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1119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世界華文新文學史 (三冊一套):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

  • 9 1440
    1600
  • 分類:
    中文書文學文學總論/研究文學史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馬森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印刻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5/02/06

活動訊息

分享今年你最有感的書,送50元電子禮券,再抽5000點金幣!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文學乃心靈的原鄉,史冊是返鄉依歸的星圖
馬森教授畢生傾力之作
大播遷時代下的華文文學一百年
首部全面探討海峽兩岸、港澳、東南亞及歐美等地華文作家與作品的文學史專書
完整記錄百年以來世界華文文學發展的源流與傳承,浩浩湯湯,奔流不息

馬森教授自1998年開始動筆,歷經十六載的搜整探究、刪修增補,終於完成這部涵蓋百年華文文學發展的巨著,從進化論和傳播論出發,視華文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為中國整體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的一環,既重視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整體脈絡,亦不偏廢個別作家文學的成就,有意識地排除了「大中原心態」及「分離主義」等政治意識型態思維,以俾使貼近更為客觀與公正的文學史觀。

本書的理論基礎「兩度西潮論」,既非來自宗教的教義,也非政治的理念,而係歷史的史實。自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所帶來的第一度西潮,到五四運動達到高潮,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侵華,西潮因而中斷八年,繼之國共內戰四年,前後中斷有十二年之久,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開始第二度西潮進入台灣;二十八年後,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第二度西潮進入大陸。這都是歷史的真實軌跡,不容置疑,本書中論之甚詳。以此作為二十世紀華文文學發展的框架,絕對更能彰顯此一階段中國、台港及海外華文新文學之所以發生、壯大,以及海峽兩岸文學的繼承、影響、分合關係等種種複雜的問題。

章節編排以歷史進度為序,緒論外共分三編:

上編 西潮東漸: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
首先敘述十九世紀中葉第一度西潮對中國所造成的衝擊及其影響;然後是西潮的高峰——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所形成的新文學的?起及第一代的新文學作家。

中編 戰禍與分流:西潮的中斷
析論日本侵華戰爭與國共內戰所造成的西潮中斷與戰時的新文學發展,及第二代的新文學作家、上海孤島和解放區的文學,以及台灣與大陸文學的分流、台灣光復前的新文學及大陸上的社會主義文學。

下編 分流後的再生:第二度西潮與現代/後現代主義
探討國民政府遷台後五○年代台灣文學的第二度西潮(有別於第一度西潮的崇尚寫實主義,第二度西潮以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為主流)、台灣當代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學?起的現象及作家、港澳的新文學及其通俗文學,接續分析七○年代末期大陸對外開放後第二度西潮下的現代主義文學及文革後的新生代作家、海外的華文作家的成就,最後以二十一世紀跨越地區疆界的新生代作家的網路文學及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作結。

作者

馬森

1932年生於山東省齊河縣。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法國巴黎電影高級研究院(IDHEC)專攻電影、戲劇,巴黎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

先後執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巴黎語言研究所、墨西哥學院東方研究所、加拿大阿爾白塔大學、維多利亞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香港嶺南學院(今嶺南大學),台灣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駐校作家。1981-82年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講學。並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退休後當選成功大學科技與人文講座教授及受聘為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作品有學術著作《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東方戲劇‧西方戲劇》、《當代戲劇》、《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與錢穆先生的對話》;文化及文學評論有《文化‧社會‧生活》(馬森文論一集)、《東西看》(馬森文論二集)、《中國民主政制的前途》(馬森文論三集)、《繭式文化與文化突破》(馬森文論四集)、《戲劇──造夢的藝術》(馬森文論五集)、《文學的魅惑》(馬森文論六集);小說有《巴黎的故事》、《北京的故事》、《生活在瓶中》、《孤絕》、《夜遊》、《海鷗》、《M的旅程》、《府城的故事》;劇作有《腳色》、《花與劍》、《美麗華酒女救風塵》(歌劇)、《我們都是金光黨》、《窗外風景》、《蛙戲》(歌舞劇)、《雞腳與鴨掌》;散文有《愛的學習》、《墨西哥憶往》、《大陸啊!我的困惑》、《台灣啊!我的困惑》、《追尋時光的根》、《東亞的泥土與歐洲的天空》、《維城四紀》、《旅者的心情》等五十多種。曾獲第一屆五四文學獎、府城文學特殊貢獻獎等。

目錄

目錄
緒 論
一、斷代的文學史
二、兩度西潮的立論
三、台灣文學與大陸文學的分流
四、台灣文學的定位
五、港澳與海外文學
六、兩度西潮的意涵
七、結語

上編 西潮東漸:第一度西潮與寫實主義

第一章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軌跡
一、現代化的意涵
二、現代化或西化的曲折
三、中國現代化的噩夢

第二章 中國面臨西方文化的挑戰
一、中國的屈辱與轉機
二、西方現代化的歷史背景
三、帝國主義的殖民擴張
四、中國走上了現代化的不歸路
五、戰敗的挫折與身心的損傷
六、物質文明或精神文明
七、農業優先抑工業優先:步向西化的坎坷
八、下層建構與生活形態的變革
九、上層機制與意識形態的變革

第三章 第一度西潮東漸:西方文學的介紹與擴散
一、譯書與留學
二、西方文學的譯介

第四章 從桐城古文到口頭白話
一、走出桐城古文的藩籬
二、梁啟超的新文體
三、章士釗、胡適、陳獨秀的貢獻
參考文獻: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1月)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

第五章 敘述文體的遞嬗:清末民初的小說
一、西潮影響下傳統說部的轉變
二、晚清民初的小說
三、從傳統到現代:兩位作家的個案

第六章 晚清到民國詩歌的蛻變
一、廟堂之作與民間之作
二、西潮東漸與西詩中譯
三、詩界革命與《詩界潮音集》
四、庚子之變的憂憤詩與南社的成立
五、舊詩的餘響與新舊並存

第七章 新劇的肇始與文明戲的興衰
一、新劇的肇始
二、文明戲的興起與發展
三、文明戲的興衰

第八章 第一度西潮的高峰: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
一、五四前夕
二、五四運動
三、第一度西潮高峰中的新文學
四、新文學初期的反對派
五、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標誌
六、五四以後新文學的分期
參考文獻:
周作人〈人的文學〉(1918年12月)

第九章 新文學期刊及社團的?起與發展
一、五四前後的文學期刊與社團
二、「左聯」的成立及其影響
參考文獻:
魯 迅〈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1930年4月)

第十章 新小說的風采
一、啟蒙者魯迅
二、文學研究會諸家的小說
三、創造社的小說
四、周氏兄弟的景從者
參考文獻:
魯 迅〈吶喊自序〉(1922年12月)
第十一章 白話詩的提倡與發展
一、胡適與劉半農、康白情
二、革命詩人
三、文學研究會的詩人們
四、湖畔詩人
五、新月派
六、象徵派

第十二章 話劇走進了文學的領域
一、戲劇觀念的變革與西方戲劇的引介
二、直接向西方取經的新劇
三、文學劇作的湧現
參考文獻:
洪深〈從中國的新戲說到話劇〉(1929年5月)

第十三章 白話散文與雜文
一、抒情與敘事文
二、論說文
三、小品文
四、魯迅的雜文與詩化散文

第十四章 新文學作家的思想轉向
一、俄國十月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二、左派文學社團的崛起
三、針對左派觀點的批評
四、魯迅與左翼作家聯盟
五、「左聯」成立以後的文學論爭與走向
參考文獻:
郭沫若〈革命與文學〉(1926年5月)
梁實秋〈文學與革命〉(1928年6月)

第十五章 新小說的的開花與結實
一、蔣光慈與革命作家:革命+愛情的急就章
二、丁玲:從小資產知識份子到革命戰士
三、茅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四、巴金:對封建遺存的反擊
五、浪漫主義的遺緒
六、沈從文:唯美的追求
七、老舍:幽默+寫實
八、李劼人:寫實主義的碩果
九、其他的寫實者
十、魯迅的追隨者
十一、現代派小?

第十六章 話劇的茁壯與成熟
一、劇社與演劇
二、話劇的期刊與論著
三、劇作的豐收
四、話劇的高峰:曹禺的劇作
五、話劇的普及:熊佛西的農民戲劇運動

第十七章 匕首與投槍vs.幽默小品
一、雜文:匕首與投槍
二、幽默小品
三、抒情與敘事文
四、遊記
五、報告文學

第十八章 現代的惆悵與革命的號角
一、後期新月
二、現代派
三、漢園三詩人
四、革命的號角:中國詩歌會
五、人民的聲音

第十九章 從寫實主義到現實主義:擬寫實主義與革命文學
一、從寫實主義到現實主義
二、擬寫實主義與革命文學
參考文獻:
馬 森〈中國現代小?與戲劇中的擬寫實主義〉(1985年4月)

中編 戰禍與分流:西潮的中斷

第二十章 西潮的中斷:抗戰與內戰時期的新文學
一、西潮與世界主義
二、日本的侵華戰爭
三、第一度西潮的中斷與國共內戰的影響
四、抗戰時期的文學發展

第二十一章 抗戰與內戰時期的戲劇
一、抗戰時期戲劇的宣傳與娛樂功用
二、曹禺的劇作
三、夏衍的劇作
四、田漢的劇作
五、陳白塵的劇作
六、宋之的的劇作
七、吳祖光的劇作
八、戰時的歷史劇
九、戰時的喜劇
十、上海孤島的劇作
十一、右派的劇作家
十二、老舍與茅盾的習作
十三、戰時的劇團與演出

第二十二章 抗戰與內戰時期的小說
一、抗戰前已有成績的老作家
二、抗戰時期中生代作家的成績
三、東北流亡的及未流亡的作家

序/導讀



這本書在心中醞釀已久,真正開筆的時間是筆者於一九九八年在
成功大學退休以後的那一年,到全書完成的二○ 一四年,驀然驚覺已過了十六個年頭。一本書如何拖延如此之久?第一自然是內容太過龐大、資料太過繁多;另一方面,筆者並非只集中精力寫此一書,而是同時做 了別的事、寫了別的書;再加上求備心切,不願急就,正好在筆者退休之後的悠遊歲月,容許筆者在時間上不惜揮霍。

其實早在一九九一年筆者出版《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的時
候,已經覺得「兩度西潮」的立論,不能只針對中國的現代戲劇而
言, 更應該包括中國的全部現代文學在內,甚至於擴大到中國整體現代文化的層次,成果才會更加顯著、視角也才會更加完備。如今由於資訊的暢達與交通的便利,華文 文學已如英語文學一般,不再能受國籍及地域所限,而形成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現象,所以立志以兩度西潮的觀點寫一部含括世界各地華文文學在內的世界華文新文 學的發展史。這本書在理論上仍然從「進化論」(evolutionism)和「傳播論」(diffusionism)出發,視華文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為 中國整體社會、文化的現代化的一環。傳播在人類的文化發展上是常態,並非例外,即使較為封閉的中國大陸,早期也受到過中亞、印度,甚至美洲的影響,例如胡 樂、佛教、玉米等的傳入。但是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之後西潮東漸的規模之大、聲勢之壯卻的確是空前的,再加上西方帶來的科學技術縮短了傳播的空間和時間, 使中國無所選擇地追隨西潮而下,在不到百年的時間,漸次調整本體的機能,以致改弦易轍,遠離了故有的軌道。

正因為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的這第一度巨大西潮東漸,強力扭轉了
中 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再經二十世紀中期的第二度西潮沖激,可以說已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組織、生產方式、文化面貌,甚至人民的生活方式。這兩度強勁的西潮, 雖然為中國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苦難和挫折,但是也為中國人造就了脫胎換骨的機運,使原來自給自足的封閉族群不得不敞開大門與其他異族的文化交流,擴大了眼 界,進而加入世界前進的行列,成為世界上組成的重要一員。在整體的下層建構和上層的文化及意識形態上是如此,在文學上當然也是如此。因此中國現代文學的發 展,就不只是反映了這一段中國人民反抗強權、奮鬥自強的歷史過程,同時,更重要的是呈現出這一段艱苦的生命過程中國人內心的曲折和自由創造心靈的奔放。

其實多年前筆者曾經抱著不受政治及意識形態干擾與友人合撰過一
本 企圖純從學術觀點立論的《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1997台北駱駝出版社),無奈那時只負責導論、結論和戲劇文學的部分,雖然也擔負了最後通讀及彙整全 書的工作,但仍無法掌控全局,以致全書完成時在結構、章法、觀點上都難以達到統一無瑕,可說是一次不多麼成功的經驗,因而更加強了筆者獨力完成這樣一部著 作的願望。

文學史既是歷史的一種,當然首先須有史學的基本常識,即以正確
的史料蒐集為基礎,然後再加以客觀的詮釋。所謂正確的史 料,指的是有事實根據的資料和可信的學術文本,必須排除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和具有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偏見的論述。所謂客觀的詮釋,是指不依附學術以外的意 識形態及思維架構,並非排除學術性的理論。當然有人也可辯說:沒有意識形態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或如韋勒克在《文學論》中認為在史料的選擇中難免就有個人的 價值判斷。這其實是一種程度認定的問題,含有某些不自覺的主觀,絕不等同於具有自覺的偏見。此處所謂的「客觀」,是指自覺地放棄個人的好惡與成見,讓正確 的資料說話,盡量顯示歷史的真相。

目前中國大陸所見的現當代文學史,諸如王瑤的《中國新文學
史稿》(1953)、劉綬松的《中國新文學史初稿》(1956)、唐
弢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79)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
(1994)、田仲濟、孫昌熙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79)、
郭志剛、董健等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1980)、張鐘、
洪子誠等主編的《當代文學概觀》(1980)、山東大學等主編的《中
國 當代文學史》(1980)等,其中都有些可信的資料,可惜整體的思維架構在當日大陸的環境中尚不能擺脫特定意識形態的左右,故勢難達到學術客觀的要求。加 以令人感到諷刺的是,與大陸政府所倡導的「一個中國」的政策恰恰相反,在這些文學史中都不見台灣文學的影子。台灣文學的這一部分,在大陸通常是另案處理 的,如白少帆、王玉斌等主編的《現代台灣文學史》(1987)、公仲、王義生的《台灣新文學史初編》(1989)、劉登翰、莊明萱等主編的《台灣文學史》 (1991)、黃重添的《台灣新文學概觀》(1991)、王晉民主編的《台灣當代文學史》(1994)等。此一現象與葉石濤所撰《台灣文學史綱》 (1987)、陳芳明所撰《台灣新文學史》(2012)視台灣文學為獨立於中國文學之外的另一種文學如出一轍。到了九?年代大陸學者發動重寫文學史運動 後,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以後所出版的文學史,除陳思和主編的《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2001)因標明「大陸」二字,可以名正言順 地排除台灣文學外,其他現當代文學史作,如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1999)、曹萬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漢語 文學史》(2010)等作,倒是都涉及到了台灣文學,不過卻把台灣文學吊在車尾(末一章),完全無視文學發展的前後次序與文學作品的輕重分別。儘管大陸政 府的政策一再聲明「台灣是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大陸的學者卻毫無顧忌地把台灣文學從大陸文學中分割出來;不然就另眼看待,放在書末,一如與大陸的 文學沒有瓜葛。只有朱壽桐主編的《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1998)用了一編的篇幅來書寫台灣的現代主義文學,而且放在香港的現代主義文學和大陸開放後的 現代主義文學(諸如朦朧詩、尋根派及先鋒派的小說、探索戲劇等)的前面,可說例外地具有時序與繼承、影響的觀念。這主要也是因為第二度西潮的現代主義和後 現代主義首先沖激到台灣,使台灣的現代主義文學領先了大陸同類作品二十多年的緣故。但該書仍免不了在〈導論〉中說:「中國現代主義進入正常復蘇和全面發展 軌道的是八十年代」,而認為在台灣的現代主義不過是一種「偏隅」的發展,因而不願承認五十年代開始台灣發展的現代主義文學其實就是整體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 先鋒。
因為台灣於清末甲午之戰後割讓給日本,長達五十年之久成為日本
的殖民地,光復後又與大陸隔離至今,故台灣文學是有其特殊性。其中長 久受到殖民影響的部分,在大陸的文學作品中是少見的;特別是第二度西潮,台灣文學擔負了先鋒的作用,引領了大陸七○年代末期對外開放之後文學的走向。這是 有異於大陸文學的地方,然而就傳承而論,台灣早期的漢詩、漢文固然完全是中國的傳統文學,光復後的台灣文學所使用的語文及作品的內涵並不出中國文化的範 圍,而且在章法、風格上明顯地繼承了五四以來新文學的傳統;即使日據時代,接受五四白話文運動影響的白話文作品也是那時代台灣文學的主流。

因此,台灣文學如不與大陸及海外的中文文學整體合觀,實在難以解說台灣文學的來源及其傳承、影響的脈絡。另一方面,倘若大陸文學少了台港與海外部分,也成為殘缺不全的面貌。

整體的文學觀固然是文學通史的基礎,斷代的文學史也不容許殘
缺,否則便難以顯示那一個時代的全貌。而且文學史不是文學辭典,
並非由無數個別作家與作品連綴而成,文學史要表現的是文學來源、
發展、繼承、傳播、影響等等以及文學家的成果、特色及流派,就像一條河流,有它的源頭、流域、主流及支流及其所流經的各地風光,湯湯然流向未來。書寫華文現代文學史,就如描繪一條河流的流動狀貌,在水紋、水速、水色等細節之外,也需描述河流的整體狀貌及沿途的景色。

文學史寫的是文學的歷史,既不是社會史,更不是政治史,雖然
與社會與政治有所關連,但重點仍在文學。文學的產生與發展主要
乃 來自自由的創造心靈之噴放,並不是宗教的傳播或政治、政黨的宣傳,也不應該如此,所以能夠忠實表達文學的產生與發展的文學史也不應該依附於宗教的教義或政 治、政黨的理念或教條。但當然可以有某種學術理論的指導原則或框架,譬如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家泰納(Hippolyte Taine, 1828-93)的《英國文學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angliase, 1863)就曾提出「種族、環境和時代」(la race,
le milieu et le moment)做為詮釋文學作品的準則,一向為學術界所稱
道, 而對後世的文學史書寫影響巨大。近代中國大陸的文學史家採取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或「階級鬥爭」的理論做為指導原則,在學術上本無可厚非,無奈事實上並 非學術的認同,而係出於政治暴力的脅迫,只要政治風向一轉變,其所憑藉的理論就立刻跟著轉向,這就是吾人不能不引以為戒的前例。
本書的理論基礎「兩度西潮論」,既非來自宗教的教義,也非政治
的 理念,而係歷史的史實。自十九世紀中葉鴉片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87005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640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分享你的年度之書,送50元電子禮券
預計 2025/11/26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