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葛與美少年
活動訊息
黑五禮物買什麼?全站滿$1000送100點金幣,可累送! 新會員直接領$500!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如果文學依舊可以使人面對逆境,從生命的無奈中振作起精神,把日子好好的過下去,那麼寫小說,或者寫作,就仍是一座堅守的壁壘,一道頑強的防線,一種不妥協或動搖的信念。
──李渝
溫暖的夏日﹐當黑夜緩慢降臨﹐白天的浮躁逐漸化為無形﹐屋舍和行人和九重葛的顏色退出了眼線﹐緬梔和含笑的花香在嗅覺中愈是馥郁的時候﹐一條漂亮的白底紅花衣連裙和一件淺色小花上衣﹐還牽著袖口﹐在沒有底的寂靜的巷子裡﹐依舊幽靈似地飄走著﹐彷彿是記憶。
一篇篇小說,述說著那以想像、自然、動物、宗教、藝術力量所拯救的人生。是啊,如果你注意,將有美的善的真的物事引領前路,就算你的心神軀體再灰黯敗毀,低盪無告,存活下去,總會留下一點為生命而努力的痕跡。
〈待鶴〉以尋鶴為由走過死蔭之谷,〈給明天的芳草〉則寫給荒漫成長過程的孤獨少女少年,〈夜渡〉寫告別現世投向極致的美好嚮往,〈三月螢火〉的主人翁被比自己生命更無由挫敗之人所振奮,〈建築師阿比〉受大自然召喚而堅定腳步,〈海豚之歌〉是同為表演者的人和動物的心靈呼應,〈叢林〉則為現實走到眼前喚起虛妄記憶,〈倡人仿生〉為古代藝師絕美遭難的遺留,〈亮羽鶇〉有一隻漂亮的鳥與即將分離的戀人,〈傑作〉寫小說家的苦心,及三篇〈溫州街的故事〉,〈失去的庭園〉寫記憶之地的消逝,〈水靈〉則是記誌與旅伴共有的少年時光。
那一種純粹的﹐固執的﹐耽溺而堅決的﹐不惜殉之以性命的熱情﹐獲得了適當的調整和修正﹐現在的豐足的快樂的我們﹐再不會像前人那樣都變成神經病了。
只有在這裡﹐你看見了光陰的流逝和累積。
橄欖掉落在地上﹐你走過時﹐聽見一顆一顆寂寞地打在門後的泥土地上。
想必是一滿地的了。
人都該在愛還是愛的時節愛過,不是麼?
〈待鶴〉的故事像一幅典麗的山水畫卷緩緩從眼前開展。先是喜馬拉雅山的叢山峻嶺,黑頸鶴盤旋在不丹的寺院金頂;再轉到歷史畫面:北宋最賦藝術才華的皇帝宋徽宗,見群鶴飛翔奇觀為之動容,凝神繪《瑞鶴圖》……。鶴的祥瑞象徵,對於身處家國危難的宋徽宗,隱含了超越苦難的引領期盼。接著,鏡頭回到敘述者本身,在紐約與一位不丹公主相識,開啟了兩次帶有「渡引」意義的不丹之旅。同時,敘述者徘徊在瀕臨崩裂的精神困境,顫顫危危行經了生命的幽谷。
鶴高潔幽靜,玄雅孤獨,是李渝創作主體的終極化身。而中國文化想裡的鶴破空而來,飄然而去,永遠不可捉摸,也成為李渝所謂「多重渡引」史觀和美學的象喻。李渝曾寫道,「多重渡引」的技巧始於「布置多重機關,設下幾道渡口,拉長視的距離。」經過距離的組織,「我們有意無意的觀看過去,普通的變得不普通,寫實的變得不寫實,遙遠又奇異的氣氛又出現了。」
當敘事者李渝表白心事,頻頻回首自己的(如〈夏日,一街的木棉花〉)和他人的(如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作品時,虛構的我和真實的我相互呼應。而當郭松棻的名字被召喚出來,全作峰迴路轉——原來這是一篇遙念至愛、悼亡傷逝的作品。
──王德威 於印刻文學生活誌(83)
那閱讀時總讓人濃愁耿耿、難以言喻的(以小說後輩來說,難以模仿的)專屬李渝說故事的「體」(如黃錦樹說郭松棻的「病體即文體」),「味」與「魂」,核心有一謎面或即是「教養」:生活上的、美學上的、人情世故的貼近權力核心之吉凶徵兆判斷,對於人事飄萍或變故之靜歛,或〈踟躇之谷〉裡那個經歷過中國現代史上諸次大事件,「出於愛國憂國的原因,或陷獄或暗殺了一些人」的情治軍官,最後走進山水畫裡,成為一以繪畫重建一靜默宇宙的畫家……。那在歷史時空遞轉更迭而今是昨非的「欲辯已忘言」,李渝或因「因為理解,所以慈悲」,她在招魂「渡引」他們進入故事隧道時,常不止是沈從文黃昏河面上的悲傷與抒情;且奇異地進入一個無比孤獨,他們內心的瘋魔旅程、疾病的長廊。
──駱以軍 於印刻文學生活誌(83)
編:〈待鶴〉的結尾是很光明而昂揚的。 李:有這樣嗎?這樣讀也好,只是我卻覺得結尾寫的是生存而已。年輕時去練十八般武藝,一心以為可以出人頭地,改變世界,現在才明白,原來這些充其量不過都是些生存的拙技而已,到時能保全自己,不被世界吞嚙掉就已經夠幸運的了。我常覺得,例如玄奘西去求經,固然有宗教上的崇高動力,讓自己活下去恐怕是更深沉的目的。李叔同的例子也一樣。人如何和自己和解是最難的。
美國當代畫家Chuck Close在創作的高峰時候中風,經過一段沮鬱時期,把筆綁在手指上努力畫了回來。最近有人訪問他,因他不斷有新作,不斷嘗試不同的畫法而恭維他「有膽量──audacious」,他回答,不是的,是為了存活──「It's not audacious,it's survival」;就是這樣的。
──李渝和編輯部對談 於印刻文學生活誌(83)
──李渝
溫暖的夏日﹐當黑夜緩慢降臨﹐白天的浮躁逐漸化為無形﹐屋舍和行人和九重葛的顏色退出了眼線﹐緬梔和含笑的花香在嗅覺中愈是馥郁的時候﹐一條漂亮的白底紅花衣連裙和一件淺色小花上衣﹐還牽著袖口﹐在沒有底的寂靜的巷子裡﹐依舊幽靈似地飄走著﹐彷彿是記憶。
一篇篇小說,述說著那以想像、自然、動物、宗教、藝術力量所拯救的人生。是啊,如果你注意,將有美的善的真的物事引領前路,就算你的心神軀體再灰黯敗毀,低盪無告,存活下去,總會留下一點為生命而努力的痕跡。
〈待鶴〉以尋鶴為由走過死蔭之谷,〈給明天的芳草〉則寫給荒漫成長過程的孤獨少女少年,〈夜渡〉寫告別現世投向極致的美好嚮往,〈三月螢火〉的主人翁被比自己生命更無由挫敗之人所振奮,〈建築師阿比〉受大自然召喚而堅定腳步,〈海豚之歌〉是同為表演者的人和動物的心靈呼應,〈叢林〉則為現實走到眼前喚起虛妄記憶,〈倡人仿生〉為古代藝師絕美遭難的遺留,〈亮羽鶇〉有一隻漂亮的鳥與即將分離的戀人,〈傑作〉寫小說家的苦心,及三篇〈溫州街的故事〉,〈失去的庭園〉寫記憶之地的消逝,〈水靈〉則是記誌與旅伴共有的少年時光。
那一種純粹的﹐固執的﹐耽溺而堅決的﹐不惜殉之以性命的熱情﹐獲得了適當的調整和修正﹐現在的豐足的快樂的我們﹐再不會像前人那樣都變成神經病了。
只有在這裡﹐你看見了光陰的流逝和累積。
橄欖掉落在地上﹐你走過時﹐聽見一顆一顆寂寞地打在門後的泥土地上。
想必是一滿地的了。
人都該在愛還是愛的時節愛過,不是麼?
〈待鶴〉的故事像一幅典麗的山水畫卷緩緩從眼前開展。先是喜馬拉雅山的叢山峻嶺,黑頸鶴盤旋在不丹的寺院金頂;再轉到歷史畫面:北宋最賦藝術才華的皇帝宋徽宗,見群鶴飛翔奇觀為之動容,凝神繪《瑞鶴圖》……。鶴的祥瑞象徵,對於身處家國危難的宋徽宗,隱含了超越苦難的引領期盼。接著,鏡頭回到敘述者本身,在紐約與一位不丹公主相識,開啟了兩次帶有「渡引」意義的不丹之旅。同時,敘述者徘徊在瀕臨崩裂的精神困境,顫顫危危行經了生命的幽谷。
鶴高潔幽靜,玄雅孤獨,是李渝創作主體的終極化身。而中國文化想裡的鶴破空而來,飄然而去,永遠不可捉摸,也成為李渝所謂「多重渡引」史觀和美學的象喻。李渝曾寫道,「多重渡引」的技巧始於「布置多重機關,設下幾道渡口,拉長視的距離。」經過距離的組織,「我們有意無意的觀看過去,普通的變得不普通,寫實的變得不寫實,遙遠又奇異的氣氛又出現了。」
當敘事者李渝表白心事,頻頻回首自己的(如〈夏日,一街的木棉花〉)和他人的(如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作品時,虛構的我和真實的我相互呼應。而當郭松棻的名字被召喚出來,全作峰迴路轉——原來這是一篇遙念至愛、悼亡傷逝的作品。
──王德威 於印刻文學生活誌(83)
那閱讀時總讓人濃愁耿耿、難以言喻的(以小說後輩來說,難以模仿的)專屬李渝說故事的「體」(如黃錦樹說郭松棻的「病體即文體」),「味」與「魂」,核心有一謎面或即是「教養」:生活上的、美學上的、人情世故的貼近權力核心之吉凶徵兆判斷,對於人事飄萍或變故之靜歛,或〈踟躇之谷〉裡那個經歷過中國現代史上諸次大事件,「出於愛國憂國的原因,或陷獄或暗殺了一些人」的情治軍官,最後走進山水畫裡,成為一以繪畫重建一靜默宇宙的畫家……。那在歷史時空遞轉更迭而今是昨非的「欲辯已忘言」,李渝或因「因為理解,所以慈悲」,她在招魂「渡引」他們進入故事隧道時,常不止是沈從文黃昏河面上的悲傷與抒情;且奇異地進入一個無比孤獨,他們內心的瘋魔旅程、疾病的長廊。
──駱以軍 於印刻文學生活誌(83)
編:〈待鶴〉的結尾是很光明而昂揚的。 李:有這樣嗎?這樣讀也好,只是我卻覺得結尾寫的是生存而已。年輕時去練十八般武藝,一心以為可以出人頭地,改變世界,現在才明白,原來這些充其量不過都是些生存的拙技而已,到時能保全自己,不被世界吞嚙掉就已經夠幸運的了。我常覺得,例如玄奘西去求經,固然有宗教上的崇高動力,讓自己活下去恐怕是更深沉的目的。李叔同的例子也一樣。人如何和自己和解是最難的。
美國當代畫家Chuck Close在創作的高峰時候中風,經過一段沮鬱時期,把筆綁在手指上努力畫了回來。最近有人訪問他,因他不斷有新作,不斷嘗試不同的畫法而恭維他「有膽量──audacious」,他回答,不是的,是為了存活──「It's not audacious,it's survival」;就是這樣的。
──李渝和編輯部對談 於印刻文學生活誌(83)
目錄
1 待鶴
2 給明天的芳草
3 夜渡
4 三月螢火
5 建築師阿比
6 海豚之歌
7 叢林
8 倡人仿生
9 亮羽鶇
10 傑作
11 收回的拳頭──溫州街的故事
12 似錦前程──溫州街的故事
13 金合歡──溫州街的故事
14 失去的庭園
15 水靈
跋 最後的壁壘
2 給明天的芳草
3 夜渡
4 三月螢火
5 建築師阿比
6 海豚之歌
7 叢林
8 倡人仿生
9 亮羽鶇
10 傑作
11 收回的拳頭──溫州街的故事
12 似錦前程──溫州街的故事
13 金合歡──溫州街的故事
14 失去的庭園
15 水靈
跋 最後的壁壘
序/導讀
跋
最後的壁壘
收集在這裡的十五篇,從一九六五年寫起,至此刻而不止,從時間上來說,實可稱之為跨世紀。
〈水靈〉是第一篇發表的小說,和實驗性較強,收錄在另一本小說集的三篇──〈夏日──一街的木棉花〉、〈青鳥〉、〈連續的夢〉──寫在同一時,都屬於文學少年的冒險,連篇名都透露著青春氣息。
出國攻讀研究所,不久涉入北美保釣運動,文學暫止步,只寫學術論文和學運雜文。前者訓練文本資料等的收編解析能力,當時不愛,以後才明白了它對寫作的助益;後者下筆很痛快,想要擺脫它卻頗費了一番力氣。
回來寫小說已經離〈水靈〉過去了很多很多年。退出運動莫非是因為文學和政治無法妥協,緣由在別處解釋過,這裡就不再重述。
重啟小說之筆,很多精神都用在和學運文類「戰報體」的糾纏上。這時間寫的東西,凡揭櫫歷史、政治大勢、社會脈絡的,讀來都很乏味,都不收在這裡。歷史是頭猛獸,想用文學,特別是以小說形式,來駕馭或載負它,往往會犧牲了文學,辜負了歷史。
為結集而整理舊作,深感到一路走來的蹣跚顛簸。很多硬寫的地方令人赧顏,多篇不得不從綱領到細節到字句反覆地修理,修到了重寫的地步──例如〈亮羽鶇〉、〈傑作〉、〈似錦前程〉、〈收回的拳頭〉、〈金合歡〉。修不了的就索性放棄原文另起新文──例如〈三月螢火〉(原為〈冬天的故事〉)、〈叢林〉(原為〈亮羽鶇〉的第一部份)。
一切依賴電子和圖素的今下,讀和寫的方式都不一樣了,影音已經和文字分庭抗禮,如果還沒有取代文字,生活和思維都在進行著本質的變化,小說的心和身隨之也在變化中,種種呈現的問題,例如過濾資料的方式,處理記憶的手法,敘事的架構,文字的節奏等等,如果不想因循下去,勢必要重新考量設計。本就是難度頗高的藝術形式,再次達到精神方面的強度而使人感動,愈發是項困難的工程。
而小說發展走到這會的一步,沒有題材沒給探究過,沒有手法沒給經營過,可說世界已無新事,妙計都已使盡,若以為還能翻弄出什麼新面容,也是一廂情願了。
曹雪芹、雨果、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普魯斯特、魯迅、沈從文、吳爾芙、卡夫卡、福克納等名字所光照的文學可以啟蒙,啟發,反叛,顛覆的黃金時代,早就過去了。
地平線頗暗淡。曾經是唯一的志業,如今是選擇的一種;以前沒有它就不行的,現在成為可有可無,用別的活動來替代也無妨。文學的高標偉志像星斗一樣一件件隕落了。
然而在私我的層次上,對個人來說,它的功能和意義卻始終不曾遺失或稀釋過;如果文學依舊可以使人面對逆境,從生命的無奈中振作起精神,把日子好好的過下去,那麼寫小說,或者寫作,就仍是一座堅守的壁壘,一道倔強的防線,一種不妥協或動搖的信念。
最後的壁壘
收集在這裡的十五篇,從一九六五年寫起,至此刻而不止,從時間上來說,實可稱之為跨世紀。
〈水靈〉是第一篇發表的小說,和實驗性較強,收錄在另一本小說集的三篇──〈夏日──一街的木棉花〉、〈青鳥〉、〈連續的夢〉──寫在同一時,都屬於文學少年的冒險,連篇名都透露著青春氣息。
出國攻讀研究所,不久涉入北美保釣運動,文學暫止步,只寫學術論文和學運雜文。前者訓練文本資料等的收編解析能力,當時不愛,以後才明白了它對寫作的助益;後者下筆很痛快,想要擺脫它卻頗費了一番力氣。
回來寫小說已經離〈水靈〉過去了很多很多年。退出運動莫非是因為文學和政治無法妥協,緣由在別處解釋過,這裡就不再重述。
重啟小說之筆,很多精神都用在和學運文類「戰報體」的糾纏上。這時間寫的東西,凡揭櫫歷史、政治大勢、社會脈絡的,讀來都很乏味,都不收在這裡。歷史是頭猛獸,想用文學,特別是以小說形式,來駕馭或載負它,往往會犧牲了文學,辜負了歷史。
為結集而整理舊作,深感到一路走來的蹣跚顛簸。很多硬寫的地方令人赧顏,多篇不得不從綱領到細節到字句反覆地修理,修到了重寫的地步──例如〈亮羽鶇〉、〈傑作〉、〈似錦前程〉、〈收回的拳頭〉、〈金合歡〉。修不了的就索性放棄原文另起新文──例如〈三月螢火〉(原為〈冬天的故事〉)、〈叢林〉(原為〈亮羽鶇〉的第一部份)。
一切依賴電子和圖素的今下,讀和寫的方式都不一樣了,影音已經和文字分庭抗禮,如果還沒有取代文字,生活和思維都在進行著本質的變化,小說的心和身隨之也在變化中,種種呈現的問題,例如過濾資料的方式,處理記憶的手法,敘事的架構,文字的節奏等等,如果不想因循下去,勢必要重新考量設計。本就是難度頗高的藝術形式,再次達到精神方面的強度而使人感動,愈發是項困難的工程。
而小說發展走到這會的一步,沒有題材沒給探究過,沒有手法沒給經營過,可說世界已無新事,妙計都已使盡,若以為還能翻弄出什麼新面容,也是一廂情願了。
曹雪芹、雨果、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普魯斯特、魯迅、沈從文、吳爾芙、卡夫卡、福克納等名字所光照的文學可以啟蒙,啟發,反叛,顛覆的黃金時代,早就過去了。
地平線頗暗淡。曾經是唯一的志業,如今是選擇的一種;以前沒有它就不行的,現在成為可有可無,用別的活動來替代也無妨。文學的高標偉志像星斗一樣一件件隕落了。
然而在私我的層次上,對個人來說,它的功能和意義卻始終不曾遺失或稀釋過;如果文學依舊可以使人面對逆境,從生命的無奈中振作起精神,把日子好好的過下去,那麼寫小說,或者寫作,就仍是一座堅守的壁壘,一道倔強的防線,一種不妥協或動搖的信念。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