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中國文學史‧上(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1冊)

臺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不僅是卓然的「一家之言」,更映照其胸襟意態,是蘊含個人情志的「詠懷」。
  • 95 380
    40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臺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不僅是卓然的「一家之言」,
更映照其胸襟意態,是蘊含個人情志的「詠懷」。

臺靜農先生之《中國文學史》,撰述期間幾近二十餘年,且不斷增補修訂,起自先秦以迄金元;不僅表達先生對於歷代文學精神的體悟以及文化歷史流變的詮釋,成其「一家之言」,更流露其性情,在高明的歷史敘事之外,顯現先生個人情志的詠懷與洞見。

本書依時代分篇,上?包含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篇,下?包含唐代、宋代、金元篇,並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一文,乃先生以文學史家的眼光分析從事文學史研究的方法,依先生所言:「文學史之作,不外乎以歷史為經,以作家作品為緯,故文學史的方法應注意研究作家、分析作品。至於如何研究與分析,則非單純方法能詳辨。」本書不僅體例嚴謹,考證詳實,先生的慧心卓識更於全書俯拾即是,此也是本書最具價值之處。


★臺大中文系教授何寄澎、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許銘全專文導讀

作者

作者簡介

臺靜農(1902-1990)


  本名傅嚴,後改名靜農,長期寫作,精於書法。幼年時受傳統私塾教育,後閱讀嚴復的西學著作而萌發改革的思想。中學時與同學合辦《新淮潮》雜誌以響應五四運動。曾和魯迅同組未名社,倡新文學。離開了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後,便歷多校教授中國文學。1945年來臺任教於臺灣大學,擔任中文系主任達二十餘年,奠定了該系兼容並蓄自由活潑的開放學風。早年的治學重心在小說創作、研究評論、散文和整理編輯民歌集,又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文學史家;他的一生幾乎橫跨二十世紀,目睹舊中國的變遷,西潮東漸,經歷了革命、五四學運、抗日戰爭,最後落腳於臺灣。然而不論時局如何變遷,臺先生堅守學術崗位,一生治學,文學、書畫、經史,卓然為一代大師。

目錄

臺大出版中心二十週年紀念選輯總序/項潔
導讀:文學史書寫的典型/何寄澎、許銘全
出版前言/柯慶明
編序/何寄澎

【第一篇先秦篇】

第一章中國文學的起源
第二章殷商時代文學的片斷
第三章周代的詩歌――三百篇
第四章楚辭
第一節楚之先世及其文化
第二節屈原的生平及其所處時代
第三節屈原的作品
第四節屈原對於後世的影響
第五節漢代作家所受屈原的影響(存目)
第五章春秋戰國諸子散文

【第二篇秦漢篇】

秦代篇
漢代篇
第一章漢初政體與文學
第二章辭賦的發展
第三章漢賦作家
第一節枚乘
第二節司馬相如
第三節揚雄
第四節班固、張衡
第五節賈誼、禰衡
第四章樂府與樂府辭
第五章五言詩
第一節五言詩的出現時代
第二節〈古詩十九首〉
第三節〈孔雀東南飛〉
第六章兩漢散文的演變
第一節戰國策士文體的餘緒
第二節史傳文體
第三節文士文
第四節王充的批論
第七章漢代方士、儒生合流後所形成之神異故事
第一節《史記》、《漢書》中的神仙故事與求仙活動
第二節緯書中的神話
第三節由方士之說而產生的小說

【第三篇魏晉篇】

第一章魏晉文學的時代思潮
第一節由曹魏政治反映的新風格
第二節由校練名理到老、莊玄學
第三節嵇、阮放誕及其影響
第四節玄風與清談
第二章魏晉文學的發展
第一節文學理論的建立
第二節文學的分體發展
第三章魏晉作家
第一節緒論
第二節曹氏父子及其同時詩人
第三節阮籍與嵇康
第四節太康詩人
一、三張:張載、張協、張亢
二、二陸:陸機、陸雲
三、兩潘:潘岳、潘尼
四、一左:左思
五、劉琨
六、郭璞
第五節陶淵明

【第四篇南北朝隋篇】

第一章緒說
第二章文學技巧的發展
一、聲律的講求
二、用事之風尚
第三章詩賦的新體
一、小詩的興起
二、律體詩的形成
三、俳賦之創始
四、反摹擬的宮體詩
第四章文學理論的發達
第一節劉勰《文心雕龍》
一、文學的載道觀
二、文學的歷史觀
三、文學的時代觀
四、文學的創作觀
五、文學的風格論
第二節鍾嶸《詩品》
第五章南北朝及隋的作家
第一節顏、謝與鮑照
一、謝靈運
二、顏延之
三、鮑照(附其妹鮑令暉)
第二節齊、梁作者
一、謝朓
二、沈約
三、江淹
四、吳均
五、何遜
第三節蕭梁父子及陳後主
一、梁武帝蕭衍父子
二、陳後主
第四節徐陵、庾信、王褒
一、徐陵
二、庾信
三、王褒  第五節隋煬帝與楊素
第五節隋煬帝與楊素
一、隋煬帝楊廣
二、楊素
第六章南北朝的民間文學
第一節吳歌
第二節西曲
第三節北朝的民歌
第七章六朝小說的淵源與發展
第一節鬼神怪異書的思想背景
第二節重要小說提要
第八章佛典翻譯文學
第一節後漢、魏晉及南北朝的佛典譯人及譯經事業
一、攝摩騰、竺法蘭
二、安清(世高)
三、支樓迦讖(支讖)
四、支謙
五、康僧會
六、維祇難、竺律炎
七、竺法護
八、僧伽提婆
九、法顯
十、苻堅君臣
十一、鳩摩羅什
十二、曇摩難提(法喜)
十三、曇無讖(曇摩懺)
十四、寶雲
十五、劉宋以降的譯經事業
十六、北魏的譯經事業
十七、南朝之《百喻經》
第二節佛典翻譯的文體

序/導讀

導讀

文學史書寫的典型(摘錄)


  自覺的文學史方法論

  從本書的附錄〈中國文學史方法論〉來看,臺先生對於該如何進行文學史的撰述,有其省思與主張,其開宗明義云:

  文學史之作,不外乎以歷史為經,以作家作品為緯。故文學史的方法應注意研究作家,分析作品。

  看似只將作家與作品的研究擺在首位,而「以歷史為經」不過是「以世代為先後」之意,但在接下去的第一講中,藉由檢討舊有的文學相關典籍,指出原有的文學研究方法有三個錯誤傾向:

  一、太偏重形式而忽略內容;二、不注意文學與社會的關係;三、不注意作者之文學環境及心理之發展。

  這三項基本上即對應了作品、歷史與作者三者,而且如果合觀後面其餘六講,即可知所謂內容、文學環境、作家心理之發展其實皆與「歷史」息息相關。由此而言,「作家」、「作品」與「歷史」實不可偏廢,而在文學史研究方法或文學史書寫的實際操作層面上來說,「歷史」或許尤須著力。臺先生在討論孟子「以意逆志」,「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時如此解釋:

  「知人論世」是「以意逆志」的客觀條件,兩者合而用之,則成因果,詩人之真意,始可得之。蓋詩人之為詩,必有其外緣的社會因素,及成為詩,而此社會因素又成為內在的思想,故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也。

  此一解釋相當簡要明確。「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正透露了臺先生文學史研究的方法要領。

  要言之,文學史的「作家‧ 作品‧ 歷史」即是「人‧ 文‧ 世界」的圖景,然應注意的是,對文學史讀者來說,閱讀時最直接接收到的是作家作品的述評,而對「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為原則的文學史作者來說,「論其世」乃其不得不先處理的課題;換言之,讀者閱讀文學史時印入眼簾的主要內容不外乎作家與作品,但文學史家「如何論其世」則是文學史書寫的深層結構。明乎此,或許對臺先生這本文學史能有不同的體會與視野。

  「史識」

  魯迅曾有書簡給臺先生,信中論及鄭振鐸的《中國文學史》:

  見其關於小說者數章,誠哉滔滔不已,然此乃文學史資料長編,非「史」也。但倘有具史識者,資以為史,亦可用耳。(〈致臺靜農〉一九三二年八月十五日)

  顯然就魯迅看來,鄭振鐸的《中國文學史》不過是資料收羅宏富的「長編」,真正的「史」作需有史識;有史識方知如何從龐大的資料中加以甄別去取,以完成歷史敘述。對師從魯迅的臺先生來說,這番討論應有不少啟發。

  文學史家所面對的「歷史」至少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作者作品的時代,一個是作品本身的流變傳統。雖說文學史所處理的似乎主要是後者─即以作品為主,但一如前揭,「能論其世始能逆其意」,故必先處理「論其世」,亦即必須判斷哪些歷史素材或外緣社會因素對文學史來說是重要的,而這時文學史家的史識就顯得相當關鍵。例如論漢賦的興盛或唐詩的流行,一般均歸因為帝王的提倡,這樣的解釋並非不正確,但總予人簡單、寬泛之感,無形中削弱了解釋的效力。而從「如何論其世」的角度切入,則多少可見出文學史家的史識,就此而論,臺先生文學史無疑是一部史識高明之作,以下簡單舉例說明:

  首先,從較大範圍來看,臺先生對不同時期歷史背景的緒說(多為各篇第一章),其所論述的重點有所不同。例如臺先生在〈漢代篇〉一開始討論的主題是漢代政體,到了〈魏晉篇〉則偏重在思想帶來的影響;南北朝主要談的是帝王貴族生活及宗教思想下偏重形式的文學風尚;到了唐代所論重點則已是士風。當然,不是論析宗教就不談政治,而是輕重主從有別地談,較之於每個階段都從政治看文學或都只從經濟階級、物質基礎看文學表現,豈不高明許多?

  其次,舉範圍較小的例子來看。臺先生論述漢代文學,一開始卻是在交代漢初政體從郡縣、封建並行到漢武時封建制的瓦解。乍看之下,似乎只是普通政治背景的陳述,但進一步思考即可知封建制的興衰,關乎漢初文人的去處;封建制下的諸侯王國,正是漢初賦家的舞臺;王國中的富裕生活,正是其筆下題材――觀諸枚乘、相如等人,莫不如是。相對地,封建制的削弱,不僅宣告了武帝權力的鞏固,同樣也呈現出文人賦家去向的集中,於是武帝的獨尊儒術及以倡優畜之看待文士的態度,方能真正地影響當時及其後的文學走向。

  復次,可舉一個更小更具體的事例來看。一般談及韓愈寫碑傳文的原因,大抵以為韓愈是「隨順世俗,因變為新」地來「倡為古文」(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也就是說,有意藉由碑誌之作張大其古文運動的聲勢。臺先生對古文家用力於碑傳文的原因,則更細緻確切地提出一個歷史解釋:其先引章學誠「史學廢而文集入傳記」一語,並解釋「史學廢而文集入傳記」其實正因隋文帝時開始禁止私家修史,唐代因之,由此淵源於史傳文手法的古文家,在不能從事私史著作的狀況下,只好轉於碑誌上一展長才了。

  臺先生對歷史的透視與史料的掌握處理,當然不僅上述三例,其餘如談魏晉玄風、論唐代士風等等,早為學界所稱譽;而在文學史中闢立專章或專節論漢代方士儒生合流與神異故事的關係、佛典翻譯文學、隋煬帝與楊素等,均顯示其學養之深廣與目光之高明。劉知幾認為良史需才、學、識三者,史識尤其重要。上文略舉三例之用意,不過藉此指出書中如此洞察歷史、善敘事理之處仍所在多有,
值得我們多加留意與探索。

  作品的詮解與對形式的看法

  上文提及,文學史家面對的「歷史」課題,尚有以作品為主的文學流變這一層次,而此亦需「具史識者」方能處理得宜。臺先生這方面的精彩可謂遍布全書,例如從漢代方士儒生合流影響神異故事的形成,其後加上佛道宗教思想流衍成六朝小說的整個過程;再如以文之內容言,談先秦史傳文(「事」)與戰國策士文(「言」),演變至漢代成為與學術分立的文士文;又從漢代《史記》《漢書》的分析中,引出單筆複筆之論以統論後世文章二元的修辭傾向─而這顯然已是以文的形式來說的了。如此綜理各面融一爐而冶之,將無比繁複的狀況精準切要表之,令人嘆服!復以詩而論,例如從句法形式(長短句漸至整齊)以析論吳歌為絕句之發源;再如阮瑀〈七哀詩〉與淵明〈自挽詩〉的承啟關係;左思寓自家感慨之詠史手法實始於阮瑀;或點出吳均樂府影響唐人歌行,其五言影響唐人近體;或析論王維與孟浩然分受陶淵明與謝靈運影響;或指出黃庭堅詩詞「以俗為雅,以故為新」之法開啟後來散曲小令作法;乃至即或對頗有微詞的宮體仍清楚指出,宮體之作乃欲以清新一洗典重晦澀的摹古詩風等等。諸如此類的見解與述論,無論是承自前人或屬臺先生一己創見者,均能在錯綜複雜的文學史材料中,理出一個鮮明深刻的歷史敘事。

  文學史家在條理文學傳統的沿革源流之際,同時必然也是位作品鑑賞或文學批評者,因為唯有體會作品並予以解釋、鑑賞、批評,方能對所謂的沿革變遷做出更精準的判斷。一如美國學者韋勒克(René Wellek)與華倫(Austin Warren)在其名著《文學論》中所指出的:文學史中所談論的作品具有恆常的當下性,因為這些作品仍為今人、文學史家所閱讀評賞。換言之,除了體察臺先生對文學傳統所做的歷史敘述外,亦可留意臺先生詮解評賞作品的靈光與慧見,就此而言,此書可謂處處閃耀著熠熠光采。例如討論干寶《搜神記》,特別指出其書作法頗以史書體例為之,按,干寶被劉惔推為「鬼之董狐」,臺先生此說或受其啟發,但確實見人之所未見;再如析論江淹〈恨賦〉、〈別賦〉,臺先生先引江淹自序:「學不為人,交不苟合,又深信天竺緣果之文,偏好老氏清淨之術」而後討論〈恨賦〉、〈別賦〉時則言:

  〈恨賦〉末謂:「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自然的歲月無盡,而人生的壽命有限,以有限的人生處於無盡的宇宙中,便是人生的大恨。能參透這一點,則人生之恨雖多端,亦隨虛無而泯滅。〈別賦〉所謂「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也是同樣的道理。於此可知他所深信的「天竺緣果之文」與「老氏清淨之術」,在此兩賦中自然反映出來。

  此段文字含藏情感,固不待言,尤可注意的是,江淹此二賦為其名作,歷來詮解不知凡幾,而研究江淹佛道思想者亦復不少,但用佛道析論這二篇賦裏的情感思想,且舉重若輕的給了一個適切詮解,則似乎未見。此外,臺先生論歐陽修詞時有言:「即使沉重的情感,往往表現得極自然而無酸寒之態。乍一讀過,似乎無甚悲苦之感,可是稍一玩味,其悲苦之情頗能動人心魄。」類似這樣的鑑賞領會,書中所在多有,構成本書濃厚的「敘史詠懷」色彩,非常動人!

  在作品這個面向上,除了作品的詮解之外,作品的選擇也值得留意。文學史多半會於述論中提及作家之作品,或於文末抄錄作品以供印證參考,此時文學史家決定擇取哪些作品,背後用意或情志的認同,值得我們進一步玩味。例如陶淵明一節文末錄了四首詩,包括了〈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飲酒〉「結廬在人境」、〈擬古〉「種桑長江邊」、〈挽歌辭〉「荒草何茫茫」等四首,四

試閱


第一篇 先秦篇(摘錄)

第四章 楚辭
第二節 屈原的生平及其所處時代

關於屈原的生平事蹟,除了《史記》的〈屈原賈生列傳〉外,只有劉向《新序》中的一篇小傳,可是這兩篇傳記,關於屈原的生平都不夠詳細,而且有許多可疑之處。茲就兩傳及近人之說,略述屈原生平於下:

屈原名平,原是其字,而〈離騷〉則云:名正則,字靈均,楚之同姓大夫。楚懷王時為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史記》)時秦欲兼併諸侯,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秦國患之,使張儀之楚,貨楚貴臣及夫人鄭袖,共譖屈原。(《新序》)尤以「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稾,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史記》)此時屈原應已使齊歸,故王疏之,然齊、楚合縱,亦未因之中斷。「張儀因使楚絕齊,許地六百里,懷王信左右之姦謀,聽張儀之邪說,遂絕強齊之大輔。楚既絕齊,而秦欺以六里。懷王大怒,舉兵伐秦,大戰者數,秦兵大敗楚師,斬首數萬級,秦使又願以漢中地謝,懷王不聽,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曰:『以一儀而易漢中地,何愛儀?』請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屬共言之王,王歸之。是時懷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於此。於是復用屈原,屈原使齊還。」(《新序》)因「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史記》)後懷王與秦昭王會於武關,秦留之,卒死於秦。懷王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子蘭怒屈原,使上官大夫短之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史記》)

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即紀元前三四三年。屈原初次使齊或在懷王十二年,屈原二十七歲,被疏當在次年。張儀欺懷王,懷王復用屈原使齊,當在懷王十七年,時屈原三十二歲。至於有關屈原之初被流放以及再遷的年歲,近人亦有推斷,然未可信。屈原之死,近人多以為在頃襄王二十二年,時屈原六十七歲。先一年白起拔楚之郢都,屈原時自陵陽西行,泝江入湖,上沅水而達辰漵。次年入湘,到了長沙,遂投汨羅而死。《漢書‧揚雄傳》載:「雄旁〈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名曰『畔牢愁』。」「牢」、「愁」古疊韻字,同在「幽」部;韋昭訓為「牢騷」。後人常語謂發洩不平的氣為「發牢騷」,蓋本於此。「牢愁」,「牢騷」與「離騷」,古並以雙聲疊韻通轉;然則,「離騷」者,殆有不平的義。

按:《楚辭》本屬部分的方言文學,「離騷」兩字本是楚的方言,當無疑義。

屈原作〈離騷〉的年代,據《史記》本傳及《新序》小傳,都以為初被疏遠,即作〈離騷〉。然〈報任少卿書〉又云「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是史遷先後兩說,並不相同。今就〈離騷〉內容看來,屈原作此,應在晚年而不在早年,應在放逐以後而不在初疏之時。因為這篇自傳體長詩所表現的遭遇與心情,都是晚年的境界;再者,〈九章〉中若干篇的情辭,間與〈離騷〉重複,大概先有若干短篇,後來作這篇長詩時,又自然地將已經在短篇中表現過的,重複於這長篇中,因此我們更加了解〈離騷〉是屈原晚年最成熟的作品。

關於〈離騷〉的價值,《史記》本傳引淮南王一段批評,最有意義,尤以紀元前二世紀中即有如此的見解,殊為難得:

屈原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這一小段,就〈離騷〉的內容與形式,以至作者在作品中人格的反映,都能深刻說出,批評精彩;這是一篇自傳體長詩,而又不同於一般自傳的手法,處處用聯想象徵的描寫,同時寫出內心的悲苦與時代的昏暗,實乃偉大的手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50138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0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