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表達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人文作為核心的精神,結合新媒材、新知識和語文表達三面向,符應社會既有規定與法律規範,透過理解法律、閱讀科學知識,並扣合本校學術專業作為撰述的基礎,結合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以養成能夠與時俱進的敘事涵養。
全書共有四大主題單元:「決定自我的定位」、「關懷我們的島嶼」、「守護共生的家園」、「認識世界的途徑」,各單元包含切合主題的文章精選,提供讀者文章閱讀後,進行鑑賞及反思,並且在最後附上寫作練習,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創作,寫成一篇屬於自己的文章,培養讀者的閱讀、寫作能力。
四大主題單元特色:
一、決定自我的定位:「自我的定位」擁有長時間文化傳統的累積,以及與當代社會價值的對話,各篇選文皆針對開發個人價值、身分認同、自我察覺等成長歷程,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二、關懷我們的島嶼:從選文中讓我們反思如何理解、關懷我們島嶼多元的生態與文化,更進而強化對島嶼的認同感。
三、守護共生的家園:每篇選文重點於人類與動物共享同一個地球家園,我們肩負著與其他生命和諧共存的責任與使命,讓我們了解該如何用正確的觀念來保護我們的環境。
四、認識世界的途徑:最後,在精選的選文中闊大我們的視野,不只是探問人們如何理解自然世界、認識腳下的土地與海上的月空,而是更進一步探索人們的文化與思想如何因應社會環境、科技制度與普世情感的變遷而不斷調整其觀看世界的角度。
目錄
第一單元 決定自我的定位
壹、司馬遷〈太史公自序〉
貳、范曄〈班超傳〉
參、李復言〈杜子春〉
肆、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伍、林文月〈說童年〉
陸、楊秋忠〈我的求學及研究的足跡〉
柒、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
捌、柯裕棻〈行路難〉
玖、Apyang Imiq〈Tminum Yaku.編織.我〉
第二單元 關懷我們的島嶼
壹、莊子〈逍遙遊〉
貳、余光中〈埔里甘蔗〉、〈惠蓀林場〉
參、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
肆、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
伍、利格拉樂.阿〈重回沙轆社〉
陸、廖美珍〈掌葉蘋婆〉
柒、蔡雅瀅〈淺談台塑集團告莊秉潔教授案〉
捌、蔡佳珊〈「龍貓教授」王升陽與森林秘密世界!白千層舒緩殺菌土肉桂抗氧化,寶藏挖不完〉
第三單元 守護共生的家園
壹、邵廣昭〈海鮮吃得對,有助於海洋保育〉
貳、吳海音〈科評《苦雨之地》:我們的未來裡有沒有雲豹?〉
參、吳聲海〈淺山、自然、食蛇龜〉
肆、黃宗慧〈保護動物,迪士尼有責?節選上篇《動物方程式》〉
伍、黃宗潔〈動物咖啡廳的療癒假象:寵物是家人,還是可取代的物品?〉
陸、劉克襄〈石虎剛剛離開〉
第四單元 認識世界的途徑
壹、《詩經‧七月》
貳、漢樂府詩選
參、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附)祁立峰〈居住正義──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肆、晚清海外詩歌選
伍、蔣渭水〈臨床講義〉
陸、簡媜〈鎏銀歲月〉
柒、黃俊儒〈人工智慧與數位時代下的媒體與資訊素養〉
序/導讀
序言
為提升學生具備理解分析資訊以及整合跨領域知識的技能,循此凝聚出個人見解和具體方案,在掌握各式的載體並以最適切的方式來表達,方能因應全球各類議題日益複雜的環境,而這能力即為敘事力。鑑於此,本書係以人文作為核心的精神,結合新媒材、新知識和語文表達三面向,符應社會既有規定與法律規範,透過理解法律、閱讀科學知識,並扣合本校學術專業作為撰述的基礎,結合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以養成能夠與時俱進的敘事涵養。全書分作「決定自我的定位」、「關懷我們的島嶼」、「守護共生的家園」、「認識世界的途徑」四個單元,就是依照上述理念依次第開展。
第一單元:決定自我的定位
首先,就「文化傳統下知識份子的自我辯證」觀察:自我的定位並非無源之水,背後有長時間文化傳統的累積,以及與當代社會價值的對話。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描述司馬遷的家族背景,以及自己生命歷程與志業的結合,並提出旅行與研究結合的學術精神,從中可以審視自身的目標與達成的方式,並理解不同時代人們的特殊性與共同性。范曄〈班超傳〉記載班超如何「投筆從戎」,重新定位自己的志向,並不畏異域危險,臨機應變,成就對抗匈奴、威震西域的功業,從中培養向外探險的胸襟。李復言〈杜子春〉藉由杜子春從浪蕩子弟到修道未成的曲折歷程,引出對於神聖與凡俗之間,人生終極意義的思索與辯證。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在新舊黨爭與戰亂遷徙中試煉夫妻的情感與心志,最終重省金石書畫等文物收藏的意義,可與當代流行的物質文化有所對話。林文月〈說童年〉描述童年對於身分認同的心態調整,閱讀他人的歷史經驗,瞭解並尊重多元的群體文化,進而可回顧自我生命歷程,明白人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楊秋忠〈我的求學及研究的足跡〉回顧楊秋忠院士的求學歷程與研究軌跡,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期望同學能夠從中得到深刻的自我覺察。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向當時的師範學校女學生喊話,導引同學以擴大自己胸襟來自許,開發個人的價值,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對於當代女性仍有其鼓勵價值。其次,從「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檢視:除了文化傳統的背景脈絡,自我的定位尚涉及不同社會族群所思所感的差異,以及身分認同之間的碰撞與交融。柯裕棻〈行路難〉則深刻思索從留學美國到返臺教學的心路歷程,以及當中的考驗與蛻變。Apyang Imiq 〈Tminum Yaku.編織.我〉探問原住民族傳統與同志性向之間的對立與對話,有助於反思身分認同的多元可能,在織布的經緯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第二單元:關懷我們的島嶼
臺灣是座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豐富多元的島嶼,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態系統,加以多族群融合,碰撞出多樣的文化。使得這座島嶼成為「太平洋上的珍珠」。如何理解、關懷我們島嶼多元的生態與文化,更進而強化對島嶼的認同感,便是當仁不讓的使命。
生命包含物象與物質層次,透過莊子〈逍遙遊〉探討生命如何超脫空間的有限性,展現出一種自適超然的懷抱,面對萬物生命必然所存的困厄、衝突得到心靈的調養,才能以仁心與慈心善待環境。余光中〈埔里甘蔗〉、〈惠蓀林場〉,前者是引發余光中生根寶島的甘蔗;後者則是描寫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風貌,其中有山水,也有臺灣冷杉和蟬鳥等生物的呈現。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引導同學能夠真正認識校園自然生態,更進而理解父子間的衝突與調和。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臺灣四面環海,有豐富且壯麗的海洋景色及資源,而身為臺灣島民卻對此自然環境,不僅陌生亦缺乏關懷,廖鴻基描述出沒在臺灣東部外海的魚族,及其面臨人類破壞生態的生命困境,亦有為海洋請命之意。利格拉樂.阿〈重回沙轆社〉在臺灣多族群的歷史背景中,許多族群的對立是否源自於不了解異文化而生的衝突?而在歷史的縱深中,何者又是正義的一方?透過這篇文章,帶給我們具包容力與兼容性的思維:除了積極探索自我文化之外,在面對異文化時,是否有積極認同自我,卻又不傷害非我族類的方式?而這種兼容的涵養與思維,也許正是對臺灣這座島嶼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最核心的關懷。廖美珍〈掌葉蘋婆〉一文,以植物掌葉蘋婆為引子,探討青年學子成為數位原生世代後的徬徨如何調適,進而在學校這個「人間道場」中修煉。蔡雅瀅〈淺談台塑集團告莊秉潔教授案〉,透過本校莊秉潔教授的訴訟案,思索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權衡議題,學術研究的專業對具公益性事項所提出的呼籲該如何看待。蔡佳珊〈「龍貓教授」王升陽與森林秘密世界!白千層舒緩殺菌土肉桂抗氧化,寶藏挖不完〉,本校王升陽教授著眼樹木乃至森林生態的功能與貢獻,克服過於偏頗功利主義與道德至上的觀點,以科學精神務實申論森林為人所用的對策,展現出「善待」的智慧。
第三單元:守護共生的家園
人類與動物共享同一個地球家園,我們肩負著與其他生命和諧共存的責任與使命。邵廣昭的〈海鮮吃得對,有助於海洋保育〉,深入討論消費行為如何直接影響海洋生態,透過詳細分析過度捕撈對海洋環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並提出明確且實用的理性消費建議,鼓勵每位讀者成為守護海洋永續發展的一份子。吳海音在〈科評《苦雨之地》:我們的未來裡有沒有雲豹?〉中,以雲豹消失的現實案例,深刻探討人類活動所引發的生態危機,藉此呼籲大眾正視物種滅絕背後的原因,並審慎思考生態環境變遷對人類未來的重大影響。吳聲海的〈淺山、自然、食蛇龜〉細膩描繪臺灣淺山地區的生態多樣性,並聚焦於食蛇龜的生存困境,透過深入的觀察與反思,揭露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負面影響,強調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並鼓勵更多人投入保育行動。黃宗慧則在〈保護動物,迪士尼有責?節選上篇《動物方程式》〉中,透過對熱門動畫電影深入分析,反思大眾娛樂媒體如何形塑觀眾對動物的認知與態度,提出媒體在生態保護議題上的道德與社會責任,引導讀者更有意識地審視流行文化對環境觀念的潛移默化作用。黃宗潔的〈動物咖啡廳的療癒假象:寵物是家人,還是可取代的物品?〉敏銳地剖析現代都市文化中將動物商品化的現象,批判這種表面上的療癒行為背後所可能隱藏的動物福祉問題,激發讀者反思人與動物之間真正和諧的相處模式。最後,劉克襄的〈石虎剛剛離開〉則以詩意而深刻的文字,捕捉石虎稍縱即逝的身影,探討快速的都市化進程如何壓縮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揭示出人類發展與自然保育之間的尖銳矛盾,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妥善保護珍貴且脆弱的生態環境。
第四單元:認識世界的途徑
從古到今,不同的時代透過文學與寫作所關懷的課題不盡相同,然而卻為我們展示出不同時代下認識世界的不同途徑。當我們談論「認識世界的途徑」,我們不只是探問人們如何理解自然世界、認識腳下的土地與海上的月空,我們更追索思考在歷史長河中,人們的文化與思想如何因應社會環境、科技制度與普世情感的變遷而不斷調整其觀看世界的角度。從近三千年前的《詩經.七月》描寫古代豳地農民四季的生活與風土人情,到兩千多年前漢樂府中描繪的平民百姓生活困境、孤兒面臨的家庭暴力、戰爭的殘酷等,古人與自然對話,也與命運拔河,展現一種深植於思索、人文關照與生命經驗的世界觀。進入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杜甫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探討在天災頻繁、社會正義多有蒙蔽的動蕩時代中,詩人如何表述他的社會關懷。祁立峰〈居住正義─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文適可把杜甫詩中的處境與思索接到當代表述當中,使古典文學與當代的「居住正義」問題對話,開啟了古今視角的連結,也可體會到關於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艱難,他所面對的社會困境,為普世性的共同命題。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晚清,面對西力東漸與全球視野的開展,黃遵憲、丘逢甲與梁啟超等人不再只凝望陸地山川,而是放眼太平洋與七洲洋,古典詩人透過傳統的文學載體(詩、歌)與意象媒介(月、海),帶入了全球化的時間觀、地理視野與海洋意識,除了表現從傳統陸地中心走向開放海洋世界的轉型,進入海洋,也意味著進入現代世界體系的關鍵契機,從而建構出進入二十世紀的早期現代世界觀。同樣一百多年前,臺灣日治時期蔣渭水〈臨床講義〉為「臺灣」這名病患進行診斷,發現她患有二百年的長期慢性中毒,書寫殖民地的身體與社會病症,將認識世界的途徑轉化為醫者之眼,指出病灶,激發我們關注臺灣社會各種議題。而當代的簡媜〈鎏銀歲月〉連結現今進入高齡化社會的「長照」議題,黃俊儒〈人工智慧與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素養〉更揭示了我們已全面性的進入 AI 時代,面對人工智慧與數位洪流,我們如何儲備數位媒體資訊素養,在數位化的世界中保有判讀與思辨的能力。本單元匯集跨越數千年的文本與視角,引導學生思索如何透過詩歌、散文、評論與論述,從生活經驗出發,延伸至社會、歷史、政治與科技,持續建構調整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在這些文字閃現的靈光之中,惕勵我們自身持續尋找自己在世界當中的位置,確立與世界對話的語言。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