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號公路
唯有前進,才能找到答案。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唯有前進,才能找到答案。
路的前方是整個世界的隱喻,
耳旁充滿了未來的轟然噪響,
天空澄澈透明而適於書寫,
我在記憶的車速中,感知了一切……
若有人問我,為什麼要來走這趟旅行,
我會回答:不知道,就是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要這麼做。
這答案也許無法令人滿意,「不可能吧!一定有什麼理由的。」他們應該會這麼追問,
那麼我會說,出發的最大理由就是為了你們。
.三十天/六十英哩均速/五千七百零一英哩/十三萬字/持續上路
66號公路THE ROAD
一條代表著探尋的道路,許多人想抓住它的存在意義。一個對自我意義感到好奇的人,想要探尋這條橫跨美國大陸的道路。如果美國對我們的影響如此巨大,這將成為一趟「尋根之旅」。
這不只是一趟公路旅行,這條路上,將拜訪組成「吳定謙」這個人的許多成分:小學隨父母工作來美而在當地求學、成長、結婚生子的表哥表姊、大學畢業後赴美攻讀研究所的同學、年輕時來此闖蕩的姑姑姑丈與在美國生下的第二代,以及國中時來美且將誕生下一代的表姊……這些人怎麼看美國?怎麼看台灣?怎麼看這些歷史?作者將從西岸往中部的芝加哥,逆向探尋這條路的源頭,繼而續往東至大西洋岸的華盛頓,最後抵達紐約,完成一趟「美國夢」的旅程。
路途上,沒有恐懼與不安,即使孓然一人在這空曠孤絕的環境,全身上下卻被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以及被棉被緊緊捆住的安全感包覆著。作者藉由自己的既有認知來認識新環境,旅行打開了感官,也啟動了回憶的程序。對他來說,這不單只是一趟公路之旅,而是尋找隱藏在自己身體裡的元素:家人、朋友、所生所長的土地、以及有點熟悉卻不大了解的美國……這是一趟找尋自己的旅程。
本書特色
從從伊利諾州(Illinois)的芝加哥(Chicago),穿過密蘇里州(Missouri)、堪薩斯州(Kansas)、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德州(Texas)、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亞利桑那州(Arizona),最後到達西海岸加州(California)的聖塔莫妮卡(Santa Monica),全長共三千九百四十公里。 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說《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將這條路稱為「母親之路」,成為追求自由的象徵,勇氣與開拓的代名詞。
十九世紀末,六十六號公路還是一條只能走馬車的土路。一九二七年,政府將斷斷續續的道路連接完成,為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提供上萬個就業崗位。二次大戰後,州際公路法案通過,又寬又直的州際公路取代了沿地形而建、起伏彎曲的六十六號公路,並且逐漸淪落為地方公路,甚至遭到遺棄。美國政府於一九八五年將其自公路地圖上移除,六十六號公路正式走入歷史。
背負重要美國精神及歷史意義的六十六號公路,近年在熱心人士的奔走之下,其所經過的八個州已修復其毀損路面;而各界媒體的報導與支持,再度喚醒了美國民眾對於六十六號公路的回憶。
路的前方是整個世界的隱喻,
耳旁充滿了未來的轟然噪響,
天空澄澈透明而適於書寫,
我在記憶的車速中,感知了一切……
若有人問我,為什麼要來走這趟旅行,
我會回答:不知道,就是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要這麼做。
這答案也許無法令人滿意,「不可能吧!一定有什麼理由的。」他們應該會這麼追問,
那麼我會說,出發的最大理由就是為了你們。
.三十天/六十英哩均速/五千七百零一英哩/十三萬字/持續上路
66號公路THE ROAD
一條代表著探尋的道路,許多人想抓住它的存在意義。一個對自我意義感到好奇的人,想要探尋這條橫跨美國大陸的道路。如果美國對我們的影響如此巨大,這將成為一趟「尋根之旅」。
這不只是一趟公路旅行,這條路上,將拜訪組成「吳定謙」這個人的許多成分:小學隨父母工作來美而在當地求學、成長、結婚生子的表哥表姊、大學畢業後赴美攻讀研究所的同學、年輕時來此闖蕩的姑姑姑丈與在美國生下的第二代,以及國中時來美且將誕生下一代的表姊……這些人怎麼看美國?怎麼看台灣?怎麼看這些歷史?作者將從西岸往中部的芝加哥,逆向探尋這條路的源頭,繼而續往東至大西洋岸的華盛頓,最後抵達紐約,完成一趟「美國夢」的旅程。
路途上,沒有恐懼與不安,即使孓然一人在這空曠孤絕的環境,全身上下卻被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以及被棉被緊緊捆住的安全感包覆著。作者藉由自己的既有認知來認識新環境,旅行打開了感官,也啟動了回憶的程序。對他來說,這不單只是一趟公路之旅,而是尋找隱藏在自己身體裡的元素:家人、朋友、所生所長的土地、以及有點熟悉卻不大了解的美國……這是一趟找尋自己的旅程。
本書特色
從從伊利諾州(Illinois)的芝加哥(Chicago),穿過密蘇里州(Missouri)、堪薩斯州(Kansas)、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德州(Texas)、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亞利桑那州(Arizona),最後到達西海岸加州(California)的聖塔莫妮卡(Santa Monica),全長共三千九百四十公里。 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說《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將這條路稱為「母親之路」,成為追求自由的象徵,勇氣與開拓的代名詞。
十九世紀末,六十六號公路還是一條只能走馬車的土路。一九二七年,政府將斷斷續續的道路連接完成,為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提供上萬個就業崗位。二次大戰後,州際公路法案通過,又寬又直的州際公路取代了沿地形而建、起伏彎曲的六十六號公路,並且逐漸淪落為地方公路,甚至遭到遺棄。美國政府於一九八五年將其自公路地圖上移除,六十六號公路正式走入歷史。
背負重要美國精神及歷史意義的六十六號公路,近年在熱心人士的奔走之下,其所經過的八個州已修復其毀損路面;而各界媒體的報導與支持,再度喚醒了美國民眾對於六十六號公路的回憶。
名人推薦
作家 小野/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王丹/作家 李維菁/導演 林奕華/導演 柯一正/作家 郝譽翔/文化評論人 張鐵志/表演工作者 溫昇豪/作家 楊澤/作家 鍾文音/導演 鴻鴻/綠光劇團 團長 羅北安—誠摯推薦
編輯推薦
《66號公路》之我們這一代在路上
「”I'm empty andaching and I do't know why”/Counting the cars on the New Jersey Turnpike/And they’ve all come to look for America…」關鍵字,〈America〉,Simon & Garfunkel的、我們的。
那是自大峽谷返回洛杉磯的車途,一日工作行程結束,大面車窗可清晰望見遠方完整的日落,仙人掌科植物、沙礫、鋪滿美式字體的破舊招牌……光影中時間的變化極其巧妙精微,彷彿遭遇了遼闊世界的全景,喔、這是美國,世界的縮影(完全忘了早前所遇簽證海關等難處)。不免想起Jack Kerouac的《On the Road》,浪蕩而漫無目的的追尋與前進(又或年紀輕得還能演嬉皮的Jack Nicholson的《Easy Rider》),人生似乎該有那麼一刻是屬於自己與世界完全親近之時,滄海一粟,可往往在心裡停頓為巨大的瞬間。
或許吳定謙的《66號公路》就是我們這一代的《On The Road》吧。
三十歲左右的六○末七○初,這時期的人位處社會狀態與體制的激烈搖晃帶上(政權轉移了兵役期短了教育制度翻修了……),眼前是苦過來的一代、身後是草莓水蜜桃等水果世代;多數時候,不知所措的是我們,而多數時候,即便旅行狀態的我們也充滿了愁苦擔憂以及無端的不安……然而,這亦是那群窩在師大、公館咖啡屋裡喝公平交易咖啡、抽Caster的初老文青的迷人之處──同時對現況之高度懷疑與守護。
三十天、六十英哩均速、五千七百零一英哩,此時空間條件可以讓人如何經驗與感受一個國家?是不是當他逆行於開拓史上最重要的公路便能一路返回美利堅文明的最初以及我們心目中最初的偉大的「美國」?當我仍倦憊於會議校稿午閒打卡鐘捷運之時,某一種聲音正逐漸壯大,上路才是真的,而其義並非在於終點而是「經過」並「通往」自我的偉大瞬刻。
此趟旅程是對於公路的發現之旅,亦是對於自己的反溯之旅。當哩程數不斷提升,距離內心的距離則漸次歸零,吳定謙在路途中藉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分一秒,誘引與反思過往與現刻的內心風景,而那些細碎繁複的憂慮、愁緒,正是我們這一代人共有的特質(譬如風在吹的時候先想到的並非當下的舒愜而是過往的記憶碎片)。
彷彿一種私有的神秘儀式之完成,而上路終究才是困難的。想起我規劃過的那趟單人鐵道旅行嗎?詳盡的過站、落站、用餐休憩停靠步行等等細項,卻因前夜冒雨工作,導致晨起不適而放棄了(太過輕易了太過脆弱了……)。或許我們不能得知抵達心中美國的時候,那麼、吳定謙的路途及其觸抵之夢的規格輪廓材質……或將成為我們在城市裡緩步前進的依據(可以不那麼容易憂傷、可以不再困於現實與夢交疊的多義狀態裡……)。(文/凱特文化主編KURT)
目錄
Middle of Nowhere
Day 0 太平洋上空某處︱未決—遺書
Day 1 Taipei, Taiwan ~ Los Angeles, CA 6789 miles︱時間—尋—始—Stephanie
Day 2 L.A. Downtown ~ Venice ~ L. A. Downtown 34 miles︱Sunny & Jonathan
Day 3 Santa Monica CA~ Rialto CA 77 miles︱信—大道—啟程—意義
Day 4 Rialto CA ~ Needles CA 235 miles︱夜泊—故鄉—沙漠—童話
Day 5 Needles CA ~ Williams AZ 200 miles︱食—駕駛—卡通—侷促—孤獨
Day 6 Williams AZ ~ Grand Canyon ~ Phoenix AZ 348 miles︱寒—大—緣分—小
Day 7 Phoenix, AZ︱自然—姑姑、姑丈和Eric—圍牆—家
Day 8 Phoenix AZ ~ Flagstaff AZ ~ Winslow AZ 218 miles︱命定—離—幻燈片—痕
Day 9 Winslow AZ ~ Gallup NM 123 miles︱歌曲—Pat & Rosemary—低落—逝
Day 10 Gallup NM ~ Santa Fe NM 206 miles︱愧—消失—炎—情書
Day 11 Santa Fe NM ~ Tucumcari NM 174 miles︱無懼—不安
Day 12 Tucumcari NM ~ Shamrock TX 182 mile︱Kevin & Nancy Mueller—無際—駿
Day 13 Shamrock TX ~ Chandler OK 215 miles︱夢—幻—死亡
Day 14 Chandler OK ~ Miami OK 175 miles︱記憶—失去—拾—漬
Day 15 Miami OK ~ Cuba MO 236 miles︱滯—救世主—連結—救援
Day 16 Cuba MO ~ Springfield IL 176 mile︱安定—門—河流
Day 17 Springfield IL ~ Chicago IL 178 miles︱忘—陪伴—終
Day 18 Madison WI︱岔路
Day 22 Pittsburgh PA ︱休息站
Day 25 Washington D. C.︱戰書
Day 26 Washington D. C. ~ New York City NY 227 miles︱遠近—告別—傳承
Day ? Aug 18 清晨 Queens, New York︱家書
New York, NY ~ Taipei, Taiwan 7793 miles︱歸
Day 0 太平洋上空某處︱未決—遺書
Day 1 Taipei, Taiwan ~ Los Angeles, CA 6789 miles︱時間—尋—始—Stephanie
Day 2 L.A. Downtown ~ Venice ~ L. A. Downtown 34 miles︱Sunny & Jonathan
Day 3 Santa Monica CA~ Rialto CA 77 miles︱信—大道—啟程—意義
Day 4 Rialto CA ~ Needles CA 235 miles︱夜泊—故鄉—沙漠—童話
Day 5 Needles CA ~ Williams AZ 200 miles︱食—駕駛—卡通—侷促—孤獨
Day 6 Williams AZ ~ Grand Canyon ~ Phoenix AZ 348 miles︱寒—大—緣分—小
Day 7 Phoenix, AZ︱自然—姑姑、姑丈和Eric—圍牆—家
Day 8 Phoenix AZ ~ Flagstaff AZ ~ Winslow AZ 218 miles︱命定—離—幻燈片—痕
Day 9 Winslow AZ ~ Gallup NM 123 miles︱歌曲—Pat & Rosemary—低落—逝
Day 10 Gallup NM ~ Santa Fe NM 206 miles︱愧—消失—炎—情書
Day 11 Santa Fe NM ~ Tucumcari NM 174 miles︱無懼—不安
Day 12 Tucumcari NM ~ Shamrock TX 182 mile︱Kevin & Nancy Mueller—無際—駿
Day 13 Shamrock TX ~ Chandler OK 215 miles︱夢—幻—死亡
Day 14 Chandler OK ~ Miami OK 175 miles︱記憶—失去—拾—漬
Day 15 Miami OK ~ Cuba MO 236 miles︱滯—救世主—連結—救援
Day 16 Cuba MO ~ Springfield IL 176 mile︱安定—門—河流
Day 17 Springfield IL ~ Chicago IL 178 miles︱忘—陪伴—終
Day 18 Madison WI︱岔路
Day 22 Pittsburgh PA ︱休息站
Day 25 Washington D. C.︱戰書
Day 26 Washington D. C. ~ New York City NY 227 miles︱遠近—告別—傳承
Day ? Aug 18 清晨 Queens, New York︱家書
New York, NY ~ Taipei, Taiwan 7793 miles︱歸
試閱
那是一條又長又直的道路,兩線道,一來一往。
仲夏傍晚,斜陽將路兩旁無盡的砂土照成一片純粹的琥珀色,只有矮灌木長長的影子零星點綴在上頭。
周遭除了微微的風聲,只有一種迴盪在廣大平原的嗡嗡共鳴;除此之外,喉嚨內口水的吞嚥聲,我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沙漠地區的下午炙熱依舊,氣溫接近華氏一百度,我站在路的中間,口乾舌燥;路的兩頭都是通往看不見的地平線,卻想不起來自己是從哪裡出發,也不曉得目的地是在哪裡。唯一存在於腦中的,是「我必須往前走」的單純想法,但我卻站定原地,不知道該往哪一端走去。
一株乾枯的風滾草無聲地劃過柏油路面。
原本趨近於寂靜的環境被一絲細微的音波劃破,乍聽像是來自遠方的蟬鳴,規律而尖銳;試圖回頭去看,逆光之下,柏油路上有個黑點朝我駛來,很明顯它的目的地也是路的那一端。
隨著時間推移,金屬摩擦和氣體噴發的規律節奏如史麥坦納(Bedrich Smetana)的交響樂〈莫爾道河〉中不斷加入的弦樂和管樂,氣勢磅礡中又帶著些微的不安定感,那是一種對故鄉的懷念、也是對未知所感到的恐懼。
一輛一九二九年出廠的哈德遜牌貨車,分辨不出是原本塗裝成淺咖啡色,還是車身均勻佈滿斑駁的鐵鏽痕。雖然行駛在一望無際的平坦沙漠地帶,引擎聲聽來卻像是過勞的工人:使不上力、氣喘吁吁。原因顯而易見,小小的車身上頭堆滿了雜物:木桶、工具箱、雞籠、平底鍋、水壺、洗衣盆、床墊、毛毯,上頭用一塊稍嫌小的防水布將這些物品和車身緊緊捆住。超載的物品讓四條過度磨損的輪胎在爆裂的臨界點徘徊,可以想見,這裡離他們的出發點已經有好一段距離,過程想必是顛沛曲折。車身呈現出一種隨時有可能傾倒的危險平衡,從我眼前經過。
他們速度不快,卻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此時轉動的引擎聲轉變成如一群獵犬的狂吠,往遠處飛奔而去。車身不斷因為過重的物品搖晃,但卻沒有因此偏離筆直的道路。車的背影帶有一份堅定,也許是毫無選擇,他們唯有前進才能找到答案。
那車體往地平線的那端逐漸縮小,變成一個黑點,消失在盡頭。周遭又回歸一片寧靜。
「是那邊嗎?」我猶豫。
正當望向地平線時,又有一個聲音從後方逼近,這次它變得低沈渾厚許多。凝聚在柏油路面的高溫熱氣讓遠方的景物不斷抖動,鮮紅色的外殼看起來像是起火燃燒般。
舉起手掌試圖阻擋刺眼的陽光,龐大而略微扁平的身軀透露出一種霸氣。我伸出右手大拇指吸引它的注意,這隻巨獸的低吼持續,沒有減緩。
白色胎壁、流線設計的車身、鍍鉻保險桿、飛機尾翼造型的後車燈,還有車尾那金色的V字型浮雕,是一九五五年出廠的凱迪拉克62系列敞蓬車。前座的一男一女約莫三十歲,並沒有注意到我的存在;他們帶著太陽眼鏡,表情嚴肅地凝視前方。後座一位六歲的男童,穿著白色襯衫和毛呢外套,深棕色的頭髮有著和我相同的自然捲。錯身的那一瞬間我們彼此對望,一切靜止了,素未謀面卻有種熟悉感;他那帶有稚氣和疑惑的眼神告訴我說:「我知道你會來到這裡。」
然後他們呼嘯而過,用將近六十英哩的速度。
我回想男孩那堅毅的眼神,和自己當下的心境完全相同:沒有恐懼與不安,即使孓然一人在這空曠孤絕的環境,全身上下卻被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以及被棉被緊緊捆住般的安全感包覆著。
我微笑,望著他們消失的方向。
身後,道路另一端的盡頭再次有了動靜。飛揚的塵土凝聚成小型的沙塵暴,黃沙中傳出的不是雷鳴,而是各種引擎聲匯聚在一起所形成的重低音,震得耳朵發癢。
從那片混沌中衝出來一台接著一台的車輛。衝在前頭的是兩台有著誇張超長前叉的美式摩托車,油箱上分別漆著火焰和美國國旗的圖案,兩位騎士一位穿著棕色皮衣皮褲加上牛仔帽;另一位則是黑色皮衣皮褲,戴著和油箱相同圖案的星條旗安全帽,後方還坐了一個身著詭異白西裝加上金色安全帽的傢伙,不知怎麼老覺得他有點眼熟。引擎力量透過排氣管放出「磅磅磅磅」的噪音,他們揚長而去,只留下那隱藏在墨鏡後一臉逍遙的表情。
接著是一台一九六六年的火鳥敞蓬,原本灰藍色的車漆因為長途跋涉的污泥沾染,變成一種貌似玳瑁外皮的美麗紋路。車上坐的是兩個女人,望著遠景的眼神中並存著渺茫的不確定感,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也許踏上這段旅程也是她們的宿命?兩人對彼此相視而笑,加足油門往前飛奔,對她們來說,路的那端會是個更好的世界。
一家四口坐在一台黑色的豐田房車中,三十多歲的父親微笑,在副駕駛座的母親有些不安,父親緊握著母親擱置在大腿上無所適從的交疊雙手,用溫度告訴她:這裡對我們或是孩子來說,都是更好的地方;而後座十一歲和八歲的兄妹,還不曉得這個新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載滿搖滾樂手的銀色灰狗巴士,笑鬧聲、器樂彈奏聲從窗戶的縫隙傳出。
一輛缺乏保養的八九年份白色福斯Golf,六個人擠在過小的車身中,男孩將自己塞在前後座椅的中間,不覺得侷促,反倒是清楚知道自己會永遠記下這段旅程。
鮮紅色的美式賽車,車身佈滿五顏六色的廣告貼紙和醒目的橘紅色車號「95」,和一台優雅的淺紫色保時捷優雅又帶有點較勁意味地並行通過。
此時漫天的煙塵已經籠罩周圍,我摀住口鼻,不讓任何一顆細微的砂粒進入肺部,只剩下用意志力撐開、瞇成一條細縫的右眼;即便呼吸困難、視線模糊,仍試圖捕捉那些過去的人所留下的痕跡和線索。
「都過了嗎?」還在懷疑的同時,又一台車子的黑影從我前方倏地劃過。後方沒有任何聲響,這是最後一輛了。
原本以為我會無法留下這輛車的任何資訊,參雜眼淚和微粒的眼睛朝它望去,卻是個再熟悉不過的身影:一九八七年出廠的三代喜美,深藍色,為了和三門的掀背款式做區別,我們會暱稱這種四門房車款是「有屁股」的喜美。
那塊車牌被沙塵蒙蔽,是深刻在心裡的記憶讓那組車牌號碼顯得清晰:444-1020;左前車窗早已打開,是為讓自然風吹拂拭去車內的煙草味。此時父親必定將左手肘靠在車窗沿、食指輕觸上嘴唇,單留右手掌控著方向盤,在這筆直的道路上,這麼做一點都不危險。那是一種專屬於他的率性,而我永遠也學不來。
靜待揚起的黃沙回歸平靜,有些灰頭土臉。我不知道他們的目的地是哪裡,但也許我只要知道有這一條路、一個方向就足夠了。
於是,我緩緩抬起腳步,就算無法追趕上他們的速度,但仍邁開步伐,往前走著。
夕陽又斜了一些,垂掛在地平線的邊際,好刺眼。(待續)童話
再度遇上一列超越兩公里的貨運列車,在彼此像是嬉戲中的獵犬相互追逐下,來到了Amboy。Roys Cafe就像高熱柏油路上出現水灘的海市蜃樓,留有五○年代流線風格的碩大招牌,孤獨地站在這廢棄的小鎮。
Roy Crowl在四○年代和他的女婿共同經營這家包含餐飲、住宿和汽車維修的店面,在二戰後公路旅行風氣最盛時邁入「全年無休」的顛峰,雇員曾高達七十人,而整個Amboy鎮的人口也不過才七百人。
逃不過與其他小鎮相同的命運,一九七二年,I-40號高速公路的通車像把巨鎚敲毀了這座屹立三十年的夢幻城堡。路的另一側是一座漆成雪白的小教堂,外表就像兒童時期所畫的房子那樣;斜屋頂、一扇窗、一扇木門;頂上的十字架像個小孩子好奇地歪著頭,看著望向遠方的老人。
老人的眼神中,似乎還閃耀著過去輝煌年代的光輝。
在雙手幾乎沒有移動方向盤的情況下,車子又向前行駛了五十英哩。今日一路伴隨我們的貨運列車無預警地停駐在沙漠中央,柴油引擎仍然發出巨大的喘息聲,像一隻宮崎駿的動畫《風之谷》中藍色眼睛的溫馴王蟲,靜靜等待下次移動的信號。
秉著一種旅行伴侶的溫柔,我們也隨著列車停下。西方的晚霞將沙漠透淨的天空染上了由橙到紫的漸層,周遭只有引擎空轉、和鞋子摩擦土壤的聲音;於是在此地此時,只有天、地、太陽、車、人,世界回歸到一種如創世初始的純粹,心境也像天空一般,不帶有半點雜質。
小培轉過頭,輕輕地「啊」了一聲。往東方看過去,銀色的月亮從遠方的丘陵之間升起,彷彿那兒就是童話中神祕又遙遠的國度。看得出神時,另一列車從反方向快速通過,月亮在車廂間隙的短暫露臉,成了一部定格動畫,而我們靜靜地觀賞著。
沒有路燈的狀況下,月亮的照明強度遠大於我想像。公路一路通往加州邊界的Needles,城鎮在黑夜中閃爍的招牌是太空船即將抵達的未知星系;偶而出現的路標吸取了遠光燈的反射,成了一串指引著疲累駕駛員的一串跑道燈,在無垠的黑暗中不致迷航。
於是我們前進,繼續前進……
駕駛
即便鼻樑及雙臉頰都已輕微曬傷呈現淡粉紅色,內心依然抵擋不了讓乾爽的熱風吹拂臉龐的快感,畢竟這是在終年潮溼的島國無法體會的經驗,無視於副駕駛的反對下(「我的額頭快要脫皮了」小培無奈地說),依然打開車棚前進,讓時速六十英哩的自然風代替髮蠟,恣意幫我們抓出每日的造型。
總長度兩千三百多公里的科羅拉多河不僅切割出了盛名遠播的大峽谷景觀,也是加利福尼亞與亞利桑那兩州的自然分界,特意離開公路來到河邊一探究竟,卻意外地解開了前一天內心的疑惑。
在這廣闊的河岸邊設置了一間小有規模的水上樂園,遊客們除了戲水日光浴外,還可以在特定的區域駕駛水上摩托車或是私人快艇─是的,快艇─於是一切謎底揭曉,這就是為何在沙漠地區仍會看到拖車載運船隻的原因,注重休閒活動的美國人,當然不會放棄能在天然環境中戲水的機會。雖然都身處同一個州內,東河西海卻是截然不同的風情,不曉得擁有大片沙灘的聖塔莫尼卡居民看到這裡稍嫌侷促的環境,心裡會不會偷偷竊笑呢?
路過Topock的小賣店買了加崙裝的飲用水,老闆笑說:「今天還不到一百度,算是涼快了!」之後便進入了荒蕪的山區路段Oatman Highway;旅遊書上特別用粗黑斜體標明這是一段極度崎嶇的山路,心中不免戒慎恐懼。
小的時候很喜歡父親會在出遊時一邊抱著我一邊開車,雖然此舉完全牴觸了行車安全,卻可以算是體驗駕駛的最早經驗:灰色喜美的音響中不斷重複播放莫札特K525小夜曲,而方向盤的每個轉動、迴旋都如同這悅耳的樂章,存在著一種自由的美感。
這樣的想像一直存在到國中時期,一次和母親兩人到淡水出遊,開到當時尚未開發的漁人碼頭邊,個性無法捉摸的雙子座媽媽突然開口問我:「欸,你要不要試開看看?」便將那台購入不滿一年就更換變速箱的福斯Polo停在空地中央,大膽地教起我該如何發動、前進、停車,僅短短半小時的體驗,卻因為自己的恐懼(較少)和興奮(占了大半)無限擴大,那記憶就像昨日之事一般清晰。
但與其說這是母親一時興起的即興遊戲,更確切的感覺卻是自己已經被視為一個有能力的成人,坐上駕駛座的瞬間,彷彿也跨越了一條世代的界線。
駕駛的意義從此不只是自由的表徵,也代表了一種成熟的責任。
從拿到駕照到現在也超過了十年的時間,必須感謝台北混亂的交通賜與我重重考驗,訓練出高度的敏銳度與反射神經,因此導遊書上不斷強調的恐怖路段,和下班時間的台北市區比較起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段富有駕駛樂趣的別緻風景。
於是,一邊欣賞窗外的景色,輕鬆扭轉方向盤前進。
仲夏傍晚,斜陽將路兩旁無盡的砂土照成一片純粹的琥珀色,只有矮灌木長長的影子零星點綴在上頭。
周遭除了微微的風聲,只有一種迴盪在廣大平原的嗡嗡共鳴;除此之外,喉嚨內口水的吞嚥聲,我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沙漠地區的下午炙熱依舊,氣溫接近華氏一百度,我站在路的中間,口乾舌燥;路的兩頭都是通往看不見的地平線,卻想不起來自己是從哪裡出發,也不曉得目的地是在哪裡。唯一存在於腦中的,是「我必須往前走」的單純想法,但我卻站定原地,不知道該往哪一端走去。
一株乾枯的風滾草無聲地劃過柏油路面。
原本趨近於寂靜的環境被一絲細微的音波劃破,乍聽像是來自遠方的蟬鳴,規律而尖銳;試圖回頭去看,逆光之下,柏油路上有個黑點朝我駛來,很明顯它的目的地也是路的那一端。
隨著時間推移,金屬摩擦和氣體噴發的規律節奏如史麥坦納(Bedrich Smetana)的交響樂〈莫爾道河〉中不斷加入的弦樂和管樂,氣勢磅礡中又帶著些微的不安定感,那是一種對故鄉的懷念、也是對未知所感到的恐懼。
一輛一九二九年出廠的哈德遜牌貨車,分辨不出是原本塗裝成淺咖啡色,還是車身均勻佈滿斑駁的鐵鏽痕。雖然行駛在一望無際的平坦沙漠地帶,引擎聲聽來卻像是過勞的工人:使不上力、氣喘吁吁。原因顯而易見,小小的車身上頭堆滿了雜物:木桶、工具箱、雞籠、平底鍋、水壺、洗衣盆、床墊、毛毯,上頭用一塊稍嫌小的防水布將這些物品和車身緊緊捆住。超載的物品讓四條過度磨損的輪胎在爆裂的臨界點徘徊,可以想見,這裡離他們的出發點已經有好一段距離,過程想必是顛沛曲折。車身呈現出一種隨時有可能傾倒的危險平衡,從我眼前經過。
他們速度不快,卻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此時轉動的引擎聲轉變成如一群獵犬的狂吠,往遠處飛奔而去。車身不斷因為過重的物品搖晃,但卻沒有因此偏離筆直的道路。車的背影帶有一份堅定,也許是毫無選擇,他們唯有前進才能找到答案。
那車體往地平線的那端逐漸縮小,變成一個黑點,消失在盡頭。周遭又回歸一片寧靜。
「是那邊嗎?」我猶豫。
正當望向地平線時,又有一個聲音從後方逼近,這次它變得低沈渾厚許多。凝聚在柏油路面的高溫熱氣讓遠方的景物不斷抖動,鮮紅色的外殼看起來像是起火燃燒般。
舉起手掌試圖阻擋刺眼的陽光,龐大而略微扁平的身軀透露出一種霸氣。我伸出右手大拇指吸引它的注意,這隻巨獸的低吼持續,沒有減緩。
白色胎壁、流線設計的車身、鍍鉻保險桿、飛機尾翼造型的後車燈,還有車尾那金色的V字型浮雕,是一九五五年出廠的凱迪拉克62系列敞蓬車。前座的一男一女約莫三十歲,並沒有注意到我的存在;他們帶著太陽眼鏡,表情嚴肅地凝視前方。後座一位六歲的男童,穿著白色襯衫和毛呢外套,深棕色的頭髮有著和我相同的自然捲。錯身的那一瞬間我們彼此對望,一切靜止了,素未謀面卻有種熟悉感;他那帶有稚氣和疑惑的眼神告訴我說:「我知道你會來到這裡。」
然後他們呼嘯而過,用將近六十英哩的速度。
我回想男孩那堅毅的眼神,和自己當下的心境完全相同:沒有恐懼與不安,即使孓然一人在這空曠孤絕的環境,全身上下卻被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以及被棉被緊緊捆住般的安全感包覆著。
我微笑,望著他們消失的方向。
身後,道路另一端的盡頭再次有了動靜。飛揚的塵土凝聚成小型的沙塵暴,黃沙中傳出的不是雷鳴,而是各種引擎聲匯聚在一起所形成的重低音,震得耳朵發癢。
從那片混沌中衝出來一台接著一台的車輛。衝在前頭的是兩台有著誇張超長前叉的美式摩托車,油箱上分別漆著火焰和美國國旗的圖案,兩位騎士一位穿著棕色皮衣皮褲加上牛仔帽;另一位則是黑色皮衣皮褲,戴著和油箱相同圖案的星條旗安全帽,後方還坐了一個身著詭異白西裝加上金色安全帽的傢伙,不知怎麼老覺得他有點眼熟。引擎力量透過排氣管放出「磅磅磅磅」的噪音,他們揚長而去,只留下那隱藏在墨鏡後一臉逍遙的表情。
接著是一台一九六六年的火鳥敞蓬,原本灰藍色的車漆因為長途跋涉的污泥沾染,變成一種貌似玳瑁外皮的美麗紋路。車上坐的是兩個女人,望著遠景的眼神中並存著渺茫的不確定感,和堅定不移的決心,也許踏上這段旅程也是她們的宿命?兩人對彼此相視而笑,加足油門往前飛奔,對她們來說,路的那端會是個更好的世界。
一家四口坐在一台黑色的豐田房車中,三十多歲的父親微笑,在副駕駛座的母親有些不安,父親緊握著母親擱置在大腿上無所適從的交疊雙手,用溫度告訴她:這裡對我們或是孩子來說,都是更好的地方;而後座十一歲和八歲的兄妹,還不曉得這個新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載滿搖滾樂手的銀色灰狗巴士,笑鬧聲、器樂彈奏聲從窗戶的縫隙傳出。
一輛缺乏保養的八九年份白色福斯Golf,六個人擠在過小的車身中,男孩將自己塞在前後座椅的中間,不覺得侷促,反倒是清楚知道自己會永遠記下這段旅程。
鮮紅色的美式賽車,車身佈滿五顏六色的廣告貼紙和醒目的橘紅色車號「95」,和一台優雅的淺紫色保時捷優雅又帶有點較勁意味地並行通過。
此時漫天的煙塵已經籠罩周圍,我摀住口鼻,不讓任何一顆細微的砂粒進入肺部,只剩下用意志力撐開、瞇成一條細縫的右眼;即便呼吸困難、視線模糊,仍試圖捕捉那些過去的人所留下的痕跡和線索。
「都過了嗎?」還在懷疑的同時,又一台車子的黑影從我前方倏地劃過。後方沒有任何聲響,這是最後一輛了。
原本以為我會無法留下這輛車的任何資訊,參雜眼淚和微粒的眼睛朝它望去,卻是個再熟悉不過的身影:一九八七年出廠的三代喜美,深藍色,為了和三門的掀背款式做區別,我們會暱稱這種四門房車款是「有屁股」的喜美。
那塊車牌被沙塵蒙蔽,是深刻在心裡的記憶讓那組車牌號碼顯得清晰:444-1020;左前車窗早已打開,是為讓自然風吹拂拭去車內的煙草味。此時父親必定將左手肘靠在車窗沿、食指輕觸上嘴唇,單留右手掌控著方向盤,在這筆直的道路上,這麼做一點都不危險。那是一種專屬於他的率性,而我永遠也學不來。
靜待揚起的黃沙回歸平靜,有些灰頭土臉。我不知道他們的目的地是哪裡,但也許我只要知道有這一條路、一個方向就足夠了。
於是,我緩緩抬起腳步,就算無法追趕上他們的速度,但仍邁開步伐,往前走著。
夕陽又斜了一些,垂掛在地平線的邊際,好刺眼。(待續)童話
再度遇上一列超越兩公里的貨運列車,在彼此像是嬉戲中的獵犬相互追逐下,來到了Amboy。Roys Cafe就像高熱柏油路上出現水灘的海市蜃樓,留有五○年代流線風格的碩大招牌,孤獨地站在這廢棄的小鎮。
Roy Crowl在四○年代和他的女婿共同經營這家包含餐飲、住宿和汽車維修的店面,在二戰後公路旅行風氣最盛時邁入「全年無休」的顛峰,雇員曾高達七十人,而整個Amboy鎮的人口也不過才七百人。
逃不過與其他小鎮相同的命運,一九七二年,I-40號高速公路的通車像把巨鎚敲毀了這座屹立三十年的夢幻城堡。路的另一側是一座漆成雪白的小教堂,外表就像兒童時期所畫的房子那樣;斜屋頂、一扇窗、一扇木門;頂上的十字架像個小孩子好奇地歪著頭,看著望向遠方的老人。
老人的眼神中,似乎還閃耀著過去輝煌年代的光輝。
在雙手幾乎沒有移動方向盤的情況下,車子又向前行駛了五十英哩。今日一路伴隨我們的貨運列車無預警地停駐在沙漠中央,柴油引擎仍然發出巨大的喘息聲,像一隻宮崎駿的動畫《風之谷》中藍色眼睛的溫馴王蟲,靜靜等待下次移動的信號。
秉著一種旅行伴侶的溫柔,我們也隨著列車停下。西方的晚霞將沙漠透淨的天空染上了由橙到紫的漸層,周遭只有引擎空轉、和鞋子摩擦土壤的聲音;於是在此地此時,只有天、地、太陽、車、人,世界回歸到一種如創世初始的純粹,心境也像天空一般,不帶有半點雜質。
小培轉過頭,輕輕地「啊」了一聲。往東方看過去,銀色的月亮從遠方的丘陵之間升起,彷彿那兒就是童話中神祕又遙遠的國度。看得出神時,另一列車從反方向快速通過,月亮在車廂間隙的短暫露臉,成了一部定格動畫,而我們靜靜地觀賞著。
沒有路燈的狀況下,月亮的照明強度遠大於我想像。公路一路通往加州邊界的Needles,城鎮在黑夜中閃爍的招牌是太空船即將抵達的未知星系;偶而出現的路標吸取了遠光燈的反射,成了一串指引著疲累駕駛員的一串跑道燈,在無垠的黑暗中不致迷航。
於是我們前進,繼續前進……
駕駛
即便鼻樑及雙臉頰都已輕微曬傷呈現淡粉紅色,內心依然抵擋不了讓乾爽的熱風吹拂臉龐的快感,畢竟這是在終年潮溼的島國無法體會的經驗,無視於副駕駛的反對下(「我的額頭快要脫皮了」小培無奈地說),依然打開車棚前進,讓時速六十英哩的自然風代替髮蠟,恣意幫我們抓出每日的造型。
總長度兩千三百多公里的科羅拉多河不僅切割出了盛名遠播的大峽谷景觀,也是加利福尼亞與亞利桑那兩州的自然分界,特意離開公路來到河邊一探究竟,卻意外地解開了前一天內心的疑惑。
在這廣闊的河岸邊設置了一間小有規模的水上樂園,遊客們除了戲水日光浴外,還可以在特定的區域駕駛水上摩托車或是私人快艇─是的,快艇─於是一切謎底揭曉,這就是為何在沙漠地區仍會看到拖車載運船隻的原因,注重休閒活動的美國人,當然不會放棄能在天然環境中戲水的機會。雖然都身處同一個州內,東河西海卻是截然不同的風情,不曉得擁有大片沙灘的聖塔莫尼卡居民看到這裡稍嫌侷促的環境,心裡會不會偷偷竊笑呢?
路過Topock的小賣店買了加崙裝的飲用水,老闆笑說:「今天還不到一百度,算是涼快了!」之後便進入了荒蕪的山區路段Oatman Highway;旅遊書上特別用粗黑斜體標明這是一段極度崎嶇的山路,心中不免戒慎恐懼。
小的時候很喜歡父親會在出遊時一邊抱著我一邊開車,雖然此舉完全牴觸了行車安全,卻可以算是體驗駕駛的最早經驗:灰色喜美的音響中不斷重複播放莫札特K525小夜曲,而方向盤的每個轉動、迴旋都如同這悅耳的樂章,存在著一種自由的美感。
這樣的想像一直存在到國中時期,一次和母親兩人到淡水出遊,開到當時尚未開發的漁人碼頭邊,個性無法捉摸的雙子座媽媽突然開口問我:「欸,你要不要試開看看?」便將那台購入不滿一年就更換變速箱的福斯Polo停在空地中央,大膽地教起我該如何發動、前進、停車,僅短短半小時的體驗,卻因為自己的恐懼(較少)和興奮(占了大半)無限擴大,那記憶就像昨日之事一般清晰。
但與其說這是母親一時興起的即興遊戲,更確切的感覺卻是自己已經被視為一個有能力的成人,坐上駕駛座的瞬間,彷彿也跨越了一條世代的界線。
駕駛的意義從此不只是自由的表徵,也代表了一種成熟的責任。
從拿到駕照到現在也超過了十年的時間,必須感謝台北混亂的交通賜與我重重考驗,訓練出高度的敏銳度與反射神經,因此導遊書上不斷強調的恐怖路段,和下班時間的台北市區比較起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段富有駕駛樂趣的別緻風景。
於是,一邊欣賞窗外的景色,輕鬆扭轉方向盤前進。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龍顏FUN書獎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