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詩比興系論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9 458
    580
  • 分類:
    中文書文學國學/古詩詞總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顏崑陽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聯經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3/03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完整展現中國古典詩歌的「比興」觀念


顏崑陽教授的《詩比興系論》創見有三點:一、漢儒箋釋詩騷以降,「比」與「興」即混同為一。自此,兩者涵義之別,始終未有學者能辨析明確。顏崑陽以「物性切類」釋「比」,而以「情境連類」釋「興」,乃有效辨識兩者之殊義。二、近現代學界之「詩比興」研究,不明動態歷史語境之視域,將「比興」抽離觀念史,而靜態化、簡化為形象思惟或修辭技法之義;《詩比興系論》力矯此弊,讓「比興」回歸動態的觀念史,以詮釋歷代觀念的變遷。三、「詩比興」不僅是文學創作的表現法則,更是古代文人階層之社會文化行為的特殊言語形式,具有「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的意義,這更是《詩比興系論》的重要創見。

本書第一篇〈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這篇論文的主題是提出「言意位差」的觀點,以詮釋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

第二篇〈《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這篇論文中,做了幾個比較確當的導向:展示一套文本細讀法、視「比興」為開放性、演變性的觀念、對「比興」觀念史做出確當的理解,以做為參照架構;然後將《文心雕龍》的「比興」觀念置入此一架構中。

第三篇〈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為討論起點〉。本篇主題在於詮釋「託喻」這一觀念,在各時代的詩歌文化中蘊涵著什麼樣的意義。

第四篇〈《文心雕龍》二重「興」義及其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本篇論文詮明二重「興」義的內涵;接著,從《文心雕龍》新舊「興」義並陳的狀況,揭明他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

第五篇〈「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古代士人階層的社會互動,都必須依循倫理關係;而「倫理」即是以「禮」的精神及形式,所建構的行為規範及秩序而「比興」是一種最典型的「詩性語言」。

第六篇〈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人與自然的關係」既是群體共對的「存在結構」,也是個體殊歷的「存在體驗」。因此,從詩之創生與表現的實踐歷程而言,必然涉及賦、比、興之為「用」及其效果。

作者

顏崑陽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任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兼擅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學術博及中國古典美學、文學理論、老莊思想、詩詞學等。著有:《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反思批判與轉向》、《詮釋的多向視域》、《詩比興系論》等十餘種。創作以古典詩詞、現代散文、小說為主,曾獲聯合報短篇小說獎、中國時報散文獎、中興文藝獎章古典詩獎,另著有《顏崑陽古典詩集》,短篇小說集《龍欣之死》,現代散文集《窺夢人》等十餘種。

目錄

轉向的領航者/鄭毓瑜
批判性反思/廖棟樑

導言
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
《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
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為討論起點
《文心雕龍》二重「興」義及其在「興」觀念史的轉型位置
「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
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

序/導讀



轉向的領航者/鄭毓瑜

那時節,無疑是研究中國文學批評的黃金年代。

每個月在台北清華大學的月涵堂,由一位參加者提出構想或初稿,供大家批評討論。固定成員有黃景進、柯慶明、呂正惠、蔡英俊、顏崑陽、龔鵬程、鄭毓瑜、廖棟樑,有時候陳萬益、梅廣老師也來。那是一九八○年代,沒有現在這麼多審查、評比、計畫、問卷或各式會議,每個月相見不是問題,甚至像是習慣,討論時間沒有限定,通常是整個下午,加上會後六品聚餐,總在星子出來後,才心滿意足的道別。

一九七○到八○年代,台灣古典文學研究,正聚焦在中古文論以及相關的觀念術語,顏崑陽與龔鵬程、李正治、蔡英俊自一九八五年起在《文訊》每期解釋一則文學批評術語,比如「境界」、「自然」、「氣韻」,最終目的是希望完成一本「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一九八六年蔡英俊出版了立基於「比興」觀念的《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再早先有廖蔚卿的《六朝文論》、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以及徐復觀在《中國文學論集》討論「文體」、「文氣」、「比興」、「隔/不隔」,在《中國藝術精神》當中透過人物品鑑、山水詩與山水畫論「氣韻生動」,當然也不能忽略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由杜國清中譯,於一九八○年出版,更早在一九七二年有楊牧編輯的《陳世驤文存》,以及一九七○年代末期高友工先生提出文學研究中的「知識」、「語言」、「美感」等論題所造成的影響。

整合月涵堂的討論成果,一九八七年清華大學中文系舉辦了「中國文學批評研討會」,研討會不但聚焦「知音」、「作者」、「(禮樂之)文」等文學批評基本觀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當中不僅僅提出新的詮釋,更提出新的詮釋方式。「中國文學批評研討會」所發表的文章,一九九二年才由呂正惠、蔡英俊編成《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書前有「發刊詞」,呂正惠發願要辦一份《中國文學批評年刊》,希望用「理論自覺」的方式,來討論中國文學批評的一些概念,並落實到「實際的批評」。這倡議源自於當時在古典文學研究「方法」上產生的反思與焦慮,主要與一九七○年代以來大量翻譯西方理論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式有關。呂正惠希望集結大家的「嘗試」,可以提出一些或許成功、或許失敗的「示例」。

我印象中顏崑陽老師最勇於建構理論,而那些年,志同道合的這些人,也彼此挑戰與激勵。比如「知音」的詮釋,先是蔡英俊宣讀〈知音說探源──試論中國文學批評的基本理念〉,顏崑陽接著撰寫〈文心雕龍「知音」觀念析論〉。蔡英俊以為「知音」這種理解活動,是要訴諸「演奏者和欣賞者兩人主觀的相互感通的心理狀態」,尤其在魏晉以後,這種讀者和作者主體之間的交會默契,正是中國文學批評的主流。在顏崑陽的文章裡,則認為所謂「默會感知」只有狀態,沒有客觀性,也沒有普遍性,缺乏有效的規範,論六朝文論,如果以《文心雕龍》「六觀」為準,明顯可見當時的文學批評已經從「情志詮釋」轉向具有規範與評價意味的「文體論」批評。

顏老師這篇文章出版於一九九二年,並收入一九九三年的《六朝文學觀念叢論》一書,除了「知音」,書中還討論「文質」、「文體」、「文學」等觀念,並且在此書中確立自己對於文學觀念的討論態度:所有觀念的討論都應「置入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作理解」,各種文學論見都具備歷史經驗性格,「都不是自成封閉系統的抽象理論」;而「文學觀念史」的研究,必須理解其「發生意義」,體會當時整個歷史情境,才能更精確掌握一個觀念的「本質意義」。這番對於「觀念」或「觀念史」研究的看法,比當前興起的「觀念(史)」研究提早了二十幾年。如果注意到《詩比興系論》一書所包含的六篇論文,最早一篇〈《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發表於一九九四年,顯然「比興」系論,是在這個復活「歷史情境」的研究態度上,次第展開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的學思歷程固然是持續的動態發展,但是其中必然有造成重大轉變的關鍵,《詩比興系論》中的〈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一章,可以說是全書立論的中心。顏老師說自己從一九九一年就對「比興」觀念特別關注,但是直到一九九八年自鑄「言意位差」這個新詞為主題,「才體悟到『比興』,尤其『興』在中國古代詩學或詩文化的語境中,本質上就是一個『開放性』的觀念」。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文化下,「比興」是歷代不同的士人於具體生活情境中獨特的言語或書寫模式,不能簡化為普遍的創作思維或修辭技法,必須置放回社會互動下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的語境中,才能確實詮釋其意義;顏老師因此結合了傳統詩文化與社會倫理關係,建構了「中國詩用學」,以脫離五四以來純詩化、靜態化以及抽象概念式的「比興」論說。

擺脫五四「知識型」的籠罩,並回返「歷史語境」,成為《詩比興系論》中反覆昭示的宣言。強調細讀文本、深入事件情境、不隨意套借西洋理論,這固然反映了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台灣古典文學研究在保存文化傳統與四部不分的教研體系下的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在文獻詮釋與字詞訓解的功夫之上,顏老師最自豪能鑄造新詞,自創理論體系,以釐析任一觀念或術語的源流本末。尤其近年來,重新思索「抒情傳統」在海內外「中文學」的位置,其實是在擺脫「五四」籠罩之外的再一次轉向,提醒文學研究必須時時抗拒單一範式的籠罩,勇於提出創新多元的洞見。在「月涵堂」的歲月裡,這一直是所有參與者念茲在茲的夢想,顏老師一直朝向這個目標,並且確實做到了。

而自鑄新詞、自創理論的意義,猶不僅於此。在〈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一文的「引論」中,以「新文化運動」為分界,將古典詩歌文化分別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一是「古典詩歌文化實踐期」,一是「古典詩歌知識研究期」;兩者最大的不同是,五四以後,古典詩歌的創作、閱讀或使用,已經脫離士人階層的生活情境,失去了文化實踐力的古典詩歌,再加上西方理論的影響,轉而成為知識研究的史料,似乎在詮釋上容易抽離歷史語境,流於抽象概括。蔡英俊後來根據顏崑陽的說法,進一步追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如果以新文化運動劃界,前此是古典文化實踐情境,情境自我是鮮活存有,此後則是歷史性的知識研究,那麼失去情境的「古典」如何在「現代」客觀知識視域中被詮釋與理解?我們如何用現代理解框架中的語言或書寫模式,重新描述古典傳統的實踐情境?我們正是必須在這個晚清以來的「失語」焦慮中,才能看出顏老師奠基於文獻詮釋與理論結構的系列著作,如何為古典傳統推出「現代」的新說法,並建立了成功的典範。

自一九八○年代至今已經三十餘年,文學理論或批評的研究,在古典與現代、知識與實踐、情感與形式等基本議題之外,又加上跨越語言、學科、地域、族群的複雜層次,中國文學批評必須與比較文學、域外漢學、東(南)亞文明的相關研究彼此對話,在與時推移中開拓研究新境,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也更需要有志者眾力成城。但是,確立研究初衷,卻是一件真純簡單的事,《詩比興系論》一書的六篇文章,書寫的時間長達二十餘年,這種一心一意的堅持和追求,早已銘刻在字裡行間,成為後來者最敬重與嚮往的姿態。

批判性反思/廖棟樑



賦、比、興是中國詩學最重要的範疇之一,它們源自《詩經》學,後來變成文學批評的核心詞彙。在賦、比、興中,劉勰《文心雕龍》專闢一章論「比、興」,由此,「比、興」從「賦、比、興」中分離出來,由比、興的分訓乃至合訓了。有人說比興是「詩學之正源,法度之準則」,有人甚至斷言:「伊古詞章,不離比興。」魏源在替陳沆《詩比興箋》作序時總結比、興對中國文學特別是詩歌發展的影響時說:

昔夫子去魯,回望龜山,有「斧柯奈何」之歌,又有「違山十里,蟪蛄在耳」之歌,又作〈猗蘭〉之〈操〉,甚至聞孺子滄浪濯纓起興,與賜、商言詩,切磋繪事,告往知來,皆見許可,是則魚躍鳥飛,天地間形形色色,莫非詩也。由漢以降,變為五言,《古詩十九首》多枚叔之詞,《樂府鼓吹曲》十餘章,皆〈騷〉、〈雅〉之旨,張衡〈四愁〉,陳思〈七哀〉,曹公蒼莽對酒當歌,有風雲之氣。嗣後阮籍、傅奕、陶淵明、鮑明遠、江文通、陳子昂、李太白、韓昌黎,皆以比興為樂府琴操,上規正始,視中唐以下純乎賦體者,固古今升降之殊哉!

「比興」做為具有傳統的文學方法一直影響著我國文學的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難怪劉勰要說:「詩人比興,觸物圓覽;物雖胡越,合則肝膽;擬容取心,斷詞必敢;攢雜咏歌,如川之渙。」雙方的距離雖遠,契合起來卻像肝膽一樣相連,故而,詩歌運用比興,文采紛披就會像河水那般波光瀲灩。

然而,兩千年來,人們對比、興的理解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說它們是詩的「六義」中的二義,有的說它們是「三用」中的二用。六朝之前,人們一般將比、興分說;隋唐以後,人們又往往將比興合論,做為一個有著歷史發展的概念,我們實在很難給比興下一個牢籠百代的定義。現代的研究,更以人類學、民俗學、語言文字學等多學科的優勢,對比興作窮源索委的探究,很長時期都將它們解釋為是「作詩的法則」。後來出現變化,也有學者轉向認為比興的本意是「用詩的方法」,經由漢儒的重新解釋才轉變為詩歌的「表現方法」。「作詩的法則」和「表現的方法」指的是同一個意思,都是關於如何寫詩創作的問題;而「用詩的方法」則關涉在作品之後讀

試閱

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

一、緒論

在學術史上,有關「比興」的論述,群言日出,不可勝數。其中尤以「興」義之說,更為繁複。「興」義論述,從歷史進程來看,應當分為二個大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古典詩歌文化實踐力」尚未衰竭的時期,可稱為「古典詩歌文化實踐期」。所謂「古典詩歌文化實踐力」指的是古典詩歌在社會中被普遍的創作、解讀、使用、論述而所涵具的生命力。這樣的文化情境,我們可以稱它為「古典詩歌文化情境」。在這階段,所有對「興」義發言的人,都還存在於此一情境中,對詩歌文化進行各種實踐;因此,他們的發言都基於對古典詩歌之創作、解讀、使用的切身體驗,去加以省思而作「當下決斷」的論述。這時,由於詩歌文化對他們而言是切身的存在情境,而不是純為認知之客體,故其言說充滿主體性。凡於文化情境中之實踐主體,其言說皆當享有創造之自由,與同一情境中之其他言說相對為義而等待接受詮釋。這一時期之「興」義論述,當作如是觀。

第二時期是「古典詩歌文化實踐力」已漸衰竭的時期。古典詩歌不再是社會中現存的一種普遍文化情境,而是故書堆中的史料,只做為被研究的知識對象。這一時期,可稱為「古典詩歌知識研究期」,多數對「興」義發言者,都已在「古典詩歌文化情境」之外,故其發言都非基於對古典詩歌之創作、解讀、使用的切身體驗,而是擇取古代的文獻當對象,進行分析而綜合的客觀性、系統化論述。這就是現代學術研究下的「興」義。它必須受到文獻證據以及方法學上的客觀限定,絕非可以主觀的自由創說。

社會文化之變遷,其「變」以漸不以頓。因此任何社會文化歷史的分期,都不可能如政治上之改朝換代,以一定點時間為斷限。上述二期的分割,亦大致只能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分水嶺。

這樣的分期,最主要的用意,乃是為了分辨這二個時期有關「興」義論述,其論述目的、知識性質與方法的差異,從而為處在第二期的現代學者做出發言的定位,讓我們明白,在進行「興」義論述時,必須先確認論述的目的、方法與乎所獲致之知識的性質。這樣的分期,也並非截然切割二者,以為第一期之中,完全沒有「詩歌知識的研究」;而第二期之中,完全沒有「詩歌文化的實踐」。實則,有關《詩經》、《楚辭》之「興」義的知識研究,漢代以來即已有之;而「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古典詩歌的創作,仍然沒有完全斷絕;但是,不可否認的,文化做為一種群體性的社會行為現象看待時,同一種社會行為現象在不同的時代情境中,其為主要性或次要性、大眾性或小眾性,確實可以觀察而分辨。而任何時代的某種主要性、大眾性的文化現象,必然是主流的社會階層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的、普遍的反覆性社會行為。它滲透並表現在自身或關涉的各種生活形式上,其深層處隱含著某種生命存在價值的觀念系統;因此,涵具著某一社會階層的普遍主體性。從古典詩歌而言,這一社會階層就是「士人階層」。

「古典詩歌」做為一種群體性的社會行為現象來看待,它在第一期士人階層的現實生活中,一直就是主要性、大眾性的文化,滲透並且表現在自身與關涉的各種生活形式上。所謂「自身」指的是詩歌的創作、解讀;所謂「關涉」,指的是詩的社會性應用,例如賦詩言志、諷諫、酬贈等。甚而其深層處隱涵著生命存在的價值觀念系統,例如詩的本質與功能可以致使人倫和諧、風俗淳厚。在這樣的文化情境中,詩歌的創作、解讀、使用,種種不離現實生活的實踐,才是士人階層從事詩歌文化活動的主要目的。從而詩的知識研究,對他們而言,並不是一種脫離當代社會文化存在情境的客觀認知。因此,論究「比興」,解讀詩騷,雖然也可以說是一種知識研究;但它更重要的意義,卻是士人們經由詮釋歷史以詮釋當代的一種文化承變的創造性行為。「通經致用」、「鑑古知今」,一直就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特殊性能,其當下的存在主體性始終鮮活。準此,類如鍾嶸在《詩品.序》中所說:「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固屬因應當代詩歌文化情境的創發性言說;即使漢儒之詮釋詩騷,其所說「興」義,也不能視為與當代社會文化存在情境無涉,而純為客觀化、系統化的知識研究。因此,相對於第二期來說,第一期在「古典詩歌」相關活動所表現的特徵,應該是「文化實踐」,而不是「知識研究」。至於在第二期的知識階層中,「古典詩歌」的文化實踐力既已日漸衰微,代之而起的是「新文化運動」後興起的新文學。「古典詩歌」在創作、解讀、使用方面,雖然還未完全斷絕;但是,不可否認的,它已在我們當代社會文化存在情境中,弱化為相當次要而小眾性的文化,甚而逐漸脫離知識階層的生活,而萎縮了它所涵具的普遍主體性。再加上現代學術受到西方理論的影響,追求客觀性、系統性的論述。大多數研究「興」義的現代學者,在生活上都沒有切身的古典詩歌實踐經驗,也沒有因應當代詩文化情境感受的創發性思維。我們所做的其實就是針對文獻去進行研究,以期獲致客觀性、系統性的知識。雖然詮釋歷史,無法避免其主觀性;但是,卻並非如此就可以完全擺脫詮釋的客觀性限制。而這個客觀性,弔詭的卻又不是由純粹認知客體的屬性所決定,也不是由一套預設的理論系統所保證;而是取決於詮釋主體之虛心面對詮釋對象之歷史語境的理解態度,那是在互為主體的理解限定之下,所形成的相對客觀性。一方面避免以為詮釋歷史可以獲致唯一確切知識的「絕對客觀主義」;另一方面也避免以為詮釋歷史可以完全無視於對象的客觀他在性,而任意虛說的「絕對主觀主義」。

第一時期之中,根據趙沛霖的研究,在「詩歌文化實踐期」之前,還有一段「宗教文化實踐期」,它才是「興」的源頭。此說有其見地;但是,由於文化的演變,宗教崇拜中的原始興象,經過歷史積澱,到《詩經》時代之後,「興」義已聚集展現在詩歌文化中,而宗教性的興象就只剩約略的殘跡而已。因此,我們不特別在「詩歌文化實踐期」之前,另立一個「宗教文化實踐期」。

第一期之興義,若從「詩歌文化」的結構去分析,還可以分析出三個序位:第一序位為詩歌的創作(可以包含詩用)、第二序位為詩歌的詮釋、第三序位為詩學理論。三者之間,層層後設,也就是詮釋乃對創作的後設性論述,而理論又是對創作與詮釋的後設性論述。

第一、二序位的論述,再就其對象的差別,則主要又有「詩經學」與「一般詩學」兩個不同的系統。這兩個系統當然不是涇渭分明。從時間歷程來說,「詩經學」產生在前,「一般詩學」產生在後。後者對前者有所引藉,但是也有所變革或排斥。本文主要是對於第一時期「興」義的後設性論述,斷取的時程是先秦以迄六朝。針對詩歌文化結構中,第二序位的詮釋層,與第三序位的理論層;涉及的領域包括「詩經學」與「一般詩學」。我們所預設的詮釋觀點是:在文學總體情境的活動中,從世界、作者、作品、讀者四種不同的位置發言,會導致同一議題,使用同一關鍵詞的論述,其實質義涵卻有差異。就以本論文來說,孔子、毛亨、鄭玄、王逸、劉勰等,都曾針對詩歌活動中「興」這一議題發言,並且在語言形式上使用同一個關鍵詞「興」,卻因為他們所站立的發言位置不同,而導致所發之「言」在文學理論之「意」上,形成了實質義涵的差異。本論文中,稱這種論述現象為「言意位差」。

假如這種「言意位差」不僅是個人偶有的發言位置所造成,而是在同一時代的詮釋視域中,被某種文化意識形態所限定,以致諸多發言者皆可能站在相同的發言位置;之後,由於時移世改,文化意識形態改變,詮釋視域也改變,而後一代之諸多發言者所論述之議題及所使用之關鍵詞雖同,卻因發言位置移易了,其所發之言的意義也跟著不同。前後代之間,便由此而形成同一議題的「言意位差」。我們通過這種「言意位差」的觀點,對同一議題進行歷時性的研究,便可以詮釋出其意義的演變,而建構此一議題的「觀念史」。

本論文就是從歷時性的「言意位差」觀點,以詮釋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建構了「興」的觀念史。我們之所以採取此一時間斷限,是因為有見於從世界、作者、作品、讀者這四種不同的位置,對詩歌文化中的「興」義發言,其「言意位差」自先秦到六朝已四義周備。六朝之後,只是前四種「言意位差」的延續而加以深化而已。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084889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0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 聯經出版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7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