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替我們抵抗現實:遇見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這些傳世經典名句,原來都源自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
司空圖以一個人的努力,為戰亂流離的身不由己,抵抗現實;《二十四詩品》的多元探索,為疲憊厭倦的我們,抵抗現實。那些詩裡閃爍的精緻、故事中留下的回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偶然交錯的善意……,都曾替我們抵抗過現實。原來,真正的抵抗,不是推翻世界殘酷,而是守住心裡的一點溫熱,在不斷失去的縫隙裡,珍惜轉瞬。
替我們抵抗現實的,從來不是誰,而是在夜暗中能夠找到光,仍願意歡喜前進著的自己。
每一個人都是一首詩
黃啟方 /前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秋芳不但喜好寫詩和讀詩,還用心把詩推向更廣闊的人間,如今,又在一千一百多年後,把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重新品味,再展現到我們面前,不僅僅是「聊共古人歡」而已,更是「品味司空圖」了!
秋芳對《二十四詩品》作更通透的新詮釋,又連結了對生活的感動並隨性情而抒發!這是秋芳要傳達給讀者的品味!她多麼希望提醒人們,都應該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應該是一首詩!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
秋芳的用心,令我讚嘆不已。對全書的創意和靈思,只有佩服!
◆◆◆ ◆◆◆ ◆◆◆ ◆◆◆ ◆◆◆
幸好還有司空圖
~不是逃避現實的出口,而是繼續相信的入口~
感受一些些文字的亮光,不必尋找盔甲,也無須耗盡力氣 ,
翻讀的每一頁都像一次真心照面,成為撐住一天又一天的密碼。
司空圖,錯過盛唐黃金時代,遲至晚唐,藩鎮割據,武將崛起,文人空有理想,看著家國脫序,無可阻擋地走向崩頹毀滅。幸運的是,老家還有一片田地,讓他在亂世提供庇護小角落,劫軍掠匪從不入谷,「谷中有賢人」,就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傳說。
《新唐書》把司空圖寫進〈卓行傳〉;戚建邦藉黃巢寶藏和桃源谷,向司空圖致敬。無論武功高低,戲份多少,我們都在理想、信念、人情糾葛的迷失無解中,遊走在灰帶邊緣。幸好還有司空圖,讓我們看見,人格的美,讓我們打破框架,尋找桃花源的各種可能,凸顯出各自歧異的選擇,以及安身立命的不同風景。
這本書,可以放在床頭,睡前翻一、兩首,濾一濾生活渣滓;也可以風翻哪頁讀哪頁,當作和生命相遇的「Sign」,有點神祕,也有點樂趣;更可以擺在工具書堆裡,因應各種不同的需要,選材裁句,以別緻絕美對抗AI世紀的強勢量產;最有趣的是,二十四品就像星座,對應出這世間的每一個人,找出自己的品,咀嚼各種情味,一如星子發亮。
~困境求生的超越、流離混亂的庇護、生活美學的極致~
有人,替我們抵抗現實:遇見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黃秋芳 著 陳俊卿 圖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從晚唐穿越千年來到現代透出微光。
歡迎進入二十四首詩的沉浸式心靈體驗。
各界名家◆聯合推薦
黃啟方(前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林文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陳銘磻(作家)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
司空圖以一個人的努力,為戰亂流離的身不由己,抵抗現實;《二十四詩品》的多元探索,為疲憊厭倦的我們,抵抗現實。那些詩裡閃爍的精緻、故事中留下的回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偶然交錯的善意……,都曾替我們抵抗過現實。原來,真正的抵抗,不是推翻世界殘酷,而是守住心裡的一點溫熱,在不斷失去的縫隙裡,珍惜轉瞬。
替我們抵抗現實的,從來不是誰,而是在夜暗中能夠找到光,仍願意歡喜前進著的自己。
每一個人都是一首詩
黃啟方 /前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秋芳不但喜好寫詩和讀詩,還用心把詩推向更廣闊的人間,如今,又在一千一百多年後,把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重新品味,再展現到我們面前,不僅僅是「聊共古人歡」而已,更是「品味司空圖」了!
秋芳對《二十四詩品》作更通透的新詮釋,又連結了對生活的感動並隨性情而抒發!這是秋芳要傳達給讀者的品味!她多麼希望提醒人們,都應該要知道:每一個人都應該是一首詩!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
秋芳的用心,令我讚嘆不已。對全書的創意和靈思,只有佩服!
◆◆◆ ◆◆◆ ◆◆◆ ◆◆◆ ◆◆◆
幸好還有司空圖
~不是逃避現實的出口,而是繼續相信的入口~
感受一些些文字的亮光,不必尋找盔甲,也無須耗盡力氣 ,
翻讀的每一頁都像一次真心照面,成為撐住一天又一天的密碼。
司空圖,錯過盛唐黃金時代,遲至晚唐,藩鎮割據,武將崛起,文人空有理想,看著家國脫序,無可阻擋地走向崩頹毀滅。幸運的是,老家還有一片田地,讓他在亂世提供庇護小角落,劫軍掠匪從不入谷,「谷中有賢人」,就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傳說。
《新唐書》把司空圖寫進〈卓行傳〉;戚建邦藉黃巢寶藏和桃源谷,向司空圖致敬。無論武功高低,戲份多少,我們都在理想、信念、人情糾葛的迷失無解中,遊走在灰帶邊緣。幸好還有司空圖,讓我們看見,人格的美,讓我們打破框架,尋找桃花源的各種可能,凸顯出各自歧異的選擇,以及安身立命的不同風景。
這本書,可以放在床頭,睡前翻一、兩首,濾一濾生活渣滓;也可以風翻哪頁讀哪頁,當作和生命相遇的「Sign」,有點神祕,也有點樂趣;更可以擺在工具書堆裡,因應各種不同的需要,選材裁句,以別緻絕美對抗AI世紀的強勢量產;最有趣的是,二十四品就像星座,對應出這世間的每一個人,找出自己的品,咀嚼各種情味,一如星子發亮。
~困境求生的超越、流離混亂的庇護、生活美學的極致~
有人,替我們抵抗現實:遇見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黃秋芳 著 陳俊卿 圖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從晚唐穿越千年來到現代透出微光。
歡迎進入二十四首詩的沉浸式心靈體驗。
各界名家◆聯合推薦
黃啟方(前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林文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陳銘磻(作家)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目錄
						◆推薦序 每一個人都是一首詩  黃啟方	002
◆作者序 誰在替我們抵抗現實? 007
◆卷一 生活是詩,只是懂得慢一點
無論夜有多深,詩都還沒睡 022
在生命荒原上,遇見詩028
誰是司空圖? 037
生活不容易,幸好還有光 045
活出詩的樣貌 053
心情穿梭,從品詩到生活 060
每一次相遇都是詩 068
靈魂走過的刻痕 076
◎ 《二十四詩品》套印 黃文輝 083
◎ 詩印對話:尋訪《二十四詩品》的幽徑 黃文輝 089
◆卷二 詩是微光,細細品來剛剛好
● 飽滿的靈能
雄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098
沖淡:飲之太和,獨鶴與飛 105
纖穠: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112
沉著:所思不遠,若為平生 119
● 寧靜的淬鍊
高古:月出東斗,好風相從 126
典雅: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134
洗鍊: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141
勁健:期之以實,御之以終 148
● 多元的豐饒
綺麗:濃盡必枯,淡者屢深 155
自然: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162
含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169
豪放:觀花匪禁,吞吐大荒 176
● 生命的姿態
精神:生氣遠出,不著死灰 182
縝密:要路愈遠,幽行為遲 189
疏野:惟性所宅,真取不羈 196
清奇: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203
● 專注的奮鬥
委曲:道不自器,與之圓方 209
實境: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216
悲慨:壯士拂劍,浩然彌哀 223
形容:如覓水影,如寫陽春 231
● 瀟灑的超越
超詣:如將白雲,清風與歸 238
飄逸:御風蓬葉,泛彼無垠 245
曠達: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251
流動:荒荒坤軸,悠悠天樞 258
				◆作者序 誰在替我們抵抗現實? 007
◆卷一 生活是詩,只是懂得慢一點
無論夜有多深,詩都還沒睡 022
在生命荒原上,遇見詩028
誰是司空圖? 037
生活不容易,幸好還有光 045
活出詩的樣貌 053
心情穿梭,從品詩到生活 060
每一次相遇都是詩 068
靈魂走過的刻痕 076
◎ 《二十四詩品》套印 黃文輝 083
◎ 詩印對話:尋訪《二十四詩品》的幽徑 黃文輝 089
◆卷二 詩是微光,細細品來剛剛好
● 飽滿的靈能
雄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098
沖淡:飲之太和,獨鶴與飛 105
纖穠: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112
沉著:所思不遠,若為平生 119
● 寧靜的淬鍊
高古:月出東斗,好風相從 126
典雅: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134
洗鍊: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141
勁健:期之以實,御之以終 148
● 多元的豐饒
綺麗:濃盡必枯,淡者屢深 155
自然: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162
含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169
豪放:觀花匪禁,吞吐大荒 176
● 生命的姿態
精神:生氣遠出,不著死灰 182
縝密:要路愈遠,幽行為遲 189
疏野:惟性所宅,真取不羈 196
清奇: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203
● 專注的奮鬥
委曲:道不自器,與之圓方 209
實境: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216
悲慨:壯士拂劍,浩然彌哀 223
形容:如覓水影,如寫陽春 231
● 瀟灑的超越
超詣:如將白雲,清風與歸 238
飄逸:御風蓬葉,泛彼無垠 245
曠達: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251
流動:荒荒坤軸,悠悠天樞 258
序/導讀
						  推薦序
每一個人都是一首詩
◎黃啟方/前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秋芳開篇若無其事地寫出她大一時所寫的一首七絕:「簞瓢陋巷不知難,眼自清明心自寬。天地詩心隨日月,今人聊共古人歡!」真是讓人驚豔。才大一喔!可見她對「詩」的體悟有多深。
秋芳不但喜好寫詩和讀詩,還用心把詩推向更廣闊的人間,透過「創作坊」的教育理念,把自己對「詩」的趣味與「人間」生活用心連結。如今,又在一千一百多年後,把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重新品味,再展現到我們面前,這正是她大一時所寫「天地詩心隨日月,今人聊共古人歡!」 的實現,並且,不僅僅是「聊共古人歡」而已,更是「品味司空圖」了!
本書的書名和大小標題,都會讓人心中一動:「有人,替我們抵抗現實」、「生活是詩,只是懂得慢一點」、「詩是微光,細細品來剛剛好」、「無論夜有多深,詩都還沒睡」、「生活不容易,幸好還有光」……每一句都是詩句。
全書分成兩卷,第一卷「品生活」,當然提到「誰是司空圖」了。第二卷「品詩」,把「二十四詩品」分成六大類,每類四品。如:第一類「飽滿的靈能」,發明「雄渾」、「沖淡」、「纖穠」、「沉著」四品的內涵。每一類的標題,都似揮灑自如,也都可以體會秋芳的才情!然後再選擇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原有詩句中的兩句,作為申說的重點,如:〈沖淡〉品原有十二句: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荏苒在衣。閱音修篁,美曰載歸。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脫有形似,握手已違。而只選「飲之太和,獨鶴與飛」兩句為主題,這也可以看出秋芳特有的領會吧!
司空圖除了《二十四詩品》,還有《司空表聖文集》(自名《一鳴集》)十卷傳世。司空圖的父親司空輿,為兒子取字「表聖」|表彰聖人(孔子),可見對兒子的期許!而司空圖把自己的文集取名為「一鳴」,更可見他的抱負。
《一鳴集》卷一〈與王駕評詩〉一文中,司空圖對唐初以來的詩人分別介紹說:「國初,上好文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後,傑出於江寧,宏思於李、杜,極矣!右丞、蘇州,趣味澄夐,若清沇之貫逵。大曆十數公,抑又其次。元、白力勍而氣孱,乃都市豪估耳。劉公夢得,楊公巨源,亦各有勝會。浪仙而下,劉德仁輩時得佳致,亦足滌煩。厥後所聞,徒褊淺耳。」
沈、宋指初唐時期的沈佺期和宋之問,兩人的詩法被合稱為「沈宋體」。江寧則指有「詩天子」雅號的王昌齡。右丞是王維。蘇州是韋應物。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有「大曆十才子」活躍。元指元稹,白是白居易。司空圖對唐詩的發展和詩人的品味,可以說瞭若指掌!無論「評詩」或「論詩」,都可見他對王維和韋應物兩位田園自然詩人的推崇。而在《一鳴集》卷九中,又有〈李翰林寫真贊〉,推崇李白說:「水渾而氷,其中莫瑩。氣澄而幽,萬象一鏡。躍然栩然,傲睨浮雲。仰公之格,稱公之文!」
司空圖對詩人和詩的用心品味,讓他提出了有名的論述。 在《一鳴集》卷二中,有〈與李生論詩書〉:「文之難,而詩之難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也。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緻,格在其中,豈妨於遒舉哉!賈浪仙誠有警句,視其全篇,意思殊餒,大抵附於寒澀,方可致才,亦為體之不備也。矧其下者哉!」
他用「味在鹹酸之外」的意思,概括了詩的品類和品格。秋芳把對詩的欣賞和了悟,從「品生活」到「品詩」,對《二十四詩品》作更通透的新詮釋,又連結了對生活的感動並隨性情而抒發!這是秋芳要傳達給讀者的品味!她多麼希望提醒人們,都應該要知道:
每一個人都應該是一首詩!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
秋芳的用心,令我讚嘆不已。對全書的創意和靈思,只有佩服!也只能稍作補充,勉強回應!是與不是,各自一笑可也。
-於新店「憩寂室」
【黃秋芳文學花園】簡介
相信文字,捕捉靈想,向有光的地方走去。
從中文系穿梭古典、小說、傳記與採訪,又在兒文所多面孵育童話、少年小說的純真探索,堆疊出生命的花繁色豔,為下一輪太平盛世做準備。
◆經典桃林:典故、詩詞、經典、跨文化
◆小說光廊:各種類型小說
◆元氣苗圃:兒童與青少年文學
◆生活靈果:成長、教養、傳記、生活
作者序
誰在替我們抵抗現實?
◎黃秋芳
◆1.有詩,替我們抵抗現實
我們的一生,宛如穿走迷霧。前行時的不同方向,通往我們並不確知的各種可能;有一些走過的風景慢慢淡去,有很多強烈的瞬間印記,卻也無從複製,再也回不去了;但又不可能停在原點,一天又一天的日昇月起,即使四地蒼茫,仍帶著幾分困惑,還是得向前行去。
在重覆與疲憊時茫然,在面對考驗時卡關,在絕望悲傷時孤立,在一次又一次反覆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我會特別慶幸,幸好還有詩。所有的詩句游離出來,形成魔法般的「結界」,讓我們找到一種安靜的力量,不是為了找到現實的解答,而是讓心靈在文字縫隙裡獲得呼吸與支撐,不論世界多麼冰冷,仍然有一種溫柔,呼應著情緒共振,懂得了我們這些、那些從來沒說出來的歡喜和悲哀,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守護的溫度和堅定的信念,才又回到現實世界裡,自在呼吸。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就在這魔法結界裡透出微光。二十四首詩,一千一百五十二個字的沉浸式心靈體驗,不是逃避現實的出口,而是繼續相信的入口。
我們讀詩,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判斷,無論詩的畫面被描寫得多麼真實,解釋和翻譯附註得再完整,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在讀詩的過程中領略了什麼?所有命運的謎題,透過一首又一首美麗的詩,我們自己解碼。喜歡的,感傷的,溫暖的,惆悵的……以「司空圖」做閱讀底色,先讀「人」、再讀「詩」,最後讀「品」;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品中,摸索意義,找到真實人生的對應和領略,最後總會遇見自己的答案,看見真正的光亮。
司空圖從儒學的積極入世出發;慢慢把滿腔的渴望和創痛,溶入山水雲天;再放逐於世外的恬靜荒疏,在當下安頓中尋找和解。他的詩作,刻意模糊了作品的境界邊線,呈現一種「容納萬有」的寬闊,這就是盛唐的氣象;再藉由形象化的細節,塗抹出足以提供任意解釋的無限曲折;在幾乎沒有標準答案的潔淨、神秘中,從最深的夜黑裡滲透可能,象外有象,旨外有旨,讓我們透過自己身處的語境,自由衍說,賦予最獨特、最真實,永遠只屬於自己的詮釋。
所以,《二十四詩品》最核心的內涵是濾盡現實的絕美;而後洋溢著司空圖的人格特質。我們摸索著他的愛、他的恨、他的失落和嚮往,跟著這些曲折,捕捉著難言又難隱的生命層次;繼而慢慢放大,在個人修養和社會參與的過程中,從儒家「捨我其誰」的淑世渴望,慢慢融入老、莊、道家的「自然忘我」,超脫現實,安頓身心;接下來,就能感受到從魏晉玄學延續到隋唐繁華的恢弘創造力,全面包容了「高遠」和「精緻」這兩種文化史上相對並置的力量,像他在粗糙現實中的避無可避、退無可退,又在隱居深谷選擇自己做得到的精緻守護,一點點又一點點,從極近處,慢慢抵達原來無從計畫的高遠。
深入咀嚼這些詩,讓我們體會了困境求生的超越、流離混亂的庇護和生活美學的極致。
◆2.有書,替我們抵抗現實
在浩瀚的華文詩史中,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承載了詩歌藝術的深邃追尋,反映出作者生命際遇的矛盾與超越,是獨特的詩論,也是各種人生的投影,交疊著詩意、人格和哲思,成為理解人文美學不可或缺的經典。可惜的是,華文世界對司空圖和《二十四詩品》的各種學術探討與零散評注,缺乏全面整合的詮釋與導讀;上個世紀九○年代中期後,學術界也曾以《二十四詩品》中洋溢著的老莊玄道,對照司空圖一生堅持的儒家願景,反覆辯證,始終對確實作者是誰,保持存疑。
我們讀詩,如果不是學術論證,就不需要對任何立論加強或推翻。遊走在各家的零散評注,以及各種不同層次的詩句運用時,能夠相得於心,就珍惜諸多喜悅觸動;面對任何不同的領略,也是詩意光澤的多元映現。
這本書,跳開學術爭議的回應與辯證,純粹回到《二十四詩品》的全方位解讀,填補詮釋空缺,重構文化記憶,拓展美學視野,開啟更深邃的閱讀可能。以「人」、「詩」、「品」為路徑,層層鑿深,攤現出映照文化命運的文學地圖,穿走在唐代氣象的起伏,靠近司空圖的追尋與矛盾、失落與安頓。從感性的撞擊,繼而知性地認識他的人格、修養和社會參與;從盛唐恢弘到末世衰頹;從儒家的入世抱負、道家的超脫忘我到儒道拉扯與融合的精神張力,慢慢被漫長的文化長河淹沒。
我們在這些詩意蕩漾間鑑照自己,從希望、奮鬥、淡然至枯寂,隨時、隨處,伏藏著下一個契機,好像一生的顛簸浮沉,都在等待著和一句話、一首詩、一本書或一個人相遇。記得,年輕時和師大藝術系的陳俊卿在泰順街緊鄰而居,在粗糙中充滿了相濡以沫的溫暖;熟年後不期而遇,剛好在生命轉折處,當清運公司載走所有捨得和捨不得的行跡,和俊卿坐在空蕩蕩的紙箱上,「酒店打烊」,有老朋友一起喝著紙杯咖啡;而後在他開畫展前小聚,剛好走到出書前的最後著彩,俊卿的二十四幅畫,把司空圖的悲歡糾結、《二十四詩品》的多面境界,都化成美的撞擊,斷裂現實,直抵詩意,攀向我們想像不到的遠方。
為了這瞬間的交會,花苞會盛開,凋零會重生,一如四季循環,從蓬勃到凋敝,再由寂滅中醞釀新生,預演著生命的週而復始,最後又回到純粹絕美的感動。尤其在現代生活快速流轉的節奏中,這種建立在真實生活的古典精緻,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虛構幻夢,而是穿越困境、安頓心靈、重建意義的生命指南,與人生的喜悅、惆悵、失落和奮鬥緊緊相扣。
遍經人生起伏,真高興我們都長成自己更喜歡的樣子。所有關於「真醇」和「絕美」的尋尋覓覓,成為抵抗現實的無限可能,讓我們在詩意中撫平傷痛;在疼痛中感受溫柔;在晦暗低潮裡看見光;在美學曲折間自我安頓。順應著循環的困境與希望,理解永恆的生活智慧與生命庇護,為現實找到一種更深的理解與支撐
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自己最喜歡的樣貌,找到回聲與答案。
◆3.有人,替我們抵抗現實
這種天地無言卻又不斷反復的成住壞空,讓生命循環,盈滿著無須計畫的生機蓬勃和無從想像的傷痛挫折。小時候,我們常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不知道甚麼時候才能長大?長大後又發現,好多人來不及相遇就錯過,好多事來不及挽回就消逝,好多夢想來不急實現就凋零,時間怎麼又變得這麼快呢?充滿盼望的未來,在日日重複的消餒間,不知不覺從「恨不得快一點長大」走到了「這樣也無所謂」的蕭索。
有多少次,我們付出了熱情與真誠,卻在現實裡妥協,為了順應社會期待的隱忍和壓抑,換來的不是珍惜,而是冷漠或徒勞;或者,我們擁有了最珍視的熱情與真誠,卻又在太早或太晚的時候。所以,我們為張籍〈節婦吟〉的「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感動,其實是對自己的心緒感傷。從現實的心碎、愛情的別離到人生的悵惘,交疊著千萬種激切渴望卻不得不捨的倉促放手,我們終會明白,並非所有的付出都會被捧在掌心,也不是每份光亮都能被守護,更不是每一次的人事遇合,都是剛剛好的相互理解。
這首詩,還有一個充滿社會意義的標題〈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揭示了中唐文人的艱難處境。盛唐時的繁華消歇,家國秩序崩解,藩鎮割據,各地節度使以不同手段拉攏文人、官吏,藉以擴張勢力。張籍假託情愛纏綿,對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的拉攏表現出委婉拒絕。最溫婉、也最決絕的「還君明珠」,凸顯出軍閥擴張的武力萌芽時期,讀書人仍保有「事夫誓擬同生死」的退路,讓生活重新擁有選擇的自由,最後,終於也守護了最後的尊嚴。
到了晚唐,家國破碎,軍閥武力勢不可擋,讀書人的堅守一退再退,小日子的愛與不愛,大環境的選擇與拒絕,能夠自我決定的可能,越縮越小。司空圖對軍閥贈禮來者不拒,在現代應酬間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在強勢如唐太宗都不能撼動士族階層的品級年代,其實並不平常。他放棄「獨自潔白」的執拗,為流離失所的人提供庇護,看起來承不起「恨不相逢未嫁時!」的重量了,世界變輕,轉為「何不相逢未嫁時?」,改了一個「何」字,曾經堅守的底線也淡得可有可無,更能體會手心放空的釋然。
司空圖以一個人的努力,為戰亂流離的身不由己,抵抗現實;《二十四詩品》的多元探索,
為疲憊厭倦的我們,抵抗現實。我們可以把這本書放在床頭,睡前翻一、兩首,濾一濾生活渣滓;也可以翻開哪頁讀哪頁,當作和生命相遇的「Sign」,有點神祕,也有點樂趣;更可以擺在工具書堆裡,因應各種不同的需要,選材裁句,以別緻絕美對抗AI世紀的強勢量產。
那些詩裡閃爍的精緻、故事中留下的回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偶然交錯的善意……,都曾替我們抵抗過現實。原來,真正的抵抗,不是推翻世界殘酷,而是守住心裡的一點溫熱,在不斷失去的縫隙裡,珍惜轉瞬,替我們抵抗現實的,從來不是誰,而是在夜暗中能夠找到光,仍願意歡喜前進著的自己。
				每一個人都是一首詩
◎黃啟方/前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
秋芳開篇若無其事地寫出她大一時所寫的一首七絕:「簞瓢陋巷不知難,眼自清明心自寬。天地詩心隨日月,今人聊共古人歡!」真是讓人驚豔。才大一喔!可見她對「詩」的體悟有多深。
秋芳不但喜好寫詩和讀詩,還用心把詩推向更廣闊的人間,透過「創作坊」的教育理念,把自己對「詩」的趣味與「人間」生活用心連結。如今,又在一千一百多年後,把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重新品味,再展現到我們面前,這正是她大一時所寫「天地詩心隨日月,今人聊共古人歡!」 的實現,並且,不僅僅是「聊共古人歡」而已,更是「品味司空圖」了!
本書的書名和大小標題,都會讓人心中一動:「有人,替我們抵抗現實」、「生活是詩,只是懂得慢一點」、「詩是微光,細細品來剛剛好」、「無論夜有多深,詩都還沒睡」、「生活不容易,幸好還有光」……每一句都是詩句。
全書分成兩卷,第一卷「品生活」,當然提到「誰是司空圖」了。第二卷「品詩」,把「二十四詩品」分成六大類,每類四品。如:第一類「飽滿的靈能」,發明「雄渾」、「沖淡」、「纖穠」、「沉著」四品的內涵。每一類的標題,都似揮灑自如,也都可以體會秋芳的才情!然後再選擇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原有詩句中的兩句,作為申說的重點,如:〈沖淡〉品原有十二句:素處以默,妙機其微。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荏苒在衣。閱音修篁,美曰載歸。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脫有形似,握手已違。而只選「飲之太和,獨鶴與飛」兩句為主題,這也可以看出秋芳特有的領會吧!
司空圖除了《二十四詩品》,還有《司空表聖文集》(自名《一鳴集》)十卷傳世。司空圖的父親司空輿,為兒子取字「表聖」|表彰聖人(孔子),可見對兒子的期許!而司空圖把自己的文集取名為「一鳴」,更可見他的抱負。
《一鳴集》卷一〈與王駕評詩〉一文中,司空圖對唐初以來的詩人分別介紹說:「國初,上好文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後,傑出於江寧,宏思於李、杜,極矣!右丞、蘇州,趣味澄夐,若清沇之貫逵。大曆十數公,抑又其次。元、白力勍而氣孱,乃都市豪估耳。劉公夢得,楊公巨源,亦各有勝會。浪仙而下,劉德仁輩時得佳致,亦足滌煩。厥後所聞,徒褊淺耳。」
沈、宋指初唐時期的沈佺期和宋之問,兩人的詩法被合稱為「沈宋體」。江寧則指有「詩天子」雅號的王昌齡。右丞是王維。蘇州是韋應物。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有「大曆十才子」活躍。元指元稹,白是白居易。司空圖對唐詩的發展和詩人的品味,可以說瞭若指掌!無論「評詩」或「論詩」,都可見他對王維和韋應物兩位田園自然詩人的推崇。而在《一鳴集》卷九中,又有〈李翰林寫真贊〉,推崇李白說:「水渾而氷,其中莫瑩。氣澄而幽,萬象一鏡。躍然栩然,傲睨浮雲。仰公之格,稱公之文!」
司空圖對詩人和詩的用心品味,讓他提出了有名的論述。 在《一鳴集》卷二中,有〈與李生論詩書〉:「文之難,而詩之難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也。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緻,格在其中,豈妨於遒舉哉!賈浪仙誠有警句,視其全篇,意思殊餒,大抵附於寒澀,方可致才,亦為體之不備也。矧其下者哉!」
他用「味在鹹酸之外」的意思,概括了詩的品類和品格。秋芳把對詩的欣賞和了悟,從「品生活」到「品詩」,對《二十四詩品》作更通透的新詮釋,又連結了對生活的感動並隨性情而抒發!這是秋芳要傳達給讀者的品味!她多麼希望提醒人們,都應該要知道:
每一個人都應該是一首詩!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
秋芳的用心,令我讚嘆不已。對全書的創意和靈思,只有佩服!也只能稍作補充,勉強回應!是與不是,各自一笑可也。
-於新店「憩寂室」
【黃秋芳文學花園】簡介
相信文字,捕捉靈想,向有光的地方走去。
從中文系穿梭古典、小說、傳記與採訪,又在兒文所多面孵育童話、少年小說的純真探索,堆疊出生命的花繁色豔,為下一輪太平盛世做準備。
◆經典桃林:典故、詩詞、經典、跨文化
◆小說光廊:各種類型小說
◆元氣苗圃:兒童與青少年文學
◆生活靈果:成長、教養、傳記、生活
作者序
誰在替我們抵抗現實?
◎黃秋芳
◆1.有詩,替我們抵抗現實
我們的一生,宛如穿走迷霧。前行時的不同方向,通往我們並不確知的各種可能;有一些走過的風景慢慢淡去,有很多強烈的瞬間印記,卻也無從複製,再也回不去了;但又不可能停在原點,一天又一天的日昇月起,即使四地蒼茫,仍帶著幾分困惑,還是得向前行去。
在重覆與疲憊時茫然,在面對考驗時卡關,在絕望悲傷時孤立,在一次又一次反覆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我會特別慶幸,幸好還有詩。所有的詩句游離出來,形成魔法般的「結界」,讓我們找到一種安靜的力量,不是為了找到現實的解答,而是讓心靈在文字縫隙裡獲得呼吸與支撐,不論世界多麼冰冷,仍然有一種溫柔,呼應著情緒共振,懂得了我們這些、那些從來沒說出來的歡喜和悲哀,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守護的溫度和堅定的信念,才又回到現實世界裡,自在呼吸。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就在這魔法結界裡透出微光。二十四首詩,一千一百五十二個字的沉浸式心靈體驗,不是逃避現實的出口,而是繼續相信的入口。
我們讀詩,總會有不同的觀點和判斷,無論詩的畫面被描寫得多麼真實,解釋和翻譯附註得再完整,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在讀詩的過程中領略了什麼?所有命運的謎題,透過一首又一首美麗的詩,我們自己解碼。喜歡的,感傷的,溫暖的,惆悵的……以「司空圖」做閱讀底色,先讀「人」、再讀「詩」,最後讀「品」;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品中,摸索意義,找到真實人生的對應和領略,最後總會遇見自己的答案,看見真正的光亮。
司空圖從儒學的積極入世出發;慢慢把滿腔的渴望和創痛,溶入山水雲天;再放逐於世外的恬靜荒疏,在當下安頓中尋找和解。他的詩作,刻意模糊了作品的境界邊線,呈現一種「容納萬有」的寬闊,這就是盛唐的氣象;再藉由形象化的細節,塗抹出足以提供任意解釋的無限曲折;在幾乎沒有標準答案的潔淨、神秘中,從最深的夜黑裡滲透可能,象外有象,旨外有旨,讓我們透過自己身處的語境,自由衍說,賦予最獨特、最真實,永遠只屬於自己的詮釋。
所以,《二十四詩品》最核心的內涵是濾盡現實的絕美;而後洋溢著司空圖的人格特質。我們摸索著他的愛、他的恨、他的失落和嚮往,跟著這些曲折,捕捉著難言又難隱的生命層次;繼而慢慢放大,在個人修養和社會參與的過程中,從儒家「捨我其誰」的淑世渴望,慢慢融入老、莊、道家的「自然忘我」,超脫現實,安頓身心;接下來,就能感受到從魏晉玄學延續到隋唐繁華的恢弘創造力,全面包容了「高遠」和「精緻」這兩種文化史上相對並置的力量,像他在粗糙現實中的避無可避、退無可退,又在隱居深谷選擇自己做得到的精緻守護,一點點又一點點,從極近處,慢慢抵達原來無從計畫的高遠。
深入咀嚼這些詩,讓我們體會了困境求生的超越、流離混亂的庇護和生活美學的極致。
◆2.有書,替我們抵抗現實
在浩瀚的華文詩史中,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承載了詩歌藝術的深邃追尋,反映出作者生命際遇的矛盾與超越,是獨特的詩論,也是各種人生的投影,交疊著詩意、人格和哲思,成為理解人文美學不可或缺的經典。可惜的是,華文世界對司空圖和《二十四詩品》的各種學術探討與零散評注,缺乏全面整合的詮釋與導讀;上個世紀九○年代中期後,學術界也曾以《二十四詩品》中洋溢著的老莊玄道,對照司空圖一生堅持的儒家願景,反覆辯證,始終對確實作者是誰,保持存疑。
我們讀詩,如果不是學術論證,就不需要對任何立論加強或推翻。遊走在各家的零散評注,以及各種不同層次的詩句運用時,能夠相得於心,就珍惜諸多喜悅觸動;面對任何不同的領略,也是詩意光澤的多元映現。
這本書,跳開學術爭議的回應與辯證,純粹回到《二十四詩品》的全方位解讀,填補詮釋空缺,重構文化記憶,拓展美學視野,開啟更深邃的閱讀可能。以「人」、「詩」、「品」為路徑,層層鑿深,攤現出映照文化命運的文學地圖,穿走在唐代氣象的起伏,靠近司空圖的追尋與矛盾、失落與安頓。從感性的撞擊,繼而知性地認識他的人格、修養和社會參與;從盛唐恢弘到末世衰頹;從儒家的入世抱負、道家的超脫忘我到儒道拉扯與融合的精神張力,慢慢被漫長的文化長河淹沒。
我們在這些詩意蕩漾間鑑照自己,從希望、奮鬥、淡然至枯寂,隨時、隨處,伏藏著下一個契機,好像一生的顛簸浮沉,都在等待著和一句話、一首詩、一本書或一個人相遇。記得,年輕時和師大藝術系的陳俊卿在泰順街緊鄰而居,在粗糙中充滿了相濡以沫的溫暖;熟年後不期而遇,剛好在生命轉折處,當清運公司載走所有捨得和捨不得的行跡,和俊卿坐在空蕩蕩的紙箱上,「酒店打烊」,有老朋友一起喝著紙杯咖啡;而後在他開畫展前小聚,剛好走到出書前的最後著彩,俊卿的二十四幅畫,把司空圖的悲歡糾結、《二十四詩品》的多面境界,都化成美的撞擊,斷裂現實,直抵詩意,攀向我們想像不到的遠方。
為了這瞬間的交會,花苞會盛開,凋零會重生,一如四季循環,從蓬勃到凋敝,再由寂滅中醞釀新生,預演著生命的週而復始,最後又回到純粹絕美的感動。尤其在現代生活快速流轉的節奏中,這種建立在真實生活的古典精緻,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虛構幻夢,而是穿越困境、安頓心靈、重建意義的生命指南,與人生的喜悅、惆悵、失落和奮鬥緊緊相扣。
遍經人生起伏,真高興我們都長成自己更喜歡的樣子。所有關於「真醇」和「絕美」的尋尋覓覓,成為抵抗現實的無限可能,讓我們在詩意中撫平傷痛;在疼痛中感受溫柔;在晦暗低潮裡看見光;在美學曲折間自我安頓。順應著循環的困境與希望,理解永恆的生活智慧與生命庇護,為現實找到一種更深的理解與支撐
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以自己最喜歡的樣貌,找到回聲與答案。
◆3.有人,替我們抵抗現實
這種天地無言卻又不斷反復的成住壞空,讓生命循環,盈滿著無須計畫的生機蓬勃和無從想像的傷痛挫折。小時候,我們常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不知道甚麼時候才能長大?長大後又發現,好多人來不及相遇就錯過,好多事來不及挽回就消逝,好多夢想來不急實現就凋零,時間怎麼又變得這麼快呢?充滿盼望的未來,在日日重複的消餒間,不知不覺從「恨不得快一點長大」走到了「這樣也無所謂」的蕭索。
有多少次,我們付出了熱情與真誠,卻在現實裡妥協,為了順應社會期待的隱忍和壓抑,換來的不是珍惜,而是冷漠或徒勞;或者,我們擁有了最珍視的熱情與真誠,卻又在太早或太晚的時候。所以,我們為張籍〈節婦吟〉的「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感動,其實是對自己的心緒感傷。從現實的心碎、愛情的別離到人生的悵惘,交疊著千萬種激切渴望卻不得不捨的倉促放手,我們終會明白,並非所有的付出都會被捧在掌心,也不是每份光亮都能被守護,更不是每一次的人事遇合,都是剛剛好的相互理解。
這首詩,還有一個充滿社會意義的標題〈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揭示了中唐文人的艱難處境。盛唐時的繁華消歇,家國秩序崩解,藩鎮割據,各地節度使以不同手段拉攏文人、官吏,藉以擴張勢力。張籍假託情愛纏綿,對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的拉攏表現出委婉拒絕。最溫婉、也最決絕的「還君明珠」,凸顯出軍閥擴張的武力萌芽時期,讀書人仍保有「事夫誓擬同生死」的退路,讓生活重新擁有選擇的自由,最後,終於也守護了最後的尊嚴。
到了晚唐,家國破碎,軍閥武力勢不可擋,讀書人的堅守一退再退,小日子的愛與不愛,大環境的選擇與拒絕,能夠自我決定的可能,越縮越小。司空圖對軍閥贈禮來者不拒,在現代應酬間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在強勢如唐太宗都不能撼動士族階層的品級年代,其實並不平常。他放棄「獨自潔白」的執拗,為流離失所的人提供庇護,看起來承不起「恨不相逢未嫁時!」的重量了,世界變輕,轉為「何不相逢未嫁時?」,改了一個「何」字,曾經堅守的底線也淡得可有可無,更能體會手心放空的釋然。
司空圖以一個人的努力,為戰亂流離的身不由己,抵抗現實;《二十四詩品》的多元探索,
為疲憊厭倦的我們,抵抗現實。我們可以把這本書放在床頭,睡前翻一、兩首,濾一濾生活渣滓;也可以翻開哪頁讀哪頁,當作和生命相遇的「Sign」,有點神祕,也有點樂趣;更可以擺在工具書堆裡,因應各種不同的需要,選材裁句,以別緻絕美對抗AI世紀的強勢量產。
那些詩裡閃爍的精緻、故事中留下的回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偶然交錯的善意……,都曾替我們抵抗過現實。原來,真正的抵抗,不是推翻世界殘酷,而是守住心裡的一點溫熱,在不斷失去的縫隙裡,珍惜轉瞬,替我們抵抗現實的,從來不是誰,而是在夜暗中能夠找到光,仍願意歡喜前進著的自己。
試閱
						  ▓卷一 生活是詩,只是懂得慢一點
無論夜有多深,詩都還沒睡
◆1.在世界還不是那麼美好時,詩先懂了我們
在世界還不是那麼美好時,我接到好友遞來邀約:「秋芳,你來!這是我最後一年留在東京。」
為了趕「櫻前線」,初春時我先在大阪住了一個月,從南方開始,往返京都、奈良,跟著櫻花的盛開緩緩前行。到了東京,入住「吉祥寺小別館」,好友買了床新棉被說:「知道你怕冷。」我沒回應,只水濕了眼睛。東京房租高,生活不易,她在兩三年間的凜冬都沒有買厚被,只縮近暖桌こたつ,讀書、做報告,將就著入睡。畢業前,大家都在為家具減量,她卻不切實際地添了這厚實的家當,重重的,捂進我心裡。我們一起搭電車,說著,笑著,經過了好多站,不知道是累了、還是剛好有事,稍稍歇話,就在那短短的「暫停」中,她忽然問:「秋芳,你在想甚麼呢?」
我剛回神,一時答不上話。她停了會才說:「無論我們談了甚麼有趣的話題,無論你說的事多好玩、臉上的笑容多開心,只要不說話,你就望著遠方,可是又感覺不到你在看甚麼,只是安安靜靜的,眼神很冷,我看了有點害怕。」
這一段話,讓我印象太深刻了!像最深最深的黑夜,一點點微光透進結凍的花苞,瞬間初開,讓我看見一個新世界。原來,連我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從踏入大學校園開始,誰都說我喜歡笑,呵護我的每一個學長和同學,總毫不遮掩地傾倒著好奇:「秋芳,你可以哭、可以生氣,為什麼在最不開心的時候,你總是笑呢?」
可是,不開心的時候,除了笑,又能如何呢?大一時,初試七絕習作,起筆就是「單瓢陋巷不知難,眼自清明心自寬」,隨著時光流轉,才知道「單瓢陋巷」也不容易,眼都不清明了,心還能不寬嗎?幸好還接了很靜、很遠的「天地詩心隨日月,今人聊共古人歡」。後來,我用了幾十年摸索,才懂得二十歲時隨手寫的詩,就是司空圖「飲之太和」的寬闊。
    
◆2.遇見詩,預見更喜歡的自己
歷經盛唐高華、唐末綺靡的司空圖,回到源自《詩經》的四言詩,那是祭祀、政治與生活糾纏交匯的時代,文學尚未成熟分化,簡淨的節奏和凝練的語意,餘韻悠長。在節奏越來越快的資訊爆炸時代,我們抽離繁複裝飾,回到語言初心,樸素地捕捉最真實的觀察與情感,也回歸到對自然、對命運運轉的誠懇、感受、節制和敬畏。
這種復古情懷,讓我看見時代以相同的軌跡在微調後不斷循環,極簡主義的現代時尚和「斷捨離」的生活信仰。跨進四言詩的語境,我們更能理解《莊子內篇.人間世》的「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空房敞亮,虛室生白,一如不被欲念蒙蔽的心,洗褪五顏六色,虛靜的潔淨純真空明,遠離物慾禍殃,不斷感受人間美好,吉祥止止,自能返本歸真,靠近生命真相,留白,讓我們看見生命趨熟的節制和自省,把心放寬,多出餘暇去應接世界的紛繁,生活就多了點圓融和順遂。
接到芳芳關於四季小典故的書寫邀約,在初相見的咖啡屋,面向一大片落地窗,山形壯闊,天地留白,一如人生所至,心寬,無求。隨著話題岔出司空圖和《二十四詩品》,我們竟然在簽約時手寫加註了一本原來不曾計畫的書,宛如步步生蓮,遇到的都是好運氣。生活在虛白中,總能「吉祥止止」。「止」這個字,指的就是腳印所到之處,當我們學會與虛白共處,好運就找到落腳的地方,再也無須畏懼。
不眠不休地埋進詩品書寫,精神亢奮到必須靠安眠藥才能入睡;一直撐到詩品收工,世界安靜下來,虛室生白,彷彿也為那一下又一下熾熱的心跳緩下節奏,所有的狂喜與困頓圓滿安歇。吉祥止止,天地朗朗。這世界有時太喧嘩,有時太寂靜,喧嘩時,我們可以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寂靜時,我們在荒原上相遇,就點一盞燈吧!無論夜有多深,詩都還沒睡。
每一天,翻一本書、讀幾句詩,感受一些些文字的亮光,不必尋找盔甲,也無須耗盡力氣,翻讀的每一頁都像一次真心照面,成為撐住一天又一天的密碼。《二十四詩品》就像生活導航,替我們找出許多其實自己也不明白的「內心戲」,遇見詩,最後也將遇見,讓自己更喜歡的自己。
誰是司空圖?
◆1.捕捉到路邊野生的司空圖
實在太喜歡司空圖了,幾乎成為隨行一生的「隱形的朋友」。大部分的朋友,愛上我的《二十四詩品》選句題贈,跟著成為司空粉;我籌組的文學團隊,在認識司空圖後總是特別驚喜:「第一次聽到司空圖耶!」;有時朋友們聚會閒聊,有人會問,司空圖是不是三國人物啊?有人說,應該是武俠小說作者,還有朋友笑了:「我還以為司空圖是一張圖呢!」
武俠小說作者戚建邦以「黃巢亂世」做背景的系列武俠《左道書》,逆轉「武功蓋世,性情堅忍,每一個女角都會愛上他」的男主角光圈,創造出一路被「色誘」成功的大俠,差點丟了性命;大俠的徒弟大俠二號接棒後,又被妖女丟棄,站在小巷中痛哭一癱,從此人事不知。根據「武俠套路」,醒來後的場景應該轉換到世外深谷或美人香閨,然後誤會冰釋。結果,並,沒,有。大俠二號醒來,繼續倒在原地,只是旁邊多了個司空圖來串場,念了幾句詩、陪喝了些酒,再仔細交代:「公子借酒澆愁,對身體可沒好處。」
兩個人在路邊喝了半晌,大俠二號想邀司空圖上酒館繼續喝,他搖頭拒絕:「不管對身體好不好,愁還是要澆的。傷心事我聽多了,你可別想找我訴苦。」嗯,這才是活在傷心人間,隨緣又通透的司空圖啊!
很多人想到黃巢,難免要提〈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鮮黃的菊花瓣化成殺氣騰騰的滿城黃金甲,好像當年只要他高中狀元,擺脫「不第」的慘烈命運,就可以避免末世亂,世界會嫁接出和平安穩的「平行時空」。其實很難。黃巢的農民革命,映現出晚唐的賦稅剝削和貧富不均,不是黃巢,也會有別人在亂世中鑿開出路。
◆2.錯過黃金時代
從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盛唐般,容許這麼多詩人當上「行政院長」。他們讀書、赴考,直到當上宰相後,決定國家政策,提拔文人,提倡文學,形成相互增強的力量。只可惜,司空圖晚生了兩百多年,遲至晚唐,藩鎮割據,武將崛起,文人空有理想,只無能為力地看著家國脫序,曾經輝煌的國勢,無可阻擋地走向崩頹毀滅。
最早看見司空圖的等待,並且不吝一切付出關愛的,就是當年進士科考的主考官王凝。因為太珍惜司空圖,怕他成為被攻擊的焦點,只給了第四名,沒想到,還是引起各方嫉妒,王凝本想撇清,又覺得大家一定要這樣講,我又何必害怕去觸怒這些讀書人?於是就大方承認:「我覺得啊!這考試,簡直就是專門為司空圖一個人設的。」
司空圖很感動,決心當王凝的幕僚,一生誓死相隨。王凝被貶,司空圖堅持陪伴,錯過進士及第後的赴任時間,調職洛陽,掉失了屬於自己的機會。到了洛陽,他認識了剛被外放的盧携,覺得他就跟恩師一樣,天涯流離,忍不住去拜訪他、照顧他;盧携心裡很暖,以他的地位,當然不需要回訪,他卻特別在回訪時為司空圖題詩,這種「高級文人的品題」,讓司空圖聲名大噪。
當盧携重新回到京城當了宰相後,很快就召回司空圖來協助自己;司空圖跟在盧攜身邊,努力撐持國家最後的尊榮,盼著重返太平盛世。可惜,盧携再怎麼戮力用心,朝廷帶給他的並不是幸福,而是借用他的象徵作用,穩定垂危的國家。
在絕望邊綠,真正想要為國家多做一點點事的人,總是與世乖隔。當時的政府,賦稅剝削,貧富不均,黃巢發起農民革命時,宦官就推出盧携頂罪;亂軍進京,盧携被賜毒自殺,黃巢還挖出他的屍體千刀萬剮。這時,皇帝「落跑」了,剩下司空圖這塊「品性高潔」的金字招牌,連黃巢都希望得到他的「認證」。司空圖的弟弟有個僕人,早先加入黃巢革命軍,提早得到消息,流著眼淚跪求司空圖:「如果你不歸從,一定會被殺。你看,盧携的屍體都被砍削示眾,你還能怎麼辦呢?」
「唯死而已。」司空圖就像所有的文人,在退無可退時,死亡就是他們最強烈的抗議。幸好,黃巢捨不得殺他,這可不容易啊!
◆3.尋找內心自在
我們對一個人的信任感,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出來。司空圖的形象,隨著過去深情重義的各種生命選擇,塗抹出濃彩,他在亂軍殺戮中活下來,千辛萬苦趕到皇帝身邊,全心全意為國家盡忠;皇帝封他為「知制誥」,負責擬章發文,卻又在逃亡時丟下他,選擇載著珠寶佞人逃亡。
這個瞬間,是司空圖人生中最大的幻滅。他在最艱難的時候趕到皇帝身邊,來不及跟上逃難的隊伍,皇帝就走了,這讓他深刻明白,這個國家、這個皇帝,都不是他可以效忠的對象了。後來,黃巢軍隊裡有個朱溫,叛出起義的革命軍,跑去保護皇帝,被賜名「全忠」,從此把持皇權,全力徵調司空圖,下令如果他不肯來,就地殺戮。
司空圖和晚唐重要的官員都到了,想著國家淪落至此,如何能夠不瘋狂呢?他上了朝,打顫著手,連手握著的官符憑信都滑掉了。有一些尊敬他的人,趁機為他開脫,努力勸著朱全忠:「算了吧!司空圖瘋了,早就是個沒用的人,讓他回家吧!」
司空圖從認真投入到幻滅,滿腹理想都落空了,只剩下蕭索和悲哀,而後,不論皇帝如何徵召,他都不曾回到朝堂。幸運的是,老家還有一片田地。他回到中條山,退居王官谷,只覺得萬般皆休,住屋就叫「休休亭」;自號「忍辱居士」,國家至此,誰不忍辱?只能在大環境的侷限底下,努力尋找內心的自在;還設計了一個大墳墓,往來的高僧、名士,無論宴客或會談都在墳地,相談的話題也多半是人生和天命。
身處上流階層的人,常只能相互酬唱;對於不同階級的人,非常隔閡。司空圖最難得的是,待人和藹可親,亳無架子,特別珍惜尋常幸福。遇到農夫會問,今天菜種得怎麼樣啊?遇到樵夫,又一起閒話著,柴砍得很不錯呢!人家送他一、兩種小農產,他也表現得很歡喜,和大家一起感謝,大自然給了我們美好的禮物。
《新唐書》把司空圖寫進〈卓行傳〉;戚建邦藉黃巢寶藏和桃源谷,向司空圖致敬。無論武功高低,戲份多少,我們都在理想、信念、人情糾葛的迷失無解中,遊走在灰帶邊緣,幸好還有司空圖,讓我們看見,人格的美,讓我們打破框架,尋找桃花源的各種可能,凸顯出各自歧異的選擇,以及安身立命的不同風景。
這樣,就能在人間的諸多缺憾中,慢慢靠近圓滿。
▓卷二 詩是微光,細細品來剛剛好
飽滿的靈能1
雄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大用外腓 ,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 雲,寥寥長風。超以象 外,得其環 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腓:小腿肚,引申成小腿行走後的「移動」或「迴避」,更用來象徵天地無窮的「變化」。
2油:光華興盛。
3象:人間現象,形形色色。
4環:反覆的圓,天道循行的軌跡。
    
「雄」是力量的累積;「渾」是融合的過程。〈雄渾〉的開場,讓我們體會,無論是創作、生活,或者是人格,能夠兼容並蓄,相互融合,就可以超越表面描寫,圓滿自得,意蘊無窮,表露出厚實的力量,永不衰歇。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是世界存在的樣貌。天地四時,繞在我們身邊,當我們放下五官意識,不用智識,不執著於科學判斷,只單純覺察著和天地交接時的呼吸起伏,幾乎可以感應,世界的游動和改變,都是有生命的,這就是「大用外腓」。沒有「絕對」的結果,也沒有「絕對」的世界,天地的肌理、現實的細節,以及我們相信的世界,都根據我們內心理解的「真體」,慢慢成就、壯大。
在北歐神話裡,人們認為有四隻大烏龜擎挺著這個世界;而我們相信盤古創造天地。每一種文化模式,幾乎都在地理和人文的相互影響下,藏著獨特的體系、肌理和呼吸聲息,承載著無比真摯的情意,變成絕對主宰,決定了我們的「相信」。無論我們相信的真體是甚麼?無論我們能不能內充,「大用」永遠存在,不斷循環、不斷擴大,無論我們撐持出什麼力量,都揭露出「大用」的無限可能。
當我們「返虛入渾」時,必須先清理生命雜滓,把內心清空,看起來生命能量變小了,其實也把執著、限制,以及各種負面情緒和負擔一起抽離;而後才一點一滴「積健為雄」。把重新吸收的滋養都變成孕養一切的土壤,才有能力,「具備萬物」,裝進所有的可能,跨越我們原來想像不到的進程。「橫絕太空」的「橫絕」兩個字,就是用來形容「萬物具備,注入真體」的驚人聲勢。當我們有能力抽掉執迷、內充真體時,就像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收納了具備萬物的「世界的種子」,往虛空一種,就能長出一個我們想像過、期盼過的世界。
為了裝進更多,就得先抽空,這就是雄渾的力量,在抽空後,更能發現天地時空的無邊綿延。這時,我們就能進一步領略「橫絕太空」的「太空」,不是現代影視裡的「星際旅程」,而是透過詩的想像,豐富了字的層次。這個「太」是「指事」字,添加的符號表示「超過」,也就是比世界上最大的「大」還要更大一點,這種無限大的「太」,擴張到極處,就是生命的起點。橫絕太空,就像穿越無限黑暗,回到太初,在無限虛空裡,發現一個又一個「世界種子」,長出各自迥異的樣貌。
現代科學所能探索的星際跳躍,不過是其中一個又一個小世界,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可能。這時,從無限宇宙宕開,跳出時空距離,回到真實人生,「荒荒油雲」的「油」,變成張望無限世界的關鍵字,在一層又一層深暗疊遞的雲層裡,透出光澤,不只是視覺的著彩,更是意念的翻轉,和內在心靈相互呼應,轉生出生命內層的希望,慢慢渲染著情感,經營著文字,最後才揭示出千古孤寂,讓「寥寥長風」的長風,從千萬年前吹進現代,更可以延續到千萬年後。
我們在灰暗的雲層裡看到光,就知道這迴旋千萬年的痛苦,我們只是其中之一,並不寂寞,而那迴旋千萬年的驕傲,也如風吹過,我們也沒辦法比別人更好,或者是堅持得更久。所有的人事都過了,只有風還在。
風到底是什麼呢?啊,原來風什麼都不是,只是空氣的流動。從這裡到那裡,從那裡到更遠的地方,就只是這樣而已,沒有誰比較聰明、誰比較笨,沒有誰是天才、誰是最後一名,這就是莊子「齊物論」的觀點,無論大象或螞蟻,我們都擠在同一個循環裡。
這樣無止盡的延續,透過看得到的「荒荒油雲」、看不到的「寥寥長風」,把巨大的空間點和時間感串起來,讓我們在無盡變幻中,感知「超以象外」,所有的一切都不只是眼前所見,有一種比真實更真實的「真相」,像珍貴又神秘的密碼,藏於「環」中,偶然被我們所得,觸動了我們的深邃感懷,更能深刻理解,生命的變動,就是「大用外腓」,隨著「真體內充」,不斷循環……
隨著自己的縮小、世界的擴大,我們慢慢捕捉到天地間無止境綿延的空間感和時間感,就能感受到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無盡蒼茫,宛如觸及世界肌理,不得不「念天地之悠悠」,天荒地老,更襯出生命的脆弱,不免就「獨愴然而涕下」。
所有我們記得的、珍惜的生命故事,都是「持之非強」的相遇和相得,得到了,很幸運,無所得,也是生命的本質。當我們清空成見,接受,並且感知這世間的無限可能,融會貫通,就能累積出屬於自己的信念和力量。生老病死,成住壞空,萬事萬般不進則退。春天來了,夏天跟著,秋藏冬收,春天又會回來,無盡循環的天地「來之無窮」,我們不需要執著結果、也不必困囿於得失,順隨時序、擁抱變化,在每一次消散與重聚間看見內在秩序,領略萬物運行的節奏和規律,就能活得更自在。
				無論夜有多深,詩都還沒睡
◆1.在世界還不是那麼美好時,詩先懂了我們
在世界還不是那麼美好時,我接到好友遞來邀約:「秋芳,你來!這是我最後一年留在東京。」
為了趕「櫻前線」,初春時我先在大阪住了一個月,從南方開始,往返京都、奈良,跟著櫻花的盛開緩緩前行。到了東京,入住「吉祥寺小別館」,好友買了床新棉被說:「知道你怕冷。」我沒回應,只水濕了眼睛。東京房租高,生活不易,她在兩三年間的凜冬都沒有買厚被,只縮近暖桌こたつ,讀書、做報告,將就著入睡。畢業前,大家都在為家具減量,她卻不切實際地添了這厚實的家當,重重的,捂進我心裡。我們一起搭電車,說著,笑著,經過了好多站,不知道是累了、還是剛好有事,稍稍歇話,就在那短短的「暫停」中,她忽然問:「秋芳,你在想甚麼呢?」
我剛回神,一時答不上話。她停了會才說:「無論我們談了甚麼有趣的話題,無論你說的事多好玩、臉上的笑容多開心,只要不說話,你就望著遠方,可是又感覺不到你在看甚麼,只是安安靜靜的,眼神很冷,我看了有點害怕。」
這一段話,讓我印象太深刻了!像最深最深的黑夜,一點點微光透進結凍的花苞,瞬間初開,讓我看見一個新世界。原來,連我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從踏入大學校園開始,誰都說我喜歡笑,呵護我的每一個學長和同學,總毫不遮掩地傾倒著好奇:「秋芳,你可以哭、可以生氣,為什麼在最不開心的時候,你總是笑呢?」
可是,不開心的時候,除了笑,又能如何呢?大一時,初試七絕習作,起筆就是「單瓢陋巷不知難,眼自清明心自寬」,隨著時光流轉,才知道「單瓢陋巷」也不容易,眼都不清明了,心還能不寬嗎?幸好還接了很靜、很遠的「天地詩心隨日月,今人聊共古人歡」。後來,我用了幾十年摸索,才懂得二十歲時隨手寫的詩,就是司空圖「飲之太和」的寬闊。
◆2.遇見詩,預見更喜歡的自己
歷經盛唐高華、唐末綺靡的司空圖,回到源自《詩經》的四言詩,那是祭祀、政治與生活糾纏交匯的時代,文學尚未成熟分化,簡淨的節奏和凝練的語意,餘韻悠長。在節奏越來越快的資訊爆炸時代,我們抽離繁複裝飾,回到語言初心,樸素地捕捉最真實的觀察與情感,也回歸到對自然、對命運運轉的誠懇、感受、節制和敬畏。
這種復古情懷,讓我看見時代以相同的軌跡在微調後不斷循環,極簡主義的現代時尚和「斷捨離」的生活信仰。跨進四言詩的語境,我們更能理解《莊子內篇.人間世》的「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空房敞亮,虛室生白,一如不被欲念蒙蔽的心,洗褪五顏六色,虛靜的潔淨純真空明,遠離物慾禍殃,不斷感受人間美好,吉祥止止,自能返本歸真,靠近生命真相,留白,讓我們看見生命趨熟的節制和自省,把心放寬,多出餘暇去應接世界的紛繁,生活就多了點圓融和順遂。
接到芳芳關於四季小典故的書寫邀約,在初相見的咖啡屋,面向一大片落地窗,山形壯闊,天地留白,一如人生所至,心寬,無求。隨著話題岔出司空圖和《二十四詩品》,我們竟然在簽約時手寫加註了一本原來不曾計畫的書,宛如步步生蓮,遇到的都是好運氣。生活在虛白中,總能「吉祥止止」。「止」這個字,指的就是腳印所到之處,當我們學會與虛白共處,好運就找到落腳的地方,再也無須畏懼。
不眠不休地埋進詩品書寫,精神亢奮到必須靠安眠藥才能入睡;一直撐到詩品收工,世界安靜下來,虛室生白,彷彿也為那一下又一下熾熱的心跳緩下節奏,所有的狂喜與困頓圓滿安歇。吉祥止止,天地朗朗。這世界有時太喧嘩,有時太寂靜,喧嘩時,我們可以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寂靜時,我們在荒原上相遇,就點一盞燈吧!無論夜有多深,詩都還沒睡。
每一天,翻一本書、讀幾句詩,感受一些些文字的亮光,不必尋找盔甲,也無須耗盡力氣,翻讀的每一頁都像一次真心照面,成為撐住一天又一天的密碼。《二十四詩品》就像生活導航,替我們找出許多其實自己也不明白的「內心戲」,遇見詩,最後也將遇見,讓自己更喜歡的自己。
誰是司空圖?
◆1.捕捉到路邊野生的司空圖
實在太喜歡司空圖了,幾乎成為隨行一生的「隱形的朋友」。大部分的朋友,愛上我的《二十四詩品》選句題贈,跟著成為司空粉;我籌組的文學團隊,在認識司空圖後總是特別驚喜:「第一次聽到司空圖耶!」;有時朋友們聚會閒聊,有人會問,司空圖是不是三國人物啊?有人說,應該是武俠小說作者,還有朋友笑了:「我還以為司空圖是一張圖呢!」
武俠小說作者戚建邦以「黃巢亂世」做背景的系列武俠《左道書》,逆轉「武功蓋世,性情堅忍,每一個女角都會愛上他」的男主角光圈,創造出一路被「色誘」成功的大俠,差點丟了性命;大俠的徒弟大俠二號接棒後,又被妖女丟棄,站在小巷中痛哭一癱,從此人事不知。根據「武俠套路」,醒來後的場景應該轉換到世外深谷或美人香閨,然後誤會冰釋。結果,並,沒,有。大俠二號醒來,繼續倒在原地,只是旁邊多了個司空圖來串場,念了幾句詩、陪喝了些酒,再仔細交代:「公子借酒澆愁,對身體可沒好處。」
兩個人在路邊喝了半晌,大俠二號想邀司空圖上酒館繼續喝,他搖頭拒絕:「不管對身體好不好,愁還是要澆的。傷心事我聽多了,你可別想找我訴苦。」嗯,這才是活在傷心人間,隨緣又通透的司空圖啊!
很多人想到黃巢,難免要提〈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鮮黃的菊花瓣化成殺氣騰騰的滿城黃金甲,好像當年只要他高中狀元,擺脫「不第」的慘烈命運,就可以避免末世亂,世界會嫁接出和平安穩的「平行時空」。其實很難。黃巢的農民革命,映現出晚唐的賦稅剝削和貧富不均,不是黃巢,也會有別人在亂世中鑿開出路。
◆2.錯過黃金時代
從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盛唐般,容許這麼多詩人當上「行政院長」。他們讀書、赴考,直到當上宰相後,決定國家政策,提拔文人,提倡文學,形成相互增強的力量。只可惜,司空圖晚生了兩百多年,遲至晚唐,藩鎮割據,武將崛起,文人空有理想,只無能為力地看著家國脫序,曾經輝煌的國勢,無可阻擋地走向崩頹毀滅。
最早看見司空圖的等待,並且不吝一切付出關愛的,就是當年進士科考的主考官王凝。因為太珍惜司空圖,怕他成為被攻擊的焦點,只給了第四名,沒想到,還是引起各方嫉妒,王凝本想撇清,又覺得大家一定要這樣講,我又何必害怕去觸怒這些讀書人?於是就大方承認:「我覺得啊!這考試,簡直就是專門為司空圖一個人設的。」
司空圖很感動,決心當王凝的幕僚,一生誓死相隨。王凝被貶,司空圖堅持陪伴,錯過進士及第後的赴任時間,調職洛陽,掉失了屬於自己的機會。到了洛陽,他認識了剛被外放的盧携,覺得他就跟恩師一樣,天涯流離,忍不住去拜訪他、照顧他;盧携心裡很暖,以他的地位,當然不需要回訪,他卻特別在回訪時為司空圖題詩,這種「高級文人的品題」,讓司空圖聲名大噪。
當盧携重新回到京城當了宰相後,很快就召回司空圖來協助自己;司空圖跟在盧攜身邊,努力撐持國家最後的尊榮,盼著重返太平盛世。可惜,盧携再怎麼戮力用心,朝廷帶給他的並不是幸福,而是借用他的象徵作用,穩定垂危的國家。
在絕望邊綠,真正想要為國家多做一點點事的人,總是與世乖隔。當時的政府,賦稅剝削,貧富不均,黃巢發起農民革命時,宦官就推出盧携頂罪;亂軍進京,盧携被賜毒自殺,黃巢還挖出他的屍體千刀萬剮。這時,皇帝「落跑」了,剩下司空圖這塊「品性高潔」的金字招牌,連黃巢都希望得到他的「認證」。司空圖的弟弟有個僕人,早先加入黃巢革命軍,提早得到消息,流著眼淚跪求司空圖:「如果你不歸從,一定會被殺。你看,盧携的屍體都被砍削示眾,你還能怎麼辦呢?」
「唯死而已。」司空圖就像所有的文人,在退無可退時,死亡就是他們最強烈的抗議。幸好,黃巢捨不得殺他,這可不容易啊!
◆3.尋找內心自在
我們對一個人的信任感,就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出來。司空圖的形象,隨著過去深情重義的各種生命選擇,塗抹出濃彩,他在亂軍殺戮中活下來,千辛萬苦趕到皇帝身邊,全心全意為國家盡忠;皇帝封他為「知制誥」,負責擬章發文,卻又在逃亡時丟下他,選擇載著珠寶佞人逃亡。
這個瞬間,是司空圖人生中最大的幻滅。他在最艱難的時候趕到皇帝身邊,來不及跟上逃難的隊伍,皇帝就走了,這讓他深刻明白,這個國家、這個皇帝,都不是他可以效忠的對象了。後來,黃巢軍隊裡有個朱溫,叛出起義的革命軍,跑去保護皇帝,被賜名「全忠」,從此把持皇權,全力徵調司空圖,下令如果他不肯來,就地殺戮。
司空圖和晚唐重要的官員都到了,想著國家淪落至此,如何能夠不瘋狂呢?他上了朝,打顫著手,連手握著的官符憑信都滑掉了。有一些尊敬他的人,趁機為他開脫,努力勸著朱全忠:「算了吧!司空圖瘋了,早就是個沒用的人,讓他回家吧!」
司空圖從認真投入到幻滅,滿腹理想都落空了,只剩下蕭索和悲哀,而後,不論皇帝如何徵召,他都不曾回到朝堂。幸運的是,老家還有一片田地。他回到中條山,退居王官谷,只覺得萬般皆休,住屋就叫「休休亭」;自號「忍辱居士」,國家至此,誰不忍辱?只能在大環境的侷限底下,努力尋找內心的自在;還設計了一個大墳墓,往來的高僧、名士,無論宴客或會談都在墳地,相談的話題也多半是人生和天命。
身處上流階層的人,常只能相互酬唱;對於不同階級的人,非常隔閡。司空圖最難得的是,待人和藹可親,亳無架子,特別珍惜尋常幸福。遇到農夫會問,今天菜種得怎麼樣啊?遇到樵夫,又一起閒話著,柴砍得很不錯呢!人家送他一、兩種小農產,他也表現得很歡喜,和大家一起感謝,大自然給了我們美好的禮物。
《新唐書》把司空圖寫進〈卓行傳〉;戚建邦藉黃巢寶藏和桃源谷,向司空圖致敬。無論武功高低,戲份多少,我們都在理想、信念、人情糾葛的迷失無解中,遊走在灰帶邊緣,幸好還有司空圖,讓我們看見,人格的美,讓我們打破框架,尋找桃花源的各種可能,凸顯出各自歧異的選擇,以及安身立命的不同風景。
這樣,就能在人間的諸多缺憾中,慢慢靠近圓滿。
▓卷二 詩是微光,細細品來剛剛好
飽滿的靈能1
雄渾: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大用外腓 ,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 雲,寥寥長風。超以象 外,得其環 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腓:小腿肚,引申成小腿行走後的「移動」或「迴避」,更用來象徵天地無窮的「變化」。
2油:光華興盛。
3象:人間現象,形形色色。
4環:反覆的圓,天道循行的軌跡。
「雄」是力量的累積;「渾」是融合的過程。〈雄渾〉的開場,讓我們體會,無論是創作、生活,或者是人格,能夠兼容並蓄,相互融合,就可以超越表面描寫,圓滿自得,意蘊無窮,表露出厚實的力量,永不衰歇。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是世界存在的樣貌。天地四時,繞在我們身邊,當我們放下五官意識,不用智識,不執著於科學判斷,只單純覺察著和天地交接時的呼吸起伏,幾乎可以感應,世界的游動和改變,都是有生命的,這就是「大用外腓」。沒有「絕對」的結果,也沒有「絕對」的世界,天地的肌理、現實的細節,以及我們相信的世界,都根據我們內心理解的「真體」,慢慢成就、壯大。
在北歐神話裡,人們認為有四隻大烏龜擎挺著這個世界;而我們相信盤古創造天地。每一種文化模式,幾乎都在地理和人文的相互影響下,藏著獨特的體系、肌理和呼吸聲息,承載著無比真摯的情意,變成絕對主宰,決定了我們的「相信」。無論我們相信的真體是甚麼?無論我們能不能內充,「大用」永遠存在,不斷循環、不斷擴大,無論我們撐持出什麼力量,都揭露出「大用」的無限可能。
當我們「返虛入渾」時,必須先清理生命雜滓,把內心清空,看起來生命能量變小了,其實也把執著、限制,以及各種負面情緒和負擔一起抽離;而後才一點一滴「積健為雄」。把重新吸收的滋養都變成孕養一切的土壤,才有能力,「具備萬物」,裝進所有的可能,跨越我們原來想像不到的進程。「橫絕太空」的「橫絕」兩個字,就是用來形容「萬物具備,注入真體」的驚人聲勢。當我們有能力抽掉執迷、內充真體時,就像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收納了具備萬物的「世界的種子」,往虛空一種,就能長出一個我們想像過、期盼過的世界。
為了裝進更多,就得先抽空,這就是雄渾的力量,在抽空後,更能發現天地時空的無邊綿延。這時,我們就能進一步領略「橫絕太空」的「太空」,不是現代影視裡的「星際旅程」,而是透過詩的想像,豐富了字的層次。這個「太」是「指事」字,添加的符號表示「超過」,也就是比世界上最大的「大」還要更大一點,這種無限大的「太」,擴張到極處,就是生命的起點。橫絕太空,就像穿越無限黑暗,回到太初,在無限虛空裡,發現一個又一個「世界種子」,長出各自迥異的樣貌。
現代科學所能探索的星際跳躍,不過是其中一個又一個小世界,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可能。這時,從無限宇宙宕開,跳出時空距離,回到真實人生,「荒荒油雲」的「油」,變成張望無限世界的關鍵字,在一層又一層深暗疊遞的雲層裡,透出光澤,不只是視覺的著彩,更是意念的翻轉,和內在心靈相互呼應,轉生出生命內層的希望,慢慢渲染著情感,經營著文字,最後才揭示出千古孤寂,讓「寥寥長風」的長風,從千萬年前吹進現代,更可以延續到千萬年後。
我們在灰暗的雲層裡看到光,就知道這迴旋千萬年的痛苦,我們只是其中之一,並不寂寞,而那迴旋千萬年的驕傲,也如風吹過,我們也沒辦法比別人更好,或者是堅持得更久。所有的人事都過了,只有風還在。
風到底是什麼呢?啊,原來風什麼都不是,只是空氣的流動。從這裡到那裡,從那裡到更遠的地方,就只是這樣而已,沒有誰比較聰明、誰比較笨,沒有誰是天才、誰是最後一名,這就是莊子「齊物論」的觀點,無論大象或螞蟻,我們都擠在同一個循環裡。
這樣無止盡的延續,透過看得到的「荒荒油雲」、看不到的「寥寥長風」,把巨大的空間點和時間感串起來,讓我們在無盡變幻中,感知「超以象外」,所有的一切都不只是眼前所見,有一種比真實更真實的「真相」,像珍貴又神秘的密碼,藏於「環」中,偶然被我們所得,觸動了我們的深邃感懷,更能深刻理解,生命的變動,就是「大用外腓」,隨著「真體內充」,不斷循環……
隨著自己的縮小、世界的擴大,我們慢慢捕捉到天地間無止境綿延的空間感和時間感,就能感受到陳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無盡蒼茫,宛如觸及世界肌理,不得不「念天地之悠悠」,天荒地老,更襯出生命的脆弱,不免就「獨愴然而涕下」。
所有我們記得的、珍惜的生命故事,都是「持之非強」的相遇和相得,得到了,很幸運,無所得,也是生命的本質。當我們清空成見,接受,並且感知這世間的無限可能,融會貫通,就能累積出屬於自己的信念和力量。生老病死,成住壞空,萬事萬般不進則退。春天來了,夏天跟著,秋藏冬收,春天又會回來,無盡循環的天地「來之無窮」,我們不需要執著結果、也不必困囿於得失,順隨時序、擁抱變化,在每一次消散與重聚間看見內在秩序,領略萬物運行的節奏和規律,就能活得更自在。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