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不拖延、不依賴靈感的寫作達標術:暢銷作家、教授、編輯、記者、自媒體創作者……萬人見證有效的高產出習慣

  • 79 332
    42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獻給想寫但沒靈感、有靈感卻寫不出來的你/
不靠寫作天分,
讓你的想法也能被看見!

★★★★★
《出版人週刊》編輯選書

暢銷書《人生4千個禮拜》作者
奧利佛.柏克曼
=專文推薦=

►就算你不是作家,也一定需要寫作
從職場到生活、從傳達觀點到建立個人品牌,
無論是提案、企劃、簡報、論文、心得分享、自媒體經營,甚至一封關鍵郵件,
寫作,不只是作家的專屬能力,而是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表達工具。
如果平常沒有書寫習慣,真正需要動筆時,往往只剩下空白與焦慮。

►不必靠天分和靈感,連暢銷書作家也是這麼寫
身為寫作教練的蓓蒄.艾文斯與克里斯.史密斯,也曾歷經卡關與拖延的困境。
在多年陪伴上萬名寫作者後,他們發現,真正的障礙從來不是技巧或靈感,
而是完美主義、自我懷疑,還有對寫作的過度期待,
更是你對自己與思緒的掌控感。

就算在壓力中,也能條理清晰、有力表達,
從一篇文章到一本作品,不再只是夢想,而是可實現的目標。

►做自己的寫作教練,10大面向打造高產出習慣
從布克獎入圍作家、暢銷作家到自媒體經營者……
他們的共通點不是靈感多、時間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因此,兩位寫作教練傾囊相授,
教你從10大面向打造屬於自己的寫作習慣和節奏──

・破解「每天寫作神話」的迷思,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頻率
・4種寫作法:隨興寫作、每日例行寫作、追劇式寫作、固定排程寫作
・搭配環境、時間、生活節奏,建立個人化的「觸發儀式」
・用「寫作沙盤演練」取代空泛建議,實際操練有效策略
・把拖延轉化為寫作暖身(散步、做家事都是有效熱身)
・寫不出來時不要自責,可以用好奇心取代批判
・以寫作陪伴生活,將零碎時間轉化為創作動能

本書有更多打造寫作習慣的高效技巧,
還收錄超過50位創作者的真實經驗與實用策略,
幫助你在真正需要寫的時候,寫得出來。
不再拖延、不再等靈感,真正完成你想完成的作品與目標!

名人推薦

「本書彙集了所有我見過的最佳建議,有助於養成真正有效的寫作習慣。」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人生4千個禮拜》(Four Thousand Weeks)作者

「這是一本對各階段寫作者都極具價值的指南。兩位作者深知創作過程極其個人化,他們提供了大量睿智且富有同理心的建議,能幫助寫作者打破無益的創作模式,並制定靈活且務實的寫作計畫,以實現可持續的長期創作力。」
──梅森.柯瑞(Mason Currey),《創作者的日常生活》(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作者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且極其實用的書,我強烈推薦!」
──大衛.昆蒂克(David Quantick),小說家、艾美獎獲獎影集《副人之仁》(Veep)和《幕後危機》(The Thick Of It)編劇

「多麼可愛又友善的一本書啊!它讓我感到愉快、振奮、不再孤單,並迫不及待地想要繼續寫作。強烈推薦!」
──凱茜.倫岑布林克(Cathy Rentzenbrink),回憶錄作家,《寫下一切》(Write It All Down)作者

「這本關於如何寫出好文章的書寫得非常出色,對任何希望提高寫作效率的人來說都極具價值。如果你是個寫作者,請成為這本書的讀者吧。」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影響力》(Influence)《鋪梗力》(Pre-Suasion)作者

「一本有趣且包含豐富資訊的指南,助你克服寫作中最棘手的障礙。」
──嘉蓓爾.歐廷萱(Gabriele Oettingen),《正向思維新解》(Rethinking Positive Thinking)作者

「本書闡述了幾乎每位寫作者都會面臨的挑戰,並針對我們對自己以及為何無法完成作品的許多誤解和傳說,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本書將幫助你規劃寫作生活,並指導你如何對待寫作這門藝術。」
──雷尼.桑德斯(Rennie Saunders),「安靜寫作」(ShutUp&Write!)創辦人兼執行長

「這不僅是一本關於提高生產力的書,大多數寫作者已經擁有不少這類書籍,但沒有一本能真正觸及寫作如此困難的根本原因。本書與眾不同:它不僅基於作者自身的經歷,還彙集了他們多年來與數千名寫作者合作所積累的經驗。無論你寫什麼,無論你遇到什麼困難,你都可以在本書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這本書溫暖、睿智且實用,它值得在你的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
──艾莉森.瓊斯(Alison Jones),《非凡商業書友會》(The Extraordinary Business Book Club)播客主持人、《探索式寫作》(Exploratory Writing)作者

「這本書有兩點我特別喜歡。首先,蓓蒄和克里斯並沒有假設適合某位知名作家的方法也適合你,他們強調的是幫助每位作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其次,這並非僅憑直覺,而是基於對作家寫作方式的深入研究,強烈推薦。」
──奈傑爾.沃伯頓(Nigel Warburton),《哲學的40堂公開課》(A Little History of Philosophy)作者

「在我的工作中,沒有什麼比一張空白的頁面更令人感到恐懼的了,卻也沒什麼比完成並出版一本書更令人滿足和興奮的了,本書會全程陪伴你走完這個過程。蓓蒄和克里斯注重實用性,並以令人欽佩的專注力聚焦於需要改變的習慣,為了幫助你將文字「公之於眾」。如果你想從「寫作」到「成書」,那麼你需要這本書。」
──格雷安.艾科特(Graham Allcott),Think Productive 創辦人、《如何成為生產力忍者》(How to be a Productivity Ninja)作者

「蓓蒄和克里斯的克服拖延症課程,是我們Reedsy Learning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因此我很高興看到他們把為寫作者提供之既實用且富有啟發性的建議整理成書──它真的非常有有效。」
──雷卡多.法耶特(Ricardo Fayet),Reedsy共同創辦人

「令人耳目一新且極具實用性。知道寫作並沒有唯一的正確方式,這種自由感令人欣喜!我喜歡這本書的廣度和深度──它既收錄了資深作家們的心得和創作過程,又提供了極其實用的技巧和練習,告訴你接下來該做什麼。這本書值得成為每位寫作者書架上最常翻閱的手冊。」
──葛蕾絲.馬歇爾(Grace Marshall),《人生低谷卻逢春》(Struggle: The surprising truth, beauty and opportunity hidden in life’s sh*ttier moments)及《如何真正提高生產力)(How to be Really Productive)作者

「我翻遍了我的作家自助藏書,沒有一本能與本書相提並論。在我看來,本書可能決定了你手稿的生死:要嘛繼續躺在抽屜裡不見天日,要嘛順利出版被放到書架上販售。我知道很多寫作者會從本書受益,因為我就是其中之一。」
──威爾.孟繆爾(Wyl Menmuir),入圍布克獎的小說家、寫作老師、《大海的吸引力》(The Draw of the Sea)作者

「引人入勝且極具權威性──為所有寫作者提供經過實踐驗證的建議,無論他們處於寫作生涯的哪個階段皆適用。」
──黛比.泰勒(Debbie Taylor),Mslexia 創辦人兼編輯

「這本書是任何努力養成寫作習慣的人(我們大多數人!)不可或缺的伴侶。有了蓓蒄和克里斯的陪伴,寫作之路將不再孤單,也更容易實現。我們將在未來數年廣泛與我們的寫作社群分享這本書。成為作家沒有神奇秘方,但這本書已經非常接近了。拿起它開始行動──然後放下它,開始寫作。」
──馬修.特里內蒂(Matthew Trinetti),倫敦作家沙龍共同創辦人

「蓓蒄和克里斯在我出書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他們對創意生產力的深刻見解和淵博知識,為我提供了靈感和支持以及實用的工具,幫助我堅持下去,並建立更注重心態的寫作實踐。我對他們的書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它將幫助許多寫作者。」
──路易絲.巴塞特(Louise Bassett),《隱藏的女孩》(The Hidden Girl)作者

作者

蓓蒄.艾文斯(Bec Evans)

作家,也是專門幫助作家保持創作動力的寫作教練和顧問。她曾在書店工作,之後投身出版業,並擔任阿爾文基金會(Arvon)寫作中心主任多年,現為Prolifiko的共同創辦人。蓓蒄長年與個人、寫作團體、出版商和大學合作,幫助他們培養寫作技能和信心,並將想法付諸實踐。除了本書之外,蓓蒄另著有《如何過著快樂的忙碌生活》(How to Have a Happy Hustle)一書,該書曾在2020年商業圖書獎中獲得創業靈感類別獎。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

作家,也是Prolifiko 的共同創辦人,這是一家提供輔導和培訓服務的公司,致力於幫助人們養成高效寫作的習慣。他曾擔任全球知名品牌、慈善機構和公共部門的代筆作家和內容顧問。在創立自己的傳播顧問公司Swarm之前,他曾擔任某機構的總監,並定期為全國性報紙和雜誌撰稿,且是一位屢獲殊榮的喜劇劇本作家。

譯者

閻蕙群

熱愛翻譯工作的資深文字工作者,祈願未來能繼續與更多好書相遇,並忠實傳達作者的想法和理念。

目錄

好評推薦
推薦序 這不是教你怎麼寫的書,而是一本幫你找到「你該怎麼寫」的書/奧利佛.柏克曼

前言 高效寫作法因人而異

Part 1 寫作方法

第1章 打破規則──因為這些規則是寫給別人的
迷思如何操控我們
當模仿成了阻力
「每天寫作」神話的崛起與瓦解
完成寫作的方法不只一種
一個轉念,改變寫作人生
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

第2章 自定規則──訂定屬於你自己的規則
拖延與停滯
寫不出「夠好」的第二本
承認自己卡關了
溫和的百日寫作
用心地注意自己做事的方式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更用心注意寫作過程
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場科學實驗
寫作方法不只一種
停掉「自動駕駛」式的寫作

Part 2 開始寫作

第3章 時間──好好規劃你的寫作時間
將寫作融入生活中
四種寫作法
注意你的寫作過程
★沙盤演練

第4章 目標──設定寫作之旅的方向
想像一個正面的結果
有目的的「腦中演練」才能改變表現
心動不如行動
目標能讓你寫得更多、寫得久
成功設定目標的五個特徵
目標越具挑戰性,越可能激發行動
讓夢想變得更聰明
夢想需要行動才能實現
★沙盤演練

第5章 開始──從小處做起,進步隨之而來
從小處著眼
動機並不可靠
勇敢踏出第一步
小步前進,能成就大事
鷹架式出版的力量
建立行動節奏
設定漸進式的次目標
★沙盤演練

第6章 停止分心──用行動計畫處理令你分心的事務
盛名之累
分心是人類的天性
思考是要花力氣的
除障思考
選擇環境設計
主動掌控你的注意力
正確應對分心
★沙盤演練

Part 3 持續寫作

第7章 韌性──發生大事時,是小事讓你繼續前進
不出書就出局
人人皆可培養韌性
當寫作成了義務
巨大挑戰,小步前進
如何培養韌性
寫作需要有個目標
不要硬撐
★沙盤演練

第8章 習慣──用獎勵讓習慣堅持下去
寫作習慣可以追蹤
習慣的力量
追蹤寫作進度與感受
追蹤績效
有效養成習慣的基礎
咖啡與寫作情境
啟動大腦的獎勵迴路
讓寫作變得愉快的方法
★沙盤演練

第9章 與人合作──了解你的社交偏好
讓他人協助你
鼓勵競爭的殘酷教室
競爭好還是合作好?
歸屬感的力量
合作無間的夫妻檔作家
勝似夫妻的最佳拍檔
團隊合作力量大
不要拖累團隊
我們是如何寫這本書的
你適合哪一種問責制?
即使是內向的人也需有人為伴

第10章 精通──投入時間、聽取反饋和刻意練習
幼童學習寫作的歷程:從認得標籤到會寫「我愛你」
刻意練習
不是所有的練習都是一樣的
如何進行刻意練習
讓教練和導師帶著你更上一層樓
如何教導自己
★沙盤演練

結論
邁出下一步
謝辭
引文出處

序/導讀

推薦序
建立一個真正適合你的寫作習慣
―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人生4 千個禮拜》作者

我常幻想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一名作家,但這幻想其實有點莫名其妙,因為不論按哪種標準來看,我都已經是作家了:我在報社當記者20 多年了,且出版了三本書。
但我指的是真正的作家─他們已經得知每天高效寫作的祕訣。我幻想自己在一間專屬的寫作小屋裡,桌上只有一台筆電、一本皮質封面的筆記本,和一杯裝在陶杯裡的現泡咖啡。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寫作,肯定感覺像在記錄上帝的口喻。(此話是借用蘇格蘭作家繆麗爾. 史派克(Muriel Spark) 的說法,其實她是在形容她的創作過程,只不過每次看到都令人火冒三丈。)
本書既能獲得你的青睞,想必閣下平日也愛舞文弄墨(至少有時候會寫點東西吧),並渴望成為一名作家(我的意思是,你最後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藍圖,不再為了寫作而苦苦掙扎、心情沮喪或批評自己)。
但我得告訴你一個壞消息,本書並未提供成為一個快樂、高效作家的祕訣,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這種東西。不過好消息是,不再幻想世間有本寫作的葵花寶典,是成為一個更快樂且更高效作家的關鍵第一步。
本書收錄了我見過最棒的建議,能幫助你打破那個不切實際的幻覺,並建立一個真正適合你的寫作習慣。(而非海明威、繆麗爾.史派克或理想版的你,所適用的那種。)你需要自己的版本
作家很愛給其他作家立規矩,畢竟這不失為一種愉快的分心,能夠讓自己暫時脫離寫不出來的窘境。但堅守「每天寫作」或「要在零干擾環境中寫作」之類的寫作規則,其實弊大於利。它們會讓你以為:如果你沒有遵循這些規則,你就不是真正的作家;或是你曾遵循這些規則,但持續一段時間後,便停筆好幾個月,因為重拾完美的「寫作生活」像是一個無法克服的挑戰,但其實你只需重新開始寫點東西罷了。
事實上,對於不同個性、處於不同人生階段和不同生活狀況的人,需要採用完全不同的寫作方式。(說實話,在我家裡,我星期四和星期一的做法,就不一樣,很多家庭也是如此。)誰規定每天都必須寫作,或是一定要長時間不受干擾地寫;我甚至願意承認追劇式寫作法可能最適合某些人──其實我很不情願,因為這種作法完全不符合我的個性。況且,據我所知,本書並非提供一個寫作系統,而是提供一套系統,能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按照你的心理和環境,為你量身訂製的獨門寫作方法。
我想,我們之所以執著於那些一體適用的寫作規則,是因為我們渴望它們看似能帶來的掌控感。但是對於寫作而言,那樣的掌控感只不過是海市蜃樓罷了(其他方面何嘗不是如此)。這是本睿智、友好且實用的書,探索及應用書中的理念,將帶來比幻想完美寫作生活,更有價值的東西。它將幫助你,在你真正生活的這個世界裡,更快樂地寫出更多的作品。


標:破解拖延的寫作實戰心法,獻給想持續前進的你

――鄭緯筌,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兼任講師、《經濟日報》專欄作家

我在企業、大學教過很多人寫作,曾以為寫作的最大敵人是時間不夠或沒有靈感。直到有一天,我在臺北某間咖啡館裡,眼看著隔壁桌客人的咖啡從熱騰騰變成溫涼,Word 畫面卻還是空白一片時,我才意識到真正的敵人,從來不是時間,而是自己。

那天,我一邊啜飲咖啡,一邊偷偷觀察隔壁桌的客人。只見他先是檢查了三次信箱,然後滑了十多分鐘網路論壇,接著又到 YouTube 看了幾段職棒比賽的精華。一個小時之後,咖啡杯裡只剩下幾口冷掉的液體,但這位老兄的 Word 畫面還是一片空白。

別在等完美時機,它必須被創造

我們很常見到這種拖延的現象,我相信應該很多朋友都很熟悉。那麼,我們該如何克服拖延症呢?直到我讀到《不拖延、不依賴靈感的寫作達標術》,我才明白很多人過去一直陷在一個迷思裡:等到靈感來了、等到環境完美了,或是等到時間剛剛好才願意動筆。但事實上,那個「剛剛好」的時機也許永遠不會自動出現;換句話說,它必須被創造。

身為一個長年在商管與傳播領域寫專欄、也教學生寫作的老師,我看過太多一本正經的寫作建議,像是:每天寫一千字、清晨五點起床或一定要在安靜的房間裡才能創作……

以前我也深信不疑,直到這本書用一個個故事告訴我:不同作家有完全不同的節奏,有人喜歡追劇式爆發,有人偏好細水長流;有人必須早上動筆,也有人卻在午夜的效率最高。

寫作難關,多半卡在心理而非技巧

我特別喜歡書裡談到加拿大小說家瑪格麗特.愛特伍的例子。她曾經在冰天雪地的英國鄉間,和一個都鐸時期的小說題材死磕半年,最後什麼也沒完成,卻意外從這段失敗中誕生了《使女的故事》。那種繞了遠路才找到方向的過程,其實就是創作過程的真實樣貌。

寫作難,常卡在心理而非技巧

書中有一段話特別打動我:「寫作困難的真相,不只是技巧,更是心理障礙。」嗯,這一段話讓我太有共鳴了。就算身為資深講師,也出版過十多本書,我依然會被「我寫得夠好嗎?」這種疑問拖住腳步。特別是當我同時身處學術圈與商業圈,看到同行的佳作時,那種比較與懷疑會不斷打擊自我。

這本書提醒我,寫作需要的不只是時間管理,更是一套能支撐你心理狀態的系統。對我來說,這套系統包括:固定的寫作時段、一杯手沖咖啡、把手機放在手搆不到的地方,以及一個能夠相互鼓勵、打氣的寫作夥伴。

這讓我想到,我在大學任教帶學生做專題時,也常強調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學生不是不知道怎麼寫,而是缺乏那個讓自己持續下去的環境與陪伴。

行動先於靈感,節奏可以設計

我認為,靈感是靠行動得來的,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本書的作者用很多案例提醒我們,動機是行動的副產品。你不必等到有寫作的感覺才動筆,反而要先動筆,感覺才會慢慢跟上來。

對於很多剛開始學習寫作的朋友,我會推薦他們採用「15分鐘寫作法」:只要在手機上設定好時間,不管文筆好壞,先設法寫滿15分鐘。這個方法其實不難,很多人會不知不覺寫到40分鐘甚至一小時,因為一旦跨過門檻,手感就回來了。

我在某些企業作培訓時,也會把這個方法傳授給需要寫報告或做簡報的學員。有人原本要花三天才能完成一份提案,結果用這種小步快走的方法,只花半天就寫好了初稿。

書中談到的「追劇式寫作法」與「每日例行寫作法」,不但讓我覺得印象深刻,也藉此重新檢視自己的節奏。我發現自己在不同任務中,會切換不同模式:好比在寫專欄或教案時,我傾向每日例行,保持穩定輸出;但在衝刺書稿或研究報告時,我會進入追劇模式,連續幾天專注沉浸其中。

沒有完美公式,唯有持續前進

看完這本書,也讓我釋懷:原來不必死守某一種模式,彈性切換才是長久之道。舉例來說,還記得有一次我接下一份跨國顧問案,需要在兩週內完成多達100頁的研究簡報。我索性安排自己進入閉關模式——每天早上8點到咖啡館,下午4點收工,不應酬也不接新專案。結果,我不僅準時完成,還意外多做了兩個個案研究。這段經驗讓我更相信,節奏是可以設計的,而不是被動等待。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寫作是很個人的體驗,也許沒有所謂的完美方案。就像很多管理大師說「策略是動態的」,寫作方法也是如此。

我們會經歷不同的生活階段、承擔不同的責任,甚至心理狀態也會變。今天有效的方法,明年可能就不再適用;而曾經覺得不可能的方法,有一天可能正好成為解方。

我想鼓勵大家要正向思考,不再責怪自己沒靈感或不夠自律,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專注於建立適合當下的支持系統,並允許自己靈活切換節奏。

如果你也曾在寫作時感到坐立難安,或是覺得靈感遙不可及,我真心推薦你讀這本《不拖延、不依賴靈感的寫作達標術》。它不會給你一套死板的公式,而是陪你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寫作路徑。

嗯,寫作本來就該是這樣。我們不急於達到完美,重要的是持續前進。

試閱

第1章
打破規則
因為這些規則是寫給別人看的

你絕不會稱美國作家雪柔.史特雷德(Cheryl Strayed)是個不想工作的懶蟲。她的書是暢銷書排行榜的常勝軍,她的回憶錄《荒野》(Wild)更被拍成電影,還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不管用任何標準來看,她都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但她曾停筆多年,什麼也沒寫─只因她律己甚嚴,認為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作家」。但之後某天她突然頓悟了,這個一閃而過的念頭,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
當我們第一次開始寫作,或是學習任何從未做過的新鮮事時,通常會模仿其他已經「成功」的人,史特雷德自是不例外,而你可能也會這樣做。她孜孜不倦的前往宏偉的大學講堂聆聽寫作講座,也不錯過書店舉辦的朗讀活動,只為了向大牌作家「偷師」。
這些課程有時確實很具啟發且頗有幫助,史特雷德說,這些作家經常會分享他們寫作過程中的「祕訣」,彷彿他們在揭示刻在石板上的法則,一種不可動搖的通用寫作規範:「我每天都寫作,如果你沒有每天寫作,你就不是作家。」
她和在場的一票熱情粉絲一樣,忙不迭地把這些「規則」寫下來,並視它們為福音。渴望成為作家的史特雷德,非常認真的看待這些建議,也很想如法炮製─但她做不到,因為這種作法與她的個性格格不入,為此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寫作能力。她雖渴望寫作,但她無法像他們那樣日日筆耕不輟,她的腦中充滿了疑惑和恐懼,直到某天她得到了啟示,她意識到,自己一直受一個迷思蒙蔽。

迷思如何操控我們
我們這些熱愛寫作的人,常對諸多寫作迷思(以及跟我們自身有關的迷思)深信不移,而且我們也跟史特雷德一樣,之所以相信這些迷思,是因為它們出自我們仰慕的德高望重人士,例如其他作家、教師、導師及上司等。
這些迷思通常經過多年形成,並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社會壓力、我們的自尊、我們的成長經歷,以及我們與周遭他人的比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迷思逐漸形成並深植我們心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
以麥可.萊格(Michael Legge)為例,他是一位英國喜劇編劇,不久前因為一個問題來找我們。在第一次通電話時,他就告訴我們,他心中有個根深蒂固的迷思,他認為自己是個「無藥可救的拖延症患者」,而且缺乏專注力和決心。
這該怎麼辦?他可是個靠寫作吃飯的編劇!他問:「是我不夠努力嗎?還是我已經江郎才盡?我的內心好像有什麼東西關上了。」萊格說,每天早晨醒來,他對即將展開的一天總覺得如履薄冰;每天早上,他都會強迫自己走到書桌前「試著寫點東西」,並且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硬擠出一些文字。但因為沒寫出自己喜歡的內容而感到失望,於是拿起手機看推特,然後因為分心而自責。接著他做了些家事,再為此感到懊惱,於是他帶狗出去散步,遛完狗後又坐回書桌前。
聽著他訴說那充滿內疚和煩惱的一天,讓我們頗為心疼。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轉眼間數月已逝,截稿日和機會都從他眼前飛走了。他一直都為自己無法「下定決心開始寫作」而自責,但在我們的教練課程進行到一半時,一件大事發生了,他發電子郵件告訴我們,他和史特雷德一樣忽然想通了,並隨即放下了那一直束縛著他的執念(稍後會詳細說明)。

當模仿成了阻力
二十多歲的史特雷德並不是因為缺乏天分而無法寫作(她之後輝煌的寫作成績證明了這一點),她更非缺乏決心和毅力──她曾獨自走完長達1600 公里的太平洋山脊步道,並因此聲名大噪。但年輕時的史特雷德一直不看好自己,因為她試圖迎合別人設定的標準,卻一再失敗,並且進退不得,為此感到非常痛苦。
她的心態僵化,並與萊格一樣,她開始相信某種特定的寫作方式對她來說會奏效(或應該奏效),因為這種方式,對那些她認為值得仿效的知名作家來說,確實有效。
史特雷德回想起,當年她在那些講座和讀書會上所聽到的寫作建議時,不禁說道:「要是你認真觀察,就看到這個人─通常是個男人─坐在辦公室裡,他的妻子會為他送午餐。我心想,這可不是我過的生活,我是個服務生,是幫別人送餐的人,沒有人會打理我的生活。」史特雷德的寫作之所以受阻,是因為她試圖模仿別人的寫作方法,卻只是東施效顰,因為對方所處的人生階段、生活中的優先要務、應負的責任,皆與她大不相同,而且他們擁有的自由和特權比她多太多了。
年輕時的史特雷德是個經濟拮据的勞工,沒有人支持她發展寫作才能,她也沒有任何高知名度的朋友,更沒有人為她提供寫作的空間,或是給她送午餐。她只有一份低薪的服務生工作、龐大的生活壓力和責任,以及要付的房租。
我們在此分享史特雷德舉步維艱的寫作故事,並不是要批評那些作家提出的善意建議,他們的成功無疑是天賦加上努力的結果,況且他們給出的「每天寫作」建議,也非一無是處,只不過此法並非對每個人都有效─這便是問題所在。幸好史特雷德想通了這只是一個寫作迷思,並決心改變自己的行為。她意識到自己需要以「能配合她的生活、責任與其他工作的方式」來寫作─在好不容易找到的空閒時間裡,像追劇般專心寫作。我們會在第三章詳述此法。

第5章
踏出第一步
從小處做起,進步隨之而來

這是11 月的第一天,清晨的霜雪寒氣襲人。前一天晚上收到的甜食禮籃,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原本用來嚇人的恐怖萬聖節服裝,現在該送去乾洗店或是丟進回收箱?對某些人來說,活動日程已經轉到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或排燈節(Diwali)。
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夜幕降臨,空氣中彌漫著煙火的硫磺味,預示著為期一個月的盛大活動即將到來。全世界的作家都會打開電腦,捲起袖子,迎接每天寫1,667 字、連續寫30 天的任務─這是全國小說寫作月(NaNoWriMo)。
蓓蒄在2021 年跟著其他作家站上起跑線,目標是在11 月結束前完成一本萬字的小說。第一天她躍躍欲試、充滿了動力,還制定了一個堅不可摧的計畫來實現目標。第一週她全力衝刺,加上事先安排好的寫作靜修營,她在4 天內瘋狂寫下了令人震驚的字數。但是一回到家,現實生活猛烈地向她襲來,她心想,休息幾天應該沒關係吧,但說好的幾天很快變成了一星期,等她反應過來時,她的寫作進度已經落後了幾千字,根本不可能趕上。
於是她放棄目標了。
你可能很熟悉這種經驗:一個曾經超級美味的目標很快就變味了,這種情況尤其常發生在1 月:我們的「新年新願望」失敗了。在上一章,我們提倡要有遠大的夢想,以建立寫作的動力。不過我們所說的動力,不只是你在想像未來時,所感受到那種激勵因素─這種激勵因素其實有可能會誆騙我們,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已經達成目標,從而降低行動的動力。
儘管有一個遠大的目標確實會讓我們興奮,但諷刺的是,它更有可能導致我們不採取行動,而非付出應有的努力。下一章會有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科學知識。現在你只要知道一個大目標,會激起我們身體的戰鬥或逃跑機制就夠了,而且目標越重要,我們對結果的期望就越高,我們的心情就益發戒慎恐懼,直到它徹底壓垮我們。曾經令人興奮的目標感覺無法實現,導致拖延,而且往往以失敗告終。
從小處著眼
數以千計的人報名參加NaNoWriMo,有20% 達成了他們的目標,這顯示設定宏大的目標,對某些人來說確實有效。但如果你屬於那無功而返的80% 也不必氣餒,本章將探討另一種取得進度的方法;無論你是剛開始一個寫作專案,還是已在進行收尾工作,也不論你是新進菜鳥還是資深老手,都能使用此一解決方法。這是我們給每位作家的建議,不論你的寫作過程進行到哪個階段,它都有效。但在告訴你如何運用這個方法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一肩挑起了一個巨大的目標─書寫有關種族主義的作品。
蕾拉.薩德(Layla F. Saad)很愛用Instagram,她在自己的帳戶中建立了一個擁有近2 萬名追隨者的社群,她經常在這個社群裡,分享有關女性靈修和領導力的文章。2017 年8 月發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夏洛特鎮(Charlottesville)白人至上主義者集會發生的暴力衝突的新聞,令她感到震驚,尤其是當她注意到她的社群中竟沒有任何人在討論這件事,她決定將自己的震驚寫成一篇部落格文章。
約莫一年後的某個晚上,她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想知道她的社群學到了什麼,她說:「事情就是這樣起頭的。」她開始在手機上寫筆記。起初她只打算在Instagram 上「拋出」一個問題,但她很快就意識到,事情不會就此打住。薩德宣布她要在Instagram 進行一個為期28 天的挑戰,並邀請她的粉絲響應。翌日早上她惴惴不安地起床,懷疑這是否是個好主意。
數千年前,中國的哲學家老子曾寫道:「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意指圖謀難事要趁容易的時候下手,實現遠大目標要從細微處做起。薩德應對白人至上主義無疑是件難事,她的做法是提出一系列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問題,而這些小問題,在個人層面上引發了一場重大的對話。翌日,當她打開Instagram,她看見貼文下方湧入一堆評論,人們都很樂意參與,她說:「太好了,來開始行動吧。」
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麼─鼓起勇氣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寫部落格或寫書,你都得邁出那第一步。就像薩德會質疑自己在Instagram 上發文的決定,我們天生會趨吉避凶,避免做那些令人害怕的事情。
克服「戰鬥或逃跑」反應的解方,便是專注於那些不會啟動這些原始生存反應的小行動。聚焦於較小的目標可以繞過大腦中的恐懼中心, 心理學家羅伯特. 莫爾(Dr RobertMaurer)博士解釋道:
容易達成的小目標可以讓你悄悄繞過杏仁核,讓它睡著而無法響起警鈴。隨著你的小步驟持續進行,以及大腦皮層開始運作,大腦會開始為你想要的改變創造軟體,真正建立新的神經通路與養成新的習慣。
從小處著眼不僅可以避免提示大腦的恐懼中心,還能建立新的神經網絡,長期支持寫作習慣的養成。這遠比依賴動機來開始寫作,或是靠著意志力撐下去更有效。儘管夢想大的目標對於憧憬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路上的小目標才是幫助你達成目標的關鍵。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動機─就是想要改變某種行為,例如多寫點字或減少拖延。動機常被描述為驅動力或需求,是我們「內在」渴望改變的東西,當我們想像成功時,我們就會產生這些感覺─興奮、有衝勁,一心只想採取行動、達成目標。
但動機無法預測我們能否成功建立習慣,我們甚至可以說它是一個陷阱,而且很多人都可能會掉進去;例如許多人意氣風發地許下新年新希望、或是報名參加雄心勃勃的寫作挑戰,或是寄出博士學位申請書,但是沒過幾天就變得意興闌珊。

第8章
養成習慣
讓你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

美國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形容「後悔」是一種「獨特的痛苦和人類情緒」,遠比失望更為深刻,因為後悔,會讓我們因為自己曾經做過(或沒做)某些事而產生自責。他針對近5 千名美國人所做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受訪者,對於自己「沒做的事」所感到的後悔,比例是「已做的事」的三倍以上。
不過他接著表示,經歷遺憾的事實,最終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遺憾會塑造我們的未來,有時甚至一想到會有遺憾,就足以刺激我們採取行動,並徹底改變我們的人生。英國小說家威爾.孟穆爾(Wyl Menmuir)就是這樣,當他想像未來他告訴他的孩子,他原本可以寫一本小說,而他們回答:「是的,爸爸⋯⋯你本來可以的。」
當時孟穆爾是一所大型學校的英文科主任,教孩子讀書寫字本是他夢寐以求的工作,但他說:「我不開心,我想寫作──這是我這輩子最想做的事。」他跟我們許多人一樣,缺乏改變的信心;但又跟許多人不一樣:一場悲劇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當我失去死產的兒子時,我意識到生命何其有限,如果我沒去做這些我想做的事怎麼辦?要是我再蹉跎下去,怕是要錯過機會了。」
在悲痛之餘,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從這次經歷中汲取一些正面的東西,他不再找藉口,毅然辭去穩定的教職,投入前途未卜的自由業。最初的幾個星期充滿了恐懼,但是學會與恐懼共存後,他嘗試了許多冒險活動,包括衝浪、潛水、洞穴探險,以及從冷岸群島(Svalbard)啟航穿越北極水域,這些活動給了他寫作的最初動力。
但孟穆爾明白,寫作不能只靠最初的熱情,而是要能持續下去。他上過幾門寫作課程,並申請到兼讀制的創意寫作碩士班,但他始終很難建立起固定的寫作模式,那便是我們相識的原因。
寫作習慣可以追蹤
當時是2013 年12 月,我們準備推出名為「Write Track」的數位寫作習慣追蹤器試用版,正在尋找試用者報名參加,於翌年一月份開始此研究專案。孟穆爾從寫作圈的小道消息得知此事,便發了電子郵件給我們,表示願意成為試用者。蓓蔻在作家靜修中心工作期間,觀察到許多寫作者所面臨的困境,Write Track 正是作為回應這些問題的平台。阿爾文基金會(Arvon)自1968 年起就開始舉辦寫作靜修活動,經過半個世紀的磨練,提供的服務已臻完美;朗班寫作中心是理想的寫作環境,寫作者不僅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寫作,還可獲得來自各領域最優秀作家的靈感和支持。授課的老師會培育和鼓勵寫作班的學員,並提供一對一的反饋。
這裡的每日三餐都有專人準備,作家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這裡沒有無線網路,手機的訊號也很微弱,這一切都讓朗班成為遠離日常生活壓力和干擾的避風港。然而有些寫作者一旦回家時,寫作時間就會減少了(甚至是停止);環境可以培養日常習慣,習慣在環境中形成,改變環境,行為就會消失。
當時蓓蒄正在用她的iPhone 追蹤各種健康、飲食和運動行為,這讓她開始思考:如果有類似的工具可以用於寫作,將健康追蹤器使用的元素,運用在寫作等創作習慣上會如何?這便是我們與寫作者一起測試的假設。
在人機互動學者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我們得到了明確的證據:寫作習慣很難培養,但卻很受歡迎;85% 的受訪者希望更有規律地寫作,且其中高達90% 的人希望每天都寫作。當初孟穆爾會來報名參加試用版,便是希望找到能養成寫作習慣的妙方,而他不是唯一一個這麼想的人。

習慣的力量
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在爭論如何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斯多葛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說:「每種習慣和能力,都是由相對應的行為來維持和增強;走路的習慣由走路來維持,跑步的習慣由跑步來維持。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好的讀者,那就去讀書;如果你想成為一個作家,那就去寫作。」他的觀察是正確的─習慣,是透過重複你想要的行為所形成。
然而,對於任何嘗試過走路、跑步、閱讀或寫作卻失敗的人來說,我們都知道習慣的養成不只靠理性和重複。我們並非理性的動物,無論我們多想養成新習慣,單靠意志力是不夠的,這就是心理學從古代哲學中汲取教訓的地方。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觀察到,所有生物都是「習慣的集合體」。4 他的開創性著作《心理學原則》(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預示了現代神經科學對可塑性的強調。他研究了我們有多少日常任務,是在習慣的驅動下自動完成的,而我們對這些習慣卻毫無意識,他寫道:「很少有人能隨口說出─自己先穿的是哪一隻襪子、哪一隻鞋子,或先套進哪一條褲管。」當旁人問起時,他們無法解釋自己在做什麼,但他們的手卻從未出過差錯。這種自動化的行為,不僅出現在穿衣服這種簡單的任務中,也出現在手工藝達人身上。雖然他沒有特別提到作家,但作家其實跟音樂家、木匠和紡織工很相似,所以他說:「習慣就是社會那巨大的飛輪。」
1903 年,也就是《心理學原理》出版十年後,《美國心理學雜誌》指出:「習慣是透過先前反覆的心理經驗而獲得的行為。」6 這些早期的心理學家也跟數百年前的哲學家一樣,注意到習慣動作的重複性,這也正是我們直覺上對「習慣」的理解。簡而言之,習慣是一種透過重複而變得自動化的行為。
習慣也是我們許多人想多做(或少做)的行為。在研究習慣如何形成的這個領域裡,溫蒂.伍德(Wendy Wood)教授是頂尖專家之一,她的研究探討了「獎勵」在養成習慣中的作用。她發現人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43% 是在相同的環境進行重複,通常是在他們思考其他事情的時候。她說:「人們會自動做出反應,而不是在真正做決定,這就是習慣的本質。習慣是一種心理捷徑,讓我們重複過去曾經奏效、帶來回報的行為。」
習慣顧名思義是自動為之,是不經意的行動,更像是條件反射,而非選擇。已經有許多研究測量「自動化」需要多久才能啟動,習慣需要多久才能養成,但是對於達成某個里程碑,需要重複多少次,不論是正式的研究還是坊間的傳聞皆是眾說紛紜─從21 天到66 天不等,答案取決於你想做什麼、有何驅動力及你所處的環境。
現在回過頭去講講孟繆爾和他的寫作抱負,他有很強的驅動力,並且做了破釜沈舟的改變,例如辭去工作,以及攻讀為期三年的文學碩士課程。他參加了一些寫作課程,探索短篇故事,從中萌生了寫小說的想法,但他還沒有固定的寫作習慣,無法實現這一切,幸好他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採取了行動,自願參與我們的研究專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431092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0*0*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0 出貨 參考庫存量:10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