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篇 先秦篇(摘錄)

第四章 楚辭
第二節 屈原的生平及其所處時代

關於屈原的生平事蹟,除了《史記》的〈屈原賈生列傳〉外,只有劉向《新序》中的一篇小傳,可是這兩篇傳記,關於屈原的生平都不夠詳細,而且有許多可疑之處。茲就兩傳及近人之說,略述屈原生平於下:

屈原名平,原是其字,而〈離騷〉則云:名正則,字靈均,楚之同姓大夫。楚懷王時為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史記》)時秦欲兼併諸侯,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秦國患之,使張儀之楚,貨楚貴臣及夫人鄭袖,共譖屈原。(《新序》)尤以「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稾,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史記》)此時屈原應已使齊歸,故王疏之,然齊、楚合縱,亦未因之中斷。「張儀因使楚絕齊,許地六百里,懷王信左右之姦謀,聽張儀之邪說,遂絕強齊之大輔。楚既絕齊,而秦欺以六里。懷王大怒,舉兵伐秦,大戰者數,秦兵大敗楚師,斬首數萬級,秦使又願以漢中地謝,懷王不聽,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曰:『以一儀而易漢中地,何愛儀?』請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屬共言之王,王歸之。是時懷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於此。於是復用屈原,屈原使齊還。」(《新序》)因「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史記》)後懷王與秦昭王會於武關,秦留之,卒死於秦。懷王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子蘭怒屈原,使上官大夫短之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史記》)

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即紀元前三四三年。屈原初次使齊或在懷王十二年,屈原二十七歲,被疏當在次年。張儀欺懷王,懷王復用屈原使齊,當在懷王十七年,時屈原三十二歲。至於有關屈原之初被流放以及再遷的年歲,近人亦有推斷,然未可信。屈原之死,近人多以為在頃襄王二十二年,時屈原六十七歲。先一年白起拔楚之郢都,屈原時自陵陽西行,泝江入湖,上沅水而達辰漵。次年入湘,到了長沙,遂投汨羅而死。《漢書‧揚雄傳》載:「雄旁〈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名曰『畔牢愁』。」「牢」、「愁」古疊韻字,同在「幽」部;韋昭訓為「牢騷」。後人常語謂發洩不平的氣為「發牢騷」,蓋本於此。「牢愁」,「牢騷」與「離騷」,古並以雙聲疊韻通轉;然則,「離騷」者,殆有不平的義。

按:《楚辭》本屬部分的方言文學,「離騷」兩字本是楚的方言,當無疑義。

屈原作〈離騷〉的年代,據《史記》本傳及《新序》小傳,都以為初被疏遠,即作〈離騷〉。然〈報任少卿書〉又云「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是史遷先後兩說,並不相同。今就〈離騷〉內容看來,屈原作此,應在晚年而不在早年,應在放逐以後而不在初疏之時。因為這篇自傳體長詩所表現的遭遇與心情,都是晚年的境界;再者,〈九章〉中若干篇的情辭,間與〈離騷〉重複,大概先有若干短篇,後來作這篇長詩時,又自然地將已經在短篇中表現過的,重複於這長篇中,因此我們更加了解〈離騷〉是屈原晚年最成熟的作品。

關於〈離騷〉的價值,《史記》本傳引淮南王一段批評,最有意義,尤以紀元前二世紀中即有如此的見解,殊為難得:

屈原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這一小段,就〈離騷〉的內容與形式,以至作者在作品中人格的反映,都能深刻說出,批評精彩;這是一篇自傳體長詩,而又不同於一般自傳的手法,處處用聯想象徵的描寫,同時寫出內心的悲苦與時代的昏暗,實乃偉大的手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