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第四輯(完結篇)
《漢書》記載有草妖、鼓妖、夜妖、詩妖,這些都不是今天理解的妖怪,而是指反常怪異的現象。內容簡介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第一輯,2011年創下連續36週高踞誠品書店排行榜佳績!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第一、二、三輯,總銷售70,000冊,掀起兩岸中文國學書熱潮。
全系列完結篇,第四輯於2014年隆重推出!
什麼,我們每天都在用的這些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人妖」原來指人為的災禍
《漢書》記載有草妖、鼓妖、夜妖、詩妖,這些都不是今天理解的妖怪,而是指反常怪異的現象。「人妖」一詞即指人間的反常現象,進而形容人為的災禍。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妖」的稱謂開始移用到人的身上。
「巨無霸」原來是一個人名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後,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關係緊張。這一年,夙夜太守韓博上書時提到了有一名力大的奇人,複姓「巨毋」,因身軀巨大故名「霸」,故稱之 為「巨毋霸」。《後漢書》稱之為「巨無霸」。這位巨人終於被王莽派上了用場,他不僅身軀巨大,竟然還有驅趕猛獸作戰的本領!
「孟婆湯」的「孟婆」原來是風神
「孟婆」最早的記載出自《南越志》:「颶母即孟婆,春夏間有暈如虹是,蓋颶神也。」這是中國古籍中最早的關於「颶風」的記載。南越地區俗稱颶風為「孟 婆」。人們都以為「孟婆」姓孟,其實大謬不然。「孟婆」的孟」不是姓,古人排行以伯(孟)、仲、叔、季為序,天帝的女兒最大,因此用排行中的「孟」來稱 呼。
「作梗」原來是指鬼害人
「作梗」一詞,今天的意思是從中阻撓、搗亂,讓人做不成某件事,但是最早的時候卻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鬼害人,鬼物使人患病。「作」是動詞,興起或詛咒;「梗」是名詞,疾病或災殃;「作梗」即百鬼用詛咒等方式發起、興起疾病或災殃,使人遭此疾病或災殃。
讓國學行家帶你重回語文的歷史現場,一次看完近兩百則詞條當初如何誕生,又如何演變成今日的用法,既長見識又長知識。
原來,語言是活的,是有生命的,看完本書,你再也不會誤用、錯用跟濫用中文了!
不說不知道,說出來嚇你一大跳!
以下這些詞,你知道它們的由來與用法的演變嗎?
「添丁」原來是凶兆
「抽屜」原來是一種棺材
「體無完膚」原來是形容身上的刺青
「掩耳盜鈴」盜的原來是一口大鐘
「其貌不揚」到底有多醜?
「如花似玉」原來是形容男子
「嬌客」原來指秦檜的女婿
「省油燈」原來是真的燈
「漫畫」原來是一種鳥的名字
「心懷鬼胎」的「鬼胎」原來指畸形胎兒
「過街老鼠」原來是「過街兔子」之誤
「靠山」靠的不是安祿山
還有更多更多……
目錄
「一字之師」都改了哪些字
「七出」到底是哪七種休妻的條款
「九死一生」原來出自十種死地
「人妖」原來指人為的災禍
「入木三分」原來是形容王羲之的字
「入鄉隨俗」到底是什麼樣的禮節
「三八」為何是罵女人的話
「小李」原來是扒手的代稱
「小丑」原來指微賤之輩
「馬齒徒增」為何比喻虛度光陰
「太平」原來指連續二十七年豐收
「太師椅」原來是以秦檜的官銜命名
「天賜」最早賜的竟然是土坷垃
「不倒翁」原來是勸酒用具
「巨無霸」原來是人名
「五十步笑百步」原來指打仗逃跑
「內人」原本就是指妻子
「比翼鳥」到底是什麼樣的鳥
「公社」原來指官家的祭祀場所
「分香賣履」原來指臨死前留戀妻妾
「月旦評」為何代指品評人物
「月黑風高」原來出自兩項罪名
「鳳毛麟角」的「鳳毛」真指鳳凰羽毛嗎
「從井救人」竟然比喻愚蠢的舉動
「心頭鹿撞」為何用鹿來作比喻
「心懷鬼胎」的「鬼胎」原來指畸形胎兒
「文定」為何代指訂婚
「左支右絀」原來是射箭的方法
「東食西宿」為何比喻人貪得無厭
「甘心」原來是快意殺戮的婉辭
「正襟危坐」原來是指跪姿
「節哀順變」只能用於慰問遭父母之喪的友人
「布袋」原來是上門女婿的謔稱
「打牙祭」原來出自軍中祭旗
「打草驚蛇」原來是形容兩個貪官
「扒灰」為何比喻翁媳通姦
「未雨綢繆」為何比喻事先預防
「號子」為何是監獄牢房的代稱
「旦角」的稱謂原來出自妲己之名
「兄台」為何是對朋友的敬稱
「白衣卿相」原來是推重進士的稱號
「頭巾」原來是王莽發明的
「半截入土」原來指已過半年
「丹書鐵券」原來是免死的憑據
「皮相之談」最初談的是什麼
「印堂」為何指兩眉之間
「老虔婆」為何是對老年婦女的詈詞
「過街老鼠」原來是「過街兔子」之誤
「回天之力」的「天」原來指皇帝
「同室操戈」和「入室操戈」有什麼區別
「團結」原來是民兵組織
「衣缽」原來是佛教十八種道具中的兩種
「冰清玉潤」原來是翁、婿的美稱
「先驅」原來指前鋒軍隊
「先烈」原來指祖先的功業
「竹報平安」為何指報平安的家信
「如花似玉」原來是形容男子
「如願」原來是彭澤湖神的婢女
「紅口白牙」為何比喻說瞎話
「紅男綠女」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花信年華」為何比喻女子二十四歲
「折枝」原來指為長者效勞
「報復」既可指報恩也可指報仇
「村氣」原來是唐太宗調侃駙馬之語
「含糊」原來是「含糊」之誤
「秀眉」原來是形容老年男性的長眉
「作主」原來是製作神位
「作梗」原來指鬼害人
「體無完膚」原來是形容身上的刺青
「龜縮」原來不僅僅指龜縮頭
「兵諫」的「兵」原來指兵器
「窮鬼」原來並不窮
「靈芝」原來有六種顏色
「縱橫捭闔」的「縱橫」是指豎、橫嗎
「苦酒」原來是醋的別名
「青蚨」為何是錢的別名
「其貌不揚」到底有多醜
「奉正朔」為何表示對王朝的效忠
「忝列」只能用於自謙
「畫地為牢」原來是形容刑律寬鬆
「抽屜」竟然是一種棺材
「招魂」既招生者之魂也招死者之魂
「拔河」拔的為什麼是「河」
「英雄氣短」原來是對科舉考試的譴責
「非驢非馬」竟然真的是騾子
「敗績」為何形容軍隊潰敗
「囹圄」原來是周代的監獄
「採花」原來比喻美好的愛情
「金聲玉振」原來指奏樂從始至終
「金枝玉葉」為何比喻皇家子孫
「金針度人」的「金針」原來是織女所賜
「佳城」原來指墓地
「佳期」的「佳」原來指湘夫人
「餞行」原來首先要祭路神
「狗血噴頭」為何不使用別的動物的血
「廟堂」為何代指朝廷
「宛若」原來是漢代神女的名字
「夜貓子」原來指鴟鵂這種怪鳥
「學究」原來指科舉考中者
「河魚之疾」原來指腹瀉
「孟婆湯」的「孟婆」原來是風神
「相撲」原來出自「角抵」之戲
「拾級而上」到底怎樣「拾級」
「拮据」原來是鳥兒腳爪之病
「指桑駡槐」原來是對官府的刻骨詛咒
「揮霍」原來是形容雜技表演
「要領」原來指腰斬和梟首之刑
「荒誕」竟然是一種怪獸
「藥石之言」為何比喻勸人改過的話
「故態復萌」原來是指「狂奴故態」
「骨瘦如柴」原來由「骨瘦如豺」而來
「省油燈」原來是真的燈
「膽小如鼠」的「鼠」原來指鼷鼠
「鍾馗」之名是怎麼來的
「庭訓」為何代指父親的教誨
「渾蛋」的罵人話是怎麼來的
「渾家」是對妻子的貶稱嗎
「逆鱗」為何比喻人主之怒
「嬌客」原來指秦檜的女婿
「殊死」原來是身首分離之刑
「素車白馬」原來是送葬所用
「蚍蜉撼大樹」的「蚍蜉」原來是大螞蟻
「晏駕」為何代指帝王之死
「臭味相投」原來是褒義詞
「借光」借的是什麼光
「借花獻佛」原來是真的借花
「狼狽」不是兩種動物
「豹隱」為何比喻隱居不仕
「躬耕」原來指天子親自耕種
「談天」為什麼不叫「談地」
「海屋籌添」為何是祝壽之詞
「黃瓜」本來叫「胡瓜」
「掩耳盜鈴」盜的原來是一口大鐘
「碩鼠」原來是五技之鼠
「雀角鼠牙」為何比喻因小事而爭訟
「野合」原來指不合禮儀的婚姻
「虛有其表」原來出自唐玄宗之口
「欲蓋彌彰」想要掩蓋的到底是什麼壞事
「欲壑難填」原來是對新生兒的預言
「腳色」的稱謂跟「腳」有什麼關係
「猜枚」原來出自「藏鉤」之戲
「禍水」原來指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
「添丁」原來是凶兆
「涸轍之鮒」為何用鯽魚來作比
「驚弓之鳥」原來真的驚弓
「慘綠少年」為何形容風度翩翩的男子
「博弈」原來是兩種不同的遊戲
「黑暗」原來是犀牛角的別名
「掌上明珠」最早是形容情人
「噴嚏」古時就指被人想念
「寒士」原來指衣單身寒的士卒
「寒酸」原來是「寒畯」之誤
「裙帶關係」最初專指因夫人得官
「藍本」為何代指底本
「錙銖必較」的「錙銖」到底有多重
「癡呆」原來是對吳人的貶稱
「塞責」原來是盡責的意思
「鶉衣百結」為何比喻衣衫破爛
「數典忘祖」為何比喻忘本
「嗾使」原來是使喚狗
「漫畫」原來是一種鳥的名字
「靠山」靠的不是安祿山
「檀郎」為何是對情郎的昵稱
「徽號」原來是旌旗
「孺慕之情」為何比喻哀悼父母
「鰥夫」為何代指喪妻的男人
試閱
今日世界,以泰國人妖最為出名,「人妖」被定義為專事表演的從小服用雌性激素而發育的男性,也就是說,「人妖」專指變性的男人。但中國古代的「人妖」一詞,與現代含義卻迥然不同。
「人妖」的重點在於「妖」,那麼,究竟何為「妖」?《左傳•宣公十五年》中說:「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所謂「地反物為妖」,是指人間反常怪異的事物或現象,比如《漢書•五行志》記載有草妖、鼓妖、夜妖、詩妖,這些都不是今天理解的妖怪,而是指反常怪異的現象:草妖指「隕霜不殺草」,降下的霜不能使草枯死;鼓妖指聲響巨大如同擊鼓的怪異之聲;夜妖指「雲風並起而杳冥」,令白晝如同黑夜的大風、地震之災異;詩妖指「怨謗之氣發於歌謠」。
因此,「人妖」一詞即指人間的反常現象,進而形容人為的災禍。《荀子•天論篇》詳細探討了這些人為的災禍:「物之已至者,人祅則可畏也:楛耕傷稼,楛耨失歲,政險失民;田穢稼惡,糴貴民饑,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謂人祅。政令不明,舉錯不時,本事不理,勉力不時,則牛馬相生,六畜作祅,夫是之謂人祅。禮義不修,內外無別,男女淫亂,則父子相疑,上下乖離,寇難並至,夫是之謂人祅。」
「人祅」即「人妖」,「楛(ㄎㄨˇ)」是粗劣之意,「耨(ㄋㄡˋ)」指鋤草,「糴(ㄉㄧˊ)」指買米。疑難字既明,這段話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這是說在已經出現的事情中,所舉的這三種情況都屬於「人妖」,即人為的災禍,這才是最可怕的,因此荀子評價道:「三者錯,無安國。」
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妖」的稱謂開始移用到人的身上。《南史•列傳第三十五》中記載了當時的一則新聞:「東陽女子婁逞變服詐為丈夫,粗知圍棋,解文義,遍遊公卿,仕至揚州議曹從事。事發,明帝驅令還東,逞始作婦人服而去,嘆曰:『如此之伎,還為老嫗,豈不惜哉。』此人妖也。」這裡的「人妖」是指東陽女子婁逞變裝扮為男人,與今天指變性的男人恰恰相反。
這就是「人妖」一詞的變遷,古今含義迥然不同,甚至剛好相反,真是有趣!
「入木三分」原來是形容王羲之的字
「入木三分」今天只用作形容詞,比喻描寫人或事物非常深刻,也用來比喻見解、議論非常深刻。但是最早的時候,這個成語卻是實指。人們通常以為既能「入木三分」,那麼一定是指雕刻的刻刀陷進木頭裡有三分之多,這是錯誤的。原來,「入木三分」是形容王羲之寫的字。
唐人張懷瓘所著《書斷》一書引用東晉書法家羊欣《筆陣圖》,講述了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有趣故事。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祕?』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少,恐不能祕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
「如果等到成人後再授予我,恐怕會埋沒了我年幼時的才華。」十二歲的王羲之用這樣的理由說服了父親,拿到了《筆說》這本祕笈,不到一個月的工夫,書法果然大進。
「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見到王羲之這一個月的字,立刻就猜到他正在學習前人的用筆之訣,流著眼淚說:「這孩子長大後一定會超過我的名聲。」
「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祝版」是祭祀時書寫祝文的木版,每次祭祀的祝文不同,因此要經常更換。這一年的冬至日,晉帝在北郊祭祀,祝版由王羲之書寫,寫完後工人刻字,發現王羲之的墨蹟竟然「入木三分」!
羊欣接著講述了一則神跡:「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臺丈人。』」《蘭亭序》和《黃庭經》這兩篇著名的書法作品完成後,甚至感動了天臺丈人,從空中傳話褒獎王羲之。王羲之曾寫有《記白雲先生書訣》一文,白雲先生即天臺山的紫真道人,羊欣講的故事即由此附會而來。
今人已經很少學習毛筆字,因此「入木三分」的語源也早就不清楚了,真乃憾事!
「入鄉隨俗」到底是什麼樣的禮節?
俗話說「入鄉隨俗」,到一個地方就遵從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鄉」指鄉里,可想而知其風俗習慣覆蓋的面積之小。但最初的時候,這句俗語覆蓋的面積可比鄉里要大得太多了。
據《禮記•曲禮上》規定:「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鄭玄解釋說:「皆為敬主人也。禁謂政教;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國,城中也。」孔穎達則解釋得更加清楚:「境,界首也。禁謂國中政教所忌。凡至境界,當先訪問主國何所禁也。」「國,城中。城中如今國門內也。俗謂常所行也。入主人之城內,亦先問風俗常行也。」「門,主人之門也。諱,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為避之也。問諱而以門為限者,主人出至大門外迎客,客入門,方應交接,故於門為限也。」
原來,進入別的國家邊境的時候,要先問該國政治與教化方面的忌諱,此之謂「入境而問禁」;進入別的國家城門的時候,要先問該國城市之中所常行的風俗和厭惡的事情,此之謂「入國而問俗」;進入別人家門的時候,要先問主人祖先的名字,以便談話時加以避諱,此之謂「入門而問諱」。從國家到城市再到家門,古人關於「禁」、「俗」、「諱」的禮節區分得極其精細,後人已經不耐煩這種區分,因此就用「入鄉隨俗」一言以蔽之了。
岳飛的孫子岳珂在《桯史》中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南宋年間,有兩位狂生,一位姓張,一位姓吳,胸懷大志卻不為人所知,聽說西夏有意入侵南宋,遂叛國而往。在西夏都城的酒家裡,二人劇飲終日,然後揮筆在牆壁上大書:「張元、吳昊,來飲此樓。」巡邏的人將二人捉拿,「夏酋詰以入國問諱之義,二人大言曰:『姓尚不理會,乃理會名耶!』」。
原來,西夏國君的名字叫李元昊,張吳兩位狂生故意將元昊之名嵌入自己的名字裡面,目的是引人注目。李元昊以「入國問諱」詰問,是綜合了「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兩項禮節。兩位狂生的目的果然達到了,李元昊「竦然異之,日尊寵用事」。入國而不問諱,竟然還能達成這樣的效果,真是有趣!
「小丑」原來是指微賤之輩
今天的「小丑」一詞,用來比喻那些醜惡之徒,比如「鬼鬼祟祟的小丑」之類用法。但是在明清之前,這個詞絕無此義;而明清之後,這個詞又只用來稱呼戲曲中的丑角。「小丑」作為詈詞,不過是從丑角形象演化而來的。
《國語•周語》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恭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眾,王御不參一族。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小丑乎?小丑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
周恭王到涇水邊遊玩,密康公隨從,有三個同姓的女子私奔而來。密康公的母親對他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給周恭王。三隻野獸成群,三個人成眾,三位女子成粲。天子打獵的時候,不盡取群獸,諸侯對眾人行事要謙下,天子娶妃嬪要選三個不同姓的女子。粲是美好的事物,眾人把美好的事物獻給你,你有何德可以承受呢?天子尚且不能承受,更何況你這個小丑呢?小丑德小而兼備眾物,最終一定會滅亡。」
密康公哪裡捨得將三位美女獻給周恭王?結果一年後周恭王就滅了密國,應驗了他母親的預言。
小丑,韋昭解釋說:「丑,類也。王者至尊,猶且不堪,況爾小人之類乎?」原來,這裡的「丑」是「類」的意思,「小丑」即小人之類,微賤之輩。《禮記•學記》中說:「古之學者,比物丑類。」孔穎達解釋說:「古之學者,比方其事以丑類,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事學乃易成。」則「丑類」亦不同於今日對壞人的蔑稱,而是指以同類之事相比。
《後漢書•蓋勳傳》載:「董卓廢少帝,殺何太后,勳與書曰:『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猶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終此?』」《文苑列傳》載,黃香被任命為東郡太守,他上疏辭讓,其中自稱「臣香小丑」,這些用法都是指微賤之輩,並非貶義詞。
明清時期,扮演滑稽角色的喜劇人物被稱作「小丑」,就是從微賤的小人引申而來。京劇中也把丑角稱作「小花臉」,屬於插科打諢、狡猾奸詐的小人物,於是「小丑」的稱謂就移用於比喻醜惡之徒,從此失去了原意。
「小李」原來是扒手的代稱
年輕的李姓小輩,人們往往親昵地稱之為「小李」。這麼簡單的一個稱謂,難道還有什麼有趣的掌故和故事不成?事實正是如此,而且極鮮為人知,原來在明清時期的都城北京城裡,人們管扒手叫「小李」。這個稱謂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明代官員、藏書家葉盛所著《水東日記》中有「小李」一條,替這個稱謂提出解答:「程明道先生外舅彭侍郎思永行狀云:『蜀人以交子貿易,藏腰間,盜善以小刃取之稠人中如己物。公捕獲一人,使疏其黨,得十餘輩,黥流之,盜遂絕。』此即今京師小李之類。小李云者,意為昔時此賊之首,猶健訟者所云鄧思賢耳。」
宋真宗時,張詠鎮蜀,擔心鐵錢過重不利於貿易,因此發明了名為「交子」的紙幣,當然也就給扒手盜取提供了便利。「黥(ㄑㄧㄥˊ)」是刻面塗墨之刑。葉盛將「京師小李」比之於蜀地之盜,可見當時的北京城裡已經通行「小李」之稱了。葉盛認為之所以將扒手稱作「小李」,是因為過去京師扒手的首領姓李,因此京師人引申而將一切扒手都以「小李」代稱。
葉盛又用「猶健訟者所云鄧思賢耳」來比附解釋「小李」這個代稱的現象。鄧思賢是誰?北宋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二十五中記載:「世傳江西人好訟,有一書名《鄧思賢》,皆訟牒法也。其始則教以侮文;侮文不可得,則欺誣以取之;欺誣不可得,則求其罪劫之。蓋思賢,人名也,人傳其術,遂以之名書,村校中往往以授生徒。」原來鄧思賢是江西的一位訟師,他將自己搬弄訟詞的經驗寫成一本書傳授生徒,人們就取名為《鄧思賢》,「鄧思賢」其名遂成為一切健訟者的代稱,「小李」的代稱正與之相同。
這一稱謂直到清代還在使用。清代學者沈濤所著《瑟榭叢談》載:「近世竊鉤之徒,竄身都市,潛於人叢中割取佩物,俗呼『剪綹』……京師則稱為『小李』。國初釋借山元璟《京師百詠》有《小李》詩:『都門喧熱名利區,白日奔走良可虞。中有小李善剽竊,如鬼如蜮滿路隅。』」
古代有許多有趣的俗語還沒有被發掘出來,因此不為人所知;不過,自本書出版之後,天下姓李的「小李」們可要當心啦!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