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系列突破100000本激勵人生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語言是認識世界的方式,幾種語言,幾種生活風格!
我為什麼要學外語?
老實說,我主要不是為了跟外國人溝通,我只是想跟自己好好溝通,
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讓自己成為一個頭腦清楚、會思考的人。
__褚士瑩
褚士瑩說,不學語言,簡直就是浪費人生!
他來回滇緬公路,靠單字卡學緬甸語,跟加油站工人,開車司機聊天;
他申請開羅大學,用阿拉伯語旅行;他學約克夏方言,體驗13種英國口味;
他用200個常用單字,學會泰國人生活三件最重要的事;
他跟值夜班守衛學維吾爾語,半夜上課,發揮創意自己變通;
聽信首爾天橋上鐵口直言,誰知從此學習韓語的門永遠沒有關上;
航海兩個月,每分每秒泡在西班牙文的環境,一有機會就跟每個人說話……
你說他是語言天才?他有學習天賦?他聰明IQ高?
答案都是錯錯錯!他說,只是靠學語言養成了學習的習慣!
而且每多學一種,世界無形中擴充了一倍又一倍……
你有沒有信心給自己兩個月挑戰一門新語言?
你有沒有持續每天30分鐘把單字卡的字彙復誦16遍?
你好不好奇新移民的生活,價值觀,聚會?還是只會自虐背字典?
你是不是貪心這個也學那個也學,結果什麼都沒學會?越來越挫折?
如果沒有世界觀,學外語也不會讓人幸福快樂。
來吧,重新思考你的學習計畫!
要讓這輩子一直無聊浪費下去?還是趕快用語言來跟世界握握手?
10堂外語課,是這個世界送給你的大禮物,
打開來用才知道原來人生這麼無限寬廣!
本書特色
《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上課須知
1. 先認清自己學習的動力。
2. 看到單字卡,就像看到愛人一樣的心情。
3. 上課地點隨時變化中:等捷運、電梯、廁所、公車、排隊結帳……
4. 遇見的每個人都是上課老師:開車司機、大樓守衛、公園散步老太太、商店店員、澆花的太太……
5. 上課時間目標設定最短兩個月,最長一年。有了興趣,不怕不想學。
6. 學了會忘,說出來不自然,是天經地義的事,別拿這個來打擊自己的信心。
7. 自己的母語千萬不能拋棄。
8. 重新想想「幸福感」這件事。
9. 想像自己不用透過翻譯或字幕,就可以了解別人家說什麼。
10. 不要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我為什麼要學外語?
老實說,我主要不是為了跟外國人溝通,我只是想跟自己好好溝通,
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讓自己成為一個頭腦清楚、會思考的人。
__褚士瑩
褚士瑩說,不學語言,簡直就是浪費人生!
他來回滇緬公路,靠單字卡學緬甸語,跟加油站工人,開車司機聊天;
他申請開羅大學,用阿拉伯語旅行;他學約克夏方言,體驗13種英國口味;
他用200個常用單字,學會泰國人生活三件最重要的事;
他跟值夜班守衛學維吾爾語,半夜上課,發揮創意自己變通;
聽信首爾天橋上鐵口直言,誰知從此學習韓語的門永遠沒有關上;
航海兩個月,每分每秒泡在西班牙文的環境,一有機會就跟每個人說話……
你說他是語言天才?他有學習天賦?他聰明IQ高?
答案都是錯錯錯!他說,只是靠學語言養成了學習的習慣!
而且每多學一種,世界無形中擴充了一倍又一倍……
你有沒有信心給自己兩個月挑戰一門新語言?
你有沒有持續每天30分鐘把單字卡的字彙復誦16遍?
你好不好奇新移民的生活,價值觀,聚會?還是只會自虐背字典?
你是不是貪心這個也學那個也學,結果什麼都沒學會?越來越挫折?
如果沒有世界觀,學外語也不會讓人幸福快樂。
來吧,重新思考你的學習計畫!
要讓這輩子一直無聊浪費下去?還是趕快用語言來跟世界握握手?
10堂外語課,是這個世界送給你的大禮物,
打開來用才知道原來人生這麼無限寬廣!
本書特色
《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上課須知
1. 先認清自己學習的動力。
2. 看到單字卡,就像看到愛人一樣的心情。
3. 上課地點隨時變化中:等捷運、電梯、廁所、公車、排隊結帳……
4. 遇見的每個人都是上課老師:開車司機、大樓守衛、公園散步老太太、商店店員、澆花的太太……
5. 上課時間目標設定最短兩個月,最長一年。有了興趣,不怕不想學。
6. 學了會忘,說出來不自然,是天經地義的事,別拿這個來打擊自己的信心。
7. 自己的母語千萬不能拋棄。
8. 重新想想「幸福感」這件事。
9. 想像自己不用透過翻譯或字幕,就可以了解別人家說什麼。
10. 不要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目錄
第1堂:誰說聰明的人才能把語言學好?
012 難道新移民都是語言天才嗎?
014 養成學習的習慣
017 國際化並不等於英語化
019 沒有上等人,也沒有次等人
020 一個人會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生活
023 世界上真的有語言天才嗎?
025 體驗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
026 一夜之間可以學會一門新語言?
028 從一張法語就報紙開始,對語言熱情一發不可收拾……
030 學習的動力在哪裡?
033 誰說聰明的人才能把語言學好?
034 和天賦無關?和有沒有上課也無關?
036 不是再花時間,而是決定何時適可而止
039 提醒自己三件事
第2堂:超低科技的祕密武器--單字卡
046 最笨最好的方法:單字卡
049 漫漫旅途有單字卡作伴
051 沒有教材,沒有老師教,怎麼辦?
054值大夜班的守衛是我的老師
056 愛上單字卡,永遠樂在其中
第3堂:切記!一次只能學一種語言
064 多學一種,就挫折一次?
067 每次只能專心學一種新的語言
070 語言也有買一送十的好康優惠?
073 「順便學起來」要做什麼?
078 文學作品讓人對語言嚮往
079 雙語的選擇
082 學語言要去哪個城市比較好?
第4堂:到底要學多少單字才夠用?
086 常常聽到的那幾句話就是當地文化
088 只要學五個字,就可以在泰國生活了!
091 連續好幾個星期單字卡都沒增加的話……
094 流利的定義
100 「別睡,這裡有蛇」是互道晚安的話?
104 飄洋過海的柚子沙拉
第5堂:任何語言兩個月就可以上手!
108 學習外語的理由
112 兩個月就足夠了
115 航海計劃中的意外收穫
117 直到一星期前我也還不知道自己會說西班牙語
119 一有機會,就跟每個人說話
121 一分一秒都浸泡在西班牙語裡
122 軍隊與傳教士
126 耳朵是最重要的學習工具
127 如果你要參加遊學團的話
132 傳教士學習外語的祕密
136 有沒有信心?給自己兩個月來學習一個新語言!
第6堂:說外語本來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
140 沒有終生不忘的語言
143 打破語言天才的神話
146 母語決定學習外語的掌握能力
148 靠字典背單字,太自虐!
152 文法就是人類語動物的區別
154 不自然,但是很值得
第7堂:像聽音樂或料理一樣,培養一輩子的嗜好。
158 十歲就會十種語言
161 就像學烹飪一樣,你可以學會一種又一種
163 語言越早學越好?
165 換外語就像換衣服一樣自然
170 學英語,不用太沉重
173 如果沒有世界觀,學習外語也不會幸福快樂
175 當我開始旅行才更加了解我的母語
177 探索世界的工具
第8堂:掌握語感,13種口味的英國全包辦!
180 如何讓自己變得比較「可口」
183 十三種口味的英國
185 想想珍珠奶茶的口感,就是語言的語感
189 「語感」:讓土地活起來的獨家配方
191 讓人感覺特別性感的口音
193 從來沒聽過有人這麼說過吧?
194 美國加州人的英語原來也是方言
第9堂:越感受自己的無知,對世界越好奇!
189 重新想想「幸福感」這件事
202 我的世界,因為語言擴大了好幾倍
204 不用透過翻譯和字幕
208 這輩子都不會有無聊的一天
211 學習和世界握手的方式
215 如果不是因為學習語言的話……
第10堂:學語言讓我們更愛這個世界
222 不要以為自己真的很厲害
224 完全怪罪因為老師不夠好?
226 不要懷疑自己學習的能力
230 一個人會七十二種語言,可能嗎?
232 「 資格」是只有自己能給自己的禮物
235 模仿,模仿,再模仿
237 炫耀只會自取其辱
240 表達尊重與誠意的方式
243 學語言讓我們更愛這個世界
012 難道新移民都是語言天才嗎?
014 養成學習的習慣
017 國際化並不等於英語化
019 沒有上等人,也沒有次等人
020 一個人會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生活
023 世界上真的有語言天才嗎?
025 體驗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
026 一夜之間可以學會一門新語言?
028 從一張法語就報紙開始,對語言熱情一發不可收拾……
030 學習的動力在哪裡?
033 誰說聰明的人才能把語言學好?
034 和天賦無關?和有沒有上課也無關?
036 不是再花時間,而是決定何時適可而止
039 提醒自己三件事
第2堂:超低科技的祕密武器--單字卡
046 最笨最好的方法:單字卡
049 漫漫旅途有單字卡作伴
051 沒有教材,沒有老師教,怎麼辦?
054值大夜班的守衛是我的老師
056 愛上單字卡,永遠樂在其中
第3堂:切記!一次只能學一種語言
064 多學一種,就挫折一次?
067 每次只能專心學一種新的語言
070 語言也有買一送十的好康優惠?
073 「順便學起來」要做什麼?
078 文學作品讓人對語言嚮往
079 雙語的選擇
082 學語言要去哪個城市比較好?
第4堂:到底要學多少單字才夠用?
086 常常聽到的那幾句話就是當地文化
088 只要學五個字,就可以在泰國生活了!
091 連續好幾個星期單字卡都沒增加的話……
094 流利的定義
100 「別睡,這裡有蛇」是互道晚安的話?
104 飄洋過海的柚子沙拉
第5堂:任何語言兩個月就可以上手!
108 學習外語的理由
112 兩個月就足夠了
115 航海計劃中的意外收穫
117 直到一星期前我也還不知道自己會說西班牙語
119 一有機會,就跟每個人說話
121 一分一秒都浸泡在西班牙語裡
122 軍隊與傳教士
126 耳朵是最重要的學習工具
127 如果你要參加遊學團的話
132 傳教士學習外語的祕密
136 有沒有信心?給自己兩個月來學習一個新語言!
第6堂:說外語本來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
140 沒有終生不忘的語言
143 打破語言天才的神話
146 母語決定學習外語的掌握能力
148 靠字典背單字,太自虐!
152 文法就是人類語動物的區別
154 不自然,但是很值得
第7堂:像聽音樂或料理一樣,培養一輩子的嗜好。
158 十歲就會十種語言
161 就像學烹飪一樣,你可以學會一種又一種
163 語言越早學越好?
165 換外語就像換衣服一樣自然
170 學英語,不用太沉重
173 如果沒有世界觀,學習外語也不會幸福快樂
175 當我開始旅行才更加了解我的母語
177 探索世界的工具
第8堂:掌握語感,13種口味的英國全包辦!
180 如何讓自己變得比較「可口」
183 十三種口味的英國
185 想想珍珠奶茶的口感,就是語言的語感
189 「語感」:讓土地活起來的獨家配方
191 讓人感覺特別性感的口音
193 從來沒聽過有人這麼說過吧?
194 美國加州人的英語原來也是方言
第9堂:越感受自己的無知,對世界越好奇!
189 重新想想「幸福感」這件事
202 我的世界,因為語言擴大了好幾倍
204 不用透過翻譯和字幕
208 這輩子都不會有無聊的一天
211 學習和世界握手的方式
215 如果不是因為學習語言的話……
第10堂:學語言讓我們更愛這個世界
222 不要以為自己真的很厲害
224 完全怪罪因為老師不夠好?
226 不要懷疑自己學習的能力
230 一個人會七十二種語言,可能嗎?
232 「 資格」是只有自己能給自己的禮物
235 模仿,模仿,再模仿
237 炫耀只會自取其辱
240 表達尊重與誠意的方式
243 學語言讓我們更愛這個世界
序/導讀
【激勵人生版序言】
學外語,是為了跟自己溝通
「為什麼要學外語?」
每次我提出這個問題時,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這樣才可以跟外國人溝通。」
通常,就會有一個人提出來,現在中文越來越盛行,好多外國人都在學中文,而且有一天在世界上說中文的總人口,會超越說英語的總人口。
「如果大家都會說中文,這樣還需要學英文嗎?」
這時候,我通常會得到兩種反應,一種是安心得意地認為不需要學外語了!另一種是陷入困惑中,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的問題。
你會怎麼回答?
一個人用什麼語言,就會怎麼思考
「孝順」是什麼?我打開維基百科,看到釋義裡面有四句話「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對父母的肯定、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
你應該從來沒有去查過孝順在維基百科的定義,因為一個說中文的人,不需要上網查就知道「孝順」的意思,也會在跟親人的相處中,很自然地考慮自己或別人的行動是否符合孝順、不孝的概念。一個生長在語言裡面從來就沒有「孝順」這個詞語的西方人,就算透過重重的翻譯跟解釋,確實地理解了這個詞的意義,孝順的概念也只會停留在知識層面,而不會進到生活日常,或是思考方式裡。
但是,這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思考問題:如果父母跟子女,都從來不知道「孝順」的意思,也不知道為什麼孝順有必要,那麼孝順還重要嗎?
同樣是維基百科,將「孝順」的定義轉換成英文版時,孝順叫做filial piety,這是任何一個母語是英語的人,一看就像外星文的詞,完完全全無法望文生義去理解,甚至猜測這是什麼意思,在釋義中,也強調這個華人圈的概念,跟古羅馬人說的filial piety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請大家千萬不要用古羅馬的哲學觀去理解。
同樣的,一個說中文的人,也不會知道當一個母語是英文的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可能性時,用「possible」時早說出了這件事情可能性低到基本上不用考慮,用「probable」時則說出了這件事情的八九不離十,所以說中文的人往往有嚴重的選擇困難症,認為只要「有可能」就會躊躇,猶豫不決難以抉擇,而不理解只要「可能」不見得就需要納入考慮。
不信的話,在維基百科裡面用中文查詢「可能」,會看到釋義底下有四個定義:表示可以實現,能否,也許,能成事實的屬性;可能性。但是如果試著轉換語言,卻會發現「可能」這個對我們說中文的人來說,如此平常的字眼,竟然沒有英文的維基頁面。驚訝嗎?我並不訝異,因為我知道。
我之所以認為學習外語重要,並不單純是為了要「和外國人溝通」,而是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別人又是怎麼想的。而知道別人會怎麼想,腦子裡的邏輯是如何運作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對方使用的語言。
知道別人的語言之後,也才會知道使用跟自己一樣母語的人,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像我是在學了好幾種外語之後,才知道中文裡大家時常掛在嘴上的「孝順」跟「可能」,是如此不合邏輯。因為即使說中文的人,只要查詢維基百科對於孝順的定義,也會立刻發現,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對父母的肯定,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不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就算做到了,也沒有什麼意義。
於是原本是一個中文語詞無法翻譯的問題,卻變成了有趣的人生哲學問題:我們應該要「孝順」嗎?
一旦學習外語,發現中文對於「可能」的理解,沒有區分可能性的高低,翻譯的時候會造成雙方的誤解。曾經韓國有一齣受歡迎的連續劇,講述富家子弟跟小學老師因為遺產繼承問題而發生的一系列不可思議的故事,劇名就叫做「1%的可能性」。
這又會變成另外一個有趣的思考問題:如果一個手術的成功率,有百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我們應該考慮嗎?
如果從小自然而然就說英文的人,知道可能性低的不用去考慮,只需要考慮可能性高的,所以病人聽到醫生說只有百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根本就不會考慮動手術;但是一個華人聽到媽媽的手術有百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卻會說「既然有可能,我當然應該拚拚看!」而且認為這種表現叫做「孝順」。
有趣嗎?
我為什麼要學外語?老實說,我主要不是為了跟外國人溝通,我只是想跟自己好好溝通,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讓自己成為一個頭腦清楚、會思考的人。
學外語,是為了跟自己溝通
「為什麼要學外語?」
每次我提出這個問題時,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這樣才可以跟外國人溝通。」
通常,就會有一個人提出來,現在中文越來越盛行,好多外國人都在學中文,而且有一天在世界上說中文的總人口,會超越說英語的總人口。
「如果大家都會說中文,這樣還需要學英文嗎?」
這時候,我通常會得到兩種反應,一種是安心得意地認為不需要學外語了!另一種是陷入困惑中,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的問題。
你會怎麼回答?
一個人用什麼語言,就會怎麼思考
「孝順」是什麼?我打開維基百科,看到釋義裡面有四句話「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對父母的肯定、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
你應該從來沒有去查過孝順在維基百科的定義,因為一個說中文的人,不需要上網查就知道「孝順」的意思,也會在跟親人的相處中,很自然地考慮自己或別人的行動是否符合孝順、不孝的概念。一個生長在語言裡面從來就沒有「孝順」這個詞語的西方人,就算透過重重的翻譯跟解釋,確實地理解了這個詞的意義,孝順的概念也只會停留在知識層面,而不會進到生活日常,或是思考方式裡。
但是,這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思考問題:如果父母跟子女,都從來不知道「孝順」的意思,也不知道為什麼孝順有必要,那麼孝順還重要嗎?
同樣是維基百科,將「孝順」的定義轉換成英文版時,孝順叫做filial piety,這是任何一個母語是英語的人,一看就像外星文的詞,完完全全無法望文生義去理解,甚至猜測這是什麼意思,在釋義中,也強調這個華人圈的概念,跟古羅馬人說的filial piety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請大家千萬不要用古羅馬的哲學觀去理解。
同樣的,一個說中文的人,也不會知道當一個母語是英文的人,在描述一件事情的可能性時,用「possible」時早說出了這件事情可能性低到基本上不用考慮,用「probable」時則說出了這件事情的八九不離十,所以說中文的人往往有嚴重的選擇困難症,認為只要「有可能」就會躊躇,猶豫不決難以抉擇,而不理解只要「可能」不見得就需要納入考慮。
不信的話,在維基百科裡面用中文查詢「可能」,會看到釋義底下有四個定義:表示可以實現,能否,也許,能成事實的屬性;可能性。但是如果試著轉換語言,卻會發現「可能」這個對我們說中文的人來說,如此平常的字眼,竟然沒有英文的維基頁面。驚訝嗎?我並不訝異,因為我知道。
我之所以認為學習外語重要,並不單純是為了要「和外國人溝通」,而是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別人又是怎麼想的。而知道別人會怎麼想,腦子裡的邏輯是如何運作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對方使用的語言。
知道別人的語言之後,也才會知道使用跟自己一樣母語的人,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像我是在學了好幾種外語之後,才知道中文裡大家時常掛在嘴上的「孝順」跟「可能」,是如此不合邏輯。因為即使說中文的人,只要查詢維基百科對於孝順的定義,也會立刻發現,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對父母的肯定,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願行事,不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就算做到了,也沒有什麼意義。
於是原本是一個中文語詞無法翻譯的問題,卻變成了有趣的人生哲學問題:我們應該要「孝順」嗎?
一旦學習外語,發現中文對於「可能」的理解,沒有區分可能性的高低,翻譯的時候會造成雙方的誤解。曾經韓國有一齣受歡迎的連續劇,講述富家子弟跟小學老師因為遺產繼承問題而發生的一系列不可思議的故事,劇名就叫做「1%的可能性」。
這又會變成另外一個有趣的思考問題:如果一個手術的成功率,有百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我們應該考慮嗎?
如果從小自然而然就說英文的人,知道可能性低的不用去考慮,只需要考慮可能性高的,所以病人聽到醫生說只有百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根本就不會考慮動手術;但是一個華人聽到媽媽的手術有百分之一成功的可能性,卻會說「既然有可能,我當然應該拚拚看!」而且認為這種表現叫做「孝順」。
有趣嗎?
我為什麼要學外語?老實說,我主要不是為了跟外國人溝通,我只是想跟自己好好溝通,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讓自己成為一個頭腦清楚、會思考的人。
試閱
第一堂 一個人會多少種語言,就有多少種生活!
和天賦無關?和有沒有上課也無關?
大部分的人覺得學習語言困難,是受到在學校的不愉快經驗影響,所以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之所以在學校學了十年英語、法語、德語還說不好,是因為沒有語言天賦的關係。實際上,科學證明學習任何一門外語,基本上是跟天賦無關的,否則,為什麼幾乎世界上每個人,無論資質好壞,記憶力多差,都幾乎毫無困難的就能學會自己的母語呢?或許也有人會說,學語言從小學習比較快,但是科學上也證明,成人因為懂得運用方法,所以學習語言其實比還沒成年的孩子要快得多。
無論如何,學習外語都不是一件需要天賦或是特別技巧的事。跟我們的母語,或是本來就已經會說的外語較為接近的語言,學起來就比較快,比如原本就會說客家話的人學習廣東話,日本人學習韓文,或是英語為母語的人學習西班牙文,因為屬於同一個語系,文法、發音或是字彙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根據語言學家統計,如果有百分之八十相似度的語言,用有效率的方法學習的話通常只需要三個月就可以上手,就算用很爛的方法學習,最多也只要花六個月。
如果要學的新語言本身複雜性很高,或是跟自己原本就會說的語言差距很大,像是說中文的人要學阿拉伯文,或是德國人要學日文,那麼就需要兩到三年,但是世界上絕對不可能有任何一種語言,困難到讓一個資質正常的人,學了十年還沒什麼成績。
語言學家還有一個可能會讓許多人跌破眼鏡的結論:學習語言,自學肯定比去上課(無論是學校的正式課程還是補習、家教)學得更快。所以如果發現自己學了十幾年的英文還沒學好,可能不是上的課不夠多,而是上得太多的緣故。
不是再花時間,而是決定何時適可而止
至於許多人非常在意的口音問題,語言學家其實也有很簡單的答案:如果年輕時到一個隨時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生活,大部分的人就會有如當地人的口音。但是成年以後才遷徙的話,無論如何學習,無論多久,幾乎都不可能完全沒有口音,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但是如果不去特別在意口音的話,不需要花大半輩子住在當地,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達到流利、清楚表達、完全理解當地人所說的內容。
所以學習語言的重點是,訂定合理的目標。學得「不錯」跟「精通」的區別,不在於決定要花多少時間去學,而是決定什麼時候適可而止,因為任何一個語言都可以無止境地鑽研下去,也永遠有進步的空間,除非我們的目標是把學習這個語言當作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除了吃喝睡之外的時間,都要用來精進語言能力,直到能夠變成另一個母語為止,否則只要能夠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學習,密集學習到一個程度後,就能夠放緩腳步,知道往後還會把握任何機會增加自己在這項語言上的能力。比如說遇到可以練習口語會話的機會就不放過,或是閱讀衣服上的標籤,讓自己隨時還可以學習新的字彙,新的表達,或是更好的發音,而不是完全拋在一旁就可以了。
只要有了明確的目標,知道學習一個語言到什麼程度算是「夠了」,是希望別人能聽懂我們說什麼就好,就算聽起來像小嬰兒牙牙學語也沒關係?還是希望能夠符合自己專業上需要有的形象?無論目標是什麼,別忘了就算比一般的資質再笨一點的人,也都可以把十種以內的語言學得不錯,因為這本來就只是所需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任何有行動力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在學校時候外語學得好或不好,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至於自學一個語言,如果聽讀說寫都要有「不錯」的基本程度,需要多少時間?專家的統計,無論什麼語言,如果有需要、夠好奇,平均都是一年。如果學習同一個語系的語言,比如說有英語能力的人學習另一個羅馬語系的語言,像是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或是有中文能力的人學習另一個使用漢字的語言,像是日文、韓文、廣東話或其他五十六個民族方言中的任何一個,平均需要兩百個小時。就算每天只學習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只要持續不間斷,一年之內將一個新語言聽讀說寫都上手,是相當實際的目標。
提醒自己三件事
大部分的人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會犯三個錯誤,那就是:學得太辛苦、背誦太多沒有用的字彙、跟背誦複雜的文法。以至於把學習外語變成一件很困難,又很無趣的事。如果我要立刻開始學習印尼語(或任何語言),我只要提醒自己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學語言不需要懸梁刺股,開開心心交一個當地朋友所學到的語言,可能遠勝於戰戰兢兢上語言學校好幾年的效果。
第二件事,除了初期的一百個單字以外,接下來最好所有的字彙,都是在日常實用的句子裡學會的。遇到不知道的字就去琢磨猜測、去問人、去查字典,如果你背下大量字彙,那你只能考好試,不能真的學好語言,因為如果不是在真實情況裡學的字彙,真的需要用到的時候,你不大可能能快速的從記憶中把這些隨機的字彙翻出來。
第三件事,文法是用出來的,而不是背出來的。如果今天有一個正在學中文的外國人,突然問你中文的文法規則,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解釋,但我們卻都可以不假思索地正確使用—而且可能從六歲就已經會用了。所以學習一種外國語言的時候,別忘了也是同樣的情形,最好的學習方法不是背誦規則,而是模仿、使用,直到你自己的耳朵聽起來順了,通常就是對了。文法跟字彙一樣,不是那種可以預先學起來放的東西。
所以我第一步就是要挑一本簡單的教材,最好是有附語音檔的,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這是一本好的教材,運用好的教學方法,那麼可以節省好幾個禮拜的學習時間。所謂好的教學方法,就是十二個小時分量的教材中,能夠幾乎涵蓋你會用得到的所有內容,所以只要一本就夠了。如果英語不錯的人,不妨考慮美國的外事服務局(FSI,全稱是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所出版給美國外交人員學習各種外語的教材,就是屬於這種一本就夠的好教材,雖然比較貴,但是值回票價,就算不是外交官一般人也能購買。
可惜我們很多人學到教材的一半,就因為種種原因中斷,等到再想起來或是再次下定決心,中間已經隔了好幾個月,這時候該怎麼辦?最好的方法是,從上次中斷前的最後一課開始,然後往前複習,而不是從第一課。
反過來複習的時候,除了正文外,練習也不能偷懶省略,如果發現自己不能回答習作的所有問題,就再往前一課,直到你能夠完全掌握那一課為止。
當掌握一個語言的基本結構,同時累積到一千個字彙以後,就是可以從初級進入中級,開始閱讀了。閱讀報紙、雜誌,看電視、電影,聽網路收音機,甚至廣告,而不是課文,因為真實世界的用法,會快速增強對這個語言的掌握能力,還有真正有用的字彙,從自己有興趣的版面或節目開始,就算是演藝圈的八卦新聞也無妨,如果能夠去旅行,跟當地人直接交流,細心聽他們怎麼說話,通常會有突飛猛進的效果。
一旦有中級程度以後,持續讓生活裡面出現這個外語的元素,繼續閱讀報紙、雜誌,看電視、電影,看廣告,平常在網上連線的時候固定打開網路收音機,就可以在不需要額外花時間跟金錢特地學習的情況下,保持已經有的程度。
一旦開始學習之後,每天的學習時間不用太長,就算半小時也可以,畢竟我們還有很多別的事情想做、要做,但是最大的忌諱是三天捕魚、兩天曬網,一旦開始就要每天學習持續一段時間,直到有基本的基礎為止,否則就像停停蓋蓋的地基,脆弱的地基是沒有辦法往上蓋房子的,最好的長度是每天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中間可以短暫休息一次,或是分成上下午一天兩次。
有了學習過好幾門外國語言的經驗以後,我一點都不需要問自己:
「我學得會印尼語嗎?」
我真正最需要問自己的問題其實是:
「你這個懶惰的傢伙,該不會在三個月之內半途而廢吧?」
學語言的真實狀況,就是這個樣子。
第六堂 說外語本來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
沒有終生不忘的語言
我必須很掃興的宣布:不管廣告怎麼說,我都不相信除了母語之外,語言沒有什麼自然學習法,因為學習外語本身,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
在黎巴嫩長大,如今生活在巴西的齊亞德‧法扎赫曾經以會講五十八種語言,登上健力士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會說最多語言的保持者。但是,在智利電視台的一個現場節目上,有母語者對他「突襲」,紛紛用芬蘭語、中文、波斯語和俄語提出問題,其中包括俄語的「今天星期幾?」這樣簡單的問題,結果齊亞德完全答不出來,這個不光彩的一幕,在YouTube上廣為流傳,相信有很多人認為他也許是騙子,其實根本不會說那麼多語言。
但是,我卻寧可相信齊亞德只是那天很不走運,沒有準備好要用不同的外語機智問答。如果他事先知道需要使用哪些語言的話,或許稍微準備一下,他就可以跟台下的觀眾交流。
很多人以為,一旦把語言「學好了」,就應該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有如翻譯機的開關隨意切換。但實際上是,任何一種外語,無論學習到如何精通的程度,每一次開口,都仍然必須是一種不自然的、刻意的努力結果—無論外表看起來是多麼的輕鬆自在。
作為一個學過十來種語言的人來說,我可以理解,世界上沒有學好一次就終生不忘的語言。如果沒有事先準備,各式各樣的外語並不會像母語那樣,像反射動作那樣,對答如流。
我記得自己學習阿拉伯語的經過。在前往埃及唸書的幾個月前,就透過介紹,找了一個約旦籍的男人當我的阿語老師,我知道阿拉伯語反映當地文化,是個男尊女卑的語言,所以男性最好跟男人學習才行。那幾個月期間,我們每天下午都約在麥當勞見面,我的課本和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各式各樣的筆記,為了讓自己提早進入狀況,我連在游泳計算趟數的時候,都默默用阿拉伯語。
我計數的方式,並不是從一、二、三、四這樣開始的,不然五十公尺一趟的奧林匹克游泳池,我大概永遠都只會數到十,頂多二十。所以我決定每天隨便選一個很大的數字,然後用阿拉伯語開始往下倒數:
「五百、一千。」
「九、九十、四百、一千。」
「八、九十、四百、一千。」
分別代表的是一五○○、一四九九、一四九八……因為在阿拉伯語中,數字要反過來念,所以無論幾位數,都要從個位數開始說,然後十位數,接著才是百位數,千位數,依此類推。要在短時間,一面游泳一面數清楚,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所以如果我游一五○○公尺,那麼我結束的那趟應該用阿拉伯語數到一四七○。不,應該是「七十、四百、一千」才對。
當我記帳或數數的時候,也開始用阿拉伯語的數字(跟我們熟悉的阿拉伯數字是完全不同的)來書寫,直到可以變成反射動作為止……,就這樣,前往埃及的時候終於到來,我走下飛機,充滿信心地邁出開羅機場的海關,正打算用準備已久的阿語跟計程車司機討價還價的時候,卻突然整個人僵住了。
計程車司機所講的話,我竟然一句都聽不懂!
「這怎麼可能呢?」我拚命敲自己的腦袋,希望這只是一場噩夢,醒來就沒事了。
我的阿語老師常常跟我借錢,我也都借給他了,而且有借無還,這樣仁至義盡的學生到哪裡找?他總不至於無聊到故意整我,浪費彼此幾個月的時間教我全錯的?
一直到那天,我才知道原來約旦和埃及,雖然都說阿拉伯語,但是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方言,就像湖南話和四川話一樣,都跟正統的阿拉伯語有一段差距,對於在此之前,從來沒有聽過其他人說阿拉伯語,除了這位約旦老師的口音,確實很難理解。
這也是後來我學習泰語的時候特別小心,特別選了一家語言學校,老師和學生一對一教學這點不稀奇,但稀奇的是規定每一個小時學生都要「轉檯」,換到下一張書桌前,由另一個老師接著上一堂課的進度繼續教,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從一開始,就習慣聽各式各樣的南腔北調,才不至於犯下學習阿拉伯語的情況,除了老師一個人所說的話以外,別人說的都聽不懂同樣的錯誤。
和天賦無關?和有沒有上課也無關?
大部分的人覺得學習語言困難,是受到在學校的不愉快經驗影響,所以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之所以在學校學了十年英語、法語、德語還說不好,是因為沒有語言天賦的關係。實際上,科學證明學習任何一門外語,基本上是跟天賦無關的,否則,為什麼幾乎世界上每個人,無論資質好壞,記憶力多差,都幾乎毫無困難的就能學會自己的母語呢?或許也有人會說,學語言從小學習比較快,但是科學上也證明,成人因為懂得運用方法,所以學習語言其實比還沒成年的孩子要快得多。
無論如何,學習外語都不是一件需要天賦或是特別技巧的事。跟我們的母語,或是本來就已經會說的外語較為接近的語言,學起來就比較快,比如原本就會說客家話的人學習廣東話,日本人學習韓文,或是英語為母語的人學習西班牙文,因為屬於同一個語系,文法、發音或是字彙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根據語言學家統計,如果有百分之八十相似度的語言,用有效率的方法學習的話通常只需要三個月就可以上手,就算用很爛的方法學習,最多也只要花六個月。
如果要學的新語言本身複雜性很高,或是跟自己原本就會說的語言差距很大,像是說中文的人要學阿拉伯文,或是德國人要學日文,那麼就需要兩到三年,但是世界上絕對不可能有任何一種語言,困難到讓一個資質正常的人,學了十年還沒什麼成績。
語言學家還有一個可能會讓許多人跌破眼鏡的結論:學習語言,自學肯定比去上課(無論是學校的正式課程還是補習、家教)學得更快。所以如果發現自己學了十幾年的英文還沒學好,可能不是上的課不夠多,而是上得太多的緣故。
不是再花時間,而是決定何時適可而止
至於許多人非常在意的口音問題,語言學家其實也有很簡單的答案:如果年輕時到一個隨時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生活,大部分的人就會有如當地人的口音。但是成年以後才遷徙的話,無論如何學習,無論多久,幾乎都不可能完全沒有口音,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但是如果不去特別在意口音的話,不需要花大半輩子住在當地,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達到流利、清楚表達、完全理解當地人所說的內容。
所以學習語言的重點是,訂定合理的目標。學得「不錯」跟「精通」的區別,不在於決定要花多少時間去學,而是決定什麼時候適可而止,因為任何一個語言都可以無止境地鑽研下去,也永遠有進步的空間,除非我們的目標是把學習這個語言當作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情,除了吃喝睡之外的時間,都要用來精進語言能力,直到能夠變成另一個母語為止,否則只要能夠抱持著開放的態度學習,密集學習到一個程度後,就能夠放緩腳步,知道往後還會把握任何機會增加自己在這項語言上的能力。比如說遇到可以練習口語會話的機會就不放過,或是閱讀衣服上的標籤,讓自己隨時還可以學習新的字彙,新的表達,或是更好的發音,而不是完全拋在一旁就可以了。
只要有了明確的目標,知道學習一個語言到什麼程度算是「夠了」,是希望別人能聽懂我們說什麼就好,就算聽起來像小嬰兒牙牙學語也沒關係?還是希望能夠符合自己專業上需要有的形象?無論目標是什麼,別忘了就算比一般的資質再笨一點的人,也都可以把十種以內的語言學得不錯,因為這本來就只是所需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任何有行動力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在學校時候外語學得好或不好,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至於自學一個語言,如果聽讀說寫都要有「不錯」的基本程度,需要多少時間?專家的統計,無論什麼語言,如果有需要、夠好奇,平均都是一年。如果學習同一個語系的語言,比如說有英語能力的人學習另一個羅馬語系的語言,像是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或是有中文能力的人學習另一個使用漢字的語言,像是日文、韓文、廣東話或其他五十六個民族方言中的任何一個,平均需要兩百個小時。就算每天只學習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只要持續不間斷,一年之內將一個新語言聽讀說寫都上手,是相當實際的目標。
提醒自己三件事
大部分的人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會犯三個錯誤,那就是:學得太辛苦、背誦太多沒有用的字彙、跟背誦複雜的文法。以至於把學習外語變成一件很困難,又很無趣的事。如果我要立刻開始學習印尼語(或任何語言),我只要提醒自己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學語言不需要懸梁刺股,開開心心交一個當地朋友所學到的語言,可能遠勝於戰戰兢兢上語言學校好幾年的效果。
第二件事,除了初期的一百個單字以外,接下來最好所有的字彙,都是在日常實用的句子裡學會的。遇到不知道的字就去琢磨猜測、去問人、去查字典,如果你背下大量字彙,那你只能考好試,不能真的學好語言,因為如果不是在真實情況裡學的字彙,真的需要用到的時候,你不大可能能快速的從記憶中把這些隨機的字彙翻出來。
第三件事,文法是用出來的,而不是背出來的。如果今天有一個正在學中文的外國人,突然問你中文的文法規則,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解釋,但我們卻都可以不假思索地正確使用—而且可能從六歲就已經會用了。所以學習一種外國語言的時候,別忘了也是同樣的情形,最好的學習方法不是背誦規則,而是模仿、使用,直到你自己的耳朵聽起來順了,通常就是對了。文法跟字彙一樣,不是那種可以預先學起來放的東西。
所以我第一步就是要挑一本簡單的教材,最好是有附語音檔的,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這是一本好的教材,運用好的教學方法,那麼可以節省好幾個禮拜的學習時間。所謂好的教學方法,就是十二個小時分量的教材中,能夠幾乎涵蓋你會用得到的所有內容,所以只要一本就夠了。如果英語不錯的人,不妨考慮美國的外事服務局(FSI,全稱是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所出版給美國外交人員學習各種外語的教材,就是屬於這種一本就夠的好教材,雖然比較貴,但是值回票價,就算不是外交官一般人也能購買。
可惜我們很多人學到教材的一半,就因為種種原因中斷,等到再想起來或是再次下定決心,中間已經隔了好幾個月,這時候該怎麼辦?最好的方法是,從上次中斷前的最後一課開始,然後往前複習,而不是從第一課。
反過來複習的時候,除了正文外,練習也不能偷懶省略,如果發現自己不能回答習作的所有問題,就再往前一課,直到你能夠完全掌握那一課為止。
當掌握一個語言的基本結構,同時累積到一千個字彙以後,就是可以從初級進入中級,開始閱讀了。閱讀報紙、雜誌,看電視、電影,聽網路收音機,甚至廣告,而不是課文,因為真實世界的用法,會快速增強對這個語言的掌握能力,還有真正有用的字彙,從自己有興趣的版面或節目開始,就算是演藝圈的八卦新聞也無妨,如果能夠去旅行,跟當地人直接交流,細心聽他們怎麼說話,通常會有突飛猛進的效果。
一旦有中級程度以後,持續讓生活裡面出現這個外語的元素,繼續閱讀報紙、雜誌,看電視、電影,看廣告,平常在網上連線的時候固定打開網路收音機,就可以在不需要額外花時間跟金錢特地學習的情況下,保持已經有的程度。
一旦開始學習之後,每天的學習時間不用太長,就算半小時也可以,畢竟我們還有很多別的事情想做、要做,但是最大的忌諱是三天捕魚、兩天曬網,一旦開始就要每天學習持續一段時間,直到有基本的基礎為止,否則就像停停蓋蓋的地基,脆弱的地基是沒有辦法往上蓋房子的,最好的長度是每天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中間可以短暫休息一次,或是分成上下午一天兩次。
有了學習過好幾門外國語言的經驗以後,我一點都不需要問自己:
「我學得會印尼語嗎?」
我真正最需要問自己的問題其實是:
「你這個懶惰的傢伙,該不會在三個月之內半途而廢吧?」
學語言的真實狀況,就是這個樣子。
第六堂 說外語本來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
沒有終生不忘的語言
我必須很掃興的宣布:不管廣告怎麼說,我都不相信除了母語之外,語言沒有什麼自然學習法,因為學習外語本身,就是一件不自然的事。
在黎巴嫩長大,如今生活在巴西的齊亞德‧法扎赫曾經以會講五十八種語言,登上健力士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會說最多語言的保持者。但是,在智利電視台的一個現場節目上,有母語者對他「突襲」,紛紛用芬蘭語、中文、波斯語和俄語提出問題,其中包括俄語的「今天星期幾?」這樣簡單的問題,結果齊亞德完全答不出來,這個不光彩的一幕,在YouTube上廣為流傳,相信有很多人認為他也許是騙子,其實根本不會說那麼多語言。
但是,我卻寧可相信齊亞德只是那天很不走運,沒有準備好要用不同的外語機智問答。如果他事先知道需要使用哪些語言的話,或許稍微準備一下,他就可以跟台下的觀眾交流。
很多人以為,一旦把語言「學好了」,就應該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有如翻譯機的開關隨意切換。但實際上是,任何一種外語,無論學習到如何精通的程度,每一次開口,都仍然必須是一種不自然的、刻意的努力結果—無論外表看起來是多麼的輕鬆自在。
作為一個學過十來種語言的人來說,我可以理解,世界上沒有學好一次就終生不忘的語言。如果沒有事先準備,各式各樣的外語並不會像母語那樣,像反射動作那樣,對答如流。
我記得自己學習阿拉伯語的經過。在前往埃及唸書的幾個月前,就透過介紹,找了一個約旦籍的男人當我的阿語老師,我知道阿拉伯語反映當地文化,是個男尊女卑的語言,所以男性最好跟男人學習才行。那幾個月期間,我們每天下午都約在麥當勞見面,我的課本和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各式各樣的筆記,為了讓自己提早進入狀況,我連在游泳計算趟數的時候,都默默用阿拉伯語。
我計數的方式,並不是從一、二、三、四這樣開始的,不然五十公尺一趟的奧林匹克游泳池,我大概永遠都只會數到十,頂多二十。所以我決定每天隨便選一個很大的數字,然後用阿拉伯語開始往下倒數:
「五百、一千。」
「九、九十、四百、一千。」
「八、九十、四百、一千。」
分別代表的是一五○○、一四九九、一四九八……因為在阿拉伯語中,數字要反過來念,所以無論幾位數,都要從個位數開始說,然後十位數,接著才是百位數,千位數,依此類推。要在短時間,一面游泳一面數清楚,還真不是件簡單的事,所以如果我游一五○○公尺,那麼我結束的那趟應該用阿拉伯語數到一四七○。不,應該是「七十、四百、一千」才對。
當我記帳或數數的時候,也開始用阿拉伯語的數字(跟我們熟悉的阿拉伯數字是完全不同的)來書寫,直到可以變成反射動作為止……,就這樣,前往埃及的時候終於到來,我走下飛機,充滿信心地邁出開羅機場的海關,正打算用準備已久的阿語跟計程車司機討價還價的時候,卻突然整個人僵住了。
計程車司機所講的話,我竟然一句都聽不懂!
「這怎麼可能呢?」我拚命敲自己的腦袋,希望這只是一場噩夢,醒來就沒事了。
我的阿語老師常常跟我借錢,我也都借給他了,而且有借無還,這樣仁至義盡的學生到哪裡找?他總不至於無聊到故意整我,浪費彼此幾個月的時間教我全錯的?
一直到那天,我才知道原來約旦和埃及,雖然都說阿拉伯語,但是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方言,就像湖南話和四川話一樣,都跟正統的阿拉伯語有一段差距,對於在此之前,從來沒有聽過其他人說阿拉伯語,除了這位約旦老師的口音,確實很難理解。
這也是後來我學習泰語的時候特別小心,特別選了一家語言學校,老師和學生一對一教學這點不稀奇,但稀奇的是規定每一個小時學生都要「轉檯」,換到下一張書桌前,由另一個老師接著上一堂課的進度繼續教,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從一開始,就習慣聽各式各樣的南腔北調,才不至於犯下學習阿拉伯語的情況,除了老師一個人所說的話以外,別人說的都聽不懂同樣的錯誤。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