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諾貝爾文學獎之旅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過程的真實紀錄!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
今後的歲月裡,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莫言
莫言,一個說自己的故事、說土地的故事的作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這是繼2000年高行健獲獎之後,華人創作再一次受到肯定。
《盛典:諾貝爾文學獎之旅》一書,記錄的是莫言至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獎時,沿途的所見所聞。莫言以輕鬆、詼諧的筆法,娓娓道出「諾貝爾週」背後的點點滴滴,包括領獎時的致詞、文學獎得主的演講稿、記者會訪談,以及當時的心情旅記。這是最貼近莫言內心的真實紀錄,也在在流露出莫言與土地分不開的那份「真性情」。
本書收錄的演講內容與照片,許多都是第一次曝光的珍貴資料,讀者除了可以藉此了解諾貝爾獎儀式的流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與莫言一起分享,屬於華人的諾獎光榮,一同回顧這場世紀「盛典」。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
今後的歲月裡,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莫言
莫言,一個說自己的故事、說土地的故事的作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這是繼2000年高行健獲獎之後,華人創作再一次受到肯定。
《盛典:諾貝爾文學獎之旅》一書,記錄的是莫言至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獎時,沿途的所見所聞。莫言以輕鬆、詼諧的筆法,娓娓道出「諾貝爾週」背後的點點滴滴,包括領獎時的致詞、文學獎得主的演講稿、記者會訪談,以及當時的心情旅記。這是最貼近莫言內心的真實紀錄,也在在流露出莫言與土地分不開的那份「真性情」。
本書收錄的演講內容與照片,許多都是第一次曝光的珍貴資料,讀者除了可以藉此了解諾貝爾獎儀式的流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與莫言一起分享,屬於華人的諾獎光榮,一同回顧這場世紀「盛典」。
名人推薦
對於每年牽動全球的諾貝爾獎盛會,我們雖然沒有機會恭逢;如今,藉由莫言先生的《盛典》這本書,彷彿讓我們與他一同身歷其境,參與了頒獎過程,真正成為名符其實、難遭難遇的「盛典」。——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
我們感謝莫言,他說了一部部從土地長出來的生命故事,感動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委員們,讓世界四分之三的非中文讀者有機會認識與體會文學中國。而在彼岸的我們,更因著同樣以中文為母語,毫無隔閡屏障地醍醐人性中的美學。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
我們感謝莫言,他說了一部部從土地長出來的生命故事,感動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委員們,讓世界四分之三的非中文讀者有機會認識與體會文學中國。而在彼岸的我們,更因著同樣以中文為母語,毫無隔閡屏障地醍醐人性中的美學。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
目錄
序言
出版者的話
看見文學中國——王力行
序
盛典——星雲大師
台灣版自序
寫在星雲大師序後——莫言
盛典前後——莫言
序曲 飛雪迎賓,快閃傳情
第一天 心如巨石,風吹不動
瑞典學院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
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採訪
第二天 中國故事,世界知音
在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的講話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演講:〈講故事的人〉
第三天 鄉情如酒,不飲自醉
莫言在華人工商聯歡迎午宴上的講話
第四天 心存善意,與狼共舞
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演講
一堂特別的中國課
第五天 金牌輝煌,盛宴難忘
瑞典學院院士維斯特拜里耶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諾貝爾獎晚宴致辭(現場演講)
諾貝爾獎晚宴致辭(原稿)
第六天 王宮晚宴,思我故鄉
莫言與夏谷的對談
瑞典筆會演講
瑞典筆會現場問答
第七天 異鄉知己,相見恨晚
瑞典皇家劇院與觀眾的交流
尾聲 天使登門,慰我衷腸
閣樓長談——莫言接受瑞典電視台採訪
莫言所獲重要獎項
盛宴已散,我心依舊
出版者的話
看見文學中國——王力行
序
盛典——星雲大師
台灣版自序
寫在星雲大師序後——莫言
盛典前後——莫言
序曲 飛雪迎賓,快閃傳情
第一天 心如巨石,風吹不動
瑞典學院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
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採訪
第二天 中國故事,世界知音
在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的講話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演講:〈講故事的人〉
第三天 鄉情如酒,不飲自醉
莫言在華人工商聯歡迎午宴上的講話
第四天 心存善意,與狼共舞
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演講
一堂特別的中國課
第五天 金牌輝煌,盛宴難忘
瑞典學院院士維斯特拜里耶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諾貝爾獎晚宴致辭(現場演講)
諾貝爾獎晚宴致辭(原稿)
第六天 王宮晚宴,思我故鄉
莫言與夏谷的對談
瑞典筆會演講
瑞典筆會現場問答
第七天 異鄉知己,相見恨晚
瑞典皇家劇院與觀眾的交流
尾聲 天使登門,慰我衷腸
閣樓長談——莫言接受瑞典電視台採訪
莫言所獲重要獎項
盛宴已散,我心依舊
序/導讀
台灣版自序
寫在星雲大師序後 莫言
關於這本《盛典》,我本不想再寫什麼,因為該寫的都寫了,但想不到星雲大師降尊作序,這令我誠惶誠恐,不為這本書,為這件事,也該寫幾句,表表我的心態。
1998年我隨大陸作家代表團第一次去台灣觀光訪問,就是應佛光山所屬南華管理學院的邀請。邀請名單裡本沒有我。邀請方誤以為我還在軍隊服役,手續難辦,但其實我於年頭已脫離軍隊到報社工作。得到消息後,我立即與邀請方聯繫,終於讓他們把我補了進去。
此次台灣之行,讓我眼界大開,除了飽覽自然風光之美,也讓我領略了地方風俗之淳。尊孔讀經,子曰詩云。中華文化,傳承不輟。更使我感慨的,是佛光山在台灣民眾中的巨大感召力。當然這可以認為是佛教的感召力,但佛教的發揚光大,離不開如星雲大師這樣的開山弘道者。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在佛教的傳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使佛教與時俱進,他使台灣的佛教徒成為社會生活的積極參加者,成為善的實踐者,自然也是受惠者。
對星雲大師,我早是「雖不能見,心嚮往之」。今年春天,終於得到拜見的機會,在大師下榻的飯店大堂,與大師促膝相談,說的都是家常話,但如坐春風,心中霧霾,隨風消散。在之後的交往中,我親切感受到了大師的護持與提拔,感受到一位仁慈的長者對後學的怠惰的寬容與等待。大師為我書寫的「莫言說盡」,蘊含禪機,令我回味再三,若有所悟。此生雖不能落髮為僧,但多讀佛典,多結佛緣,應是今後身體力行的功課。
我想起了我奶奶講過的一個故事:有一位貴婦人,吃齋念佛,施捨放生,善行多多。某日夢到神人指示,將有天梯下垂廟前,引渡有善行者成仙。便召喚丫環,急忙往廟前趕。遙見一架天梯從空中垂下,在風中搖曳,且有緩緩上升之勢。因腳下行動不便,急呼丫環上前扯住天梯。丫環應命上前。等貴婦人趕至梯下,丫環已隨天梯升起。貴婦人捶胸頓足,抱怨天道不公:我吃齋修行,多做善事,反而難成正果,想不到一個不吃齋不念佛的粗使丫環,反而得道成仙。自然沒有人來回答她的質疑。我奶奶也沒對我說為什麼苦苦修行的夫人沒能成仙,反而一個幹粗活的丫環成了仙。至今我也想不明白這故事的含義。
前不久去青島看根據拙作《紅高粱》改編的舞劇,途中,朋友讓我看從網上下載的1971年版芭蕾舞劇「白毛女」。其中那個手捻佛珠的地主婆,用針刺了打瞌睡的丫環之後,又繼續手捻佛珠,口宣佛號做她的修行功課。看到此猶然想起我奶奶講過的故事。如果那個沒能攀天梯升仙的貴婦人平時不能善待丫環,那故事的答案就是十分明確的。但如果那貴婦人待下人如子女,答案還是沒有。
佛教勸人忍讓,教人看破,讓人相信善惡有報,但生活在複雜社會中的芸芸眾生,面臨著種種苦厄和考驗,要達到佛教的境界,的確是比登天還難。學佛修道,如同在懸空鋼絲上行走,稍有偏移,即墜深淵。但常人若能克己向善,不傷天害理,保持大體的正直,不墮下道,也還是可以實現的目標。
今年九月,應星雲大師的邀請,我與家人將去佛光山參拜。儘管我距離信徒的境界還十分遙遠,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絲善念,便可祛除一片黑暗;一孔正見,也能帶來一線光明。
藉此書在台灣出版之機,寫下這些話,表達我對善知識的崇敬和對台灣讀者的感謝!
2013年7月25日
序
盛典 星雲大師
身為中國人的榮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先生,我與他曾有過一面之緣。
莫言先生讓我有種極為熟悉的親切感,或許是因為我們雖然出生在不同年代,但同樣經歷過貧窮、飢餓的考驗,彼此都在困苦的環境中成長,對於他所遭受過的苦難歷練,近乎感同身受。
然而苦難終究會過去,那些曾有的經歷豐富了他的文學作品。除了行雲流水的文字外,實際上,他也非常能說善道,不是言過其實的好說,而是歡喜講述真實之語。
短暫倉促的會面中,他的謙沖自牧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他不喜張揚,行事低調,與他得獎後緊隨而來的莫大榮耀形成強烈的對比。他說過,儘管獲獎後褒貶不一,承受許多的眼光與評斷,但自己似乎從一個當事人逐漸跳脫成為一個旁觀者,盡可能回歸原本的生活,繼續寫作的初衷。這樣的一位謙謙君子,言談中,不時顯現的詼諧,增添了他虛懷若谷的氣度,不矜不伐,與之相談,如沐春風。
此外,他也自謙表示,自己雖然沒有信仰,但對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深有感觸,其中更有受其影響而命名的創作,如《生死疲勞》一書。他認為佛教的思考層面接近真正的宇宙意識,從佛教的角度探視,讓現實世界的許多紛爭顯得毫無意義;佛教超然的思考模式,昇華了人類的心理層面。由此想來,莫言先生也算是一位佛教的有緣人了。
會面當時,我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之託,邀約他出席今年九月在佛陀紀念館舉辦的人文世界論壇,他欣然答應。為了感謝他的慨然允諾,我則當個不請之友,寫下一筆字「莫言說盡」,輾轉託人相贈,略表寸心致意。
對於每年牽動全球的諾貝爾獎盛會,我們雖然沒有機會恭逢;如今,藉由莫言先生的《盛典》這本書,彷彿讓我們與他一同身歷其境,參與了頒獎過程,真正成為名符其實、難遭難遇的「盛典」。
謹以為序。
二○一三年七月於佛光山開山寮
序言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時在南京棲霞山出家,禮志開上人披剃,並且在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等處參研佛法,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一九四九年春來台,曾主編《人生雜誌》、《覺世旬刊》、《今日佛教》等佛教刊物,並於一九六七年開創佛光山,秉持人間佛教理念,致力於社會、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百餘所寺院道場,佛教學院六所,以及智光中學、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以及西來大學。
一九八五年辭退佛光山宗長後,四處雲遊弘法。
一九九五年榮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贈象徵佛教界的諾貝爾獎——佛寶獎。
一九九七年在義大利梵諦岡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行世紀宗教對話。
二○○○年四月一日創辦《人間福報》。 曾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並為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永久榮譽會長,於佛教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發展以及推動人間佛教上,厥功甚偉!著作百餘種,並翻譯成多國文字。
寫在星雲大師序後 莫言
關於這本《盛典》,我本不想再寫什麼,因為該寫的都寫了,但想不到星雲大師降尊作序,這令我誠惶誠恐,不為這本書,為這件事,也該寫幾句,表表我的心態。
1998年我隨大陸作家代表團第一次去台灣觀光訪問,就是應佛光山所屬南華管理學院的邀請。邀請名單裡本沒有我。邀請方誤以為我還在軍隊服役,手續難辦,但其實我於年頭已脫離軍隊到報社工作。得到消息後,我立即與邀請方聯繫,終於讓他們把我補了進去。
此次台灣之行,讓我眼界大開,除了飽覽自然風光之美,也讓我領略了地方風俗之淳。尊孔讀經,子曰詩云。中華文化,傳承不輟。更使我感慨的,是佛光山在台灣民眾中的巨大感召力。當然這可以認為是佛教的感召力,但佛教的發揚光大,離不開如星雲大師這樣的開山弘道者。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在佛教的傳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使佛教與時俱進,他使台灣的佛教徒成為社會生活的積極參加者,成為善的實踐者,自然也是受惠者。
對星雲大師,我早是「雖不能見,心嚮往之」。今年春天,終於得到拜見的機會,在大師下榻的飯店大堂,與大師促膝相談,說的都是家常話,但如坐春風,心中霧霾,隨風消散。在之後的交往中,我親切感受到了大師的護持與提拔,感受到一位仁慈的長者對後學的怠惰的寬容與等待。大師為我書寫的「莫言說盡」,蘊含禪機,令我回味再三,若有所悟。此生雖不能落髮為僧,但多讀佛典,多結佛緣,應是今後身體力行的功課。
我想起了我奶奶講過的一個故事:有一位貴婦人,吃齋念佛,施捨放生,善行多多。某日夢到神人指示,將有天梯下垂廟前,引渡有善行者成仙。便召喚丫環,急忙往廟前趕。遙見一架天梯從空中垂下,在風中搖曳,且有緩緩上升之勢。因腳下行動不便,急呼丫環上前扯住天梯。丫環應命上前。等貴婦人趕至梯下,丫環已隨天梯升起。貴婦人捶胸頓足,抱怨天道不公:我吃齋修行,多做善事,反而難成正果,想不到一個不吃齋不念佛的粗使丫環,反而得道成仙。自然沒有人來回答她的質疑。我奶奶也沒對我說為什麼苦苦修行的夫人沒能成仙,反而一個幹粗活的丫環成了仙。至今我也想不明白這故事的含義。
前不久去青島看根據拙作《紅高粱》改編的舞劇,途中,朋友讓我看從網上下載的1971年版芭蕾舞劇「白毛女」。其中那個手捻佛珠的地主婆,用針刺了打瞌睡的丫環之後,又繼續手捻佛珠,口宣佛號做她的修行功課。看到此猶然想起我奶奶講過的故事。如果那個沒能攀天梯升仙的貴婦人平時不能善待丫環,那故事的答案就是十分明確的。但如果那貴婦人待下人如子女,答案還是沒有。
佛教勸人忍讓,教人看破,讓人相信善惡有報,但生活在複雜社會中的芸芸眾生,面臨著種種苦厄和考驗,要達到佛教的境界,的確是比登天還難。學佛修道,如同在懸空鋼絲上行走,稍有偏移,即墜深淵。但常人若能克己向善,不傷天害理,保持大體的正直,不墮下道,也還是可以實現的目標。
今年九月,應星雲大師的邀請,我與家人將去佛光山參拜。儘管我距離信徒的境界還十分遙遠,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絲善念,便可祛除一片黑暗;一孔正見,也能帶來一線光明。
藉此書在台灣出版之機,寫下這些話,表達我對善知識的崇敬和對台灣讀者的感謝!
2013年7月25日
序
盛典 星雲大師
身為中國人的榮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先生,我與他曾有過一面之緣。
莫言先生讓我有種極為熟悉的親切感,或許是因為我們雖然出生在不同年代,但同樣經歷過貧窮、飢餓的考驗,彼此都在困苦的環境中成長,對於他所遭受過的苦難歷練,近乎感同身受。
然而苦難終究會過去,那些曾有的經歷豐富了他的文學作品。除了行雲流水的文字外,實際上,他也非常能說善道,不是言過其實的好說,而是歡喜講述真實之語。
短暫倉促的會面中,他的謙沖自牧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他不喜張揚,行事低調,與他得獎後緊隨而來的莫大榮耀形成強烈的對比。他說過,儘管獲獎後褒貶不一,承受許多的眼光與評斷,但自己似乎從一個當事人逐漸跳脫成為一個旁觀者,盡可能回歸原本的生活,繼續寫作的初衷。這樣的一位謙謙君子,言談中,不時顯現的詼諧,增添了他虛懷若谷的氣度,不矜不伐,與之相談,如沐春風。
此外,他也自謙表示,自己雖然沒有信仰,但對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深有感觸,其中更有受其影響而命名的創作,如《生死疲勞》一書。他認為佛教的思考層面接近真正的宇宙意識,從佛教的角度探視,讓現實世界的許多紛爭顯得毫無意義;佛教超然的思考模式,昇華了人類的心理層面。由此想來,莫言先生也算是一位佛教的有緣人了。
會面當時,我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之託,邀約他出席今年九月在佛陀紀念館舉辦的人文世界論壇,他欣然答應。為了感謝他的慨然允諾,我則當個不請之友,寫下一筆字「莫言說盡」,輾轉託人相贈,略表寸心致意。
對於每年牽動全球的諾貝爾獎盛會,我們雖然沒有機會恭逢;如今,藉由莫言先生的《盛典》這本書,彷彿讓我們與他一同身歷其境,參與了頒獎過程,真正成為名符其實、難遭難遇的「盛典」。
謹以為序。
二○一三年七月於佛光山開山寮
序言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時在南京棲霞山出家,禮志開上人披剃,並且在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等處參研佛法,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一九四九年春來台,曾主編《人生雜誌》、《覺世旬刊》、《今日佛教》等佛教刊物,並於一九六七年開創佛光山,秉持人間佛教理念,致力於社會、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百餘所寺院道場,佛教學院六所,以及智光中學、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以及西來大學。
一九八五年辭退佛光山宗長後,四處雲遊弘法。
一九九五年榮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贈象徵佛教界的諾貝爾獎——佛寶獎。
一九九七年在義大利梵諦岡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行世紀宗教對話。
二○○○年四月一日創辦《人間福報》。 曾任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並為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永久榮譽會長,於佛教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發展以及推動人間佛教上,厥功甚偉!著作百餘種,並翻譯成多國文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