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教育:讓大腦變聰明的預防醫學工程(二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一鍵選好開學文具懶人包,適合快速返校採買、50元電子禮券現領現折!↓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
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讀寫能力不足,將難以參與並融入這個社會。普及讀寫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在升學壓力以及屏幕產品圍攻的大環境下,扭轉讀寫教育所面臨的危機,比以往更為迫切。
本書提供美國讀寫教育的現場實作,可以帶給臺灣諸多觀念上的啟發,重新思考讀寫教育的價值。
──✦──
讀寫教育不必等到入學以後才開始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指出,親子共讀可以從六個月大開始;美國幼教協會(National Associaion of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指出,寫作練習可以從兩歲開始。讀與寫應該從小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寫作練習也不必很困難複雜。例如給寶寶一支蠟筆,讓他們邊聽故事邊塗鴉,培養「把想法形諸紙張」的意識,就是最早的寫作練習。
──✦──
讀與寫,能讓大腦變聰明!愈早開始愈好
美國國民教育為十三年,從Kindergarten開始,通常簡寫為K,相當於臺灣學制中的幼兒園大班。各州學制稍有不同,小學通常是一到五年級、中學是六到八年級、高中是九到十二年級。因此本書的「學前」是指五歲以下,「小學中低年級」是K到二年級,「小學中高年級」是三到五年級,「中學」是六到八年級,「高中」是九到十二年級,「大學」及「成人教育」則與臺灣相同。這六個階段,都各有適齡的讀寫教育方案與目標。本書以年齡段劃分為六章,逐章介紹這六個階段的真實現場:
第一章介紹零歲到學前的讀寫教育,說明讀寫教育應該儘早開始。雖然親子共讀日漸普及,但幼兒閱讀力差距仍然存在,本章展示了弭平差距的實際做法。例如,紐約一群兒科醫師,對帶幼兒來看診的高風險家庭,除了指導家長理解嬰幼兒發展指標,也請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增進親密互動。經過評估,參加「閱讀療法」的孩子,比沒有參加的孩子,有更好的學習力與專注力,出現分離焦慮、過動、暴力的比例也最低。研究顯示,閱讀是零歲開始讓大腦變聰明的最佳預防醫學。
第二章進一步綜合相關研究,探討讀寫教育如何改變成長中的大腦結構。專家與學校為K到二年級這階段的學生設計讀寫系列課程,發現經過三個月練習,孩子們不但讀寫力進步,斷層掃描更顯示「大腦結構有明顯改變」、「與記憶理解有關的皮質增厚」,證實讀寫教育能改變大腦結構,讓孩子「變聰明」,學習力因而提升。並介紹美國小學中低年級的教學現場,如何為學生的讀寫力打下好基礎。
第三章說明三到五年級這個階段是讀寫力的「關鍵年」,一個在三年級仍無法自主閱讀的孩子,將會有終身的閱讀能力缺陷。本章介紹美國小學三到五年級的教學現場,用各種方式搶救中年級學生的閱讀力,包括從讀到寫的個人化學習實例,並舉出已被證實有助提升學生讀寫力的教學方法。還有,效果最好的教學策略是什麼,要如何在教室中實踐?有哪些原則,是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該留意的?有哪些工具,是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可以應用的?
第四章介紹六到八年級的青少年,如何經由讀寫練習,學習人際技巧、處理緊張關係。參與讀寫抗壓實驗的國中生,由研究團隊監控他們的心搏與壓力賀爾蒙指數,結果他們壓力降低、自信提升。更特別的是「讀寫教育」走出校園、在課堂外的功能與運用,幫助少年監獄裡的青少年。這個階段教師最常用也最推崇的讀寫教學法是「六面向寫作教學法」與評量標準。
第五章討介紹如何幫助九到十二年級的生衝刺寫作力,為踏入社會做準備。包括如何指導學生練習寫申請大學的自傳與申請信,以短短五百字充分呈現十八年學習成果,以及寫作教學法的最新的發展。
第六章呈現讀寫教育是個希望工程,可以改寫失學者人生。一位住在大城市的美國成人(新移民)想成為卡車司機,卻因識字不夠,連營業司機證照筆試都無法通過,所幸有社區圖書館推動成人讀寫教育,改寫失學者的人生。本章說明社區圖書館如何推動成人讀寫教育,在推動過程中遇到什麼挑戰,以及最終達成了什麼成果。
──✦──
教養沒有捷徑,讀寫素養的累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位想要幫助孩子提升讀寫力的您,就從翻開這本書開始!思考如何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畢竟,閱讀與寫作絕對不只是一門科目,而是一種可以終身攜帶的實用技能。
(本書特色)
首度由華人記者進行深入美國教育現場的採訪,實地訪察美國讀寫教育的操作實況,介紹美國從學前、國小、國中、高中到終身教育,六大學習現場推動、實施讀寫教育的嶄新觀念與做法,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採訪不同面向,呈現各個角度的觀察,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是家長、教師都需要知道的。內容深入完整、嚴謹,文筆流暢好讀。
◎本書改版自《美國讀寫教育:六個學習現場,六場震撼》
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
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讀寫能力不足,將難以參與並融入這個社會。普及讀寫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在升學壓力以及屏幕產品圍攻的大環境下,扭轉讀寫教育所面臨的危機,比以往更為迫切。
本書提供美國讀寫教育的現場實作,可以帶給臺灣諸多觀念上的啟發,重新思考讀寫教育的價值。
──✦──
讀寫教育不必等到入學以後才開始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指出,親子共讀可以從六個月大開始;美國幼教協會(National Associaion of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指出,寫作練習可以從兩歲開始。讀與寫應該從小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寫作練習也不必很困難複雜。例如給寶寶一支蠟筆,讓他們邊聽故事邊塗鴉,培養「把想法形諸紙張」的意識,就是最早的寫作練習。
──✦──
讀與寫,能讓大腦變聰明!愈早開始愈好
美國國民教育為十三年,從Kindergarten開始,通常簡寫為K,相當於臺灣學制中的幼兒園大班。各州學制稍有不同,小學通常是一到五年級、中學是六到八年級、高中是九到十二年級。因此本書的「學前」是指五歲以下,「小學中低年級」是K到二年級,「小學中高年級」是三到五年級,「中學」是六到八年級,「高中」是九到十二年級,「大學」及「成人教育」則與臺灣相同。這六個階段,都各有適齡的讀寫教育方案與目標。本書以年齡段劃分為六章,逐章介紹這六個階段的真實現場:
第一章介紹零歲到學前的讀寫教育,說明讀寫教育應該儘早開始。雖然親子共讀日漸普及,但幼兒閱讀力差距仍然存在,本章展示了弭平差距的實際做法。例如,紐約一群兒科醫師,對帶幼兒來看診的高風險家庭,除了指導家長理解嬰幼兒發展指標,也請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增進親密互動。經過評估,參加「閱讀療法」的孩子,比沒有參加的孩子,有更好的學習力與專注力,出現分離焦慮、過動、暴力的比例也最低。研究顯示,閱讀是零歲開始讓大腦變聰明的最佳預防醫學。
第二章進一步綜合相關研究,探討讀寫教育如何改變成長中的大腦結構。專家與學校為K到二年級這階段的學生設計讀寫系列課程,發現經過三個月練習,孩子們不但讀寫力進步,斷層掃描更顯示「大腦結構有明顯改變」、「與記憶理解有關的皮質增厚」,證實讀寫教育能改變大腦結構,讓孩子「變聰明」,學習力因而提升。並介紹美國小學中低年級的教學現場,如何為學生的讀寫力打下好基礎。
第三章說明三到五年級這個階段是讀寫力的「關鍵年」,一個在三年級仍無法自主閱讀的孩子,將會有終身的閱讀能力缺陷。本章介紹美國小學三到五年級的教學現場,用各種方式搶救中年級學生的閱讀力,包括從讀到寫的個人化學習實例,並舉出已被證實有助提升學生讀寫力的教學方法。還有,效果最好的教學策略是什麼,要如何在教室中實踐?有哪些原則,是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該留意的?有哪些工具,是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可以應用的?
第四章介紹六到八年級的青少年,如何經由讀寫練習,學習人際技巧、處理緊張關係。參與讀寫抗壓實驗的國中生,由研究團隊監控他們的心搏與壓力賀爾蒙指數,結果他們壓力降低、自信提升。更特別的是「讀寫教育」走出校園、在課堂外的功能與運用,幫助少年監獄裡的青少年。這個階段教師最常用也最推崇的讀寫教學法是「六面向寫作教學法」與評量標準。
第五章討介紹如何幫助九到十二年級的生衝刺寫作力,為踏入社會做準備。包括如何指導學生練習寫申請大學的自傳與申請信,以短短五百字充分呈現十八年學習成果,以及寫作教學法的最新的發展。
第六章呈現讀寫教育是個希望工程,可以改寫失學者人生。一位住在大城市的美國成人(新移民)想成為卡車司機,卻因識字不夠,連營業司機證照筆試都無法通過,所幸有社區圖書館推動成人讀寫教育,改寫失學者的人生。本章說明社區圖書館如何推動成人讀寫教育,在推動過程中遇到什麼挑戰,以及最終達成了什麼成果。
──✦──
教養沒有捷徑,讀寫素養的累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位想要幫助孩子提升讀寫力的您,就從翻開這本書開始!思考如何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畢竟,閱讀與寫作絕對不只是一門科目,而是一種可以終身攜帶的實用技能。
(本書特色)
首度由華人記者進行深入美國教育現場的採訪,實地訪察美國讀寫教育的操作實況,介紹美國從學前、國小、國中、高中到終身教育,六大學習現場推動、實施讀寫教育的嶄新觀念與做法,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採訪不同面向,呈現各個角度的觀察,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是家長、教師都需要知道的。內容深入完整、嚴謹,文筆流暢好讀。
◎本書改版自《美國讀寫教育:六個學習現場,六場震撼》
名人推薦
推薦人
陳昭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許雅寧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林怡辰 / 閱讀推廣人、《從讀到寫》作者
陳昭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許雅寧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林怡辰 / 閱讀推廣人、《從讀到寫》作者
目錄
出版序 讀寫教育的兩本奇書 馮季眉
推薦序 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 許雅寧
推薦序 每一個關心讀寫教育者,都應該有的書 林怡辰
作者序 在AI時代,重新想像讀寫教育 曾多聞
前 言 看見真實的讀寫教育
第一章 |零歲~學前|閱讀療法:零歲開始的預防醫學
第二章 |K~二年級|閱讀不斷電,大腦真的會變聰明
第三章 |三~五年級|讀寫力關鍵年
第四章 |六~八年級|好用的「六面向寫作教學法」
第五章 |九~十二年級|衝刺寫作力,為入社會做準備
第六章 |終身教育|讀寫希望工程,改寫失學者人生
結 語 如呼吸一般的讀寫教育
附錄一 美國學校各年級實施讀寫教育的目標與時數
附錄二 六面向寫作評量標準
推薦序 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 許雅寧
推薦序 每一個關心讀寫教育者,都應該有的書 林怡辰
作者序 在AI時代,重新想像讀寫教育 曾多聞
前 言 看見真實的讀寫教育
第一章 |零歲~學前|閱讀療法:零歲開始的預防醫學
第二章 |K~二年級|閱讀不斷電,大腦真的會變聰明
第三章 |三~五年級|讀寫力關鍵年
第四章 |六~八年級|好用的「六面向寫作教學法」
第五章 |九~十二年級|衝刺寫作力,為入社會做準備
第六章 |終身教育|讀寫希望工程,改寫失學者人生
結 語 如呼吸一般的讀寫教育
附錄一 美國學校各年級實施讀寫教育的目標與時數
附錄二 六面向寫作評量標準
序/導讀
【推薦序】
每一個關心讀寫教育者,都應該有的書
林怡辰 / 閱讀推廣人、《從讀到寫》作者
從多聞前一本書《讀寫教育: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事》,我就深受震撼,從整個國家的教育改革歷程分析,看見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包括寫作如何促進思考、長期考試制度怎麼影響讀寫。身為一位長期推薦閱讀與寫作的現場教育工作者,拿到這本書心裡澎湃,可以以一個國家長時間的角度來看讀寫,對於自己本身的讀寫教學有莫大的省思和影響。我仔細閱讀、反覆思量,還常常寫筆記,喜歡之甚,我逢人就推薦,還將它寫在我的著作《從讀到寫》裡,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見這本作品。
在那之後,我收到許多的回響,像是有老師開始反思,原來自己沒有寫作的經驗會影響學生的指導;原來全班都寫出一樣類似的文章,套用公式,一點都沒有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原來有老師認真教導數學筆記,也是一種跨科寫作的方式……甚至有認識的無界塾老師,一年前讀了這一本書深受感動,已經全面調整讀寫課程。
當然,也有老師談及,這本書概念很好、想法很好,但缺乏實務,進一步怎麼落實,好像很模糊。
我心裡開心的想著:「你等等,第二本快要出版了!」是故,我常當起沒有耐心的讀者角色,催起稿子,因為我知道這一本書相當重要。
長期在教學現場任教,也到各級學校分享讀寫,甚至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我非常認可,閱讀和寫作是學習的基本工具,甚至一○八課綱的素養,沒有閱讀和寫作為根基,是無法進行到自學及終身學習的目標。尤其好的寫作能力是一種抽象的思考能力,寫下文字可以反覆審視、修改,在上一個階段的思考上進行跨越、提升,更是和他人交換想法、批判思考、拓展學習系統最簡單的方法。
而這兩本書,都是多聞以記者之眼所寫。這樣描寫一個國家全面的教育改革、讀寫現狀,有著大量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不同面向的採訪,呈現各個角度的觀察,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非常嚴謹。她有記者敏銳的筆觸,又有學生家長的身分,進行國內首度實地調查採訪美國中小學寫作教育發展歷程與現況,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與近身觀察。
《讀寫教育: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事》提供他山之石,可以映照出臺灣寫作教育的大方向,本書則更系統化、具體的給足了實例和現場。從零歲開始的閱讀親子共讀預防、K到二年級的大量閱讀、三到五年級的讀寫關鍵年、六到八年級的六面項寫作教學法、九到十二年級衝刺寫作力、最後終身教育及失學者人生。不管您任教哪一個年級、孩子多大,都可以在這樣貼心的安排之下,讀讀那個年段的執行實例,回頭看看自己的孩子進行微調。超越了,可以往前;還不足,往下一個年段看看。不時和第一本理論和全面對照,可以安心當下、亦可找到其他做法,刺激靈光來發展進一步的讀寫教學。
例如我常任教的多為三到五年級的這個區間,從教學之眼看來,閱讀文體與目標、創作與發表、研究與拓展、書寫範圍等,我所教授的偏鄉孩子也不分軒輊,但在閱讀這本書中,我仍可以發現「喜歡寫」、「有聲書」、「善用教材」、「跨科際寫作」等部分,我還可以有很多嘗試和教學空間,可以幫助孩子有效的讀寫提升,不同面向帶來更多成長思考。對於班上優異和需要陪伴的孩子,我也從書中獲得許多脈絡,讓讀寫教學在大班級中,也能有個別化的細心等待。
藉由多聞之筆,看見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樣貌,思考我們本身。要費心書寫這樣一本書確實不易,但我想這本書最重要希望應該是:由下而上的自主教育改革,比由上而下的教育政令宣導更有效。從美國看見,發展出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是可以帶好每一個孩子讀寫的。誠摯的,邀請每一個關心教育的您,從每一個基層教師開始,學校行政、家長支持,幫助臺灣孩子讀寫,從翻開這本書閱讀思考開始!
每一個關心讀寫教育者,都應該有的書
林怡辰 / 閱讀推廣人、《從讀到寫》作者
從多聞前一本書《讀寫教育: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事》,我就深受震撼,從整個國家的教育改革歷程分析,看見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包括寫作如何促進思考、長期考試制度怎麼影響讀寫。身為一位長期推薦閱讀與寫作的現場教育工作者,拿到這本書心裡澎湃,可以以一個國家長時間的角度來看讀寫,對於自己本身的讀寫教學有莫大的省思和影響。我仔細閱讀、反覆思量,還常常寫筆記,喜歡之甚,我逢人就推薦,還將它寫在我的著作《從讀到寫》裡,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見這本作品。
在那之後,我收到許多的回響,像是有老師開始反思,原來自己沒有寫作的經驗會影響學生的指導;原來全班都寫出一樣類似的文章,套用公式,一點都沒有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原來有老師認真教導數學筆記,也是一種跨科寫作的方式……甚至有認識的無界塾老師,一年前讀了這一本書深受感動,已經全面調整讀寫課程。
當然,也有老師談及,這本書概念很好、想法很好,但缺乏實務,進一步怎麼落實,好像很模糊。
我心裡開心的想著:「你等等,第二本快要出版了!」是故,我常當起沒有耐心的讀者角色,催起稿子,因為我知道這一本書相當重要。
長期在教學現場任教,也到各級學校分享讀寫,甚至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我非常認可,閱讀和寫作是學習的基本工具,甚至一○八課綱的素養,沒有閱讀和寫作為根基,是無法進行到自學及終身學習的目標。尤其好的寫作能力是一種抽象的思考能力,寫下文字可以反覆審視、修改,在上一個階段的思考上進行跨越、提升,更是和他人交換想法、批判思考、拓展學習系統最簡單的方法。
而這兩本書,都是多聞以記者之眼所寫。這樣描寫一個國家全面的教育改革、讀寫現狀,有著大量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不同面向的採訪,呈現各個角度的觀察,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非常嚴謹。她有記者敏銳的筆觸,又有學生家長的身分,進行國內首度實地調查採訪美國中小學寫作教育發展歷程與現況,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與近身觀察。
《讀寫教育: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事》提供他山之石,可以映照出臺灣寫作教育的大方向,本書則更系統化、具體的給足了實例和現場。從零歲開始的閱讀親子共讀預防、K到二年級的大量閱讀、三到五年級的讀寫關鍵年、六到八年級的六面項寫作教學法、九到十二年級衝刺寫作力、最後終身教育及失學者人生。不管您任教哪一個年級、孩子多大,都可以在這樣貼心的安排之下,讀讀那個年段的執行實例,回頭看看自己的孩子進行微調。超越了,可以往前;還不足,往下一個年段看看。不時和第一本理論和全面對照,可以安心當下、亦可找到其他做法,刺激靈光來發展進一步的讀寫教學。
例如我常任教的多為三到五年級的這個區間,從教學之眼看來,閱讀文體與目標、創作與發表、研究與拓展、書寫範圍等,我所教授的偏鄉孩子也不分軒輊,但在閱讀這本書中,我仍可以發現「喜歡寫」、「有聲書」、「善用教材」、「跨科際寫作」等部分,我還可以有很多嘗試和教學空間,可以幫助孩子有效的讀寫提升,不同面向帶來更多成長思考。對於班上優異和需要陪伴的孩子,我也從書中獲得許多脈絡,讓讀寫教學在大班級中,也能有個別化的細心等待。
藉由多聞之筆,看見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樣貌,思考我們本身。要費心書寫這樣一本書確實不易,但我想這本書最重要希望應該是:由下而上的自主教育改革,比由上而下的教育政令宣導更有效。從美國看見,發展出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是可以帶好每一個孩子讀寫的。誠摯的,邀請每一個關心教育的您,從每一個基層教師開始,學校行政、家長支持,幫助臺灣孩子讀寫,從翻開這本書閱讀思考開始!
試閱
【書摘】(摘自本書第一章)
∣零歲~學前| 閱讀療法:零歲開始的預防醫學
在一個明亮整潔的小房間裡,一位爸爸拿著《莉莉太吵了》(Too Loud Lily),讓寶寶坐在自己膝上聽故事。爸爸配合劇情,一會兒學羊叫,一會兒學馬叫,逗得寶寶哈哈笑。
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一個尋常人家的小孩房間。但仔細看,牆上安裝了攝像鏡頭,隔著小窗戶,有位穿白袍的醫師正在觀察這對父子。
這裡是紐約大學附設醫院的小兒科診間,這是一次例行嬰兒健康檢查。醫師利用這個機會指導家長,用「閱讀法」加強孩子的身心健康。
近年來, 美國全民拚讀寫, 教育界最夯的關鍵詞, 也從STEAM 進化為STREAM,就是STEAM+R(Reading,閱讀)。目前學界普遍的共識是:親子共讀,應從寶寶六個月大開始進行。史丹佛大學研究甚至指出,孩子的閱讀力,在十八個月時就已分出高下。
有人問:「那麼小就學習讀書寫字,有必要嗎?」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讀寫教育」不等於「讀書」、「寫字」。早期讀寫教育,有奠定孩子終身福祉的力量。
所有人類嬰兒,都是從與成人互動開始最初的學習。研究顯示,對嬰幼兒發展最有幫助的人際互動,就是跟爸爸、媽媽對話與閱讀,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親子共讀。親子共讀不是對著寶寶讀,而是與寶寶一起讀;不是為了教寶寶說話,而是為了奠定寶寶的社會技能與情緒發展。這對寶寶的影響是終身的。親子共讀的時光,甚至有克服行為問題的威力:從過動、攻擊行為、到注意力不集中,都可以用「讀」與「寫」來改善。
早期讀寫教育如此關鍵,以致必須從小扎根。學齡兒童的讀寫教育,可以透過學校進行;那麼學齡前嬰幼兒呢?美國人的答案是「兒科醫師」。
兒科醫師開書單取代藥單
談到教養,兒科醫師是家長信賴的重要諮詢對象,家長經常向他們詢問關於兒童發展、安全、健康與營養方面的問題,兒科醫師因此與家長建立起夥伴般的關係,一起為嬰幼兒生命最初幾年的健康成長、正常發展、養成良好行為而努力。佛蒙特大學醫學院兒科醫師寶拉.鄧肯(Paula M Duncan)等人統計,從二○○三年到二○一二年全美兒科醫師普查報告發現,兒科醫師在看診之外,愈來愈常與家長討論有關教養的話題。二○一二年調查顯示,過半(五一%)家有零歲到十歲小孩的家長,會請教兒科醫師教養方面的策略。因此,學齡前嬰幼兒的讀寫教育,可以透過兒科醫師來推行。
美國兒科醫學會二○一六年調查顯示,壓倒性多數(九二%)的兒科醫師,都贊同早期讀寫教育有益嬰幼兒終身發展。紐約大學醫學院兒醫學副教授艾倫.門德爾松(Alan Mendelsohn)醫師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告訴我:「美國家長在很多方面重視讀寫,但是很少有人想到這一方面。」他的研究徹底分析了「學前閱讀」與「嬰幼兒社交—情緒發展」之間的關聯,證實讀寫不應該只發生在入學以後的課堂上,讀寫應該發生在每一個家庭裡,甚至兒科醫師的診間。
在門德爾松醫師領導下,紐約有一群兒科醫師,使用「閱讀療法」來介入高風險家庭。他們研究發現,「閱讀療法」對嬰幼兒的影響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終身的。
研究團隊追蹤了六百七十五個家庭、孩子從零歲到五歲的發展。研究團隊隨機從中挑選兩百二十五個家庭,用一套「影片互動計畫」(Video Interaction Project)來介入這些家庭。「影片互動計畫」是門德爾松醫師在一九九八年發明的,二十年來,他一直持續透過研究來改良這套計畫。
按照美國現行嬰幼兒健檢及疫苗政策,幼兒出生至三歲時,至少會看診十四次。「影片互動計畫」具體的做法是:參加這個計畫的家庭,每次帶孩子看兒科醫師時,都會收到繪本、玩具等贈品。看診前後,家長與一位「教養教練」簡短會面,教練會向家長解釋孩子目前的發展階段,指導家長應該注意哪些嬰幼兒發展指標,說明接下來孩子可能會出現的行為。然後教練請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互動,並錄影記錄。結束後,教練和家長一起觀看影片,同時向家長指出影片中孩子的反應代表什麼意義。
「家長一面觀看影片,一面在教練指導下觀察,當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與孩子互動時,孩子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應。」門德爾松醫師說明,教練會提供家長一些具體做法:
✦製造各種音效來增加閱讀的樂趣。例如講到小貓,就喵喵叫。講到綿羊,就咩咩叫。
✦讓孩子主導,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積極回應。如果孩子對書中某一個部分或角色表現出特別興趣,就多加著墨那個部分或角色。
✦玩角色扮演。例如孩子喜歡小狗,在書上看到狗的時候,就一起來演小狗,汪汪叫、搖尾巴,然後問孩子:「『小狗』現在感覺怎麼樣?開心嗎?難過嗎?生氣嗎?」
✦鼓勵孩子描述看到的插圖,並幫助孩子完善這個描述。例如孩子說:「氣球!」爸爸、媽媽可以說:「對,紅色的氣球!」孩子說:「紅色的氣球!」爸爸、媽媽可以說:「對,紅色的氣球在天上飛!」
門德爾松醫師說:「我們盡量對家長指出互動的正面部分。有些家長一開始認為教養教練的建議很幼稚、很可笑,但是當他們看到影片中孩子對這些互動方式的正向反應時,多半覺得新奇、有趣,也非常受到激勵。」實驗結束後,家長還可以把影片帶回家保存、與親友分享。
正向教養與互動,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嬰幼兒發展的關鍵時期始於出生,而且在美國(或者任何先進國家),嬰幼兒一出生就會與兒科醫師接觸。門德爾松醫師指出,這對兒科醫師來說是非常好的時機,在寶寶一出生時就主動接觸家長,幫助家長改善教養技能。而最重要的教養技能,「無疑的,是親子共讀。」
早期讀寫被視為預防醫學
在這之前,門德爾松曾參與一個由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及人類發展學院贊助的研究,做了一個先行研究。
在先行研究中,門德爾松的團隊在紐約市立醫院招募有新生嬰兒的家庭參加研究,一共招募了四百六十三個家庭,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閱讀,第二組玩玩具,第三組不介入。
第一組家庭,參加「影片互動計畫」,定期與教養教練會面,進行錄影實驗。第二組,不與教養教練會面,也不進行錄影,但會定期收到研究團隊寄送的教養手冊以及玩具。第三組家庭,不做任何介入。
團隊追蹤這些孩子到三歲,從「學習、模仿及遊戲參與力」、「注意力集中程度」、「分離焦慮程度」三個面向,定期評估這三組孩子。評估結果,十四個月大時,第一組閱讀組的孩子學習力最好,第二、三組孩子學習力相當。注意力集中度,三組孩子都相當。分離焦慮,第一組孩子最低,第二、三組孩子相當。
到了兩歲,第一、二組孩子的學習力相當,第三組較差。注意力集中度,第一組孩子最佳,第二、三組相當。分離焦慮,第一組孩子最低,第二組孩子次之,第三組孩子最高,而且三組孩子之中,只有第三組孩子分離焦慮程度上升,顯示缺乏共讀、遊戲等父母陪伴的孩子,最容易焦慮。
到了三歲,第一組有閱讀介入的孩子,各方面發展都明顯最好。第二組以遊戲介入的孩子,學習力也有提升。第三組沒有閱讀介入的孩子,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出現攻擊行為的比例較高。
結論是,第一組以閱讀介入的孩子,學習力與專注力都最好,出現分離焦慮、過動、暴力問題的比例最低。
研究同時發現,閱讀的力量,對於低收入、移民家庭的孩子影響尤大。這說明讀寫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個人或個別家庭,而是整個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
這個先行研究證實「影片互動計畫」的有效性,令研究團隊大受鼓舞,進一步擴大計畫。門德爾松醫師說:「我覺得,早期讀寫,甚至可以被視為一種預防醫學。」用親子共讀、互動的方式,來預防社經地位造成的學習落差問題,甚至過動問題。用兒科醫師來接觸、介入這些家庭,是最有效的方式。
兩年後,門德爾松的團隊再度追蹤這些孩子,發現閱讀造成的行為影響,在兩年後仍然存在,而且五歲的孩子已經準備進入幼兒園,嬰兒期打下的閱讀基礎,成為他們入學後成功的基石。
過動、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是當今影響美國兒童學習的三大障礙,門德爾松的研究證明,從嬰兒期練習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成功跨越學習障礙。門德爾松說:「我覺得這個實驗最大的收穫,就是向家長展現親子共讀的威力。」
這個實驗還有第二階段。參加第二階段實驗的家庭,在孩子三到五歲期間,繼續從兒科診所得到繪本、玩具、進行親子共讀錄影紀錄,兩年中至少與教養教練會面八次。這些家庭的孩子表現出更大的進步,而且愈到後來,家長的工作愈輕鬆,因為孩子已經可以自行享受閱讀的樂趣,並從中受益。
「過動行為減少,就是減少過動症的發生率!」門德爾松醫師說:「我們可能幫助了很多本來會發展出過動症的孩子。」尤其統計指出,貧窮家庭的孩子因為有太多課堂以外的事要擔心,入學後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比較大。門德爾松醫師相信,及早以閱讀介入,是弭平這種不平等最好的方法,不但減少問題行為發生機率,又能提升孩子的語言技能。
零歲閱讀 縮小學習落差
受教不平等,是近年來美國教育界關注的問題。談到不平等,最近幾年在美國幾乎沒有什麼好消息。女男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持續嚴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就醫機會持續存在種族差異……不可否認,資本主義的確存在不公平。
雖有這許多壞消息,好在仍有一個好消息:高收入與低收入家庭子弟,學業表現的巨大差距開始縮小了。二○一○年代進入幼兒園的學生,程度比一九九○年代後期平均好很多。原因就是高品質的免費學前讀寫教育。
∣零歲~學前| 閱讀療法:零歲開始的預防醫學
在一個明亮整潔的小房間裡,一位爸爸拿著《莉莉太吵了》(Too Loud Lily),讓寶寶坐在自己膝上聽故事。爸爸配合劇情,一會兒學羊叫,一會兒學馬叫,逗得寶寶哈哈笑。
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一個尋常人家的小孩房間。但仔細看,牆上安裝了攝像鏡頭,隔著小窗戶,有位穿白袍的醫師正在觀察這對父子。
這裡是紐約大學附設醫院的小兒科診間,這是一次例行嬰兒健康檢查。醫師利用這個機會指導家長,用「閱讀法」加強孩子的身心健康。
近年來, 美國全民拚讀寫, 教育界最夯的關鍵詞, 也從STEAM 進化為STREAM,就是STEAM+R(Reading,閱讀)。目前學界普遍的共識是:親子共讀,應從寶寶六個月大開始進行。史丹佛大學研究甚至指出,孩子的閱讀力,在十八個月時就已分出高下。
有人問:「那麼小就學習讀書寫字,有必要嗎?」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讀寫教育」不等於「讀書」、「寫字」。早期讀寫教育,有奠定孩子終身福祉的力量。
所有人類嬰兒,都是從與成人互動開始最初的學習。研究顯示,對嬰幼兒發展最有幫助的人際互動,就是跟爸爸、媽媽對話與閱讀,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親子共讀。親子共讀不是對著寶寶讀,而是與寶寶一起讀;不是為了教寶寶說話,而是為了奠定寶寶的社會技能與情緒發展。這對寶寶的影響是終身的。親子共讀的時光,甚至有克服行為問題的威力:從過動、攻擊行為、到注意力不集中,都可以用「讀」與「寫」來改善。
早期讀寫教育如此關鍵,以致必須從小扎根。學齡兒童的讀寫教育,可以透過學校進行;那麼學齡前嬰幼兒呢?美國人的答案是「兒科醫師」。
兒科醫師開書單取代藥單
談到教養,兒科醫師是家長信賴的重要諮詢對象,家長經常向他們詢問關於兒童發展、安全、健康與營養方面的問題,兒科醫師因此與家長建立起夥伴般的關係,一起為嬰幼兒生命最初幾年的健康成長、正常發展、養成良好行為而努力。佛蒙特大學醫學院兒科醫師寶拉.鄧肯(Paula M Duncan)等人統計,從二○○三年到二○一二年全美兒科醫師普查報告發現,兒科醫師在看診之外,愈來愈常與家長討論有關教養的話題。二○一二年調查顯示,過半(五一%)家有零歲到十歲小孩的家長,會請教兒科醫師教養方面的策略。因此,學齡前嬰幼兒的讀寫教育,可以透過兒科醫師來推行。
美國兒科醫學會二○一六年調查顯示,壓倒性多數(九二%)的兒科醫師,都贊同早期讀寫教育有益嬰幼兒終身發展。紐約大學醫學院兒醫學副教授艾倫.門德爾松(Alan Mendelsohn)醫師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告訴我:「美國家長在很多方面重視讀寫,但是很少有人想到這一方面。」他的研究徹底分析了「學前閱讀」與「嬰幼兒社交—情緒發展」之間的關聯,證實讀寫不應該只發生在入學以後的課堂上,讀寫應該發生在每一個家庭裡,甚至兒科醫師的診間。
在門德爾松醫師領導下,紐約有一群兒科醫師,使用「閱讀療法」來介入高風險家庭。他們研究發現,「閱讀療法」對嬰幼兒的影響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終身的。
研究團隊追蹤了六百七十五個家庭、孩子從零歲到五歲的發展。研究團隊隨機從中挑選兩百二十五個家庭,用一套「影片互動計畫」(Video Interaction Project)來介入這些家庭。「影片互動計畫」是門德爾松醫師在一九九八年發明的,二十年來,他一直持續透過研究來改良這套計畫。
按照美國現行嬰幼兒健檢及疫苗政策,幼兒出生至三歲時,至少會看診十四次。「影片互動計畫」具體的做法是:參加這個計畫的家庭,每次帶孩子看兒科醫師時,都會收到繪本、玩具等贈品。看診前後,家長與一位「教養教練」簡短會面,教練會向家長解釋孩子目前的發展階段,指導家長應該注意哪些嬰幼兒發展指標,說明接下來孩子可能會出現的行為。然後教練請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互動,並錄影記錄。結束後,教練和家長一起觀看影片,同時向家長指出影片中孩子的反應代表什麼意義。
「家長一面觀看影片,一面在教練指導下觀察,當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與孩子互動時,孩子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應。」門德爾松醫師說明,教練會提供家長一些具體做法:
✦製造各種音效來增加閱讀的樂趣。例如講到小貓,就喵喵叫。講到綿羊,就咩咩叫。
✦讓孩子主導,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積極回應。如果孩子對書中某一個部分或角色表現出特別興趣,就多加著墨那個部分或角色。
✦玩角色扮演。例如孩子喜歡小狗,在書上看到狗的時候,就一起來演小狗,汪汪叫、搖尾巴,然後問孩子:「『小狗』現在感覺怎麼樣?開心嗎?難過嗎?生氣嗎?」
✦鼓勵孩子描述看到的插圖,並幫助孩子完善這個描述。例如孩子說:「氣球!」爸爸、媽媽可以說:「對,紅色的氣球!」孩子說:「紅色的氣球!」爸爸、媽媽可以說:「對,紅色的氣球在天上飛!」
門德爾松醫師說:「我們盡量對家長指出互動的正面部分。有些家長一開始認為教養教練的建議很幼稚、很可笑,但是當他們看到影片中孩子對這些互動方式的正向反應時,多半覺得新奇、有趣,也非常受到激勵。」實驗結束後,家長還可以把影片帶回家保存、與親友分享。
正向教養與互動,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嬰幼兒發展的關鍵時期始於出生,而且在美國(或者任何先進國家),嬰幼兒一出生就會與兒科醫師接觸。門德爾松醫師指出,這對兒科醫師來說是非常好的時機,在寶寶一出生時就主動接觸家長,幫助家長改善教養技能。而最重要的教養技能,「無疑的,是親子共讀。」
早期讀寫被視為預防醫學
在這之前,門德爾松曾參與一個由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及人類發展學院贊助的研究,做了一個先行研究。
在先行研究中,門德爾松的團隊在紐約市立醫院招募有新生嬰兒的家庭參加研究,一共招募了四百六十三個家庭,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閱讀,第二組玩玩具,第三組不介入。
第一組家庭,參加「影片互動計畫」,定期與教養教練會面,進行錄影實驗。第二組,不與教養教練會面,也不進行錄影,但會定期收到研究團隊寄送的教養手冊以及玩具。第三組家庭,不做任何介入。
團隊追蹤這些孩子到三歲,從「學習、模仿及遊戲參與力」、「注意力集中程度」、「分離焦慮程度」三個面向,定期評估這三組孩子。評估結果,十四個月大時,第一組閱讀組的孩子學習力最好,第二、三組孩子學習力相當。注意力集中度,三組孩子都相當。分離焦慮,第一組孩子最低,第二、三組孩子相當。
到了兩歲,第一、二組孩子的學習力相當,第三組較差。注意力集中度,第一組孩子最佳,第二、三組相當。分離焦慮,第一組孩子最低,第二組孩子次之,第三組孩子最高,而且三組孩子之中,只有第三組孩子分離焦慮程度上升,顯示缺乏共讀、遊戲等父母陪伴的孩子,最容易焦慮。
到了三歲,第一組有閱讀介入的孩子,各方面發展都明顯最好。第二組以遊戲介入的孩子,學習力也有提升。第三組沒有閱讀介入的孩子,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出現攻擊行為的比例較高。
結論是,第一組以閱讀介入的孩子,學習力與專注力都最好,出現分離焦慮、過動、暴力問題的比例最低。
研究同時發現,閱讀的力量,對於低收入、移民家庭的孩子影響尤大。這說明讀寫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個人或個別家庭,而是整個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
這個先行研究證實「影片互動計畫」的有效性,令研究團隊大受鼓舞,進一步擴大計畫。門德爾松醫師說:「我覺得,早期讀寫,甚至可以被視為一種預防醫學。」用親子共讀、互動的方式,來預防社經地位造成的學習落差問題,甚至過動問題。用兒科醫師來接觸、介入這些家庭,是最有效的方式。
兩年後,門德爾松的團隊再度追蹤這些孩子,發現閱讀造成的行為影響,在兩年後仍然存在,而且五歲的孩子已經準備進入幼兒園,嬰兒期打下的閱讀基礎,成為他們入學後成功的基石。
過動、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是當今影響美國兒童學習的三大障礙,門德爾松的研究證明,從嬰兒期練習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成功跨越學習障礙。門德爾松說:「我覺得這個實驗最大的收穫,就是向家長展現親子共讀的威力。」
這個實驗還有第二階段。參加第二階段實驗的家庭,在孩子三到五歲期間,繼續從兒科診所得到繪本、玩具、進行親子共讀錄影紀錄,兩年中至少與教養教練會面八次。這些家庭的孩子表現出更大的進步,而且愈到後來,家長的工作愈輕鬆,因為孩子已經可以自行享受閱讀的樂趣,並從中受益。
「過動行為減少,就是減少過動症的發生率!」門德爾松醫師說:「我們可能幫助了很多本來會發展出過動症的孩子。」尤其統計指出,貧窮家庭的孩子因為有太多課堂以外的事要擔心,入學後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比較大。門德爾松醫師相信,及早以閱讀介入,是弭平這種不平等最好的方法,不但減少問題行為發生機率,又能提升孩子的語言技能。
零歲閱讀 縮小學習落差
受教不平等,是近年來美國教育界關注的問題。談到不平等,最近幾年在美國幾乎沒有什麼好消息。女男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持續嚴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就醫機會持續存在種族差異……不可否認,資本主義的確存在不公平。
雖有這許多壞消息,好在仍有一個好消息:高收入與低收入家庭子弟,學業表現的巨大差距開始縮小了。二○一○年代進入幼兒園的學生,程度比一九九○年代後期平均好很多。原因就是高品質的免費學前讀寫教育。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