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與熱之間感受時間——分享《午夜12:04》的圖文寓意
11/08 《午夜12:04》是瑞典作家柯尼.帕爾姆奎斯特的第二本兒少小說。原著出版即備受矚目,售出荷蘭、比利時、英國、美國等國際版權,成為作者從長篇歷史小說轉換至兒少小說的代表作之一。之後約莫歷時兩年,韓文版、日文版陸續問世。 繁體中文版的封面與內頁圖像由插畫家Dyin全新創作。在她的想像中,渺小、孤寂的尼古拉斯拿著母親送給他的手機,闖入一座荒廢的車站。在他眼前是一輛破舊到幾乎不可能運行的火車,周圍的一切悄然無聲,一道道光束從屋頂裂縫照射至地面,將尼古拉斯溫柔包圍。 柯尼.帕爾姆奎斯特多以簡潔的短句書寫,重複的詞彙透過有節奏、有規律的排序、對照與倒反,形成回環往復且富有變化的形式。為了呼應這樣的獨特性,我們企劃以別具寓意的插畫體現。Dyin讀到了作者在黑暗中隱含的希望,將故事三段重要的時間節點,分別以智慧型手機、布穀鳥機械鐘,以及擬仿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的時鐘來表現。 第一個時間點是晚上11:54,尼古拉斯孤零零地坐在醫院角落的長椅上。他只要一抬起頭,就會看到牆面上的天使,就會想起媽媽在三樓的病房裡。手機是他逃避與人溝通、打發等待時間的避難所,是他唯一的娛樂,也是他將自己與當下抽離的媒介。 第二個時間點是尼古拉斯與母親一同擁有的下午3:40。在現實中失去意識的母親,在這裡第一次以站著的、動態的形象登場,那也是尼古拉斯平日放學回家最熟悉不過的身影。平底鍋煎著肉丸,義大利細麵從滾水中撈起,還溫熱的乾淨瓷盤,收音機傳來熟悉的歌曲,作者對於感官記憶細膩的、保持定速的書寫,集結了所有平凡無奇的瑣事,構成一幅完整而立體的場景。我們在此章節以一個布穀鳥機械鐘作結,Dyin將母親化身為鐘擺,時空穿越的迴圈即將啟動,分分秒秒都是倒數。 第三個時間點是倒數第二次的午夜12:04,尼古拉斯手持火炬,踏在軟化如踏階的時鐘表面,一步步走向未知。彷彿正在融化的達利時鐘,代表的是永恆的記憶,變形的錶面凸顯人們對於時間的主觀意識。讀者閱讀至此,定可想像在一片漆黑之中,跳動的火焰帶來溫熱,從深谷中爬起是必然的結局。如同書名、封面設計師醇涵的讀後心聲:當時間的流逝推進了成長,小小的光芒也可以戰勝恐懼與悲傷。「午夜12:04」的中央以光點綴,顯化隱藏在每個人心裡的內在力量。 可能是因為圖像與設計的美好合作,我們順利邀請到作者為讀者寫一段話,這是他首次詳盡分享《午夜12:04》的創作來源,一段延伸自真實經歷,在時空中跳躍、失序、縫合的歷程。 最後,節錄一段小說的開始,也是結尾。如同一首樂曲的副歌,記憶點最強的段落,無限重複播放: 現在是晚上十一點五十四分。我在這裡。我活著。 我就坐在這裡,活著,與此同時,有人即將死去。 可能就在這一秒,他們死了。 或是下一秒,或是另一秒。 生命就是如此:一開始,我們在這。 然後就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