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鍇講唐詩─杜甫:萬戶蕭條,哭聲滿道,詩聖獨行於亂世的荒煙悲雨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字裡行間見蒼生,詩歌不再只是風花雪月
以詩為史,留下唐朝最沉痛也最真實的記憶
從泰山雄姿到人間戰亂,杜甫寫盡時代悲歡
⚑ 書籍主題
本書聚焦於杜甫的詩歌創作,以其代表作品為核心進行專業解析,揭示杜詩在內容、形式與風格上的歷史地位與文學價值。作者劉學鍇以嚴謹考證為基礎,結合理論闡釋與文本細讀,深入探討杜甫如何以詩記史,從而奠定其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
⚑ 選材亮點
書中精選〈望嶽〉、〈兵車行〉、〈醉時歌〉、〈贈衛八處士〉等多首杜甫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涵蓋了他不同人生階段的創作面貌,體現其詩歌題材的廣闊與風格的多樣。每一首詩作不僅是藝術成就的體現,更是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回應。本書透過對選篇的逐一剖析,展現杜詩題材的廣闊性、表現手法的多樣性,以及語言風格的精練與深沉。
⚑ 詩史風格的呈現
杜甫以詩歌深刻記錄盛唐至衰唐時期的重大社會變局,其詩歌兼具時代見證與藝術造詣,被譽為「詩史」。本書特別強調杜甫將現實主義與個人情懷融合於詩歌之中的藝術策略,並闡釋其作品如何反映戰亂破壞、民生疾苦、政局腐敗等重大議題。杜甫詩歌中的歷史意識與人道精神,使其作品成為理解唐代社會的重要文獻。
⚑ 藝術成就與文字特色
杜甫在詩體上集大成,尤其在律詩創作方面有開創性貢獻。書中深入剖析他如何將七律推向藝術高峰,兼具格律嚴謹與氣勢奔放,並融入議論、敘事與抒情等多重功能。此外,杜甫語言風格沉鬱頓挫,選字精練,講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字字珠璣,句句沉吟,形成獨特的詩歌美學。這一風格不僅表現在形式上,更體現其思想深度與藝術追求。
⚑ 教育意義與閱讀價值
本書不僅是詩詞賞析的經典之作,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化著作。適合對唐詩、古典文學、美學及歷史感興趣的讀者研讀。透過杜甫對現實的忠實書寫與人道精神的彰顯,讀者不僅能提升古典詩歌的欣賞能力,也能從中培養同理心與批判性思維。
本書特色:本書以杜甫詩歌為核心,結合理論考證與作品細讀,深入解析其現實主義精神與藝術成就。以〈望嶽〉、〈兵車行〉、〈醉時歌〉等代表作闡述杜甫如何以詩為史,記錄時代變局與民生疾苦。全書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學感性,並闡述其現實主義風格、憂國憂民情懷、七律藝術成就及「詩史」意義,對理解杜詩乃至唐詩有重要啟發。
以詩為史,留下唐朝最沉痛也最真實的記憶
從泰山雄姿到人間戰亂,杜甫寫盡時代悲歡
⚑ 書籍主題
本書聚焦於杜甫的詩歌創作,以其代表作品為核心進行專業解析,揭示杜詩在內容、形式與風格上的歷史地位與文學價值。作者劉學鍇以嚴謹考證為基礎,結合理論闡釋與文本細讀,深入探討杜甫如何以詩記史,從而奠定其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
⚑ 選材亮點
書中精選〈望嶽〉、〈兵車行〉、〈醉時歌〉、〈贈衛八處士〉等多首杜甫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涵蓋了他不同人生階段的創作面貌,體現其詩歌題材的廣闊與風格的多樣。每一首詩作不僅是藝術成就的體現,更是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回應。本書透過對選篇的逐一剖析,展現杜詩題材的廣闊性、表現手法的多樣性,以及語言風格的精練與深沉。
⚑ 詩史風格的呈現
杜甫以詩歌深刻記錄盛唐至衰唐時期的重大社會變局,其詩歌兼具時代見證與藝術造詣,被譽為「詩史」。本書特別強調杜甫將現實主義與個人情懷融合於詩歌之中的藝術策略,並闡釋其作品如何反映戰亂破壞、民生疾苦、政局腐敗等重大議題。杜甫詩歌中的歷史意識與人道精神,使其作品成為理解唐代社會的重要文獻。
⚑ 藝術成就與文字特色
杜甫在詩體上集大成,尤其在律詩創作方面有開創性貢獻。書中深入剖析他如何將七律推向藝術高峰,兼具格律嚴謹與氣勢奔放,並融入議論、敘事與抒情等多重功能。此外,杜甫語言風格沉鬱頓挫,選字精練,講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字字珠璣,句句沉吟,形成獨特的詩歌美學。這一風格不僅表現在形式上,更體現其思想深度與藝術追求。
⚑ 教育意義與閱讀價值
本書不僅是詩詞賞析的經典之作,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化著作。適合對唐詩、古典文學、美學及歷史感興趣的讀者研讀。透過杜甫對現實的忠實書寫與人道精神的彰顯,讀者不僅能提升古典詩歌的欣賞能力,也能從中培養同理心與批判性思維。
本書特色:本書以杜甫詩歌為核心,結合理論考證與作品細讀,深入解析其現實主義精神與藝術成就。以〈望嶽〉、〈兵車行〉、〈醉時歌〉等代表作闡述杜甫如何以詩為史,記錄時代變局與民生疾苦。全書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學感性,並闡述其現實主義風格、憂國憂民情懷、七律藝術成就及「詩史」意義,對理解杜詩乃至唐詩有重要啟發。
目錄
關於杜甫
望嶽①
兵車行①
醉時歌①
贈衛八處士①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①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①(上半)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下半)
哀江頭①
彭衙行①
羌村三首(其一)①
洗兵馬①
石壕吏①
新婚別①
垂老別①
佳人①
夢李白二首①
後出塞五首(其二)①
成都府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①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①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①
房兵曹胡馬詩①
春日憶李白①
月夜①
春望①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七)①
蜀相①
春夜喜雨①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①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①
登高①
絕句二首(其一)①
登樓①
絕句四首(其三)①
旅夜書懷①
閣夜①
秋興八首①
秋興八首 其八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①
江漢①
江南逢李龜年①
望嶽①
兵車行①
醉時歌①
贈衛八處士①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①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①(上半)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下半)
哀江頭①
彭衙行①
羌村三首(其一)①
洗兵馬①
石壕吏①
新婚別①
垂老別①
佳人①
夢李白二首①
後出塞五首(其二)①
成都府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①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①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①
房兵曹胡馬詩①
春日憶李白①
月夜①
春望①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七)①
蜀相①
春夜喜雨①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①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①
登高①
絕句二首(其一)①
登樓①
絕句四首(其三)①
旅夜書懷①
閣夜①
秋興八首①
秋興八首 其八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①
江漢①
江南逢李龜年①
試閱
望嶽①
岱宗夫如何②?齊魯青未了③。造化鍾神秀④,陰陽割昏曉⑤。盪胸生層雲⑥,決眥入歸鳥⑦。會當凌絕頂⑧,一覽眾山小⑨。
[校注]
①嶽,此指東嶽泰山。詩作於開元二十五、六年(西元737、738年)遊齊、趙時。望嶽,在山下遠望東嶽泰山。②岱宗,即泰山。《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孔傳:「岱宗,泰山,為四嶽所宗。」泰山居五嶽之首,為其他諸嶽所宗,故稱。夫(ㄈㄨˊ),助詞,用於句中或句首、句末。③齊魯,春秋時齊國、魯國之地。《史記.貨殖列傳》:「故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青未了,謂泰山的一片青黛之色尚綿延不絕。④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神奇秀美。孫綽〈遊天臺山賦序〉:「天臺山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⑤陰陽,指山的北面和南面。割,分。昏曉,指陰暗與明亮。⑥盪胸,心胸激盪。曾,通「層」。此係倒裝句,謂望見山上層雲湧動翻捲,心胸為之激盪。⑦眥(ㄗˋ),眼眶。決眥,謂張大眼睛極望。入歸鳥,看到歸林之鳥。蕭滌非曰:「鳥向山飛,目隨鳥去,所以說入歸鳥。岑參詩:『鳥向望中滅。』(〈南樓送衞憑〉)可與此句互參。」(《杜甫詩選注》)⑧會當,定要。凌,凌駕、登上。⑨《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法言.吾子》:「升東嶽而知眾山之峛崺也,況介丘乎!」凌,九家注杜本作「臨」。
[鑑賞]
在中國的名山中,泰山高居五嶽之首。歷代帝王多在此舉行封禪盛典以告成功,不過除了這一歷史文化原因之外,還由於其特殊的地理形勢聳立於齊魯平原之間,使它顯得特別巍峨雄峻。此詩寫遠望中的泰山,其主要特徵即多從大處落筆,虛處傳神,既寫出它的闊大巍峨、雄奇峻峭,又傳達它磅礴高遠氣勢和衝擊心胸、引人奮發向上的力量。要寫出泰山的整體面貌和氣勢,遠望是最佳的觀察角度;否則就會如蘇軾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遠望,則自然只能得其大體,不可能作非常具體細緻的觀察和描寫。遠望,大處落筆,虛處傳神,寫出其整體面貌氣勢,這三者之間密切相關。
首句即以設問語虛處落筆喝起。不說泰山而稱「岱宗」,便含鄭重推尊意涵。緊接「夫如何」三字,更隱然透露面對如此雄壯巨大而帶神奇色彩的對象時發自內心的驚嘆。在「岱宗」與「如何」之間插入在詩歌中很少用的語助詞「夫」字,不僅使詩的節奏顯得紆徐有致,而且傳達出暗自沉吟揣摩的神情,彷彿感到面前的對象難以掌握。
次句便從大處落筆,正面描繪泰山之廣大。泰山綿亙於今山東省中部泰安、濟南之間,古稱「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故用「齊魯青未了」一語概寫其青黛之色綿延古齊魯之地而不絕的廣袤面貌。實際上,即便站在更遠處,詩人也不可能真正望見泰山廣闊綿延的全貌,這裡的概括描寫,已經包含想像甚至誇張的成分。妙在運用「青未了」三字傳出其跨齊魯而猶綿延不絕的態勢,遂覺這青黛山色蒼茫杳遠而無有際涯。這正是大處落筆與虛處傳神結合的範例。
如此廣袤綿延的泰山突兀聳立於平野之上,使詩人不得不驚嘆這是造化所創的奇觀。第三句「造化鍾神秀」仍從虛處下筆,說大自然彷彿特別鍾愛照顧泰山,將宇宙間的神奇秀美都集中在它身上。這完全是虛寫,但正是這種寫法,才能從整體上傳達泰山之美所具有的神奇色彩和它在觀賞者心中引起的震撼。第四句「陰陽割昏曉」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只要明白詩人是把泰山作為龐大的整體來描寫,便不難理解其真實含意是極狀山之高峻,說它的南面(陽)為陽光所照射,故明亮(曉);北面(陰)為陽光所不及,故晦暗(昏)。著一「割」字,不僅具體地顯示出山的南面和北面,彷彿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且傳神地表現山的高峻奇險,宛如巨刃摩天的非凡氣勢。王維〈終南山〉腹聯「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所描繪的情景與此句相近,但王維是站在終南山頂府瞰,故是實寫眼前景,而杜甫是在山下遙望,不可能同時看到山北山南一晦一明的景象,故是虛寫想像中之景,而山之高峻奇險則於此可見。
五、六兩句,改換筆法,寫遠望中的泰山雲湧鳥歸之景,其中自含寫實成分。但詩人的著力點不在雲湧鳥歸的景象本身,而在透過它來寫自己遠望時的感受與神情,故實中寓虛。上句本是寫遠望泰山上層雲湧動,自己的胸中也因之激盪不已,因倒裝句法而給予人胸中洶湧激盪如雲起潮湧之感,突顯泰山之上壯麗景象對人的感染力。下句是寫遙望歸鳥向泰山飛去,隨著鳥的漸飛漸遠,彷彿需要睜大眼睛、盡力追尋,才能捕捉飛鳥的蹤影。這目隨飛鳥而去的景象,正傳神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的情狀,展現泰山之景對人的吸引力,這正是寫遠望之神。
末二句由遠望而生「凌絕頂」之想。遠望中的泰山,已如此廣袤綿延、高峻奇險,使自己心潮湧動,目注神馳,遂自然產生登臨絕頂的強烈願望。從晚年所作〈又上後園山腳〉詩「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之句,詩人當年實已登泰山之巔,此詩「會當」二字,也顯示其願望之迫切強烈。「一覽眾山小」雖是因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而引發的想像虛構之詞,卻畫出詩人挺立峰巔,「矯首望八荒」的生動形象和奮發向上、登峰造極、雄視天下的壯闊情懷。前六句寫遠望中的泰山,已極傳其廣大巍峨、雄峻奇險之勢,此二句寫遙想中登頂「一覽眾山小」,既是進一步寫出泰山之廣袤、高峻,又是進一層寫出詩人因「望嶽」而生的壯懷,可以說是既傳泰山之神,又傳詩人望嶽之神的完美收束。
岱宗夫如何②?齊魯青未了③。造化鍾神秀④,陰陽割昏曉⑤。盪胸生層雲⑥,決眥入歸鳥⑦。會當凌絕頂⑧,一覽眾山小⑨。
[校注]
①嶽,此指東嶽泰山。詩作於開元二十五、六年(西元737、738年)遊齊、趙時。望嶽,在山下遠望東嶽泰山。②岱宗,即泰山。《書.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孔傳:「岱宗,泰山,為四嶽所宗。」泰山居五嶽之首,為其他諸嶽所宗,故稱。夫(ㄈㄨˊ),助詞,用於句中或句首、句末。③齊魯,春秋時齊國、魯國之地。《史記.貨殖列傳》:「故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青未了,謂泰山的一片青黛之色尚綿延不絕。④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神奇秀美。孫綽〈遊天臺山賦序〉:「天臺山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⑤陰陽,指山的北面和南面。割,分。昏曉,指陰暗與明亮。⑥盪胸,心胸激盪。曾,通「層」。此係倒裝句,謂望見山上層雲湧動翻捲,心胸為之激盪。⑦眥(ㄗˋ),眼眶。決眥,謂張大眼睛極望。入歸鳥,看到歸林之鳥。蕭滌非曰:「鳥向山飛,目隨鳥去,所以說入歸鳥。岑參詩:『鳥向望中滅。』(〈南樓送衞憑〉)可與此句互參。」(《杜甫詩選注》)⑧會當,定要。凌,凌駕、登上。⑨《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法言.吾子》:「升東嶽而知眾山之峛崺也,況介丘乎!」凌,九家注杜本作「臨」。
[鑑賞]
在中國的名山中,泰山高居五嶽之首。歷代帝王多在此舉行封禪盛典以告成功,不過除了這一歷史文化原因之外,還由於其特殊的地理形勢聳立於齊魯平原之間,使它顯得特別巍峨雄峻。此詩寫遠望中的泰山,其主要特徵即多從大處落筆,虛處傳神,既寫出它的闊大巍峨、雄奇峻峭,又傳達它磅礴高遠氣勢和衝擊心胸、引人奮發向上的力量。要寫出泰山的整體面貌和氣勢,遠望是最佳的觀察角度;否則就會如蘇軾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而遠望,則自然只能得其大體,不可能作非常具體細緻的觀察和描寫。遠望,大處落筆,虛處傳神,寫出其整體面貌氣勢,這三者之間密切相關。
首句即以設問語虛處落筆喝起。不說泰山而稱「岱宗」,便含鄭重推尊意涵。緊接「夫如何」三字,更隱然透露面對如此雄壯巨大而帶神奇色彩的對象時發自內心的驚嘆。在「岱宗」與「如何」之間插入在詩歌中很少用的語助詞「夫」字,不僅使詩的節奏顯得紆徐有致,而且傳達出暗自沉吟揣摩的神情,彷彿感到面前的對象難以掌握。
次句便從大處落筆,正面描繪泰山之廣大。泰山綿亙於今山東省中部泰安、濟南之間,古稱「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故用「齊魯青未了」一語概寫其青黛之色綿延古齊魯之地而不絕的廣袤面貌。實際上,即便站在更遠處,詩人也不可能真正望見泰山廣闊綿延的全貌,這裡的概括描寫,已經包含想像甚至誇張的成分。妙在運用「青未了」三字傳出其跨齊魯而猶綿延不絕的態勢,遂覺這青黛山色蒼茫杳遠而無有際涯。這正是大處落筆與虛處傳神結合的範例。
如此廣袤綿延的泰山突兀聳立於平野之上,使詩人不得不驚嘆這是造化所創的奇觀。第三句「造化鍾神秀」仍從虛處下筆,說大自然彷彿特別鍾愛照顧泰山,將宇宙間的神奇秀美都集中在它身上。這完全是虛寫,但正是這種寫法,才能從整體上傳達泰山之美所具有的神奇色彩和它在觀賞者心中引起的震撼。第四句「陰陽割昏曉」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但只要明白詩人是把泰山作為龐大的整體來描寫,便不難理解其真實含意是極狀山之高峻,說它的南面(陽)為陽光所照射,故明亮(曉);北面(陰)為陽光所不及,故晦暗(昏)。著一「割」字,不僅具體地顯示出山的南面和北面,彷彿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且傳神地表現山的高峻奇險,宛如巨刃摩天的非凡氣勢。王維〈終南山〉腹聯「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所描繪的情景與此句相近,但王維是站在終南山頂府瞰,故是實寫眼前景,而杜甫是在山下遙望,不可能同時看到山北山南一晦一明的景象,故是虛寫想像中之景,而山之高峻奇險則於此可見。
五、六兩句,改換筆法,寫遠望中的泰山雲湧鳥歸之景,其中自含寫實成分。但詩人的著力點不在雲湧鳥歸的景象本身,而在透過它來寫自己遠望時的感受與神情,故實中寓虛。上句本是寫遠望泰山上層雲湧動,自己的胸中也因之激盪不已,因倒裝句法而給予人胸中洶湧激盪如雲起潮湧之感,突顯泰山之上壯麗景象對人的感染力。下句是寫遙望歸鳥向泰山飛去,隨著鳥的漸飛漸遠,彷彿需要睜大眼睛、盡力追尋,才能捕捉飛鳥的蹤影。這目隨飛鳥而去的景象,正傳神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的情狀,展現泰山之景對人的吸引力,這正是寫遠望之神。
末二句由遠望而生「凌絕頂」之想。遠望中的泰山,已如此廣袤綿延、高峻奇險,使自己心潮湧動,目注神馳,遂自然產生登臨絕頂的強烈願望。從晚年所作〈又上後園山腳〉詩「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之句,詩人當年實已登泰山之巔,此詩「會當」二字,也顯示其願望之迫切強烈。「一覽眾山小」雖是因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而引發的想像虛構之詞,卻畫出詩人挺立峰巔,「矯首望八荒」的生動形象和奮發向上、登峰造極、雄視天下的壯闊情懷。前六句寫遠望中的泰山,已極傳其廣大巍峨、雄峻奇險之勢,此二句寫遙想中登頂「一覽眾山小」,既是進一步寫出泰山之廣袤、高峻,又是進一層寫出詩人因「望嶽」而生的壯懷,可以說是既傳泰山之神,又傳詩人望嶽之神的完美收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