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追尋百年前台灣客家青年的生命足跡,揭開塵封已久的故事。
他們是知識分子,也是時代浪潮的探路者。
在世界思潮強烈撞擊的年代,台灣客家村落的青年們,沒有留在家鄉教書、沒有繼承父業家產,而是遊走東京、北京、上海、南京、滿州國及南洋……
這些知識青年勇於挑戰,和世界接軌,和台灣五大家族或是文協、櫟社相映;他們的身影交織於北京的聚會、南京的文化活動及南洋的傳奇經歷,甚至牽連到朝鮮、日本與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
透過珍貴的文獻整理與口述訪談,重建台灣客家青年曾經的光輝與不凡。作者張典婉爬梳這段曾被遺忘的歷史,一一掀開前輩走過足跡及壯闊行腳,補足台灣散落的拼圖,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百年前客籍台灣知識菁英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讓隱沒的過去得以被世人重新認識。
本書特色
1.從日治到戰後台灣社會動盪,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海外經驗、客家知識青年的人生經歷與思想軌跡,提供全新線索與資料。
2.以飽含感情且生動的文筆,刻劃台灣知識菁英前輩的生命故事。
他們是知識分子,也是時代浪潮的探路者。
在世界思潮強烈撞擊的年代,台灣客家村落的青年們,沒有留在家鄉教書、沒有繼承父業家產,而是遊走東京、北京、上海、南京、滿州國及南洋……
這些知識青年勇於挑戰,和世界接軌,和台灣五大家族或是文協、櫟社相映;他們的身影交織於北京的聚會、南京的文化活動及南洋的傳奇經歷,甚至牽連到朝鮮、日本與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
透過珍貴的文獻整理與口述訪談,重建台灣客家青年曾經的光輝與不凡。作者張典婉爬梳這段曾被遺忘的歷史,一一掀開前輩走過足跡及壯闊行腳,補足台灣散落的拼圖,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百年前客籍台灣知識菁英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讓隱沒的過去得以被世人重新認識。
本書特色
1.從日治到戰後台灣社會動盪,日治時期台灣人的海外經驗、客家知識青年的人生經歷與思想軌跡,提供全新線索與資料。
2.以飽含感情且生動的文筆,刻劃台灣知識菁英前輩的生命故事。
目錄
導讀 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讀張典婉《青春風正好─日治台灣客家青年群像》 廖振富
自序 縫補歷史碎片舊時光
第一章 二十世紀初的客籍文化人 林煥文、林炳文
第二章 林奄方的輕舟已過──張漢文
第三章 如唐吉訶德的張子斌
第四章 穿越重重迷霧──陳虛舟
第五章 汪精衛身邊的客家人──鍾壬壽
第六章 穿越時空的父子對話 謝文達、謝東漢
第七章 黑夜燒書的彭華英
第八章 為愛走天涯──三位勇敢客家妹
自序 縫補歷史碎片舊時光
第一章 二十世紀初的客籍文化人 林煥文、林炳文
第二章 林奄方的輕舟已過──張漢文
第三章 如唐吉訶德的張子斌
第四章 穿越重重迷霧──陳虛舟
第五章 汪精衛身邊的客家人──鍾壬壽
第六章 穿越時空的父子對話 謝文達、謝東漢
第七章 黑夜燒書的彭華英
第八章 為愛走天涯──三位勇敢客家妹
試閱
邁向世界出發──頭份青年跨世代的留影
一九○七年,幾位優秀的頭份鄉親留下了跨世代合影──音樂家張福興,開墾先賢黃南球的外孫徐欽喜,照片中的頭份青年林煥文還留著辮子、身穿日式學生制服,張福興已是全套西服,準備出發去上野東京音樂學校。
照片上留下「國語師範畢業送別留念」字句,此後這幾位客家青年的命運,甚至他們的後人,都成為台灣文化、音樂史上具影響力的人物。
林煥文拍完照片剪去辮子,在頭份公學校教了一年書再轉到新竹新埔公學校任教,當年師範教育畢業生,必須在結束學業後到各地公學校任教,任教年限期滿才可以轉換跑道。年方二十的林煥文在新埔教書,堂姐阿銀妹嫁到新埔宏安漢藥店陳家,平日林煥文還會去漢藥店裡幫忙堂姐,替藥罐子寫上秀逸的漢字,阿銀妹也疼愛堂弟,常常要他過去吃飯。
前幾年,筆者在新埔找到宏安漢藥店後人陳得民,他說:「父親留學日本學醫,回新埔鎮上開設西醫診所,家中的中藥房已不營業。」 從街路穿過後面,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是陳家發跡老宅,他和妻子仍然守在老宅。陳得民說,阿銀妹是他的阿婆太,從頭份嫁到陳家,戶籍名為「陳林壬妹」,雖不識字但會吟詩。林煥文到新埔教書時,陳得民的父親大概才三、四歲,因為林煥文後來去北平發展,他的二姑陳瑞泉還到北平讀書,也嫁給台灣青年。可惜二姑在北平病逝,二姑丈在日本回台灣的輪船上受到轟炸攻擊,船艦沉入大海中,小時候他聽到大人們談往事,回憶就飄進耳朵裡。
在整理得中規中矩的家族相本中,也看到林海音及夏祖麗筆下的阿銀妹,大衿衫襯著客家女性剛毅的五官,當年可是很持家的客家阿婆。
林煥文當年在新埔公學校教的學生中,有二位受到他影響最深,一位是蔡賴欽,一位是鐵血詩人吳濁流。林煥文還曾送一幅《滕王閣序》,給替他拉紙研墨的小書僮吳濁流。二年後,林煥文結束了新埔教職回到家鄉頭份,在頭份公學校,遇到學生張漢文。吳濁流和張漢文也在公學校畢業後,在台北師範學校成為前後期同學,談起最懷念的老師就是林煥文。
林煥文沒有在學校任教太久,一九一三年時離開了家鄕,北上板橋,接替堂兄林清文在板橋林本源家族擔任祕書帳房工作;離開了客家村,板橋林家往來人物和客家村大不相同,熱鬧商市往來,不同於教職生涯,林煥文結識了台灣各地文人雅士。林本源家族從清朝經商致富,事業版圖輻射台灣各地和廈門、日本及南洋,順風順水跟著世界貿易及政治版圖,有了更寛廣的視野。
一九一三年的台灣,大正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蠢蠢欲動,台灣總督府開始規劃全台灣的行道樹種植計畫,往現代化邁進。同年春天,苗栗發生了羅福星事件;初夏時分,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大規模征討北部蕃社。卻在該年,大阪舉辦的「明治紀念拓殖博覽會」中設置了台灣館,在館內設立生蕃屋,展示四、五位台灣原住民供日本人參觀,館內移植台灣椰子樹、林投樹等熱帶植物,營造台灣總督府政績。
聰慧的林煥文很快地學會用流利福佬話,接續堂兄林清文的工作。林清文早年在國語學校國語部是全校第二名畢業,板橋林本源家族掌門人林熊徵,親自到學校聘請成績優秀的畢業生掌管家族產業(台灣最早的校園徵才)。林清文在林熊徵身邊看到了現代經營門道,待機會來臨,林清文在回鄉後投入採礦事業,申請獅頭煤礦,賺了第一桶金,成立中南輕便鐵道公司……,培養出苗栗縣長林為恭等三代從政者。
林清文返鄕成了日治第一代的頭份富商,保送上野東京音樂學院的張福興,不久後學成返台,成為台灣第一位留日歸來的音樂家。而黃南球的長外孫徐欽喜則一直留在故鄉,戰後當上頭份鎮長。
林煥文接替了林清文在林本源家族的工作,在板橋認識了年輕的板橋福佬人──黃愛珍。黃愛珍原籍福建同安人,身材嬌小白皙活潑,會做事又勤快,在板橋繁華街路走動,和客家山村的女性是二個世界。多情浪漫的林煥文和黃愛珍暫居板橋,享受二人世界甜蜜生活,留下原配及二名女兒清鳳、昭鳳在頭份。
一九一七年林煥文三十歲,想運用在林本源家族學習的經驗,到日本經商,於是他帶著懷孕的黃愛珍到大阪開設東城商會,買賣縫衣針、網球拍,次年他們在大阪迎來了第一個孩子──含英,即是後來影響了台灣大半個文壇的林海音。
文人性格的林煥文,在日本幾年生意沒有進展,把幼弟林炳文帶到日本進修。林煥文最鍾愛聰明伶俐的幼弟,二人差距十幾歲,到日本創業時也帶在身旁督導,日本事業結束後,又舉家搬回頭份,把家人安置在頭份後,他將目標放在推翻滿清的中華民國。初建國的中華民國領土,曾經是林台心目中的原鄕,林台甚至每年回廣東蕉嶺掃墓。林煥文越海初到北京,先在日本人報社《京津日日新聞》找到工作,再回頭份接妻小。
一九二三年初春,英子和爸爸媽媽在基隆登上了大洋丸,直到一九四九年結婚當了母親,再坐中興輪回到台灣。這個決定改變了林家家族的命運,即是掀開《城南舊事》書中的始頁。
從中央研究院台史所林正慧教授提供林煥文、黃愛珍、林含英一家三口的旅券中,清楚記載了他們一家的目的地是支那北京、天津,旅行目的是就職,時間是三月十四日。
《城南舊事》中那個英子的回憶,感動了許多讀者,也留下台灣人在北京的往來人際網路,成為後來研究者解密的尋寶圖。
一九○七年,幾位優秀的頭份鄉親留下了跨世代合影──音樂家張福興,開墾先賢黃南球的外孫徐欽喜,照片中的頭份青年林煥文還留著辮子、身穿日式學生制服,張福興已是全套西服,準備出發去上野東京音樂學校。
照片上留下「國語師範畢業送別留念」字句,此後這幾位客家青年的命運,甚至他們的後人,都成為台灣文化、音樂史上具影響力的人物。
林煥文拍完照片剪去辮子,在頭份公學校教了一年書再轉到新竹新埔公學校任教,當年師範教育畢業生,必須在結束學業後到各地公學校任教,任教年限期滿才可以轉換跑道。年方二十的林煥文在新埔教書,堂姐阿銀妹嫁到新埔宏安漢藥店陳家,平日林煥文還會去漢藥店裡幫忙堂姐,替藥罐子寫上秀逸的漢字,阿銀妹也疼愛堂弟,常常要他過去吃飯。
前幾年,筆者在新埔找到宏安漢藥店後人陳得民,他說:「父親留學日本學醫,回新埔鎮上開設西醫診所,家中的中藥房已不營業。」 從街路穿過後面,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是陳家發跡老宅,他和妻子仍然守在老宅。陳得民說,阿銀妹是他的阿婆太,從頭份嫁到陳家,戶籍名為「陳林壬妹」,雖不識字但會吟詩。林煥文到新埔教書時,陳得民的父親大概才三、四歲,因為林煥文後來去北平發展,他的二姑陳瑞泉還到北平讀書,也嫁給台灣青年。可惜二姑在北平病逝,二姑丈在日本回台灣的輪船上受到轟炸攻擊,船艦沉入大海中,小時候他聽到大人們談往事,回憶就飄進耳朵裡。
在整理得中規中矩的家族相本中,也看到林海音及夏祖麗筆下的阿銀妹,大衿衫襯著客家女性剛毅的五官,當年可是很持家的客家阿婆。
林煥文當年在新埔公學校教的學生中,有二位受到他影響最深,一位是蔡賴欽,一位是鐵血詩人吳濁流。林煥文還曾送一幅《滕王閣序》,給替他拉紙研墨的小書僮吳濁流。二年後,林煥文結束了新埔教職回到家鄉頭份,在頭份公學校,遇到學生張漢文。吳濁流和張漢文也在公學校畢業後,在台北師範學校成為前後期同學,談起最懷念的老師就是林煥文。
林煥文沒有在學校任教太久,一九一三年時離開了家鄕,北上板橋,接替堂兄林清文在板橋林本源家族擔任祕書帳房工作;離開了客家村,板橋林家往來人物和客家村大不相同,熱鬧商市往來,不同於教職生涯,林煥文結識了台灣各地文人雅士。林本源家族從清朝經商致富,事業版圖輻射台灣各地和廈門、日本及南洋,順風順水跟著世界貿易及政治版圖,有了更寛廣的視野。
一九一三年的台灣,大正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戰蠢蠢欲動,台灣總督府開始規劃全台灣的行道樹種植計畫,往現代化邁進。同年春天,苗栗發生了羅福星事件;初夏時分,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大規模征討北部蕃社。卻在該年,大阪舉辦的「明治紀念拓殖博覽會」中設置了台灣館,在館內設立生蕃屋,展示四、五位台灣原住民供日本人參觀,館內移植台灣椰子樹、林投樹等熱帶植物,營造台灣總督府政績。
聰慧的林煥文很快地學會用流利福佬話,接續堂兄林清文的工作。林清文早年在國語學校國語部是全校第二名畢業,板橋林本源家族掌門人林熊徵,親自到學校聘請成績優秀的畢業生掌管家族產業(台灣最早的校園徵才)。林清文在林熊徵身邊看到了現代經營門道,待機會來臨,林清文在回鄉後投入採礦事業,申請獅頭煤礦,賺了第一桶金,成立中南輕便鐵道公司……,培養出苗栗縣長林為恭等三代從政者。
林清文返鄕成了日治第一代的頭份富商,保送上野東京音樂學院的張福興,不久後學成返台,成為台灣第一位留日歸來的音樂家。而黃南球的長外孫徐欽喜則一直留在故鄉,戰後當上頭份鎮長。
林煥文接替了林清文在林本源家族的工作,在板橋認識了年輕的板橋福佬人──黃愛珍。黃愛珍原籍福建同安人,身材嬌小白皙活潑,會做事又勤快,在板橋繁華街路走動,和客家山村的女性是二個世界。多情浪漫的林煥文和黃愛珍暫居板橋,享受二人世界甜蜜生活,留下原配及二名女兒清鳳、昭鳳在頭份。
一九一七年林煥文三十歲,想運用在林本源家族學習的經驗,到日本經商,於是他帶著懷孕的黃愛珍到大阪開設東城商會,買賣縫衣針、網球拍,次年他們在大阪迎來了第一個孩子──含英,即是後來影響了台灣大半個文壇的林海音。
文人性格的林煥文,在日本幾年生意沒有進展,把幼弟林炳文帶到日本進修。林煥文最鍾愛聰明伶俐的幼弟,二人差距十幾歲,到日本創業時也帶在身旁督導,日本事業結束後,又舉家搬回頭份,把家人安置在頭份後,他將目標放在推翻滿清的中華民國。初建國的中華民國領土,曾經是林台心目中的原鄕,林台甚至每年回廣東蕉嶺掃墓。林煥文越海初到北京,先在日本人報社《京津日日新聞》找到工作,再回頭份接妻小。
一九二三年初春,英子和爸爸媽媽在基隆登上了大洋丸,直到一九四九年結婚當了母親,再坐中興輪回到台灣。這個決定改變了林家家族的命運,即是掀開《城南舊事》書中的始頁。
從中央研究院台史所林正慧教授提供林煥文、黃愛珍、林含英一家三口的旅券中,清楚記載了他們一家的目的地是支那北京、天津,旅行目的是就職,時間是三月十四日。
《城南舊事》中那個英子的回憶,感動了許多讀者,也留下台灣人在北京的往來人際網路,成為後來研究者解密的尋寶圖。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