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通識講義:紮實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能力
內容簡介
閱讀與寫作為何重要?
許多人認為自己沒有文學細胞、沒有寫作天分,更沒有要成為作家,只要有最基本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就夠了;學生時期過後大多只用心在事業技能的精進與發揮上,許多人甚至不再閱讀也不再寫作。但事實是,這些基礎能力不只是一堆知識,而是和我們日常的理解以及表達息息相關!
工作彙報時不知該把重點放在哪,讓人感覺不專業。
每次要寫些什麼的時候,不知從何下手,只好從網路上找範例。
苦心經營社群平台,文章的點讚人數卻寥寥無幾。
讀書或工作上的報告效率低,很難快速掌握訊息。
除了怡情養性或個人修為外,閱讀更能理解他人、認識世界,寫作更能表達自己、融入社會;比起專業技能,這兩項互為表裡的通識能力,不但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更影響每個人的職場發展與人際關係,是我們生涯路能不能走得更寬更廣更遠的關鍵優勢。
★如何兼顧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如何讀懂作者的內心?如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何寫得讓外行人也能理解?如何敘事、寫景、寫情?郵件、報告、履歷、評論,如何吸引人?
★如何從古希臘悲劇理解命運與人生無常?曹雪芹《紅樓夢》到底在講誰的故事?唐詩宋詞如何讓形式與內容同登大雅之堂?
吳軍博士身為電腦科學家、Google Research前資深研究員、矽谷投資人與暢銷書作家,他從本質出發,逐一拆解閱讀與寫作的意義與核心;以講義的形式,針對「理解他人,表達自己」,梳理建構出一套實用有效的系統方法:。
工作上的信件有「三寫四不寫」
寫評論的兩種類型與四種策略
七個「wh」結合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提高閱讀速度的三種方法
順敘法要避免的三個陷阱
寫論文常犯的四種錯誤
如何從「害怕寫」、不知如何寫起,到天天想寫?
怎麼突破寫和說的障礙?
本書除了梳理出一套有系統的讀寫方法,還走進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世界,看這些經典名著的作者如何用文字表達自我。
李煜的〈虞美人〉如何用兩問手法表達心情,營造代入感?
張愛玲筆下的飲食男女為何能讓現代讀者倍感親近?
經典名著《咆哮山莊》用什麼寫作方法來表現情節複雜的故事?
為何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是上了年紀的人才寫得出來的作品?
這是一本寫給成年人的閱讀與寫作講義,給我們一個重新發掘語文兩種力量的機會:
感受:閱讀能培養並強化感受力,讓我們所認知的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更能從生活體驗中理解他人。
表達:透過簡潔的文字表述就能寫得講得明明白白,讓人一看就懂,甚至有畫面既視感。
「閱讀與寫作」不是學校裡的學科,也不是考試後就可以扔掉的課程,我們其實生活在「閱讀與寫作」中,它是我們時時刻刻需要、一輩子受用的基礎能力。
人生中許多常見的問題都是因為缺乏「理解他人、表達自己」的能力所致!當彼此條件處境相同時,單靠一個專業技能是不夠的,唯有從本質出發,將基礎的通識能力提升成「比較優勢」,才能脫穎而出。
目錄
序/導讀
序章
從大語文講起
我們都生活在語文中
大語文是近些年提出的說法。相比於我們過去在課堂上對語文比較狹義的理解,大語文有著特別廣的延伸,以及非常豐富的內涵。
說它延伸廣泛,是因為凡是和生活相關的、必須用到語言這個工具的,都屬於大語文的範疇。在美國一些著名的大學和高中的通識教育中,語文教育涉及人的存在、生命意義,尤其是快樂情感的獲得和價值觀的構建。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你會發現,我們其實是生活在語文中的。
說它內涵豐富,是因為它不僅包括基本的詞彙,還包括高級的語法、修辭等語言技巧以及表達能力。
首先是詞彙,它是語文最基本的元素。
詞彙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的智力水準、生活品質和職業發展。美國許多研究顯示:一個孩子在四歲之前能和父母說多少句話、接觸到多少詞彙,很大程度決定了他今後的智力發展水準;而孩子長大後能使用多少詞彙,決定了他能夠從事多複雜的工作、思考多複雜的問題。
在美國中西部,世代當農民的人日常所用的詞彙只有一千五百個左右,這意味著他們的思維無法超越這一千五百個詞彙所能表達的範疇。相比之下,一個生活在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日常使用的詞彙超過一萬個,能拼寫的單詞達兩萬個以上;接受過研究生教育的人則能夠認識約四萬個單詞。而以文采見長的邱吉爾,他所掌握的詞彙多達二十萬個,甚至有人估計,這個數值接近五十萬。可以想像,一個只能熟練使用幾千個詞彙的人,就算被選作首相,也管理不好國家。事實上,這些人通常也難以勝任大型組織內的複雜工作。
在詞彙之上,是語法、修辭等高級的語言技巧。
常看好萊塢電影的人可能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象,影片中的律師、醫生或其他都市白領使用的英語,和在充滿暴力的貧民窟成長的人講的似乎是兩種語言。這並非影視藝術的誇張,而是事實。雖然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度,用的是同一本詞典裡的單詞,但他們的語言技巧、語文水準和自身身分地位一致。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上層人士在教育孩子時最重視修辭學。因為一個人要想從政擔任公職,需要非常高的修辭學修養。早期的大學,無論是歐洲的牛津、劍橋,還是美國的哈佛、耶魯,也都很重視修辭學的教育。因為在那個時期,大學的任務是培養社會菁英,而菁英的特徵之一就是能優雅而準確地遣詞達意,也就是有很高的語文素養。
在語法、修辭之上,是書面和口頭的表達能力。
美國國父一代的政治家裡,除了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其他人都是優秀的作家,包括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麥迪遜(James Madison)、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等。他們的作品文辭優美、邏輯講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即便在今天,依然堪稱政治學和文學的範文。現在,美國很多教科書都寫得非常好,被世界各國的大學普遍採用,主要原因就是各個領域的教授們本身寫作水準很高。在學術界,要想變得「有名」,就要能寫出令同行記得住的文章。這些都是書面表達能力的重要體現。
而在口頭表達方面,語文修養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調動多少資源、做多少事情,也決定了一個人在生活中受歡迎的程度。在美國陸軍軍官學院(即西點軍校)和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軍校每年各錄取的一千一二百名學生中,約六成的人參加過辯論比賽。這也證明了溝通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從個人生活的層面講,可以說一個人生活在什麼樣的語文環境,就有什麼樣的生活,因為語文環境和生活環境是高度一致的。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講過:「語言是存在之家。」
從國家層面講,雖然很多人覺得科技是決定國家強弱的硬實力,但一個國家在時(歷史上)空(世界上)層面的影響力,更多的是由語言文化所決定。古代希臘城邦和羅馬帝國之所以存在時繁榮無比,滅亡後依然有影響力,秘訣就在文化裡。更準確地講,是在希臘語和拉丁語的文化裡。英美後來能在很長時間內統治世界,到今天依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則和英語文化有很大關係。同樣,中華文明能夠延續,也要感謝中文。
正是因為懂得了語文對文明進步的促進作用,很多國家或歷史上的文明在選拔人才時,都非常看重年輕人的語文能力。
在法國,所有參加高考(Le Baccalauréat,BAC;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學生都要寫一篇很長的作文,考試長達四個小時。這篇作文的要求和中國的高考完全不同,有點像哲學作文,或者古代科舉考試的策論。例如,要求考生對某位思想家的語錄進行自我詮釋和討論(這類考題被稱為「語錄評論題」〔commentaire de texte〕),或者對一個觀點進行評述(這類考題被稱為「觀點論述題」〔dissertation〕)。在歷史上,法國高考考過對笛卡爾(Rene Descartes)給某個人的一封信函進行評述,論述「語言僅僅是一種工具嗎?」、「科學僅僅局限於用來驗證事實嗎?」等等。這種考試考的可不僅是文學水準,更重要的是年輕人對哲學、思想和文化的理解。在法國人看來,這些內容就是語文的一部分。
類似地,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時要寫一篇三百字的文章(common application essay),講述一件影響了自己一生(迄今為止)的事情。這其實是在考察學生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而且在申請大學時,這篇文章的重要性要遠大於學術能力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SAT)成績和平時成績。如果寫不好這篇文章,想申請上名校基本上沒有希望。
上述國家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會把語文延伸擴展到由語言形成的文化,以及語文和未來生活的關係上,這也是它們的語文被稱為「大語文」的原因。
理解了語文和生活的關係,我們就會發現,語文學習是不受課堂和學校圍牆限制的,語文的教室應該是廣闊的世界。我們可以在生活的背景下、在生命的長河中學習和理解語文。
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表達自己
大語文涵蓋的內容很多,但這並不意味著大語文教學沒有重點。實際上,只要把握住三個面向的線索,就能學好它。
簡單來說,這三個面向分別是讀和寫、聽和說、觀察和視覺表達。它們的核心功能,都是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表達自己。
「讀和寫」的內涵,我們先拆開來看。「讀」包括理解字面意思和深層含義,理解作者、理解外部世界、理解內在的文化和人性,這些是層層遞進的。
「寫」則是將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通過某種形式的書面文字(文學作品、專著、研究報告、新聞稿、信件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表達清楚。須注意的是,「讀」和「寫」的訓練是不可分割的:閱讀時,我們既要理解作者的思想,也要學習作者表達自我的方法;寫作時,我們既要把自我表達充分,也要考慮如何便於讀者理解。
由於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要學習和閱讀的內容又太多,因而有效閱讀是提高語文水準,甚至是學習各種知識的關鍵。有效閱讀本身也屬於大語文的範疇,相應的內容我會在後面的章節講解。在閱讀、理解的基礎知識之上,我們每個人都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基礎。而如何有效地做到這一點,如何選擇好的閱讀材料,也是大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
「聽和說」看起來只是把「讀和寫」從書面的變成了口頭的,但實際上,它們涉及的語言藝術和方法是不同的。語文教學通常會忽略這方面的訓練,只有很少的口頭表達訓練,「聽」的訓練則壓根兒沒有。
「聽」和「讀」有很大的區別。「聽」透過接收單方向的線性資訊流獲取知識。如果一個人錯過或沒聽懂某一段訊息,後面的內容基本上也就跟不上了。而「讀」可以回過頭來反覆看那些沒理解的內容,還可以看參考書。因此,聽同一場報告或講座,有的人能接收九○%的資訊,有的人可能就是坐在那裡浪費時間—不是不想聽懂,而是因為不會聽,所以接收訊息的效率太低。類似地,有些人開會收穫很多,有些人則就是「陪太子讀書」。甚至在聊天時,不同人的收穫也會相差很大。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學習大語文,掌握透過「聽」來理解他人的技巧和藝術。
類似地,「說」也並不是把書面的內容念一遍,而是有一套系統性的表達自我的方法。很多人覺得自己天生笨嘴拙舌,但實際上,口頭表達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很多明星高中、大學還會設立專門的課程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當然,「聽」和「說」也是自然聯繫在一起的。好的聽眾不僅會聽內容,還會學習演講者的講話技巧;反之,好的演講者也會顧及聽眾的接收能力。這裡面的種種技巧,我都會在後面的章節詳細介紹。
「觀察和視覺表達」也是大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我們通常認為語文是語言的藝術,但大語文的語言可不僅包括文字,還包括動作、圖形以及其他形式的語言。畢竟,無論使用哪種形式的語言,都是為了清楚、準確地表達思想、情緒和客觀訊息。因此,從文字之外的資訊源獲取知識,也是大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有些人透過讀小說瞭解百年前的社會和文化,有些人則透過看小說改編的電影接收到幾乎同樣的訊息。雖手段不同,但目的類似。我雖然不會在本書重點講述這兩方面的內容,但有必要提醒一下,這些也是大語文教育的一部分。
在美國,卡通故事的創作是大學和部分高中的一門語文類選修課。在這門課程中,學生們須系統地學習利用視覺工具表達思想的方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