記得父親過世那天的情景。
就在根本博到他家弔唁的三年前,也就是一九四九年夏天,四十二歲的明石元長剛從九州回家。當時他們位在中野的住家已遭二次大戰時的美軍炸毀,而暫住在母親內藤和子娘家。由於內藤家的祖先為江戶時代信州(現在的長野縣)高遠藩藩主,在東京新宿一帶擁有佔地廣大的宅邸,因而特別撥出旁邊一棟原本留給下一代居住的兩層樓洋房,讓明石家棲身。那時明石元紹還是高中生,雖然不知道父親到底去做了什麼事,但從其疲憊不堪的神情看來,顯然剛完成了一件大事。
明石元長回到家後,第三天就覺得身體有些不對勁,接著突然說「胃好痛!」
才剛說完就開始痛苦呻吟,痛得額頭冒出冷汗。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應該是過度勞累引起,所以元紹的母親命他趕快去請附近內科診所的森戶醫生前來,立刻給病人打一針止痛劑,之後患者就不再喊痛,慢慢地睡著了。
但這種情況沒有維持多久,大約晚上十一點多時,他父親不斷叫痛,大聲呻吟,家人再度請醫生前來打止痛劑。不料完全沒效,患者叫痛的聲音越來越大,還難過得滿地打滾,接著聲音越來越微弱,最後唉叫一聲就再也不動了。醫生看到這種景象也嚇得臉色發白,家人更是張惶失措。
「爸爸!」元紹就像要喚父親回來一樣地脫口而出。明石一家四人(包括祖母在內)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病人痛苦死去,一時之間都說不出話來。
森戶醫生則鐵青著一張臉,一語不發,不知道過了多久才鼓起勇氣、確認病人的脈搏,然後以一句「很遺憾」宣告死亡。
還在唸高一的元紹雖然外表像個大人,其實還是個孩子,他眼看昨天還好好的父親,就這麼突然死了,現在躺在床上、變成一具冰冷的遺體,簡直無法接受這個現實;還在唸初二的妹妹更不用說了。然而元紹的母親還不放棄;雖然送走森戶醫生時已經半夜,她還是決定請住在附近、慶應大學醫學系第一代教授川添正道醫師過來看看。
川添醫師看在鄰居份上趕過來,仔細檢查患者的脈博與瞳孔後,不好意思地說:「很遺憾,已經過世了。」
這時大家都忍不住叫了一聲:「爸爸……」,但沒有哭。任何人在遭到這種強烈衝擊時,可能當下都沒有辦法適切反應吧!包括感情在內。
幾天後明石元紹才從媽媽口中得知,父親在猝逝前曾經透露片斷消息,據說為了協助一位將軍「到台灣去」,不惜違反國家禁令,到處奔走籌措資金、張羅船隻,包括送出去的途徑與方式等,都親自參與,最後終於完成心願。
從此之後大約三年時間裡,元紹為了升學和維持家計而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再去想這件事,一直到那個嚴肅的人:前陸軍中將根本博出現,才讓他的內心再度波濤洶湧;心想:父親不就是為了把這個人送到台灣去,才力盡而亡的嗎?而他在台灣的那幾年又做了什麼呢?
遺憾的是,從短暫接觸的那一天之後,明石元紹再也沒見過根本博。如此千載難逢、可以問清楚一切的機會就那樣失去了,以致他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裡,一直為這件事情感到懊悔。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明石元紹已經過了父親猝逝的四十二歲,兩個女兒也都各自結婚生子,現在已經七十五歲,垂垂老矣,但隨著年歲增加,他追尋父親當年奮鬥的真相之心反而愈加強烈。如今回想當時父親痛得在地上打滾、大聲呻吟,連主治醫師的臉也嚇得發白的景象,對於那時還在讀高一,被炎炎夏日曬得頭部發昏的明石元紹來說,就好像做了一場噩夢一樣。
第一章 搭小船偷渡
宮崎縣日向灣沿岸氣候溫暖、景觀秀麗,尤其是被稱為「日豐海岸」的大分線南部至宮崎縣北部一帶,半島與海灣彼此交錯,閃閃發光的白砂、青松和高峻的斷崖交互輝映,整個景色如同里昂式海岸般富於變化,觀光客往往流連忘返。這裡還盛產青花魚、竹筴魚、河豚等,漁業資源豐富,不僅吸引許多漁民前來捕撈,釣客也趨之若鶩。
但這是現在的景致,我們若把時間推移到西元一九四九年,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那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結束不久,聯合國委託的美軍總部(GHQ)正統治著日本,百廢待興,當時人人努力奮鬥,只希望能生存下去;直到二十年後才有觀光客出現。
就在GHQ嚴格管制日本船艦的情況下,這裡卻出現了極不尋常的情況。
先搭小船再接泊「捷信號」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從清早開始就吹帶有濕氣、且比平常還大的風,到了下午果然下起雨來。這是南部地區梅雨季節的常見現象,海水就像與梅雨相呼應一樣,每次一降雨,海面上就波濤洶湧,而且越接近傍晚,風雨越強波濤也越洶湧。
強風穿越了台灣海峽,在海面上掀起了無數的白色波濤,飛濺起來的水沫和映照在水面的陽光,鋪陳出一片令人為之目眩的白色景象。一陣陣的波濤聲,似乎在哀悼在這裏喪失生命的年輕英靈。
二○○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在古寧頭大捷屆滿六十年的日子裡,我站在金門的一座小山上,遠眺著對岸的中國大陸。作為兩岸的分界點,這個地方在十五年前還不許外國人進入,就連台灣人自己也不能隨意進出。
這座小島曾經是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就在這裡,幾十萬發的砲彈隔空互射;就在這裡,數以萬計的年輕戰士浩浩蕩蕩地渡海進攻,卻再也回不了家鄉。
我之所以從日本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是想要了解六十年前來這裡參戰的日本人,心裡到底在想什麼?當時數以萬計的年輕戰士又抱持何種態度?那些不幸在戰爭中喪生者,心中是否殘留什麼樣的悔恨?
金門距離中國大陸只有短短兩公里,簡直就像附著在大陸沿岸一樣,其主權卻屬於遠在一百八十公里外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因素阻隔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更密切往來?難道是橫亙其間的台灣海峽嗎?
時間要拉回到六十年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陣營在全球各地展開拉鋸、爭霸戰,其中衝突最大的要數位在中國境內的「國共內戰」。當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和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展開好幾場激烈血戰,最後在金門這個小島劃上休止符。那時誰都沒有想到,在這之前幾乎每一場關鍵戰役都落敗的國民黨,竟然會在差不多已經崩潰的情況下,於金門古寧頭獲得大勝。
更少人知道,在這場奇蹟般的勝利背後,竟有一位日本人大力協助。這個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在日本戰敗後的一九四九年,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進駐金門最前線?而且隱身幕後,殫精竭慮,功成而不居?
那就是前日本華北方面軍司令官,陸軍中將根本博。
時序再往前推,西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還有四萬名日本軍民滯留在中國內蒙。八月二十日蘇聯軍隊趁中華民國政府鞭長莫及之際,打算強行接收。根本博為了保護部下與僑民的安全,毅然決然悍然抵抗,與蘇軍周旋到底;最後終於獲得國民政府傾全力調派可用車船接應,將全部的日本僑民與將士安全遣返,之後他才懷抱著無限感恩之心搭船回國。
豈料後來國民政府在內戰中一敗再敗,幾乎一籌莫展;這位日軍司令官於是以報恩之心再度來華,希望能助一臂之力。此種義舉連當時的主政者也覺得不可思議,完全想像不到。
這就是根本博的「以義報義」,甚至不惜「為義捐命」!
他是個貫徹人道主義思想的軍人與戰略家,他對「義」這個原則的堅持,讓他的所作所為至今仍讓人印象深刻;但他為了貫徹這些想法,確實也犧牲了很多人的生命。
本書所要敘述的,就是這麼一個不怕犧牲生命,以「義」為生存原則的日本人,以及一群跨越國界而支持他的人,他們那段不為人知的過去。
二○一○年春筆者
序幕:我感到非常遺憾---- 根本博拜訪明石家的第一句話 明石元紹
時間是一九五二年秋天,地點在日本新宿御苑附近,內藤町一號的一棟兩層樓洋房裡,漫溢著一種幾乎要令人窒息的沉重氣氛,一個留著灰白頭髮,穿著灰色西裝,臉上掛著一副圓形黑框眼鏡的男士來到這裡,朝著先父的靈位上香。
雖然這個具有獨特氣氛的人出現,讓我們(明石)家人感到訝異,不知其所為何來。但母親似乎早就有預感,還把他帶到供奉先父靈位的房間裡。從母親恭敬的態度中,我感覺到這位應該是個重要的客人。
他點燃了自己帶來的線香,拜了幾下後就插在香爐中,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好似在對先父報告著什麼事情。他的一舉一動都展露出一種無形的威嚴,給人一種無形的壓迫感,就好像他曾經在修羅場中打滾過一樣;(後來才知道,來人確實走過槍林彈雨,過去都在戰場上拼搏。)
雖然我那時已經讀大一,也算是個成人,卻被那種壓迫氣氛所感染,緊張得不敢作聲。家母、祖母和小我一歲的妹妹似乎也是如此,只能默默注視他的背影。時間就在一片靜默中慢慢流逝,而這個陌生人的背影似乎越看越覺得巨大。
靜默讓人感覺時間過得特別緩慢,好像過了很久很久之後(至少也有四、五分鐘,實際上也許只有一分鐘,甚至更短,只有幾十秒而已),來人終於拜完了。
我們都等著他開口。
再過一會兒,他終於以嘶啞的聲音說:「我感到非常遺憾!」在說這句話時,眼中還透露出十分惋惜的神情。一個像巨人般給人壓迫感的人,卻突然冒出充滿感性的語言,好像為家父的英年早逝致歉一樣,讓我們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回應。
來人也不再多說,只是深深地向我們行禮,之後就站起來,跟來的時候一樣,慢慢地走出去。
雖然那時我們每個人都有滿肚子的話要問,例如:父親為什麼抑鬱以終?死前那段時間他到底在做什麼?但我們都開不了口,他也沒有再說什麼。
當時明石家中只有我(元紹)是男性,按理必須代替父親成為家中的支柱,一肩擔起守護家庭的責任。但直到陌生人突然來訪這一刻,我依然無法理解父親的想法與作為;到底在生命日薄崦嵫之際,他是在努力推動什麼計劃呢?其所作所為又有什麼秘密?
雖然滿腹狐疑,但就一個剛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才進入慶應大學經濟學系就讀的十九歲學生而言,我實在太嫩(太年輕)且見識不足,不夠格質問眼前這位威嚴外露的男性。直到後來才從母親口中得知,來人名叫根本博,當時六十一歲,是前陸軍中將,曾擔任中國派遣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他是在回到日本後,得知家父明石元長已經過世,才特地前來弔唁。其實那時父親已經過世三年,就習俗而言,過世三年後才來上香總讓人覺得有點詫異。
據說父親明石元長就是為了護送根本博到台灣,不眠不休地到處奔走,結果因積勞成疾而過世。我雖然對此說將信將疑,但既然母親認同,那麼在沒有更確實的資訊出現前,我們也只能估且相信。
明石家和台灣有難以切割的情分 門田隆將
明石元紹是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在一九一八年六月到一九一九年十月上任)之孫,他父親明石元長則是元二郎的長子。
明石家和台灣,有著難以切斷的緣分。
元紹的祖父明石元二郎,在日本軍界中擁有非常多的傳說,但其赫赫功績並不是在戰場上,而是見不得光的情報戰與謀略戰。比如說在日俄戰爭期間(一九○四到一九○五年),明石元二郎就在歐洲籌措資金,暗中支持俄國境內的反政府運動,製造敵國內部不穩的情勢。由於他把這個當時號稱「日本陸軍的最大任務」做得非常漂亮,使得他不但成為傳說中的人物,其所作所為也成為戰前日本陸軍情報學校的重要教材。
明石元二郎一生中的最後一項職務,就是一九一八年就任第七任台灣總督。在短短一年半中,他做出了許多貢獻,比如設立台灣電力公司,積極推展水力發電事業,開譬道路等許多基本城市建設;而且建構台灣的金融、教育與司法制度等等,奠定了未來的發展基礎。
也許正因為太過勞累,以至於在返回日本後不久,即於故鄉福岡猝逝。他生前遺言「死後要葬在台灣」,所以家屬特地將其棺木從福岡移葬於台北市。(編按:明石元二郎的遺體運來台灣後,就葬在台北市南京東路與林森北路口的日本人公墓中。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拆除附近及公墓上的違章建築,將所有遺骸遷葬台北縣三芝鄉,原址改建為大安森林公園。)
明石元二郎過世時,長子明石元長還在台灣唸小學,直到畢業才回到日本,後來成為貴族院議員。(編按:戰前的日本國會稱為「帝國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兩院;戰後廢除「貴族院」,改為「參議院」。)
明石元長過世如一場噩夢
明石元紹還記得父親過世那天的情景。
就在根本博到他家弔唁的三年前,也就是一九四九年夏天,四十二歲的明石元長剛從九州回家。當時他們位在中野的住家已遭二次大戰時的美軍炸毀,而暫住在母親內藤和子娘家。由於內藤家的祖先為江戶時代信州(現在的長野縣)高遠藩藩主,在東京新宿一帶擁有佔地廣大的宅邸,因而特別撥出旁邊一棟原本留給下一代居住的兩層樓洋房,讓明石家棲身。那時明石元紹還是高中生,雖然不知道父親到底去做了什麼事,但從其疲憊不堪的神情看來,顯然剛完成了一件大事。
明石元長回到家後,第三天就覺得身體有些不對勁,接著突然說「胃好痛!」
才剛說完就開始痛苦呻吟,痛得額頭冒出冷汗。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應該是過度勞累引起,所以元紹的母親命他趕快去請附近內科診所的森戶醫生前來,立刻給病人打一針止痛劑,之後患者就不再喊痛,慢慢地睡著了。
但這種情況沒有維持多久,大約晚上十一點多時,他父親不斷叫痛,大聲呻吟,家人再度請醫生前來打止痛劑。不料完全沒效,患者叫痛的聲音越來越大,還難過得滿地打滾,接著聲音越來越微弱,最後唉叫一聲就再也不動了。醫生看到這種景象也嚇得臉色發白,家人更是張惶失措。
「爸爸!」元紹就像要喚父親回來一樣地脫口而出。明石一家四人(包括祖母在內)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病人痛苦死去,一時之間都說不出話來。
森戶醫生則鐵青著一張臉,一語不發,不知道過了多久才鼓起勇氣、確認病人的脈搏,然後以一句「很遺憾」宣告死亡。
還在唸高一的元紹雖然外表像個大人,其實還是個孩子,他眼看昨天還好好的父親,就這麼突然死了,現在躺在床上、變成一具冰冷的遺體,簡直無法接受這個現實;還在唸初二的妹妹更不用說了。然而元紹的母親還不放棄;雖然送走森戶醫生時已經半夜,她還是決定請住在附近、慶應大學醫學系第一代教授川添正道醫師過來看看。
川添醫師看在鄰居份上趕過來,仔細檢查患者的脈博與瞳孔後,不好意思地說:「很遺憾,已經過世了。」
這時大家都忍不住叫了一聲:「爸爸……」,但沒有哭。任何人在遭到這種強烈衝擊時,可能當下都沒有辦法適切反應吧!包括感情在內。
幾天後明石元紹才從媽媽口中得知,父親在猝逝前曾經透露片斷消息,據說為了協助一位將軍「到台灣去」,不惜違反國家禁令,到處奔走籌措資金、張羅船隻,包括送出去的途徑與方式等,都親自參與,最後終於完成心願。
從此之後大約三年時間裡,元紹為了升學和維持家計而忙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再去想這件事,一直到那個嚴肅的人:前陸軍中將根本博出現,才讓他的內心再度波濤洶湧;心想:父親不就是為了把這個人送到台灣去,才力盡而亡的嗎?而他在台灣的那幾年又做了什麼呢?
遺憾的是,從短暫接觸的那一天之後,明石元紹再也沒見過根本博。如此千載難逢、可以問清楚一切的機會就那樣失去了,以致他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裡,一直為這件事情感到懊悔。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明石元紹已經過了父親猝逝的四十二歲,兩個女兒也都各自結婚生子,現在已經七十五歲,垂垂老矣,但隨著年歲增加,他追尋父親當年奮鬥的真相之心反而愈加強烈。如今回想當時父親痛得在地上打滾、大聲呻吟,連主治醫師的臉也嚇得發白的景象,對於那時還在讀高一,被炎炎夏日曬得頭部發昏的明石元紹來說,就好像做了一場噩夢一樣。
第一章 搭小船偷渡
宮崎縣日向灣沿岸氣候溫暖、景觀秀麗,尤其是被稱為「日豐海岸」的大分線南部至宮崎縣北部一帶,半島與海灣彼此交錯,閃閃發光的白砂、青松和高峻的斷崖交互輝映,整個景色如同里昂式海岸般富於變化,觀光客往往流連忘返。這裡還盛產青花魚、竹筴魚、河豚等,漁業資源豐富,不僅吸引許多漁民前來捕撈,釣客也趨之若鶩。
但這是現在的景致,我們若把時間推移到西元一九四九年,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那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結束不久,聯合國委託的美軍總部(GHQ)正統治著日本,百廢待興,當時人人努力奮鬥,只希望能生存下去;直到二十年後才有觀光客出現。
就在GHQ嚴格管制日本船艦的情況下,這裡卻出現了極不尋常的情況。
先搭小船再接泊「捷信號」
一九四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從清早開始就吹帶有濕氣、且比平常還大的風,到了下午果然下起雨來。這是南部地區梅雨季節的常見現象,海水就像與梅雨相呼應一樣,每次一降雨,海面上就波濤洶湧,而且越接近傍晚,風雨越強波濤也越洶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