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氣候變遷、大地反撲、瘟疫蔓延...人類該怎麼辦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我在聽,我在讀
我在看,我在想
自一九八六到二○二一年,在世紀的跨越與轉換中,
全球政經大翻騰,商業模式和科技發展也歷經巨變,
近年,人類開始面臨氣候變遷、大地反撲、瘟疫蔓延等災害,
對於逼近的國際與生態危機,該如何面對……
本書是《遠見》發行人王力行的精選文集,也是三十五年來《遠見》推動世界觀和社會進步的一些記錄。全書收錄一○一篇文章,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總編輯的話」是作者在二十世紀末擔任十三年總編輯期間的採訪紀實和重要觀察記錄,涵蓋台灣在轉型年代裡如何面對蔣經國離世、解除戒嚴、天安門事件、政黨輪替、兩岸啟動文化與商業交流、教育改革和地方縣市施政等重大議題。第二部「字裡行間的尋思」則收錄二十一世紀初在專欄發表的反思回響,內容包括全球重要政治與經濟趨勢、教育文化、精采人物和個人成長等議題。
透過這一○一篇文章,帶讀者快速鳥瞰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所發生過的全球大事和重要思潮,也讓大家看見,唯有透過長期、不間斷的閱讀與學習,才能打開視野,讓自己與社會一同繼續前進。
目錄
第一部 總編輯的話(1986-1999)
一|四十年破冰,兩岸交流——中國的希望在台灣
. 一次用心的全面觀察
. 中國在哪裡?
. 瞎子摸象?以管窺天?
二|掌握國際趨勢,深入現場——從以色列看小國屹立之道
. 第一組到以色列採訪的華文記者
. 永遠的猶太國
三|轉型年代的挑戰——尋找新台灣人的生命力
. 信心與寧靜
. 有生命力,就有新面貌
. 疑中留情:寬恕與心安
. 渡悲情
四|城市崛起——施政滿意度就是成績單
. 地方的掙扎
. 閱讀城市
. 活在城市
. 一種新都市觀:友善
五|進步的原點,從教育扎根——多元入學與大學評鑑
. 教育創新是革新社會的真動力
. 大學的特色
. 教育是經驗的繼續改革
. 選大學勝過考大學了
六|時勢造英雄——從需求看見高度
. 看他要的是什麼
. 她也勇敢,她也溫柔
. 自覺比任何人都愛台灣
. 蔣孝勇的最後一年
. 專心、苦思、簡單化
七|世紀轉彎處——知識份子與媒體人的觀察與責任
. 新聞陷阱,陷阱新聞
. 王惕吾的變與不變
. 走到轉彎處
. 九個月後
. 世紀末的迷惑
. 做為知識份子的悲哀
第二部 字裡行間的省思(1999-2021)
一|趨勢
. 做對決策,企業不怕淪棄業
. 不去芝加哥,來台中看建築
. 誰能不在乎地緣政治?
. 病毒:不聽地球哀求,於是我來了!
. 疫情難民
. 世代交替,社會反思
. 尼采:「沒有真相,只有詮釋。」
. 信任不會從天下掉下來
. 無春年,盼永無戰爭
. 假新聞在真世界
. 專業的盲點,讓我們看不清真相?
. 政治在鬥,經濟不停
. 企業裁員,政府應變
. 拾回台灣核心價值文化
. 共同願景vs.共同敵人
. 沙盤演練社會的變遷?
. 善用我們的移民社會特質
. 給企業人良善的方向──倫理心智
. 媒體也M型化?
. 大眾智慧改變媒體
. 道德資本
. 改善世界的人——社會企業家
二|教育
. 員工的獨立自主從小養成
. 科技把事做對,人決定做對的事
. 別忘記:我們的那時此刻
. 人的旅途,人文的旅程
. 教育改革,先改父母
. 一種無限可能的資產:視野
. 媒體的鏡子功能--談星雲真善美新聞獎
. 要贏在軟實力
. 用創造力教育扭轉未來
. 創意,是不景氣中的救命丹
. 一生帶著走的能力
. 有一流教育部長,才有一流國家
. 相信閱讀
. 無法被科技取代的才能:創意
. 資訊要丟,知識要撿
. 如何把孩子變成小書蟲?
. 用文學去開啟世界
. 熱忱與傳承
三|人物
. 郝柏村的「不可能任務」
. 不虛此生的人 讓人「害怕」?!
. 白宮記者團裡唯一的中國面孔
. 在人文地理上,沒有女性
. 不忘初心
. 如來之子
. 留學之路,翻轉人生
. 祖克柏與李開復的改變──重拾「書本」
. 女強人的不凡人生
. 偉大的事情是要人做出來的
. 當比爾蓋茲走近貧窮
. 抓定一輩子的信仰
. 人生的職責
. 做為科學人的堅持
. 一位人生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
四|成長
. 憤懣不能趕走憤懣
. 請進陽光,轉換正能量
. 世界快速變化中,你要選擇哪一半?
. 員工能發光發熱,就不用管!
. 別把生命浪費在沒熱情、沒意義的工作上
. 亂世,手裡握著自己的方向盤
. 人生向晚,依然燦爛
. 一輩子要靠自己!
. 誰說人是理性的
. 快樂,是靠自己
. 三十世代的困境
. 文化智商的力量
. 建設性的力量
. 女人走到「自己做主」的年代
. 人生的選擇在優先順序
. 學習追求幸福
. 陷入傳統的信仰不能自拔
序/導讀
〔自序〕三十五年的奇幻之旅
「三十五」這個數字對我個人而言,是一個奇幻數字。
三十五歲,創業成了股東之一;從記者走向經營者。三十五歲以前,只要把「採訪寫作」這門課做好;三十五歲以後,業務、財務、管理……樣樣都要及格才行。
今年,恰好是《遠見》雜誌三十五歲。從一九八六年到二○二一年,更是一趟奇幻之旅。
一九八六年,台灣尚未解除戒嚴,報禁仍在。每天三大張報紙,國際版永遠敬陪末座;當廣告過量時,國際版就自動消失讓位。缺乏且漠視國際資訊,對一個毫無天然資源、可耕地只有三分之一、經濟靠出口的小島,無疑是茫霧大海中行船。
記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曾在他的專欄中公開徵選一名新聞系學生,跟他到非洲採訪十天。兩個月後,評選揭曉,一位來自密西西比州、正在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念碩士的黑人女孩凱西,擊敗近四千位對手,成為幸運兒。
他提供實習獎項給學生,是希望年輕人有更寬廣的視野,在專欄中他提到:「美國人不瞭解美國以外的世界,也不能站在其他種族人的立場看事務,所以在越南、在伊拉克,我們都惹上麻煩。」
做為一個傑出的新聞人,紀思道希望年輕記者有的國際觀,是透過觀察世界不同的人事物,更能重視人文、人本。
全球化浪潮席捲,帶領台灣打開視野
《遠見》雜誌的創刊,就在打開視野,推動社會前進。
三十五年前「從世界舞台看中華民國」專文採訪的主編溫曼英,在訪問過二十五人,查詢十個機構資料後,「仍然不容易找到能談整體、看未來的人」,也找不到國際比較資料,因為我們退出了聯合國。
從一九八六年到跨越世紀的二○○○年,是全世界大翻騰的年代。國際上,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共產黨人面向資本主義社會。國內則是蔣經國離世、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政黨輪替、兩岸啟動文化、商業交流。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書寫的《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The Lexus and Olive Tree)、《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最能反映全球化浪潮席捲各地。它不僅是全球企業商業模式的改變,更是科技驅動下的顛覆與創新。
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台積電、聯電創辦;統一、巨大等傳產企業開始布局大陸。
二○○○年後的世界,科技顛覆、破壞與創新並立。全球經濟體,中國取代日本,直逼美國第一。高科技創新為主的亞馬遜、谷歌、臉書,取代了IBM、GE、3M,成為世界市值最高企業。
近年來,氣候變遷,大地反撲,瘟疫蔓延,更是人類要面對的課題。
這本文集分成兩部分:「總編輯的話」和「字裡行間專欄」;前一半是我當十三年總編輯的採訪紀實,發生在二十世紀末。後一半專欄文字,是二十一世紀初的反思回響。
這本《一生帶著走的能力》是世紀跨越與轉換中的記錄,也是三十五年來《遠見》推動世界觀和社會進步的一些記錄。做為記者,我在聽,我在讀,我在看,我在想。
二○二一年十一月於台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