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犯焉識
內容簡介
當政治與人生相撞,孰是孰非……
非得要傾國傾城,滅頂之災,無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是深愛著對方?!
非得要經歷二十餘年分離、沙場苦刑、饑荒之惡,才能領略生命的美好?!
他想婉喻多麼傻,從來沒有發現她的焉識有多麼浪蕩,從來不追問筆記本裡一縷栗色頭髮的主人是誰。……也許為了婉喻的懵懂無知,他急於見她,給她一個發落他的機會。
上海大戶人家才子陸焉識,聰慧而倜儻,擅長多國語言。父親去世後,迎娶繼母娘家侄女馮婉喻。與婉喻沒有愛情的陸焉識很快出國留學,在美國華盛頓毫無愧意地過了幾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畢業回國後也仍然過著他風流得意的大學教授生活。
然而風水輪流轉,回國後的陸焉識,不諳世事又放言無忌,他被打為「反革命」分子,幾次運動中,他可笑的書生氣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長,直至被判為無期。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著極高的學識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而婉喻自始至終沒有停止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
流放期間,精神的匱乏、政治的嚴苛、犯人間的相互傾軋,以致他滿布舊時代文人的華貴自尊凋謝成一地的碎片。枯寂中對繁華半生的反芻,漫漫長夜裡「盲書」無數信件表達對妻子婉喻的思念。千言萬語,刻骨銘心……
與同代的中文作家相比,嚴歌岺的寫作生涯是獨特的。她二十歲開始寫作,早年以舞蹈演員身分從軍,也曾在中越戰爭時期到前線擔任戰地記者,之後赴美留學,並成為好萊塢專業華人編劇。特殊且多年海外的生活經驗,讓她的作品充滿鮮活的生命力,具有強烈的故事性、可讀性,深受各界好評。
《陸犯焉識》是一部家族史。小說以家族為載體,選擇當代中國政治生活殘酷一頁進行書寫。全書聚焦中國「文革」政治運動中的暴行,以及大時代兒女的銘心愛情,呈現一代知識分子飽受戕害的肉體磨難。沉痛的家族史被打開的同時,知識分子在紅色風暴中被摧殘被侮辱的命運也得以展現。
本書特色
嚴歌苓改編電影名作,寫作生涯重要代表作!
亂世裡,他們只能隔著時空相濡以沫,直到生命盡頭……
最大膽的筆觸,直逼人類精神的灰色地帶;最溫情的回眸,撫摸歲月帶給愛情的傷痕!
中西方文壇譽為「華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女作家」──嚴歌苓,顛覆轉型之作!
導演張藝謀、女主角鞏俐電影代表作之一──《歸來》原著小說。
名人推薦
《陸犯焉識》有最肅殺的題材,嚴歌苓的敍述卻讓故事充滿人間煙火氣味;這人間煙火可以是詛咒,也同樣可以是救贖。
我獨以爲這是嚴歌苓的特色所在;在「露骨」寫實主義的架構上,她要營造「有血有淚」的生命場景;在那失語的年代,她以華麗的文字繪影形聲。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 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小說準確刻畫出知識分子的精神際遇,書寫出大時代風暴肆虐之下的生命之痛,《陸犯焉識》成為作家獻給逝去的紅色年代的一曲交響哀歌。──夏榆(《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版書評)
編輯推薦
邊荒苦囚二十年,才領悟了愛情。他,萬里逃獄相見。她,漫長等待。
2011年10月,嚴歌苓在81歲的父親辭世之際,出版了長篇小說《陸犯焉識》,被她視為「最艱難的一次創作」,因為在此前她很少碰知識分子題材,很少寫知識分子生活。。
《陸犯焉識》的主角陸焉識出生於上海大戶人家,聰慧而倜儻,擅長多國語言,海外留學歸來後,卻遭遇到紅色風暴之下「文革」政治運動的暴行,莫名其妙的被迫在西北荒漠勞改農場生活了20年,其間經歷慘絕人寰的生活……陸焉識其實有著不少嚴歌苓祖父的影子,小說最真實的部分來源於她祖父的經歷。作者對人性多有細緻精微的刻畫,這不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傷痕故事。(文/編輯部整理)
2011年10月,嚴歌苓在81歲的父親辭世之際,出版了長篇小說《陸犯焉識》,被她視為「最艱難的一次創作」,因為在此前她很少碰知識分子題材,很少寫知識分子生活。。
《陸犯焉識》的主角陸焉識出生於上海大戶人家,聰慧而倜儻,擅長多國語言,海外留學歸來後,卻遭遇到紅色風暴之下「文革」政治運動的暴行,莫名其妙的被迫在西北荒漠勞改農場生活了20年,其間經歷慘絕人寰的生活……陸焉識其實有著不少嚴歌苓祖父的影子,小說最真實的部分來源於她祖父的經歷。作者對人性多有細緻精微的刻畫,這不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社會主義中國的傷痕故事。(文/編輯部整理)
目錄
從「裸命」到自由人──嚴歌苓的《陸犯焉識》/王德威
引子
場部禮堂的電影
歐米茄
恩娘
加工隊
梁葫蘆
場部禮堂
電影
監獄門診部
出逃
馮婉喻
逃犯
通緝令
長途電話
上海一九三六
上海一九六三
重慶女子
自首之後
還鄉
絕食
穎花兒媽
美好離婚
二十歲的魚
懺悔
王子來了
知青小邢
第二隻靴子
夜審
萬人大會
探監
青海來信
回上海
「伊是啥人?」
老傭
相認
婉喻的炮樓
中秋
浪子
序/導讀
【推薦序】
從「裸命」到自由人(嚴歌苓的《陸犯焉識》/王德威)
《陸犯焉識》講述了一個社會主義中國的傷痕故事。主要人物陸焉識出身民國上海沒落世家,曾經留美卻不諳世故。新中國成立後,陸焉識因為出身和言行問題被劃為右派,下放到大西北勞改。因為種種反抗甚至逃亡,他的刑期被不斷延長,以致成為「無期」。
勞改的二十多年裡,陸焉識念念不忘妻子馮婉喻--一個他當年勉強結合、未曾真正愛過的女子。回到妻子身邊成為他最大的心願。文革後陸焉識終於平反回家,與婉喻和子女團圓。然而婉喻已逐漸失去記憶,甚至不再認得她日夜思慕的丈夫。
《陸犯焉識》的故事彷彿讓我們又一次回到傷痕文學的時代,但這部小說卻極有與眾不同之處。作者嚴歌苓是知名的海外中國作家,九○年代曾是台灣各大文學獎的常客,也有多部小說(如《天浴》、《少女小漁》等)被改編搬上銀幕。近年嚴歌苓更因為與導演張藝謀的合作(如《金陵十三釵》)而聲名大噪。張的最新作品《歸來》正是改編自《陸犯焉識》。
從電影《歸來》不難發現對《陸犯焉識》所做的更動。顧名思義,小說中從四○年代到八○年代的歷史場景被濃縮成文革後陸焉識歸來以後的遭遇,電影的焦點也從陸焉識轉到馮婉喻。小說中讓陸焉識受盡折磨的大西北在電影裡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在上海苦守寒窯的馮婉喻。當然,最重要的更動發生在陸焉識歸來以後,是去是留的決定。
文學改編為電影不是易事,《歸來》又是一個例證。有關反右到文革經驗如何呈現,一向是中國影視媒體的罩門之一,《歸來》的劇本經「修改後」通過審查,製作團隊的努力已經難能可貴。然而如果並列《陸犯焉識》和《歸來》,我們不難看出兩者的巨大差別。張藝謀的問題不在於必須因應電影特色、官方壓力,或市場口味,而在於沒有對嚴歌苓所思考的問題作出有效的回應。換句話說,檢查和市場以外,編劇和導演對原作的體會不足,才是癥結所在。
這是為什麼我們更應該重視嚴歌苓的原著的原因。《陸犯焉識》是她創作以來最重要的作品。嚴歌苓是說故事的能手,她的行文風格華麗豐富,一向引人入勝。但她不諱言《陸犯焉識》帶給她的壓力,因為故事取材自家族歷史:陸焉識的原型人物是她的祖父(嚴春恩)。在述說傳奇之餘,嚴多了一層感同身受的體會,也對歷史的暴烈和生命的荒謬,有了不同於以往的看法。
三種「露骨寫實」的方法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共產政權展開一系列運動,迅速清理社會各個階層。這一政權對知識分子的控制尤其雷厲風行。從鎮反到肅反,從「洗澡」到反右,知識分子無不首當其衝。一九五○年代勞動改造制度出現,作為鎮壓、監禁異議人士的新手段。勞改源於蘇聯,意圖透過長期集體勞動的方式,對犯人的身心做出徹底監控改造;史達林時代的古拉格集中營尤其惡名昭彰。中共的勞改形式包括集體農場到監獄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牛棚」和「幹校」也是變相延伸。二○○一年中共終於廢止了勞改制度,至此四十年來的受害與犧牲者人數已高達千萬以上。
嚴歌苓小說裡的祖父陸焉識正是這千萬勞改犯中之一。小說關鍵場景之一,寫的就是一九六○年陸焉識從上海提籃橋監獄被押往青海勞改營,馮婉喻擠在人群中希望再看丈夫一眼。陸焉識到底犯了什麼滔天大罪?焉識生於一九一三年,民國時期也享受過好日子。他風流倜儻,聰明過人,三○年代留學美國,精通四國語言,卻也因言賈禍,往往得罪他人而不自知。焉識抗戰時期因為高談自由主義,在重慶坐過國民黨的牢。未料解放以後,又因為言行失誤成為共產黨的階下囚。一九五四年他被捕入獄,甚至曾經因為反革命罪名被判死刑。六年後移送青海終生勞改,已經是黨的大恩大德。
八○年代以來,知識分子對過往傷痕的描寫不絕如縷,有關勞改所帶給受刑人的羞辱和折磨,讀來尤其令人怵目驚心。夏志清先生曾以「露骨寫實主義」(hardcore realism)一詞描寫現代文學寫實∕現實主義敘述的特徵, 也適用於此。夏指出面對社會不公不義,作者每每以鉅細靡遺的風格,狀寫「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種種慘狀。這樣的書寫如此直截了當,而讓我們有了無言以對的感歎,以致任何理論詮釋和立場支撐都顯得空洞虛偽。
露骨寫實主義有其弔詭。當非人的待遇、苦難的煎熬成為大家競相控訴的話題時,我們難免感到審美疲勞。或對類似書寫避之唯恐不及,或甚至希望書寫者「推陳出新」,好吸引我們的注意。問題是,難道貨真價實的苦難也需要包裝麼?魯迅在《祝福》裡寫祥林嫂不斷重複她悲慘的故事,以致失去聽眾同情,不啻對傷痕敘事的寫和讀提出清醒的批評。
然而故事必須說下去。就像一千零一夜裡的沙荷拉撒德王妃(Scheherazade),面對暴虐的國王「沒有故事,就是死路一條」的要求,只能以一個又一個故事引起聽者注意,延宕死亡的威脅,或那絕對沉默的到來。 更進一步,我們要說敘述就是一種賡續溝通、傳遞意義的行動,就是生命的倫理底線。在過去幾年中,有關勞改的敘事依然此起彼落。最值得注意的至少有兩部作品。楊顯惠的《夾邊溝紀事》(二○一一)講述一九五七年甘肅酒泉沙漠邊緣的夾邊溝農場曾有三千勞改犯人屯駐,然而在極左政策以及「自然災害」肆虐下,到了六一年倖存者不及一半。多年後楊累積採訪所得,以紀實兼虛構的方式還原當年大量死亡的慘烈,以及生還者的悲傷。他寫一個上海女人來到夾邊溝找尋丈夫遺骸的悲痛與莊嚴,或資深勞改犯見證死亡的世故與絕望,令人怵目驚心。當楊以冷冽的筆調寫出「死幾個犯人怕什麼,搞社會主義哪有不死人的!」 ,不由得讀者不悚然以對。這是露骨寫實主義的力量了。
另一方面,作家閻連科反其道而行。他的《四書》(二○一一)以黃河邊上的一座勞改農場「罪人育新區」為背景,寫出一百二十七個反右運動後下放的知識分子,如何在一群「孩子」的指揮下,過起芻狗不如的生活。大饑荒的年代為了活命,這些原來之乎者也的學者文人放下身段,苟且求生。他們相互背叛鬥爭,無所不用其極。到最極端的時刻,人吃人的事情發生了。閻連科刻意經營素樸簡約的敘事,幾乎有了聖經寓言的況味。同時他又誇張勞改營內的種種醜態,營造出鬼魅也似的嘉年華氣氛。兩者之間所形成的張力,在在引人注目。
在這兩種露骨寫實—紀實和寓言—的方法之間,嚴歌苓示範了第三種可能。她當然花了極大篇幅描寫勞改營的非人生活。大西北的荒涼、勞改營的殘酷、犯人生活的艱苦都不在話下。然而嚴歌苓不僅寫陸焉識在勞改營二十多年的求生過程,更回溯他早年一切:公子哥兒般的行徑,和妻子勉強的結合,美國的風流佳話,抗戰中逃難、外遇經驗……還有他的不識時務,和莫須有的反革命嫌疑。嚴歌苓將陸焉識的前半生和他的勞改經驗穿插敘述,讓這個人物的形象陡然豐富起來。陸雖然聰明自得,其實胸無大志。他之淪落為勞改犯沒有什麼可歌可泣的理由,甚至有點咎由自取。但也正因為如此,他深陷絕境後,少了些悲憤,反有了自行其是的個性。而這竟成為他死裡求生的力量。
嚴歌苓有意叩問,像陸焉識這樣舊社會過渡到新社會的人,也許身負階級原罪,但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裡,他竟然會被冠上滔天的罪名?陸焉識算不得平庸之輩,卻平凡得可以。但日常生活裡似乎有種看不見的力量,一步一步將他推入萬劫不復的地步。同樣重要的,嚴歌苓也好奇勞改犯的家屬如何應付突如其來的巨變,如何又將隨之而來的屈辱、怨恨再融入日常生活裡,日久天長的處變不驚起來。《陸犯焉識》有最肅殺的題材,嚴歌苓的敘述卻讓故事充滿人間煙火氣味;這人間煙火可以是詛咒,也同樣可以是救贖。
更重要的是,在嚴歌苓的調度下,一切的生活細節重三疊四而來,如此豐富,以致產生不可思議的舞台效果。這裡所謂「舞台」指的是一種巴爾扎克式(Balzac)的命名、描述現實的力量,用以堆砌悲歡離合各種節目,在在引人入勝。相對《夾邊溝紀事》的慘淡、《四書》的荒謬,《陸犯焉識》充滿相關或不相關的人間情事,敘事時間更綿亙七十年,來到上個世紀末。陸家解放以前的勾心鬥角,陸焉識驚險重重的草原逃亡,馮婉喻為了丈夫犧牲自己,陸家兒女為了前程背叛父親,犯人和領導相互傾軋、重逢與失憶甚至陸焉識的便祕、牙痛,勞改營裡最慘澹的偷情,外加西北草原的狼群,青海湖冬天的湟魚,寫來都是要讓讀者動容的。
論者或從嚴歌苓的敘事看出煽情(melodrama)的元素,過於戲劇化。但我獨以為這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