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易經

THE BOOK OF CHANGE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1)
  • 22個人喜歡
  • 9 270
    30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只有回到這個從小給她一切承諾的地方,才能成全她的天才夢!


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曲《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終於完整問世!

張愛玲九十冥誕
暨逝世十五週年紀念
中文版全球首度曝光!


雖然家族秘史謎雲滿佈讓琵琶很迷惘,但童年畢竟是悠長而美好的。十八歲那年,她因為惹怒了父親與後母,驚險地逃出那個囚禁她的豪宅,去投奔母親與姑姑。原本母親打算讓琵琶去英國留學,卻遇上了戰爭爆發,只好安排她去香港大學唸書。此時琵琶才發現上海在拉扯著她的心,她愛上海,就像從前的人思念著自己的未婚夫!
求學時期的琵琶初嘗團體生活的熱鬧,並結識了風趣的印度女子比比,但烽火很快地威脅到香港,學生們也開始過著戰戰兢兢的日子。琵琶備感流落異地的恐懼與無助,然而母親非但沒能給她半點依靠,反而更顯疏離防備。
隨著香港被日軍佔領,琵琶不得不中斷學業,她和比比商量要一起回上海,她相信只有故鄉能與自己的希望混融!為了拿到船票,琵琶必須發揮從小累積的世故與智慧,即使那要冒上生命的危險……


接續《雷峰塔》的故事,《易經》描寫女主角十八歲到二十二歲的遭遇,同樣是以張愛玲自身的成長經歷為背景。張愛玲曾在寫給好友宋淇的信中提及:「《雷峰塔》因為是原書的前半部,裏面的母親和姑母是兒童的觀點看來,太理想化,欠真實。」相形之下,《易經》則全以成人的角度來觀察體會,也因此能將浩大的場面、繁雜的人物以及幽微的情緒,描寫得更加揮灑自如,句句對白優雅中帶著狠辣,把一個少女的滄桑與青春的生命力刻劃得餘韻無窮!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讀張愛玲這部形同〈私語〉和《對照記》放大版的自傳小說,最好把自己還原為一個對作者全無瞭解的路人甲,愈不熟知她愈好(正如讀《紅樓夢》不要拿榮寧二府人物表焦慮的去對照曹雪芹家譜)。你只管順著書裡的緩慢情調和瑣碎細節一路流淌而去,像坐在烏篷船裡聽雨聲淅瀝,昏天黑地,經宿未眠,天明已至渡口。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瑞芬

譯者


趙丕慧

一九六四年生。輔仁大學英文碩士。譯有《戰地琴人》、《少年Pi的奇幻漂流》、《幻影書》、《穿條紋衣的男孩》、《珥瑪的351本書》與《贖罪》等書。

序/導讀

《雷峰塔》/《易經》引言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四年間,外界一般只知道張愛玲寫了些電影劇本和一篇英文散文〈Return To The Frontie〉(中文版即〈重訪邊城〉)。就文學創作來說,這時期似乎不算碩果豐盛。

但根據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通信,在五七至六四年間,她原來正寫一部兩卷本的長篇英文小說,主要取材自她本人的半生經歷。下面是相關的書信節錄,全由張愛玲寫給宋淇夫婦:

一九五七年九月五日
新的小說第一章終於改寫過,好容易上了軌道,想趁此把第二章一鼓作氣寫掉它,告一段落,因為頭兩章是寫港戰爆發,第三章起轉入童年的回憶,直到第八章再回到港戰,接著自港回滬,約佔全書三分之一。此後寫胡蘭成的事,到一九四七年為止,最後加上兩三章作為結尾。這小說場面較大,人頭雜,所以人名還是採用「金根」「金花」式的意譯,否則統統是Chu Chi Chung式的名字,外國人看了頭昏。

一九五九年五月三日
我的小說總算順利地寫完第一二章,約六十頁,原來的六短章(三至九)只須稍加修改,接上去就有不少,希望過了夏天能寫完全書一半。

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小說改名《The Book of Change》(易經),照原來計畫只寫到一半,已經很長,而且可以單獨成立,只需稍加添改,預算再有兩個月連打字在內可以完工。

一九六一年九月十二日
我仍舊在打字打得昏天黑地,七百多頁的小說,月底可打完。

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我打字已打完,但仍有許多打錯的地方待改。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四日
我現在正在寫那篇小說,也和朗朗一樣的自得其樂。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我的小說還不到一半,雖然寫得有滋有味,並沒有到欲罷不能的階段,隨時可以擱下來。

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易經》決定譯,至少譯上半部《雷峯塔倒了》,已夠長,或有十萬字。看過我的散文〈私語〉的人,情節一望而知,沒看過的人是否有耐性天天看這些童年瑣事,實在是個疑問。下半部叫《易經》,港戰部份也在另一篇散文裏寫過,也同樣沒有羅曼斯。我用英文改寫不嫌膩煩,因為並不比他們的那些幼年心理小說更「長氣」,變成中文卻從心底裏代讀者感到厭倦,你們可以想像這心理。
[……]
把它東投西投,一致回說沒有銷路。在香港連載零碎太費事,而且怕中斷,要大部寄出才放心,所以還說不出什麼時候能有。

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Dick正在幫我賣《易經》1,找到一個不怕蝕本的富翁,新加入一家出版公司。
[……]
《雷峯塔》還沒動手譯,但是遲早一定會給星晚譯出來,臨時如稿擠捺下來我決不介意。

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Dick去年十月裏說,一得到關於賣《易經》的消息不論好壞就告訴我,這些時也沒信,我也沒問。
[……]
譯《雷峯塔》也預備用來填空,今年一定譯出來。

一九六四年五月六日
你們看見Dick McCarthy沒有?《易經》他始終賣不掉,使我很灰心。
[……]
《雷峯塔》因為是原書的前半部,裏面的母親和姑母是兒童的觀點看來,太理想化,欠真實,一時想不出省事的辦法,所以還沒譯。

自是以後,此事便沒再提起。後來我讀到高全之〈張愛玲的英文自白〉一文2,發現她曾在別的地方間接談及《雷峯塔》和《易經》,其一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致夏志清信:

有本參考書《20th Century Authors》,同一家公司要再出本《Mid-Century Authors》,寫信來叫我寫個自傳,我藉此講有兩部小說賣不出,幾乎通篇都講語言障礙外的障礙。

其二是張愛玲寫於一九六五年的英文自我簡介,載於一九七五年出版的《世界作家簡介.1950-1970》(World Authors 1950-1970),以下所引是高全之的中譯:
  
我這十年住在美國,忙著完成兩部尚未出版的關於前共產中國的長篇小說 [……] 美國出版商似乎都同意那兩部長篇的人物過分可厭,甚至窮人也不討喜。Knopf出版公司有位編輯來信說:如果舊中國如此糟糕,那麼共產黨豈不成了救主?

照寫作時間判斷,張愛玲指的該包括《雷峯塔》和《易經》──若把它們算作一部長篇的上下兩卷,則《怨女》可視為另一部。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世,遺囑執行人林式同在其遺物中找到《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峯塔》)及《The Book of Change》(《易經》)的手稿後,便按遺囑把它們都寄來宋家。讀這疊手稿時,我很自然想問:她在生時何以不出?也許是自己不滿意,但書信中她只怨「賣不掉」,卻從沒說寫得壞;也許她的寫法原是為了迎合美國廣大讀者,卻不幸失手收場;也許是美國出版商(如Knopf編輯)不理解「中國」,只願出一些符合他們自己偏見的作品,結果拒絕了張愛玲。無論如何,事實已沒法確定,我唯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處理這些未刊稿。

我大可把它們珍藏家中,然後提供幾個理論去解釋不出的原因,甚至不供給任何理由。但對於未有定論的事,我(或任何人)有資格作此最後裁決嗎?幸好我們活在一個有權選擇的時代──所以我選擇出版這兩部遺作,而讀者也可按不同理由選擇讀或不讀。這些理由是什麼,我覺得已沒必要列舉,最重要的是我向讀者提供了選擇的機會。

無可否認,張愛玲最忠實的讀者主要還是中國人,可惜有很多未必能流暢地閱讀她的英文小說。沒有官方譯本,山寨版勢必出籠。要讓讀者明白《雷峯塔》和《易經》是什麼樣的作品,就只有把它們翻成漢語。但法國名言謂:「翻譯像女人:美麗的不忠,忠實的不美。」(Les traductions sont comme les femmes: quand elles sont belles, elles ne sont pas fidèles; et quand elles sont fidèles, elles ne sont pas belles.)所以我們的翻譯可以有兩種取向。一是唯美,即用「張腔」翻譯,但要模仿得維肖維妙可謂癡人說夢,結果很大可能是東施效顰,不忠也不美。二是直譯,對英語原文亦步亦趨,這可能令中譯偶然有點彆扭,但起碼能忠實反映張愛玲本來是怎樣寫。不管是否討好,我們現在選擇的正是第二條路,希望讀者能理解也諒解這個翻譯原則。


1‧Dick是理查德.麥卡鍚(Richard McCarthy),五○年代曾任職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新聞處的處長。參見〈張愛玲與香港美新處〉,高全之《張愛玲學》,台北:麥田出版,二○○八年。
2‧〈張愛玲的英文自白〉,見高全之《張愛玲學》,台北:麥田出版,二○○三年。

【導讀】

童女的路途
──張愛玲《雷峯塔》與《易經》
【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瑞芬


琵琶盡量不這樣想。有句俗話說:「恩怨分明」,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她會報復她父親與後母,欠母親的將來也都會還。許久之前她就立誓要報仇,而且說到做到,即使是為了證明她會還清欠母親的債。她會將在父親家的事畫出來,漫畫也好……
──《易經》(第七十九頁)

二○一○年溽暑中看完《雷峯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與《易經》(The Book of Change)這兩本應是(上)(下)冊的「張愛玲前傳」,一股冷涼寒意,簡直要鑽到骨髓裡。原先想像的中譯問題1並沒有發生,倒是這書裡揭露的家族更大秘辛令人驚嚇。如果書中屬實,舅舅和母親無血緣關係,是抱來的(這點《小團圓》也說了),弟弟也不是她的親弟弟(那個可疑的教唱歌的義大利人……),母親和姑姑在錢上面頗有嫌隙,姑姑甚且和表姪(明表哥)亂倫,有不可告人的關係。在這一大家子的混沌關係中,張愛玲像是逃出了瘋狂牢獄,精神卻停滯在孩童狀態。她幽閉繭居,精神官能症或偏執狂般聚精會神玩著骨牌遊戲,一遍又一遍的推倒長城,然後重建。鬼打牆一般,非人的恐怖。這回,可和胡蘭成一點關係都沒有。然而她在這部巨幅自傳小說中無端虛構弟弟的死亡,又是為了什麼?

《雷峯塔》與《易經》是張愛玲六○年代初向英美文壇叩關失敗的英文小說,因篇幅太長故一分為二,總計三十餘萬字,近八百頁篇幅,直到她去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手稿才由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找出出版。《雷峯塔》從幼年寫到逃離父親家裡,投奔母親;《易經》寫港大求學到二戰中香港失守,回返上海。《雷峯塔》、《易經》,下接《小團圓》,按理可稱為張愛玲的人生三部曲,但《雷峯塔》與《易經》仍是一個整體,從書中人名與《小團圓》完全兩樣可知。2《雷峯塔》與《易經》是張愛玲的英文自傳小說,《小團圓》則是為中文讀者寫的,成書晚些,約在七○年代中期,與〈色,戒〉同時。

熟知張愛玲的人,讀《雷峯塔》與《易經》,初初會有些失望(大致不出〈私語〉、〈童言無忌〉和《對照記》內容),但李黎所謂「張愛玲到底不是珍.奧絲婷,她的童年往事實在無法撐起一本近三百頁的小說讓人手不釋卷」,則未必屬實。讀張愛玲這部形同〈私語〉和《對照記》放大版的自傳小說,最好把自己還原為一個對作者全無瞭解的路人甲,愈不熟知她愈好(正如讀《紅樓夢》不要拿榮寧二府人物表焦慮的去對照曹雪芹家譜)。你只管順著書裡的緩慢情調和瑣碎細節一路流淌而去,像坐在烏篷船裡聽雨聲淅瀝,昏天黑

試閱

琵琶沒見過千葉菜。她母親是在法國喜歡上的,回國之後偶爾在西摩路市場買個一次,上海就只這個市場有得賣。她會自己下廚,再把它放在面前。美麗的女人坐看著最喜歡的仙人掌屬植物,一瓣一瓣摘下來,往嘴裏送,略吮一下,再放到盤邊上。

「千葉菜得這麼吃。」她跟琵琶說,念成「啊提修」。她自管自吃著,正色若有所思,大眼睛低垂著,臉頰上的凹陷更顯眼,抿著嘴,一口口嚙著。有巴黎的味道,可是她回不去了。

琵琶別開了臉。太有興趣怕人覺得她想嘗嘗。姑姑半笑不笑的說:「那玩意有什麼好?」她在歐洲也吃過千葉菜。

「嗐,就是好。」露只簡單一句,意在言外。

三個人組成了異樣的一家子。楊小姐、沈小姐、小沈小姐,來來去去的老媽子一來就告訴要這麼稱呼。她們都是伺候洋人的老媽子,聰明伶俐,在工廠做過工或是在舞廳陪過舞,見過世面,見怪不怪了。就算犯糊塗,也是擱在心裏。楊小姐漂亮,沈小姐戴眼鏡、身材好。不,她們倆不是親戚,兩人笑道,透著點神秘。小沈小姐比兩人都高,拙手拙腳的,跟老媽子一樣像是新來的。後來才從開電梯的那打聽到是楊小姐的女兒。楊小姐離婚了。沈小姐在洋行做事,不常在家。三人裏楊小姐最難伺候,所以老媽子都待不久。露和珊瑚寧可凡事自己來,而不依賴親戚們薦的老媽子。東方人不尊重別人的私生活,兩人的親戚也都愛管閒事。露和琵琶的父親離婚之後,照樣與小姑同住,姑嫂二人總像在比誰反抗家裏多些。
「她們倆是情人。」露的弟弟國柱笑道:「所以珊瑚小姐才老不嫁。」

遠在巴黎的時候,露就堅持要琵琶的父親履行寫在離婚協議書上的承諾,送琵琶到英國念書,反倒引發了危機。琵琶不得不逃家去投奔母親。

「看著吧,琵琶也不會嫁人。」國柱道:「也不知是怎麼回事,誰只要跟咱們的楊小姐沾上了邊,誰就不想嫁人。」

聽人家講她們倆租這一層樓面所付的房租足夠租下一整棟屋子,可是家事卻自己動手做。為什麼?還不是怕傭人嘴敞。

琵琶倒不懂她們怎能在租界中心住得起更大更好的公寓,而且還距離日軍佔領區最遠。她倒是知道母親回國完全是因為負担不起國外的生活,而她就這麼跑來依附母親,更是讓她捉襟見肘。補課的費用貴得嚇人。而姑姑自從和大爺打官司輸了,不得不找差事,也變得更拮据。但是看母親裝潢房子仍舊是那麼的刺激。每次珊瑚在辦公室裏絆住了,不能趕早回來幫忙裝潢,露就生氣。

「我一個人做牛做馬。」她向幫不上忙的琵琶埋怨。「是啊,都丟給我。她的差事就那麼要緊。巴結得那樣,也不過就賺個五十塊一個月,還不到她欠的千分之一呢。」

她在房裏來來回回踱方步,地上到處是布料、電線、彫花木板、玻璃片、她的埃及壁燈、油漆桶、還有那張小地毯,是她訂做的,仿的畢卡索的抽象畫。

「知道你姑姑為什麼欠我錢麼?她可沒借,」她把聲音低了低,「愛拿就拿了。我的錢交給她管,還不是為了幣值波動。就那麼一句話也不說,自個拿了。我全部的積蓄。哼,她這是要我的命!」

琵琶一臉驚駭,卻馬上整了整面容,心裏先暫停判斷。她喜歡姑姑。

「我有個朋友氣壞了。他說:『根本就是偷,就為這,能讓她坐牢。』」露瞇著眼,用英語模仿友人激憤的說話,天鵝般的長頸向前彎,不知怎地竟像條蛇。

「她為什麼會那樣呢?」琵琶問道。

「還不是為了你明哥哥啊。打算替他爸爸籌錢,這個洞卻越填越深。沒錯,愛上一個人就會千方百計想幫他,可也不能拿別人的錢去幫啊!」

姑姑與明哥哥的事雖然匪夷所思,琵琶還是馬上就信了。她想起姑姑講電話,聲音壓得既低又沙啞,幾乎像耳語,但是偶爾仍掩不住惱怒,原來就是與明哥哥講電話。原來這就是熱情的苦果。她還當他們是男女間柏拉圖式戀情最完美的典範呢。那晚陪他們坐在幽暗的洋台上她就是這麼說的。一句話說完,鴉雀無聲,當時她還納罕,所以直到現在仍記得。那年她十三歲。始終不想到姑姑可能會愛上一個算得上是姪子輩的人。再者,他們也不是會戀愛的那種人。即便是現在,她也沒想到去臆測在洋台的那晚他們是不是已經是情人了。她喜歡的人四周都是空白的一片,就像國畫裏的留白,她總把這種人際關係上的空白當作是再正常不過。

她母親在說:「我也不知道反覆跟她說過多少次,只要不越界,只管去戀愛,可是一旦發生了肉體關係,那就全完了。否則的話,就算最後傷心收場,將來有一天兩人再見,即使是事隔多年,也是回味無窮。可是要真有什麼,那就不一樣了。她偏不聽,現在落得個人財兩空,名聲也沒了,還虧得我幫她守口如瓶──何苦來,有時候想想真冤。我這是啞子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我連你舅舅都沒說。他要知道了,他跟你舅母一定會對她不高興,到時候就鬧得滿城都知道了。我也從沒跟你表舅媽說,可是她一定早知道了。她討厭你姑姑,因為她把明哥哥當自己兒子一樣。她把這事都怪罪到你姑姑頭上──也難怪,誰叫你姑姑比你明哥哥大呢。要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你表舅媽根本就不願意跟她有牽扯。她每次可都是為了來看我才上咱們這個門的。」

「那何必還住一塊?」琵琶試探著嘟囔。

「當然是為了省錢。有個體面的住址好讓她在洋行裏抬得起頭來,好讓他們覺得請到了有身份地位的人。」

琵琶聽得一頭霧水。一個月就五十塊錢,還想請個名媛速記員?

「還有一個原因,我們兩個彼此支持了這麼多年,要是鬧翻了,還會讓親戚看笑話。」

「那姑姑會還錢麼?」

「她說幾棟房子賣了一定還,可現在房子全給凍結了。照上海現在的情勢,誰知道哪天才賣得掉。剛回來的時候還以為不用多久就可以回去了,誰知道會困在這裏。現在又添了你。你知道你父親怎麼說的嗎?『她那是自扳磚頭自壓腳。』就會說風涼話。我一意堅持要你繼續念書,因為你別的什麼也不行。每個朋友都勸我不要。有個還跟我說,」說到這,她改用英語覆述,也是瞇著眼,拱著頸項,「『留著你的錢!你不要傻!』」

琵琶本身也對於花她母親的錢到英國念書一事心中不安,可是從別人口中聽到是在浪費母親的錢,那種感受又兩樣。

「別人不了解我為什麼執意要送你到英國不可。我可以讓你在這裏找事做,可是你不是上班的那塊料。有人說索性嫁掉她了算了。我是可以──」

你可以?琵琶忿忿的想著。你不是一直教導我為自己著想,當個新女性嗎?

「可是我不喜歡相親。」露接著道:「相親的人心態不正常,你懂我的意思麼?那跟一般的情況下遇見別人不一樣,一般的情況可以看出他們真正的樣子來。」

這跟我有什麼關係?琵琶心裏想。那種吃晚餐、看電影半新不舊的相親模式也許對別人管用,對我可不中用。

「還有人說:萬一她還沒畢業就戀愛了呢?不錯,你很可能在英國遇見什麼人。年青的女孩子遇見的第一個男人總是,哎,好得不得了。」她極嫌惡的道。

「我才不會。」琵琶笑道。

露別開了臉。「嘴巴上說是不管用的。」

「我不會,我就是知道。」琵琶笑道:「再說,我覺得很不安,花那麼多的錢,我得全部賺回來。」

「錢倒沒什麼,我向來也沒把錢看得多重,雖然說我現在給錢害苦了。不像你姑姑,就連年青的時候──你絕對想不到,她會那麼渾渾噩噩、莽莽撞撞的,好像一點也不懂事。當初分家,她已經分到她那一分了,末後又多出了一包金葉子,說是留給女兒當嫁妝的。從前那時候女兒只有嫁妝,不能繼承家產。當然是不能拿雙分。有個長輩說既然這是做母親的特為留下來給女兒的,就該給女兒。又有人說她都分到家產了,金葉子就該分她親哥哥一半,她那個同父異母大哥就免了。你父親臉皮薄,說:『都給了她吧。』我當然無話可說。而你姑姑居然連句話也沒有,就拿了。她就是這樣的人。還不止這件事呢。有時候她在小事上出風頭,像是什麼花樣啦、設計啦、或是送什麼禮最得體的,大家都誇珊瑚小姐真聰明,其實根本就是我出的主意,她竟然也當之無愧似的,一句話也沒有。哎唷!你們沈家啊,真是大名鼎鼎啊──喝,沈家啊!每次我說不,你外婆就把不字丟我臉上。等嫁進沈家,沈家還有什麼?你父親的內衣領子都破了,床單髒兮兮的,枕頭套都有唾沫臭。你大媽當家,連洗衣服的肥皂都缺,而且床單差不多沒換過。那時你老阿媽照顧你,一句話也不敢說──嚇都嚇死了。我得自己拿出錢來買肥皂、買布做內衣。你姑姑那時候十五歲,很喜歡我,一天到晚跑來找我。你父親恨死了。就連我,我倒不是跟他一鼻孔出氣,可連我有時也覺得她煩。這對兄妹真是奇怪。都要怪你奶奶。自己足不出戶,兩個孩子也拘在家裏,只知道讓他們念書。念了一肚子書有什麼用處?到今天你父親只記得從前怎麼怎麼,跟個瘋子一樣,抽大烟,打嗎啡,你姑姑倒做了賊。」

這些年來壓抑住的嫌惡,以及為了做個賢妻與如母的長嫂所受的委屈,都在這時炸了,化為對瑣屑小事的怨恨。美德竟是如此的代價,琵琶也有點寒凜凜的。露仍踱來踱去,痛哭失聲,弄皺了臉皮,輕笑道:

「哎唷!做這種缺德事晚上怎麼還睡得安穩!要依我啊,良心上壓了這麼塊大石頭,就連死都不閉眼。」

琵琶仍然一言不發,沒辦法同情母親,因為她也同姑姑一樣被控有罪。她母親倒不見怪,認為是家族忠誠才讓女兒不願說長輩的不是。

「幫我拿著。」露把一片玻璃豎起來潤飾。

牢騷發完了。

半個鐘頭之後,珊瑚回家來,兩人一面閒聊一面做晚飯,空氣就同平常一樣。琵琶倒時時警惕,不肯對姑姑的態度上有什麼改常,以免讓姑姑察覺小說講了一個又一個的男人。最後一個人物姓王,去參加喪禮。每位賓客都有一名門房迎接,三品以上的官員由兩名迓迎,朝中大臣則是四名。王生看見雲板一響,四名門房上前去迎接一位剛來的客人。他以為是什麼大臣,卻從藍磁頂戴上看出是個四品官,大搖大擺走進來,圓臉,唇面上一道小髭,趾高氣昂的。

「那位是誰?」王生問友人。

「你不認識他?」

他告訴王生他姓沈。幾年前沈玉枋金榜題名,在京城謀得官職。一貧如洗,就要他哥哥假扮僕人,兄弟兩人輪流挑著舖蓋捲來到京城。他在冷冷清清的衙門裏坐吃乾俸。有一天,吃完芝蔴糕當午飯,吃得口乾,肚子還不飽,就想到那些大官貪污納賄,吃得腦門冒油,而他卻連一頓像樣的午飯也吃不上。他是言官,有直諫之權,所以何樂而不為?便坐下來寫奏摺,直言三名總督,又暗指兩名大臣收賄。他的指控言之鑿鑿,奏摺寫的引經據典,咄咄逼人。太后大為震怒。降級、停職、查辦,接踵而來。沈玉枋食髓知味,從此每日早朝便遞上一分奏摺,每晚再上一封密摺,而且總是參一個倒一個。甚至還槓上了全國知名的羅侯爺,當時的首輔,條列了貪污與無狀的十大罪名。羅侯爺受到懲戒,失去了特權:「褫去黃馬褂,拔去三眼花翎。」宣旨的太監念道。

沈玉枋在中法中南半島爭端開始是主戰派。安南、東京、高棉等中國的藩屬被法蘭西入侵,上表請求援助。朝中大臣分為兩派,一派主張中國無力一戰,一派主張中國這一次決不能示弱,沈玉枋就屬於主戰派。太后下旨命法蘭西自東京撤軍。戰爭爆發。沈玉枋的許多敵人道:

「派沈玉枋去,誰讓他一心求戰嚜。」

沈玉枋自己也請纓上陣殺敵。他侃侃論戰,說得太后也相信了。

「沒準我們就缺的是他這樣的士氣。」太后道。

他受封為欽差,督察水陸兩軍。水師全數是福建人,福建臨海,百姓善於操舟。福建官員看不慣沈玉枋,卻仍是虛與委蛇。中國水師在福建沿海,台灣基隆港外與法軍交戰。砲聲隆隆,嚇得沈玉枋頭頂著銅臉盆,於滂沱大雨中逃回內陸。戰敗消息尾隨而至。他立即上表請罪。福建地方官員將罪責盡歸於他。太后大怒,要斬他的頭,後又改判流放邊塞,永不錄用。

羅侯爺卻不懷舊怨。

「可惜了。」侯爺說。「不知兵的書生,還是當他的言官好。」

羅侯爺資助沈家,饋贈書酒皮裘以抗邊塞的嚴寒。幾年後,敗於法蘭西之辱時過境遷,侯爺代沈玉枋求情,將他從邊塞放了回來。但太后怒氣未息,沈玉枋從此也與官場無緣。侯爺又召他為幕僚。

一天行至侯爺的官署,沈玉枋瞥見一女由室中奔出。

「那是小女。」侯爺道。「沒規矩。不用理她。」

沈玉枋反為來得不是時候而致歉。落坐後他在桌上看見一張紙,赫然寫著「雞籠。」既驚且辱,他拾了起來。是一首詩。

「雞籠南望淚潸潸,

聞道元戎匹馬還……」

語氣沉痛,不無憐憫之情。沈玉枋讀完後,潸然淚下。

「小女遊戲之作有污詩人慧眼。」侯爺含笑道。

「恕屬下放肆,一時忘情。」

「小女剛學作詩。」

沈玉枋恭維了幾句,話題就此打住。但侯爺對女兒的態度卻讓他百思不解,心情激蕩。冒著得罪唯一的朋友暨恩人的風險,他請了一位友人做媒。沈玉枋是鰥夫,年紀又大了一倍。侯爺答應了這門親事,夫人卻極為不悅。

「你家女兒是沒人要了不成,老糊塗?多少人上門求親都不給,蹉跎到如今二十二了。人人都說看他是想撿個什麼樣的好女婿,末了竟然把她許給了一個四十歲的人犯,兒子的年紀跟你女兒一樣大。」

老夫妻爭吵不休,但一對新人婚後卻頗和樂。他們遷居南京,避開京城的官場,建了一座庭園。侯爺送了女兒一筆豐厚的嫁妝。沈玉枋對岳父極為感激。

侯爺始終不忘為沈玉枋謀得一官半職。拳匪之亂引來了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拒不議和。滿朝官員只信任羅侯爺一人。侯爺已高齡八十,非但疾病纏身,也已失勢多時。朝廷逃往西北,接連下旨,末代皇帝好話說盡,准羅侯爺全權處理和議。侯爺上路時奏請派沈玉枋助同談和,太后並未反對。

侯爺抵達京城,暫居於寺廟。千端萬緒,欲待收拾,談何容易。和約簽定後不久,侯爺即死於廟中。數年後,沈玉枋飲酒過度而死,得年五十有奇。

琵琶喜出望外,問她父親:「書上說的爺爺的事是真的麼?」

「胡說八道。」榆溪嗤之以鼻。

「爺爺跟奶奶不是因為那樣結婚的?」

「奶奶根本就沒寫那首詩,也根本不是那麼相遇的。以前哪可能有那種事。」

「那爺爺真的和法蘭西打過仗吧?」

「去念念爺爺的文集就知道了。──成天就知道看書,可沒看一本正經書。」他懊惱的笑著嘀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327097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jo**aby 說:
    2010-09-28
    看張愛玲總讓我情緒低落,接近窒息。嘲諷的,尖銳的,血淋淋的,她的人生。 儘管如此,我仍願擁抱這樣的她,也許該說她的文章是毒品,明知看了心情會糟很久,卻忍不住想靠近,無法自拔。請沉澱好情緒再進入她的世界裡。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5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